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_第1页
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_第2页
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_第3页
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_第4页
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防护指南TOC\o"1-2"\h\u30879第1章系统运维安全概述 4186701.1系统运维安全的重要性 46671.2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4258451.3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策略 58754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 6179962.1数据中心物理安全 6277722.1.1数据中心选址 642592.1.2数据中心布局 6136892.1.3环境安全 6211892.1.4门禁系统 6226382.1.5视频监控系统 6276412.1.6防火系统 6195062.2服务器和设备物理安全 64272.2.1设备摆放 6109522.2.2机房布线 6120372.2.3设备标签 6202272.2.4设备锁定 798842.2.5防尘防潮 712.3网络设备物理安全 7323672.3.1网络设备摆放 786392.3.2网络设备锁定 7247572.3.3设备接口保护 7233182.3.4网络设备标签 7287572.3.5防止电磁干扰 7258292.3.6网络设备电源 726115第3章网络安全防护 749083.1网络架构安全 7213303.1.1网络设计原则 7287773.1.2网络分区 790183.1.3虚拟专用网络(VPN) 7175273.1.4网络冗余 8276163.2边界安全防护 8275753.2.1防火墙部署 89383.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 8185223.2.3虚拟补丁技术 871373.2.4负载均衡 899743.3内部网络安全 8300623.3.1访问控制策略 8309283.3.2网络隔离 8103603.3.3安全审计 865373.3.4安全意识培训 8322313.3.5安全运维管理 917162第4章系统安全防护 946374.1操作系统安全 9107164.1.1基础安全设置 9292894.1.2最小权限原则 9198024.1.3安全更新与漏洞修复 9130414.1.4系统防火墙设置 987974.1.5安全审计与监控 9105474.2数据库安全 9133914.2.1数据库账户管理 959664.2.2数据库加密 9306644.2.3备份与恢复策略 9139894.2.4数据库安全审计 1089944.2.5数据库防火墙设置 10175714.3中间件安全 10175764.3.1中间件版本更新 1027334.3.2中间件配置安全 10192804.3.3中间件权限控制 10252154.3.4中间件安全审计 1077074.3.5中间件防护策略 10643第5章应用安全防护 10326495.1应用软件安全 10312115.1.1软件开发安全管理 1096855.1.2应用软件安全配置 10170465.1.3应用软件安全审计 11301535.2应用层协议安全 11161255.2.1协议安全概述 11321035.2.2传输加密 11278465.2.3协议认证 11298935.2.4协议访问控制 1163145.3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 11324495.3.1API安全概述 1117475.3.2API身份认证 11288085.3.3API访问控制 11232605.3.4API数据加密 11240545.3.5API安全审计 119493第6章数据安全防护 11231346.1数据加密与解密 12263086.1.1加密技术概述 1262086.1.2常用加密算法 12116306.1.3加密技术应用 12102256.1.4加密策略制定 1295866.2数据备份与恢复 12215726.2.1备份策略 12180466.2.2备份技术 12219386.2.3恢复技术 1260396.2.4备份与恢复测试 12181976.3数据防泄露 12267466.3.1数据防泄露策略 12158346.3.2数据防泄露技术 13300806.3.3数据防泄露培训与意识提升 13148306.3.4数据泄露应急处理 1312913第7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1381147.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 1369127.1.1多因素认证 13188427.1.2密码策略 13243687.1.3账户锁定策略 13290427.1.4认证信息加密 13235677.1.5认证日志记录 13104267.2用户权限控制策略 1328507.2.1最小权限原则 142267.2.2权限分离 1497697.2.3动态权限调整 14190577.2.4权限审计 14271847.2.5权限管理流程 14190377.3用户行为审计 14317537.3.1审计策略制定 14325377.3.2审计日志记录 14167977.3.3审计数据分析 1469527.3.4异常行为报警 14242457.3.5审计结果反馈 1518741第8章安全事件监控与应急响应 15146388.1安全事件监测 15117788.1.1监测机制建立 15183628.1.2监测策略制定 15324238.1.3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15183198.2安全事件分析 15302048.2.1安全事件分类 1563298.2.2安全事件调查 1625968.2.3安全事件报告 16158588.3应急响应与处理 1629558.3.1应急响应流程 1692508.3.2处理措施 16248048.3.3应急响应团队建设 17140738.3.4定期演练与培训 1728636第9章安全合规性管理 17131209.1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 171589.1.1国家法律法规 17278629.1.2行业标准与规范 1767599.2安全合规性评估 17116389.2.1评估方法 1824839.2.2评估流程 18150259.3安全合规性持续改进 1812239.3.1建立长效机制 18176089.3.2跟踪法律法规与标准更新 18188589.3.3安全风险防控 1819785第10章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81044110.1安全意识培训 191935610.1.1培训目标 191890810.1.2培训内容 191814310.1.3培训方式 19941110.1.4培训对象 19608210.1.5培训评估 191393610.2安全技能培训 192312010.2.1培训内容 193127110.2.2培训方式 19581110.2.3培训对象 191268210.2.4培训周期 19857710.3安全团队建设与沟通协作 20674310.3.1团队建设 203048610.3.2沟通协作 202630410.3.3安全例会 201305510.3.4安全演练 201375510.3.5培训与交流 20第1章系统运维安全概述1.1系统运维安全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系统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支撑。系统运维作为保障IT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业务连续性和企业声誉。因此,系统运维安全在保障企业整体信息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系统运维安全管理,对于提高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2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系统运维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管理:制定明确的运维人员职责、权限和操作规范,保证运维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2)制度管理:建立健全系统运维管理制度,规范运维流程,保证运维活动有序、合规进行。(3)物理安全:加强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等关键设施的物理安全防护,防止非法入侵、破坏等安全事件。(4)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保证系统运维过程中的网络通信安全。(5)系统安全:定期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进行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复,加强系统安全防护。(6)数据安全:采取加密、备份等措施,保护企业数据不被非法访问、泄露、篡改或丢失。(7)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制度,对运维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记录,发觉并防范安全风险。1.3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策略为提高系统运维安全性,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1)权限控制:实施严格的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保证运维人员仅具备完成工作所需的必要权限。(2)身份认证:采用双因素认证、CA证书等手段,加强运维人员的身份认证,防止非法访问。(3)操作审计:对关键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迅速定位问题、追踪责任。(4)变更管理:建立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保证变更活动可控、可追溯。(5)漏洞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及时修复已知漏洞,降低安全风险。(6)安全培训:加强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整体安全防护能力。(7)应急预案:制定系统运维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运维安全防护体系,保证IT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2.1数据中心物理安全2.1.1数据中心选址数据中心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地质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保证其远离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并便于进行日常运维管理。2.1.2数据中心布局合理规划数据中心的布局,实现服务器、网络设备、电源设备等物理资源的有序分布,降低安全风险。2.1.3环境安全保证数据中心内部环境稳定,包括温度、湿度、清洁度等,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2.1.4门禁系统部署门禁系统,对进出数据中心的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2.1.5视频监控系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数据中心内部的全天候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2.1.6防火系统建立健全的防火系统,包括自动报警、灭火设备等,降低火灾对数据中心的影响。2.2服务器和设备物理安全2.2.1设备摆放服务器和设备应摆放在专门的机架上,保证设备稳定、整齐,便于管理和维护。2.2.2机房布线合理规划机房布线,避免线缆混乱导致的故障和安全隐患。2.2.3设备标签为设备贴上唯一标识的标签,便于识别和管理。2.2.4设备锁定对服务器和重要设备进行物理锁定,防止设备被非法移动或盗用。2.2.5防尘防潮保证服务器和设备具有良好的防尘防潮功能,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2.3网络设备物理安全2.3.1网络设备摆放网络设备应摆放在安全、易于管理的位置,避免设备受到物理损害。2.3.2网络设备锁定对网络设备进行物理锁定,防止设备被非法移动或篡改。2.3.3设备接口保护对网络设备的接口进行保护,如使用接口盖、贴上封条等,防止接口被非法接入。2.3.4网络设备标签为网络设备贴上唯一标识的标签,便于识别和管理。2.3.5防止电磁干扰采取有效措施,如使用屏蔽机柜、合理布线等,降低电磁干扰对网络设备的影响。2.3.6网络设备电源保证网络设备电源稳定可靠,避免因电源故障导致设备损坏或数据丢失。第3章网络安全防护3.1网络架构安全3.1.1网络设计原则在网络架构安全方面,首先应遵循安全性与可靠性并重的网络设计原则。合理规划网络架构,实现业务系统与互联网的隔离,保证关键业务系统的安全性。3.1.2网络分区根据业务需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如核心区、边界区、内部网络等。各区域之间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安全威胁的扩散。3.1.3虚拟专用网络(VPN)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访问和跨区域互联。对VPN数据进行加密和认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1.4网络冗余在网络架构中实施冗余设计,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抗故障能力。对关键设备、链路进行冗余配置,保证业务系统稳定运行。3.2边界安全防护3.2.1防火墙部署在边界部署防火墙,实现进出网络流量的检查和控制。合理配置防火墙规则,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行为。3.2.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部署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并阻止潜在的入侵行为。3.2.3虚拟补丁技术针对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应用的漏洞,采用虚拟补丁技术进行防护,降低安全风险。3.2.4负载均衡在边界部署负载均衡设备,合理分配网络流量,提高系统处理能力,避免单点故障。3.3内部网络安全3.3.1访问控制策略制定严格的内部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实施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防止内部用户滥用权限。3.3.2网络隔离对内部网络进行物理或逻辑隔离,如采用VLAN、子网等技术,降低内部网络的安全风险。3.3.3安全审计开展内部网络安全审计,定期检查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应用的安全状况,及时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3.3.4安全意识培训加强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降低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风险。3.3.5安全运维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网络安全运维管理体系,保证网络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时应对安全事件。第4章系统安全防护4.1操作系统安全4.1.1基础安全设置操作系统安全是整个IT系统安全的基础。首先要进行操作系统的基础安全设置,包括密码策略、账户锁定策略、登录尝试限制等,保证操作系统账户的安全性。4.1.2最小权限原则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合理配置操作系统账户权限,仅授予必要的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4.1.3安全更新与漏洞修复定期检查操作系统厂商的安全更新,及时安装补丁,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4.1.4系统防火墙设置合理配置操作系统防火墙,过滤非法访问和恶意流量,保护系统免受外部攻击。4.1.5安全审计与监控开启操作系统安全审计功能,对关键操作进行记录和监控,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溯和分析。4.2数据库安全4.2.1数据库账户管理严格管理数据库账户,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4.2.2数据库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4.2.3备份与恢复策略制定数据库备份与恢复策略,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在遭受破坏后能迅速恢复。4.2.4数据库安全审计开启数据库安全审计功能,对数据库操作进行记录和分析,发觉并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4.2.5数据库防火墙设置合理配置数据库防火墙,过滤非法访问和恶意流量,保护数据库免受外部攻击。4.3中间件安全4.3.1中间件版本更新定期检查中间件版本,及时更新至最新版本,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4.3.2中间件配置安全合理配置中间件,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安全风险。4.3.3中间件权限控制对中间件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4.3.4中间件安全审计开启中间件安全审计功能,对关键操作进行记录和监控,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溯和分析。4.3.5中间件防护策略根据中间件的特性,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如Web应用防火墙(WAF)等,防范针对中间件的攻击行为。第5章应用安全防护5.1应用软件安全5.1.1软件开发安全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安全开发原则,将安全性纳入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各个阶段。同时加强对开发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保证其能够识别并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5.1.2应用软件安全配置合理配置应用软件,保证安全参数设置符合企业安全策略。定期对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更新补丁,修复已知漏洞。5.1.3应用软件安全审计开展应用软件安全审计,评估软件的安全功能,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2应用层协议安全5.2.1协议安全概述应用层协议安全主要包括对HTTP、FTP、SMTP等协议的安全防护。通过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5.2.2传输加密采用SSL/TLS等加密技术,对应用层协议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5.2.3协议认证实现应用层协议的认证机制,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合法,防止非法访问。5.2.4协议访问控制根据企业安全策略,对应用层协议进行访问控制,限制非法访问和恶意请求。5.3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5.3.1API安全概述应用程序接口(API)安全主要针对WebAPI、服务端API等,通过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手段,保证API调用的安全性。5.3.2API身份认证实现API的身份认证机制,包括但不限于OAuth、JWT等,保证调用者具备合法身份。5.3.3API访问控制根据企业安全策略,对API进行访问控制,限制非法调用和恶意请求。5.3.4API数据加密对API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5.3.5API安全审计定期对API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关注API安全漏洞信息,及时更新和修复相关漏洞。第6章数据安全防护6.1数据加密与解密6.1.1加密技术概述数据加密是保护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读取和篡改。本节将介绍常用的加密算法、加密技术应用及加密策略制定。6.1.2常用加密算法介绍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分析各种算法的优缺点,以便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加密算法。6.1.3加密技术应用分析在IT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场景,如数据库加密、文件加密、通信加密等。6.1.4加密策略制定从密钥管理、加密算法选择、加密级别等方面,制定合理的数据加密策略,保证数据安全。6.2数据备份与恢复6.2.1备份策略介绍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备份策略,分析各种策略的优缺点,为企业选择合适的备份策略提供参考。6.2.2备份技术介绍物理备份、逻辑备份、快照备份等备份技术,以及备份介质的选择,如硬盘、磁带、云存储等。6.2.3恢复技术阐述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介绍常见的数据恢复技术和工具,以及数据恢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6.2.4备份与恢复测试定期进行备份与恢复测试,验证备份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保证在数据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6.3数据防泄露6.3.1数据防泄露策略制定数据防泄露策略,包括数据分类、权限控制、审计等措施,防止敏感数据泄露。6.3.2数据防泄露技术介绍数据防泄露技术,如DLP(数据泄露防护)、访问控制、加密传输等,以及相关设备和软件的应用。6.3.3数据防泄露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员工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数据泄露风险。6.3.4数据泄露应急处理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数据泄露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第7章用户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7.1用户身份认证机制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有效的身份认证机制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资源。以下是用户身份认证的相关要点:7.1.1多因素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方式,结合密码、动态令牌、生物识别等技术,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7.1.2密码策略设定合理的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度、更换周期等,保证用户密码不易被破解。7.1.3账户锁定策略设置账户锁定机制,对连续多次尝试失败的用户进行锁定,防止暴力破解。7.1.4认证信息加密对用户身份认证信息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避免泄露敏感信息。7.1.5认证日志记录记录用户身份认证过程的相关信息,包括认证时间、认证方式、认证结果等,以便审计和排查问题。7.2用户权限控制策略用户权限控制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权限控制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系统内部安全风险。7.2.1最小权限原则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完成工作所需的最少权限,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7.2.2权限分离实施权限分离,避免将关键权限集中在一个用户或角色上,降低内部滥用权限的风险。7.2.3动态权限调整根据用户职责变动或系统安全需求,动态调整用户权限,保证权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7.2.4权限审计定期对用户权限进行审计,保证权限分配的合规性和合理性。7.2.5权限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流程,包括权限申请、审批、变更、回收等环节,保证权限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控性。7.3用户行为审计用户行为审计是监控和防范内部威胁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审计,可以及时发觉和处置潜在的安全风险。7.3.1审计策略制定根据企业安全需求,制定合理的用户行为审计策略,包括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周期等。7.3.2审计日志记录记录用户操作行为的相关信息,包括操作时间、操作对象、操作结果等,以便分析和排查异常行为。7.3.3审计数据分析对审计日志进行定期分析,发觉用户行为的异常趋势,为安全防护提供数据支持。7.3.4异常行为报警建立异常行为报警机制,对发觉的异常行为进行实时报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7.3.5审计结果反馈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安全防护措施的优化和改进。第8章安全事件监控与应急响应8.1安全事件监测8.1.1监测机制建立为提高IT系统运维管理安全性,应建立全面的安全事件监测机制。该机制包括但不限于: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以及采用流量分析工具等技术手段。8.1.2监测策略制定根据业务特点及系统安全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监测策略。监测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1)定义安全事件类型及等级划分;(2)设定监测范围、频率及阈值;(3)确定监测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4)明确监测目标及关键指标。8.1.3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分析结果应包括以下方面:(1)安全事件类型及发生时间;(2)影响范围和程度;(3)攻击源及攻击手段;(4)安全漏洞及风险等级。8.2安全事件分析8.2.1安全事件分类根据安全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攻击手段等特点,将安全事件进行分类。分类标准如下:(1)按事件类型分类,如恶意代码、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2)按影响范围分类,如局部影响、全局影响等;(3)按攻击手段分类,如钓鱼、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8.2.2安全事件调查针对已分类的安全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内容包括:(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范围;(2)攻击者的IP地址、地理位置及攻击途径;(3)安全漏洞及原因分析;(4)受影响系统及数据的恢复情况。8.2.3安全事件报告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安全事件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概述;(2)事件影响;(3)事件调查过程;(4)事件处理措施;(5)预防类似事件的建议。8.3应急响应与处理8.3.1应急响应流程建立应急响应流程,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阶段:(1)事件发觉与报告;(2)事件评估与分类;(3)应急预案启动;(4)事件处置与跟踪;(5)事件总结与改进。8.3.2处理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隔离受感染的系统,防止病毒蔓延;(2)修补安全漏洞,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3)恢复受影响的数据,保证业务正常运行;(4)追踪攻击源,协助执法部门进行打击。8.3.3应急响应团队建设成立专业的应急响应团队,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应急响应工作。团队成员应具备以下能力:(1)熟悉网络安全技术;(2)具备应急响应和处理经验;(3)能够快速分析、处理安全事件;(4)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8.3.4定期演练与培训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团队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第9章安全合规性管理9.1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本节主要阐述IT系统运维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安全合规性管理是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组织应充分了解并遵循以下方面的要求:9.1.1国家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4)其他与IT系统运维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9.1.2行业标准与规范(1)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2)ISO/IEC2700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实践指南;(3)GB/T220802016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4)GB/T22081201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指南;(5)其他与IT系统运维管理相关的行业标准与规范。9.2安全合规性评估为保障IT系统运维管理符合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组织应进行安全合规性评估。以下是安全合规性评估的主要内容:9.2.1评估方法(1)文件审查: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进行梳理,保证文件齐全、更新及时;(2)现场检查:对IT系统运维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地检查,保证实际操作符合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3)技术检测:运用技术手段,对IT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9.2.2评估流程(1)制定评估计划:明确评估目标、范围、方法、时间表等;(2)开展评估:按照评估计划,对IT系统运维管理进行全面评估;(3)问题整改:针对评估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4)评估报告:整理评估过程和结果,形成评估报告。9.3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