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_第1页
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_第2页
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_第3页
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_第4页
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心理学学习计划篇一:运动心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编写依据:本教学大纲是依据《武汉体育学院教学概览》(XX/XX学年)中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三)目的任务:本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各种心理现象的概念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特点;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了解运动员心理调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四)课程类别: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公共事业(体育)管理等专业必修课。(五)学时数与学分:54学时,3学分。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知识点: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第二节人的心理实质

知识点: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能动性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心理学的学术流派、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一节感觉和知觉

知识点:感觉和知觉的定义、感觉的分类、知觉的分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变化的基本规律、知觉的一般规律、错觉第二节表象和想象

知识点:表象和想象的概念、表象的分类、想象的分类第三节思维

知识点:思维的定义、思维的种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思维的品质第四节记忆

知识点:记忆的概念、记忆的种类、记忆过程分析、增强记忆力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情感和意志第一节情感

知识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感和需要的关系、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和功能、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意志

知识点:意志的概念、意志过程的特征、意志品质及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第四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

知识点:注意的定义、注意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第二节注意的种类

知识点: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品质

知识点: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第五章个性第一节个性概述

知识点:个性的概念、个性的特征第二节个性倾向性知识点:需要、动机、兴趣

第三节气质和性格

知识点:气质的概念、气质的分类、性格的概念、性格的分类、性格的测量、气质和性格的关系第四节能力

知识点:能力的定义、能力的分类、能力的个体差异、智商的概念第六章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点第一节个体心理发展概述

知识点:心理发展的概念、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二节少年期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少年期学生和运动员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少年期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第三节青年初期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自我意识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点、情感发展特点第七章运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第一节运动知识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知识点:知识掌握的一般特点、运动表象的形成、动作概念的形成第二节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

知识点:运动技能的定义、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练习曲线、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第三节

第八章学习和锻炼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第一节学习动机

知识点: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二节学习兴趣

知识点:兴趣的定义、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九章运动员身体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第一节身体训练的心理学意义

知识点:身体训练对心理的影响、身体训练对心理因素的依存性第二节速度素质训练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速度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发展速度素质的心理特点第三节力素质训练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力量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发展力量素质的心理特点第四节耐力素质训练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耐力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发展耐力素质的心理特点第三节灵敏质训练的心理特点

知识点:灵敏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发展灵敏素质的心理特点

第十章运动技术训练的心理学基础第一节运动技术训练中的心理因素

知识点:运动技术训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心理定向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第二节运动知觉及其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篇二:运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况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这种特殊的运动成

绩下降现象叫热身损耗

操作思维: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思维活动

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的运用技术和战术的主动、自觉

的心理活动

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心理训练

广义:心理训练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心理训练师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

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

角色定位:是指运动员比赛前和比赛中对自己、队友、对手之间关系的认识倾向,它直接左

右着运动员判断自己的比赛表现正常与否,影响着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比赛应变能

二、简答

1、1.个性心理分为: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区别:1)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联系:三门学科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

1)三门学科都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现象,而体育运动是以

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

2)不管哪门学科都是主要研究身体练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这也

决定了有些行为的心理学依据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程度和方向上的不同

3.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任务: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体差异与体育运动关系

2)究体育活动对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性质: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

活动的特点以其规律的学科

4.倒U形假说的理论要点倒U形假说的第一个理论预涉及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即人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

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

倒U形假说的第二个理论预测涉及工作任务性质对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重要作用:

1)高唤醒水平时耐力,力量和速度性运动项目的最佳成绩所必要的

2)高唤醒水平会对发杂运动技能活动,精细肌肉活动以及要求协调性、稳定

性和一般注意力的活动会产生干扰

3)对所有运动任务而言,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比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

的唤醒更合适

5.专门化知觉的特点

1)专门化知觉具有综合性,往往依赖多种分析器的同时活动

2)专门化知觉具有专项性,不同的分析器依专项特点而不同的专门化和知觉中起不同的作用

3)动觉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素

6.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

同言语反应相似,运动反应的记忆也有一个遗忘过程,大致在一分钟左右完成。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7.热身损耗对运动员有何启示意义

1)上场前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特征应尽量与所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相似

2)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时需要休息,可利用非利手、利脚在临赛前做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3)当对方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打乱对方的定势,如;要求暂停或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

8.认知决策与直觉决策

两者相同点:首先,它们同属决策过程;其次它们均有较好的决策正确性两者的区别:1)运动情景的要求不同

2)可以利用的线索不同

3)决策过程的速度不同,直觉决策速度极快

4)决策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5)决策过程的意识程度不同

6)决策过程的分解程度不同

9.意志品质

1)自觉性:是指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并主动的支配自己的行动

使之符合于该项目

2)坚持性:是指在完成艰巨任务时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的意志特征

3)果断性:是能迅速明辨是非,迅速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意志特征

4)自制性:是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束

10.运动技能的基础特征

1)指向目标,即运动技能都有其各自的操作目标

2)运动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既不能把反射性运动视为运动技能

3)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是运动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

4)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人们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

11.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的连接阶段

3)协调完善阶段

12.心理训练

广义:心理训练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

的过程

狭义:心理训练师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

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13.目标设置的原则

1)设置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目标

2)设置具体而明确的目标

3)设置实现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4)尽量设置任务定向的目标

14.运动员参赛角色的合理定位

1)无论即将开始的比赛对手是谁,赛前都应对自己或全队的参赛角色进行重

新定位

2)随着比赛进行中双方成绩的变化,运动员本着必须“冲击”对手的原则及

时调整比赛角色

3)明确比赛过程的关键性指标,并对这些过程指标坚定必胜信念

4)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赛后均因对自我和全队进行重新定位

15.情绪的生理调节

表情调节、呼吸调节、活动调节、饮食调节

16.情绪的认知调节

表象调节、暗示调节、宣泄调节、情志转移、激化调节

17.情绪的环境调节

音乐调节、颜色调节、气味调节

三、理解

⒈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3)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4)人的心里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5)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⒉20世纪20-30年代运动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代表人物:格里菲斯

⒊20世纪60-70年代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1)1965年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运动心理学会议

⒋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1942年吴文忠、萧忠国出版第一部体育心理学

⒌动机的分类

生理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⒍认知评价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一:事件的控制性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有关

第二:事件的信息功能与人们的能力体验有关

第三:加强内部动机的事件称为信息性事件

第四:加强外部动机的事件称为控制性事件,因为这些事件的控制性功能超过了信息性功能

⒎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

有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强调的重点是任务本身,那么,人们对自己表现出来的能力的知觉是以自己个人为参照系的,不同他人做比较。因此,可以预测,这种任务定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主观能力感。而自我定向则不同,它考虑的主要是个人的能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表现出的能力的知觉意味着对自己是否比别人强这个问题做出的评估。因此,可以预测,这种定向更容易使人们产生能力不足之感。

⒏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⒐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

研究表明,认知焦虑与完成认知任务的成绩呈现出更强的负相关,提示认知焦虑,对认知任务有更重要的影响。研究还表明,躯体焦虑与运动任务的成绩呈现曲线相关的关系,提示躯体焦虑对运动任务有更为复杂的影响

⒑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是苏联学者汉宁提出来的

⒒多维焦虑分为哪三种

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躯体状态焦虑

⒓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多次观察,才能做出个人或是情境的归因。人们要横跨三种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和所处情境。人们在做出归因决断时还要依靠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即区别性、一致性和一贯性资料。

⒔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无法控制某时间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它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创伤往往是很严重的

⒕阿尔波特的人格品质:

1)特质2)共同特质3)个体特质

⒖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内向外、神经质、精神质

⒗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感觉反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事物的整体属性

两者的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属性的感觉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才

越完整

⒘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完整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⒙专门化知觉的含义

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过长期专项训练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操作,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做出敏锐

⒚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⒛不同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

连续技能比分立技能记忆得更好,主要原因可能是初学量的不同

2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22.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23.概念与词的关系

1)没有词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也就没有词

2)词并不完全等同于概念

篇三: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选择,判断

1、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源于人的内部的需要,源于人的外部的条件。

2、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应对应激的外部资源。

3、应激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包括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应激反映三种主要成分。

4、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是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

5、倒U形假说预测,个体处于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倒U形假说还预测,对于需要精细肌肉协调性的复杂运动而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可能较低一些。

6、赫尔的内驱力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D*H。内驱力的增强(唤醒水平提高)将使又是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唤醒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提高。如果优势反应是错误的,唤醒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7、汉宁的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独特的理想机能区段。焦虑水平的增高会引起操作成绩的下降。

8、维纳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这四个方面构成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这就是最初的归因模型,。他的研究表明,人们把成功或失败归于何种因素,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

9、人们对成功与失败进行的归因,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内外控、可控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他们在体育运动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10、奈德弗的注意方式理论将注意能力分解为两个维度:范围(狭窄到广阔)和方向(内部到外部),并以此分为广阔--外部、广阔--内部、狭窄--外部、狭窄--内部四种注意类型。

11、运动技巧是运动技能的高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对动作的清晰知觉和精确表象,以及执行动作时的高度自动化。

12、根据运动神经系统分化的程度、注意范围的宽窄、知觉的清晰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视觉和动觉的相对重要性、意识参与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可将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分为动作的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完善阶段三个互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阶段。

13、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是由于人对各任务间具有的一般性因素进行了概括。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由于各任务中各种成分具有共同要素,这种成分一般包括相似刺激或相同反应。格式塔理论认为,如果在两种学习情境中发现了一种动态模式或关系,就可发生迁移。双因素理论认为迁移是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不仅仅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学习”,迁移一般的工作方式,还可以通过掌握刺激与反应的模式来学习各项特殊任务。

14、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应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先后结合,尤其应当重视短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5、比赛的情绪调节方法:生理调节方法;认知调节方法、环境调节方法。

16、美国学者艾赞1985年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却决于行为意向;行为是由个人对行为的态度、主管规范和个人所体验到的主管控制感共同决定的;主观控制感不仅决定行为意向,而且对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17、健康信念模式:HBM假设,人是否产生预防性的健康行为(如参加身体锻炼),取决于其对自身潜在疾病的严重性的知觉,及其对采取的代价与所获利益的评估,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的模式。

18、勒温将领导方式分为:民主型领导、专制型领导和放任性领导三种类型,并认为民主型领导造成的团体的时期最高,工作效率也最高。

李克特将领导方式分为剥削式的的集权领导、慈善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四类,他认为参与式的民主领导其效果最好。

三隅二不二将领导方式分为工作取向与人情取向均高、工作取向高而人情取向低、工作取向低而人情取向高和工作取向和人情取向都低四种,并认为第一种领导方式下,下属成员的成产效率和劳动积极性最高。

二、名词解释

1、动机: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2、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对效能信息(行为成就、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效能期望、行为及思维模式三类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了概括。

3、目标定向理论:目标定向是影响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指向活动本身并以自身进步为参照的任务定向可以激发对任务的直接兴趣,而指向将自己同他人进行能力比较的自我定向则会导致内部动机的下降。

4、应激:指当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5、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6、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7、竞赛焦虑指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景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

8、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是指人们如何解释训练水平提高的快慢以及比赛的失败和成功。

9、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的一种归因倾向,即往往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外在因素。

10、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往往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或品格等,而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的一种归因倾向。

11、习得性无助:指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它给运动员(特别是技能水平较低的或较为年轻的运动员)带来心理创伤往往是很严重的。

12、遗忘: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记忆内容时产生困难。

13、遗忘曲线:通过统计办法,表示停止练习之后遗忘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特点是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但识记的内容不会全部忘光。

14、热身损耗:指经过较长时间间隔再重新练习一种已经学过的机能时,技能成绩明显下降的现象,但仅需少数几次练习,即可恢复原来水平。其原因可能同遗忘有关,更可能同心理定势有关。

15、连续技能:指组织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机能。通常指那些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持续若干分钟以上的动作技能,如跑步、游泳、竞走、滑冰和骑自行车等。

16、分立技能:指组织方式上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通常持续时间短暂,如投掷、踢球和排球中的扣球等。

17、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反映动作时间在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包括身体的位置以及动作的幅度、方向和速度。

18、组块:是指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中,个体对彼此分离的刺激(如数字、单词、棋子等),通过知觉组织加以迅速处理,将原本零散的个别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包括多个单元(或者具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整体。

19、警觉: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

20、警戒: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限内在一定环境中察觉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备状态。(警觉和警戒决定着在一段时间里能否对不频繁而又无规律的刺激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

21、心里不应期:在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间隔时间短,第二个反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就是心里不应期。(假动作效应)

22、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23、技巧: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当动作的完成达到了自动化阶段以后,当人对动作的各组成成分以及时间、空间、力量特点产生了清晰的运动知觉和动作表象以后,这种技能就变成了技巧。

24、技能动作自动化:是由于大脑皮层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性。

25、动力定型: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经常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作用,因而形成某种与之相适应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

26、运动技能: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主要是借助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实现的。

27、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28、心理技能训练:广义上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上讲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29、任务定向:指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个人成绩,强调同自己的过去比较而建立成绩标准并注重个人的努力过程。

30、自我定向:指学习的目标是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在同他人比较的基础上建立成绩标准。(目标定向理论提出,人物定向的目标更有助于人的学习活动和个人发展)

31、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32、暗示训练: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语言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33、角色定位:是指运动员比赛前和比赛中对自己、队友和队友之间关系的认识倾向。(运动员赛前应建立合理的角色定位,其原则是无论对手是谁,每次参赛都应进行重新定位;应自始至终定位于“拼”,而不是“保”;应自始至终集中于比赛过程;赛后应及时进行重新定位。)

34、比赛方案: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比赛目标而为比赛进程制定的详细计划。(比赛方案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自行,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应付突发状况的能力,做到有备无患。比赛方案的内容应当是全方位的,重点是技术战略准备,同时,也应包括新闻采访和衣食住行等其他准备。)

35、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其含义至少应包含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目前尚不统一,但都是围绕这这三个维度定义的。

36、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所处环境三种因素组成。

37、观众效应:指有他人在场时,操作成绩产生的变化。关于观众效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多以社会促进效应为题。

社会促进:指在有他人的情况下,优势反应得到加强的现象。(特里普利特在1897年进行的有关于社会促进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采恩斯的社会促进理论认为,观众在场可以提高操作者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的提高会加强操作者的优势反应。如果优势反应是正确的,则使操作成绩提高;相反,则成绩降低。

38、主场效应:是比赛地点和比赛胜负相关的一种统计现象,指主场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胜的比例。

篇四:锻炼心理学

1: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异同:

身体活动: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具有明显身体位移的并导致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身体运动。

身体锻炼:是指以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身体运动为内容和手段,有计划、有组织、重复进行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要素: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引起能量由低向高变化的消耗;对体制有积极影响。

身体锻炼要素:有计划、有组织、重复进行的身体活动;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由大肌肉群收缩引起,具有明显的身体位移;以身体运动为内容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最大区别:活动内容。

2: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四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锻炼(强体、健康、丰富生活、增交流);谁能够坚持锻炼(环境、心情、性格);怎样科学锻炼;④如何让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心理、社会因素、生物性)。

3: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4:怎样锻炼才能获得较大的心理效应:

选择令人愉快和有趣的活动;选择有氧练习或有节奏的腹式呼吸的活动;尽量避免竞争;选择自控性的身体活动;负荷强度中等为主,心率保持在120左右;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5: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特点:

6:A、B人格行为特点:

A:经常性的时间紧迫感、过高竞争性、易唤起敌意感

B:时间观念淡薄、轻松自在、与世无争;

研究调查:A型性格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男生比女生更严重;通过太极拳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A型行为的倾向。太极拳的绵缓、舒展、柔和、圆润、轻灵的动作节奏与时间紧迫感、烦躁易怒、行为急促等行为表现正好相反。

7:锻炼成瘾:是指个体对有规律锻炼生活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区分锻炼成瘾:

归因: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则收到锻炼行为的控制。差异:锻炼成瘾着锻炼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压力;参加体育锻炼后才可以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当错过一次锻炼机会后会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申通的不是、疼痛和伤病。

8:如何控制紧张情绪:坦然面对和接受;做一些放松练习;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冥思;

做与当前行为无关的活动。

9:锻炼行为的激励策略:行为矫正策略(提示、订立契约列表统计出勤和参与情况、奖励出勤与参与;提供进步的反馈;);认知—行为策略(目标设置、联合与分心);决策制定策略;社会支持策略;生态学策略;内部动机策略;

10:健康信念模型构成因素:

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

11:健康信念模型取决因素:

至少中度的动机,让健康问题凸显出来;对疾病的威胁进行评估;是否具有如下信念,即潜在的或已经存在的问题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出现激活或引发行为的其他暗示,让个体促进健康的意识觉醒、

12:影响改变自我效能因素:成功体验、替代经历、口头说服、身心状态。

13:自我效能感影响方面:个体所选择的行动、采取行动时所付出的努力;面临失败或负面结果时的坚持性。

14: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缺少一起锻炼的伙伴;没有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不能更方便的看电视;对受伤的恐惧;锻炼地点太远;先前锻炼经历的肌肉酸痛和不适感;锻炼的单调性;没有锻炼的充裕时间;锻炼不能够减轻体重;锻炼像工作一样繁重;没有锻炼的必要。

15:老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提高技能,保持或促进身心健康;社会交际;消磨时光;获得技能;追求美;获得快感。

16:知识能力构成具备能力:

专项运动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交流和沟通能力;健康体质评估;运动处方的制定。

17:个体和团体锻炼指导的异同:

锻炼着的需要和评估;人际关系的沟通;锻炼目标的设置;个体与团体锻炼知道的心理原则;

18:个体锻炼指导的心理原则:锻炼计划的针对性;尊重和保护锻炼着的隐私;和锻炼着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

19:团体锻炼指导的心里原则:锻炼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锻炼团体的组成;锻炼团体你呢个距离的培养途径。

篇五: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修改)

运动心理学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我学习学习运动心理学已经(一年多了)。刚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感觉这门课程知识点零碎,体系不一,重难点不好抓。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之后慢慢的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较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认为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信心。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运动心理学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的难度和特点。需要学习者对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树立坚定的信心是学好这门课程的第一步,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半途而废。

二、兴趣。确定要学习一门课程后就要开始培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对这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要让自己在快乐中学习,感觉越学越有趣。只要这样才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精力能集中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上。让自己融入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要深刻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多关注与这门学科有关的知识。

三、计划。一个科学的学习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要自己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出合理的分配。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大目标确定后,要将目标划分为更细的小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不断朝着目标迈进。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身体状态差时,就少学。身体状态好时,就要提高学习状态多学。2、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3、每天学习这门课程时间的确定。4、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从快速、准确、灵活性的方面,制定学习计划。一份计划上只出现时间和科目是不够的,最起码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安排,包括做哪些习题,看哪些笔记都应当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计划的优势。所谓“实”,就是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高一些也可以,但绝不可过高或过低。太低了,计划的内容松松垮垮,反而不如没有计划;不要把计划列得偏高,否则开始还能拼一拼坚持一下,但很快地就败下阵来。如果总是列这种过高过紧的计划,常常完不成,那么时间一久也就会对列计划失去信心了。一份好的计划绝不在于它的起点有多高,而在于它是不是能帮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计划的安排应合理、科学,尽量不要让你的时间浪费。必须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自己的特点自己制订,不能仿制别人的计划,别人告诉你的方法最多只能充当一个指路标的作用,是很难完全套用的。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列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都是好计划。不管什么时候,列计划都只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刚开始列计划的同学,可能不太容易掌握好难易的尺度,列的计划过高过低都是自然的,只要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方法。任何学习计划刚执行起来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你应该知道为了执行这份计划而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能够适应这份计划是保证你这门课程学习好的重要前提。否则这个计划就是没用的计划。

四、坚持。坚持是计划实施过程中最难的。由于缺乏毅力与恒心,很易虎头蛇尾。而学习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今天的努力,并不能在明天就得到回报。它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半途而废,最浪费时间与精力,并对人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动摇。所以在实施计划时,一时看不到进步不要心焦,更不要气馁、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坚持就会得到回报。

五、抓住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这门课程的本质为自己

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现将这门课程的重难点概述如下: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材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队交锋,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材要依靠一套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许多心理测定手段,并根据体育运动学所提供的原理,制定心理素质测验的标准。

在研究运动心理学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运动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

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并且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操纵的变量是某种声音或颜色的光,借助的是反应时测定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该方法的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

(二)自然实验法,是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在自然班级的条件下,对实验组被试采用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对照组被试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证明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优越,这种实验就属于自然实验法。

该方法的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

该方法的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

(三)准实验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例如,考察体育锻炼对减轻潜在的焦虑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锻炼的项目、持续的时间、并记录被试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测量焦虑的水平等指标,这属于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方法的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实验者到现场去询问或观察时不操作任何变量。所以,它作为研究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在现场做观察记录时,要做到客观、不带主观的倾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录象、照相、录音、遥测等手段来作详细而又真实的记录。为获得详尽、全面的观察资料,事先可以编制好观察记录表,明确规定观察哪一种或哪几种行为,每次观察多长时间,两次观察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此外,事先练习作记录的方式,使能够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试的行为反应记录下来。该方法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者心理现象的最简单方法。其缺点是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现场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和教师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结果。因此,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

三、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具体运动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来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

篇六:运动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针对正常人的心理治动规律的发生发展。

运动心理学:

心理现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思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心理学:

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为体育个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导作用。

3.证明了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4.对竞技体育,学技体育的大众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有助于提高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的质量。

人差方程A-B=(A和B是两个人名)

说明了不同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别。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间差别的公式。

反映时间: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映开始之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映时或反映的潜伏期。

人差方程: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映时间差别的开端。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

--------------------------------------------------------------------------------------------------------------------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1926年,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撰写了最早的专论《体育的迁移价值》

1979年,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成立

1954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ACSM)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ZSSP)

1967年,北美运动心理学会(NASPSPA)

1977年,加拿大心理运动学习和运动心理学协会[CSPLSP]

1977年,运动心理学研究院(SPA)

影响体育运行心理学研究的因素。

1.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2.运动小牧的性质(体能和技能两类)3.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什么是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踢馆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嗅觉的适应性:入芝兰之家,久而不闻其香。

¤¤机体觉:是有机体内部环境变化,作用于内脏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感觉,也叫:内脏感觉。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指向加减速运动或旋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的一种感觉。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也叫:本体感觉,动觉。

什么是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运动知觉.时间知觉与时机掌握有重要联系

专门化知觉:就是专项运动员在运动时间中通过长期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做出敏锐的精准的识别与洞察。

特点:具有综合性:往往依赖于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具有专项性:不同的分析器专项也点而在不同的专门化知觉中起作用。错觉: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的知觉,包括: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和方位错觉。

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能迅速的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影响因素:1.对象鱼背景的区别。体育运动中:乒乓球桌与乒乓球。

知觉的整体性:指对客观的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征。主观龙阔图影响知觉的整体的因素很多:形状,相似,封闭,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名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确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观察力: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知觉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善于发现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什么是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在认或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反映。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

2.保持:把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信息的储存)

3.在认和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能把它们辨认的过程在认。(信息的提取)感知的特点分:1.视觉表象2.听觉表象3.运动表象。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三个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识记忆

动作技能记忆的容量为5±2

亚当斯和迪克斯拉特岑做过一个直线定位反应实验。方法是要求被试蒙上眼睛,用手向前移至一个主试规定的目标点,然后再返回起始处,间歇一段时间,将目标点移开,在让被试移至自己认为是原目标点的地方停住,测量该点与原目标点的误差。他们选择了三组被试,分别练习1次.6次.15次以后再做记忆测试。

结果:①回忆误差随测试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间隔时间为80秒时增加至最高值。②随着练习次数增加,遗忘的程度下降。

莱布斯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他让被试闭眼移向一个终点,这一终点由主试告诉被试,然后将被试分为两组。A组使得原距离信息失去一定的作用。B组使得原位置的信息失去一定作用。结果表明:以位置为记忆线索的被试能更准确的完成回忆任务。

竞技运动领域的创造思维则有其独特之处,最重要的就是它来源于不断的直接的体育竞赛。

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出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1快速性2直接性3诚然性4情境性5信息受限性

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的运用技术和战术,自觉的心理活动。突出的表现为:紧张.激烈.复杂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间决策能力。

战术思维:解决战术问题的思维,包括了解对方和同伴情况,推测对方和同伴作战意图,选择和确定战术思维。

空间能力:知觉空间关系和表象物体位置变化的能力,空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概论:是心里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注意的本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起伏:注意时强,时弱的周期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方式理论认为,注意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

广阔的——外部注意

狭窄的——外部注意

广阔的——内部注意

狭窄的——内部注意

焦虑唤醒与注意过程的相互关系:焦虑和唤醒水平的升高会对注意过程产生以下俩个方面的影响:一。干扰从一种注意方式转移到另一个注意方式的过程。二。造成注意范围的缩小。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其基本条件是熟练的技能技巧和人脑皮层正常的兴奋性。

如何测量分配能力:双重任务技术是研究注意分配的主要实验范式之一。

什么是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2.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阿尔波特吧人格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体特质

需要的层次理论:马斯洛吧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那些因素会影响动机的强质和方位: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

运动动机的概念:它是推动学生或运动员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运动动机的功能:1.发动功能2.选择功能3.强化功能4.维持功能。

驱力:趋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求相联系的内部激起状态。

诱力: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

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是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操作调节反射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提出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是通过强化形成的。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坚持的信心和期望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影响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1.直接经验。2.间接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的生理状态

心理机能训练的含义: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和掌握心理,行为调挖方法的步骤和要领,建立和巩固一身联系,提高运用效果的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中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1.提高学生的认知2.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改进3.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4.缓解学生的疲劳5.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6.完善学生的人格。学校体育中心理技能训练的原则:1.自觉积极性原则2.长期系统性原则3.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4.区别对待原则5.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原则6.迁移性原则

心理技能:广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目标设置的步骤:1任务分析2.选择测量指标方法3.基础测量值4.设置目标阶段5.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目标

如何提高目标和接受目标:1.即时评价与反馈2.营造支持气氛3设置多重目标

什么事表象技能训练:适宜的环境,放松的状态,强烈的动机,切实的期望,集中的注意。表象技能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三个方面:1.加快行动技能的掌握2.演练战略战术3.改善心理状态。

表象技能训练的实施:1.感觉觉察能力训练2.表象清晰性训练3.表象控制力训练。

注意集中训练定义:集中注意训练是指将心理活动有意思的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目标以提高练习者的专注能力和延长注意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注意集中训练的方法:1.利用视觉集中注意2.利用听觉集中注意3.利用呼吸集中注意4.利用想象集中注意。

提高学生注意集中的条件:1.提高适宜的情绪状态2.做好集中注意的心理定向3.提高排除干扰能力4.防止心理疲劳

应激的定义:当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其所认为的自我能力间出现不平衡时产生的身心反应,应激反应,生理,心理,行为上的反应。

心理训练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技能对学生心理健康就有促进作用

(二)心理技能训练可提高学生的身心调控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技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迁移效应

¤¤社会满足运动员的相关需要

1.满足运动员最求乐趣的相关需要2.满足运动员归属气体的需要3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

自我效能:一个人对袭击是否能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坚持的信心和期望对自己成功的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动机的培养: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

动机的激发: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

¤¤强化运动员所期望的行为

强化:出现可接受的行为时或者给予奖励或者撤除消极刺激的过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因人而异从直接激发动机依从方法认同方法内化方法

¤¤变化环境以间接激发动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

¤¤给予自主权和培养责任心¤¤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

成就动机: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研究表明:同自我定向相比,任务定向会更好的提高人们的能力感,而这种能力感对人们的运动成绩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持久性有重要的影响。

唤醒有三种表现:脑电唤醒行为唤醒植物性唤醒

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

根据表现内容可将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性焦虑神经过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运动焦虑: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当强的或者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

驱力理论: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A)的乘积P=D*H

内驱力与生理唤醒相提并论,习惯则与正确的和错误的反应所占的优势情况有关,更具这一理论,内驱力的自强将会使优势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

倒U形假说认为:高唤醒水平则是顺利的完成绩单运动任务所必须的,而竞选的货复杂的运动任务,则要在低唤醒水平才能顺利完成。该理论假说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预测是:唤醒水平达到某一最佳点,操作成绩会随唤醒水平升高而提高,但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点之后继续提高,杂会造成操作成绩下降。

马腾斯多维焦虑理论

马腾斯等人提出竞赛焦虑分为认识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

心理耗竭产生过程:1.情境要求2.认知评估3.生理反应4.行为反应。

习惯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行李状态与行为。

有四种因素影响人的失败感:1.个人成功与失败史2.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3.提供信息反馈的频率4.信息犯困的来源。

篇七: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

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

一、倒U形假说

1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的关系,

处于较低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较低;

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处于较高唤醒水平时,工作效率下降。

2完成简单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位置;任务越复杂,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越低的位置。

二、内驱理论

高唤醒水平对于熟练的运动员是有利的,对于新运动员是有害的;

低唤醒水平能增加初学者获得成功的机会,而成功的经验又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四、多维焦虑理论

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

五、焦虑方向理论

应当重视竞赛焦虑体验的方向和发生频率

空间能力:知觉空间关系和表象物体位置变化的能力,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

力、空间视觉化能力和时间空间判断能力。

运动智力:人们在掌握和表现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外在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特质:是具有跨情境一致性和跨时间稳定性、能够表现一个人独特行为的倾向。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

1.阿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体特质。

2.个体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

1.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2.表面特质是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行为或特质的集合。

根源特质是决定表面特质、支配个人一贯行为、作为行为或特质根源的基本人格因素。人格研究应用:

1.人格评价与心理选材

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区分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的人格差异,预测运动员的行为,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参照系。

2.人格评价与心理咨询

人格测验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和掌握咨询对象心理状况的工具,测验结果可作为进行运动员心理咨询的依据之一。

动觉:运动觉或本体感觉,它负责将身体运动的信息传入大脑,使个体对身体各部位的

位置和运动有所觉知。

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立体

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专门化知觉: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

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如水、空气)做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专门化知觉的特征:

综合性——依赖多种分析器的同时活动。

专项性——各类感觉在不同专门化知觉中起不同作用。

动觉——冰上项目的“冰感”,球类项目的“球感”等都以高度发展的动觉为基础。

运动记忆:也称动作记忆,是指以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生理机制是动力定型的建立与保持。

短时记忆的遗忘曲线:

运动反应的记忆也有一个遗忘过程,遗忘的特点也是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时间大约持续1分钟。如果训练以后紧跟着对该技能进行心理演练,可能会有助于短时记忆的改善或转化为长时记忆。

热身损耗: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热身损耗现象的启示:

1.上场前的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特征应尽量与所要完

成的动作技能相似。

2.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需要放松休息,可利用非利手、非利脚在临赛前做

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3.当对方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打乱对方的定势,如要求暂

停,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

不同种类技能长时记忆的比较:

1.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特点:许多连续技能,一旦被掌握,常能记忆相当长的时间。

2.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研究:分立技能的长期记忆测验成绩很差。

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动作情景。操作思维: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思维活动。

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

维。

运动直觉的特点:

1.快速性(经历的时间短,甚至在瞬间完成)

2.直接性(由现象直接到本质,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

3.或然性(决策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4.情境性(出现于带有一定压力的、复杂的竞争情境)

5.信息受限性(在先行线索不充分时,容易表现出来)

注意方式理论:

注意的结构分为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方向。

注意的范围指在刺激域中人能够注意到的刺激数量,由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

注意的方向是指人正在关注外部的环境信息还是内部的身心情况。

分类:即广阔内部注意、广阔外部注意、狭窄内部注意和狭窄外部注意。

运动项目不同,运动任务不同,要求的注意方式也不同

运动情境中两类决策的区别

项目、场上位置与注意结构有关:广阔外部注意——适合于把握复杂运动情境,集体项目运动员,如足球、冰球、篮球等;狭窄外部注意——做出反应的短暂时刻需要这种注意,这时注意指向外部且范围很窄,以便击球或对抗对手;广阔外部注意——具备这种注意能力的人善于分析,因此学习速度快,善于把各种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之中,并籍此制订计划和行为策略,预测未来和回忆过去。广阔外部注意——对于敏感地把握各种身体感觉是最必要的,如射击、射箭、跳水、体操、武术等项目中的动作和运动体验,表象演练。

注意分配的测量:双任务范式

在双重任务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完成一项主任务的同时,必须完成一项次任务(通常为简单反应时任务)。

此种条件下测得的简单反应时比正常条件下的简单反应时减慢的程度,可作为主任务占用注意容量或注意资源的指标:

减慢得越多,占用的容量或资源越多。

注意分配的改进:

1.操作者对一个或两个任务的注意需求减少。

2.操作者提高了时间分配和注意转移策略,从而减少了任务之间的干扰。

3.可能是由于操作者降低了加工双重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使双重任务的各方都能避开另一

方所需要的资源。

警觉:是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限内,在一定的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

准备状态。

警戒: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限内,在一定的环境中觉察特定的、不能预期出现的事件的准

备状态

心理技能训练:广义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

过程。狭义讲,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

常用的心理技能训练类型:

1.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

2.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

系统兴奋性的过程。

3.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

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4.注意训练: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抗干扰性或提高注意集中程度的过程。

5.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6.模拟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