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_第1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_第2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_第3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_第4页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操作规范TOC\o"1-2"\h\u31842第1章医疗器械使用基本原则 448851.1医疗器械使用规范 4168431.1.1医疗器械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5134821.1.2医疗器械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63261.1.3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对患者造成伤害。 5188261.1.4医疗器械使用后,应按照规定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保证医疗器械的卫生与安全。 5100691.1.5医疗器械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5265091.2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5232441.2.1检查医疗器械的外观,保证无损坏、污染、过期等现象。 5254191.2.2核对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批号等信息,保证与患者所需相符。 5269541.2.3检查医疗器械的包装,保证包装完好、密封,无破损、变形等异常情况。 5261831.2.4确认医疗器械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产品。 5148671.2.5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型和用途,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如调试设备、安装配件等。 5141701.3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与禁忌症 527391.3.1医疗器械适用范围 5203681.3.2医疗器械禁忌症 58944第2章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 5263262.1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 6136302.1.1使用前检查 6161692.1.2使用中维护 6142602.1.3使用后清洁与消毒 6271702.1.4日常巡检 686652.2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查与保养 6256292.2.1定期检查 676272.2.2定期保养 6310442.2.3检查与保养记录 6285432.3医疗器械的储存与管理 6195272.3.1储存环境 6110612.3.2分类存放 6213872.3.3标识管理 7236342.3.4安全管理 723242.3.5使用权限管理 72107第3章诊断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 7108693.1影像诊断设备 753553.1.1操作前准备 744903.1.2操作流程 764903.1.3操作后处理 7132633.2检验分析设备 735663.2.1操作前准备 714173.2.2操作流程 8177963.2.3操作后处理 8100143.3生理参数监测设备 871373.3.1操作前准备 8139053.3.2操作流程 8277843.3.3操作后处理 810814第4章治疗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 8156784.1外科手术设备 862134.1.1设备准备 886544.1.2操作流程 9290014.1.3维护与保养 9191424.2物理治疗设备 94954.2.1设备准备 9325834.2.2操作流程 955634.2.3维护与保养 95374.3激光治疗设备 10236194.3.1设备准备 1093804.3.2操作流程 10268354.3.3维护与保养 107812第5章急救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 10102805.1心肺复苏设备 10140225.1.1操作前准备 10177245.1.2操作步骤 10297225.1.3注意事项 11320525.2除颤仪与心脏起搏器 11295585.2.1操作前准备 1191965.2.2操作步骤 11166465.2.3注意事项 11260395.3输液与注射设备 11116075.3.1操作前准备 11307975.3.2操作步骤 11105275.3.3注意事项 1215356第6章康复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 12174326.1康复训练设备 1260426.1.1操作前准备 1240296.1.2操作流程 12278516.1.3使用后处理 12278866.2助行与辅助器具 12121726.2.1操作前准备 12173556.2.2操作流程 13172026.2.3使用后处理 13243866.3言语听力康复设备 1341516.3.1操作前准备 13128306.3.2操作流程 1385826.3.3使用后处理 1314759第7章麻醉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 13197587.1麻醉机与呼吸机 1346137.1.1使用前检查 13193647.1.2操作流程 13130707.1.3维护与保养 14312147.2麻醉药品输送设备 14164187.2.1使用前检查 1498527.2.2操作流程 14277097.2.3维护与保养 1414027.3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14152247.3.1使用前检查 1443057.3.2操作流程 14300777.3.3维护与保养 1531042第8章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与处理规范 15309168.1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 15146508.1.1使用前准备 15236998.1.2检查包装 1580098.1.3使用规范 15178.1.4一次性使用 1554858.2使用后的处理与废弃物管理 15222588.2.1分类收集 15213838.2.2包装与标识 1521838.2.3存放 15242528.2.4运输与处置 16235998.3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1611658.3.1消毒与灭菌要求 1616688.3.2消毒方法 16143048.3.3灭菌方法 16175898.3.4灭菌效果监测 16100878.3.5记录与保存 1624558第9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理 16245669.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 16165709.1.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使用中的医疗器械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 1689029.1.2医疗机构应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 16150479.1.3医疗机构应制定监测工作流程,保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及时发觉、报告和处理。 1658319.1.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意识和识别能力。 16152189.1.5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记录和保存制度,保证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17300479.2不良事件的报告与调查 1766579.2.1医疗机构发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报告。 1757089.2.2报告内容包括:不良事件的性质、发生时间、涉及患者及医疗器械信息等。 17323869.2.3医疗机构应配合相关部门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提供所需资料,保证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1770549.2.4调查结束后,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17155089.3医疗器械应急处理与召回 17177789.3.1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应急处理程序和责任人。 17106799.3.2发觉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或发生不良事件时,医疗机构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17307839.3.3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存在问题的医疗器械进行召回,并及时通知患者和相关部门。 17293919.3.4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召回记录制度,保证召回过程的可追溯性。 1720749.3.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应急处理和召回工作进行总结,不断优化流程,提高应对能力。 1721240第10章医疗器械的培训与考核 171767810.1医疗器械使用培训 172404310.1.1培训目的 172058010.1.2培训对象 172520910.1.3培训内容 171988510.1.4培训方式 181994210.1.5培训周期 182180510.1.6培训效果评价 183256210.2医疗器械操作考核 183136610.2.1考核目的 181268710.2.2考核对象 18456610.2.3考核内容 18808010.2.4考核方式 182832210.2.5考核合格标准 191967710.2.6考核周期 192951110.3培训与考核档案管理 19471410.3.1档案内容 191556210.3.2档案保管 191062810.3.3档案查阅 192206810.3.4档案更新 19第1章医疗器械使用基本原则1.1医疗器械使用规范1.1.1医疗器械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1.1.2医疗器械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1.3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设备损坏或对患者造成伤害。1.1.4医疗器械使用后,应按照规定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保证医疗器械的卫生与安全。1.1.5医疗器械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延长使用寿命。1.2使用前的准备工作1.2.1检查医疗器械的外观,保证无损坏、污染、过期等现象。1.2.2核对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批号等信息,保证与患者所需相符。1.2.3检查医疗器械的包装,保证包装完好、密封,无破损、变形等异常情况。1.2.4确认医疗器械的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产品。1.2.5根据医疗器械的类型和用途,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如调试设备、安装配件等。1.3医疗器械的适用范围与禁忌症1.3.1医疗器械适用范围(1)按照医疗器械注册批准的适应症、功能和使用方法使用。(2)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宜的医疗器械。1.3.2医疗器械禁忌症(1)对医疗器械材料过敏的患者禁用。(2)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或慎用。(3)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根据具体情况慎用或遵医嘱使用。(4)其他不符合医疗器械使用指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第2章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2.1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2.1.1使用前检查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确认设备表面无损坏、配件齐全、功能正常。对发觉的问题应及时报修,保证设备安全、有效。2.1.2使用中维护使用过程中应遵循设备操作规程,注意观察设备运行状况,发觉异常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报告维修人员。2.1.3使用后清洁与消毒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洁、消毒,保证设备卫生,防止交叉感染。2.1.4日常巡检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巡检,了解设备运行状况,发觉潜在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避免设备故障。2.2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查与保养2.2.1定期检查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制定合理的检查计划,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2.2定期保养根据设备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情况,制定保养计划,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包括润滑、紧固、更换易损件等。2.2.3检查与保养记录对医疗器械的检查和保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设备名称、检查保养日期、内容、发觉问题及处理措施等,以便查询和分析。2.3医疗器械的储存与管理2.3.1储存环境医疗器械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受热、受腐蚀,保证设备功能不受影响。2.3.2分类存放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用途、规格等,进行分类存放,便于查找和使用。2.3.3标识管理医疗器械应明确标识其名称、规格、型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以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状况。2.3.4安全管理加强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防止设备丢失、损坏、过期等不良事件发生。2.3.5使用权限管理对医疗器械实行使用权限管理,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合规。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擅自使用或更改设备设置。第3章诊断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3.1影像诊断设备3.1.1操作前准备(1)确认设备运行正常,检查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2)保证操作人员具备相应资质,熟悉设备操作流程。(3)了解患者基本状况,确认患者符合影像检查条件。3.1.2操作流程(1)根据检查项目,合理设置检查参数。(2)指导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保证图像清晰。(3)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扫描、拍摄等操作。(4)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保证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3.1.3操作后处理(1)及时将图像传输至诊断工作站。(2)对图像进行详细分析,出具诊断报告。(3)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设备功能。3.2检验分析设备3.2.1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准备所需的试剂、耗材等,确认其质量合格。(3)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熟悉设备操作方法。3.2.2操作流程(1)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2)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采样方式,保证样本质量。(3)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样本处理、分析等操作。(4)记录检验结果,保证数据准确可靠。3.2.3操作后处理(1)对检验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发觉问题及时复检。(2)将检验结果传输至诊断工作站,便于医生查阅。(3)对设备进行清洁、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3生理参数监测设备3.3.1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设备功能良好。(2)准备所需的耗材,如电极片、导联线等,检查其质量。(3)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资质,熟悉设备操作方法。3.3.2操作流程(1)根据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监测参数。(2)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3)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电极片粘贴、导联连接等操作。(4)实时观察监测数据,发觉异常及时处理。3.3.3操作后处理(1)记录监测数据,便于医生分析。(2)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设备功能。(3)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医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4章治疗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4.1外科手术设备4.1.1设备准备在进行外科手术前,操作人员应仔细阅读设备说明书,了解设备的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及维护保养要求。根据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设备,并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1.2操作流程(1)开机前检查:确认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连接线、插头完好,电源电压稳定。(2)开机: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开机操作,保证设备自检正常。(3)参数设置:根据手术需求,调整设备参数,如切割速度、功率等。(4)操作过程:遵循手术操作规范,保证手术过程中设备稳定运行,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设备维修人员。(5)关机:手术结束后,先关闭设备电源,再断开设备与电源的连接。4.1.3维护与保养(1)日常保养:保持设备清洁,及时清理设备上的血迹、污垢等。(2)定期检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报修。(3)定期维护: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定期保养,如更换易损件、润滑运动部件等。4.2物理治疗设备4.2.1设备准备操作人员应熟悉物理治疗设备的功能、操作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设备,并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2.2操作流程(1)开机前检查:确认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连接线、插头完好,电源电压稳定。(2)开机: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开机操作,保证设备自检正常。(3)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调整设备参数。(4)操作过程:遵循治疗操作规范,保证治疗过程中设备稳定运行,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5)关机:治疗结束后,先关闭设备电源,再断开设备与电源的连接。4.2.3维护与保养(1)日常保养:保持设备清洁,避免设备受潮、受热。(2)定期检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报修。(3)定期维护: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定期保养,如更换易损件、检查设备电路等。4.3激光治疗设备4.3.1设备准备操作人员应掌握激光治疗设备的功能、操作方法及安全防护措施。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设备,并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3.2操作流程(1)开机前检查:确认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连接线、插头完好,电源电压稳定。(2)开机: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开机操作,保证设备自检正常。(3)参数设置: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调整设备参数,如功率、照射时间等。(4)操作过程:遵循治疗操作规范,保证治疗过程中设备稳定运行,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5)关机:治疗结束后,先关闭设备电源,再断开设备与电源的连接。4.3.3维护与保养(1)日常保养:保持设备清洁,避免设备受潮、受热。(2)定期检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报修。(3)定期维护: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定期保养,如更换激光器、检查设备光学系统等。第5章急救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5.1心肺复苏设备5.1.1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外观,保证设备无损坏,各部件完整;(2)保证电源充足,连接好电源线;(3)检查心肺复苏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1.2操作步骤(1)评估患者病情,确认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将患者放置在平坦、硬质的表面上,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3)打开心肺复苏设备,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4)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5)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专业人员接手。5.1.3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保证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移动导致操作中断;(2)避免按压时过度用力,以免造成患者胸部损伤;(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5.2除颤仪与心脏起搏器5.2.1操作前准备(1)检查设备外观,保证设备无损坏,电极片完好;(2)保证设备电量充足,连接好电源线;(3)了解患者病史,确认患者适合进行除颤或起搏治疗。5.2.2操作步骤(1)打开除颤仪或心脏起搏器,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2)将电极片粘贴在患者胸部指定位置,保证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3)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除颤能量或起搏模式;(4)进行除颤或起搏治疗;(5)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需要,进行多次除颤或起搏。5.2.3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保证电极片与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因接触不良影响治疗效果;(2)避免在患者胸部涂抹导电物质,如膏药等;(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参数。5.3输液与注射设备5.3.1操作前准备(1)检查输液与注射设备,保证设备无损坏,包装完好;(2)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输液速度;(3)备好相关急救药品和物品。5.3.2操作步骤(1)进行局部消毒,戴好手套;(2)打开输液设备,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3)将输液管与患者静脉穿刺部位连接,保证输液通畅;(4)调整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病情;(5)注射药物时,按照医嘱进行操作,保证药物剂量准确。5.3.3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2)避免输液过程中出现气泡,影响输液效果;(3)注射药物时,避免药物外渗,必要时进行局部处理;(4)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防止感染。第6章康复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6.1康复训练设备6.1.1操作前准备在进行康复训练设备操作前,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设备功能、操作流程及安全注意事项。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检查电源、配件及防护装置是否齐全。6.1.2操作流程(1)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需求,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设备。(2)帮助患者正确佩戴或坐立于设备,保证患者舒适、稳定。(3)按照设备操作说明书,逐步进行训练。(4)在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5)训练结束后,协助患者离开设备,进行适当休息。6.1.3使用后处理(1)关闭设备电源,拔掉插头。(2)清洁设备表面,保持设备整洁。(3)检查设备是否损坏,如有损坏,及时报修。6.2助行与辅助器具6.2.1操作前准备操作人员需了解助行与辅助器具的种类、功能及适用范围。检查器具是否完好,保证各部件连接牢固。6.2.2操作流程(1)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助行与辅助器具。(2)帮助患者正确佩戴或使用器具,保证患者舒适、稳定。(3)指导患者学习使用助行与辅助器具,注意训练过程中的安全。(4)定期检查器具的磨损和损坏情况,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6.2.3使用后处理(1)清洁器具表面,保持器具整洁。(2)存放于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6.3言语听力康复设备6.3.1操作前准备操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言语听力康复知识,熟悉设备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6.3.2操作流程(1)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言语听力康复设备。(2)按照设备说明书,正确连接设备,保证设备运行正常。(3)指导患者进行言语听力训练,注意调整训练难度和时长。(4)定期评估患者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6.3.3使用后处理(1)关闭设备电源,拔掉插头。(2)清洁设备表面,保持设备整洁。(3)检查设备是否损坏,如有损坏,及时报修。第7章麻醉类医疗器械操作规范7.1麻醉机与呼吸机7.1.1使用前检查(1)确认麻醉机与呼吸机外观完好,无损坏、漏气等现象。(2)检查电源、气源、备用电池等是否正常。(3)保证设备运行正常,各参数设置正确。7.1.2操作流程(1)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参数调整麻醉机与呼吸机相关设置。(2)连接患者接口,保证密封良好。(3)观察患者呼吸状况,调整呼吸参数,使患者呼吸平稳。(4)术中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麻醉药物浓度及呼吸参数。7.1.3维护与保养(1)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报修。(2)每日清洁设备表面,避免腐蚀性物质接触。(3)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细菌过滤器等消耗品。7.2麻醉药品输送设备7.2.1使用前检查(1)检查输送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漏气等现象。(2)确认药品容器完好,无泄漏。(3)保证输送设备与麻醉机连接良好。7.2.2操作流程(1)根据医嘱准备相应麻醉药品。(2)将药品注入输送设备,调整流量控制器,保证药物输送速率准确。(3)观察患者反应,根据需要调整药物浓度和输送速率。(4)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输送。7.2.3维护与保养(1)定期检查输送设备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报修。(2)避免药品泄漏,及时清理输送设备。(3)定期更换药品容器,避免交叉感染。7.3麻醉深度监测设备7.3.1使用前检查(1)确认监测设备外观完好,无损坏。(2)检查设备电源、传感器等是否正常。(3)保证设备与患者连接良好。7.3.2操作流程(1)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参数调整监测设备。(2)将传感器贴于患者合适部位,保证接触良好。(3)观察监测数据,评估患者麻醉深度。(4)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麻醉药物浓度和输送速率。7.3.3维护与保养(1)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报修。(2)每日清洁传感器,避免胶贴过敏。(3)定期更换传感器,保证监测准确性。第8章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与处理规范8.1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8.1.1使用前准备在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前,操作人员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功能、适应症、禁忌症等,保证所选用的器械与患者病情及手术需求相符。8.1.2检查包装检查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如有破损、泄漏、霉变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8.1.3使用规范操作人员应按照医疗器械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保证患者安全。使用过程中,如发觉器械存在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8.1.4一次性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仅供单次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使用后,应按照本章节规定进行处理。8.2使用后的处理与废弃物管理8.2.1分类收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应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收集,严禁与其他废物混合。8.2.2包装与标识将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进行初步包装,并贴上医疗废物标识,注明废物种类、产生日期、产生部门等信息。8.2.3存放将已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放置在指定的存放场所,避免污染环境。8.2.4运输与处置按照国家有关医疗废物运输与处置的规定,将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物安全、及时地运输至专业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8.3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8.3.1消毒与灭菌要求一次性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以保证其安全性。8.3.2消毒方法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功能,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化学消毒、紫外线消毒等。8.3.3灭菌方法对于需要灭菌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应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灭菌,如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8.3.4灭菌效果监测对灭菌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保证其灭菌效果符合规定要求。8.3.5记录与保存详细记录消毒与灭菌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消毒剂、灭菌剂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等,并按照规定保存相关记录。第9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理9.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9.1.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对使用中的医疗器械进行持续、系统的监测。9.1.2医疗机构应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9.1.3医疗机构应制定监测工作流程,保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及时发觉、报告和处理。9.1.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监测意识和识别能力。9.1.5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记录和保存制度,保证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完整。9.2不良事件的报告与调查9.2.1医疗机构发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报告。9.2.2报告内容包括:不良事件的性质、发生时间、涉及患者及医疗器械信息等。9.2.3医疗机构应配合相关部门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提供所需资料,保证调查工作顺利进行。9.2.4调查结束后,医疗机构应按照要求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9.3医疗器械应急处理与召回9.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