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教学设计合集目录一、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 1.1活动一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1.2活动二汇聚大自然的声音 1.3活动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联展 1.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二、第二单元电子数据表格应用 2.1活动四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 2.2活动五探究电子表格数据填充 2.3活动六探究函数应用 2.4活动七探究数据管理 2.5活动八创建数据图表 2.6活动九探究Excel与PowerPoint综合应用 2.7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一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学校授课教师课时授课班级授课地点教具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一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2.教学年级和班级:初中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4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和利用信息。

2.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处理、演示和交流的能力,使其能够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

3.信息道德:培养学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使其能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4.信息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分工、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5.创新创造:鼓励学生在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过程中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个性的演示文稿,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与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包括片头动画、文本、图片、图表、动画效果等,以及如何合理组织这些要素。

-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学生应学会如何处理信息,包括筛选、排序、整合等,以及如何利用演示文稿有效地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

-演示文稿设计原则:学生需要了解并运用设计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等,使演示文稿更具视觉效果和说服力。

2.教学难点

-素材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可能对如何有效地收集、筛选和处理素材感到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检索工具和判断信息真实性的方法。

-动画效果的应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巧妙地运用动画效果感到困惑,教师应示范并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动画效果,以增强演示文稿的吸引力而不显得杂乱。

-设计原则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将设计原则应用于实际演示文稿制作中感到挑战,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设计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演示文稿设计原则和制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展示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和计算机,展示演示文稿制作教程、案例分析和学生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学软件:运用PowerPoint、在线演示文稿制作工具等软件,辅助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收集和处理素材,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判断能力。

4.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作品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力。

5.评价工具:运用评价工具,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围绕演示文稿制作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演示文稿制作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演示文稿制作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技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演示文稿制作技能。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演示文稿制作的实际操作。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技巧。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演示文稿制作技能。

-合作学习法: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演示文稿制作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演示文稿制作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演示文稿制作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演示文稿设计手册:提供一份详细的演示文稿设计手册,包括色彩搭配、字体选择、布局等方面的心得,供学生参考。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案例:提供一些优秀的researchpapers和projectreports,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

-信息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资料: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信息使用过程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手册:提供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手册,如搜索引擎、数据处理软件等,供学生参考。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进一步学习与演示文稿制作相关的知识,如交互设计、动画效果等。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演示文稿软件,如Google幻灯片、Prezi等,了解它们的特色和优势。

-学生可以参与线上线下的编程比赛或黑客马拉松,锻炼自己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加入信息技术相关的社团或兴趣小组,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

-学生可以尝试为学校或社区的公益活动制作演示文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任务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演示文稿制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并提供了一定的拓展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收集和处理素材方面还存在困难,部分学生对动画效果的应用过于繁琐,影响了演示文稿的整体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我还将继续寻找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课后拓展1.拓展内容

-演示文稿设计原理与实践: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演示文稿设计原理与实践的书籍或文章,如《PPT设计原理与实践》、《演示文稿设计艺术》等,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原则,提高设计能力。

-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的书籍或文章,如《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数据可视化与展示》等,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展示的方法。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使用技巧: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演示文稿制作软件使用技巧的书籍或文章,如《PowerPoint2016实战技巧》、《Google幻灯片技巧与实例》等,帮助学生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演示文稿制作案例分析: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演示文稿制作案例分析的书籍或文章,如《演示文稿制作案例分析》、《演示文稿制作实战》等,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制作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撰写指南: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撰写的书籍或文章,如《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撰写指南》、《如何撰写优秀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等,帮助学生掌握撰写报告的方法。

2.拓展要求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上述推荐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演示文稿制作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具有个性的演示文稿,如个人介绍、兴趣爱好展示等。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信息技术竞赛,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加入学校或社区的信息技术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期刊等,进一步学习与演示文稿制作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为学校或社区的公益活动制作演示文稿,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作业布置与反馈1.作业布置

-制作个人介绍演示文稿: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个人介绍的演示文稿,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特长等。通过此作业,学生能够巩固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制作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制作一份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演示文稿。通过此作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展示能力。

-分析优秀演示文稿:要求学生分析一份优秀的演示文稿,总结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此作业,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2.作业反馈

-及时批改: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

-指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如文字错误、图片质量、布局不合理等。

-给出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改进文字表达、如何选择合适的图片、如何优化布局等。

-鼓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内容逻辑关系1.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与要素

-片头动画

-文本

-图片

-图表

-动画效果

2.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

-信息筛选与整合

-数据可视化

-文本排版与设计

-图片处理与优化

3.演示文稿设计原则

-对比原则

-重复原则

-对齐原则

-亲密原则

-留白原则

板书设计:

1.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与要素

-片头动画

-文本

-图片

-图表

-动画效果

2.信息处理与展示技巧

-信息筛选与整合

-数据可视化

-文本排版与设计

-图片处理与优化

3.演示文稿设计原则

-对比原则

-重复原则

-对齐原则

-亲密原则

-留白原则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二汇聚大自然的声音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材分析《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二汇聚大自然的声音”的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来展示大自然的声音。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运用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学会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并能运用到演示文稿中。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与运用。

教学难点:

1.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运用。

2.大自然声音素材的创意运用。

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声音素材的收集和演示文稿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学习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表达和展示的能力。

2.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自然声音,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和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进行创新性的展示。

4.团队协作:通过分组合作完成演示文稿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5.信息伦理与道德: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遵循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如何创建演示文稿、添加和删除幻灯片、编辑文本框等。

2.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与运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或现场录制等方式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并将其插入到PowerPoint中。

难点:

1.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运用:如动画效果、过渡效果、自定义幻灯片布局等。

2.大自然声音素材的创意运用:如何将声音素材与幻灯片内容有效结合,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

解决办法:

1.针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操作。

2.对于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与运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网络资源或现场录制声音素材,并指导学生如何将声音素材插入到PowerPoint中。

3.对于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运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掌握动画效果、过渡效果等高级功能的运用。

4.对于大自然声音素材的创意运用,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方式,将声音素材与幻灯片内容有效结合,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与运用。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声音素材的收集和演示文稿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和大自然的声音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软件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声音素材,方便他们进行收集和运用。

4.学习平台:利用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相关知识,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5.评价工具:利用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演示文稿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二汇聚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声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学会如何利用PowerPoint展示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的演示文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探索新知(20分钟)

(1)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现在请大家打开PowerPoint,我们先来学习一下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首先,如何创建一个新的演示文稿?大家可以按照我的步骤来操作一下。

(2)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

(3)创意运用声音素材

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和插入声音素材,那么如何让这些声音素材与我们的演示文稿内容有效结合呢?大家可以发挥创意,尝试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

3.实践操作(20分钟)

(1)分组合作

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自然的声音素材,然后制作一个关于这个声音的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中,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2)展示与评价

制作完成后,各组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展示的演示文稿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内容、设计、声音等方面进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总结反思(5分钟)

5.课后作业(5分钟)

请大家课后继续收集其他大自然的声音素材,并尝试制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展示和评价。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PowerPoint高级功能教程:介绍如何使用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如动画效果、过渡效果、自定义幻灯片布局等。

(2)大自然声音素材库:提供丰富的自然界声音素材,供学生收集和运用。

(3)演示文稿设计指南:介绍如何设计出美观、简洁、实用的演示文稿,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声音剪辑软件教程:介绍如何使用声音剪辑软件,如Audacity,进行声音的剪辑和处理。

2.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网站和教程,深入了解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和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方法。

(2)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演示文稿软件,如Keynote、Google幻灯片等,制作出不同风格的演示文稿,提高自己的信息表达能力。

(3)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比赛或活动,如演讲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拍摄一段大自然的声音视频,结合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综合展示,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5)学生可以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演示文稿,如学术报告、个人介绍、产品推广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创设大自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任务驱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的结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大自然声音素材的收集与运用。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在实践操作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任务分配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和掌握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在探索新知环节,需要更加细化和深入地讲解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演示文稿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改进措施

1.教学管理: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提前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分配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

2.教学方法:在探索新知环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演示等方式,更加生动地讲解PowerPoint的高级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教学评价:在评价学生的演示文稿时,可以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内容准确性,也关注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内容逻辑关系①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②探索新知:首先介绍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其次引导学生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并学会将其插入到演示文稿中;最后教授学生如何创意运用声音素材,制作出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

③实践操作: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制作出关于大自然声音的演示文稿,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④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演示文稿制作和大自然声音素材运用的理解。

⑤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并尝试制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演示文稿,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②探索新知:

-PowerPoint基本操作

-收集大自然的声音素材

-创意运用声音素材

③实践操作:

-分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

-展示与评价

④总结反思:回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⑤课后作业:继续收集声音素材,制作演示文稿。课堂1.课堂评价:

(1)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和大自然声音素材收集与运用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创建演示文稿、如何插入声音素材以及如何创意运用声音素材等。

(2)观察: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观察他们是否能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以及是否能够合理运用大自然声音素材。

(3)测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测试题目,如演示文稿制作任务,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

(1)认真批改: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审查,评价他们制作的演示文稿内容是否丰富、设计是否合理、声音素材是否运用得当。

(2)点评: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反馈意见,指出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帮助他们改进。

(3)鼓励: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3.学生互评:

(1)小组内评价: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小组成员的演示文稿,从内容、设计、声音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班级内展示:学生可以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演示文稿,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以此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4.学生自我评价:

(1)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演示文稿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可以定期总结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进步,设定新的学习目标。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联展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活动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联展。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演示文稿的基本技能,如插入文本、图片、图表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关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识别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利用演示文稿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3.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设计演示文稿时,发挥创意,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思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效果。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学生能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

2.学生能够在演示文稿中合理运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元素,提升展示效果。

难点:

1.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有效梳理和提炼,使之与演示文稿内容紧密结合。

2.学生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和独特视角的演示文稿。

解决办法:

1.针对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演示文稿设计的相关知识,如内容结构、多媒体元素的应用等,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

2.针对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技巧,如运用图表、图片等元素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白板、摄像头等。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等。

3.信息化资源:课本配套PPT、演示文稿设计模板、相关视频教程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演示文稿,引导学生关注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演示文稿应具备哪些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0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如内容结构、多媒体元素的应用等。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本中关于演示文稿设计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梳理设计思路。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你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设计一份演示文稿。”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演示文稿内容的梳理和提炼,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问题。

4.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问学生:“你们在设计演示文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演示文稿设计的关键要点。同时,提出拓展任务:“请你们尝试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和独特视角的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习效果1.理解并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如内容结构、多媒体元素的应用等。

2.能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其能够主动关注和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在设计演示文稿时,发挥创意,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思路。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展示。

6.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通过演示文稿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观点。

7.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能够在设计演示文稿过程中,独立思考、主动寻求帮助并解决问题。课堂1.课堂评价:

(1)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演示文稿设计原则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有效梳理和提炼的能力。

(2)观察: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设计演示文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测试: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测试环节,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演示文稿设计任务,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作业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演示文稿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关注学生的设计思路、内容丰富程度、形式多样化以及创新元素的应用等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足,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过程性评价:

教师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任务完成等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总结性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组织一个总结性评价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示文稿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后拓展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演示文稿设计相关的文章,如《演示文稿设计原则与应用》、《如何制作吸引人的演示文稿》等。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示视频,如TED演讲、各类竞赛获奖作品等。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至少一篇推荐文章,并观看一部视频资源。

-学生需要在课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写成一篇短文,字数在300-500字左右。

-教师在课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疑问、推荐更多相关阅读材料等。

-学生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将短文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拓展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践导向:本节课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演示文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学生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后拓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3.创新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在设计演示文稿时发挥创意,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互动不足: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不够充分。

2.评价方式单一:本节课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3.课后拓展不够到位:虽然教师提供了拓展内容和要求,但部分学生对课后拓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拓展效果不佳。

(三)改进措施

1.提升课堂互动:教师应增加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应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环节,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加强课后拓展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后拓展的指导,如定期检查学生的拓展作业,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后拓展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课后拓展相关的活动,如学生展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1.演示文稿设计原则:

-结构清晰

-内容简洁

-视觉效果良好

2.演示文稿设计方法:

-插入文本、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元素

-合理运用颜色、字体、布局等设计元素

-创新思维,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思路

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梳理和提炼活动成果

-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

-展示成果,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通过列出演示文稿设计原则、方法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色彩、字体和布局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本单元复习与测试教材分析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第一单元“演示文稿应用”旨在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和展示演示文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演示文稿的制作工具和技巧

3.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

4.演示文稿的放映和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演示文稿。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本单元的示范课将围绕以上内容进行设计,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提高信息科技素养。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单元“演示文稿应用”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信息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演示文稿在信息传递和交流中的重要性,主动运用演示文稿表达和传递信息。

2.信息获取与处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整理、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3.信息素养:通过制作和展示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审美观念,提高信息素养。

4.创新与实践:引导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进行创新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团队合作与沟通: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单元“演示文稿应用”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

-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演示文稿的制作工具和技巧

-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

-演示文稿的放映和展示

2.难点:

-演示文稿的创意设计及个性化表达

-演示文稿中的动画和过渡效果的运用

-演示文稿的放映和展示技巧

解决办法:

1.针对重点内容,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

2.对于难点内容,采取以下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供多个示例演示,分析动画和过渡效果的应用场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组织学生进行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具体的制作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逐步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演示文稿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提高信息素养。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和优秀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网络资源:运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实践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

3.教学软件:运用PowerPoint等教学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讲解,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4.互动平台:利用教学互动平台,进行课堂提问、讨论和评价,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演示文稿应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演示文稿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演示文稿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演示文稿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演示文稿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演示文稿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演示文稿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演示文稿的实际应用或作用。

3.演示文稿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演示文稿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演示文稿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演示文稿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演示文稿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演示文稿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演示文稿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演示文稿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演示文稿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演示文稿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演示文稿。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演示文稿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与技能:

-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如幻灯片、标题栏、导航栏等。

-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工具和技巧,如文本输入、图片插入、动画设置等。

-学会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如字体选择、颜色搭配、背景设置等。

-熟悉演示文稿的放映和展示方法,如切换幻灯片、使用激光笔等。

2.过程与方法:

-能够独立制作一份完整的演示文稿,涵盖所学的各个知识点。

-学会运用演示文稿表达和传递信息,提高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

-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技巧,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演示文稿在信息传递和交流中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科技意识。

-激发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强化责任感和助人为乐的态度,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4.创新与实践:

-能够根据主题和目标,创新设计演示文稿的版式和动画效果,展现个人风格。

-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校活动、课题研究等。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重点题型整理七、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题型示例1:请简述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部分。

答案:演示文稿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幻灯片、标题栏、导航栏、工具栏、状态栏等。

题型示例2:在PowerPoint中,如何插入一张图片?

答案: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的步骤为:点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然后选择需要插入的图片文件。

2.判断题

题型示例1:演示文稿只能用于学术报告,不能用于商业演示或产品推广。()

答案:×(错误)

题型示例2:在PowerPoint中,可以通过调整幻灯片的布局来优化演示文稿的视觉效果。()

答案:√(正确)

3.选择题

题型示例1:以下哪项不是演示文稿的组成部分?

A.幻灯片

B.标题栏

C.视频

D.工具栏

答案:C(视频)

题型示例2:在PowerPoint中,如何设置动画效果?

A.点击“动画”菜单,选择需要添加动画的元素

B.点击“效果”菜单,选择“动画效果”

C.在幻灯片编辑区,右键点击需要添加动画的元素,选择“设置动画”

D.以上都是

答案:D(以上都是)

4.简答题

题型示例1:请简要介绍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

答案:制作一个简单的演示文稿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打开PowerPoint软件,选择合适的模板或布局。

2.在幻灯片中输入标题、副标题和正文内容。

3.插入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优化演示文稿的视觉效果。

4.设置动画效果和过渡效果,增强演示文稿的动感。

5.放映并展示演示文稿,进行讲解和解释。

题型示例2:请说明如何有效地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讲。

答案:有效地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讲的建议:

1.熟悉演示文稿的内容和结构,确保演讲时能够流畅地进行。

2.提前进行排练,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时机和演讲的节奏。

3.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观察他们的反应,适时调整演讲内容和风格。

4.合理利用视觉元素,如图片、图表等,帮助解释和强调关键点。

5.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述,避免过多冗长的解释。

5.应用题

题型示例1:假设你需要为一场产品发布会制作一份演示文稿,请列出你需要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元素。

答案:需要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元素如下:

1.产品介绍:包括产品名称、特点、功能等。

2.市场分析: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

3.用户案例:介绍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或用户评价。

4.未来展望:展望产品的未来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市场机会。

5.联系方式:提供公司的联系方式,如电话、邮箱等,以便观众咨询和交流。

题型示例2:请设计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演示文稿,并说明如何通过演示文稿传达这一主题。

答案:设计一个关于保护环境的主题演示文稿,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和元素:

1.主题介绍:阐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口号。

2.环境现状:展示地球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等。

3.环保行动:介绍个人和集体可以采取的环保行动,如减少塑料使用、节能减排等。

4.成功案例:分享一些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展示环保成果。

5.互动环节:设计一些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如提问、讨论等,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环保意识。板书设计1.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演示文稿: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组成部分:幻灯片、标题栏、导航栏、工具栏、状态栏等

2.演示文稿的制作工具和技巧:

-文本输入:标题、副标题、正文

-图片插入:选择、调整、布局

-动画设置:添加、自定义、控制

3.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

-字体选择:标题、正文、强调

-颜色搭配:背景、文字、图标

-背景设置:图片、纯色、纹理

4.演示文稿的放映和展示:

-切换幻灯片:手动、自动、动画

-使用激光笔:指示、强调、引导

-互动环节:提问、讨论、投票

5.创意设计及个性化表达:

-创新设计:版式、动画、视觉元素

-个性化表达:风格、主题、色彩

-创意思考:故事叙述、视觉冲击、情感共鸣

6.团队合作与沟通:

-分工合作:角色分配、任务分配、时间管理

-沟通交流:讨论、反馈、解决问题

-团队精神:协作、尊重、支持教学反思在教授“演示文稿应用”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与机遇。首先,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展示一些精彩的演示文稿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已经对演示文稿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期待。

其次,实践操作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讲解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时,我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制作演示文稿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教学中的不足。例如,在讲解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时,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在理论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这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对于版式设计和美化的应用显得有些生疏。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演示文稿的版式设计和美化技巧。

此外,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缺乏自信和表达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增加一些表达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教授“演示文稿应用”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第二单元电子数据表格应用活动四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一、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七年级下册(2016)闽教版(2016)》第二单元“电子数据表格应用”活动四“感受电子表格的魅力”,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感受电子表格在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的便捷和强大。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热爱。

课本通过具体的案例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计算和图表的生成等。同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家庭支出统计、学习成绩管理等,让学生体验电子表格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课本内容,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科技的兴趣和自信心。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首先,通过电子表格的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电子表格等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思维,培养他们逻辑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电子表格背后的数据处理原理和方法。

再次,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创新应用,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遵守相关规范和道德准则。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等。

(2)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如公式运用、函数计算等。

(3)了解电子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支出统计、学习成绩管理等。

2.教学难点

(1)电子表格公式的运用和函数计算: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电子表格中的各种公式和函数,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以及如何调整图表格式使其更具可视化效果。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制作家庭成员支出统计表、学习成绩分析表等,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交流:在完成小组任务时,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导入新课和讲解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如家庭支出统计、学习成绩管理等,让学生理解电子表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项目导向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电子表格应用项目,如制作班级成绩分析报告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讨论法: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在项目操作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借鉴。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如班级成绩统计,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电子表格的概念和作用。

(2)讲授电子表格基本操作:教师演示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数据的录入、编辑、格式化等,同时让学生跟随操作,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如家庭支出统计、学习成绩管理等。

(4)小组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运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制作相应的报告或展示。

(5)分享与讨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和建议,进行讨论和交流。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可以使用PPT来展示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步骤、案例分析和项目要求,以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学习。

(2)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电子表格应用的示范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电子表格的操作和应用。

(3)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一些在线电子表格工具,如GoogleSheets等,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例子: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集,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反馈表: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反馈表,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围绕电子表格应用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电子表格应用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班级成绩统计,引出电子表格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步骤,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表格技能。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电子表格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电子表格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表格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子表格知识点,掌握电子表格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电子表格应用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电子表格应用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电子表格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六、知识点梳理

1.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电子表格的定义:电子表格是一种以表格形式显示数据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于数据输入、编辑、计算和分析。

-电子表格的作用:电子表格可以用于家庭支出统计、成绩管理、财务报表制作等,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数据的录入: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据,包括文本、数字和公式等。

-数据的编辑:在电子表格中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复制和粘贴等操作。

-数据的格式化:对电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字体、颜色、边框等格式设置,以增强数据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3.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

-公式的运用:在电子表格中使用各种运算符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函数计算:使用电子表格中的内置函数,如SUM、AVERAGE、COUNT等,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处理。

4.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功能

-图表的生成:利用电子表格生成各种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以直观展示数据。

-数据筛选和排序:对电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和排序,以便于分析和查找。

-数据透视表:使用数据透视表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5.电子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支出统计:使用电子表格记录和管理家庭支出,方便进行财务分析。

-学习成绩管理:利用电子表格记录和管理学生的成绩,进行成绩分析和排名。

-客户信息管理:使用电子表格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便于进行客户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

6.电子表格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快捷键的使用:掌握电子表格中的常用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

-单元格的引用:了解单元格的引用规则,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数据保护:设置密码保护电子表格,防止数据被他人修改或删除。

-数据备份:定期备份电子表格,防止数据丢失和误操作。七、教学评价

1.课堂评价

-提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电子表格基本操作、计算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观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了解学生对电子表格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测试: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电子表格操作测试,如数据录入、公式计算、图表生成等,评估学生对电子表格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

-批改: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电子表格基本操作、计算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的掌握情况。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反馈:教师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

3.综合评价

-课堂表现:综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

-作业完成情况:综合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按时提交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进步: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空间。

4.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八、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1: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题目:请使用电子表格创建一个表格,包含以下列:姓名、年龄、性别、成绩。然后录入以下数据:张三,15,男,85;李四,16,女,90;王五,17,男,78。

答案:

-打开电子表格程序,新建一个工作簿。

-在第一行分别输入列标题:姓名、年龄、性别、成绩。

-在第二行分别输入数据:张三、15、男、85。

-在第三行分别输入数据:李四、16、女、90。

-在第四行分别输入数据:王五、17、男、78。

-保存并关闭工作簿。

2.例题2: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

题目:请使用电子表格计算以下数据的总分、平均分和最高分。

数据:张三,85;李四,90;王五,78。

答案:

-在电子表格中,将张三、李四、王五的成绩分别输入到同一列中。

-使用SUM函数计算总分,输入公式:=SUM(B2:B4),其中B2:B4是成绩所在的单元格范围。

-使用AVERAGE函数计算平均分,输入公式:=AVERAGE(B2:B4)。

-使用MAX函数计算最高分,输入公式:=MAX(B2:B4)。

3.例题3: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功能

题目:请使用电子表格对以下数据进行筛选,只显示成绩大于80分的学生信息。

数据:张三,85;李四,90;王五,78;赵六,82;孙七,88。

答案:

-在电子表格中,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孙七的成绩分别输入到同一列中。

-选择成绩所在的列,点击“数据”菜单中的“筛选”按钮。

-在成绩列的筛选框中,输入“>80”进行筛选。

-此时,只显示成绩大于80分的学生信息。

4.例题4:电子表格的图表生成

题目:请使用电子表格生成一个条形图,展示以下数据。

数据:语文,85;数学,90;英语,78;物理,82;化学,88。

答案:

-在电子表格中,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成绩分别输入到不同的列中。

-选择所有成绩所在的列,点击“插入”菜单中的“条形图”按钮。

-在弹出的条形图类型选择框中,选择合适的条形图样式。

-点击“确定”按钮,生成条形图。

5.例题5:电子表格的实际应用

题目:请使用电子表格制作一个家庭支出统计表,包含以下列:项目、金额、日期。然后录入以下数据:食品,300,2022-12-1;服装,200,2022-12-2;交通,150,2022-12-3。

答案:

-打开电子表格程序,新建一个工作簿。

-在第一行分别输入列标题:项目、金额、日期。

-在第二行分别输入数据:食品、300、2022-12-1。

-在第三行分别输入数据:服装、200、2022-12-2。

-在第四行分别输入数据:交通、150、2022-12-3。

-保存并关闭工作簿。九、板书设计

1.①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电子表格:以表格形式显示数据的计算机程序,用于数据输入、编辑、计算和分析。

-作用:家庭支出统计、成绩管理、财务报表制作等,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

-数据的录入: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文本、数字和公式等。

-数据的编辑: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复制和粘贴等操作。

-数据的格式化:对电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字体、颜色、边框等格式设置。

3.③电子表格的计算功能

-公式的运用:使用运算符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函数计算:使用内置函数,如SUM、AVERAGE、COUNT等,进行复杂的数据处理。

4.④电子表格的数据分析功能

-图表的生成:生成各种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展示数据。

-数据筛选和排序: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排序,便于分析和查找。

-数据透视表:使用数据透视表进行汇总、计算和分析,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5.⑤电子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支出统计:记录和管理家庭支出,进行财务分析。

-学习成绩管理:记录和管理学生成绩,进行成绩分析和排名。

-客户信息管理:收集和管理客户信息,进行客户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

6.⑥电子表格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快捷键的使用:掌握常用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

-单元格的引用:了解单元格引用规则,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分析。

-数据保护:设置密码保护电子表格,防止数据被他人修改或删除。

-数据备份:定期备份电子表格,防止数据丢失和误操作。十、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实际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家庭支出统计、学习成绩管理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电子表格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增加互动环节:在课堂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平台、微信群等,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监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监督。

2.课堂组织不够灵活:在课堂组织方面,有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需要更加灵活地进行课堂组织,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

3.教学评价不够全面:在教学评价方面,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更加全面地进行教学评价。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更多的自主学习任务,如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灵活进行课堂组织:在课堂组织方面,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的培养,通过设计更多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更多的实践操作任务和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第二单元电子数据表格应用活动五探究电子表格数据填充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电子数据表格应用活动五探究电子表格数据填充

2.教学年级和班级: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第1课时

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展开。

1.信息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电子数据表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

2.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如通过数据填充、公式运用等操作,让学生感受计算思维在电子表格应用中的重要性。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引导学生运用电子数据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创新,提高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4.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遵循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正确、安全地使用电子数据表格,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电子数据表格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的选定、数据的输入和编辑等。此外,学生应该对之前学习过的电子表格函数和公式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感兴趣,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探究电子表格数据填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1)对函数和公式的理解运用不够熟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2)在进行大数据量的数据填充时,可能会出现耐心不足的情况;(3)在创新性数据分析方面,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和方法。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闽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电子数据表格的应用实例、数据填充的步骤演示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的实验器材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电子数据表格软件(如MicrosoftExcel或WPS表格等)、打印机等。在课前要确保这些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课堂上出现故障或损坏,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体验。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在分组讨论区,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