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0/108第10课篇目(一)劝学课文助读与拓展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序列著数万言”,被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的门人的著作。二、背景链接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著书立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用自己的著作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通过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语言建构与运用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1.以为轮,其曲中规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性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二、实词虚词,句中辨义1.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③以为妙绝(《口技》) 副词,极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非常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动词,消失,终止2.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形容词,强健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 名词,强劲有力的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形容词,有余3.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动词,借助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动词,借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动词,假装4.望①吾尝跂而望矣 动词,向远处看②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声望,名望5.闻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见②博闻强识(《礼记》) 名词,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动词,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⑤扫后更闻香(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动词,嗅到6.疾①声非加疾也 形容词,劲疾②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轻微的病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形容词,快,迅速7.而①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不译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却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不译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承接,不译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并且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连词,表假设,如果8.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介词,比②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不译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介词,在④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介词,向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介词,对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介词,给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介词,到⑧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介词,从三、词类活用,据“境”辨析(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向下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4.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动词作名词,水流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7.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8.故木受绳则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四、古今异义,准释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渊博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3.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4.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翻译: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啊。(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者,……也”表判断)翻译: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2.省略句以为轮,其曲中规。(“以”后省略了“之”)翻译: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3.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于蓝”“于水”后置)翻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寒冷。(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乎己”后置)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4.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利”“强”后置)翻译: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5.固定句式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为固定句式)翻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学常识《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强调并用刑罚来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二)文化常识1.故不积跬步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称“跬”。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二、把握主旨大意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重点任务突破逐段赏析(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
参考答案: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寒冷。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译文:
参考答案: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译文:
参考答案: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直,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
参考答案: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文意把握]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表明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力可以变强。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选BB项,青“胜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6.第2段,作者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第2段,作者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逐段赏析(二)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
参考答案: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也能看到。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文:
参考答案:借助马车行走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
参考答案: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文意把握]10.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B.登高而招手和顺风而呼喊这两例,从见、闻两方面证明了借助自然条件的重要作用。C.“假舆马”“假舟楫”这两个比喻,从陆、水两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工具的重要作用。D.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了只有善于学习,善于假物,才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解析:选AA项,“形象地说明了不要去思考,只要善于学习”错,文意是强调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11.第3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答:
参考答案:①强调这四者也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②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逐段赏析(三)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
参考答案: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心怀。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
参考答案:(这正像镌刻东西,)刻一下,就放弃它(不刻),(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1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
参考答案: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但它向上能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能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呀。[文意把握]15.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头作者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B.本段作者用“骐骥”“驽马”两个比喻,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C.本段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D.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松懈,不可半途而废。解析:选CC项,“是先从反面、后从正面设喻论述的”错,应是“先从正面、后从反面设喻论述的”。[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以为轮B.君子生非异也C.吾尝跂而望矣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解析:选CA项,“”同“煣”;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中:合乎B.声非加疾也 疾:快C.金石可镂 镂:雕刻D.风雨兴焉 兴:起解析:选B疾:劲疾。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QUOTE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苛政猛于虎也B.QUOTE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QUOTE假舟楫者,非能水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QUOTE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矣蟹六跪而二螯解析:选AA项,均为介词,比。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选D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项,“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微斯人,吾谁与归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解析:选D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解析:选DD项,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7.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3)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译文: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译文:
参考答案:(1)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2)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注]①数: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同“著”,显明。⑤蝡: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语琐碎。⑧向:同“响”,回音。⑨方:仿效。9.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君子A之学B也C入D乎耳E箸乎心F布乎G四体H形乎I动静字母:
解析:“君子之学”句式完整,“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应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句式对称。答案:CEFH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今只剩下五经。B.“《诗》《书》之博也”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课文《劝学》“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不一致。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层面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多了“有德行的人”之意。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解析:选D学者,求学的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B.学习不应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应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解析:选CC项,“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错误,原文说的是“终乎读《礼》”,意思是“到阅读《礼记》为止”。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译文:
参考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舍弃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13.本文在分析说理方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①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说理透彻。②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思维严密,观点给人以启迪。参考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死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舍弃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为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中和之声的归结;《礼记》,是行为规范的大的原则,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停止,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QUOTE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使七尺长的身躯(变得)完美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使自己的身心(变得)完美;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浮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音应和原声一样。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礼记》《乐记》虽然记载了法律制度,却没有详细阐明其中的道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古代的事理,却不能切合今天的实际;《春秋》文字简约,因而不能使人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仿效良师益友并且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学到广博的知识,通晓天地人间的事理。所以说:学习没有什么比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的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4.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①
②
③
参考答案: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15.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答:
参考答案: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中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放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博物馆如厚重的书籍,保存又推介着文物,以丰厚的精神食粮滋养着精神生活的土壤。一件件文物跋涉而来、重放异彩,一名名观众通览古今、汲取知识,一次次相遇润泽心灵、启迪智慧。进一步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才能更好托举美好生活。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本着打造沉浸式体验为原则,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展示立体遗址原貌,吸引更多观众到此光临;山东青州市博物馆邀请剪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根据馆藏文物和青州文化中的典型元素进行创作,并邀请观众互动……各地博物馆①,建成一批批特色鲜明的主题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不同年龄观众的“打卡地”。这启示我们,依托独特资源形成新优势、开辟新路径,用“②”方能应对观众“众口难调”。
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才能“火起来”。文物活化利用,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③。比如,因展厅空间有限,韩休墓的壁画无法在馆内展出,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基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视频切片技术、H5技术做成虚拟展,将考古现场完整呈现。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开发文创产品,再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坚持守正创新,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才能让博物馆焕发新活力。
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②③
参考答案:①独辟蹊径②千姿百态③与时俱进(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亦可)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
参考答案:(示例)浙江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以打造沉浸式体验为原则,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展示遗址原貌,吸引更多观众光临。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博物馆比作书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博物馆的保存和推荐文物的作用;第二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有递进效果,加强语势,突出博物馆对涵养心灵的价值。
第10课篇目(二)*师说课文助读与拓展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赞赏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世称“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主要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二、背景链接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语言建构与运用一、辨清通假,疏通障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二、实词虚词,句中辨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尊师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动词,学习⑤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④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⑥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名词,主张,观点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名词,道义⑧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动词,说4.惑①惑之不解 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 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②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结果,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副词,表判断,是,就是6.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在③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比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呢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介词,对7.之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知识和道理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那些③作师说以贻之 人称代词,他,指李蟠④彼童子之师 结构助词,的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⑧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去,往三、词类活用,据“境”辨析(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1.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尊师4.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君子不齿 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7.则群聚而笑之 名词用作状语,成群地8.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10.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1.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3.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古今异义,准释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大家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分今义:没有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常用作副词,表事理上或情理上的不需要7.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五、文言句式,辨清译准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翻译: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翻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状语“于师”后置)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2)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于弟子”后置)翻译: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句读”“惑”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不明句读,不解疑惑。4.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翻译:(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六、积累常识,丰富文化(一)文学常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二)文化常识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文本整体把握一、理清行文脉络师说QUOTE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分析二、把握主旨大意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们耻于从师的坏风气,表现了作者不顾流俗,积极倡导从师学习的优良传统的勇气。重点任务突破逐段赏析(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译文:
参考答案:(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了。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译文:
参考答案: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随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参考答案: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参考答案: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文意把握]5.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二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老师的三个作用,即“传道”“受业”“解惑”。C.第三、四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五至七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作者正面提出了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选C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6.这一段是如何论证“从师”的必要性的?答:
参考答案:①紧扣老师职能中的“解惑”二字,点明了不“从师”的危害,用语精辟,发人深省。②紧扣老师职能中的“传道”二字,说明“闻道”者就是“师”。③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语势流畅,论证有力。逐段赏析(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文:
参考答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
参考答案: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还是愚人,大概都出在这里吧?9.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
参考答案: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1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
参考答案: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他们),怎么会不令人奇怪啊![文意把握]11.下列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至三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四至六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七至九句将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进行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十至十五句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进行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解析:选CC项,“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即“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2.在作者看来,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答:
参考答案:老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还有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即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13.本段中“群聚而笑”有何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①“群聚”两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学风之怪的现象;②“笑”字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以“相师”为耻之人的丑恶嘴脸。逐段赏析(三)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语句翻译]14.圣人无常师。译文:
参考答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1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译文:
参考答案: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
参考答案: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过,(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1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
参考答案: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他。[文意把握]18.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解析:选D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19.第3段中,“圣人无常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位于本段开头,引出择师的典范,既回应了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又领起全段,转入正面阐述。20.第3段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有何作用?答:
参考答案:①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至圣先师,具有代表性,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②这个结论是对第1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风气的进一步批判。文化传承与理解——尊师重学[源于课堂]《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经典论文。前者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等,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要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后者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虽然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之处。[拓向课外]尊师重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重学之风日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这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尊师重学的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意义重大。从古至今,我国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重学的范例不胜枚举。他们用谦逊、勤勉和敬重书写了一个个永恒不变的尊师重学的诗篇,为莘莘学子树立了尊师重学的楷模和典范。1.“劝学”诗篇 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赏析]《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书院[宋]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赏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勤劳懒惰自己知道。如果多读书有了知识,就等于在农业上有了大丰收”。整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表达了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赏析]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2.“重教”典范 (1)孔子问礼于老聃春秋时,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老聃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彻夜长谈,并带孔子拜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予孔丘乐律、乐理;引领孔子观看祭神之典,考察周国的教育基地和祭祀礼仪,使孔子获益匪浅。在周国待了数日,孔子向老聃辞行。到了黄河的岸边,孔子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闻孔子此语,老聃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孔子向老聃问礼。老聃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老聃点头说:“汝可教也!”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2)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杨时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了一名真正的理学大师。他的学识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人们都争相与他交游,成了“程学正宗”之人。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杨时这种坚持不懈、立志求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3)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贵在融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材料二: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材料一和荀子《劝学》在“劝学”的方法上,有何相同点?答: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和荀子《劝学》都用到了比喻手法。②材料一写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③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2.同为劝学,这两则材料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答: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强调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②材料二从“为何学”这一角度立意,劝勉人们要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人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的朝阳一般(阳气充沛);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中午的阳光一样(还很强烈);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则如同点亮蜡烛一样明亮。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说:“说得有理!”[课后素养评价]一、文言基础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选C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解析:选C道:风尚。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QUOTE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C.QUOTE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 D.QUOTE①不拘于时②解析:选AA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①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①疑问语气词,吧;②介词,相当于“于”,在。D项,①介词,被;②介词,跟。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君将哀而生之乎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解析:选CC项,使动用法。题干中的“耻”和A、B、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解析:选D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为读。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其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份。如本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前者。解析:选CC项,士大夫不仅指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7.名句默写。(1)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3)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译文:
参考答案:(1)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2)(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啊。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仆道A不笃B业甚C浅近D环顾E其中F未见G可师者字母:
解析:“仆道不笃”句意完整,“仆”是旧时对自己的谦称,“仆道”作主语,“不笃”作谓语,“仆道不笃”后的B处断开;“业甚浅近”句意完整,“业”作主语,“浅近”是浅薄的意思,作谓语,其后D处断开;“环顾其中”省略主语,“环顾”作谓语,“其中”作宾语,其间不可断开,在F处断开;“未见可师者”省略主语,“未见”作谓语,“可师者”作宾语,其间不可断开。答案:BDF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子,文中指未成年的男子;旧时也是科举考试科目之一。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C.巫医,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古代巫、医不分,故并举。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D.“乃幸见取”与“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解析:选CC项,“医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错误,应该是“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选项张冠李戴。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职责中,老师的核心职责是“解惑”。B.古代圣人尽管很优秀但仍从师,因而更加圣明;如今一般人则不然。可见关键在于尊师。C.“择师教子”与自己“耻师焉”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的结论,谬误不言自明。D.韩愈奋然不顾世俗的眼光,招收后辈学生,创作《师说》,柳宗元对此表示很赞赏。解析:选AA项,“老师的核心职责是‘解惑’”错误,原文说的是“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由此可知,老师的核心职责应该是“传道”。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2)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译文:
参考答案:(1)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13.甲文中谈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种社会现象在乙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请找出这句话。答:
参考答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参考译文:材料二:二十一日,我写道: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经常喜欢发表议论,创作文章,但我自己非常不认同所说所写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又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弊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有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此严正不屈地做起老师来。三、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韩愈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他不仅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而且还①,以自己的亲身创作实现自己的主张,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马说》等。
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②之妙。某些思想内容不仅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一致的。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为“硬体诗”。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③,两个诗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②③
解析:第①空,应与前句“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形成递进关系,同时后文“以自己的亲身创作实现自己的主张,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又是对该空内容的具体展开,故此处可填“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第②空,语境强调韩愈的“诗歌创作”和“散文创作”虽体裁不同,但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且后面有“……之妙”,故此处可填“异曲同工”。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第③空,语境强调“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并存,且“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此处可填“并驾齐驱”。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参考答案:①身体力行②异曲同工③并驾齐驱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所以,“不仅”应放在“某些思想内容”的前面;二是成分残缺,“具有”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散文化”后加“特点”或“倾向”。参考答案: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倾向),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一致的。1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学写作文起,我便常跃居全班之冠。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C.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D.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解析:选DD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补充说明;B项,表示声音延长;C项,表示说话的中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①: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就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但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②,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解决阅读障碍的问题,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③,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有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1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①
②
③
解析:第①处,根据“但是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可知,应填入结果,即“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第②处,根据“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可知,应填入别人的态度,即“而是别人的不理解”;第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太极剑课程设计
- 电气matlab课程设计小结
- 沟通课程设计表
- 煤炭洗选厂能源管理与节能考核试卷
- 环保型纸张增强剂的合成与应用考核试卷
- 简单java 课程设计
- 在职人员学习考核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电力工程电气工程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电池制造中的质量控制点考核试卷
- 期末检测卷(三)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含答案无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吉首大学《高等数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刷多项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附答案
- PAS 2050:2011-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中文)
- 手术分级目录(2023年修订)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 含解析
- 2024国家开放大学《秘书实务》题库内附答案0521更新
- 2024年山东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雷达对抗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