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方案TOC\o"1-2"\h\u6231第1章引言 4293361.1农业生产风险概述 4130961.2风险防范与化解的重要性 529362第2章:农业生产风险识别 589182.1自然灾害风险 5119862.1.1洪涝风险 5152512.1.2干旱风险 5126392.1.3台风风险 6126092.1.4低温冷冻风险 6116462.1.5病虫害风险 697412.2市场风险 645412.2.1价格波动风险 6140792.2.2供求失衡风险 653652.2.3市场竞争风险 6158282.3技术风险 6141162.3.1技术研发风险 6314542.3.2技术应用风险 7159662.4政策风险 7119732.4.1政策变动风险 7143412.4.2政策执行风险 711095第3章风险评估与量化 722693.1风险评估方法 7234953.1.1定性评估方法 7109473.1.2定量评估方法 720683.2风险量化指标体系 7279123.2.1自然风险指标 8297993.2.2技术风险指标 8298923.2.3市场风险指标 8175833.2.4政策风险指标 8257553.3风险评估与量化实例分析 835203.3.1数据收集 840393.3.2风险评估 822373.3.3风险量化 8313403.3.4结果分析 817054第四章:农业生产风险防范策略 8147124.1风险规避 8125554.1.1强化农业生产规划 857934.1.2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 979074.1.3合理安排生产周期 9167054.2风险分散 9138634.2.1多元化种植 9233284.2.2农业产业链延伸 9230814.2.3农业保险 9267244.3风险转移 9235864.3.1金融衍生品工具 992874.3.2政策性农业保险 996404.3.3农业信贷风险转移 921194.4风险控制 939894.4.1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94784.4.2提高农民风险意识 944424.4.3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 10294544.4.4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05090第5章:农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 10154335.1政策性农业保险 10195505.1.1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明保证险责任、保险范围、保险费率和保险赔偿标准。 10170075.1.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户负担。 10263005.1.3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针对不同作物和养殖品种,开发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 10148505.1.4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10175635.2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 1022425.2.1期货市场:引导农户利用农产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10319785.2.2期权市场:通过购买农产品期权,为农户提供价格保护,降低市场风险。 10228555.2.3金融衍生品:鼓励金融机构研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为农户提供更多风险规避手段。 10270455.2.4农业信贷担保:通过农业信贷担保,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风险,促进农业生产资金投入。 1062325.3社会互助与合作 10154315.3.1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风险。 1146245.3.2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合作社规模经营,降低单个农户面临的风险。 1158605.3.3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风险救助,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捐资设立农业风险救助基金。 11217745.3.4加强地区间农业风险互助合作,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享。 11222865.4风险教育及培训 11297645.4.1开展农业生产风险知识普及,提高农户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11268675.4.2加强农户风险管理培训,培养农户运用市场化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能力。 11174425.4.3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教育力度,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 11277325.4.4建立健全农业生产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向农户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指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 1122060第6章: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化解 115826.1防灾减灾措施 11200376.1.1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 1145666.1.2农业保险制度 11182166.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27846.1.4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12266096.2灾后救助与恢复 12109976.2.1救助体系建立 1268176.2.2灾后救助措施 12144356.2.3恢复重建 1251166.3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发展 12125436.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79986.3.2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 12180736.3.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3298066.3.4政策支持与引导 1320656第7章: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防范与化解 13221077.1市场分析与预测 13212367.1.1市场供需分析 13239527.1.2市场价格波动因素 132497.1.3市场预测方法 13163117.2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 13288017.2.1价格保险 1380057.2.2套期保值 13304637.2.3多元化经营 1334367.3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14215707.3.1产业链协同 14308777.3.2产业布局优化 1470157.3.3产业链延伸 1421541第8章:农业生产技术风险防范与化解 1452598.1技术研发与创新 14270488.1.1建立多元化技术研发体系 14258098.1.2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创新 1429558.1.3加强农业技术储备 14306378.2技术推广与应用 14224088.2.1构建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 14152668.2.2强化农业技术培训 15294408.2.3实施农业技术示范工程 1555868.3农业标准化生产 15140268.3.1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 15192078.3.2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15119208.3.3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管 15210328.3.4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 1512279第9章:农业生产政策风险防范与化解 15253999.1政策分析与评估 15123249.1.1政策背景分析:梳理我国农业生产政策的历史演变,总结政策制定的经验和教训。 15284829.1.2政策效应评估:从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对现有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15292859.1.3风险识别:分析农业生产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市场波动、政策执行不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15207289.1.4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各类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优先级。 16166339.2政策制定与调整 16170839.2.1政策目标明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明确政策目标,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6105799.2.2政策措施细化:对政策进行分解,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表。 16200689.2.3政策调整机制:建立政策调整机制,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6162099.2.4政策风险评估与预警:设立政策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觉并应对风险。 16194849.3农业产业政策支持 16182299.3.1财政支持:加大农业投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 16289099.3.2技术创新与推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6257059.3.3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6130559.3.4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服务。 1669899.3.5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强对农业生产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政策意识和运用能力,保证政策落地生根。 1614495第10章: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实施与监督 16989810.1组织协调与管理 162878910.2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的实施 172597910.2.1制定风险防范预案 17938110.2.2风险监测与预警 17310710.2.3风险化解措施 171015010.3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72363810.3.1效果评价 172894310.3.2持续改进 1731110.4监督与问责机制 172911110.4.1监督机制 172290710.4.2问责机制 172504210.4.3社会监督 18第1章引言1.1农业生产风险概述农业生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农村稳定。但是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农业的稳定发展,也对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本章节将对农业生产风险进行概述,为后续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1.2风险防范与化解的重要性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是保障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风险防范与化解有助于降低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有效应对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有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产值。建立健全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风险防范与化解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风险防范与化解,可以引导农业生产逐步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另,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2章:农业生产风险识别2.1自然灾害风险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风险是一项的因素。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台风、低温冷冻、病虫害等。这些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大面积减产或绝收。2.1.1洪涝风险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南方地区。强降雨导致河水上涨,农田被淹,农作物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洪涝还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2.1.2干旱风险干旱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尤为严重。干旱会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2.1.3台风风险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破坏。同时台风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加剧农业生产风险。2.1.4低温冷冻风险低温冷冻灾害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对南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产生较大影响。低温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冻害,影响产量和品质。2.1.5病虫害风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隐患。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甚至绝收。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加剧趋势。2.2市场风险农业生产过程中,市场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价格波动、供求失衡、市场竞争等因素。2.2.1价格波动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变化、政策调整、国际市场变动等。价格波动会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2.2.2供求失衡风险农产品供求关系受市场行情、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反之,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但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影响社会稳定。2.2.3市场竞争风险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价格、销售渠道等方面。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农民收入。2.3技术风险农业生产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2.3.1技术研发风险农业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难题、资金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技术研发进展。2.3.2技术应用风险农业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因地区差异、气候条件、农民素质等因素,导致技术效果不稳定,影响农业产量和品质。2.4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策调整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2.4.1政策变动风险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方向、规模和效益。如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收购政策等,一旦调整,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2.4.2政策执行风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因部门协调、地方落实等原因,导致政策效果打折,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策效果,是降低政策风险的关键。第3章风险评估与量化3.1风险评估方法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以下是几种适用于农业生产风险评估的方法:3.1.1定性评估方法(1)专家咨询法:通过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专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2)故障树分析法(FTA):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事件作为顶事件,分析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原因,从而识别风险因素。3.1.2定量评估方法(1)概率分析法: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风险事件的概率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敏感性分析法:分析影响农业生产风险的各个因素,评估这些因素变化对风险程度的影响。3.2风险量化指标体系风险量化指标体系是衡量农业生产风险程度的关键,以下为农业生产风险量化指标体系:3.2.1自然风险指标(1)自然灾害频率:反映一定时期内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2)受灾面积比例:反映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3.2.2技术风险指标(1)技术成熟度: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技术更新速度:反映农业生产技术更新的周期和速度。3.2.3市场风险指标(1)价格波动率:反映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幅度。(2)供需失衡程度:反映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程度。3.2.4政策风险指标(1)政策变动频率:反映政策调整的频繁程度。(2)政策支持力度:反映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3.3风险评估与量化实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区农业生产为例,进行风险评估与量化分析:3.3.1数据收集收集该地区近年来的自然灾害数据、技术发展情况、市场价格波动、政策调整情况等。3.3.2风险评估根据上述风险评估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3.3.3风险量化利用风险量化指标体系,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3.3.4结果分析分析风险评估与量化结果,为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提供依据。第四章:农业生产风险防范策略4.1风险规避4.1.1强化农业生产规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单一作物种植,降低因市场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4.1.2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1.3合理安排生产周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市场需求和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时间,避免因生产过剩或供应不足导致的损失。4.2风险分散4.2.1多元化种植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多元化种植,降低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4.2.2农业产业链延伸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加工、销售等,实现产业间风险分散。4.2.3农业保险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带来的风险。4.3风险转移4.3.1金融衍生品工具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如期货、期权等,对冲市场风险。4.3.2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广力度,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4.3.3农业信贷风险转移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实施农业信贷风险转移,降低贷款风险。4.4风险控制4.4.1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农业气象、病虫害监测,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4.4.2提高农民风险意识加强农民风险教育,提高农民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4.4.3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4.4.4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第5章:农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5.1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风险化解的重要手段,旨在减轻农户因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具体措施:5.1.1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明保证险责任、保险范围、保险费率和保险赔偿标准。5.1.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降低农户负担。5.1.3优化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针对不同作物和养殖品种,开发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5.1.4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5.2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外,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也为农业生产风险化解提供了有效途径。以下为几种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介绍:5.2.1期货市场:引导农户利用农产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5.2.2期权市场:通过购买农产品期权,为农户提供价格保护,降低市场风险。5.2.3金融衍生品:鼓励金融机构研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为农户提供更多风险规避手段。5.2.4农业信贷担保:通过农业信贷担保,降低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风险,促进农业生产资金投入。5.3社会互助与合作社会互助与合作是农业生产风险化解的另一种有效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3.1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织,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农业生产风险。5.3.2促进农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合作社规模经营,降低单个农户面临的风险。5.3.3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风险救助,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捐资设立农业风险救助基金。5.3.4加强地区间农业风险互助合作,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享。5.4风险教育及培训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关键。以下为风险教育及培训的相关措施:5.4.1开展农业生产风险知识普及,提高农户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5.4.2加强农户风险管理培训,培养农户运用市场化工具进行风险规避的能力。5.4.3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风险教育力度,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5.4.4建立健全农业生产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向农户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指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第6章: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与化解6.1防灾减灾措施6.1.1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为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历年灾害数据的分析,识别高风险区域,并结合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同时加强气象、水利、地震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覆盖面。6.1.2农业保险制度推动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赔付标准,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6.1.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修建水利设施,提高灌溉和排水能力;加强农田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推广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6.1.4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术水平。通过推广抗逆性品种、优化栽培技术、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措施,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6.2灾后救助与恢复6.2.1救助体系建立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灾后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6.2.2灾后救助措施灾后及时开展救援工作,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发放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开展医疗救治,保证受灾群众身心健康;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受灾农民的经济负担。6.2.3恢复重建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优先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重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6.3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发展6.3.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气候变化趋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农作物和农业模式。在高风险区域,适当调整种植制度,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6.3.2农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推广农业低碳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6.3.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加强湿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6.3.4政策支持与引导制定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适应性农业。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农民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第7章: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防范与化解7.1市场分析与预测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与预测。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7.1.1市场供需分析分析我国及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供需状况,掌握农产品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为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提供依据。7.1.2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研究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如政策、天气、疫情、国际贸易等,为风险防范提供参考。7.1.3市场预测方法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7.2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针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本节从以下方面探讨价格风险的管理方法:7.2.1价格保险推广农业价格保险,降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7.2.2套期保值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7.2.3多元化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来源的多样性,降低单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收入的影响。7.3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为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7.3.1产业链协同推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降低市场风险。7.3.2产业布局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产品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7.3.3产业链延伸鼓励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等产业,提高产业链附加值,增强抗风险能力。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市场风险,保障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第8章:农业生产技术风险防范与化解8.1技术研发与创新8.1.1建立多元化技术研发体系加强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元化主体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技术研发体系。重点围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性状开展作物新品种选育。8.1.2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关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动态,积极发展分子育种、细胞工程、基因编辑等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8.1.3加强农业技术储备针对未来农业生产可能面临的风险,开展前瞻性技术储备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技术支持。8.2技术推广与应用8.2.1构建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整合企业、合作社、协会等各方资源,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的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8.2.2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保证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8.2.3实施农业技术示范工程通过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等方式,展示农业技术成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8.3农业标准化生产8.3.1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实际,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指导农民按照规范开展生产。8.3.2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通过培训、宣传等形式,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8.3.3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管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8.3.4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风险评估等服务,助力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化解。第9章:农业生产政策风险防范与化解9.1政策分析与评估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首先应对现有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估。此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1.1政策背景分析:梳理我国农业生产政策的历史演变,总结政策制定的经验和教训。9.1.2政策效应评估:从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对现有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9.1.3风险识别:分析农业生产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市场波动、政策执行不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9.1.4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各类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优先级。9.2政策制定与调整在充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农业生产政策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化解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9.2.1政策目标明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子转让收款合同范本
- 简单土地购买合同范本
- 手衣服购销合同范本
- 隐形投资股东合同范本
- 策略+案例掌握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的要领
- 海运内贸运输合同范本
- 福利粽子采购合同范本
- 工业厂房中介合同范本
- 成品 纸采购合同范本
- 中医药文化养生针灸刮痧
- 中图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三节-欧洲西部》(一等奖课件)-
- 小学作废Appendix多维阅读第级MovingSeeds种子的旅行
- 导游基础知识基督教课件
- 肝癌TACE治疗及护理
- 《唯品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10000字》
-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PPT保护视力预防近视PPT课件(带内容)
-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
- 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卡(配电)
- 仓库发货清单
- 旅行管家实务全套ppt课件最全电子教案完整版教学教程整套全书课件ppt
- GB∕T 31568-2015 热喷涂热障ZrO2涂层晶粒尺寸的测定 谢乐公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