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04-T 433-2022 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_第1页
DBJ04-T 433-2022 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_第2页
DBJ04-T 433-2022 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_第3页
DBJ04-T 433-2022 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_第4页
DBJ04-T 433-2022 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5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9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9〕109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本标准共分11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对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本标准主编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太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潇河建筑产业有限公司山西中方森特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段鹏飞陈志萍毛海彬李晓波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张明科贾敏昭徐用生梁波7 1 23基本规定 44信息化应用系统 54.1一般规定 54.2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 54.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 64.4门户网站 64.5智能卡应用系统 64.6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 75智能化集成系统 86信息设施系统 9 96.2信息网络系统 96.3综合布线系统 6.4用户电话系统 6.5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6.6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6.7多媒体教学系统 6.8广播系统 86.9智能卡系统 6.10公共显示系统 6.11时钟系统 6.12会议系统 7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7.1一般规定 7.2供配电系统 7.4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 7.5供暖通风及空调调节系统 7.6给水和排水系统 207.7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 208公共安全系统 8.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228.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8.4应急响应系统 25 279.1一般规定 9.2机房设计 9.3机房供配电 289.4机房弱电工程 10供电、防雷与接地 9 10.2防雷与接地 11智能化系统室外管网 11.1一般规定 11.2信息管道 32附录A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 附录B高校安全防范技术设施基本配置表 附录C屏蔽措施 附录D浪涌保护器(SPD)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49 23Basicrequireprovi 44Informationapplicationsystem 5 54.2Informationapplicationmanagementsystem 5 6 6 5Intelligentintegr 6.2Informationnetworksystem 9 6.7Multimediateach 17Buildingmanagements 7.5Heating,ventila 20 22 259En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 9.2Designofelectronicequipme 289.4Weakcurrentengine 29 30 3010.2Lightning 31 32 AppendixBBasicconfigurationtableofSecurTechnicalFacilitiesincolleges 39 45AppendixDSurgeprot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 48Listofquotedsta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11.0.3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充分贯彻国家和山西省关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做到功能实22.0.1高等院校collegesanduniversities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通过普通、成人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简称高校。2.0.2信息化应用系统informationapplicationsystem以信息设施系统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基础,为满足高等院校的各类专业化业务、规范化运营及管理的需要,由多种类信息设施、操作程序和相关应用设备等组合而成的系统。2.0.3智能化集成系统intelligentintegrationsystem为实现高等院校运营及管理目标,基于统一的信息平台,以多种类智能化信息集成方式,形成的具有信息汇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优化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的系统。2.0.4信息设施系统informationfacilitysystem为满足高等院校的应用与管理对信息通信的需求,将各类具有接收、交换、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整合,形成建筑物公共通信服务综合基础条件的系统。2.0.5公共安全系统publicsecuritysystem为保障高等院校的公共安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以应对危害社会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综合技术防范或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功能的系统。2.0.6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uildingmanagementsystem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公共安全系统等实施综合管理的系统。2.0.7应急响应系统emergencyresponsesystem3为应对高等院校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决策指挥能力,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具有应急技术体系和响应处置功能的应急响应保障机制或履行协调指挥职能的系统。2.0.8机房工程engineeringofelectronicequipmentplant为提供机房内各智能化系统设备及装置的安置和运行条件,以确保各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和高效地运行与便于维护的建筑功能环境而实施的综合工程。2.0.9弱电小室lowvoltageelectriccell放置弱电设备的专用小空间,包括竖向井、独立弱电设备间、弱电管理室等。2.0.10智能卡smartcard在高等院校校园内,一张卡实现综合消费类、身份识别类、金融服务类、公共信息服务类等功能,提高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2.0.11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cablingsystem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它既能使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的语音、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联,也能使建筑物内通信网络设备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联。43基本规定3.0.1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由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供电、防雷与接地以及室外管网等组成。3.0.2智能化系统设置应根据学校的类型、规模、管理模式和发展需求进行配置,并应适应教学、科研、办公以及校园生活等信息化应用的发展。3.0.3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宜遵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的规模、内容应结合学校的近期、远期规划目标确定,并具备可分期实施的可行性。3.0.4对多校区同时办学的高等院校,其智能化系统应能实现校区间的互联互通。3.0.5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注重科技功能和技术功效的实现,具有适用性、开放性人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54信息化应用系统4.1一般规定4.1.1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配置应满足高等院校教学业务运行和物业管理的应用需求。4.1.2信息化应用系统由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系统、门户网站、智能卡应用系统、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4.1.3高等院校信息化应用系统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相关规定。4.2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4.2.1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可根据学校的规模和管理模式,选择相应的教学、科研、办公、学习、校园资源和物业运行等系统软件管理模块,且系统应能满足学校管理需要。4.2.2校园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教学管理系统应具有教务公共信息、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智能排课、教学计划管理、数字化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学仪器和设备管理等功能;2科研管理系统应具有对各类科研项目、合同、经费、计划和成果等进行管理的功能;3办公管理系统应具有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类通知、计划、资料、文件、档案等进行办公信息管理的功能;4学习管理系统应具有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管理、招生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查询等功能;5校园资源管理系统宜具有电子地图、实时查询、虚拟场景模拟和规划管理等功能;6物业运行管理系统应结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对给水排水、热6力、供电、通信等相关的各种数据、报表、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并提供日常收费、查询等附加功能。4.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4.3.1高等院校应设置数字化图书馆系统。4.3.2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应支持信息的采集、检索、发布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4.3.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应具有书刊目录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库等数字化资源,并可提供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服务。4.3.4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应含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4.4闪户网站4.4.1高等院校应设置门户网站系统。4.4.2门户网站应包含电子邮件、计数器、BBS、招生信息、新闻发布系统、人才交流等应用模块。4.4.3门户网站应具有防止恶意攻击的安全措施,并应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权限。4.5智能卡应用系统4.5.1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食堂、浴室、宿舍、学生超市、体育场馆等应设置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4.5.2校园智能卡应用系统应具有身份识别、出入口控制、图书借阅、考勤签到和消费等功能,并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智能卡的设计。不同场所使用的智能卡的功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办公楼和教学楼宜设置身份识别、出入口控制、考勤签到管理系统;2图书馆应设置身份识别、图书借阅系统;3宿舍楼宜设置身份识别、出入口控制系统;74.6.1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应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4.6.2校园网安全管理对象应包括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库安4.6.3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应具有防范内部及外界威胁风险的功85智能化集成系统5.0.1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应设置智能化集成系统。5.0.2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范围可包括信息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公共显示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5.0.3智能化集成系统应提供开放性接口,接口和通信协议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定。5.0.4智能化集成系统应根据各建筑的具体功能、系统的配置情况、具体的管理需求,本着适用、可靠的原则确定其功能要求。5.0.5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相关规定。96信息设施系统6.1一般规定6.1.1高等院校信息设施系统由信息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用户电话系统、移动通信覆盖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智能卡系统、公共显示系统、时钟系统、会议系统等子系统组成。6.1.2信息设施系统的设计应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选择配置适宜的6.1.3信息设施系统的设计应适应高校建筑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并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相关规定。6.1.4信息设施系统的设计应统筹配置信息设施的安装空间及房屋,并具有多个信息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的条件。6.2信息网络系统6.2.1高等院校应设置信息中心机房,>机房应充分预留供设备扩充的空间和线路进出机房的备用通道。6.2.2信息网络系统宜采用内网和外网分开的结构形式,内网应仅限于特定内部用户使用;当校外远程用户通过外网访问内网资源时,应具有相应的身份认证手段。6.2.3信息网络系统宜采用以太网等交换技术,网络结构的层次应按高校建筑的规模和需求设置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等三个层次,也可仅设置核心层、接入层两个层次。6.2.4核心层网络设备宜采用冗余备份方式,汇聚层宜按照区域或建筑物需求设置,接入层宜为终端接入设备。6.2.5信息网络系统应根据网络运行的业务信息流量、服务质量要求和网络结构等配置相应的网络连接设备。6.2.6高等院校宜设置无线网络系统,无线网络系统应接入校园6.2.7无线网络系统组网宜采用无线接入点(AP)+(AC)的部6.2.8室内无线AP宜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适合的类型,室外部署的无线AP应具备防雷、防水、防尘等功能。6.2.10信息网络系统应配置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网络管理6.3.1综合布线系统应满足建筑和建筑群内信息网络、通信网络等系统布线的要求,并应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业6.3.2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高等院校的使用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需求进行系统配置和管线设计。6.3.3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缆或超五类及以上电缆,并应根据敷6.3.4建筑工作区和信息插座的设置应符合下列1普通教室、实验室的信息插座数量不应少于2个,并应至少有1个布置在讲台处;2多媒体教室应预留的信息插座数量不宜少于3个,并应至少有2个布置在讲台处;3办公室宜按5-10m²划分工作区,且每个工作区应设2~4个4计算机教室应根据实际需要布置信息插座,并采用相适应的6在大开间场所可设置集合点(CP箱);7对于固定布线困难的场所,宜采用在顶部或周边布设无线接8对于教室功能不确定的场所,宜采用光纤接入方式布线。6.3.5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相关规定。6.4用户电话系统6.4.1高等院校可按照实际需求在建筑物内设置用户电话系统。6.4.2用户电话系统应能支持本地通信网业务接入,满足高等院校通信基本业务和新业务的需要。6.4.3建筑物室内电话布线宜采用综合布线模式,也可采用光纤接入的技术方式。6.4.4用户电话交换系统近期用户线容量宜按实际工作区、人员数量或开放业务的信息点数量确定,远期可按信息点总数量或预测的人员数量确定。6.4.5电话插座应按使用功能配置,电话配线除满足电话插座配置要求外还应在干线和楼层配线架预留有护张余量。6.5移动通信覆盖系统6.5.1高等院校园区内应设置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并应满足室内外移动通信用户语音及数据通信业务的要求。6.5.2当有多家移动通信业务系统时,系统宜采用合路方式。6.5.3系统信号源的引入宜采用基站直接耦合信号或空间无线耦合信号的方式。6.5.4对于可能需要屏蔽移动通信信号的局部区域,宜设置室内屏蔽系统。6.5.5室内外移动通信覆盖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电磁卫生标准的规定。6.5.6建筑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建筑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公共设施应具有提供通信设施配置的条件。6.6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6.6.1高等院校可按照实际需求在建筑物内设置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6.6.2在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场、会堂、办公楼、食堂等场所应设置有线电视插座;学生活动室宜设置有线电视插座。6.6.3校园内宜设置有线电视机房,信号接入宜采用光纤等方式,机房应预留有拓展空间及线路进出机房的备用管道。6.6.4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T50200的相关规定。6.7多媒体教学系统6.7.1高等院校应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应以教室为单位,并可以通过网络集中控制。6.7.2多媒体教室可分为常规型网络群控多媒体教室、常态化录播型多媒体教室、全自动高清录播型多媒体教室等类型,设计时应根据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确定。6.7.3常规型网络群控多媒体教室应包括多媒体讲台、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电源时序控制箱、显示系统、音视频源设备、扩声设备、周边辅助设备等。6.7.4常态化录播型多媒体教室,设备应具有两种以上接口,可实现实时采集、合流及录制功能,其他设置要求同常规型网络群控多媒体教室要求。6.7.5全自动高清录播型多媒体教室应包括智能录播子系统、智能交互黑板、智能定位子系统、音视频采集子系统、远程管理子系统、课件编辑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教室环境子系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确定配置。6.7.6多媒体教学系统设置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GB/T36447的相关规定。6.8广播系统6.8.1广播应在校园区、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场所等区域设置。6.8.2广播系统应能实时发布语声广播,应有一个广播传声器处于最高优先级。6.8.3广播应能定时、定区域播放不同音源的功能,应具有在中心实现统一编程管理与设定的功能。6.8.4当有多个信号源对同一广播分区进行广播时,优先级别高的信号应能自动覆盖优先级别低的信号。6.8.5广播系统应同时具有多种广播用途,室内系统宜与消防广播系统共用末端设备,当与消防广播合用时,广播主机须具有应急切换功能或单独配置应急广播切换设备,且广播传输线缆应采用阻燃线缆。6.8.6广播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无源终端方式、有源终端方式或无源终端和有源终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6.8.7校园广播应为单声道、定压传输、分区播放的广播系统,应根据用途和等级要求进行选择。6.8.8广播分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急广播系统的分区应与建筑防火分区一致;2×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等可按楼层分区,场馆可按部门或功能块分区,走廊通道可按结构分区;3建筑室内与室外应分别设区;4广播扬声器音量需要由现场人员调节的场所,宜单独分区。6.8.9广播信号应通过布设在广播服务区内的有线广播线路、网络线缆、光缆等传输。广播系统室内功率传输线路,衰减不宜大于3dB 6.8.10广播扬声器布点宜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宜根据分区分片覆盖的原则,在服务区内分散配置;2广场以及面积较大且高度大于4m的厅堂等块状广播服务3广播扬声器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6.8.11室外广播扬声器应具有防潮、防尘和防腐的保护措施。6.8.12广播扬声器的外形、色调、结构及其安装架设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校园室内有吊顶区域宜选用吸顶式广播扬声器,无吊顶6.8.13当采用无源广播扬声器,且传输距离大于100m时,宜选用内置线间变压器的定压式扬声器,定压式扬声器的额定工作6.8.14校园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3倍。6.8.15广播信号源设备可包括广播传声器、寻呼器、警报信号发的计算机及其他声频信号录放设备等,应根据系统用途、等级和实6.8.16应急广播系统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须与消防疏散指6.9智能卡系统6.9.1校园智能卡系统应包括图书借阅、售饭刷卡、浴室刷卡、水(VLAN),但应做好网络安全隔离。6.9.5智能卡终端设备通讯协议应采用RS485、TCP/IP等方式有线传输;基础设施条件受限时,可使用其他安全性能高的无线通信协6.9.6智能卡系统卡片宜使用CPU卡,卡片内需存储持卡人基本信息、账户信息、身份识别信息和其他扩展信息等。6.9.7智能卡消费类终端机应具有消费安全验证功能。6.9.8智能卡系统平台应具备卡务管理、财务管理、结算管理、终端管理、密钥管理等基础管理功能。6.9.9智能卡系统应具备完善的安全机制,能够保障设备的平稳运行和数据库的安全。6.9.10智能卡系统应具备断网断电等极端环境下的工作机制,以防因断网断电导致系统瘫痪。6.9.11智能卡系统宜采用标准化的第三方接口,方便与信息管理或其他校内第三方应用系统进行对接。6.10一公共显示系统6.10.1高等院校宜在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食堂、体育场馆、学生宿舍门厅等处设置公共显示系统,应具有公共信息发布、信息引导、提供告知和查询等功能。6.10.2高等院校宜在走班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公用教室、会议室闪口设置电子班牌,电子班牌宜同时具备蓝牙打卡或人脸识别打卡功能。6.10.3公共显示系统中的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播控、信息显示和信息导览等子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及组合。6.10.4公共显示系统应采取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方式将音视频信号、图片和文字等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显示终端。6.10.5公共显示系统应支持多种主流媒体格式文件的播放,并可实现对终端的分别管理、分布式下载和同步播放。6.10.6公共显示系统的显示终端尺寸、显示方式、外形色调和安装位置及方式等,应与建筑总体布局、业主需求及使用环境相适应,并应具有多种音视频输入接口方式。6.10.7公共显示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的相关规定。6.11时钟系统6.11.1高等院校宜设置时钟系统,为校内联网型智能化设备及联网计算机设备提供统一授时服务。6.11.2时钟系统宜由GPS/北斗时间接受装置、中心母钟、控制器、子钟等设备组成。6.11.3时钟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应具有校时功能;2母钟应向其他子钟提供同步校时信号;3为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提供统一标准时间。6.12会议系统6.12.1高等院校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会议系统。6.12.2会议系统设置应按照使用人员情况、会场规模、应用需求的不同,分档次分等级设计,可按以下系统选择配置:1多媒体图像显示系统;2数字会议系统;3音响扩声系统;4视频会议系统;5中央控制系统;6情景控制系统;7同声传译系统;8无纸化会议系统;9数字会议桌牌系统;10电动会标系统;11音像资料存档查询系统。6.12.3数字会议系统可包括会议讨论系统、会议签到系统、会议6.12.4视频会议系统可包括视频显示子系统、视频切换控制子系6.12.5会议系统宜配置中央控制系统,以简化整个会议系统的操6.12.7礼堂、学术报告厅等大型会议室,会议系统应结合多媒体6.12.8多功能会议室声学指标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厅堂扩声系7建筑设备管理系统7.1一般规定7.1.1高等院校宜设置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以对建筑内机电设备进行管理。7.1.2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宜对以下设备或系统进行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达到提高管理水平、节约能源、控制成本的目的:1供配电系统;2公共照明系统;3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4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5给水和排水系统。7.1.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还应符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T334的相关规定。7.2供配电系统7.2.1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对供配电系统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素、频率、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监测,可对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进行监测,对故障跳闸进行报警。7.2.2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对建筑物用电量进行计量,计量除设置总计量表外,还宜根据回路性质的不同设置分计量表;学生宿舍建筑宜以宿舍为单位单独计量,单独控制用电。7.2.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能控制供配电系统的通断,在电能异常、火警信号时应能进行供配电系统的通断电操作。7.3公共照明系统7.3.1高等院校公共照明系统的监控宜采用分布式控制器,当采用独立控制系统时,该系统应有通信接口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网络连7.3.2室内照明控制宜按区采用时间程序控制,室外照明控制可采用时间程序控制,也可采用照度传感器控制。7.3.3安装于室外的照明灯具和控制设备应有相应的防水、防尘和防腐等防护措施。7.4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7.4.1电梯和自动扶梯宜设置运行状态显示及故障报警;宜对每台电梯的运行时间进行累计监测。7.4.2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宜设置电梯及扶梯维保时间期限,以确保电梯及扶梯定期维保,保证安全运行67.4.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与火灾警报信号应设有连锁控制,当系统接收火灾信号后,应将全部客梯迫降至首层,并切断非消防电梯电7.4.4电梯应设置五方对讲系统,电梯的基坑、轿厢、轿顶、电梯机房、消防/安防控制中心五方之间可以相互通话。7.5供暖通风及空调调节系统7.5.1制冷机房内的自动控制,应留有通信接口,并应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可直接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交换数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实现制冷系统设备启、停的顺序控制;根据冷量需求控制冷水机、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冷却塔风机台数控制;根据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及流量瞬时值计算冷量和累计冷量消耗。7.5.2建筑若采用地、水源热泵系统,设备应设置自控系统,并应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可直接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交换数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完成冷却塔风机、水泵启停和循环水温度控制。7.5.3建筑内的空调风机、风阀应设置连锁控制,防冻开关报警,空气过滤器两侧压差的超限报警,送风温度的自动调节。当发生火灾时,应接受消防联动控制信号连锁停机。7.5.4在图书馆、礼堂、报告中心等人流较多的场所,宜设置根据回风或室内CO₂浓度控制新风量的自动调节系统。7.6给水和排水系统7.6.1给水系统的生活水箱、水池,应设置液位计测量液位,其高、低值用于控制给水泵停启,超过警戒水位值应发出报警信号。7.6.2排水系统的污水池,应设置液位计测量水位,其高、低值用于控制排水泵启停,超过警戒水位值应发出报警信号。7.6.3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宜设置设备运行故障报警,当水泵运行异常时,应能进行故障报警,并控制备用水泵投入运行状态。7.7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7.7.1高等院校应设置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7.7.2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应实现校园建筑中用电消耗、燃料消耗、热量消耗、冷量消耗及水资源消耗数据的采集传输、统计分析及节能指标管理。系统应具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远程传输、自动分类、数据分析、指标比对、图表显示(报表管理、数据储存、数据上传等功能,并应能分类、分项计量。7.7.3能耗数据采集方法应包括自劫实时采集和人工采集。7.7.4电、热、水资源消费的计量表具,包括电表、水表、燃气表、热(冷)量表等,应具备国标通信接口。学生宿舍计量表具或配电系统应具有恶性负载识别功能,并作用于切断电源。7.7.5能源管理系统宜优先选用校园网作为数据传输网络。7.7.6能源管理系统根据系统规模及数据管理需要,可在系统中设置数据中转站,数据中转站由终端PC及相应的数据服务软件构成。7.7.7网关设备应使用基于IP协议有线或无线方式接入传输网络的设备,一台网关应支持多台计量装置进行数据采集,且应支持同时对各类能源或资源消耗不同计量表具的数据采集。7.7.8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管理软件应有以下基本功能:1具备与数据中继站或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接口功能,接受来自数据网关的数据包并解析存入数据库;2具备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功能,可读取解析服务存储到数据库里的结构化数据,同时检查数据的有效性,通过统计运算得出建筑能耗及分项能耗的年月日报表记录;3应具备数据的显示、打印及存盘等功能,具备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图表显示、自动统计、节能分析、数据存储、报表管理、指标对比等功能,可自由选取表达图形(棒图、线图、堆积图、饼图等),可提供报表、图形文件导出、导入功能;4具有便于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7.7.9应用软件应具备访问权限控制功能,如用户登陆访问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文件属性安全控制。7.7.10系统数据服务器宜设置于高校信息管理中心机房。8公共安全系统8.1一般规定8.1.1公共安全系统宜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等。8.1.2公共安全系统应可以有效地应对校园内火灾、非法侵入、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并应建立应急及长效的技术防范保障体系。8.1.3公共安全系统设置应以人为本、主动防范、安全可靠。8.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8.2.1高等院校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8.2.2设有消防控制室的高校园区中的图书馆、档案馆、危化实验室以及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500m或者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²的单体建筑,均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8.2.3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应独立设置,设有消防控制室时,电气火灾监控器应设置在消防控制室,未设消防控制室时,电气火灾监控器应设置在有人值班的场所。8.2.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应检测配电线路的剩余电流和温度,当超过限定值时应及时报警,不宜作用于断电。8.2.5选择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时,应计及供电系统自然泄漏电流的影响,自然泄漏电流应以实测为准,设计时可参考本标准附录A数据。8.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8.3.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应统筹规划,根据安全防范管理的需8.3.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可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电子巡查系统等,各系统宜独立运行,并应8.3.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能支持各级管理平台或分平台之间以及与非安防系统之间的联网,实现信息交换与2视频图像应传送至安防监控室,宜与上级3防范恐怖袭击重点目标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应少于90d,其他目标的视频图像信息保存期限不应少于30d;4系统应具有报警联动功能,报警信息与图像联动响应时间应小于或等于4s,当报警发生时,系统应能进行图像复核,并可设置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可结合考场监控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进行设置。8.3.6入侵报警系统设计要求:1系统控制设备应满足系统规模、系统功能、信号传输方式及安全管理要求,应配备输出接口,可手动或无线方式报警,同时应2入侵探测器、紧急报警装置发出的报警信号应传送至安防监3入侵报警系统布防、撤防、报警、故障等信息的保存时间应不少于30d;1系统的识别装置和执行机构应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宜具有防尾随措施;2出入口控制系统应能独立运行,并应能与电子巡查、入侵报警、视频安防监控等系统联动,在事件查询的同时,能回放与该出入口相关联的视频图像,宜与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联网;3系统应具有对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的显示、记录、查询、打印等功能,记录存储时间应大于或等于180d;4设备供电的备用电源应保证系统连续工作不少于48h,且执行设备能正常开启50次以上;5出入口控制系统应满足人员逃生时的相关要求,当需要紧急疏散时,各闭锁通道应开启,保障人员迅速安全通过。8.3.8电子巡查系统设计要求:1电子巡查系统应符合《电矛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的相关要求;2电子巡查系统应能查询、打印各巡查人员的到位时间,应具有对巡查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3采集装置在更换电池或掉电时,所存储的巡查信息不应丢失;采集装置存贮的巡查信息应大于或等于4000条;巡查信息在管理中心的存储时间应大于或等于30d;4×对巡查实时性要求高的建筑物,宜采用在线式电子巡更系统,其他建筑可采用离线式电子巡更系统;5在线式电子巡更系统应具有在巡查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报警功能,离线式电子巡查系统应采用信息识读器或其他方式,对巡查行动、状态进行监督和记录;6信息按钮的安装位置应隐蔽,安装高度宜距地1.3~1.5m。8.3.9校园宜设置保安无线对讲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讲信号宜覆盖整个校园,应确保覆盖地下室、电梯轿厢等2应采用数字式无线对讲系统。8.3.10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备用电源在市电供电断电后保证入侵报警系统正常工作不少于8h,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录像设备和主要控制显示设备正常工作不少于1h,保证出入口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时间大于或等于8h。8.3.11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具有计时功能的设备与北京时间的偏差应不大于5s。8.3.12学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出现故障时,应能在24h内恢复功能,并且应在系统恢复前采取有效的应急防范措施。8.3.13学校宜设置安防监控室,对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安防监控室应保证有人员值班,值班人员应持证上岗。8.3.14高等院校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的相关规8.4应急响应系统8.4.1高等院校应急响应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1能对各类校园公共安全的事件进行就地实时报警;2可以采用多种通信方式对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实现就地报警和异地报警;3具有校园范围内的应急指挥调度;4具有紧急疏散与逃生紧急呼叫和导引;5可以进行校园事故现场应急处理;6能接收上级应急指挥系统各类指令信息并及时反馈。8.4.2应急响应系统宜具有采集事故现场信息和多媒体信息显示的功能。8.4.3应急响应系统应配置下列设施:1有线/无线通信、指挥和调度系统;2紧急报警系统;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联动设施;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联动设施;5紧急广播系统与信息发布与疏散导引系统的联动设施;6视频会议系统;7信息发布系统等。8.4.4应急响应系统应设置以下应急预案:1发生重大灾害时的应急联动预案;2发生校园内群体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联动预案;3发生校园内安全事件时的应急联动预案;4发生上级指挥系统下发的其他指令信息时的应急联动预案。8.4.5应急响应中心宜配置总控室、决策会议室、操作室、维护室和设备间等工作用房。8.4.6应急响应系统应纳入校区所在城市区域的应急管理体系。8.4.7应急响应系统应配置与应急响应系统信息互联的通信接口。9机房工程9.2机房设计 等设备占用面积(m2/台),可取2.0(m2/台)~9.2.5用户工作室的使用面积可按4m²/人~5m²/人计算;硬件及软件人员办公室等有人长期工作的房间,使用面积可按5m²/人~7m²/人计算。9.2.6机房内的各类设备应根据工艺设计进行布置,应满足系统运行、运行管理、人员操作和安全、设备和物料运输、设备散热、安装和维护的要求。9.2.7容错系统中相互备用的设备应布置在不同的物理隔间内,相互备用的管线宜沿不同路径敷设。9.2.8当机柜(架)内的设备为前进风(后出风)冷却方式,且机柜自身结构未采用封闭冷风通道或封闭热风通道方式时,机柜(架)的布置宜采用面对面、背对背方式。9.2.9主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于搬运设备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5m;2面对面布置的机柜(架)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2m;3背对背布置的机柜(架)背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0.8m;4当需要在机柜(架)侧面和后面维修测试时,机柜(架)与机柜(架)、机柜(架)与墙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5成行排列的机柜(架),其长度超过6m时,两端应设有通道;当两个通道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在两个通道之间还应增加通道。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m,局部可为0.8m。9.3机房供配电9.3.1机房供电应根据重要性、面积、设备数量采取相应的供电措9.3.2重要电子信息设备应由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选择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容量时应留有余量。9.3.3机房电子信息设备的配电应采用专用配电箱(柜),箱(柜)应靠近用电设备安装,供电系统宜配备稳压电源。9.3.4机房内应设置维修插座,并确保一定数量的维修插座应由不间断电源供电。9.3.5机房照明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相关规定。9.4机房弱电工程9.4.1机房内的弱电工程包括综合布线、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等。9.4.2机房主出入口、主机房区、配电间、操作间、设备仓库等处应设置门禁控制系统,门禁控制系统应能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而自动释放电子锁。9.4.3机房主出入口、主机房区、操作间设备仓库等应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并可与门禁控制系统联动10.1.1智能化系统的供电负荷等级宜与所在建筑的最高负荷级别10.1.2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安防及计算机系统用电按不低于实验室务的单体中的最高负荷等级确定;为单体服务的机房(含弱电小室等)用电负荷按该单体最高负荷等级供电、其电源宜从该单体配电10.1.3当智能化系统采用不间断电源作备用电源时,若市电电源条件满足要求或设有柴油发电机组供电,不间断电源持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5min,否则应按实际要求确定放电时间。10.1.4智能化系统的供电要求相同时宜共用配电线路及配电箱。10.1.5建筑单体内的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公共显示系10.1.6机房外需另外供电的智能化设备处均应预留电源插座或电10.1.7扩声系统、公共和紧急广播系统、会议及同声传译系统的控制室和机房应远离强辐射环境,供电回路内10.1.8垂直干线配线宜采用管道井敷设,强、弱电管线宜分别设置管道井,当无法避免需在同一管道井内敷设时10.1.9智能化系统的总线或信号线、控制线不得与强电电源线共10.1.10为室外或者室内一般情况下人可触及到的弱电装置和设备供电的电源回路,须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剩余动作电流的选择,除了保证人身安全外,还应确保回路正常运行时的自然泄漏电流不致引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误动作(自然泄漏电流应以实测为准,设计时可参考本标准附录A数据)。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选择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规定。10.2.1智能化系统防雷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的相关规定。10.2.2智能化系统接地一般应具有直流电源回路接地(直流地)、信号回路接地(信号地)和保护接地(PE)、防雷接地、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等。10.2.3除另有规定外,智能化系统的接地宜与建筑物内其他系统共用接地装置,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Q;智能化系统的各种箱体、线槽等金属组件均应做等电位联结。10.2.4室外的智能化系统设备线路应根据安装高度、环境条件及其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防雷和接地保护措施。10.2.5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所在地雷暴日、设备所在的防雷区及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采取相应的屏蔽、接地、等电位联结及装设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SPD)设置要求详见附录D)等防护措施。10.2.6需进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的场所,其进出电源线路宜采取屏蔽措施(屏蔽措施详见附录C)。当外引线缆采用屏蔽电缆时,电缆屏蔽层在入户处应作等电位联结,当外引线缆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埋地敷设,且穿管长度不应小于15m。10.2.7当通信线缆引入有电磁屏蔽要求的实验室、试验室时,应加滤波器或进行其他屏蔽处理(屏蔽措施详见附录C)。《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相关规定。11.1.3智能化系统室外布线应包括用地红线内园区综合信息管道、11.1.5智能化系统布线中信号传输、供电及控制线路为交流25V或直流60V及以下时,宜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300V/300V的铜芯绝缘电缆;当布线系统为交流50V以上或直流120V以上时,应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300V/500V的铜芯绝缘电缆;采用交流220V/380V的供电和控制线路,应采用电压等级不低于450V/750V11.2.1校区内室外智能化系统布线方式应首选地下综合信息管道11.2.2地下信息管道的路由设计2管道宜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管道进出多的道路一侧;3管道宜与室外总图上设施和立杆同侧。11.2.3不同种类的智能化系统信号传输线缆不宜同管,安防电缆与其他管线间距应满足防信号干扰的要求,严禁与电力导线同孔敷设。室外管道的路由和位置宜与高压电力线、热力管、煤气管设计在不同路侧,并宜选择在建筑物较多或需求量大的道路一侧。室外智能化管道与其他管道及建筑物的最小净距宜符合表11.2.3的要求。表11.2.3智能化系统管道和其他地下管道及建筑的最小净距平行净距(m)交叉净距(m)已有建筑物规划建筑物红线一直径300mm以下直径500mm以上热力管300kPa<压力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一一马路边石沟渠(基础底)涵洞(基础底)11.2.4地下信息管道可采用塑料管、热镀锌焊接厚壁钢管、无缝钢管和钢塑复合管。11.2.5地下信息管道宜按智能化系统各线缆敷设容量需求进行不同管道材料与管径的组合配置。11.2.6地下信息管道的容量应按照近期、远期线缆使用需求及备用管孔数确定。11.2.7地下信息管道的埋地深度、人(手)孔放坡和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信息管道顶部至绿化带地面或人行道路面最小埋深宜符合表11.2.7的规定表11.2.7地下信息管道顶部至绿化带或行道路面最小深埋(单位:m)管材类别塑料管2进入人孔处的地下信息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净距不宜小于0.4m,管道顶部距人孔上覆底部的净距不应小于0.3m;进入手孔处的地下信息管道基础顶部距手孔基础顶部不宜小于3塑料弯管道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10m;塑料管道下应做基础层,管道上部应加敷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及管道外加设钢筋混凝土外包封固定等措施;4地下信息管道敷设时应向人(手)孔放坡,管道坡度宜为0.3%~0.4%,不得小于0.25%;当室外道路或地势已有坡度时,可利用其地势获得坡度;5地下信息管道中直线管道敷设的段长离两边人(手)孔间距不宜超过100m,且同一段管道不得有S形弯道。11.2.8地下信息管道与智能化系统设施之间衔接时,应符合下列规1公用通信网人(手)孔至用地红线内通信设施进线间处的衔接管道(引入管)不宜少于6根单孔管;校区人(手)孔至单栋建筑物弱电设施进线间的衔接管道(引入管)宜采用4根及以上单2管道人(手)孔之间的衔接管道宜采用4根及以上单孔管;3管道应与校区屋外各弱电线缆交接箱、分接箱、控制箱、过路箱、立杆等引上管衔接;4与室外弱电系统终端设备衔接的管道应采用不低于壁厚2.0mm的热浸镀锌钢导管或采用中型机械应力及以上的刚性塑导管,导管埋地深度不宜低于0.7m,引出地面时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11.2.9人(手)孔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信息管道的分叉点、管道拐弯处、道路的交叉路口、坡度较大的转折处、跨越桥梁的两端处、设有室外线缆交接箱处、建筑物引入处、采用特殊方式穿越道路的两端等部位,宜设置人(手)2人(手)孔位置应与电力电缆管、热力管、燃气管、排水管等地下管线的检查井相互错开;其他机电设施的地下管线不得在人(手)孔内穿过;3人(手)孔位置不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货物堆积场地、低洼积水等处;4交叉路口的人(手)孔位置宜选择在人行道或绿化地带;5与公用通信网管道相通的人(手)孔位置,应方便与电信业务经营者已有的管网衔接。6人(手)孔井盖应有防盗、防滑、防跌落、防位移、防噪声等措施,井盖上应有明显的用途及产权标识。11.2.10人(手)孔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近期及远期发展管道群容量大于6孔时,宜采用人孔;2近期及远期发展管道群容量不大于6孔时,宜采用手孔;3采用暗式渠道时,宜采用手孔;4地下管道引上处、室外落地式线缆交接箱基座处,宜采用手孔。11.2.11电(光)缆的分支点、汇接点,坡度较大的管线拐弯处设置人(手)孔井,直线通路上人(手)孔井间距不宜大于100m。11.2.12光缆接头盒在人(手)孔内宜安装在常年积水水位以上的位置,采用保护托架或其他方法承托,人(手)孔内的光缆应固定牢靠,宜采用塑料管保护。11.2.13光缆在各类管材中穿放时,光缆的外径不宜大于管孔内径的90%,光缆敷设安装后,管口应封堵严密。管道光缆占用的管孔位置可优先选择靠近管群两侧的适当位置611.2.14校区地下设置封闭式或可开启式专用电缆沟(通道)、共同沟或综合管廊时,应符合现行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和《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的有关规附录A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正常泄漏电流线缆截面(mm²)不同绝缘材质的线缆泄漏电流(mA)聚氯乙烯交联聚乙烯46A.0.2电动机泄漏电流可参考表A.0.2的规定电动机的泄漏电流A.0.3荧光灯、日用电器、计算机泄漏电流可参考表A.0.3的规定设备名称泄漏电流(mA)荧光灯日用电器手握式I级设备固定式I级设备Ⅱ级设备I级电热设备1固定式序号覆盖范围(场)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紧急门禁1 (课题)的所重点要害部应装应口应装2所重点内部应口应装3重点要害应装,应口应装4重点要害应装,应口应装序号覆盖范围停车库(场)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紧急门禁5重点要害部应装应应口应装6监控中心重点要害应装,应应应口应装7有线广播重点要害应口应装8燃气站、电站重点要害应装,应口宜装9重点要害应装,应口应装(围墙、栅栏等)重点公共宜宜宜序号覆盖范围(场)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紧急门禁重点公共应宜交叉口重点公共应图书馆重点公共梯宜装其门宜装宜装重点公共梯宜装其门宜装宜装重点公共应装,续表B序号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场)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紧急门禁中心广场重点公共应重点公共应重点公共内部宜装重点公共内部宜装学生活动中心重点公共内部宜装学校医院重点公共门、急诊部的出入口重点区续表B序号或覆盖范围停车库(场)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紧急门禁重点公共操作间出入口内部宜装重点公共出入口电梯轿其门宜装其出入口宜装其周装重点公共出入口、客电梯轿续表B序号安装区域或覆盖范围备注(场)电子系统记录和显示设备紧急门禁设备设备重点公共出入口、客电梯轿车库(场)重点公共出入口宜重点公共宜附录C屏蔽措施C.0.1对于重要的敏感的电子系统,当建筑物自然金属部件构成的大空间屏蔽不能满足机房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采用磁导率较高的细密铁栅格或铁板对机房实施六面屏蔽。机房的门应采用无窗密闭铁门并接地,机房窗户的开孔应采用铁网格屏蔽。铁屏蔽网、铁屏蔽板应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网络连接。机房屏蔽不能满足个别设备屏蔽要求时,可用封闭的铁金属网箱或铁金属板箱对被保护设备实行屏蔽。C.0.2电气、电子系统设备为金属外壳时,应用最短的导线将其与等电位连接带进行连接。如是非金属外壳,当设备所在建筑物屏蔽未达到设备的电磁兼容要求时,应加装金属网或其他屏蔽体对设备设置屏蔽,并应将金属网及屏蔽体与等电位连接带进行连接。C.0.3空间屏蔽体内所有未使用的金属管道、导体和电缆应移走(包括地下的管线)。如果不能移走,应把所有未使用的金属管道、导体和电缆两端接地。C.0.4对重要的敏感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线路要求如下:1进入设施的埋地电源线和所有的信号线应密封在镀锌钢管2所有的信号线宜用光导纤维线代替金属线。C.0.5对重要和敏感的电子设施,当内部线路长度超过3米时宜在铁管内敷设,铁管应与等电位连接网络可靠连接。附录D浪涌保护器(SPD)D.1有线通信线路的SPDD.1.1程控电话交换机及其他通信设备信号线路,应根据总配线架所连接的中继线、用户线等的接口形式、性能、参数选择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D.1.2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应与配线架接地端相连,配线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²的多股铜线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并接地。D.2信息网络系统的SPDD.2.1进、出建筑物的传输线路土,在LPZ0与LPZ1的交界处应设置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在被保护设备的端口处(LPZ2或更高级别的防护区交界处)应设置浪涌保护器。网络交换机、集线器、光端机的交流配电箱内,应加装SPD。D.2.2入户处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应就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设备处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mm²的多股绝缘铜导线连接到机架或接地端子板上。信息网络的信号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和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等均应连接到接地端子板土。D.3安全防范系统的SPDD.3.1置于户外摄像机的输出视频接口和信号控制线接口,应设置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SPD应满足设备传输速率要求,并与被保护设备接口兼容。解码箱处供电线路应设置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D.3.2主控机、分控机的信号控制线、通信线、各监控器的报警信号线,应在线路进出建筑物LPZ0与LPZ1的交界处设置适配的线路浪涌保护器。D.3.3系统视频、控制信号线路及供电线路的浪涌保护器,应分别根据视频信号线路、解码控制信号线路及摄像机供电线路的性能参数来选择。优先选用三合一的SPD,户外D.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SPD讲通信等系统的信号传输线缆应在线路进出建筑物LPZ0与LPZ1D.4.2消防控制中心与“119”报警指挥中心之间联网的进出线路端D.4.3消防控制室内应设置等电位连接网络,室内所有的机架(壳)、金属线槽、设备保护接地安全保护接地、浪涌保护器接D.5监控系统的SPDD.5.1系统的各种线路,在建筑物LPZ0与LPZ1的交界处应安装属机架(壳)、金属线槽、保护接地和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等均应D.6有线电视系统的SPDD.6.1进、出有线电视系统前端机房的金属信号传输线,应在入、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5《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6《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设计标准》GBXT502007《电力工程电缆工程设计标准》GB50217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11《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12《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5037113《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1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15《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16《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17《会议电视会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63518《电子会议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79919《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21《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要求》GB/T364472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技术规范》JGJ/T33423《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644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制订说明《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设计标准》XXX经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年X月X日以第X号公告批准发布。本标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主要针对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提出设计要求。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我省高等院校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形成了本标准的技术要求。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照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3基本规定 4信息化应用系统 4.1一般规定 4.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 4.4门户网站 4.5智能卡应用系统 4.6校园网安全管理系统 5智能化集成系统 6.2信息网络系统 6.3综合布线系统 6.4用户电话系统 6.5>移动通信覆盖系统 6.6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6.7多媒体教学系统 6.9智能卡系统 6.10公共显示系统 6.11时钟系统 6.12会议系统 7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7.1一般规定 7.3公共照明系统 7.4电梯及自动扶梯系统 7.5供暖通风及空调调节系统 7.6给水和排水系统 7.7建筑能源综合管理系统 8公共安全系统 658.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8.4应急响应系统 9机房工程 9.3机房供配电 9.4机房弱电工程 10供电、防雷与接地 10.2防雷与接地 11智能化系统室外管网 11.1一般规定 11.2信息管道 72出: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我省抢占数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伴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着力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高校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目标,明确了智1.0.2在高校扩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的大机遇下,大学城建设及1.0.4本标准所引用的国家现行相关设计标准,是本标准在实施中应遵守的基础技术依据。在本标准中未注明在本标准中,具体明确以应用功能为依据、运3基本规定3.0.2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各高等院校对智能化系统功能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来确定相应的智能化功能配置。3.0.3经前期调研,我省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建设绝大多数在建筑设计阶段考虑不足,导致后期的智能化系统应用需要再次深化设计和技术改造,不仅造成经济浪费,有时候因为条件所限智能化系统建设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求智能化系统设计在建筑规划及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智能化工程的需求4信息化应用系统4.1一般规定4.1.2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管理、学生学习管理、学校资源管理和学校物业管理等应用管理系统,是面向学校各部门和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单项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设计可以根据学校的规模、管理模式和经济能力,统筹规划设计,分步实施。4.3数字化图书馆系统4.3.1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是把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储,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进行网络查询和传播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是电子信息资源库和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生产服务的网络平台。4.4门户网站4.4.1门户网站是个应用框架,将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其可以快速地建立学校对社会、学校对学生、学校对内部教职员工和学校对学校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学校能够释放存储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学校门户网站作为学校的公众信息窗口,可以提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成为构建师生工作和沟通的平台;门户网站可由学校内部制作、运行和维护,也可委托专业网站制作公司进行定制并定期更新和维护。4.4.2这里的计数器指网站访问量的计数和计量,BBS指学校网络4.5智能卡应用系统4.5.1智能卡应用系统是架构在校园网上:以各类智能卡为媒介,5智能化集成系统5.0.2集成系统应能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集中监测、数据分析、联动控制功能,实现设备的全过程跟踪处理和全方位的能耗统计分析以及优化的节能管理。5.0.3高校智能化集成系统应采用开放式、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与新的智能化子系统数据交互,方便信息化应用功能的后续扩展。5.0.4高校智能化子系统众多、涉及的产品种类繁杂,在做智能化系统集成时,所需要的费用较高,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和需要,可有选择地做一部分智能化子系统的集成。6信息设施系统6.2信息网络系统6.2.1信息中心机房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实施,也可分期逐步实施,对于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宜对信息中心机房做好集中规划,考虑高校信息网络的长远发展及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信息中心机房的进出管道,可根据机房向各单体敷设线路的根数及网络进线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预留备用通道。6.2.4信息网络系统建议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核心层交换机或者出口网络设备采用冗余备份部署方式。6.2.5高校信息网络系统的主干层传输速率,一般不低于千兆,预留万兆基础,终端接入层传输速率,一般不低于千兆。6.2.7无线接入点(AP)根据无线网络覆盖空间的情况进行设置,在无线网络中设置无线控制器,对前端的无线接入点(AP)进行管理。6.2.8普通办公室AR采用面板式AP,公共区域采用吸顶式AP,大型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体育场馆采用高密AP。6.2.10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应具备流量控制、安全防护的能力,具备为关键应用保证带宽的措施,应有对信息网络系统出现网络攻击的防范措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上网日志和上网行为审计,对于多出口网络宜部署链路负载均衡设备;网络管理系统应具备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性能分析、显示网络拓扑、监视网络端口、故障诊断和报警及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等功能,以简化网络管理,保障网络高效运行。6.3综合布线系统6.3.3综合布线水平子系统宜采用六类及以上非屏蔽4对双绞电缆,有保密需求的涉密科研及办公场所应采用六类及以上屏蔽4对双绞电缆或光缆;综合布线的干线子系统宜采用单模或多模光纤。6.3.4多媒体教学系统中一般教学电脑需要连接互联网、电子白板6.4.3根据现代化高等院校的实际需求,电话系统布线宜与数据点6.4.5电话配线的冗余量建议不小于20%。6.5.2高校移动通信覆盖系统设置,一般由运营商负责实施。场所有线电视插座主要设置在用于教学的教室集中活动有需要视频传递信息和视频会议需求的场所;学生活动室推荐设置有线电视插座主要也是基于考虑学生有集中观看新闻联6.7.5全自动高清录播型多媒体教室可进行专家精品课程录制,远6.10.1公共显示系统主要实现对校内信息动态的播报。6.11.1单机智能化终端通常是基于设备的自身计时芯片进行时间计算,联网型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服务器进由于计时芯片授时精度不足或其他问题,长期使6.12.2会议系统主要包括扩声、显示、灯光、信号切换、环境控用方需求,根据场地大小环境装修、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