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中枢之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重要概念: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了解魏晋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认识其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了解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历程和运行流程,理解其特点和作用。3.结合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内容,理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影响及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趋势。

选官制度——平民与贵族的博弈

主题一(集天下之人)一、选官之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官,干扰人才选拔,影响中央集权;察举制自身出现弊端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家世、德才→家世设问:阅读教材内容,概括九品中正制的产生背景、选拔方式、选拔标准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一、选官之制: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阅读史料及教材内容,认识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探究1材料一:(汉末以来)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晋书·卫瓘传》材料三: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1)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前期看中道德才能,为政府选拔人才;后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二、隋唐——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1)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二: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无论试诗赋、策论……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材料一:(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开放性:自由报名公正性:分科考试科学性:择优录取集权性:统一集权一、选官制度——平民与贵族的博弈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的影响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情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2: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4: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明)顾炎武:《日知录》材料5: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形成重学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①禁锢思想,压抑个性;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3.评价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

(2)局限性:①禁锢思想,压抑个性;(1)积极性: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官员素质。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时代选官制度选拔标准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两汉时期品德、才能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九品中正制家世科举制才学察举制探究从两汉到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之处?(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权利、选拔原则角度分析)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权利:选拔原则: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由推荐品评到公开考试由地方到中央制度化、公开、公平血缘军功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较量

主题二(分丞相之权)三公九卿制(秦朝)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中外朝制(汉朝)根据教材41页内容,比照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外朝制示意图,自主设计一幅隋唐三省六部示意图,(要求能反映隋唐三省六部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流程)分析三省六部制有哪些变化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意义是什么?点拨:政事堂在唐高宗时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在其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主众务。这标志着隋代到唐前期的三省六部制被中书门下体制取代,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分相权节制君权权责分明特点影响观察三省位置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太极宫两侧,便于随侍皇帝,参与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在承天门之外,离皇帝较远,距中央各官署较近,便于执行政务。三省均在皇城之中,说明地位的重要性,起到决策和执行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利于政令的施行。空间布局体现出决策权和行政权的统一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图▶在专制时代,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思考政事堂易错点拨唐代真实的选官制度门荫取仕仍是主流。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铨选仍重门第。“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有科举≠只有科举程序公平≠结果公平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认识:唐代科举保存了推荐制的残余,选拔制度尚未完善,门第观念较重,未能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士族子弟在科举中占有明显优势,社会阶层流动性有限。

赋税制度——人丁与财产的取舍

主题三(聚世间之财)三、赋税制度均田制与租调制调(人头税):帛或布租(田亩税):粮食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均田制为基础均田制:指政府不触动原有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接受土地的农民要向封疆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役,土地只允许使用不允许买卖。(以均田制接受的土地为基础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征收标准按户征收粮和绢帛问题探究

材料: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相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唐)李林甫:《唐六典》探究:阅读材料八,概括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调:帛或布租:粮食(粟)庸:用帛或布代徭役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税封建国家依据自己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役臣民向国家提供的义务劳动(更赋是一种代役税)租纳粟为租(田租)——土地税庸纳帛或布代役为庸——代役税调纳帛或布为调——财产税进步之处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教材43页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的背景:安史之乱后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户口不实军事作战需要赋税名目繁多贫富差距大,贫苦百姓负担重官吏巧取豪夺纳税人口数量减少(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2)政府财政困难两税法对比租庸调制的变化与创新征税标准人身控制税收种类征税内容(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②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税收种类简化(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④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探究与拓展

阅读课本P43-44中的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评价;积极性:(1)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3)“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局限性: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课堂小结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公平、开放、制度化

人身控制放松化

科学、规范、成熟化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颁布诏令,士族子弟要想在30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时梁武帝下诏设置五馆,专门收揽“寒门俊才”,凭借经学策试合格就可以入仕。这表明南朝梁武帝()A.废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权 B.强化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权C.对九品中正制进行局部调整 D.从根本上否定了九品中正2.如图是学者统计的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唐代()A.国力盛衰影响登科数量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C.进士科目考试难度最低D.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认同D随堂巩固C3.据下表可知()A.魏晋政治制度一脉相承B.累世公卿现象开始出现C.魏晋统治集团趋向封闭D.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异变4.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的设立()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了宰相的权力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了决策的失误C随堂巩固C曹魏西晋关系豫州刺史贾逵司空、尚书令贾充父子尚书卫觊司空、尚书令卫璀父子司徒王昶司徒王浑父子尚书令裴潜司空裴秀父子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