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829第1章种植业概述 4267551.1农作物分类及特点 4114491.1.1粮食作物 4234111.1.2经济作物 4291491.1.3饲料作物 4186321.2我国农业种植区域分布 4122211.2.1北方地区 4187331.2.2南方地区 575841.2.3西北地区 5232811.2.4东北地区 5236051.3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5125971.3.1信息化 5231651.3.2智能化 535151.3.3绿色化 5120191.3.4集约化 54831.3.5产业链延伸 528414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63602.1土壤类型及特性 579262.1.1砂土 6153682.1.2粘土 6264302.1.3壤土 6277252.1.4淤土 6243832.1.5盐土 6321192.2土壤改良技术 613662.2.1砂土改良 6120572.2.2粘土改良 6294092.2.3盐土改良 653162.3土壤管理与保护措施 756562.3.1合理施肥 743752.3.2灌溉与排水 7182642.3.3耕作与轮作 75872.3.4土壤侵蚀防治 732256第3章育苗技术 7297333.1育苗基质选择与处理 7187153.1.1基质种类 726763.1.2基质处理 747113.2播种与催芽技术 8124223.2.1播种时间 898453.2.2播种方法 8156703.2.3催芽技术 848583.3苗期管理要点 8308533.3.1水分管理 8134563.3.2光照管理 858503.3.3温度管理 8223793.3.4肥料管理 880273.3.5病虫害防治 8109633.3.6间苗、定苗 876823.3.7苗木锻炼 81382第4章水肥一体化技术 8182594.1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 8103494.1.1系统概述 989374.1.2设计原则 9252874.1.3系统构成 9151484.2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 9143864.2.1肥料种类 910044.2.2施用方法 961544.3灌溉技术与设备选择 9303994.3.1灌溉技术 9180874.3.2设备选择 96986第5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030466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 1089305.1.1病害识别与诊断 10159605.1.2虫害识别与诊断 10148885.2生物防治方法 1066065.2.1天敌昆虫 1021875.2.2病原微生物 10159865.2.3植物源农药 10217205.3化学防治策略 10281705.3.1农药选择 11161855.3.2施药技术 1180775.3.3农药管理 1117498第6章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 11666.1农业机械类型与功能 1167996.1.1耕作机械 11150506.1.2播种机械 11166756.1.3施肥机械 1170846.1.4喷雾机械 1169786.1.5收获机械 11100146.2机械种植作业流程 12315186.2.1土地准备 1246306.2.2播种 12264226.2.3施肥 12248136.2.4灌溉 12294256.2.5病虫害防治 12164136.2.6收获 1233006.3设备维护与管理 1240596.3.1设备维护 12308496.3.2设备管理 1286086.3.3操作人员培训 1256316.3.4安全生产 1224287第7章设施农业技术 12293687.1设施类型及结构设计 12116077.1.1设施类型概述 1368097.1.2结构设计原则 13216387.1.3结构设计要点 13223617.2环境调控技术 13235497.2.1光照调控 1325337.2.2温度调控 13253817.2.3湿度调控 13110537.3设施农业种植模式 1386167.3.1按作物种类划分 14134887.3.2按种植方式划分 14127067.3.3按照生产周期划分 143168第8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 14277358.1生态农业基本原理 1433388.1.1生物多样性原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14301058.1.2循环再生原理: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14303768.1.3协调平衡原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14131128.1.4系统工程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 14119018.2间作套种技术 1464648.2.1间作套种原则 14135588.2.2间作套种模式 15145378.3绿色防控技术 15101418.3.1生物防治 15119428.3.2物理防治 1560568.3.3化学防治 15143978.3.4综合防治 15481第9章农产品采收与储运 15103019.1采收时间与方法 15232969.1.1确定采收时间 155459.1.2采收方法 15316659.2农产品分级与包装 16313839.2.1分级 16209499.2.2包装 16195199.3储藏与运输技术 16104329.3.1储藏技术 1629259.3.2运输技术 1610376第10章农业信息化技术 161453110.1农业大数据应用 172780410.1.1数据采集与处理 17458110.1.2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72156210.2智能农业技术 172268410.2.1智能种植 1790010.2.2智能农机 171947610.3农业电子商务与营销 1757210.3.1农产品线上销售 171155710.3.2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17344910.3.3农业供应链管理 171171410.3.4农业信息化培训与推广 17第1章种植业概述1.1农作物分类及特点农作物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其生物学特性、生长周期和用途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大类。1.1.1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其特点是生长周期相对固定,对土地、气候等资源要求较高,产量和品质对人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1.1.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糖料、烟草、茶叶等,其特点是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对土地、气候等资源要求各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1.3饲料作物饲料作物主要包括玉米、豆粕、麦麸等,其特点是生长周期较短,产量较高,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2我国农业种植区域分布我国农业种植区域分布广泛,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点。1.2.1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发展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1.2.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稻为主,同时发展茶叶、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1.2.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以棉花、油料、糖料等作物为主,其中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1.2.4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以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3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3.1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测、分析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3.2智能化发展农业、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精准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1.3.3绿色化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1.3.4集约化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1.3.5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2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及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对种植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土壤类型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1砂土砂土质地较轻,排水功能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其土壤结构疏松,通气性好,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2.1.2粘土粘土质地较重,保水保肥能力强,但排水功能较差。其土壤结构紧密,通气性差,对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2.1.3壤土壤土质地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排水功能,是较为理想的农业土壤。2.1.4淤土淤土是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土壤,质地较重,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排水功能较差。2.1.5盐土盐土含有大量可溶性盐分,对作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需进行改良。2.2土壤改良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用相应的改良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2.2.1砂土改良(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深耕深松:增加土壤层次,提高保水保肥能力;(3)引水灌溉: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土壤含水量。2.2.2粘土改良(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深耕深松: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3)沟渠排水:改善土壤排水功能,降低土壤湿度。2.2.3盐土改良(1)淋洗法:通过大量灌溉,将土壤中的盐分淋洗到地下水层;(2)化学改良:施用石膏、磷石膏等物质,降低土壤盐分;(3)生物改良:种植耐盐作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3土壤管理与保护措施2.3.1合理施肥(1)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施肥方法:深施、分层施、穴施等;(3)施肥时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适时施肥。2.3.2灌溉与排水(1)灌溉原则:根据作物需水量,合理灌溉;(2)灌溉方法:喷灌、滴灌、沟灌等;(3)排水措施: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土壤湿度。2.3.3耕作与轮作(1)耕作措施:深翻、深松、旋耕等;(2)轮作制度: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2.3.4土壤侵蚀防治(1)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植草地等;(2)工程措施:梯田、坝地、水土保持林带等。通过以上土壤管理与改良措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第3章育苗技术3.1育苗基质选择与处理选择适宜的育苗基质是保证苗木健康成长的关键。育苗基质应具备以下特点:保水性好、透气性强、富含养分、pH值适中、无病虫害及杂草种子。3.1.1基质种类(1)有机基质:如草炭、腐殖土、锯末等,具有保水性和透气性好的特点。(2)无机基质:如蛭石、珍珠岩、沙等,具有透气性好、重量轻的优点。(3)复合基质:将有机基质与无机基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兼具两者的优点。3.1.2基质处理(1)筛选:去除基质中的杂质、石子等。(2)消毒:采用高温蒸汽、化学消毒剂等方法,消灭病虫害及杂草种子。(3)配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搭配有机和无机基质。(4)加水:将处理好的基质加水搅拌均匀,保持适宜的湿度。3.2播种与催芽技术3.2.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生育期,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3.2.2播种方法(1)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基质表面,覆盖薄薄一层基质。(2)点播:按照一定间距,将种子点在基质上,覆盖基质。(3)条播:在基质上开出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盖基质。3.2.3催芽技术(1)种子处理:采用热水、温汤、化学药剂等方法,提高种子发芽率。(2)保湿:保持基质湿润,促进种子发芽。(3)温度控制:根据作物种类,调节温度,创造适宜的发芽环境。3.3苗期管理要点3.3.1水分管理根据基质湿度和天气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基质湿润,避免积水。3.3.2光照管理合理调整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苗木生长速度。3.3.3温度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室温度,防止高温或低温影响苗木生长。3.3.4肥料管理根据苗木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3.3.5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虫害蔓延。3.3.6间苗、定苗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间苗、定苗,保持合理密度。3.3.7苗木锻炼通过适当减少水分、提高温度等方法,增强苗木的抗逆性。第4章水肥一体化技术4.1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4.1.1系统概述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以提高水肥利用率和作物产量。4.1.2设计原则(1)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合理配置水源和灌溉设备;(2)根据土壤性质、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科学选用肥料种类和施用量;(3)保证系统操作简便、运行稳定、维修方便。4.1.3系统构成(1)水源:地下水、河流、湖泊、水库等;(2)灌溉设备:喷灌、滴灌、微灌等;(3)肥料设备:肥料罐、施肥泵、控制器等;(4)输送管道:主管道、支管道、滴灌带等;(5)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手动控制、远程控制等。4.2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4.2.1肥料种类(1)有机肥:堆肥、绿肥、生物有机肥等;(2)无机肥: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3)微生物肥: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等。4.2.2施用方法(1)基肥: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壤,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进行补充施肥;(3)叶面肥:通过叶面喷施,快速补充作物所需养分。4.3灌溉技术与设备选择4.3.1灌溉技术(1)喷灌:适用于大面积、地形复杂的农田;(2)滴灌: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高附加值作物;(3)微灌:适用于设施农业、园林花卉等。4.3.2设备选择(1)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选择适宜的灌溉设备;(2)根据水源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性质等,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3)考虑投资成本、运行维护、节能环保等因素,综合选择设备。第5章病虫害防治技术5.1常见病虫害识别与诊断5.1.1病害识别与诊断(1)根据病害症状分类:如斑点、腐烂、萎蔫等;(2)观察病害发生的位置、范围和程度;(3)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4)利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病原菌的观察和鉴定。5.1.2虫害识别与诊断(1)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类;(2)观察害虫的为害部位、程度及发生规律;(3)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如繁殖速度、迁徙习性等;(4)利用诱捕器、灯光诱杀等方法进行虫害监测。5.2生物防治方法5.2.1天敌昆虫(1)引进和释放天敌昆虫,如捕食性瓢虫、寄生蜂等;(2)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昆虫资源;(3)开展天敌昆虫的人工繁殖和扩繁技术。5.2.2病原微生物(1)筛选和利用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病原微生物;(2)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发酵工艺和剂型;(3)制定合理的施用技术,保证病原微生物防治效果。5.2.3植物源农药(1)筛选具有杀虫、抑菌活性的植物;(2)研究植物源农药的提取、加工和剂型;(3)探讨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机理和应用技术。5.3化学防治策略5.3.1农药选择(1)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遵循农药轮换使用原则,减缓抗药性产生;(3)合理复配农药,提高防治效果。5.3.2施药技术(1)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确定最佳施药时期;(2)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3)严格控制施药剂量和次数,避免农药过量使用。5.3.3农药管理(1)建立健全农药管理制度,规范农药购买、储存和使用;(2)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杜绝假冒伪劣农药;(3)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技术水平,减少农药污染。第6章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6.1农业机械类型与功能6.1.1耕作机械耕作机械主要用于翻耕、松土、破碎土块等农田基本作业。包括拖拉机、耕整机、旋耕机等。6.1.2播种机械播种机械主要用于播种作物种子,包括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大豆播种机等。播种机械具有均匀、快速、高效的特点。6.1.3施肥机械施肥机械主要用于将肥料施入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包括撒肥机、施肥机、追肥机等。6.1.4喷雾机械喷雾机械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包括背负式喷雾器、拖拉机悬挂式喷雾器、无人机喷雾器等。6.1.5收获机械收获机械主要用于收获作物,包括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稻谷收割机等。收获机械具有高效、节能、减损等特点。6.2机械种植作业流程6.2.1土地准备使用耕作机械进行翻耕、松土、破碎土块等作业,为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6.2.2播种选用适宜的播种机械,按照作物种类和种植要求进行播种,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深度适中。6.2.3施肥利用施肥机械,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6.2.4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水分。6.2.5病虫害防治运用喷雾机械进行病虫害防治,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6.2.6收获使用收获机械进行作物收获,减少损失,提高收获效率。6.3设备维护与管理6.3.1设备维护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提高设备使用寿命。6.3.2设备管理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使用、存放、维修等环节,降低设备故障率。6.3.3操作人员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设备使用效率,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设备损坏。6.3.4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加强安全生产意识,预防机械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第7章设施农业技术7.1设施类型及结构设计7.1.1设施类型概述设施农业主要包括温室、大棚、拱棚、连栋温室等类型。各类设施结构及功能各有特点,应根据作物种植需求、地理气候条件及投资预算等因素综合考虑。7.1.2结构设计原则(1)充分考虑作物生长需求,保证设施内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适宜;(2)结构设计应稳定可靠,抗风、雪、雨等自然灾害;(3)便于操作管理,降低劳动强度;(4)经济实用,降低投资成本。7.1.3结构设计要点(1)温室:采用热镀锌钢管、铝合金或其他轻型材料,保证强度和稳定性;(2)大棚:以热镀锌钢管、竹竿、水泥柱等为主要结构材料,覆盖塑料薄膜;(3)拱棚:采用拱形结构,覆盖塑料薄膜或无纺布;(4)连栋温室:多栋温室相互连接,共享侧墙和屋顶,提高土地利用率。7.2环境调控技术7.2.1光照调控(1)采用透光率高的覆盖材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2)合理布局设施内作物,避免相互遮挡;(3)利用补光灯补充光照,提高作物光合效率。7.2.2温度调控(1)采用保温功能好的覆盖材料;(2)合理调整通风口,利用自然风力调节温度;(3)配置加热设备,如热风机、热水循环系统等,应对低温天气。7.2.3湿度调控(1)采用地膜覆盖、滴灌等节水技术,降低土壤湿度;(2)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3)配置除湿设备,如除湿机、加湿器等,保持适宜湿度。7.3设施农业种植模式7.3.1按作物种类划分(1)蔬菜种植:采用立体栽培、滴灌等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2)水果种植:选择适宜品种,采用限根栽培、矮化栽培等技术;(3)花卉种植:注重品种搭配,采用基质栽培、喷雾灌溉等技术。7.3.2按种植方式划分(1)土壤栽培:合理施肥、翻耕、起垄,提高土壤肥力;(2)无土栽培:利用岩棉、椰糠等替代土壤,提高作物生长速度;(3)立体栽培: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7.3.3按照生产周期划分(1)短期种植:以速生蔬菜、花卉为主,提高设施利用率;(2)中长期种植: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注重品种搭配和茬口安排;(3)轮作种植:合理搭配不同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第8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8.1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基本原理主要包括:8.1.1生物多样性原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8.1.2循环再生原理: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8.1.3协调平衡原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8.1.4系统工程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8.2间作套种技术间作套种技术是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搭配不同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效益。8.2.1间作套种原则(1)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2)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合理搭配生育期相近的作物。(3)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提高土地产出。8.2.2间作套种模式(1)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间作:如小麦与大豆、玉米与花生等。(2)粮食作物与蔬菜间作:如小麦与菠菜、玉米与豆角等。(3)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间作:如小麦与燕麦、玉米与苜蓿等。8.3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生态农业种植过程中,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手段,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8.3.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8.3.2物理防治运用灯光、色板、诱杀剂等物理方法,诱杀或阻止病虫害的发生。8.3.3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进行防治。8.3.4综合防治结合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第9章农产品采收与储运9.1采收时间与方法9.1.1确定采收时间农产品的采收时间对其品质和货架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种类和成熟度标准,科学确定采收时间。通常,采收时间宜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以降低产品采后生理活动,减少水分蒸发和营养损失。9.1.2采收方法采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人工采收:采用人工采摘时,应保证动作轻柔,避免对农产品造成机械损伤;(2)机械采收:采用机械设备采收时,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特点调整设备参数,降低损伤;(3)采收工具:使用清洁、卫生、无污染的采收工具,保证农产品安全。9.2农产品分级与包装9.2.1分级农产品分级应根据产品的大小、形状、色泽、成熟度等指标进行,分为一等品、二等品和次品。分级过程要求快速、准确,以保证产品品质。9.2.2包装包装材料应选择环保、无毒、无害、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包装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1)包装形式:根据产品特点选择适当的包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