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讲古代思想·儒家和诸子儒家与诸子概述争霸:东周中央政权失去驾驭诸侯的力量。诸侯暂时还没有吞并中等国家的能力,通过争霸将中华核心地区发展趋势导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春秋五霸: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前470年左右的300年间,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成为诸侯集团的领袖,带领部诸侯讨伐另外一些诸侯。两外还有一种说法,以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扩张:春秋后期,晋国分裂打破了天下均势,秦国独大,东方诸侯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才能自保。吞并与反吞并成为主题。合纵连横应运而出。合纵:东方六国之间的位置属于南北走向,联合六国对付秦国叫合纵。连横:但是六国之间也有矛盾,他们之中的一个以秦国为靠山对付另外一个国家。该策略对秦国有利。谋士:韩非、屈原、公孙衍。说客:苏秦、张仪。“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的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这个解释的价值在于两个方面:儒作为一种职业;儒的职业特征是“柔”。但《说文》的解释还是容易引起误解。成书早于《说文》的《周礼·太宰》说:“儒以道德民”,与许慎同时代的郑玄注释说:“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可见儒是一种训导人民为责任的官员。《论语·雍也》中孔子告诫学生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反映了周礼崩溃后学在民间的情况,即使这样,“儒”不是下等职业。有人提出“儒”就是专门为人办理红白喜事的,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解。在西周,主持祭祀仪式的都是有地位的贵族官僚,士以下的庶民是没有资格搞祭祀仪式的。后世普通家庭也有经济实力大搞红白喜事成了;相应的,没有“命士”资格的人来操办这些失误也就应运而生。许慎为什么称“儒”为术士?许慎本来没有什么错,只是用“今语”释古语。这里的“术士”不等于战国秦汉那些专门用小把戏骗人的人。繁写体的“术”字从行,术声,是邑中道路,“术士”当初应为有道术之人,能够引导人的人,与《周礼》“儒以道德民”一致。“儒家”的含义。上比较早地使用“儒家”一词的当属《汉书·艺文志》,提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班固早于许慎,《艺文志》主要内容来自西汉刘向父子,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东周官学体系崩溃,王朝各种人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散入四方。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小人儒”。这些人为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提供了广泛的基础。“新儒家学派”。指现代以来以儒家学术为宗旨的一批学者。早期代表学者学者有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钱穆等。建国以后,大陆新儒家学派基本销声匿迹;该派在港台和海外有所发展,牟钟三、徐复观、杜维明等。最近大陆也有公开表示自己属于儒家学派的学者如蒋庆等。论语三则·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志于学:学什么?是迟还是早?孔子对自己的人生体验的描述。十五有志于学,指他在十五岁已经自觉地将研究夏商周三代文化作为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要还有两点:第一,这是自觉的学习,即找到了努力方向和突破口;第二,以传承三代文化为己任,这是相当宏伟的抱负。一个十五岁少年就有这样远大的人生目标,可见孔子属于智慧早熟型天才少年。三十而立:立什么?可以理解成孔子在三十岁这一年感到自己学习阶段基本上告一段落了。经过十五年的学习探索,他找到了自己在知识传承谱系中的位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已经自立于知识之林了。当然这里包括自己学有所成。四十不惑:难道知识被穷尽了?知识不可能被穷尽,天下难道就没有难道孔子的问题?显然“四十而不惑”不是指这些。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对待知识的态度,有什么迷惑呢?五十知天命:什么是天命?人初临世界,一切都向他开放,他可以成为军事家、哲学家、诗人、舞蹈家……总之,一切皆有可能。但实际上一个人最终能做到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做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是知天命了。六十耳顺:耳顺的含义?所谓“忠言逆耳”的“逆耳”与“耳顺”是反义词。前者是听不进去不同意见的言论。“耳顺”自然就是听得进去所有意见,即别人言论,不管是对是错,都能够认真对待。这个已经是不错的境界了,但“耳顺”还应有更高的境界:通过倾听别人的言论,能够听出是非曲直,不为花言巧语所骗。七十从心所欲:个人欲望与社会制度平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心所欲将导致社会的极大混乱,原因是人们的欲望无止尽,而社会财富有限。孔子的从心所欲是一个智者的行为完全受自己的思想理性控制,即认识、行为高度一致。这大概是知行关系命题的源头吧。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看,由于达到了心灵自由,个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早已通过自我调节找到均衡点。但这里的“欲”字不能看成是个人的私欲,特别是个人私欲。以上仅仅是一家之言,大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讨论:这是怎样的生命历程?求知之路?成伟业之路?哲人之路?圣人之路?生命不能超越之路。以上观点均可成立。求知是基础;成伟业是外显的结果;哲人从思想深度看;圣人从道德情操角度看;生命不能超越之路是从文学角度看。人的思想情感与智慧的无限性与生命节律有限的矛盾带来缺憾之美:孔子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创造了奇迹,创造了难以逾越的典范。大学八目讨论八目的系统性如何?1.由外界到内心再到外界2.由物到人到社会3.由实践到认知到运用4.由研究到获取知识、改造自身到改造社会5.格物是逻辑起点,治天下是逻辑终点……八目与人性论有联系吗?1.人性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2.人性具有内在的美德3.天然美德需要发掘4.人性美德有可能受到侵蚀,需要保护……八目在今天有意义吗?格物——研究事物获取知识是人实现自我的前提条件平天下——人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中体现意诚——干大事要有坚强的意志修身——人不能放弃内自我道德的改造齐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八目为什么要正说和倒数两次?修辞上顶针、回环,造成流畅而圆润的语言之美复说,加深印象,便于记忆揭示因果关系、先后关系、次序关系……慎独解读自慊的表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十步之内有神明,苍天有眼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心底无私天地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爱的圣经讨论墨子用交相爱来调节社会关系,他的逻辑起点在哪里?爱与利相统一的假设是墨子“交相爱”的逻辑起点。即爱与利的指向是一致的,人们由于爱自己,因此做利于自己的事情。墨子这副爱的药方错在哪里?错在逻辑起点上。人们自私自利不是因为爱自己,而是源自生命体的自然法则。但人是社会性的生命体,也遵循另外一个法则:社会法则,即个体生命有权利生存发展,而全体的生命个体都有责任维护生命体集团(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兼爱有没有进步意义?兼爱在任何社会都有进步的一面,不仅仅是痴人说梦,它是人类艰苦的精神探索的成果之一,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兼爱精神。以上答案仅供参考,甚至不能算“标准答案”,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而已。要还是鼓励大学生参与讨论,提高思辨和论说能力,同时提高认识水平。韩非子的讨论一、韩非子驳斥“圣人爱人”的要害在于揭示“圣人”虽爱人,但不得不舍弃“仁”而选择“法”: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二、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可以有多种答案:揭露统治者假仁假义对生命的敬畏法大于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性高于情感可以倾向于第二种答案,但不苛求信服。因为在古代社会,假仁假义的王侯很多。三、韩非这里论证的关节点是什么?韩非使用的道理论证有没有道理?韩非的事实论证有没有偏差?在于数量对比:圣人无势,最大影响就是打动了七十二人;鲁哀公得势,则连圣人自己也不得不为之驱使。韩非子所论证的道理在一定时期是正确的。但也有偏差:“势”是可以变的,人是可以改变“势”的。四、“不才子”的例子合适吗?用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作例子,生动,精彩。从熟视无睹中生出奇思妙想,对人们更具有警策力。第十五讲中国古代思想第一章道家思想一、道家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二、《老子》选讲: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支车辐拱着一支车毂,正因中间是虚空的,所以车子才能运转使用。抟揉粘土做成器皿,正因中间是虚空的,所以器皿才得盛物使用。开凿门窗,起造房舍,正因中间是虚空的,所以房舍才得居住使用。因此有形有象,利益万物;虚空无物,妙用无穷。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自然大道,原本平常,不为什么目的,而自如其如的生长着。当政的侯王若能执守这自然大道,天下万物将回到自身,自然化成。自然化成生出了贪欲渴求,我将凭依不可名状的本源之道去镇伏它。如此一来,便可以无贪无求;无贪无求而回到宁静,天下将因之自然安定!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而死亡后身体反而是坚硬的。草木万物活着时也是柔软的,而死亡后却是枯槁僵硬的。由此看来,坚持己见,个性刚强的人往往属于“死亡之徒”,柔和温润的人才是“生存之徒”。因此,依赖强大军力,逞强好战,这难以取胜;树木高大强壮则必遭砍伐,强大者反而居于下风劣势,柔弱者却可以处在上风优势。第二章佛教思想一、《百喻经》简介:旧题《百句譬喻经》,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所集。1914年,鲁迅施资刻成。1926年王品青校订改名《痴花鬘》于上海印行。鲁迅为作题记:“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经中亦随在可见。……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于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今则已无阿伽陀药(编者案:不死药),更何得有叶裹?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矣。”本书通过寓言对治烦恼,劝行六度。二、课文译文:以前有个国家在节庆的时候,所有的妇女都以优钵罗华作为鬘饰。有个人很穷,他的未婚妻跟他说,你如果能拿到优钵罗华给我的话,我就嫁给你做老婆,不然的话我们就只有分手了。这个穷人以前就很擅长学鸳鸯叫,于是就潜入王宫的水池里面学鸳鸯叫想以此为掩护去偷优钵罗华,后来被守水池的守卫发现了,守卫就问到“水池里面是谁?”这时那个穷人就答道“我是鸳鸯“。于是守卫就把他抓起来,押到王宫里面的狱所,在往狱所的路上这个穷人不停的学鸳鸯叫。守卫就说“你刚才不学鸳鸯叫,现在学有什么用呢?”世间很多愚痴的人也是这样,一生都去作恶伤害众生,在世时不去学习如何调心行善,到快死的时候才说“现在我要修习善法了”,这时候,地狱的狱卒已经要把你抓去交给阎罗王了,虽然想修善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就好像那个穷人在去往狱所的途中,再怎么学鸳鸯叫也没有用了。三、修行方面的思考: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放心去做,是故做事不能趁心如意。古人说:“俯仰无愧。”就算死到临头也是“视死如归”。所以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才能“心安理得”,也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否则不但有愧于做人,也是天地间的寄生虫。
人类社会有士农工商,各有适当的职业,有人正常的职业却不干,而都是干那些投机取巧,剥削社会的事情,欲占人家的便宜或侵害到他人的利益。干那些杀、盗、淫、欺骗、贪污的事情,使社会人人讨厌,被人臭骂将来更受痛苦的果报,究竟是聪明还是愚痴呢?世间无论什么职业,熟能生巧,巧而能超人。俗说:“贯者为师”成功立业就在此里,依此正途不走,而欲投机取巧或欺世偷人即前途必定是黑暗。学佛的人正知正见,正法不学,偏偏学那些邪魔外道之法。为了小小的名利正道不走,而走邪道,将来堕落岂不是太冤枉。俗说“行行出状元”,行行皆可以成功,行行亦有人失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那里?我想:正直与邪恶占大部分的关系。有钱有势的时候不肯布施,不肯作善事。身体强健有精神的时候不肯用功修行,而没有钱的时候才想布施做善事。身体有病或灾难困苦的时候,才想用功修行岂不是太迟了。四、《心经》简介:
关于这篇《心经》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唐僧,也就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260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西游记》的故事,便由此而来。故事中向唐僧传授《心经》的这位乌巢禅师,大概就是以鸟窠和尚为原型的吧?
有人说,5000字的《金刚经》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260字的《心经》则是5000字《金刚经》的浓缩精华。所以,一部《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心经》在中国大约有18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的注疏,自古以来则有100多家,可见《心经》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五、《心经》解(成君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般若,犹汉语所言之智慧。波罗蜜多,犹汉语所言之彼岸,这里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人生的真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就是尘世间所有物质与生命现象的总和。其中,色蕴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所认识的物质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光与温度以及各种味道。受蕴,是指由于和外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接触,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感受,如苦乐酸甜等。想蕴,是指由于心理感受所产生的种种性情反应,如善恶憎爱等。行蕴,由于苦乐酸甜等种种心理感受和善恶憎爱等种种性情反应,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佛教把这些行为分为善业和恶业。识蕴,人体对物质形态、心理感受、性情反应、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意念或意识的活动。因此,所谓五蕴,乃是指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他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即遗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后(火化)遗留于世的灵骨。这种灵骨质地坚硬,呈结晶颗粒形状,堪称神物。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遗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无量功德结晶所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舍利是一个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后的成功象征,舍利子是对成功者的一种尊称。观世音菩萨在这里告诉未来的成功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观世音菩萨告诉未来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和减少这些法则中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那么,《心经》咒语的综合含义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速疾成就。作者成君忆简介:“扛起新古典主义管理学派大旗解秘管理心理学巨著《西游记》”成君忆先生是一位具有10多年从业资历的企业管理顾问。他的服务内容涉及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在塑造品牌特征、整合营销传播、组织设计、人才选拔、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建设等诸多领域都有令人叫好的表现。作为新古典主义管理学派的旗手,成君忆的著作《水煮三国》首开大话式管理学作品的先河,自2003年7月出版以来持续热卖至今,销售量直逼百万大关,创造了本土财经书畅销的奇迹。六、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发展(一)佛教产生的背景①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贵族,主要掌握神权。 刹帝利,军事贵族,掌握国家权力。 吠舍,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 首陀罗,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②文化中心转移: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兴起(二)释迦牟尼证道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曾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后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是离开苦乐二边的中道修行,于是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三)佛教文化常识:三宝: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四众弟子: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做比丘尼;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女的叫做邬波斯迦,合称为四众弟子。七、佛教的传播1、传入时间:汉明求法说汉明前传入说2、佛教初传:依附黄老与翻译传经依附黄老的体现:(1)、教理被认为“清虚无为”,与黄老学说并论。(2)、“佛”被认为不过是一种大神。(3)、初传佛教的斋忏等仪式,效法祠祀。佛经翻译:安世高、安玄(安息),支娄迦谶、支曜(月氏),竺佛朔(天竺),康孟详(康居)安世高:《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和《百六十品经》等。支娄迦谶:《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鸠摩罗什:与南北朝时的真谛、唐朝的玄奘和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籍天竺,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成实论》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滞文格义的现象,辞理圆通,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着,称“什门四圣”。3、初盛南北朝梁武帝:“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北魏文成帝: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营造龙门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4、鼎盛唐朝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1)、名僧辈出,交流多,传播广,影响大(2)、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智顗创立天台宗;吉藏创立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有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奠定密宗。大乘宗派5、两宋:三教合一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各宗互相融合。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参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6、明代: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7、元代、清代崇尚藏传佛教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雍正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八、儒佛道的关系1、斗法白马寺:《汉法本内传》载:迦叶摩腾、竺法兰抵洛阳后,五岳十八山道士,于永平十四年(71年)正月一日上奏,请与佛僧论理角法。明帝遣尚书令宋庠,传论道释两派,斗法白马寺。而南岳褚善信、华岳刘正念、恒岳桓文度、岱岳焦得心、嵩岳吕惠通以下六百九十道士,筑三坛于寺之南门外;西坛安置符箓书,中坛安置黄老等书,东坛列祭器食物,祈祷诸神。佛僧则于道路西侧,安置佛舍利经像。已而道众宣言,纵火焚坛,讵知火发,悉归灰烬。佛则舍利放五色光,飞舞空中。迦叶摩腾,亦飞升天际现诸神怪,观者叹服。自吕惠通以下诸人,暨内宫妇女二百三十人,一时皆愿出家。朝廷勅所司建十寺;以七寺为僧寺,三寺为尼寺。僧寺建于洛阳城外,尼寺建于洛阳城内。而南岳道士费叔才,以法力不及佛僧,愧愤而死。2、老子化胡:《老子化胡经》:“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生,托阴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历代神仙通鉴》卷五:老子入摩耶夫人口中化身释迦牟尼,创立佛教3、历史上的几次排佛:“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出家是否与孝道抵触、出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僧人敬拜统治者的矛盾4、儒佛道融合小结魏晋以前为输入时期,东晋南北朝为传播时期,隋唐为兴盛时期。宋元明清为融合并本土化时期。经过依附于黄老之学、翻译经典、与玄学合流、宗派林立,佛教与中国文化彼此由融合、冲突、到再融合,最后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九、佛教的基本思想宣传一切事物都是集聚而成,凑在一起的世界不值得留恋。引导人们出世,引导人们以出家的方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1、四谛“苦谛”:人生即苦难,非一世可以终结,三世(前世、今世、来世)六道(抵御、畜生、饿鬼、修罗、人间、天上)轮回,流转而无法解脱。“集谛”指造成人世苦难的原因。人生有苦难,皆因有我。我中与生俱来又有无明(对人生实相盲无所知,致人不能觉悟的根本),因无明而生爱欲(惑),产生三毒:贪(欲望)、嗔(愤怒嫉妒)、痴(执著)。造三业:身、口、意集起一切苦因,使人陷入因果报应之中循环“灭谛”:苦难的消灭。抛弃欲望、断灭引起苦难的根源。“道谛”:超越苦难的理论与方法。2、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色蕴:即物质的积聚。内色外色产生的知觉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识蕴:很多识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大乘的分类是,识蕴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行蕴:“行”是造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五蕴的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五蕴譬喻经》:“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3、八正道:正见(远离邪恶的正确见解)正思(远离世俗的思想意志)正语(合符佛教的语言和说话方式)正业(合符佛教行为方式)正命(合符佛教的生活方式)正勤(正确而精进的修行)正念(专心一意观想佛教真谛)正定(正确的禅定)4、三学:修炼措施,“戒”、“定”、“慧”十、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语言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包含对文人思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三方面的影响,为中国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加入新元素。例如:佛经的翻译推动诗歌声律的发展,增加新词汇;禅宗影响诗歌的意境表现;佛教果报轮回的思想成为小说取材来源。2、对艺术的影响:佛教艺术的产生与佛教的功德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不少佛教徒昰出于功德的目的而从事建寺、开窟、造像、绘画等活动的。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当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并与中国自己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3、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儒学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4、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伴随佛教俱来的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习。唐代高僧一行创《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对天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版刻印本,几乎都是佛教经书图像。5、对饮食结构和风俗习惯影响:①、素食得到发展②、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文化韵味浓厚。理学大师程颢游定林寺时,目睹僧人威仪济济,进退合度,以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③、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腊八节与盂兰盆节是两个重要的中国节日,原是佛教节日,后来成为中国民俗节日之一。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佛教徒称这一天为“佛成道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日即被视为年节,但当时没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南北朝,随着佛教影响扩大,才开始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每逢腊八节必喝腊八粥,不但有益身体,分送亲友腊八粥也有分送祝福之意。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民间称为“中元普渡”,这一天要举行超渡仪式。“盂兰盆节”原是源自“目莲救母”的故事,宋代以后,“盂兰盆节”的重点已经不在供佛上,而是转移到布施、超度亡魂上。第三章《菜根谭》一、《菜根谭》简介:《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生平不详。从宋朝到明朝,这类写修身自省、为人处世的语录书不少,但能够风靡于当今的只有《菜根谭》。尤其是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前后就出现了几种版本,到了八十年代,更成了企业界“人人关心、爱读的书籍”。这股风又影响回国内,便在读者群中出现了争读《菜根谭》的热潮,至今不衰。据说起名《菜根谭》,是因为作者把菜味比作世味,那么种菜人的只有厚培菜根才会有味。也有人说是,“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的意思。不管怎么说,书中所表达的是四百多年前一位哲人对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乃至治学家训的认识、体会。作者揉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出入世法则,为人处世方式而传之后,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独到见解。全书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完全由作者侃侃而谈,如叙家常,一段话数十百字不等,共360则。格言警句,信手拈来,文辞幽雅,对仗工整。现代人与四百年前的人在观念、方式上当然有许多不一样,可无论是寻找修身养性的途径、做事待人的准则,或是探求从商经营的谋略、从政识才的判识等等,《菜根谭》都给人以深刻启迪,没有因日月的推移而销磨其邃智的光采。此次编译,按照内容分为处世篇、修身篇、齐家篇、蒙养篇、闲适篇五部分,重新排列。第一则加标题,进行注解、现代汉语翻译及评点,以体现该书的系统性,方便读者。二、《菜根谭》选讲一一六、藏巧于拙寓清于浊藏巧于拙,用晦不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译文】做人要把智巧隐藏在笨拙中,不可显得太聪明,收敛锋芒,才是明智之举,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学以退缩求前进的方法。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注解】一壶:壶是指匏,体轻能浮于水。《朝冠子·学问》篇中就有“中流失船,一壶千金”,此处的一壶就是指平时并不值钱的东西,到紧要关头就成为救命的法宝。
三窟:通常都说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处很多,出自战国时代孟尝君的故事,据《战国策·齐策》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评语】说一个人不要锋芒太露,不是教人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功效,这就是“中流失船,一壶千金”的含义吧。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于拙锋芒不露,第二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而且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才是。最关键的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不露锋芒,韬光善晦并不影响洁身自好,相反,洁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础。三七、正气天地清名乾坤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译文】人宁可保持纯朴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机诈乖巧保留一些刚正之气还给大自然;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淡泊、清虚恬静,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注解】浑噩:同浑浑噩噩,泛指人类天真朴实的本性。黜:摒除。
纷华:繁华富丽。
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
【评语】古人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喻之于人,实际上就是保持本性,就是正气于胸,但社会的发展使人聪明而复杂,保持古人说的“本性”越来越难,而抹杀了这种正气,人们遇事就处处喜欢掩饰,结果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浑浑噩噩不知掩饰的本性状态呢?原始人是这样,所以也就根本个懂什么叫浪夸、欺骗。可现代社会文明很难容下这种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必回避现代社会的纷华,在纷华中保持几分淡泊;不必追求极端的淡泊,而忽视社会的进步。离开社会讲清名和本性是空洞无实的,追求奢侈名利才会使人堕落。八七、宁静淡泊观心之道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译文】人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一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人在安详中气概才会像晴空白云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在人淡泊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冲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凡要想现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比这种方式更好的了。
【注解】澄澈,河水清澈见底。真体:人性的真正本源。冲夷:冲是谦虚、淡泊,夷是夷通、和顺、和乐。
【评语】诸葛亮用“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两句话来作为他的座右铬,借以磨练他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从古至今,许多有志之士修身养性同样尊奉这两句名言。这里包含的方式,和本篇讲的悟道是相通的,即在宁静、闲适、淡泊中来悟出本性。一个人的心静如止水,就不会有一点邪念袭来,因为这时的心有如一尘不染的明镜,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然之性,也就是能反映出作者所说的“真体”和“真机”;当一个人内心非常安闲时,就能出现从容不迫的神态。这时考虑任何事情,就容易发现整理的奥妙,也就是最能找出作者所说内心的真机;当一个人的心处于淡泊状态,他的情趣就会悠悠自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掩蔽他内心的真趣。一一四、雪夜读书,登山眺望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便人意远。读书于雨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注解】心旷:心境开阔。意远:意趣超逸,想得很远。神情:心神清朗。舒啸:长啸,放声歌啸。兴迈:兴致豪迈,意气豪迈。
【译文】站在高山远望,就会感到心胸开阔,面对流水凝思,就会感到意境悠远;雨雪之夜读书,就会感到心旷神怡,爬上山陵吟啸,就会感到意气豪迈。【评语】登高使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思维敏捷,所以古书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孟子也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清代纪晓岚“登高符”中写道:“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回首红日向云低,五海四湖皆在程”,毛泽东登庐山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慨。可见大自然对一个人情绪、性情影响的巨大,因为人的心灵往往能够体验到与高山一样的高峻,与流水一样的深远,与雨雪之夜一样的清爽,谁又能否认有时人竟也会和大自然心心相印呢?第十七讲古代经济与科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3、通过《园冶·借景》、《史记·货殖列传》的阅读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科技与商业的体认。教学重点:1、《园冶·借景》分析。2、《史记·货殖列传》分析。教学难点:1、中国古代科技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2、古代“抑商”政策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分析。3、文选阅读教学时数:3课时导入课程:问题讨论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体现于哪些方面?近代以来,我们的科技发展情况怎样?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与西方国家比较的角度来谈。2、中国古代人们怎么看待商人与商业的?谈谈你对徽商与晋商的了解。第一节中国古代科技一、总论成就:天文:解释天象、历法制定、二十四节气。地理:禹贡、山海经;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算盘。医学:黄帝内经;华佗、李时珍等。中医特点。冶铸:青铜器、冶铁、瓷器。纺织:有关记载,考古发现,纺织种类,丝绸之路,印染。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中国有众多的世界之最。评价:反映中华文明,显示民族智慧,渗透传统文化。相关因素: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二、作品选讲:《园冶·借景》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如图),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1、计成与《圆冶》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人。是我国十七世纪出现的杰出的造园家和理论家,他擅长诗画,中年后回江南,定居镇江,从事造园。所造园林有吴玄的“五亩园”、汪士衡的“寤园”以及郑元勋的“影园”,其中以郑元勋的影园(如图)最为有名。所著《园冶》,是凭自己多年的造园经验而写成的中国第一部关于造园技艺的理论专著。日本造园界也曾给予世界造园学最古名著的评价。《园冶》全书三卷,分总述部分“兴造论”与论述造园步骤的“园说”两部分。《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园说”又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10个部分。文章阅读然本书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有清一代,竟湮没不彰。究其原因,多认为计成曾游谒于阮大铖之门,本书最早之版刻,盖赖阮氏之功,且该书前又列阮氏所作序文。阮氏向为士林所不齿,该书亦因之白璧掺瑕,遂遭摒弃。从上世纪初开始,《园冶》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这一园林艺术的经典著述,正得以呈现其应有之光彩。阮大铖(约1587~约1646)中国明末戏曲家。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2、文章阅读《借景》篇是计成造园理论的重点。《借景》篇中,他提出了“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的重要观点,强调要利用一年四季的气候与季相造景。计成所提出的借景之法很好地总结了前人、自己造园借景经验,并把借景提到“林园之最要者”的高度,是对中国古代园林学的杰出贡献。构园无格[1],借景有因[2]。切要四时[3],何关八宅[4]。林皋[5]延竚[6],相缘竹树萧森[7];城市喧卑[8],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9]。堂开淑气[10]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嫣红[11]艳紫,欣逢花里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12]。《闲居》[13]曾赋,芳草应怜。扫径护兰芽,分香幽室;卷帘邀燕子,闲剪轻风[14]。片片飞花,丝丝眠柳[15]。寒生料峭[16],高架秋千。兴适清偏[17],怡情丘壑。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林阴初出莺歌,山曲[18]忽闻樵唱。风生林樾[19],境入羲皇[20]。幽人[21]即韵于松寮[22],逸士弹琴于篁里[23]。
[1]格:格局,格调。[2]借景有因:对外景的借用应有所依凭。 [3]四时:春、夏、秋、冬四季。[4]八宅:根据八卦方位确定宅居。宅,《释名》:“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也。”[5]林皋(gāo):林中高地。[6]延竚(zhù):久立。竚,同“伫”。[7]萧森:竹木茂密。[8]喧卑:喧闹低下。[9]远岫环屏:远处山峦如同环绕的屏障。岫(xiù),峰峦。[10]淑气:温和之气。[11]嫣红:鲜艳的红色,与“艳紫”皆为形容花色。[12]山中宰相:典见《南史·陶弘景传》。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13]《闲居》:西晋潘岳曾作《闲居赋》,以述自己尘外之志。[14]闲剪轻风:燕子在风中飞舞,尾巴好似剪刀,剪着轻风。[15]丝丝眠柳:弱柳低垂貌。[16]料峭:微寒。[17]兴适清偏:景色清幽偏静之处能引发兴致。[18]山曲:山势弯曲隐蔽处。[19]林樾(yuè):幽林。樾,树荫。[20]境入羲皇:进入遥远的太古时代。羲皇,即伏羲氏,传说中人类的始祖。[21]幽人:指幽居之士。[22]松寮:犹松窗。[23]篁里:竹林。红衣[1]新浴,碧玉轻敲[2]。看竹溪湾,观鱼濠上[3]。山容蔼蔼[4],行云故落凭栏[5];水面鳞鳞,爽气觉来欹[6]枕。南轩寄傲[7],北牖虚阴[8]。半窗碧隐蕉桐,环堵[9]翠延萝薜[10]。俯流玩月,坐石品泉。苎[11]衣不耐凉新,池荷香绾[12];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寓目一行白鹭,醉颜[13]几阵丹枫。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凭虚[14]敞阁,举杯明月自相邀。
[1]红衣:荷花瓣的别称。唐·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诗:“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泛红衣白露秋。”[2]碧玉轻敲:雨着莲叶如轻敲碧玉。[3]濠上:濠水之上。典见《庄子·秋水》所载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故事。“濠上”常被喻为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4]蔼蔼:昏暗貌。[5]行云故落凭栏:凭栏远望,行云好似故意落下。[6]欹(yī):通“倚”,斜靠。[7]南轩寄傲:陶渊明《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8]北牖虚阴: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9]环堵:围在房屋四周的土墙。[10]萝薜(luóbì):指女萝和薜荔,皆属藤本植物。[11]苎(zhù):苎麻。[12]绾(wǎn):系在一起。[13]醉颜:指枫叶红艳如醉。[14]凭虚:犹言凌空。冉冉[1]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2]。少系杖头[3],招携邻曲[4]。恍来林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5]。云冥黯黯,木叶萧萧。风鸦几树夕阳,寒雁数声残月。书窗梦醒,孤影遥吟;锦嶂偎红,六花[6]呈瑞。棹兴若过剡曲[7],扫烹果胜党家[8]。冷韵[9]堪赓[10],清名可并;花殊不谢,景摘偏新[11]。因借无由,触情俱是。[1]冉冉:与下句的“悠悠”皆形容桂花香气之飘忽。[2]岭暖梅先:岭上的梅花因向阳而最先开放。[3]杖头:“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世说新语·任诞》:“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宋·陆游《闲游》其二:“好事湖边卖酒家,杖头钱尽惯曾赊。”[4]邻曲:即邻居。陶渊明《游斜川》序:“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5]“恍来”、“却卧”句:此两句是就梅花而言,然其意境实物我浑一。明·高启《梅花九首》其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6]六花:指雪花。雪花呈六瓣形状﹐故名。[7]此句用王子猷拜访戴安道典故,以示人生之率性洒脱。《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名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8]扫烹果胜党家:此用宋陶谷家姬(私家歌伎舞女或侍妾)雪水烹茶的典故。张岱《夜航船》卷一:“宋陶谷得党家姬,遇雪,取雪水烹茶,请姬曰:‘党家亦知此味否?’姬曰:‘彼武夫安有此?但知于锦帐中饮羊羔酒耳。’公为一笑。”[9]冷韵:清幽的韵味或情趣。[10]赓(gēng):连续。此谓作歌唱和。[11]意谓选景倾向于追求新奇。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1]、邻借[2]、仰借[3]、俯借[4],应时而借[5]。然物情所逗[6],目寄心期[7],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8]
[1]远借:借用远景。[2]邻借:借用近景。[3]仰借:借用高处景观。[4]俯借:借用低处景观。[5]应时而借:因时令不同而借用周围不断变化的景观。[6]逗:诱引。[7]目寄心期:目之所见,心之所想。[8]意谓下笔之先,设想出诸种图景,这样才能做到尽致的描绘。主要内容:《借景》主张借景要包含园林内外和建筑内外的所有空间,要借春夏秋冬之声,不离开人在景境中的活动内容。本文化抽象为具象,以形象鲜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造园可以因借的四时之景。在《借景》中有不少富于辩证思想的借景论内容。所借景物①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②借人为景物。③借天文气象景物。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借景种类远借:借用远景。邻借:借用近景。仰借:借用高处景观。俯借:借用低处景观。应时而借:因时令不同而借用周围不断变化的景观。除课文提到的外,还有:近借:也可以称为外借,也就是互相借资,是园林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借。如网师园殿春移明间后檐,四川青城山楼阁。镜借:利用镜面的反射映照形成多层次的景观。除借景之外的其他造景艺术:点景和框景3、《借景》的美学及建筑学意义“借景”之说是计成在《园冶》中首先提出的,“借景”延续了园林空间。“借景”已成为造园艺术的专有名词。我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或私人花园,多数建在城内或城郊,但有的就在住宅一边,四周都有围墙,境界受到不应有的约束。所以借助园外景观来衬托园内景物,使内外景色连成一片,以扩大园内的有限景界,是园林设计中延续空间的巧妙手法。科学与艺术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科学——各种科学,当然首先是医学——一旦得到应用,就成为一种艺术。——[美]乔治·萨顿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钱学森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但反应平平。可喜的是,从近年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不论在科学界还是在文艺界,赞成钱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多。——涂元季(钱学森学术助手)第二节中国古代商业一、商人与商业商人是专门组织、从事商品买卖交易活动的人群,商人所从事的行业也相应的被称为商业。商人和商业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商业带来社会第三次分工恩格斯把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人阶层的出现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二、发展历程及评价夏商:开始。西周:列入政府部门。汉代:重农抑商。魏晋南北朝:北方受战乱影响。南方较有发展。隋唐:较大发展。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海外贸易兴盛。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元代:异族统治,重视商业。富商大贾众多。明清:规模扩大。商贸中心:北京、南京。商人群体:徽商、晋商。总体评价:由于政治、文化及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以农业为主体。但就商业的本身发展来看,每个时代情况又各有不同。三、徽商与晋商明清时期最大的两个商人地域群体。徽商:经营的范围很多,主要包括盐、布、茶、木、粮、典当等;晋商:以盐业起家。扩大经营范围: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以至金融业等。 近代以来,徽商、晋商出现衰落。直到今天,安徽、山西两省经济亦较为落后,个中原因值得深思。四、《史记·货殖列传》选读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专列《货殖列传》,为汉代及其以前的商人留下了难得的一笔记录。显示了他重视商人和商业的立场。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①,时用则知物②,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③。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④。旱则资舟⑤,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⑥,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⑦,二十病农⑧,九十病末⑨。末病则财不出⑩,农病则草不辟矣(11)。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12),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13),关市不乏(14),治国之道也。①斗:打仗。修备:做好准备。②时用则知物:知道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时:时间、季节。用:用途,使用。③形:对照。④穰:丰收。毁:坏,指歉收。饥:饥荒,年成不好。旱:干旱。此句是以阴阳五行说来论说年景收成好坏。⑤资舟:积蓄船只。⑥六岁穰:六年丰收。⑦粜(tiào,跳):卖粮食。⑧二十病农:每斗价格二十钱,则农人受损害。病,损害。⑨九十病末:每斗价格九十钱,则商人受损害。末:指工商业,与本(农)相对。⑩出:流出,流通。(11)草不辟:指田地荒芜。辟:开垦,开辟。(12)减:低于,少于。(13)平粜:平价卖粮。齐物:同等货物。(14)关市:指关卡税收与市场供应。乏:缺乏。积著之理(15),务完物(16),无息币(17)。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18),无敢居贵(19)。论其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展览馆照明设备采购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风险评估与管理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租赁合同含停车服务2篇
- 二零二五版跨区域公司间资金拆借合同范例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设备班组工人劳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教师临时聘用与教育品牌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版农业科技项目合同信用评价与推广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石材矿山开采权转让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租赁合同:租赁合同信息化管理平台使用协议3篇
- 深圳汽车租赁合同模板2025版6篇
- 物业民法典知识培训课件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中五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全文打印
- 派克与永华互换表
-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基础
-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情景互动教学策略探究教研课题论文开题中期结题报告教学反思经验交流
- 春节新年红灯笼中国风信纸
- 注塑件生产通用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