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_第1页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_第2页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_第3页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_第4页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现有47个民族,约1516万人,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2个民族在新疆居住的历史较长,人数也较多。南疆少数民族多些,没具体分布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婚丧文化.一、新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形似面饼被称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维吾尔人的饮料主要是奶茶。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尤其视“古尔邦节”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3维吾尔族以馕为主食,是一种由面粉和玉米粉烘焙出来的烤饼,小环形馕就是Begal的原始形态。

维吾尔族人常饮用奶茶,有节日时,会用抓饭招待访客。羊肉串也是非常著名的维族食品,kawap一词就是土耳其语中的kebap(欧洲十分流行的土耳其烤肉,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库尔德人的传统食物)哈萨克族饮食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回族人民的饮食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如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二、新疆少数民族服装文化*民族服饰形成于一个族群的生活之中,反映其生活环境的地理方位、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以及年复一年积累而成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及宗教信仰、思想意识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容。自古以来,人类就会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蔽体的服装,从动物的皮毛到纺织品,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新疆目前主要有12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蕴含了无穷的魅力,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正是这种深沉厚重、本质淳朴、独具特色的服装,展示了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回族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美丽的锡伯族服饰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除了平时的服饰外,锡伯族萨满教中的萨满还有自己特制的服装;头戴六股钢盔,胸挂护心铜镜,腰围飘带绣裙。萨满穿上这种服饰跳起萨满舞,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和追逐、打斗、厮杀的动作,既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的精神和狩猎、游牧的生活气息,又反映了山林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特点。锡伯族的早期服饰衣料是以鹿、猪犴等兽皮为主,比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塔吉克族俄罗斯族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哈萨克族毡房内饰哈萨克族毡房内饰农区和城市的少数民族住房则比较讲究,如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塔吉克族虽然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上,但他们的房屋都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其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比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是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柯尔克孜族洁白的毡房,下半部为圆形,上半部为塔形,以象征白雪和他们的摇篮——绵延起伏的山峰。它比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毡房略高而顶尖,也同样具有冬暖夏凉、不存水积雪、拆装快捷、搬运方便的特点。

毡房主要由柳木、桦木、楸木制作的栅栏、支架、天窗架、门框组成。栅栏可伸缩,用4至5根木条,由骆驼皮条固定成菱形网格,一般的毡房需4至5块栅栏。支架撑条的多少决定毡房的大小,一般从40根到上百根不等。栅栏外面围上编有花纹的芨芨草帘,外覆白色围毡和篷毡,用织有花纹的毛织带绑扎。天窗顶部有一块活动的3至4平方米的天窗盖毡,在夜晚或风雨天时用毛毡绳拉动盖在天窗上,以防风遮雨。

23新疆各民族居住特点及其风格,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新疆绿洲居民特点以为代表。相对牧区的民族,维吾尔族等从事农业的民族在实用性之外,较多重视住房的配套。荒漠裁员游牧民居以毡房帐篷为代表,注重便捷简易,适于搬迁。

蒙古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毡房的编壁用料、室内讲究各有不同。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上座是客人位,右后方是主人卧位。蒙古包的伞顶与圆屋的结合部有明显棱度,而哈萨克毡房上下两部份浑然无成、弧度流畅。柯尔克孜族毡房在农区和牧区分别呈半球状和圆锥形。同是游牧民族,塔吉克族则在草地上建土屋,而不是建毡房。新疆民族居民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外粗内秀。房屋数量较少,结构布局简明,而内部有一定装饰性,以饰满色彩营造温馨的氛围。

四、新疆少数民族的交通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的交通工具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徒步、赶马车到骑自行车、骑摩托车再到现在的乘公交、开轿车。外出或旅游还有火车和飞机的所带来的便捷。人们的生活也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的变得丰富起来。

五、新疆少数民族婚丧文化

《中国新疆民俗》一书中谈到回族婚礼中故意拿新郎的父母取笑的例子,让他们反穿皮袄,或者锡伯族人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对方脸上抹黑,这都让我想起来河南老家的类似风俗,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的父母皆为乡人嬉闹捉弄的对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给脸上抹黑。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不是主要关注的人群,只是顺便提及,给“文明同源”找到了另外一项根据。

新建少数民族婚礼文化

新疆地区与中原大同小异:正式提亲、男方先向女方提,互赠荷包表心意(塔吉克人)、给嫁妆聘礼等,一如中原。新娘子结婚时要哭嫁,另外也顶盖头,路上也用红布遮挡一些避讳。由于牧民与农民生活方式不同,具体的婚礼风俗当然有不同之处,但这是由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1、维吾尔族的婚礼婚礼较为隆重,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结婚前一天,新人都要在各自家里与自己的亲友欢歌载舞,进行祝贺.结婚这天早晨要举行一种叫“尼卡”的宗教仪式.此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仪式后,男方回家准备迎亲.下午新郎要穿上结婚的礼服,打扮得漂漂亮亮,新娘也打扮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待迎亲队伍到来.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路上小伙子们高歌欢乐的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到新娘家,新娘家得知队伍的到来时,立即将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的人们进来.进来后新娘的女友要招待迎亲来的宾客,并要给每位宾客赠手帕等礼物.新娘离开家门时,要和家人分别,并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这是女方的歌手会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起告别歌.唱完后男方的随行过来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等乐器,唱起喜歌走在前面,两位新人分别乘坐彩车在其后跟随.沿路的乡亲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这是新郎要向大家施礼,给儿童散发喜糖,大人们就偏偏起舞,表示庆贺.来到男方家之后,亲友们要来看新娘.在揭开面纱时,要唱揭面纱的歌,便请客人入席吃喜宴.之前先是请客人吃茶,吃喜糖,吃干果,点心,之后是馕,抓羊肉和抓饭.饭饱之后,又开始唱歌跳舞.312、哈萨克族的婚礼哈萨克族在婚姻上有很多的限制,其中遵循了哈萨克族的传统“相隔七代远离七河”这些限制都有力的防止了哈萨克人近亲结合,使其种族兴旺昌盛.婚礼时,亲朋好友都要来祝贺.新娘来到到男方家时,陪嫁人要拉起红色的帐布,让新娘走在中间,男方家人要出来迎接,女方家人这时要将糖果等撒向人群,人们要去拾完有喜气的食品.新人来到父母的毡房正式举行婚礼,毡房中有一堆火塘,新人在火塘前,前对正中向长辈和来宾三鞠躬.主婚人便拿着系有红绸子的马鞭,在新娘面前唱逗歌.之后有一个在胳膊上系有各色布条,手持嫩树枝或是马鞭婚礼男人走出来,随机应变唱起富有风趣的”开场白歌”新娘的婆婆便拿出来“恰么吾”撒向新娘和来宾们的头上,人们欢笑祝福,小孩子们拾捡,在欢笑声中那男人又唱起”揭面纱歌”.此时此刻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长辈施礼,人们争相观看新娘的面容.在这天阿肯们和歌手要进行赛歌对歌,一直唱到第二天红日当空,婚礼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哈萨克的婚礼不同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是不用毛拉主持婚礼,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3、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婚礼一般举行三天.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郎家.来时,要代一只活羊,杀后去头,去五脏,但不剥皮,羊身上的毛全部用火燎干净.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礼品.到达女方家附近之后,新郎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进女方父母家里,女方家都要出来迎接客人,并对客人进行安顿和招待.稍后,新郎和伴郎才赶到,但不进新娘的父母家,而是进新娘附近的嫂子家里,嫂子要出来迎接并待客.女方主人把男方来客招待一番之后,要举行一种仪式,将包尔萨克,奶疙瘩,方糖,等食品用口袋装起来,但不系口,然后用木杆顶到毡房的天窗上,让其自然散开,食品落地,让小孩子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了婚礼正式开始。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男女双方的亲友都要来庆贺,来宾特别多,这天要举行传统的游戏,如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娱乐活动.这天,双方父母交换赠送的礼品.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里.新娘新郎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帐帘的外面坐满了宾客,小伙子们奏起民间乐器库姆孜,奥孜库姆孜等,唱起喜庆的歌曲,跳起会面舞,并进行对歌,赛诗和各种有趣的游戏,一直到深夜,人们才肯离去.第三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苦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浑厚二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婚后,新郎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请新郎和新娘,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4、回族的婚礼新疆的回族婚礼非常热闹.富有宗教色彩.婚礼这天,新人都要打扮一新.特别是新娘还要“开脸”涂脂抹粉戴上红绸盖头.迎亲车队在沿途会遭到各种“关卡”的阻拦,这时新娘跟送亲的人要以糖,烟红包贿赂拦截的人.当迎亲的车队到男方家时,新郎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与近亲,也还要遭到穿皮袄往脸上抹黑的戏弄.回族在婚礼举行之前,要举行“尼卡”宗教仪式,现在多在吉日的清晨或是前一天举行.在举办喜事时,男女双方都要待客,亲友.邻居都要去贺喜.高潮是闹洞房,洞房门上都要挂上红色的门帘,有的还要张灯结彩,张贴彩画,门贴喜联.闹洞房的主要对象是新人,其内容主要是让新郎和新娘表演应宾客要求的各种节目.这是年轻人最喜欢参加的活动,往往要闹到深夜,人们还不愿意离去,同时也是新人最不好过的一天.5、俄罗斯族的婚礼俄罗斯族青年男女多是自己做主,大多都是经过自由恋爱,婚礼主要是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把蛋糕分给新郎,父母及亲属和朋友,也表达了新郎新娘对父母和众人的祝福.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要向大家祝酒,大家也要向新人祝酒,每当祝酒时,客人都要高声齐喊:“果尔基”(苦)意为希望新人有个甜蜜的接吻,这时,新人要在客人面前拥抱接吻.一般这种接吻要进行多次,客人们不断欢呼,新人不断接吻,使婚礼达到高潮,新郎新娘双方在众人面前“海誓山盟,表示永远相爱”同时要相互接吻,互相戴戒指,表示永不分开,永远相爱.仪式结束后,要举行盛大的婚宴,要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友各式蛋糕.每种都有不同的含义.表达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过上甜蜜幸福的生活.婚宴结束后,青年人拉起巴扬.吉他.等乐器,具有欢乐和快节奏的乐曲声,使新娘新郎跳起交际舞,踢踏舞,同时新郎要同岳母跳,新娘要同公公跳,是人们沉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同时人们还喜欢唱歌,这种歌舞融为一体的婚礼舞会,使婚礼显热闹而隆重,有时这种庆贺活动要闹到深夜.新疆少数民族丧葬文化在丧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实行土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丧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后,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一种专门制作的移尸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后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仪式叫“乃孜尔”。这些民族称墓地为“麻扎”,他们重视对麻扎的保护,通常都不让非穆斯林到那里去,更不许牲口进入。谁若在麻扎挖土,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1、维吾尔族的丧葬文化维吾尔族人的葬礼仪式遵循伊斯兰教的礼仪规定进行,盛行土葬;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子女要赡养他们安度晚年,父母去世不允许任何物质陪葬,做到来去无牵挂;维吾尔族实行速葬,一般情况下,遗体在家停放时间不长,早亡晚埋,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一两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过三天,以免尸体腐烂。维吾尔族人认为在星期五、肉孜节、古尔邦节去世是死者的幸福。2、哈萨克族的丧葬文化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3、柯尔克孜族的丧葬文化柯尔克孜族很重视丧礼。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尸体洗净(男的由男人洗,女的由女人洗,老年人的由老年人洗,十六岁以下的由长辈洗),用布把头和全身缠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