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会计基础与操作作业指导书TOC\o"1-2"\h\u9486第1章企业会计基本概念与原则 4323371.1会计基本概念 4292821.2会计原则 496821.3会计要素 428427第2章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 5290422.1会计科目设置 5302022.1.1会计科目的分类 549532.1.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540392.2账户设置 6236892.2.1账户的分类 6125602.2.2账户的设置方法 6164522.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 6298902.3.1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表现 6224422.3.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管理 731162第3章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 739363.1记账方法 716333.1.1单式记账法 7141313.1.2复式记账法 7271833.1.3记账规则 7112883.2会计分录 751743.2.1会计分录的构成 7222703.2.2会计分录的编制原则 8202673.3记账凭证的编制 8202933.3.1填写记账凭证 8221463.3.2登记日记账 896913.3.3结账 821909第4章货币资金核算 8179924.1现金核算 9104884.1.1现金管理 913414.1.2现金日记账 9152004.1.3现金收支凭证 9287594.1.4现金盘点 9252844.2银行存款核算 9207874.2.1银行账户管理 919674.2.2银行存款日记账 997484.2.3银行存款收支凭证 9286204.2.4银行对账 993704.3其他货币资金核算 936444.3.1外埠存款 9162284.3.2信用证存款 1038944.3.3存出投资款 10116664.3.4存出保证金 10168904.3.5汇票存款 10111344.3.6在途货币资金 1023338第5章存货核算 1097745.1存货的分类与确认 1069055.1.1存货的概念 10202905.1.2存货的分类 10322175.1.3存货的确认 11177765.2存货的计量 1150025.2.1存货成本 1176295.2.2存货的计量方法 11142705.2.3存货跌价准备 11154765.3存货的期末盘点与核算 111655.3.1存货盘点 1180105.3.2存货核算 1169475.3.3存货的披露 125099第6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 12188236.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12230506.1.1固定资产的定义 1284246.1.2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 12322036.1.3固定资产的计量 12170556.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 12209526.2.1固定资产的折旧 12313606.2.2固定资产的减值 12284856.3无形资产的确认与核算 13122036.3.1无形资产的定义 1344866.3.2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13177246.3.3无形资产的核算 135880第7章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核算 13125757.1应收账款核算 13293887.1.1应收账款的概念 137167.1.2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量 138687.1.3应收账款的核算方法 1383907.1.4应收账款的坏账处理 1462277.2应付账款核算 14314917.2.1应付账款的概念 1434897.2.2应付账款的确认与计量 1486197.2.3应付账款的核算方法 14199807.3坏账准备与利息收入 14273547.3.1坏账准备的计提 14236327.3.2利息收入 14264267.3.3坏账准备与利息收入的核算 1417350第8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 1594008.1负债的分类与确认 1548198.1.1负债的概念 15306278.1.2负债的分类 15220168.1.3负债的确认条件 1515208.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 151858.2.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15280318.2.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15227798.2.3所有者权益的计量 15259958.2.4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15259808.3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15319268.3.1股东权益变动表的概念 1566768.3.2股东权益变动表的内容 15246498.3.3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方法 1572798.3.4股东权益变动表的作用 1616032第9章收入、费用与利润核算 1628979.1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696989.1.1收入的概念与分类 16176509.1.2收入的确认条件 1624109.1.3收入的计量 16197709.2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16111539.2.1费用的概念与分类 16150809.2.2费用的确认条件 16222049.2.3费用的计量 1727949.3利润的核算与分配 17265799.3.1利润的概念与分类 17295479.3.2利润的核算 17321529.3.3利润的分配 1723653第10章财务报表与分析 183159710.1资产负债表 18454210.1.1资产负债表概述 181728610.1.2资产分类及确认 18900410.1.3负债分类及确认 182756410.1.4所有者权益分类及确认 181856210.1.5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8228610.2利润表 18539110.2.1利润表概述 182097610.2.2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 182334110.2.3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 18531710.2.4净利润和每股收益 182694710.2.5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18932410.3现金流量表 182143310.3.1现金流量表概述 191725910.3.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92347610.3.3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193178310.3.4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191653710.3.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9738010.4财务报表分析技巧与应用 193138810.4.1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193181410.4.2财务比率分析 19382510.4.3趋势分析 19560710.4.4行业比较分析 192926910.4.5财务报表分析的实践应用 19第1章企业会计基本概念与原则1.1会计基本概念企业会计是指运用会计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会计通过提供有关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有助于各方利益相关者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1.2会计原则企业会计原则是在长期会计实践中形成的,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而制定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在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时确认,无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2)历史成本原则:要求资产和负债以购入或发生时的成本计价,不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而调整。(3)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保持前后各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4)实际成本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以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5)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将支出划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分别按不同方法进行处理。(6)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估计和核算中,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不高估资产和收益。1.3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六项:(1)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负债:企业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3)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4)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第2章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2.1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基本分类,是构建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2.1.1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资产类科目: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如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等。(2)负债类科目:反映企业承担的债务,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3)共同类科目:反映企业与其他单位共同拥有的经济业务,如投资收益、联营企业投资等。(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反映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5)成本类科目: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如原材料、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6)损益类科目:反映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实现情况,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等。2.1.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2)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满足企业经济业务的特点和管理需要。(3)实用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简洁明了,便于理解和操作。(4)稳定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避免频繁变动。2.2账户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基础。账户设置应根据会计科目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2.1账户的分类账户按其用途和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1)盘存账户: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如现金、银行存款、存货等账户。(2)结算账户:反映企业负债的增减变动,如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账户。(3)资本账户: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账户。(4)成本账户:反映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如原材料、生产成本等账户。(5)损益账户:反映企业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实现情况,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账户。2.2.2账户的设置方法(1)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账户。(2)明确账户的名称、性质、用途和结构。(3)确定账户的借贷方向。(4)制定账户的核算规则。2.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会计科目是账户的理论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体现。企业在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应保证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准确无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3.1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表现(1)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名称相同。(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性质相同。(3)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借贷方向相同。(4)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核算内容相同。2.3.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管理(1)制定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表,明确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2)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严格按照对应关系进行账户的设置和运用。(3)定期检查和调整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对应关系,保证其准确性。(4)加强对会计科目与账户对应关系的内部控制,防止出现错误和舞弊。第3章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3.1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一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法。以下为常见的记账方法:3.1.1单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是一种简单的记账方法,仅记录每笔经济业务的金额和日期,不区分借方和贷方。该方法适用于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3.1.2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现代企业会计中最常用的记账方法。它要求每笔经济业务都要同时记录借方和贷方,保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平衡。3.1.3记账规则记账时应遵循以下规则:(1)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2)先借后贷,顺序记录;(3)记清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内容;(4)连续编号,便于查账。3.2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方法,包括借方和贷方的会计科目、金额和日期。3.2.1会计分录的构成会计分录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借方会计科目:反映经济业务对资产、费用或减少的收入等方面的影响;(2)贷方会计科目:反映经济业务对负债、所有者权益或增加的收入等方面的影响;(3)金额:表示经济业务的具体数值。3.2.2会计分录的编制原则编制会计分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原则: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性质;(2)完整性原则:保证每笔经济业务都得到全面、完整的记录;(3)一致性原则:对同类经济业务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4)合规性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3.3记账凭证的编制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会计分录编制的会计核算工具。以下是记账凭证的编制步骤:3.3.1填写记账凭证填写记账凭证时,应包括以下内容:(1)记账凭证的名称、编号;(2)填制日期;(3)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摘要;(4)借方和贷方会计科目;(5)金额;(6)制单人、审核人、记账人、会计主管等签名或盖章。3.3.2登记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将经济业务分别登记到日记账和相应的分类账中。3.3.3结账在会计期末,对日记账和分类账进行汇总、核对,保证借贷平衡,编制试算平衡表。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规,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4章货币资金核算4.1现金核算4.1.1现金管理现金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货币资金形式。企业应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制度,保证现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现金管理主要包括现金收支、保管、使用和报销等环节。4.1.2现金日记账企业应设立现金日记账,逐日逐笔记录现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现金日记账应采用订本式,保证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4.1.3现金收支凭证现金收支必须凭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收据、支票、银行汇票等。企业应加强对现金收支凭证的审核和管理,防范虚假报销和舞弊行为。4.1.4现金盘点企业应定期进行现金盘点,核对现金日记账的记录与实际现金余额是否相符。如发觉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4.2银行存款核算4.2.1银行账户管理企业应在依法设立的银行开设基本存款账户,并根据业务需要开设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等。企业应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保证账户安全、合规。4.2.2银行存款日记账企业应设立银行存款日记账,逐日逐笔记录银行存款的收支及结存情况。银行存款日记账应与银行对账单进行定期核对,保证记录的准确性。4.2.3银行存款收支凭证银行存款收支必须凭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企业应加强对银行存款收支凭证的审核和管理,防范虚假交易和舞弊行为。4.2.4银行对账企业应定期与银行进行对账,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与银行对账单是否一致。如发觉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4.3其他货币资金核算4.3.1外埠存款企业在外地的银行存款,应单独设立账户进行核算。外埠存款的收支、结存等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4.3.2信用证存款企业在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应作为其他货币资金进行核算。信用证存款的收支、结存等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4.3.3存出投资款企业将资金存入投资账户,用于购买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应作为其他货币资金进行核算。存出投资款的收支、结存等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4.3.4存出保证金企业为保证合同履行而存入银行的保证金,应作为其他货币资金进行核算。存出保证金的收支、结存等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4.3.5汇票存款企业持有的汇票,应作为其他货币资金进行核算。汇票存款的收支、结存等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4.3.6在途货币资金企业因汇兑、托收等原因而在途的货币资金,应单独设立账户进行核算。在途货币资金的核算要求与银行存款相同。第5章存货核算5.1存货的分类与确认5.1.1存货的概念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各类商品、在产品、半成品、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5.1.2存货的分类存货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材料: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储备的各种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2)在产品: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尚未完成生产、未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产品。(3)半成品:指企业已完成部分生产过程,但尚未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的产品。(4)成品: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供销售的产品。(5)辅助材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辅助生产,但不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6)包装物:指用于包装产品的各种材料、容器等。(7)低值易耗品:指企业为生产经营而储备的耐用期限较短、价值较低、使用后不能全部回收的物资。5.1.3存货的确认存货的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存货的预计供应量能够可靠地计量。(2)存货的预计耗用量或销售量能够可靠地计量。(3)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5.2存货的计量5.2.1存货成本存货成本包括购买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购买成本包括购买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等。加工成本包括直接加工成本和间接加工成本。其他成本包括设计费、样品费等。5.2.2存货的计量方法存货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和加权平均法。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5.2.3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对存在减值迹象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5.3存货的期末盘点与核算5.3.1存货盘点企业应定期进行存货盘点,保证存货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盘点过程中,应做好盘点记录,对盘盈、盘亏的存货查明原因,及时处理。5.3.2存货核算存货核算包括以下内容:(1)计算存货的成本,确认存货的账面价值。(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反映存货价值的减值情况。(3)确定存货的期末余额,编制存货余额表。(4)根据存货期末余额,计算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存货管理效果。5.3.3存货的披露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存货的类别、成本计量方法、跌价准备计提情况、期末余额等信息,以反映存货的实际情况。第6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核算6.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6.1.1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预计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且单位价值达到规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6.1.2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1)该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将流入企业;(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6.1.3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是指固定资产在购买或自行建造时的成本,包括购买价、运输费、安装费等。后续计量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折旧、减值等。6.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6.2.1固定资产的折旧(1)折旧的定义: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磨损和过时而逐渐转移至产品或服务中的价值。(2)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3)折旧的计算: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残值和折旧方法计算确定。6.2.2固定资产的减值(1)减值的定义:当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回收金额时,应当确认减值损失。(2)减值的测试: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是否存在减值迹象。(3)减值的计算:根据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和账面价值确定减值损失。6.3无形资产的确认与核算6.3.1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法触摸、具有价值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资产。6.3.2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1)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6.3.3无形资产的核算(1)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包括购买价、研发支出等。(2)后续计量:无形资产在持有过程中,应进行摊销和减值测试。(3)无形资产的摊销:根据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残值和摊销方法计算确定。(4)无形资产的减值:当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回收金额时,应确认减值损失。第7章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核算7.1应收账款核算7.1.1应收账款的概念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形成的,尚未收到对方支付的款项。应收账款主要包括销售应收款、预收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7.1.2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量(1)确认条件:当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形成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应收账款。(2)计量:应收账款按预期收回的金额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应收账款的摊余成本。7.1.3应收账款的核算方法(1)直接收款法: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直接确认应收账款。(2)应收账款法: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按应收账款金额确认收入,同时确认应收账款。7.1.4应收账款的坏账处理企业应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评估,预计可能无法收回的部分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有直接转销法、备抵法等。7.2应付账款核算7.2.1应付账款的概念应付账款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而形成的,尚未支付给对方的款项。应付账款主要包括采购应付款、预付款、应付利息、应付股利等。7.2.2应付账款的确认与计量(1)确认条件:当企业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形成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且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应付账款。(2)计量:应付账款按预期支付的金额计量。7.2.3应付账款的核算方法(1)直接付款法: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时,直接确认应付账款。(2)应付账款法: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时,按应付账款金额确认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账款。7.3坏账准备与利息收入7.3.1坏账准备的计提企业应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评估,预计可能无法收回的部分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有直接转销法、备抵法等。7.3.2利息收入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期间,如涉及利息收入的,应按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并确认为财务费用。7.3.3坏账准备与利息收入的核算企业在核算应收账款时,应同时考虑坏账准备与利息收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在确认利息收入时,应注意区分应收取的利息与实际收到的利息,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第8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8.1负债的分类与确认8.1.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8.1.2负债的分类负债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8.1.3负债的确认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8.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8.2.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8.2.2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企业资产的确认和负债的确认。8.2.3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所有者权益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即以取得时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8.2.4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主要包括投入资本、提取盈余公积、利润分配等。8.3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编制8.3.1股东权益变动表的概念股东权益变动表是反映企业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财务报表。8.3.2股东权益变动表的内容股东权益变动表主要包括期初股东权益、本期增减变动、期末股东权益等内容。8.3.3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编制方法(1)按照规定格式填列各项数据;(2)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8.3.4股东权益变动表的作用股东权益变动表有助于了解企业股东权益的变动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依据。第9章收入、费用与利润核算9.1收入的确认与计量9.1.1收入的概念与分类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能增加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性质和来源,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9.1.2收入的确认条件收入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收入已经实现或者可能实现;(2)收入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3)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4)收入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9.1.3收入的计量收入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计量:(1)收入应按照其公允价值计量;(2)在确认收入时,应考虑与交易相关的交易价格、税金、退货等因素;(3)预计退货部分,应在收入确认时扣除。9.2费用的确认与计量9.2.1费用的概念与分类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能减少所有者权益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9.2.2费用的确认条件费用确认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费用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2)费用的金额可以可靠计量;(3)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4)费用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9.2.3费用的计量费用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计量:(1)费用应按照其发生的实际金额计量;(2)在确认费用时,应考虑与费用相关的税收政策、优惠政策等因素;(3)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应合理预提。9.3利润的核算与分配9.3.1利润的概念与分类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9.3.2利润的核算企业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利润核算:(1)计算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计算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计算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