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目录一、第一课唱歌、游戏 1.1上学歌 1.2同他去 1.3本课复习与测试二、第二课童谣诵读 2.1打花巴掌 2.2金鼓槌 2.3本课复习与测试三、第三课唱歌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2国旗,国旗真美丽 3.3本课复习与测试四、第四课歌表演 4.1太阳 4.2牧童谣 4.3亮火虫 4.4本课复习与测试五、第五课儿童歌舞 5.1飞呀飞 5.2同同飞 5.3唱呀,跳呀 5.4本课复习与测试六、第六课歌表演 6.1小鹿,小鹿 6.2梅花鹿 6.3两只小象 6.4本课复习与测试七、第七课音乐游戏 7.1阿里里 7.2小松鼠钻树洞 7.3伦敦桥 7.4本课复习与测试八、第八课歌表演 8.1其多列 8.2水牛儿 8.3牵牛花当喇叭 8.4本课复习与测试九、第九课情景唱游 9.1郊游 9.2郊外去 9.3火车开啦 9.4旅游路上 9.5本课复习与测试十、第十课听赏、创意模拟 10.1公鸡、母鸡 10.2天鹅 10.3狮王 10.4本课复习与测试第一课唱歌、游戏上学歌主备人备课成员教材分析“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第一课唱歌、游戏上学歌”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本音乐素养为目标,通过唱歌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本课内容包括歌曲学唱、音乐游戏以及简单的节奏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熟悉音乐的基本元素,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学唱歌曲,学生将提高音乐听觉感知和音乐记忆能力,同时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团队协作和创造力。学生还将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增强音乐审美体验,培养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歌曲《上学歌》的学唱: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并熟练演唱《上学歌》。教师需要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

-音乐节奏感知:通过歌曲中的节奏练习,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识别和演奏。

-音乐游戏活动:通过音乐游戏,强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模仿节奏、创编动作等。

2.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的记忆:一年级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采用重复听唱、跟随钢琴伴奏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和记忆旋律。

-歌词与旋律的配合:学生在演唱时可能会出现歌词与旋律不同步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分句教唱、逐句跟唱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歌词与旋律的配合。

-节奏的准确性:学生可能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把握不准确,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节奏,并让学生跟随练习,逐步提高节奏准确性。

-音乐游戏的理解和参与: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游戏的规则理解不深,教师需要耐心解释游戏规则,并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融入游戏,体验音乐乐趣。学具准备Xxx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每人一本《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

2.辅助材料:准备《上学歌》的音频文件,以及歌曲的乐谱和歌词。

3.实验器材:无需特别实验器材,但准备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小鼓、铃铛等,用于节奏练习。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活动区,每组配备一张桌子和椅子,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游戏活动。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有趣的歌曲,叫做《上学歌》。你们知道上学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吗?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它的快乐氛围吧。”

2.歌曲学唱

-“首先,我们来听一遍《上学歌》的完整音频。请大家仔细聆听,注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好的,刚刚大家听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开始分句学唱。我先唱一句,你们跟着唱一句,注意音准和节奏。”

-“接下来,我们一句一句地唱,直到整首歌曲都能熟练演唱。如果有人唱错了,不要紧张,我们一起再来一遍。”

3.歌词理解

-“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上学歌》的歌词。请一位同学朗读歌词,其他同学认真听。歌词中有哪些词语是你们熟悉的?它们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一一解释歌词中的词语,比如‘太阳’代表着光明,‘小鸟’象征着快乐。这首歌曲告诉我们,上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歌曲分析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上学歌》的旋律。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唱,注意旋律的起伏和节奏。”

-“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哪里是四分音符,哪里是八分音符。请大家用拍手的方式练习一下。”

5.节奏练习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节奏游戏。我会播放一段节奏,你们用小鼓或者铃铛来模仿。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节奏,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大家互相听听,看哪个小组演奏得最好。”

6.音乐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音乐游戏。我会播放《上学歌》的旋律,当旋律停止时,你们要做出一个特定的动作。比如,当听到‘小鸟’这个词时,你们要模仿小鸟飞翔的动作。”

-“我们再玩一个游戏,我会唱一句歌词,你们要根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唱到‘太阳升起’,你们就要模仿太阳升起的动作。”

7.歌曲表演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歌曲表演。请大家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可以是唱歌、跳舞或者表演故事。准备一下,我们一会儿来进行表演。”

8.总结与反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上学歌》,通过学唱、歌词理解、节奏练习和音乐游戏,大家对这首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想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在课堂上的收获。”

-“好的,我看到大家都很积极参与今天的课堂活动。你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快乐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9.课后作业

-“最后,我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请你们回家后,把《上学歌》唱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把今天学的节奏练习做给他们看。明天我们课堂上,我们会分享你们的表现。”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曲学唱: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上学歌》,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他们对歌曲的音准和节奏有了较好的把握,能够在集体唱歌时保持和谐。

2.歌词理解:学生对《上学歌》的歌词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解释歌词中的词语和寓意。他们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上学的快乐和成长的意义。

3.节奏感知:通过节奏练习,学生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准确地演奏出指定的节奏。

4.音乐表现:在音乐游戏中,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音乐表现力。他们能够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力。

5.团队协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他们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6.音乐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积极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7.文化理解:学生对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到了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关注音乐,愿意探索更多音乐知识。

8.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练习唱歌和节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他们愿意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9.情感体验:学生在演唱《上学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的快乐和温暖。他们能够在音乐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内容逻辑关系①歌曲学唱

-重点知识点:歌曲《上学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记忆。

-重点词句:《上学歌》中的歌词,如“太阳升起,小鸟飞翔,我们上学堂”。

②歌词理解

-重点知识点:歌词中的词语含义和歌曲主题理解。

-重点词句:歌词中的关键词汇,如“太阳”、“小鸟”、“上学堂”,以及歌曲传达的快乐上学情绪。

③节奏感知与练习

-重点知识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识别与演奏。

-重点词句:节奏练习中的指令,如“拍手四次”、“拍手八次”,以及对应的节奏型。典型例题讲解例题一:歌曲演唱

-题目:请完整演唱《上学歌》,并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解答:学生需按照学过的《上学歌》旋律和节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音准和节奏。

例题二:歌词理解

-题目:《上学歌》中提到的“太阳升起,小鸟飞翔”,分别象征着什么?

-解答:太阳升起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小鸟飞翔象征着快乐和自由。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象征意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例题三:节奏练习

-题目:请用小鼓或铃铛演奏以下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解答:学生需要准确演奏出指定的节奏。教师会通过示范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演奏方法。

例题四:音乐游戏

-题目:当音乐播放到“小鸟飞翔”时,请做出小鸟飞翔的动作。

-解答:学生需要在听到指定歌词时,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动作,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音乐和动作的关联。

例题五:歌曲创作

-题目:请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描述你上学的情景。

-解答: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上学的理解,创作一段歌词。教师会根据歌词的内容和创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讲解这些例题时,教师会逐一解释每个题目的要求,并通过示范、讨论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每个例题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例题一补充:在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提供钢琴伴奏,帮助学生保持音准。同时,教师会注意学生在演唱中的节奏是否准确,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例题二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升起”和“小鸟飞翔”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和感受。

-例题三补充:在节奏练习中,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式,然后让学生跟随模仿。对于节奏感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练习和指导。

-例题四补充:音乐游戏可以增加难度,比如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出不同的动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

-例题五补充:在歌曲创作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一些创作技巧。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上学歌》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我深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音乐游戏和歌曲表演来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我发现,学生对于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非常欢迎,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节奏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掌握程度不够,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个别辅导他们。

在策略上,我注重了歌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希望通过歌曲传达上学的快乐和成长的意义。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歌词的深层含义可能难以完全理解。未来,我计划通过更具体的故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在管理方面,我努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合作。但我也发现,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或自信心不足而不愿意参与。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

教学总结:

从整体效果来看,学生对《上学歌》的学唱和节奏练习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他们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对节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音乐游戏和歌曲表演中,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得到了展现。

学生在知识方面,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在技能方面,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和节奏感知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尽管如此,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节奏掌握不够的学生,我计划在课后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适时给予个别指导。此外,我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特别是那些在小组活动中不够积极参与的学生。

为了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更多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二是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三是加强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课堂小结,当堂检测在完成了《上学歌》的学习之后,我们来进行课堂小结和当堂检测,以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非常欢快的歌曲——《上学歌》。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通过节奏练习和音乐游戏,提高了我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在歌曲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学的快乐和成长的意义,也理解了歌词中的象征意义,如“太阳升起”代表新的一天的开始,“小鸟飞翔”象征自由和快乐。希望大家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和快乐带回家,和家人分享。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测活动。

1.歌曲演唱检测

-请大家完整演唱《上学歌》,我会记录下大家的演唱情况,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2.歌词理解检测

-我会随机抽取几位同学,请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歌词中的“太阳升起”和“小鸟飞翔”分别代表什么。

3.节奏感知检测

-请大家用拍手的方式,跟随我演奏的节奏,准确拍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4.音乐游戏检测

-我们来玩一个“听歌做动作”的游戏。我会播放《上学歌》的旋律,当播放到“小鸟飞翔”时,请大家做出小鸟飞翔的动作。

5.创作检测

-请大家尝试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描述自己上学的情景,可以是一句或两句,我会收集大家的创作并进行展示。

检测结束后,我会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在检测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展示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第一课唱歌、游戏同他去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本音乐素养为目标,结合湘艺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第一课《唱歌、游戏同他去》的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歌曲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培养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融入互动环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和音乐审美。通过学习《唱歌、游戏同他去》,学生将提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能力,掌握简单的歌曲演唱技巧,培养音乐表现力。同时,通过参与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对音乐的审美鉴赏水平。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节奏掌握和旋律演唱。

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部分旋律的准确演唱。

解决办法:

1.通过示范演唱和分句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使用节奏卡片和动作辅助,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节奏,增强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

3.对旋律中的难点部分进行分解练习,采用慢速演唱、逐句跟唱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

4.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集体练习,互相纠正错误,提高演唱的准确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结合讲授与讨论,让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设计唱歌接龙、音乐游戏等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3.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展示乐谱,辅助教学,同时使用简单的乐器如手鼓、小铃铛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节奏。五、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唱歌、游戏同他去》的歌曲视频和乐谱,要求学生预习并熟悉歌曲。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节奏变化?”和“你能找到歌曲中的重复旋律部分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互动和学生的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阅读乐谱,尝试理解歌曲的结构。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时发现的节奏变化和旋律特点以文字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方便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构成,结合乐谱进行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唱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游戏中实践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加深理解和记忆。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唱歌接龙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唱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作业,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性。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音乐学习网站和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练习歌曲的演唱。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音乐知识的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升学习效果。六、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音乐理论知识: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以及音乐的基本结构,如旋律、和声、曲式等。

(2)音乐历史背景:介绍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包括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等,以及世界音乐的发展概况。

(3)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介绍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

(4)音乐欣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包括如何聆听、如何理解音乐作品、如何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等。

(5)音乐实践技巧:提供一些简单的音乐演奏技巧,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乐器的入门知识。

2.拓展建议:

(1)音乐理论知识拓展:

-阅读音乐理论书籍,如《音乐入门》、《和声学基础》等,加深对音乐理论的理解。

-参加音乐讲座和研讨会,与专家、同行交流音乐理论知识。

(2)音乐历史背景拓展:

-观看纪录片,如《中国音乐史》、《世界音乐史》等,了解音乐发展的脉络。

-阅读音乐历史书籍,如《中国音乐史略》、《西方音乐史》等,深入理解音乐历史。

(3)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展:

-收听音乐家的代表作品,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等。

-阅读音乐家的传记,如《贝多芬传》、《莫扎特传》等,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事迹。

(4)音乐欣赏方法拓展:

-参加音乐欣赏课程,学习如何聆听和理解音乐作品。

-观看音乐欣赏视频,如《古典音乐欣赏》、《世界音乐之旅》等,拓宽音乐欣赏视野。

(5)音乐实践技巧拓展:

-参加音乐培训班,学习乐器的演奏技巧。

-观看音乐教学视频,如《钢琴入门教程》、《吉他自学教程》等,自学乐器演奏。七、典型例题讲解例题1:分析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中的节奏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在歌曲中的作用。

答案: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中的节奏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第二乐句的节奏紧凑,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第四乐句的节奏舒展,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这些节奏变化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符合歌曲描绘的场景。

例题2:在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中,找出并描述歌曲的旋律特点。

答案: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旋律以跳跃式进行为主,表现出儿童活泼、愉快的情绪。旋律中出现了多次大跳,如第二乐句的第三小节,旋律从高音跳到低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题3:根据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旋律,创作一段新的歌词,并演唱出来。

答案:创作歌词如下:“我们唱歌,我们游戏,同他去,快乐无比。”演唱时注意旋律的准确性和节奏的稳定性。

例题4:分析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曲式结构,并说明其特点。

答案: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为一段体曲式结构,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呈示主题,第二个乐句发展主题。这种结构简单明了,便于儿童理解和演唱。

例题5:结合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设计一个音乐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

答案:音乐游戏如下:

名称:唱歌接力赛

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围成一个圈。游戏开始,第一个同学唱出歌曲的第一句,第二个同学接着唱出第二句,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唱出最后一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歌曲接力的小组获胜。八、板书设计①歌曲名称及作者:《唱歌、游戏同他去》——提示歌曲主题及创作者。

②歌曲节奏特点:紧凑——舒展——强调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③歌曲旋律特点:跳跃式进行——描述歌曲旋律的主要特征。

④曲式结构:一段体曲式(两个乐句)——明确歌曲的曲式结构。

⑤歌词内容:我们唱歌,我们游戏,同他去——展示歌曲的主要歌词,方便学生记忆。

⑥音乐知识点:音高、节奏、旋律——提出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强化学习重点。

⑦拓展活动:音乐游戏设计——提示课后拓展活动的主题。课堂1.课堂评价:

-提问: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歌曲《唱歌、游戏同他去》的理解程度,包括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观察:在唱歌接龙等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情况,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音乐知识的应用能力。

-测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歌曲节奏和旋律的掌握情况,以及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

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①学生对歌曲节奏变化的识别和表达。

②学生对歌曲旋律特点的理解和演唱。

③学生对歌曲歌词的记忆和表现。

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⑤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作业评价:

-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批改,关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点评:在批改作业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具体的点评,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馈: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学生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同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和努力。

-鼓励:对于完成作业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口头或书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具体作业评价内容如下:

①学生对歌曲的演唱是否准确,包括节奏和旋律。

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音乐理论知识。

③学生在创作新歌词时的创意和音乐表达能力。

④学生作业的整体完成质量和态度。

⑤学生对作业反馈的响应和改进情况。教学反思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学习了《唱歌、游戏同他去》这首歌曲。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整体教学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深思和改进。

课堂上,学生们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唱歌接龙的游戏中,大家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说明我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立即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节奏和旋律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设计了创作新歌词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达能力。从提交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也有少数学生显得有些吃力。我在反思,是否应该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创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价,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评价标准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对于歌曲演唱的评价,除了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性,是否还应该加入表现力和情感的考量。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今天的课堂上,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紧凑,导致课堂进度有些拖延。我需要更精确地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学生。第一课唱歌、游戏本课复习与测试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一课唱歌、游戏本课复习与测试设计思路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唱歌和游戏,巩固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课程设计结合湘艺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所学歌曲,并通过游戏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欣赏能力,通过歌曲学习提升音乐表现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倾听,发展音乐审美和评价能力。学习者分析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高识别能力和简单的节奏感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拍手和动作。

2.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互动和游戏,学习风格偏重直观体验和动手操作。他们在音乐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参与热情,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音准控制、节奏把握、以及对于较复杂歌曲的记忆。此外,如何在游戏中保持秩序,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每人一本湘艺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歌曲示范音频、乐谱挂图、节奏卡片等。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活动区和学习区,活动区用于唱歌和游戏,学习区用于乐理学习和小组讨论。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有趣的唱歌和游戏的音乐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歌曲,然后再玩一些音乐游戏,好不好?

-(学生)好!

2.复习歌曲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1页,我们一起来唱《小星星》。准备好了吗?一、二、三,开始!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小星星》)

-(教师)同学们唱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唱《两只老虎》。请大家跟节奏拍手,一起来唱。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两只老虎》并拍手)

3.歌曲学习

-(教师)刚刚我们唱了两首歌曲,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歌曲《小鸭子》。请大家先听我唱一遍,然后我们一起唱。

-(教师示范唱《小鸭子》)

-(教师)好,现在请大家跟节奏拍手,一起来唱《小鸭子》。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小鸭子》并拍手)

4.音乐游戏

-(教师)唱完歌曲,我们来玩一个音乐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音乐椅子》。我会播放音乐,当音乐停止时,大家要迅速找到一张椅子坐下。如果没有找到椅子,就要唱一首歌曲。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找椅子坐下)

-(教师)恭喜找到椅子的同学!现在我们再来一次,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重复游戏,直到所有学生都能迅速找到椅子)

5.歌曲表演

-(教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棒!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歌曲表演。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我们学过的歌曲,进行表演。每个小组可以自己编排动作,也可以加入一些道具,让表演更加有趣。

-(学生自由分组,选择歌曲并进行表演)

6.总结与展示

-(教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精彩!每个小组都展示了独特的创意和才华。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我们复习了《小星星》和《两只老虎》,学习了新的歌曲《小鸭子》,还玩了音乐游戏《音乐椅子》。大家觉得这节课有趣吗?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音乐不仅能让我们快乐,还能培养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多听音乐,多唱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7.作业布置

-(教师)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作业。请大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用图画或者文字表达出歌曲带给你的感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学生回答)

8.结束语

-(教师)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次再见!

-(学生)老师再见!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熟练地唱出《小星星》、《两只老虎》和《小鸭子》等歌曲,音准和节奏掌握较好。

2.学生通过复习和练习,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音符的识别、节奏的感知等。

3.在音乐游戏中,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迅速适应游戏规则并积极参与。

4.学生在歌曲表演中展示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自己编排的动作和道具,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5.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有所增强。

6.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学会了用图画或文字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提高了艺术表达能力。

7.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中,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创意,增强了交流合作能力。

8.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9.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元素。

10.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出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内容逻辑关系①音乐基础知识掌握:重点知识点包括音符的识别(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节奏的感知(如四分音符节奏、八分音符节奏)以及简单乐谱的阅读(如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五线谱)。

②歌曲学习与表演:重点句子包括“我们一起来唱《小鸭子》”、“请大家跟节奏拍手”以及“每个小组可以自己编排动作”。这些句子体现了歌曲学习的步骤和表演的创造性。

③音乐游戏与互动:重点环节包括音乐游戏《音乐椅子》的规则说明(如“当音乐停止时,大家要迅速找到一张椅子坐下”)、小组讨论(如“每组选择一首我们学过的歌曲,进行表演”)以及课堂总结(如“希望大家在课后也能多听音乐,多唱歌”),这些环节促进了学生的互动和参与。重点题型整理题型一:歌曲默写

题目:请根据课堂上学过的歌曲《小鸭子》,将歌词补充完整。

答案:《小鸭子》歌词补充:

小鸭子,游泳去,摇摇摆摆多欢喜。

水清清,天蓝蓝,小鸟儿在前面带路。

题型二:节奏模仿

题目:请根据以下节奏卡片,用拍手的方式模仿出来。

答案:节奏卡片模仿示例:

1.四分音符节奏:拍手一次(1次)

2.八分音符节奏:快速连续拍手两次(2次)

题型三:乐理知识应用

题目:请用简谱写出下面的旋律。

答案:简谱旋律示例:

123454321

题型四:音乐欣赏

题目:请听一遍歌曲《两只老虎》,然后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场景。

答案:《两只老虎》欣赏描述:

歌曲《两只老虎》通过简单的旋律和重复的歌词,表现出两只小老虎活泼可爱、勇往直前的形象,让人感受到童真和快乐。

题型五:歌曲创作

题目:请以《小星星》为基础,创作一段新的歌词,并唱给大家听。

答案:创作歌词示例:

小星星,亮晶晶,晚上出来照大地。

我和你,手拉手,一起数星到天明。

重点题型详细补充和说明:

1.歌曲默写题型旨在检验学生对歌曲记忆的准确性,通过补充歌词,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节奏模仿题型通过拍手模仿节奏,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能力。

3.乐理知识应用题型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乐谱识读能力。

4.音乐欣赏题型通过聆听和描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歌曲创作题型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创作新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创作能力。课堂1.课堂评价

-(1)提问:在歌曲学习和音乐游戏环节,教师会针对歌曲内容、节奏感知和游戏规则进行提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问:“《小鸭子》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节奏?”或“在音乐游戏中,当音乐停止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2)观察: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反应,如是否能够跟上歌曲的节奏、是否积极参与游戏等。观察不仅限于个体表现,也包括小组合作情况。

-(3)测试: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书面测试或口头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歌曲、节奏和乐理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小星星》的旋律或识别特定的节奏模式。

2.作业评价

-(1)批改:教师会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仔细批改,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如歌曲默写的准确性、乐理知识的应用等。教师会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2)点评:在批改作业后,教师会给出具体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师可能会写:“你的歌曲默写很准确,继续保持!”或“在节奏模仿上还有待提高,下次尝试多练习。”

-(3)反馈:教师会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会给予表扬,对于需要提高的学生,教师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4)鼓励:教师会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表情,鼓励学生面对挑战,不断进步。例如,教师可以说:“你今天的表现很棒,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或“看到你每天都在进步,老师为你感到骄傲。”第二课童谣诵读打花巴掌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第二课《童谣诵读打花巴掌》。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学习歌曲《打花巴掌》,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了解童谣的特点,培养对童谣的兴趣。

3.学习歌曲中的节奏,练习拍手打节奏。

4.通过歌曲演唱和节奏练习,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聆听和演唱《打花巴掌》,提升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辨识。

2.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歌曲演唱和节奏练习,发展个人的音乐表达和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感受童谣的独特魅力,提升对音乐的欣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鼓励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即兴创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为小学一年级,处于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有限,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感知能力正在发展。在能力方面,学生初步具备跟随音乐节奏进行简单动作的能力,但协调性和表现力还需培养。素质上,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但专注力有待提高。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正处于规则意识养成的关键期,课堂常规和行为规范需要不断强化。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对音乐学习有正面影响,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和维持他们的兴趣。由于本节课内容为童谣诵读,学生对于童谣的接触较多,易于引发共鸣,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歌曲《打花巴掌》的旋律和节奏,并现场示范演唱和节奏打法。

2.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进行童谣诵读和节奏练习,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利用游戏化学习策略,通过“打花巴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节奏和歌词,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4.使用教学媒体,如播放歌曲录音和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谣内容,增强学习体验。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有趣的童谣,它叫做《打花巴掌》。谁知道童谣是什么?童谣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童谣就是儿童歌谣,通常简单易懂,节奏明显,容易上口。

2.学习歌曲《打花巴掌》

我:很好!那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童谣《打花巴掌》。请大家仔细听,注意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播放歌曲录音)

我:听完歌曲后,谁能告诉我这首歌的旋律是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

学生:旋律很欢快,节奏很清晰,容易跟着拍手。

3.分析歌曲结构

我:很好!这首歌的结构很简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述四季变化,第二部分是描述打花巴掌的游戏。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部分。

我:请大家跟我一起唱第一部分,注意旋律和歌词。(教师带领学生唱)

我:第一部分描述了四季的变化,春天开桃花,夏天开荷花,秋天开菊花,冬天开雪花。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四季的特点?

学生: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

4.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我: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歌曲的第二部分,这是描述打花巴掌的游戏。请大家注意歌词中的节奏,我们一边唱一边用手势表示节奏。

我:(教师示范手势)1、2、3、4,再来一次,1、2、3、4。现在请大家跟着我做。

(学生跟随教师做手势,一起唱第二部分)

5.节奏练习

我:大家已经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节奏。我会播放音乐,请大家用手拍打节奏,注意跟上音乐的节奏。

(播放音乐,学生跟随节奏拍手)

6.分组练习与展示

我:现在我们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练习歌曲和节奏,然后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来演唱歌曲,其他成员用手拍打节奏。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总结与反馈

我:很好!每个小组都展示得非常棒。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童谣的特点。童谣通常简单易懂,节奏明显,容易上口,而且往往伴随着有趣的游戏。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我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首童谣。

8.布置课后作业

我:作为课后作业,我希望大家能够回家后将这首童谣唱给家人听,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童谣。下节课我们会分享大家的作品。

9.结束语

我: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下课!

学生:谢谢老师!再见!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示范和有趣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分组练习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学习效果:

1.掌握了歌曲《打花巴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聆听、模仿和练习,已经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打花巴掌》。他们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独立演唱。

2.理解了童谣的特点,能够区分童谣与其他类型的歌曲。

3.提升了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拍手练习和分组展示,提升了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准确地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拍手,并在演唱时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4.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分组练习和展示环节,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协调和相互支持。

5.培养了音乐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音乐的审美观念,能够欣赏童谣的美。同时,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尝试即兴创作,发展了创造力。

6.养成了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习惯。

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表现自己,逐渐养成了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习惯。

7.提升了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同伴的鼓励下,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尝试新的歌曲和节奏,展现出自主学习的态度。

8.能够将音乐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学生在学习《打花巴掌》后,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表现音乐,还能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唱童谣、创作简单的歌曲等。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将歌曲学习与游戏化教学相结合,通过“打花巴掌”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我还引入了学生自主创作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解童谣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创作简单的童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分组练习时,由于性格内向或腼腆,参与度不高,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我意识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可能有些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学生的即时反馈,而忽视了长期的教学效果评估。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同时,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通过个别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2.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我打算调整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更小的单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和掌握。同时,我会增加一些辅助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将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也注重对学习成果的长期跟踪。我会定期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八篇直接输出:

八、板书设计

①童谣《打花巴掌》的基本信息

-歌曲名称:《打花巴掌》

-歌曲类型:童谣

-旋律特点:欢快、简单

②教学重点知识点

-歌词理解:理解歌词中描述的四季变化和打花巴掌游戏

-节奏感知:掌握歌曲中的节奏,能够准确拍打

-音乐表现:学会歌曲演唱,表现歌曲的情感

③教学关键词句

-“四季变化”:春天桃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雪花

-“打花巴掌”:歌曲中的游戏环节,培养节奏感

-“音乐之美”:通过歌曲欣赏,感受音乐的美妙和乐趣九、课后作业

1.请将《打花巴掌》的歌词抄写一遍,并标出歌曲中的四季变化。

答案:春天桃花开,夏天荷花开,秋天菊花开,冬天雪花来。

2.请绘制一幅四季变化的画,用颜色和图案表现出每个季节的特点。

答案:春季可以用粉色桃花,夏季用绿色荷叶和荷花,秋季用黄色菊花,冬季用白色雪花。

3.创作一个简单的童谣,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答案:例如,我最喜欢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阳光温暖,心情愉快。

4.请用拍手的方式练习《打花巴掌》的节奏,并记录下你的感受。

答案:例如,我通过拍手练习了《打花巴掌》的节奏,感觉歌曲的节奏很清晰,跟着拍手很有趣。

5.家长参与题:请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演唱《打花巴掌》,并录制一段视频。

答案: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演唱,录制视频,上传到班级群分享。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在完成抄写歌词的作业时,学生需要注意歌词中的字词和句子的顺序,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歌词内容。

-绘制四季变化的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每个季节的印象来创作,这样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童谣时,学生可以借鉴《打花巴掌》的格式和风格,这样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童谣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通过拍手练习节奏,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巩固课堂上学到的节奏感,同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自我反思和提升。

-家长参与题旨在增加家校互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音乐学习中的进展,同时也能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子关系。十、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谣《打花巴掌》,这是一首充满趣味和节奏感的歌曲。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了解了童谣的特点,体验了音乐带来的乐趣。在课堂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1.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四季变化的理解和表达。

3.歌曲节奏的感知和拍手练习。

4.童谣特点的认识和欣赏。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现在我们将进行当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以下任务:

1.演唱《打花巴掌》

请同学们独自演唱歌曲《打花巴掌》,注意旋律的准确性和歌词的完整性。

2.节奏练习

请同学们跟随音乐,用手拍打《打花巴掌》的节奏,感受歌曲的韵律。

3.四季变化填空

请同学们根据歌曲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春天开____,夏天开____,秋天开____,冬天开____。

4.童谣特点描述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童谣的特点,例如简单易懂、节奏明显等。

5.创作童谣

请同学们尝试创作一个简单的童谣,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或活动。

检测答案:

1.演唱《打花巴掌》:全班同学能够独立、准确地演唱歌曲。

2.节奏练习:全班同学能够跟上音乐的节奏,拍手动作整齐。

3.四季变化填空:桃花、荷花、菊花、雪花。

4.童谣特点描述:同学们描述了童谣简单易懂、节奏明显、容易上口等特点。

5.创作童谣:同学们创作了各自的童谣,展现了童谣的特点和自己的想象力。第二课童谣诵读金鼓槌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材分析“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第二课童谣诵读金鼓槌”以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选用了富有童趣的童谣作为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诵读童谣,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材中融入了简单的节奏练习,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掌握音乐的节奏感,同时锻炼身体协调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核心素养目标1.音乐感知:通过诵读童谣,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2.语言表达:通过童谣诵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3.协调合作:通过节奏练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4.美育素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美育素养。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儿歌和童谣。

-学生可能对基本的节奏和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学生可能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集体合作的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一年级学生通常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富有童趣的童谣有较高的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倾向于通过游戏和互动来学习,对视觉和听觉刺激反应敏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节奏的准确把握上遇到困难,需要反复练习和引导。

-部分学生可能对集体诵读中的协作感到不适应,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学生可能在音乐符号的理解和表达上存在障碍,需要教师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讲解。四、教学资源-硬件资源:音响设备、节奏乐器(如小鼓、木鱼)、多媒体播放器

-软件资源:音乐播放软件、教学PPT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教学视频、音频素材

-教学手段:合唱、集体诵读、游戏互动、分组练习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以活泼的歌曲或有趣的童谣动作引入,如唱一首与“金鼓槌”相关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回顾旧知:教师提问学生之前学过的儿歌或童谣,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童谣《金鼓槌》,讲解童谣的节奏和特点。

-举例说明:教师示范诵读童谣,并用动作表现节奏,让学生直观感受。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节奏乐器,按照童谣的节奏进行伴奏练习。

-教师指导:教师在旁指导,纠正学生的节奏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4.拓展活动(约10分钟)

-创意表演:学生自由发挥,用不同的节奏和动作表现童谣,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分享交流: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创意表演,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总结反馈(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童谣的节奏感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6.课后作业(课后)

-学生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展示本节课学习的童谣,并尝试教家人一起诵读。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六、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音乐故事书:介绍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儿童故事书,如《小音符的冒险》、《音乐森林的故事》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增加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动画视频:搜集一些与童谣《金鼓槌》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让学生更加生动地体验童谣的韵律和情感。

-节奏游戏软件:推荐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游戏软件,如《节奏大师》、《音乐节奏挑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和巩固节奏感。

-古诗词童谣集:提供一些古诗词改编的童谣集,如《唐诗三百首童谣版》,让学生在学习童谣的同时,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拓展建议:

-家庭音乐活动: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音乐活动,如共同演奏乐器、演唱童谣等,增强亲子互动,同时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课:组织定期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校园音乐节:举办校园音乐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同时观看他人的表演,相互学习和激励。

-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音乐厅、剧院等场所,亲身体验现场音乐的魅力,拓展音乐视野。

-创作童谣: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童谣,通过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跨学科学习:结合语文、美术等学科,开展跨学科的音乐学习活动,如绘制音乐主题的画作,创作音乐相关的诗歌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七、课堂1.课堂评价:

-提问: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童谣《金鼓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童谣中的节奏特点、情感表达等,以判断学生的理解深度。

-观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集体诵读和节奏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节奏的感知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情和动作,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跟上节奏。

-测试: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童谣的诵读和节奏模仿,以此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作业评价:

-批改:教师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童谣的书写和节奏练习,关注学生的书写规范、节奏准确性以及创意表现。

-点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作业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反馈: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通过口头表扬、优秀作业展示等方式,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鼓励进步:对于在学习过程中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鼓励和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学习态度评价: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等。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4.综合评价:

-教师综合学生在课堂、作业、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全面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定期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分享学生的学习进展,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八、课后拓展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如《音乐小天使》、《音符的旅行》等,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魅力。

-视频资源:提供一些经典的儿童音乐视频,如《彼得与狼》、《胡桃夹子》的故事动画,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

-童谣集: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谣集合,如《中国传统童谣精选》、《世界经典童谣集》等,以丰富学生的童谣知识库。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阅读推荐的书籍和观看视频资源,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疑问。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童谣,尝试进行诵读和表演,记录下自己的表现,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释童谣的背景、分析音乐元素等。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童谣,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教师鼓励学生与家人分享学习内容,如教家人诵读童谣,讨论音乐感受,增进家庭亲子关系。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拓展学习进度,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兴趣发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拓展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课童谣诵读本课复习与测试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童谣诵读》单元,巩固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基本元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节奏感。结合湘艺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所学知识,并通过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歌曲《童谣诵读》中的节奏与旋律。

②能够准确演唱并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以及在歌曲中的运用。

②引导学生通过歌曲理解并表达童谣中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参与讨论,增强对童谣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童谣中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

3.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配合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节奏与旋律。

4.通过游戏和小组合作,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童谣诵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童谣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童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童谣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童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童谣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童谣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童谣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童谣的语言特点、节奏和韵律,使用示例或朗读帮助学生理解。

3.童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童谣的特性和文化内涵。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童谣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童谣的背景、特点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童谣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童谣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童谣进行文化传承。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童谣的创编或改编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童谣进行创编或改编。

小组内讨论童谣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尝试创作新的童谣。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童谣的理解和欣赏。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童谣的创编或改编内容。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童谣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童谣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童谣在文化传承和音乐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童谣。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个人演绎或创编,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童谣精选》:收录了我国各地的经典童谣,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童谣特点。

-《童谣里的中国》:介绍童谣的发展历程,以及童谣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与童谣》:从音乐角度分析童谣的节奏、旋律和音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童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收集并学习其他国家的童谣,了解世界各地的童谣特点,进行跨文化比较。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童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为题材,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华。

-让学生探究童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培养语言能力、情感表达和道德观念等。

-引导学生关注童谣在现代音乐中的运用,如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了解童谣的演变和创新发展。

-鼓励学生参加童谣比赛或演出,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和音乐素养。

-让学生尝试将童谣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等)结合,创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童谣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引导学生关注童谣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地位,探讨如何将童谣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

-鼓励学生关注童谣产业的发展,了解童谣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童谣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对童谣表现出兴趣。

-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演唱童谣、参与游戏等,评估其音乐技能和合作能力。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见解,以及他们对童谣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评价各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意性和实施可能性,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效果。

-点评各小组代表的展示内容,包括童谣的创编或改编质量,以及表达清晰度。

-根据小组讨论成果,给予每组相应的分数或评价等级,以鼓励学生的努力。

3.随堂测试:

-设计随堂测试,包括童谣知识问答、节奏模仿、旋律辨识等,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后续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对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4.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童谣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对作业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点评,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鼓励学生根据反馈完善自己的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5.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提供总体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随堂测试中的表现进行个性化反馈,指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提升空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八、内容逻辑关系

1.童谣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①童谣的定义:简短、朗朗上口的诗歌,通常用于儿童歌谣。

②童谣的特点: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内容生动有趣,易于儿童记忆和传唱。

③童谣的分类:按照内容、形式、地域等不同标准,童谣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2.童谣的节奏与旋律

①节奏:童谣的节奏通常简单明了,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易于儿童掌握。

②旋律:童谣的旋律通常简单流畅,以级进和跳进相结合,形成易于演唱的旋律线条。

③节奏与旋律的结合:童谣的节奏和旋律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3.童谣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

①文化内涵: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等,反映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②教育意义:童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

③童谣的传承与创新:在保持传统童谣特色的同时,鼓励创新,使童谣更好地适应当代儿童的需求。

4.童谣的学习与实践

①学习方法: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学习童谣的节奏、旋律和歌词。

②实践活动:通过演唱、创编、表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童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③学习效果评价:通过随堂测试、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童谣的掌握程度。九、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童谣节奏填空

题目:下面是童谣《小星星》的节奏,请根据节奏填写对应的数字(代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节奏:△△△△△△△△△△△△

答案:11112222

例题二:童谣旋律辨识

题目:请从以下旋律中选出与童谣《小燕子》相匹配的旋律。

旋律A:11556654

旋律B:33556653

答案:旋律B

例题三:童谣歌词填空

题目:请根据童谣《小兔子乖乖》的旋律,填写下面歌词的空缺部分。

歌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______,快点开开。

答案:不开不开我不开

例题四:童谣文化理解

题目:童谣《小白菜》中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小白菜》描绘了一个贫困家庭的生活场景,小白菜代表了家中的贫困和艰辛。

例题五:童谣创编

题目:请以童谣《小白船》为基础,创编一段新的歌词,要求保持原童谣的节奏和韵律。

原歌词:小白船,小白船,载着月亮,飘呀飘呀,飘向远方。

创编歌词:小河流,小河流,带着梦想,流呀流呀,流向大海。

这些例题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童谣的节奏、旋律、歌词以及文化内涵。通过填空、辨识、填词、理解和创编等不同类型的题目,学生可以全面地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和创造力。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帮助我们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本次“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第二课童谣诵读”教学的反思与改进计划。

首先,我注意到在课堂导入环节,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童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导致他们对童谣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前布置一些与童谣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讨论和交流。

其次,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演唱童谣时,节奏掌握得不够准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堂上增加节奏练习环节,使用节拍器或简单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节奏感。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案例的深入分析还不够,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理解。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供更多层次的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案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在表达自己观点时显得有些拘谨。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前进行一些口语表达的训练,比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课堂评价方面,我发现对于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主要是基于课堂表现和测试成绩。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互评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此外,我还注意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作业完成质量,我计划在布置作业时,给出更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例如,对于节奏感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对于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难度的挑战。第三课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教材分析

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2024)湘艺版(2024)第三课《唱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主要教授学生唱国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歌词含义以及旋律特点,让学生在学会唱国歌的同时,了解国歌的深刻内涵。课程设计注重实用性,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文化理解与传承、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国歌,学生将提升音乐感知能力,理解国歌旋律的庄严与激昂,培养爱国情感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同时,通过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学生将增强国家意识,激发维护国家尊严的责任感。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准确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具体包括:

-掌握国歌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连贯、准确地唱出每一句。

-理解国歌的歌词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并在演唱时表现出相应的情感。

-了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认识到国歌是国家尊严的象征。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

-国歌的旋律较为激昂,节奏变化较多,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例如,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句中,学生需要准确掌握旋律的起伏和节奏的紧凑。

-国歌的情感表达要求学生在演唱时投入感情,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是个挑战,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将歌词中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学生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