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情解读·立标杆命题点考向扫描真题举例命题方向绚丽的中华文化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近5年未干脆考查结合中华文化沟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考向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2024·课标全国卷Ⅲ·39(3)才智备考:通过对近年来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学问考查上看,课标全国卷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包涵性。考生在备考时要留意以下几点:(1)结合详细事例或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涵性。(2)结合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两岸文化沟通阐述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3)以“一带一路”等时政内容或文化领域的微观热点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涵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考向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2024·课标全国卷Ⅱ·40(2)(3)结合民族精神的详细表现,如抗战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考查这些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考向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2024·课标全国卷Ⅲ·39(2)(3)2024·课标全国卷Ⅲ·40(2)2024·课标全国卷Ⅲ·21才智备考:备战2024年高考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重点关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详细要留意以下内容:(1)结合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和中国梦,分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2)结合工匠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特殊要留意高考对爱国主义这一详细学问点的考查。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备考向导·理思路考情展示素养目标核心线索术语必背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溢骄傲,增加对祖国的酷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公共参加:树立文化自信,主动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1.一个缘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涵性2.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两个见证:汉字、史书典籍4.三个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5.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考点梳理·固基础考点剖析(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殊提示: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记,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全部的文字,文字的独创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民族性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二)中华文化的包涵性1.中华文化的包涵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沟通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中华文化的力气(1)中华文化力气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建祖国美妙明天的不竭力气之源。(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全面相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易错辨析【易错1】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取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易错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分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缘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涵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易错3】汉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分析:文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记。【易错4】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沟通、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分析:我国幅员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沟通、借鉴、吸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易错5】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分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洁相加。【易错6】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取、借鉴一切外来文化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沟通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易错7】中华文化的力气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建华蜜生活的确定力气分析: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而非确定力气。核心突破·释疑点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分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联系①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分的特征;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缘由之一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显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样”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探讨中常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3.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学问点的内在联系(1)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长久的。(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需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对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5)文化的力气与中华文化的力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妙明天的不竭力气之源。(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气,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气。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命题探究命题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推断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供应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某种文化形式(如台湾文化、徽文化、书画艺术等),或以引文形式从宏观上表述中华文化的特质,设置说明类、体现类试题,考查对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推断与区分;或者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等学问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试题常会设置一些错误观点作为干扰项,如: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记;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文学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地理环境确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区域文化相互沟通、借鉴、吸取,趋于同一。典例1提到“养生”一词,大家不会生疏,原出于《管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意养生的人们又融合了诸多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养生理论体系。现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养生类的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体现了(A)①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②中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养生文化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④中华养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魅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③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中华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没有体现中华养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魅力,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变式训练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验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化,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这表明(A)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③汉字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④汉字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宝,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④说法错误,文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选A。命题点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供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考查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力气等学问点。常会在试题中设置错误观点作为干扰项,如:中华文化既有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中华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典例2簧是常见于我国先秦文献记载的原始乐器。陕西石峁遗址发觉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考古背景清楚,共存器物丰富,为口簧探讨供应了珍贵资料,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觉。这些发觉(D)①集中展示了辉煌绚丽的中华民族文化②证明口簧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③为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供应了史实依据④对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在陕西石峁遗址发觉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为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供应了史实依据,对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④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②错误。故选D。〔变式训练2〕西部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很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气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B)①说明白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涵性②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同化③是在文化沟通借鉴中保持民族特色④表明创新性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这种“本土化”现象说明白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涵性,也表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同化”错误,②解除。创新性在材料中未体现,应解除④。故选B。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涵性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包涵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内涵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沟通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侧重点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沟通、借鉴与融合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常见标记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谐相处、沟通借鉴等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提示:(1)中华文化的包涵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谐相处,吸取、借鉴外来文化的主动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彼此吸取、借鉴各民族文化的主动成分。(2)中华文化的包涵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取、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涵性也并非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图解]命题探究命题点1中华文化的包涵性命题揭秘:最常见的考法是供应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沟通、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即中华文化具有包涵性;或者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学问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典例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运用针灸。这充分说明(A)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沟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强调文化沟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进步的关系。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故选A。〔变式训练3〕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涵的广袤胸襟,不断吸取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这表明(B)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的包涵性②文化发展离不开沟通借鉴,我们应当放开胸襟迎接外来文化③文明因多样而沟通,因沟通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深化实践创建文化奇迹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我们应当放开胸襟迎接外来优秀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②错误。材料强调文化沟通、借鉴,不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深化实践创建文化奇迹,④错误。故选B。命题点2中华文化的综合考查命题揭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学问点时,最常见的考法是供应中国某个民族文化、区域文化或某种文化形式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借鉴、融合的素材,考查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或者与敬重文化多样性、文化沟通以及文化创新等学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通常的考查角度有:体现类、说明类等。典例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历史文献始终有中医药辨治疫病的防治记录。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一次瘟疫夺去数千万人生命的悲剧,因为除病济世的重任始终有中医担当。一次次的疫病攻击,积累下了珍贵的阅历和有效的方剂,孙思邈的《千金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方剂药物和技术方法,凝合了古人对疫病防治规律不断探究、思索、总结的才智。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发展,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不断总结完善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诊疗措施、方法和阅历以及科技攻关成果,近两个月内更新了7版诊疗方案,在方案更具针对性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不断加强。据悉,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万多人运用了中医药,占比超过91%,其中湖北省逾6万人运用了中医药。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学问,说明为什么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解析]本题以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创新等学问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学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实力。本题属于微观考查,属于缘由类主观试题。学生在作答时主要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应对疫情供应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好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和专家立足社会实践,总结完善传统药方,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更新治疗方案,使中医药疗效更好等方面来分析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