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1页
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2页
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3页
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4页
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微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九: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概括(2021·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材料三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①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②。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③曰:“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④。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⑤为军费。……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注释]①对策:古时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江万里:南宋末年爱国丞相。③愀(qiǎo)然:神色改变的样子,这里指神情严肃。④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⑤赀:通“资”,钱财,财物。3.对材料三中画线句“万里素奇天祥志节”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江万里一向对文天祥的意志节操感到很奇怪。B.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C.江万里朴素地认为文天祥的意志节操超过常人。D.江万里本来就觉得文天祥的意志节操很奇特。4.理解内容。(1)根据文意,材料二中画线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组关联词来表示。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A.不仅……而且

B.如果……那么

C.虽然……但是

D.与其……不如(2)下列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最后两句印证了材料二“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B.材料二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把“舍生取义”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C.材料三中文天祥“捧诏涕泣”,是为“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急国势而忧心。D.材料一中的“辛苦遭逢”,指材料三中文天祥先后在湖南和赣州为官的经历。5.材料三中文天祥临刑遗言之“吾事”指的是。他对待“吾事”的态度,在材料三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3.B4.BD5.忠君卫国(之责任)等;在国家面临危难时,积极应诏征兵,并散尽家财作为军费。【解析】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这句中的重点词有“素(一向,向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志节(意志节操)”,因此翻译最恰当的应是:江万里向来认为文天祥有不同寻常的意志节操。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二者不可得兼”与“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假设关系,意思是: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故选B。(2)“辛苦遭逢”是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的经历,即材料三中的“年二十举进士”。故D选项理解错误,选D。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尽以家赀为军费”可知,当国家形势危急时,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积极应诏,并发动郡中豪杰,倾尽全部家财作为军费。所以“吾事”就是他的忠君卫国之责。据此理解进行填空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喜爱的,正义也是我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材料三:文天祥,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神情严肃地说:“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倾尽全部家财作为军费。……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2021·上海嘉定·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9.下列对两篇作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乙】文描绘鲲鹏展翅的壮丽图景。B.【甲】诗和【乙】文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辽阔高远的景象。C.【甲】诗写出了诗人外出游历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诗歌风格雄奇瑰丽。D.【乙】文作者通过大鹏与野马、尘埃的对比,突出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10.【甲】诗和【乙】文都出现了“水”这个意象。【甲】诗尾联描绘了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乙】文借鲲鹏击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答案】9.C10.(1)绵长(绵延万里、悠长、含情、多情、富有深情)(2)对故乡的不舍、依恋(3)志向远大、万物皆有凭借、追求绝对自由【解析】9.A.“甲诗描写诗人送别故乡亲友的情景”有误,甲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B.“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有误。乙文运用了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绘了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的形象。没有“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D.“大鹏可以无所依凭而徙于南冥”有误。从“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徙于南冥是有所依托的;故选C。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绵长多情、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北冥有鱼》中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文章借鲲鹏击水,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精神的自由。可据此作答。【点睛】译文:甲: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乙: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2021·上海青浦·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3.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巧用典故,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甲乙两文的标题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C.甲乙两文都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14.甲文通过写“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的关系,论述了“”的观点。【答案】13.D14.安贫乐道、洁身自好教与学教学相长【分析】1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乙文没有采用典故;B.甲乙两文的标题没有点明主旨。甲文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论点是“教学相长”C.乙文没有采用描写、抒情表达方式;D.正确。《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表现出陋室因主人“德馨”而不陋的特点。“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虽有嘉肴》,作者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故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故选D。14.本题是对文章中心的考查。《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以及作者乐观豁达的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甲文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乙文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阐述学习是无止尽的,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实践人们才能明白自身知识的不足,才会不断学习进步。因此,教育别人也能增加自己的学问,教育学是互相促进的。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乙)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021·上海崇明·统考二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乙】鱼我所欲也(节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7.甲诗中作者的“”,就是乙文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的“”。18.下列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飘忽不定的行踪。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写施与者很讲究礼仪。C.甲诗乙文都追忆了作者难忘的人生经历。D.甲诗乙文都表明了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17.丹心本心18.D【分析17.考查对主题的理解。题干要求分别填两个字,引号要求从文章中直接引用。根据甲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乙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两文的主旨都是“舍生取义”。据此从甲诗中可以找到“丹心”,从乙文可以找到“本心”。18.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并非指作者行踪飘忽不定;B.“呼尔而与”“蹴尔而与”恰恰表示施与者不讲礼仪,对路人和乞丐侮辱性的施舍;C.甲诗确实有写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乙文并未提到;故选D。【点睛】甲文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乙文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写②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予友杨君③,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为尉于剑浦④。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进琴以为别。【注释】①宫声数引: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文中所说的宫声,泛指各种曲调。引:曲调的一种体制。②:通“泻”,排遣。③杨君:即杨寘(zhì),作者的朋友。④剑浦:县名,今福建尚平县。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累以进士举,不得志B.或遇其此咄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亦有至者焉

色愈恭,礼愈至D.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尉于创浦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2)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4.甲、乙两文同为赠序,都是通过自身经历劝勉他人,两篇赠序劝勉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③。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宜都记》节选)【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B.鸢飞戾天者(代词,……的人)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6.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7.【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衬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衬托的句子,并加以赏析。8.【甲】文中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作用是什么?9.【乙】文描绘了西陵峡的哪些景物?写出了西陵峡怎样的特点?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高士咏•高凤唐•吴筠吾观时人趣,矫迹务驰声。独有高文通,讼田求翳名。公车徒见累,爵禄非所荣。隐身乐鱼钓,世网不可撄。【乙】高凤传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①流麦。妻还怪凤,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于西唐山中。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建初中,任隗②举凤直言③,到公车④,托病逃归。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渔钓终于家。(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释]①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②任隗:南阳宛县人,建武八年,被任用为“将作大匠”。③直言:官名。④公车:衙门。10.有同学在阅读【甲】诗时,读到“世网不可撄”一句,不知“撄”的词义。请结合诗文及下面的小贴士,推断其词义,并简述推断过程。小贴士《古代汉语词典》义项:①接触;②触犯;③缠绕;④挑战。《淮南子》:勿挠勿撄,万物将自称。——“撄,缨也。”11.请用“/”绐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推其财产悉与孤兄子隐身

渔钓终于家。12.【甲】诗末句“不可撄”的“世网”指的是什么。请根据诗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3.有的同学认为加点字“诈”,若改为“因”字则文意更通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乙】文简述理由。14.《后汉书》作为纪传体断代史,将列传内容分成不同类别。根据【乙】文内容及下面的小贴士,你认为本文最可能所属的章节是(

)。小贴士方术:方技和术数。古代包括医经、经方、神仙术、阴阳五行八卦生克制化的数理等。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A.《方术列传》 B.《逸民列传》 C.《儒林列传》 D.《循吏列传》15.如果高凤穿越到现代,你希望他在你的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请从以下选项中任选其一,并简述理由。选项:A朋友

B.家人

C.老师我选(),理由: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爱莲说(节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6.【乙】文划线句中的“陶”即为【甲】诗的作者(朝代)(人名)。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8.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居住在偏僻之地就能心存高远”。B.【乙】文的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说一说自己喜爱莲花的原因”。C.【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寄托了作者与山林为伍的美好情意。D.【乙】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了内心正直,不拉拢勾结的品质。19.【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作者这一共同的生活态度,但【甲】诗作者对的向往和热爱并不是【乙】文作者的人生追求。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紧熏沙性松浮漂干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杜处士好画》)【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20.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动词,阅读) B.竟不可得(副词,终于)C.常以自随(介词,把) D.一日曝书画(动词,晒)2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B.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C.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2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写法相同,都是采用了借物抒情、叙议结合的手法。B.甲乙两文中,“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之笑曰”与“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两句的“笑”分别理解为“讲学家嘲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C.甲文反映的道理是: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往往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D.乙文反映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注意细节,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2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2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同“德”,感激B.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C.主人日再食

再:再一次D.腰白玉之环

腰:在腰间佩戴2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B.足肤皲裂而不知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得之则生

当余之从师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6.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A.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汤给我喝,又用被子裹(盖)着我,过了很久(我)才缓和过来。B.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汤给我喝,又用被子裹(盖)着我,过了很久(我)才暖和起来。C.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我的手和脚,又用被子裹(盖)着我,过了很久(我)才暖和起来。D.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我的手和脚,又用被子裹(盖)着我,过了很久(我)才缓和过来。27.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各具特色。甲文说理精当,逻辑严密,力透纸背;乙文现身说法,朴实自然,说服力强。B.两段文字均彰显儒家理念。甲文主张“性善”,倡导礼义;乙文“勉乡人以学”,颇具儒者风范。C.两段文字均影响深远。甲文“勿失本心”的告诫极具现实意义;乙文激励后辈专注学习,情真意切。D.两段文字均擅用对比。甲文采用正反对比阐发“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同舍生”与作者的装束对比,突出其勤学的原因是:追求优越的生活。2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中外①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②,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③亦收至。注释:①中外:指朝廷内外。②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③寻:不久。小涵:我认为阅读文言文应遵循由词到句再到篇的原则,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水到渠成,我们由词入手吧。小泳:好呀!我知道课内外知识迁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当我读到【乙】文中“二儿可得全不”就联系到【甲】文中“尊君在不”,这里“不”可以解释为(1)。小涵: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意,比如【乙】文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可以推测这里“收”解释为(2),又可根据这句意思,推测“二儿故琢钉戏”中的“故”解释为(3)。小泳:太好了!那【乙】文中“了无遽容”的“遽”怎么解释呢?小涵:我用了查字典法,它的意思有:①急速,迅速。②匆忙,仓促。③恐惧,惊慌。④就,竟。小泳:好极了,这样一看“遽”解释为(4)(填序号)是最合适的了。小涵:有道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句子,【甲】文中友人的错误被年仅七岁的元方指出,错在“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表示就是:(5)。小泳:那我知道了,【乙】文中孔融的侥幸心理也被他的儿子一语道破,那句是“(6)”(用原文填空)。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表示就是:(7)。小涵:哈哈,你真能举一反三!如此看来,这两篇文章里的孩童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能找出他们几处相同特点,分析一下吗?小泳:当然!(8)。小涵:厉害啊!那除了他们两个,你还能举出与他们特点相近的古代孩童的故事吗?小泳:我还知道两个这样的故事:(9);(10)。【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②。坐久清冽,苍头③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④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张岱《龙山雪》,有删减)【注】①霁:风雪停止。②呆白:苍白。③苍头:这里指仆役。④欱(hē):同“喝”。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金陵人,客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B.拖冰凌而归

吾谁与归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浴雪而立 D.大雪深三尺许

高可二黍许3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31.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从多个角度写西湖雪景,辞藻华丽,写出了雪后西湖冰花皎然,天地一白的独特美景。B.乙文中作者借“万山载雪”一句极言雪景之盛大悠远,视野极其开阔,表现了众人的闲情雅致。C.甲、乙两文描写雪景,兼有叙事。甲文写湖心亭上作者巧遇二金陵人,乙文写登龙山赏雪。D.甲文用白描手法勾勒西湖雪景的总体轮廓,乙文用侧面描写,借月光突出龙山雪的洁白美好。3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33.张岱在《一卷冰雪文序》中说:“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在甲、乙二文中,作者都抒写了对冰雪的痴情。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说说作者的痴情具体表现在哪里。【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选自《孟子·尽心上》)注释:①宋句(gōu)践:古人名。②游: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3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1)岂不诚大丈夫

诚:

(2)焉得

焉:(3)往之女家

女:

(4)吾语子游

语: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36.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失的内涵。B.乙文中孟子认为士人做到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C.乙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甲、乙两文都是驳论文,开篇摆出对方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37.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孟子心中“大丈夫”和“士”的形象。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材料一听蕉记[明]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相入也。迨⑤若匝匝㴙㴙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石田先生文钞》[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②曷:疑问代词。何,什么。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④戛摩:击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⑧骧:奔驰。材料二夜雨有作[宋]张嵲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选自《全宋诗》材料三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38.阅读材料一,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意义或用法(1)承雨有声字源推测法:甲骨文点(2)声假雨也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3)蕉能韵人而免课内迁移法:凄神寒骨(4)以伺雨查阅词典法:①窥探,探望;②等待,守候;③服侍,照料。(《古代汉语词典》)(填序)39.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0.《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41.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2.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43.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锝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①。皆永中幽丽奇处也。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②合,下与百家濑③合。其中重洲④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⑤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楠石楠、梗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胶葛水石。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⑥众草,纷红骇绿,蓊葧⑦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柳宗元《袁家渴记》)【注释】①袁家渴(hé):水名。出永州市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7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②南馆高嶂:袁家渴发源处的高峰。③百家濑:水名。④重洲:重叠的洲,河流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⑤间(jiàn)厕:夹杂着。⑥掩苒:轻摇小草。⑦蓊葧(wěnɡbó)浓郁。4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自康乐以来

自以为大有所益C.自康乐以来

可以为师矣D.山川之美

无丝竹之乱耳45.下列你对选文相关知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并被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B.【乙】文中划横线出断句划分为“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C.【甲】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D.【乙】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从石头之美、岩洞之美、草木之美三个方面描写袁家渴之美。46.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从仰观和平视两种视角来的。B.【乙】文“间厕曲折”“平者深墨”给人幽远之感,而“舟行若穷,忽而无际”给幽深之感。C.【甲】【乙】两文都是通过描写山上的草木,来突出山川之美。D.【甲】【乙】两文中的作者都是通过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只是【甲】文作者用美景来慰藉自己的好友,而【乙】文作者是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时游历此处所写来慰藉自己的。47.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初,亮自表后主①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③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④财,以负陛下。”及卒⑤,如其所言。(选自《言家事》)[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赢:充盈。⑤卒:死。4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

随身衣食B.险躁则不能治性

不别治生C.夫君子之行

若臣死之日D.俭以养德

以负陛下49.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C.成都有桑/八百株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50.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分别从学习、修身、惜时三个方面教导儿子,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B.甲文采用对比论证,将“静”和“躁”对比,“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正面论证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C.乙文诸葛亮向刘禅陈述自己淡泊名利、清廉的一生,表明了自己绝不辜负蜀国的忠心。语言简洁明了,感情真挚。D.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是议论,阐述了作者“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乙文是记叙,叙述自己清廉的一生。51.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子弟衣食,自有余饶。52.从甲、乙两文来看,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内容谈谈。53.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写出一个有关诸葛亮的典故,并简单概括其内容。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下列小题【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中脑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54.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博学而笃志

笃:(2)三军可夺帅也

夺:(3)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4)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56.翻译下列句子。(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7.【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58.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0:“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①虞(yú)人:掌管山泽的官。②焉之:去哪里。5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与友期行(动词,约定) B.下车引之(助词,无实意)C.乃往(连词,于是) D.身自罢之(动词,取消)60.对甲段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6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一件相约同行的小事,刻画了两个人物,友人是个不守诚信,说话粗鲁之人。B.甲文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刻画了一个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子。C.乙文中魏文候能屈尊和掌管山泽的小官约定打猎并且说到做到,是个言而有信的人。D.甲乙两文都告诫人们“言而有信”,遇不可抗力因素不能成行,必须亲自取消约定。62.将两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周公诫子韩婴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叔向贺贫《国语》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6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相天子

相:辅佐B.由此德也

由:奉行,遵从C.戎狄怀之

怀:怀念D.将吊不暇

吊:感伤,怜悯64.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B.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C.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他能够)传播德行,遵循法制,进而使自己优越于诸侯各国。D.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桓子他)骄傲自大,奢侈无度,贪得无厌,犯法胡为,放利聚财,(本来就)该当遭到祸难。6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中心不同,但其论述的道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甲文周公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来告诫儿子,做人应遵循谦德。乙文是主要记录了叔向和韩宣子之间的对话,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人应该俭以养德,德以持身,不要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B.甲乙两文中人物说话都很有技巧。甲文周公通过睿智的语言,逐层说理,谆谆的教导,听来使人心悦诚服。乙文叔向的建议,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既有说服力,又使人感到亲切自然。C.甲乙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甲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乙文先提出问题“何以贺贫”,再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点明贫能立德,讲清贺贫的缘由。D.甲乙都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因此文章相当有说服力。甲文周公先以自己辅政“握发吐哺”的切身体会正面告诫儿子,接着再用“桀、纣”的事例进行反面阐说,从而让儿子懂得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的道理。乙文以栾武子为正面事例论说贫能立德,以桓子贪婪骄横终遭灭亡为反面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曰:“吾乐与!出跳梁①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③,蹶④泥则没足灭跗⑤。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⑥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⑦矣。于是逡巡⑧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⑨,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⑩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⑪惊,规规然⑫自失也。(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注】①跳梁:腾跳。②缺甃(zhòu)之崖:井壁的砖洞。③接腋持颐: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④蹶(jué):踩。⑤跗(fū):脚背。⑥跨跱(zhì):盘踞。⑦絷(zhí)绊住。⑧逡(qūn)巡:小心退却的样子。⑨潦:水灾。⑩崖:海岸,指水位。⑪适适然:惊惧的样子。⑫规规然:拘谨自失的样子。66.下列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标志)

而水弗为加益(增多)B.野马也,尘埃也(山野里奔驰的马)

于是逡巡而却(后退)C.怒而飞(用力鼓动翅膀)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为什么)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突然)67.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6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水雾、尘埃与之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B.甲文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海时气势之恢宏,夸张奇异,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C.乙文中的青蛙为独享一口井而感到满足快乐,这是因为它的眼界受着狭小空间的局限。在听了东海之鳖的话后,为自己没见过大海的广阔而感到遗憾。D.甲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想象雄奇,意境开阔。同时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气势磅礴,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6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7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河曲智叟亡以应(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无地置土7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7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公善之,欲行。73.理解填空。(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7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二鹊招鹳①》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嗓,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似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注释】①鹳(guàn):一种叫凶猛的鸟。②匝(zā):圈。7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衍一赤蛇吞之。76.“集”字的甲骨文字形如右图所示,据此可以推测其本义为①“”,如文中“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即为此义;后又引申为②“”之义,如《咏雪》中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现代汉语中的“集训”“集会”也是此义。7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78.理解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喜鹊在“孵雏将出”之际,不是喜悦而是悲鸣的原因是①;群鹊中有二鹊对鸣,继而扬长飞去是为了②,文中③“”一句可作为这种推测的印证(该空用原文回答)。这个故事表现出鹊鸟④的美好品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③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注释】①张咏,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③严:敬重。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79.根据语境,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更刮日相待——联想“更”有“更换”的意思,在句子中“更”译为“另,另外”更贴切。B.及准出陕——从《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推导“及”是“到”的意思。C.脉徐曰——根据词典中解释,“徐”指姓,又指“缓慢”,可以判断此句中译为“慢慢地”更恰当。D.蒙辞以军中多务——根据上下文意思推导,“辞”译为“告辞”更正确。8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因为军中事务实在繁忙,所以没时间学习。B.吕蒙曾经不学无术,后来,经过苦读,让人刮目相看。C.鲁肃后来和吕蒙成为好朋友。D.张咏读到“不学无术”才明白寇准要告诉他的内容所在。81.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孙权想要让吕蒙读书,是为了什么?(2)你觉得孙权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理?82.【甲】【乙】两文中的吕蒙和寇准都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鲍鱼:咸鱼。③肆:店铺。8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苟得(2)所恶(3)不辟(4)化(5)是以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8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忧患 B.即与之化矣/春冬之时C.久而不闻其臭/而不知人之乐 D.亦我所欲也/亦与之化矣86.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仿照【甲】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87.请结合【甲】文谈谈你对“善人”的理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墨子为义(节选)子墨子自鲁之齐,即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①劝我者也,何故止我?”(丙)苏武牧羊律②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注】①如:宜。②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③旃:通“毡”,一种毛织品。④羝:公羊。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8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蹴尔而与之

蹴:(2)乞人不屑也

不屑:(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8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90.(甲)文中孟子列举“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要论述的观点是(1);(乙)文中墨子通过(2)的方法来向故人说明“为义”的重要性;(丙)文中苏武“(3)”(用原文回答)的行为最能体现他的民族大义。91.《论语·为政》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联系上面三则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说说你对“勇”的理解。链接材料:(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桡:弯曲),是士君子之勇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材料一】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沽,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材料二】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③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④以守卒全其城。【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同辈。③不沈:没有受损。④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为一丈为一堵。92.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语句,每组语句中加点词意思都相同的项是(

)A.望之蔚然/望子成龙卒全其城/身先士卒B.临于泉上/临危不惧名之者谁/不可名状C.饮少辄醉/浅尝辄止城将败/身败名裂9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9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95.依据上下文对下面语句作出的进一步理解,正确的项是()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理解:醉翁亭高踞峰回路转处的酿泉之上,环境优美。可见建造者独具匠心。②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理解:苏轼没有经过允许,擅自让禁军为他效力是不对的。96.上文中的欧阳修与苏轼,当时的处境均在贬谪中。根据文中二者所为,你学到了怎样的人生智慧?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乙】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①;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②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③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①耨(nòu):除草。②制梃:拿起木棍。③彼:这里指秦、楚两国。9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苟富贵,无相忘B.舍生而取义者也

同舍生皆被绮绣C.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今齐地方千里D.入以事其父兄

入则无法家拂士9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王往而征之B.所欲有甚于生者

皆以美于徐公C.王往而征之

朝而往,暮而归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9.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100.【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请用四字短语概括。10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天下”不在乎国家大小,只要国君能够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归顺他。B.施行仁政要有“保民”意识,推行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等“养民”政策,让老百姓温饱无忧。C.教化百姓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悌忠信等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立足的根本。D.孟子认为老百姓只要能有时间深耕细作,一家人温饱无忧,就会心向国君,哪怕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而打胜战的。阅读《答谢中书书》和《岳阳楼记》(节选),完成小题。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若夫淫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