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6月检测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1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6月检测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2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6月检测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3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6月检测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4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6月检测试题汇编:写作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写作专题陕西省安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诊断测试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期,“旷野文学”风潮在社交平台上流行,它倡导“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的理念:提倡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反对稳定可控的“轨道”生活。然而,一些网红滥用“旷野”概念,追求奢侈旅行,导致“旷野文学”的原始意义被曲解。青年们对此进行反思,有人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有人认为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身处当今时代的青年,面对“旷野”与“轨道”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人生之路,究竟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还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的人将人生视为一条固定的轨道,执着地沿着它前行;而有的人则将人生视作一片广阔的旷野,勇敢地探索未知,不断定义自己的人生。在我看来,人生既是轨道,也是旷野,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与探索。人生如轨道,意味着人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在这个轨道上,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遵循着社会的规则与期待。年少时求学,成年后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后进入婚姻,这样千篇一律稳定的生活保证我们的人生不会出错。但是,这种轨道式的生活也容易让我们陷入舒适区,失去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的勇气。可是,人生同样是一片旷野,意味着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在这片旷野中,我们可以摆脱既定的轨迹,勇敢地探索未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自己中年稳定的生活,毅然追求自己热爱的绘画,病死荒岛之上。已经去世的克兰德最后被世人认可,他的画变得千金难求。他在稳定的生活之外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但你能否认这样的人生不精彩吗?这种旷野式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它也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成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与探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既需要轨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需要旷野的挑战和未知性。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轨道与旷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写下火遍全网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顾少强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教师的工作,怀揣着仅有的1万多块钱离开了十几年的“轨道”,奔向“旷野”,看遍世界,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她倾听内心之后的选择。这种敢于尝试,敢于偏离轨道的人生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精彩。人生既是一条轨道,也是一片旷野。“轨道”给了我们安全感,而“旷野”给了我们不确定性,要真正能享受这种不确定性,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确定内心,才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中自得其乐。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在轨道与旷野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话解释“旷野文学”的兴起及其内涵,强调“人生应该追求自由未知的旷野”。第二句话则指出“旷野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的现象。第三句话则承接第二句,提出两种关于“旷野”与“轨道”的关系的看法。引导语则明确指出关键词“旷野”与“轨道”,并要求考生以当今时代的青年身份,谈谈对两者关系的感悟和思考。综合来看,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作文题。“轨道”与“旷野”这两个比喻,分别代表了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轨道”象征着稳定、可控和秩序,它确保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而“旷野”则代表着自由、个性、和未知,它赋予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体验。题干中,“轨道”与“旷野”的对比,象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人生应追求自由未知”还是“稳定可控”。这种对比引导考生思考:生活究竟应当遵循固定的轨迹,还是应当勇敢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材料提供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是旷野与轨道的交织”,他们既追求稳定、秩序和可预测性,生活如同列车沿着轨道行驶,一步一个脚印,毫无悬念,同时也肯定“旷野”所带有的自由未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一种则强调“不能神话旷野,也不能囿于轨道,应独立思考人生的选择与方向”,强调辩证看待“旷野”和“轨道”两种生活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人生方向。写作时,考生可以进行以下思考:什么样的生活算是“旷野”?原先的“轨道”就不好吗?又该如何下定决心走出原先的“轨道”?跃入旷野之后,是否就能找到了更开阔的人生?跃入旷野,说不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法,但它可能也不是前路皆坦途的保证,这个时候该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旷野”和“轨道”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也可以兼顾两者,探讨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条固定的轨道,也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旷野,而是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融合。立意:1.人生不只有“轨道”,还有“旷野”。2.身在“轨道”,奔向“旷野”。3.人生既是旷野,也是轨道。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长津湖》被专家称为新时代战争影片标杆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饰演男主角的吴京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观众通过影片也记住了这些为了后辈而牺牲的先烈。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叙述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电影《长津湖》的评价展开,且具有指向性:“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抓住这一关键句,就能把握写作总方向,即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题,表达对“精神”“信仰”的理解。要善于从红色电影,特别是《长津湖》中挖掘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血性和胆魄、宁愿牺牲自我保全他人的无私精神、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等等。“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启示考生写出新时代青年对爱国的独特思考,既要有思考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又要结合祖国发展和自身实际,写出对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理解,体现责任与担当情怀。写作时建议写成议论文,围绕“精神”“信仰”这类主题,从影片《长津湖》的主题中提取出三点作为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具体写作每个分论点时,首先叙述电影中的相关镜头或人物、事件,然后挖掘出精神、品质,接着以相似的人物来拓展,最后从新时代青年角度谈感悟与思考。立意:1.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精神。2.致敬英雄,奋斗为国。3.铭记历史,吾辈自强。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穷山距海,无远弗届《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说“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旨在告诫女婿:乐天安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而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却说: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这位天才少女的精彩人生,正源于不断突破极限,超越自我。正所谓,穷山巨海,无远弗届。如果说刘姥姥的话堪为喻世明言;那么谷爱凌的感言,则是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豪迈宣言,更是一座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丰碑。作为挥斥方遒的新青年,处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新时代,我更激赏这种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锐气。正如《阿甘正传》中经典台词所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孕育着无限可能。穷山距海,无远弗届,不可限也。与其画地为牢,将自己的人生窄化为半亩方塘,不如不停奔跑,眼中凝视远方的星辰大海,脚下驰而不息,那些遥不可及的远方,就会成为身后倏忽即逝的风景。人生宛如风驰电掣的列车,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站。人生不设限,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卓越自我,激发潜能。球王贝利被问及自己职业生涯中哪一个进球最精彩时,他的回答是:下一个。功成名就的他,没有躺平、逸豫,而是不断砥砺自我,超越自我。“球王”的美誉,不仅源于绿茵场上的进球,更源于人生长征中永不停息的奔跑。苏炳添没有陷入“亚洲人不可能进入9秒区”的魔咒和偏见之中,而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身极限。无数次晨光熹微中的起跑,无数次夜深人静时的理论学习,每一毫秒的进步,都是他不断超越的奇迹,也淋漓尽致地诠释了“更高、更强、更快”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惟体育需要突破,不断超越,各行各业亦然。谭婷,这位盲聋哑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成为律师,几乎是横亘在她面前的不可逾越的天堑,但他从特殊学校苦读,到考上大学,到通过律师资格考试,不断突破极限,终于成为全国2000万盲聋哑人中的第一位律师。“中国最酷爷爷”王德顺,24岁当话剧演员,49岁研究哑剧,50岁开始北漂,57岁创造“活雕塑”艺术……79岁时他因一场光膀走秀一夜爆红,85岁又驾驶飞机冲上云霄……他们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告诉我们,人生无须设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敢于突破界限,挑战自我,我们才能够不断砥砺自我,精进自我,遇见更美的自我。反之,当我们总以“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断提醒自己时,或许我们最终就成了恋栈的驽马,而无法成为驰骋千里的骐骥。“海到天边云作岸,山高绝顶我为峰。”人生没有极限,让我们不断突破,不断超越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中,刘姥姥的人生智慧来自于农耕文化传统的生活经验,是中国几千年人情世态经验的积累,是中国这样典型的农业社会人际智慧。这种根植于农耕传统的智慧既有经验性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刘姥姥告诫女婿的这句话,虽然有原文具体语境,但抽取出来作为作文原材料,就有了语境的自足性,这种精简的类似名言警句式的自主性,在内涵上往往呈现扩大化的特点。材料这句话是刘姥姥从自己的身份——庄稼人的定位出发谈处世的经验。这种经验,从传统农业文明阶层固化角度看,是劝女婿明确身份,安守本分,这是固守土地的底层农民的生活智慧。地多粮多碗就大,地少粮少碗就小,本事与生活质量要匹配。刘姥姥的这种生活智慧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生活欲望低而易于满足;行为上趋于保守,不敢超越边界,不愿寻求变化,缺少创新与突破,守多大碗,就是让人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认识自己有多大能力。吃多大饭,就是让人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扎实奋斗,不要好高骛远。而材料二中谷爱凌代表的是当代文化,代表的是当下青年的思想与行为,这些时代青年崇尚突破边界,崇尚创新,拥抱变化,他们不固化自己的角色或思想,愿意尝试创造,敢于突破传统,甚至敢于喊出“创造历史”的豪迈宣言。对于原材料,如果我们不把刘姥姥和谷爱凌局限为两个具体的人物,而是看成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那么,刘姥姥的人生智慧和谷爱凌的人生宣言,就代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是农业社会思想与互联网时代思想的碰撞,是典型老年固守本分、不愿变化与时代青年崇尚创新、寻求突破的思想碰撞,甚至,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如此,这两则作文材料的结合,就产生了“1+1>2”的效果,极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高考作文的写作特点看,学生仍然可以立足写作主体——青年,从时代对青年的要求出发,对两种思想进行多角度的权衡、比较、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思维的层次性上,就可以实现从个体思想行为到文化传统利弊、当下时代潮流与文化革新、时代青年的思想与时代的匹配要求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地分析。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辩证性分析的要义是客观公正,能一分为二地、发展的看问题,那些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分析大多是情绪化的、极端化的,简单地否定传统肯定是欠缺说服力的,如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刘姥姥的生活经验,会更客观公正。立意:1.既要守住底线,又要敢于突破。2.不墨守成规,求创新创造。3.有时,守住本分,能防止我们越界。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入高中,很多高一新生感觉交友难、难交友。班级举行班会,讨论如何交友。班会上,同学们提出两种交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友应坚持自我,不需要为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性情相投的人会自然相遇。朋友交往是促进自我发展,不是迁就对方。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友应改变自我,从而与他人融洽相处。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彼此的改变是相处的润滑剂,具有积极、友善的作用,也能促进彼此的发展。同学们讨论激烈,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亲爱的同学们,针对上面的交友观点,你有怎样的体验与看法?请结合自己经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坚持原则,互相尊重人生在世,自然不能没有朋友。身处困境时,朋友可以伸出援手;情绪低落时,朋友可以陪伴安慰;获得成功时,朋友可以分享喜悦;境况纷杂时,朋友可以直言谏劝……可是,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弥足珍贵的友情,它需要双方的共同浇灌、共同经营,需要既亲密无间、又能够自由呼吸的生长环境。因此,我们结交朋友,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又要做到彼此尊重、互相体谅。既为朋友,当然意味着彼此某些认知一致、某些理念相同,也意味着彼此身上都存在一些对方认可、欣赏之处。但完全独立的两个生命个体,不可能处处趋同、时时协调,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异和矛盾、摩擦与分歧。理解朋友的处境,体谅朋友的难处,尊重朋友的选择,宽容朋友的情绪,是双方友谊长久、坚实的前提和基础。管鲍之交受人称羡,正因为二人彼此都能充分谅解对方的苦衷,愿意暂时委屈自己而成全对方的利益;羊左之交受人仰慕,正因为二人彼此都积极支持对方的追求,愿意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假如朋友之间一味坚持个性、以自我为中心,把理解当作迁就,把体谅当作迎合,把尊重当作取悦,这样的友情,势必无法经得起磨难的考验、岁月的洗礼。然而,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只是一味委曲求全,顺从朋友的心意,完全失去自我,也极不可取。每个人都有自己处世的理念与原则,底线不可触碰,规则不可逾越,即便是为此与朋友发生分歧,也不能随意退让、轻易容忍。嵇康与山涛本是好友,当山涛违背了嵇康的人生信条、想荐举其代己原职时,嵇康断然拒绝,终止友谊;管宁和华歆师出同门,亲如兄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信念和梦想大相径庭,二人割席断交。我们总有一些不能让步的理想,总有一些不能退却的坚守,总有一些不能改变的心志,总有一些不能亵渎的回忆。朋友相交,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取得进步,是为变通善学;然而人云亦云,易受影响,不加以分辨便随波逐流,轻易盲从,甚至连一贯坚持的底线与原则都统统打破,则是知见不稳、糊涂之极。朋友,有时是我们的盔甲,可以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刻给予最及时的帮助;朋友,有时又是我们的软肋,当我们感到委屈痛苦时,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勇敢地放下一切包袱和伪装。真正的好朋友,一定能彼此尊重、彼此体贴,又能各自保持个性、有所坚持。一个“月”字就是一抹皎洁,两个相携而相独立的“月”,照耀着一段段美好而和谐的人间友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作文贴近学生,聚焦学生的交友生活,引导学生反思交友原则。材料中列举了交友中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交友应该坚持自我,不应该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第二种观点认为,交友应改变自我,这样更能与人融洽相处。材料中“坚持自我与改变自我”两种交友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具意义与价值。因人而异,各有取舍。作文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阐释。材料和话题具有现实意义,但要想写好,要从现实出发,并且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和体验。但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例子,比如恩格斯与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帮助马克思,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利益,这是对自我的一个改变,从而成就了一段被世人传诵的友谊。比如管仲和鲍叔牙,其中的管仲并没有改变自我,而是坚持自我;但是鲍叔牙对管仲包容,这是鲍叔牙的自我改进,但他们二人的友谊也是被世人称赞的。因此说,可以选择一个观点来写。此类文章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均可,但是在写作时要注意结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议论文可以选择并列式或正反对比式;记叙文要注意叙事的精彩和吸引力。立意:1.交友就应坚持自我。2.交友应改变自我。3.交友应该坚持自我与改变自我相结合。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四、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他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大象显然是一只动物,而骑象人具有理性。骑象人手握缰绳,可以指挥大象前进、停下或转弯。而大象许多时候都是“自动”的:比如到了悬崖边,它会因为害怕而自动转弯。这种“自动”并不是因骑象人而存在,它有着自己的主张。骑象人只有在不和大象的欲求发生冲突时,才能轻松指挥大象;如果大象真要做什么,骑象人很难拉得住它。以上材料对于自我发展具有启发性,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理性与感性的对决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而从古至今,世间从没有停止过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我认为,《论语》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与理性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在我看来,理性战胜感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从命运摆布,是顺从内心真实想法的决然和勇气。晚清康梁为首的六君子,发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们被迫逃离,只有谭嗣同不肯离去,决心以死殉之,用生命向封建势力做最后斗争,谭嗣同慷慨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以死者,无以召后起。”他这种感性的牺牲精神确实令人敬仰,但从理性来看却是不可取的,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图将来。谭嗣同用鲜血唤醒民众的做法,或许能汇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但从大局看,活下来才能“将以有为也”。“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权衡得失后做出的明智决定,是理性与智慧的行为。刘邦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封,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克服谋求功利的想法,理智辞封归隐。因此,“汉初三杰”中唯独张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终。正因张良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时行动,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浓墨一笔。现实生活中,感性与理性的对决从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对决中胜负不同。但极端的理性让人裹足不前,极端的感性让人感情用事,鲁莽草率导致错误不断。那么,如何才能把理性与感性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呢?我认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静,正确研判。热血男儿捍卫尊严,若为国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冲冠一怒”;若为私欲与面子,则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静,运用智慧化解危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这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袭是感性充满理性的行为。而审时度势,知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当可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