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2.本卷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其最大特点是长子继承制C.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间接演变而来D.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执政制度,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A项正确。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C项说法错误,排除。分封制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纷争的是分封制,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2.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A.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以法治理国家【答案】C【解析】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东周以来政治弊端”是什么,那就是中央权力削弱,地方分裂割据,为此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BD,选C。3.唐朝与宋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设立六部B.分化相权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比较相同点,A.设立六部对应唐朝,C.分散地方官的权力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对应宋朝,只有B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从秦汉到明清,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要加强君主专制,必然要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彼此制约,从而保证君权的独尊,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是转移相权及机构,以免相权“尾大不调”,权力转移的总趋势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如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实行内外朝制;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4.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打破了血缘关系;郡县制和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因此共同作用是打破了世袭特权。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民主的轨道;B项不符合秦朝郡县制,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因为秦朝的法律严苛,阶级矛盾激化;D项不符合郡县制和科举制,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科举制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5.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十二铜表法》B.《民法大全》C.公民法D.万民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7世纪的查士丁尼皇帝励精图治,希望重振罗马帝国的国威。他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汇编》《法学总论》《法律汇编》《新敕令》四种法律文献在内的法律汇编,统称为《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6.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A.部分城市工人赢得选举权B.保障了妇女的权利与自由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受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要求参与政权。经过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政权中心,推动了政治民主化,C符合题意。无产阶级和妇女还没有赢得选举权,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垄断资产阶级产生并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排除D。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这次改革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行的,从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到稳定运行的阶段。7.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说法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美国联邦体制B.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C.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D.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美国1878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原则,C是阐述的三权之间的制衡关系,故排除ABC;美国1878年宪法并没有废除了南方黑人奴隶制,这是宪法的局限性,故选D。8.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协定关税④五口通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开放通商口岸能够打破中国的“闭关锁国”,打开中国市场;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倾销。凑个故选C。考点:《南京条约》。点评: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及影响:内容
影响
割香港岛
中国领土完整被破坏
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
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关税中英协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9.《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包括①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成立;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列强凭借片面最惠国待遇也相继向中国输出资本,②成立,《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不堪重负,成立;③成立,通商口岸重庆已经是长江中上游;④成立,综合起来,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狂潮,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故选D。点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日本获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中国在该条约签订后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需要掌握10.“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指它A.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力量B.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C.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专制统治的思想逐渐受到了冲击,所以D项正确,B封建制度的瓦解是在建国以后,AC项不符合题意。11.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追求的目标是民主。这是直接继承了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未能成功,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故选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反帝反封任务并未完成,故选A;中国并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排除C;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变在辛亥革命之时就发生了,排除D。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故选B。12.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爱国统一战线D.革命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D正确;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国共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共领导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B不正确;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排除C。点睛: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共倡议和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1、革命统一战线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对于这四次统一战线,要准确其包括范围、性质、作用方面,这也是命题的重点。13.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①武装斗争②工农联盟③土地革命④根据地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故选①③④组合,选排除ABD,选C。14.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援C.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制定D.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答案】D【解析】AB只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外部条件,排除;C只是方针,必须付诸实践,排除C;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就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这才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15.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这一天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D.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答案】B【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故选B。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1912年元旦,排除A。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4月,排除C。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正义者同盟的建立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共产党宜言》的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的发生【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是1848年的《共产党宜言》的发表,故选C;正义者同盟和共产主义者同盟只是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团体,排除AB;巴黎公社是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并非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D.17.1917年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资产阶级民族革命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答案】A【解析】1917年俄国爆发的二月革命的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选A;十月革命是一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排除CD。点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的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18.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A.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因有化B.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C.推翻沙皇政权D.武装夺取政权【答案】B【解析】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指明革命发展的方向,但幻想和平夺权,故排除D,选B;A是十月革命中的《土地法令》的内容,排除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排除C。19.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答案】A【解析】简单识记。《共同纲领》在1954年宪法颁布后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而以前是使用它,故选A。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答案选C,ABD三项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但不是根本的政治制度。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突出的有三项重要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会议和民族区域制度,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特色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中国最为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加以规定。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①人民民主②社会主义③国际主义④爱国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答案】A【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的规定,从而体现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故①②正确,故排除BCD,选A。22.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三大【答案】C【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既明确完整地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内容上的基本要求,也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方针和基本任务。故排除ABD,选C。23.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一国两制”的提出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D.“九二共识”的达成【答案】D【解析】海基会和海协会的领导人会晤在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都属于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的共识,被称作“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故选D;AB属于大陆政府的主张,所以不能体现两岸关系的突破,故排除;C是“九二共识”产生的前提条件,故排除。24.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的内容出自下列哪一政策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不结盟政策【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排除A;“一边倒”是指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故选B;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表现之一是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点睛:点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意义:(1)“另起炉灶”;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3)“一边倒”: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25.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26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B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D项1974年邓小平在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故选A。考点:本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点评: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6.“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在A.台湾问题上B.香港问题上C.澳门问题上D.特区问题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故选B。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回归27.下列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②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是1971年,②是1972年,③是1955年,④是2001年,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故排除ABD,选C。28.“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这说明A.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引起长期的动荡B.冷战只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C.冷战期间,世界局部地区没有爆发战争D.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D2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上述材料表明A.苏联解体B.多极化趋势出现C.两极格局形成D.世界新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1971年正处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时期,而材料“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是突出多极化趋势出现,故选B;苏联解体于1991年,排除A;两极格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C;当前世界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71年”,结合当时世界格局,容易排除ACD,选B。30.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专两极格局•特点31.《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①入阁由皇帝选任②行使宰相权力③取得决策大权④地位逐渐提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由材料“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可以看出阁臣由皇帝选任,故①正确;由材料中“备顾问而已”,可知不是行使宰相的权力,故②错误;材料指出“备顾问而已”,因此没有决策权力,故③错误;由材料中“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可以看出阁臣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故④正确;故选C.①④。点睛:本题考查对明朝内阁知识点的掌握,紧扣材料“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品位尊崇,地居近密”“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32.“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评价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的基本内涵: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调整财产关系,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3.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宣扬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法理精神。33.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1770年”时间可知英国已经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所以答案选B。AC项材料无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34.亚里土多德认为民主政体与城邦(或疆域)大小存在矛盾,认为城邦不能太大。美国建国初期也曾为此苦恼,美国最终采取的措施是A.确立民主原则B.确立三权分立原则C.实行责任内阁制D.实行代议制和联邦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独立之处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但是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工业和美国商人的海外利益,并且各州的关税壁垒以及纸币的滥发,也使国内的商品流通极其不畅。邦联政府也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也没办法保护国家的安全。于是在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所以答案选D。A、B选项都是属于1787年宪法的原则,但是不符合材料,所以不选。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而不是责任内阁制,所以不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确立美国共和制的原因3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B.辛亥革命没有带米社会进步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失序与混乱”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以后,民主政治开展得并不顺利”。据此,判断选项,可知:BD两项属于无关项,也不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功绩与局限性的认识36.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国民政府兴师北伐,即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辛亥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抗日战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北伐战争而非解放战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37.《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中列宁的意思是革命即夺权,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到十月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当时俄国的政权;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明确指出:革命分两个阶段,政权应该由第一阶段临时政府转到第二阶段苏维埃手中,即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项正确。A项是二月革命后的局势,应排除.D与现实不符,应排除。C表述错误,应该为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巨性,而不是长期性,应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38.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的目的在于A.缓和中美关系,对抗苏联B.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保持一致立场C.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D.调整亚太战略,阻止中国统一【答案】A【解析】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的是积极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苏联威胁。只有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才能够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发表这一声明,不是为了承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或促进中国统一,更没有承认封锁新中国的错误。故排除BCD,选A。39.“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的成立D.德国的分裂【答案】B【解析】从材料“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可知是马歇尔计划。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的经济避免共产主义势力在西欧扩大的计划,故选B。杜鲁门主义强调是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进行遏制,是扩张的宣言书,是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A;北约是军事集团组织,排除C。德国的分裂不利于欧洲的复兴,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40.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食品生物技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全媒体节目制作与包装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湖北省十一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卷
- 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茶叶机械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土空间规划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工业学院《轨道交通通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信息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史(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计量与计价(路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校长发言稿
- 膀胱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2025年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广州市小学六年级上英语单词
- 武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
- 《慢性肾脏病相关心肌病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准则》
- 金融企业会计第八章证券公司业务的核算
- 2025新外研社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
- 2024下半年上海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