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十六课张居正P93死亡和纳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情。——本杰明·富兰克林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马克思赋税,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的东西——列宁P93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的概念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贡:夏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然后将收获物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助:又称籍法,籍就是借,借民力以耕公田。彻:周代的井田中,每块土地为100亩(合今31亩多),900亩土地分给八家共同耕种,其中100亩的收获作为田赋上交国家。P93赋出于田,自上税下;贡出于土,从下献上。”——《玉海·食货·贡赋》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情况。P93P93【时空坐标】目录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3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学习聚焦:古代的赋役除田赋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封建强制剥削。从唐朝租庸调到清朝摊丁入亩,赋役征收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废除。P93P93

(一)概念解读赋役制度: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主要包括赋和役。户税:以户为征收依据的财产税;田赋: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也叫田租,丁税:以人丁为征收依据的人头税;杂税:如市税、关税、落地税、当税、契税等。徭役:成年男子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包括力役、兵役、杂役。赋役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1.秦汉时期的赋役田赋: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

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

(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秦朝的赋役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

发闾左谪戍渔阳……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特点:重税;严苛;课条繁杂。影响:秦朝的横征暴敛是秦朝行暴政的表现,加速了秦的覆亡。(印证了“秦亡于秦政而非秦制”的观点)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秦朝的赋役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

汉兴,…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缗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1.秦汉时期的赋役人头税:①秦朝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

②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

汉兴,…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

缗mín

缗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巩固练习1.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朝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巩固练习D.解析:材料是针对商人的做法,不能得出当时劳动力极其缺乏,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故B项错误;秦始皇让“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而不是因为徭役比较繁重才把“贾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故C项错误,D项正确。2.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A.解析:材料“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说明汉代鼓励结婚、鼓励生育,故选A项;材料“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说明不是所有女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标准,不是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汉代的税收制度体现的是汉代政府管理能力强,排除D项。2.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 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 D.政府管理能力差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P931.秦汉时期的赋役徭役:秦朝男子17岁起役,汉昭帝时改为23岁起役①更卒: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②正卒: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③戍卒: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P93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最早: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秦献公十年实行“为户籍相伍”的措施,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时正值战乱时期,人民流亡,留下大量无主荒地。屯田农民不服兵役和劳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田租。公元204年,曹操颁行租调制。规定百姓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纳粟四升,称田租;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称为户调。其他税收项目一律罢止。废除了两汉以来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豪强地主也必须土地亩数纳田租、出户调,不准让百姓出租赋。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2.隋唐时期的赋役(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2.隋唐时期的赋役(2)唐朝:唐前期:租庸调制

基础:均田制(土地国有)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隋朝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佼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是为“租”。“调”随乡土所产而出。每丁每年纳绢(或绫)2丈,绵3两,不产绢绵的地方,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此外,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隋朝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户税)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役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佼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唐朝规定:每丁每年缴纳租粟2石,是为“租”。“调”随乡土所产而出。每丁每年纳绢(或绫)2丈,绵3两,不产绢绵的地方,或纳布2丈5尺,麻3斤。此外,每丁每年服役20天,闰年22天.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纳绢3尺。称为“庸”。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2.家国情怀——唐朝两税法对国家预算体系的影响(2020·山东淄博二模)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个份额。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2.家国情怀——唐朝两税法对国家预算体系的影响(2020·山东淄博二模)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个份额。这一举措(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明立意本题以唐朝的两税法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国家预算体系的积极意义抓关键“两税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个份额,这体现了量入为出原则,即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故选C项排干扰安史之乱遗留的问题是藩镇割据,“两税三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项;两税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性积极性的增强,排除D项获答案

C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3.叶茵的《田父吟》中写道:“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3.叶茵的《田父吟》中写道:“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封建社会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反映出农民的境遇并不美好,农民是古代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受封建国家及地主阶级的双重剥削。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秦汉役赋田赋口赋、算赋隋唐财产税更卒正卒戍卒租庸调租调

役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纳绢代役租庸调制均田制两税法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国家财政危机780年唐中叶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国家赋税总额各地数额地税户税田亩人丁、资产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2.隋唐时期的赋役(2)唐朝:唐中期:

两税法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两税法的意义/评价?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两税法的意义/评价?积极影响①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相对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③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⑤简化规范了税制⑥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⑦巩固唐朝统治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两税法的意义/评价?消极影响①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又造成农民负担加重②地方官吏把苛捐杂税并入两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③两次征收容易使得地方官员变相剥削百姓④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3.宋朝的赋役(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2)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募役法有何作用?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政策之一。熙宁五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募役法:又称免役法,于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僧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王安石北方:租庸调制(丁税、地税)南方:两税法(夏税、秋粮)科差:按户等征收丝和银两宋:承袭唐制,两税法+附加税元:沿用唐制,南北异制募役法:百姓缴钱免役,官府募人代役。税重扰民

“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作用: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4.元朝的赋役(1)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2)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5.明朝的赋役(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P94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财政危机,以及赋役制度败坏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明中期各地官员对赋税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尝试,……其改革趋势多为删繁就简,而一条鞭法正是这些改革的归纳和总结。——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张居正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明·佚名《闯王》P94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和财政危机,以及赋役制度败坏而带来的各种问题,明中期各地官员对赋税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尝试,……其改革趋势多为删繁就简,而一条鞭法正是这些改革的归纳和总结。——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张居正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明·佚名《闯王》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5.明朝的赋役(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①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③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5.明朝的赋役(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③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其他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5.明朝的赋役(3)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③意义: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其他①简化手续,政府统一征收,限制豪强地主等层层盘剥,减轻农民负担②按田亩多少征收,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缓和了矛盾,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③赋役征银,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4-56.清朝的赋役1)过程①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②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摊丁入亩”。(2)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摊丁入亩制度的实行,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失地和无地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赋税负担,摊丁入亩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当时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时期税田亩税人力税人头清代税收报表秦汉田赋徭役口赋隋租役调唐前期租庸调唐中后期地税×户税宋地税徭役户税元租/地税徭役调/户税明√×√清√××2006年11月22日,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精心打磨着他亲手铸造的那尊"告别田赋鼎"。国家免除农业税的政策,给王三妮带来了实惠,也给他带来了铸鼎的冲动。于是,历经一年多时间、由他自己设计铸造的"告别田赋鼎"面世。"告别田赋鼎"由青铜铸造,通高99厘米,最大直径82厘米,重252千克。鼎腹上部是《告别田赋》铭文,共计560字。文中历述田赋的变迁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鼎腹下部刻四海水纹,高浮雕龙、瑞兽。龙与兽由祥云围绕,寓意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乾坤转,天地变,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主席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节选《告别田赋鼎铭文》)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秦汉宋元役赋田赋租调一条鞭法更卒正卒戍卒口赋算赋财产税隋唐租庸调役两税法780年募役法科差明租庸调摊丁入亩清金花银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其特点P94左下角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5变化趋势:1.从丁身为本到财产为宗,人头税从极受重视到逐渐被废除;2.从赋役并行到以税代役,劳役逐渐并入赋税中。这两条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束缚的逐渐松弛3.税收形式上,由实物地租到银物兼收,再到货币地租。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特点:1.循序渐进:赋役制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2.常有反复:赋役制度的演进不是直线性的,常有已经废止的制度被重新使用(比如宋代的徭役,元代的租庸调等)3.维护统治:改革是从整顿当时的赋役制度和保证财政收入的目的出发,并没有真正减轻人民的负担。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P9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影响(1)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4)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5)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朝代赋役制度发展趋势秦汉魏晋唐朝初期晚期宋元明清1.征收标准:2.赋役形式:3.征收种类:4.征收时间:人丁为主

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劳役地租为主

实物为主

货币为主(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赋重于役(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役并入赋(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的三个阶段。田赋、人头税、徭役编户制度田赋、人头税、徭役、财产税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丁税、地税;夏税、秋粮;科差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学习聚焦: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新中国实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关税制度和个人所得税制度。P93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3西周1937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进口税暂行条例》国民政府改订新约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出现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84019271928废除国内税统一国境边税1949中国关税的演变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5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1)含义: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2)起源: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5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3)演变国内关税①在关税出现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存在着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②中国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P95民国初年,坐落于上海就将路外滩海关大楼前的赫德铜像。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新税则并予以公布。新税则有三大特点:第一,将中国关税税率降得很低。第二,中国土货的出口税率高于洋货的进口税率。第三,凡是没有列入税则者,出口货和大部分进口货一律按“值百抽五”征税,另一部分进口货,如香料、木料、铜、铁、铅、锡等一律按“值百抽十”征税。——据叶风英《失守的国门——旧中国的海关》赫德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代表列强把持我国海关大权,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和现代邮政系统。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5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3)演变国境关税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5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3)演变国境关税③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的主张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P95宋子文,宋家长子,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2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28——1930年间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

受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从1928至1930年,国民政府从外国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南京条约》签订就丧失了的关税自主权,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

刚刚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的重要来源。关税自主后,进口税率大幅度提高。进口税率的提高,降低了外国商品在中国的竞争力,而降低出口商品税率,又提高了本国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摘编自《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4.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B.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C.英国有权决定中国关税税率D.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是指《南京条约》规定中国须同英国协定关税,中国的关税不能自主,故选A项。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P95-6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3)演变国境关税⑤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后来在关税自主权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