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课件 第1、2章 概论、控制系统设计引论_第1页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课件 第1、2章 概论、控制系统设计引论_第2页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课件 第1、2章 概论、控制系统设计引论_第3页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课件 第1、2章 概论、控制系统设计引论_第4页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课件 第1、2章 概论、控制系统设计引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智能控制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2第1章:概论1.1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智能控制的提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1.3本书的主要内容1.1控制理论的发展及

智能控制的提出/01

1.1.1

控制理论的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数学描述:传递函数现代控制理论对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数学描述:状态空间模型智能控制、先进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第1章概论1.1.1控制理论的发展起源维纳(NorbertWiener,1894-1964,控制论之父)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第1章概论1.1.1控制理论的发展1:

经典控制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研究对象: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

数学描述: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传递函数

主要方法: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代表人物:

奈奎斯特:稳定性分析

伯德:伯德图法

伊文斯:根轨迹法建模分析设计第1章概论1.1.1控制理论的发展2:现代控制理论建模分析设计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研究对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

数学描述:状态空间模型

主要方法:状态反馈、极点配置代表人物:

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贝尔曼:动态规划

卡尔曼:能控、能观性及系统分解理论第1章概论1.1.1控制理论的发展3:大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大系统理论:广度上的开拓

智能控制:深度上的挖掘

不确定性对象

高度的非线性

复杂的任务要求第1章概论1.1.1控制理论的发展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

1971年,美籍华裔学者普渡大学傅京逊教授提出:

智能控制IC:人工智能与自动控制的交集(二元论)

IC为智能控制(IntelligentControl)

AC为自动控制(AutomaticControl)AI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具有模拟人类学习和自适应能力的控制系统第1章概论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强调智能与控制的结合智能控制密切相关智能系统必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必需具有智能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第1章概论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1977年,美国学者G.N.Saridis在此基础上引入运筹学,提出了三元论的智能控制概念。OR:运筹学OperationalResearch是一种定量优化方法,包含规划、调度、管理、决策等内容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第1章概论1.1.2智能控制理论的提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02

1.2.1模糊逻辑控制

1.2.2人工神经网络

1.2.3智能优化算法

遗传算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1.2.1模糊逻辑控制

模糊控制

基于规则的控制

无需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提出及应用

1965,美国加州大学Zadeh教授模糊集合理论1974,伦敦大学的Mamdani首次将其用于蒸汽机控制1983,日本富士电机开创了模糊控制在日本的第一项应用—水净化处理1987,仙台地铁首次采用模糊控制技术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15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1.2.2人工神经网络

对人脑神经网络结构与功能的简化和模拟

生物神经元由胞体、树突,突触和轴突等构成

树突:神经元的生物信号输入端轴突:神经元的信号输出端突触:两个神经元相互接触,

传递信息的部位生物神经元结构示意图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人脑大约包含1012个神经元,每个生物神经元大约与102至104个其它生物神经元相连接,形成极为错综复杂而又灵活多变的生物神经网络。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人工神经网络ANN神经元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由多个神经元通过不同连接构成多样化的神经网络。典型的神经网络有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Hopfield网络等。xp1xpn···输入输出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神经网络的发展时期1.启蒙时期(1940-1969)2.低潮时期(1969-1982)3.复兴时期(1982-1995)4.沉寂期(1995-2006)5.再次复兴(2006-今)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1.启蒙时期(1940-1969)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W.Pitts提出M-P模型,他们所做的开创性的工作被认为是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起点。1949年,生理学家Hebb提出了神经元权值的Hebb调整规则。1958年,计算机学家Rosenblatt提出了一种具有三层网络特性的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1969年,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的Minsky和Papert出版了名为《感知器》的书,书中指出简单神经网络只能运用于线性问题的求解,能够求解非线性问题的网络应具有隐层,而从理论上还不能证明将感知器模型扩展到多层网络是有意义的。由于Minsky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其悲观论点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之后,神经网络研究陷入低潮期。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2.低潮时期(1969-1982)1972年,芬兰教授Kohonen提出了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Map,SOM)理论。SOM网络是一类无导师学习网络,主要用于模式识别及分类问题。1976年,美国学者Grossberg夫妇提出了自适应共振机理论ART(AdaptiveResonanceTheory),其学习过程具有自组织和自稳定的特征。自组织映射网络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3.复兴时期(1982-1995)198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Hopfield提出了Hopfield神经网络。1985年,Hinton和Sejnowski提出了一种随机神经网络模型—玻尔兹曼机。1986年,Rumelhart,Hinton,Williams等人在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神经网络权值修正的反向传播学习算法—-BP算法(ErrorBack-Propagation。1987年6月,首届国际神经网络学术会议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之后国际神经网络学会和国际电气工程师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联合召开每年一次的国际学术会议。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4.沉寂期(1995-2006)1995年,Cortes和Vapnik提出了SVM(SupportVectorMachine,支持向量机)。它是一种二分类模型,其基本模型定义为特征空间上的间隔最大的线性分类器,其学习策略便是间隔最大化,最终可转化为一个凸二次规划问题的求解。在此期间,SVM有了突破性进展。SVM可以通过核方法(kernelmethod)进行非线性分类,是常见的核学习方法之一。1.2.2人工神经网络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5.再次复兴(2006-今)2006年,深度信念网络(DBNs);2009年,受限玻尔兹曼机(RBMs);2012年,AlexNet;2013年,Hinton团队提出dropout技术;2014年GoogLeNet、递归神经网络(RNNs)、GenerativeAdversarialNetworks(GANs):2016年,AlphaGo…..1.2.3智能优化算法第1章概论1.2智能控制的主要技术智能优化算法又称启发式算法,这类算法是受到人类智能、生物群体社会性或自然现象规律的启发而提出的随机搜索算法。常用的智能优化算法有:粒子群优化、蚁群算法、鱼群算法、蜂群算法等仿动物类算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等仿人算法,以及模拟退火等仿物理过程的算法。1.3本书的主要内容/031.3本书的主要内容第1章概论1.3本书的主要内容作业网上搜索智能控制的实例或方法课后习题1-1: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王广雄,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谢谢!

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29主要内容2.1引言:以水箱控制为例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3模糊控制系统设计第2章控制系统设计引论2.1引言:以水箱液位控制为例/01案例:水箱液位对象该水箱有一个进水口、一个出水口,其中进水口通过阀门VA调节进水量,出水口管道的大小固定不可调节。图2-1水箱对象示意图控制要求为:设定值上升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第2章2.1引言:以水箱液位控制为例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02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1.被控对象建模2.分析(1)时域分析呈现一阶系统的典型特征,无超调和震荡;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量,液位基本稳定在20cm;但上升时间太慢,大概为500s。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分析(2)开环零极点分析由于有唯一的负极点,所以系统稳定。同时,系统响应速度跟极点幅值大小有关,极点幅值越大,响应速度越快。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分析(3)频域分析该伯德图同样展示出了典型一阶对象的特性。bode(G_tank)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3.设计(1)根轨迹法设计图2-5反馈控制系统结构框图根轨迹图显示的是当增益从零变为无穷大时闭环极点的运动轨迹。结合性能指标要求,可知系统应满足如下条件: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3.设计(1)根轨迹法设计绘制根轨迹图:图2-6根轨迹图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3.设计(1)根轨迹法设计使用[Kp,poles]=rlocfind(G_tank)命令找到满足性能指标的闭环极点的位置和对应的Kp值。运行rlocfind命令后,会看到一条提示,要求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一个点。按照要求当我们在图2-7中选中红色“+”号所在位置后,可得到如下结果:Kp=57.4077;poles=-0.3236。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3.设计(1)根轨迹法设计之后,将得到的Kp值代入闭环传函,观察闭环系统的响应曲线。此时,上升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均满足要求。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PID控制器设计PID在MATLAB中可以通过调用函数pid(Kp,Ki,Kd)实现首先加入比例作用第2章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2传统控制系统设计(2)PID控制器设计随着Kp增大,控制系统满足了设定的性能要求。对于其他复杂系统,或者性能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可能需要加入积分进一步减小稳态误差,或加入微分作用提高动态过程的稳定性。第2章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