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杜甫诗歌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文本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渗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意象—意境——情感形象—语言—手法杜甫简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活动单元一:知人论世

杜甫简介(二)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杜甫简介(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加上好

杜甫简介(三)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tāotiè贪食)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

《杜工部集》。《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人称“诗圣”,文为“诗史”。借助诗题把握内容登高登高所见登高所感解诗题“登高”习俗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作者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祷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一起。1.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3分)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是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3分)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3分)活动单元二:入景入境景物描写手法技巧:1提问方式:分析本段文字的写景手法(技巧)2.思路方法:写景手法主要有:

(1)从景物自身角度:描写其颜色、形态、声响、重量、气味等。综合效果:全面突出景物特点,给人以整体印象。(2)从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内心感觉等。综合效果:调动读者多种感官体验,让人如临其境。(3)从视角角度:远景近景、仰视俯瞰等。综合效果:变换视角,给人以立体或新鲜的感受(4)从立足点角度:移步换景、定景换点等。

(5)从观察顺序角度:远一近、近一远、上一下、下一上、内一外、外一内等。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利于反映事物的特点。(6)从直接性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从虚实性角度:虚写实写。(8)从动静角度:动景、静景。(9)从着眼点大小角度:概貌描写(宏观描写或群像描写)、细节描写。点面结合。(10)从笔法细腻程度看:工笔和白描。3.答题模式:

写景手法+内容+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身冷心更冷。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听到猿的哀啼,使人内心非常悲凉。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哀伤的鸟。水清沙白的河洲上。壮阔宏大的背景。渚:水中小块陆地。旁边江水清澈。沙:~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译: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清澈的江水、白色的沙洲、低飞盘旋的水鸟。评1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毛泽东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明确:“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之感,“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诗人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衬托出人的生命更加短暂而渺小。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评2宋代罗大经说本诗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种愁苦之情,试着分析这些情感。评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羁旅之思;百年:齿暮也,暮年之叹;多病:衰疾也,疾病之痛。登台:求长寿也;独登台:无亲朋,孤独之愁;评诗人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尾联分析评4

1.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2.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但是此时诗人却不能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