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目录一、第一单元我上学了 1.11快乐你我他 1.22多彩的校园 1.33上学的路上 1.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二、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 2.14花花草草 2.25春夏秋冬 2.36绿水青山 2.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三、第三单元瓜果飘香 3.17香甜的水果 3.28水果送亲人 3.39瓜果满园香 3.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四、第四单元文具巧装饰 4.110铅笔穿新衣 4.211笔盒添功能 4.312收纳有妙招 4.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五、第五单元民间好手艺 5.113泥公鸡 5.214吉祥虎 5.315中国龙 5.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六、第六单元红星闪闪军号响 6.116闪闪红星 6.217小小军号 6.3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七、第七单元喜迎新春 7.118迎新年 7.219剪窗花 7.320庆团圆 7.4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一单元我上学了1快乐你我他一、教材分析

“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第一单元我上学了1快乐你我他”主要围绕学生入学初期的自我认知和同学间的互动展开。本节课通过绘制和表达自己及同学的形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基本绘画技能,同时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通过观察和描绘同学的形象,学生将提升观察力,培养审美眼光;在绘画实践中,发展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强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了解和表达同学间的友情,学生将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艺术表现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难点:学生可能存在绘画技巧不熟练、观察不够细致等问题。

解决办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的特征,如面部表情、服装颜色等,帮助学生学会捕捉细节。

2.以简单易学的绘画技巧为例,分步骤示范,让学生跟随模仿,逐步掌握基本绘画方法。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犯错,勇于表达自己的创意。

4.对于绘画技巧不熟练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关注个体差异,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5.举办小型展览或作品分享会,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提高审美能力和自信心。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赣美版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收集并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儿童画作图片,以及介绍美术基本知识的视频片段。

3.绘画材料:为每位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绘画区、展示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和作品展示。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自我表达和同学互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身边的朋友有哪些特点吗?我们怎样通过画画来表现他们呢?”

-展示一些关于同学间互动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

-简短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快乐你我他”,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美术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绘画技巧和表达方式。

过程:

-讲解美术的定义,包括绘画的基本元素如线条、颜色、形状等。

-详细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如如何描绘人物的轮廓、表情等。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在表达情感和形象方面的作用。

3.绘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绘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表现同学间的互动和情感。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学生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包括同学肖像、集体活动的场景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绘画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绘画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如何反映同学间的友谊和快乐,以及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同学间的互动主题进行创作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表现手法、色彩搭配等,共同构思一幅集体画作。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介绍讨论成果和创作计划。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创作主题、构思和预想效果。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美术的基本概念、绘画技巧、案例分析和集体创作讨论。

-强调美术创作在自我表达和同学互动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构思,完成一幅关于同学间互动的绘画作品,以巩固学习效果。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感知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周围的同学,捕捉到他们的特征和表情,从而提升了对美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识别和欣赏不同风格的画作,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

2.艺术表现力增强: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技巧和色彩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他们能够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3.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方法,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将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发挥作用。

4.社会交往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画作,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沟通、协作,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他们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5.知识掌握和运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美术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他们理解了美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如线条、色彩、形状和空间等。

6.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创作和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进步。这种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7.文化理解加深: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风格的同学画作,学生增进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

8.学习态度和习惯的改善: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他们更加专注、耐心,能够持之以恒地完成创作任务。七、板书设计

1.美术基本概念

①美术定义:绘画、雕塑、设计等视觉艺术的总称

②绘画元素:线条、色彩、形状、空间

③表现手法:写实、抽象、装饰

2.绘画技巧

①线条运用:直线、曲线、粗线、细线

②色彩搭配:冷暖对比、明暗对比、色相对比

③形状描绘: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状

3.创作主题

①同学肖像:描绘同学的特征、表情、动作

②集体活动:展现同学间的互动、合作、快乐

③情感表达:通过绘画传达友谊、关爱、欢乐等情感

4.课堂小结

①学习内容回顾:美术基本概念、绘画技巧、创作主题

②学习重点提示:观察力、创造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

③课后作业布置:完成一幅关于同学间互动的绘画作品八、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儿童绘画创作指导》、《小画家的大世界》等书籍,以及关于儿童绘画心理和艺术教育的文章。

-视频资源:播放《小小艺术家》、《儿童绘画教程》等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绘画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心理发展。

-观看视频教程,学习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尝试在作品中融入新的元素。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阅读材料,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索,如人物描绘、风景画、抽象艺术等,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学生可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绘画,如水彩、油画、版画等,以拓宽艺术表现的范围。

-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绘画过程,包括构思、草图、创作心得等,形成个人绘画日志,定期与同学和教师分享。

-学生可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绘画比赛和展览,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自信心和社交技能。

-教师定期组织作品展示和点评会,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提升绘画水平。九、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注意力集中: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够跟随教学节奏。

-互动交流: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情况,包括与同伴和教师的沟通。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创意展现:评价学生小组在讨论中展现出的创意和独特性。

-讨论深度:分析学生讨论内容的深度,是否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展示效果:评估学生代表的展示效果,包括表达清晰度、内容完整性、呈现技巧等。

3.随堂测试:

-知识掌握:通过随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应用能力:评估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绘画创作中。

-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在测试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4.课后作业:

-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品的完成度和创意性。

-技能提升: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技能提升,如绘画技巧、色彩运用等。

-反馈吸收:分析学生对教师反馈的吸收和应用情况。

5.教师评价与反馈:

-个性化评价: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鼓励与肯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改进方向: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向。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沟通,分享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进步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十、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结束了“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第一单元我上学了1快乐你我他”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我感到收获颇丰,但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未来教学的改进计划。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反思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填写一份反馈表,内容包括他们对本次课程的喜好、他们认为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以及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我收集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们普遍表示喜欢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但有些学生在描绘人物表情和动作时感到有些吃力。

基于这些反馈,我计划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我意识到在绘画技巧方面,我可能过于注重创作的自由度,而忽略了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未来,我会更多地强调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基本技巧,确保学生有扎实的绘画基础。

2.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绘画人物时遇到的困难,我计划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辅导。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人物绘画步骤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描绘人物。

3.引入更多互动环节:虽然小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因此,我计划引入更多的互动游戏和活动,如角色扮演、绘图接力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4.拓宽教学内容:学生们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会考虑引入更多的艺术形式,如版画、拼贴等,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

5.家长沟通:我会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分享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同时也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6.定期评估和调整:我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第一单元我上学了2多彩的校园一、教材分析

《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第一单元我上学了2多彩的校园》本章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校园生活,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创作能力。课程内容以校园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色彩和形状,运用简单的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本节课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后续美术学习打下基础。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审美感知素养,通过观察校园的色彩和形状,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2)艺术表现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升创作能力;3)创意实践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在作品中展现个性;4)文化理解素养,通过了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这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和形状,来描绘校园的景色和活动。具体包括:

-线条的应用: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类型的线条(直线、曲线、点线)来勾勒出校园建筑和环境的轮廓。

-色彩的认识与运用:指导学生识别并使用基本的色彩来填充画面,如红、黄、蓝等,以及通过混合色彩创造出更多颜色。

-形状的识别与表达:帮助学生识别并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来构建画面中的物体。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色彩和形状的敏感度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运用。具体包括:

-色彩搭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搭配色彩以创造出和谐的画面效果,例如,如何选择互补色或邻近色来增强画面的吸引力。

-形状组合: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不同的形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例如,如何用形状构建一个校园的场景,包括操场、教学楼等。

-创意发挥:学生可能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想象力,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绘画表达出来,需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忆来丰富画面内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理论,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实践操作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绘画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作品和绘画步骤,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学习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

3.实物展示:展示校园中的实物,如树叶、花朵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色彩和形状,激发创作灵感。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作为导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校园的印象和喜欢的角落。

-展示一些校园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到的色彩和形状。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彩的校园”,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2.新课讲授(15分钟)

-讲解基本绘画技巧:介绍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基础知识,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创作。

-举例:通过展示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构成的校园风景画,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元素。

-色彩搭配原则:教授基本的色彩理论,如何选择和搭配颜色来增强画面的美观。

-举例:展示不同色彩搭配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哪一种搭配更吸引人。

-创作思路引导:引导学生如何从观察校园生活中获取灵感,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举例:分享一些艺术家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的故事,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实践活动(15分钟)

-线条练习:让学生在纸上自由绘制线条,练习不同类型的线条,并尝试组合它们形成图案。

-举例:教师展示如何用线条绘制校园中的树木,学生跟随练习。

-色彩实验:提供基本颜色,让学生尝试混合色彩,观察色彩的变化。

-举例:教师演示如何混合蓝色和黄色得到绿色,学生自己尝试并记录结果。

-形状创作:鼓励学生使用几何形状构建校园中的建筑物或其他物体。

-举例:教师展示如何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组合成教学楼,学生自己设计并创作。

4.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讨论创作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选择一个校园场景进行创作。

-举例:一个小组选择操场作为主题,讨论如何用线条和形状表现操场的特点。

-分享创作心得:每个小组分享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举例:一个小组在混合色彩时遇到了困难,他们分享了如何调整颜色比例得到满意的结果。

-互评作品: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举例:一个小组评价另一个小组的作品,提出增加细节或调整色彩搭配的建议。

5.总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应用。

-展示学生作品,讨论哪些部分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强调绘画创作中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中继续探索和创作。

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来巩固所学内容,并在总结回顾环节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儿童绘画启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绘画技巧和创意灵感,适合一年级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了解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绘画创作。

-《色彩的世界》: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色彩理论,包括色彩的情感表达和搭配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

-《校园风景摄影集》:这是一本摄影集,收录了不同校园的风景照片,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绘画灵感,学习如何观察和表现校园的美。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观察周围的色彩和形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尝试用绘画表现出来。

-创作主题探索:学生可以自选一个校园场景,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物或想象,创作一幅表现该场景的画作。

-家庭互动: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完成一幅家庭合作画作,家长协助孩子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共同创作出属于家庭的校园风景画。

-色彩搭配研究:学生可以研究不同色彩的搭配效果,尝试在家中的某个角落进行色彩搭配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组合带来的视觉效果。

-艺术家作品欣赏:学生可以欣赏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以自然风景或城市景观为主题的画作,从中学习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精神。

-校园主题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校园主题摄影比赛,通过摄影的方式表现校园的美,同时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线条、色彩和形状的基本概念

-线条:直线、曲线、点线等基本线条类型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色彩:原色、次色、补色等基本色彩概念,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形状,以及它们在构建画面中的作用。

②绘画技巧的实践应用

-线条应用:如何使用不同线条来描绘校园中的树木、建筑物等。

-色彩搭配:如何在画作中选择和搭配颜色,以创造和谐或对比的视觉效果。

-形状组合:如何将基本形状组合起来,形成校园风景的各个组成部分。

③校园生活的艺术表现

-观察方法:如何观察校园生活中的色彩和形状,提取绘画元素。

-创作思路:如何从校园生活中获取灵感,构思并创作出自己的画作。

-情感表达:如何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和情感。八、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线条描绘

题目:请用不同类型的线条描绘一幅校园操场的场景。

解答:使用直线绘制操场的边界,用曲线描绘跑道上的人物,点线可以用来表示草地的质感。

例题二:色彩搭配

题目:选择三种颜色来装饰一幅校园建筑物的画,并解释你的选择。

解答:我选择了蓝色、黄色和白色。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阳光,白色则代表建筑物的墙面,这样的搭配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

例题三:形状组合

题目:使用基本的几何形状构建一幅校园风景画。

解答:我用正方形和长方形构建了教学楼,用三角形表示屋顶,圆形可以用来绘制树木的树冠。

例题四:情感表达

题目:在画一角的校园中,表现出你的快乐心情。

解答:我在画中描绘了我和朋友们在操场上玩耍的场景,使用了鲜艳的颜色和活泼的线条,表达了我的快乐心情。

例题五:创作构思

题目:设计一幅表现校园早晨的画作。

解答:我首先构思了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包括升起的太阳、操场上的学生和远处的教学楼。然后,我选择了温暖的色调来表现早晨的气氛,并在画面中添加了一些小鸟和花草来增加生机。

详细补充和说明:

在讲解这些例题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题目的要求,并指导他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完成画作。以下是对每个例题的补充说明:

例题一补充:在描绘线条时,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粗细和硬度的笔来体验线条的变化,并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创造自己独特的线条风格。

例题二补充:在讲解色彩搭配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色彩搭配的规则,如对比色搭配、邻近色搭配等,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不同搭配带来的视觉效果。

例题三补充:在组合形状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现实中的校园建筑物照片,让学生观察并识别其中的形状,然后尝试在画纸上组合它们。

例题四补充:在表达情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颜色和线条的运用来传达自己的情绪,例如使用明亮的颜色表达快乐,使用暗淡的颜色表达忧郁。

例题五补充:在创作构思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汲取灵感,并指导他们如何将抽象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元素。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构图的基本原则,如平衡、对比和焦点等,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画面。九、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多彩的校园》这一课时,我深感自己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等方面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学生们对绘画技巧和色彩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例如,在讲解色彩搭配时,我通过展示实际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比单一的口头讲解更有效。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实践操作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个别指导。此外,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可能会依赖组内其他成员,而不是积极参与其中。

在策略上,我鼓励学生们观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我也意识到,有些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克服绘画时的恐惧和不确定感。

教学管理方面,我尽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有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一些学生的讨论可能会偏离主题,需要我及时介入和调整。

教学总结: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学生们对线条、色彩和形状有了基本的理解和掌握,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们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我非常欣慰。

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绘画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另外,课堂管理方面,我需要更加细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创作。

改进措施和建议: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可以安排更多的助手或志愿者来提供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对于需要额外鼓励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后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更加注意引导,确保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每个成员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练习。十、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绘制一幅校园风景画,要求使用至少三种颜色和三种形状。

2.观察校园中的一种植物,用文字和绘画描述其特征。

3.选择校园中的一个角落,设计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并画出草图。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校园风景画进行评价,指出他们在色彩搭配、形状组合和线条运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对学生的植物观察描述进行批改,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植物的特征。

3.对学生的想象场景草图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创意,同时提供改进建议。

作业反馈的具体内容:

1.对于校园风景画,我会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色彩搭配、形状组合和线条运用方面的表现。如果学生的色彩搭配和谐,形状组合合理,线条流畅,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我会指出具体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如果学生选择的颜色不够丰富,我会建议他们尝试使用更多的颜色,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如果学生的形状组合不够紧凑,我会建议他们尝试调整形状的位置和大小,以使画面更加和谐。

2.对于植物观察描述,我会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如果学生的描述准确、生动,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如果学生在描述中存在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我会指出并帮助他们改正。例如,如果学生描述的植物特征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会指出错误,并引导他们再次观察,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3.对于想象场景草图,我会关注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如果学生的草图具有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如果学生在创意和想象力方面存在不足,我会提出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拓展思路。例如,如果学生的草图内容过于简单,我会建议他们尝试添加更多的细节,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第一单元我上学了3上学的路上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学内容《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第一单元第三课《上学的路上》

本节课主要教授学生观察和描绘上学路上的景物。内容包括:观察上学路上所见到的树木、花草、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学习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形状等;运用所学的绘画知识,创作一幅表现上学路上景物的作品。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观察与感知能力,通过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提升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敏感度;发展学生的美术表现与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提升美术素养,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三、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开始小学生活,对学校环境充满好奇。在知识层面,学生可能对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认知有限,但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能力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有趣的活动来维持。

在素质方面,学生正逐渐形成基本的审美观念,对美的感知较为直观和表面。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处于塑造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足等问题。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对上学路上的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情感,这为学习本课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2.实践操作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绘画上学路上的景物,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优秀的绘画作品和上学路上的景物图片,增强视觉效果。

2.教学软件辅助: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教学,如绘画软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绘画技巧。

3.实物展示:准备相关的实物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五、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上学路上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上学路上遇到的有趣事物,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previouslessons中学到的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和形状的使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如何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包括树木、花草、建筑等,并介绍如何将这些景物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在画纸上。

举例说明:教师展示一些描绘上学路上景物的美术作品,解释作者是如何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来表现景物的。

互动探究: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上学路上常见的景物,并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在纸上勾勒出这些景物。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之前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技巧,独立完成一幅上学路上的景物画作。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绘画过程,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绘画技巧。

4.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

作品展示: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评价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他们发现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和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创作。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美术技能。

6.课后作业(可不计时)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家附近的景物,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技巧创作一幅画作,并准备在下一节课上分享。六、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儿童绘画技巧与创作指导》:提供关于儿童绘画技巧的详细指导,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绘画能力。

-《小学生美术欣赏》:收录了适合小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包括上学路上的景物、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绘画材料与工具使用指南》:介绍常用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作可能性。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进行创作,如水彩、蜡笔、马克笔等。

-让学生收集有关上学路上的景物图片或画作,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不同艺术家如何表现同一主题。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美术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交流创作心得,提升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如街头艺术、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等,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和敏感度。

-建议学生阅读与美术相关的书籍、杂志,观看美术纪录片或节目,拓宽知识面,提高美术素养。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绘画,尝试将上学路上的景物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个性化的作品。

-提醒学生定期回顾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和创作巩固绘画技巧,不断提高美术水平。七、板书设计①上学路上的景物特点

-树木:形态、树叶颜色

-花草:种类、颜色、生长状态

-建筑:风格、颜色、形状

②绘画基本技巧

-线条:直线、曲线、粗线、细线

-色彩:基本色彩、冷暖色调

-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③绘画创作要点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由上至下

-细节描绘:景物特征、光影效果

-构图安排:平衡、层次分明、视觉焦点八、重点题型整理题型一:观察力训练题

题目:请你观察上学路上的景物,并描述以下内容。

答案:

1.描述上学路上最常见的树木种类和特点。

2.描述上学路上花草的颜色和生长状态。

3.描述上学路上建筑的样式和颜色。

题型二:线条运用题

题目:请用不同的线条描绘上学路上的景物。

答案:

1.用直线描绘树木的枝干。

2.用曲线描绘花草的轮廓。

3.用粗线描绘建筑的主体,用细线描绘建筑的细节。

题型三:色彩搭配题

题目:请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来描绘上学路上的景物。

答案:

1.选择绿色和棕色搭配来描绘树木。

2.选择红色和黄色搭配来描绘花草。

3.选择蓝色和灰色搭配来描绘建筑。

题型四:构图安排题

题目:请根据以下描述,安排一幅上学路上的景物构图。

答案:

1.以学校门口为视觉焦点,安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

2.在画面的上方描绘天空和远处的景物。

3.在画面的下方描绘近处的景物,如花草和树木。

题型五:细节描绘题

题目:请详细描绘上学路上景物的一个细节。

答案:

1.描述上学路上的一棵树的树叶颜色变化,从春天的嫩绿到夏天的深绿。

2.描述上学路上的一朵花的形状和花瓣的颜色。

3.描述上学路上的一座建筑上的窗户和门的特点。第一单元我上学了本单元复习与测试主备人备课成员设计意图本单元复习与测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一年级上册赣美版小学美术课程第一单元“我上学了”所学知识,通过回顾与总结,提高学生对美术基本元素、基本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核心素养目标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使用。

2.理解和表达“我上学了”主题的创意和情感。

难点:

1.线条和色彩的协调搭配。

2.创意构思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解决办法:

1.通过示范和讲解,展示不同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

2.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主题创作。

3.针对线条和色彩的搭配,提供多种参考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4.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创作心得,提升创意构思和情感表达能力。

5.对学生作品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步骤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纸张、彩笔、水粉、画板等美术用品。

2.教学课件。

3.美术作品实物或图片。

4.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背景音乐)。

5.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6.美术教室或多功能教室。

7.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8.美术创作相关书籍。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系列与“我上学了”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为今天的复习与测试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以及如何围绕“我上学了”主题进行创作。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分析其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以及如何表达上学的心情和经历。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我上学了”的主题,并分享彼此的想法。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独立完成一幅关于“我上学了”的美术作品,实践运用所学的线条和色彩技巧。

-教师指导: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难点。

4.成果展示(约15分钟)

-学生展示:每个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创作心得。

-互相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总结反馈(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次复习与测试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的常见错误,并提供改进方法。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学习体验,思考如何在下一次创作中做得更好。

6.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一道与“我上学了”主题相关的美术创作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如下:

1.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的流畅性和色彩的搭配,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上学情景的细节。

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我上学了”这一主题,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作品具有个性化的创意。

3.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尝试创新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探究,学会了分享和交流创作心得,增强了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学生在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动手实践,加深了对线条和色彩运用的理解,能够独立完成主题作品,提高了美术实践能力。

6.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能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接受他人的评价,增强了自我表达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7.学生通过教师总结和反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了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8.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创作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9.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提升,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为后续美术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掌握了美术技能,还培养了观察生活、感知美的能力,促进了全面发展。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引入了生活化的元素,将学生的实际经历和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使作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2.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作品的技术层面,也重视学生的创意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容易分心,影响了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上,我意识到对于一些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互动探究环节可能过于复杂,他们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3.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评价标准不够细化,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评价结果的理解不够明确。

(三)改进措施

1.针对教学管理问题,我计划在课堂上设立明确的规则,比如创作时间限制和注意力集中的提醒,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课堂环境。

2.针对教学方法问题,我将在互动探究环节提供更多层次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并鼓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3.针对教学评价问题,我将制定更加细致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并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些标准,确保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评价的依据。同时,我会提供更多的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评价结果,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板书设计1.线条和色彩的运用

①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波浪线等

②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冷暖色、明暗对比

③线条和色彩的搭配原则:和谐、对比、平衡

2.“我上学了”主题创作

①主题元素:书包、铅笔、学校建筑、同学等

②情感表达:快乐、期待、紧张、兴奋等情绪

③创作思路:从个人经历出发,描绘上学途中的场景或学校生活

3.美术创作技巧

①绘画步骤:构思、草图、上色、修饰

②表现手法:夸张、抽象、写实等

③创作建议:如何合理安排画面空间,如何突出主题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4花花草草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赣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4花花草草》,主要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之前学到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运用到描绘花花草草中,同时,结合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绘画素材和想象力。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增强美术表现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学会观察花花草草的形态、色彩和结构。

2.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的运用。

难点:

1.学生对细节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不足。

2.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难以把握整体构图。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花花草草的细节,如花瓣的形状、叶脉的纹理等,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视觉记忆。

2.设计简单的示范步骤,分解绘画过程,让学生逐步掌握描绘花花草草的基本技巧。

3.在绘画实践中,教师实时指导,帮助学生调整构图,确保作品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评价,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观察力和表现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花花草草的基本特征和绘画技巧。

2.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边学边画,增强体验感。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创作,提升合作能力。

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2.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绘画技巧的示范和讲解,增强直观性。

3.运用互动式白板,让学生直接在屏幕上进行绘画尝试,提高参与度。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在教室中布置一些真假花花草草,让学生在进入教室时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2.提出问题:邀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花花草草的特点,如颜色、形状等。

3.激发兴趣:询问学生是否曾经尝试过绘画花花草草,并分享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绘画作品。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花花草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细节特征。

2.讲解技巧:讲解描绘花花草草的线条和色彩运用技巧,如如何描绘花瓣的层次感、叶子的纹理等。

3.示范绘画:现场示范如何绘画一株简单的花花草草,强调构图、线条和色彩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提出具体建议。

2.交流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展示作品并讲述绘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他学生给予反馈。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问题解答:教师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技巧。

2.作品点评:教师选取几幅作品进行点评,强调优点,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创新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如添加小昆虫、变换背景等。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回顾知识点: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保学生带走关键信息。

2.作业布置: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绘画作业,鼓励他们在家里继续探索和创作。

3.鼓励反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课后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1.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绘花花草草,提高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能够识别和欣赏不同花草的特点和美感。

2.绘画技巧掌握: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3.观察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花草的形态、颜色和结构,提高了观察力和细节捕捉能力。

4.创造力激发: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展现了自我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5.美术语言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美术语言,如形状、线条、色彩等,来表达对花花草草的观察和理解。

6.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在分组练习和交流讨论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7.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了自主观察、自主实践、自主评价的学习习惯。

8.情感态度转变:学生通过学习,对美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

9.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掌握描绘花花草草的技巧后,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绘画主题中,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10.综合素养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审美、技巧、情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发展。教学反思与总结这节课《美丽的大自然4花花草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过程中的喜悦与挑战。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实物观察、多媒体展示等,这些方法确实让学生更加投入。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讲授技巧时,可能因为讲解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感到枯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既能够传达必要的知识,又不会让学生感到疲惫。

在策略上,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通过同伴互助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但我也发现,小组合作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内向或者对绘画缺乏信心。未来,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通过个别辅导或者小组内部的角色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管理方面,我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但有时在维持秩序上还是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学生过于兴奋时,课堂纪律会有所松懈。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细致地规划课堂活动,确保学生既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又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秩序。

教学总结方面,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绘花花草草,而且在绘画过程中展现出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看到他们作品中的细节和色彩运用,我感到非常欣慰。

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绘画技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构图的完整性和色彩的搭配上。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构图练习和色彩搭配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课堂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我能够即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花花草草的特点,或者询问他们如何选择颜色来表现自然的美。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同时也能让我发现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其次,我会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反应。例如,在示范绘画过程中,我会注意学生是否专注观察,是否按照讲解的步骤进行操作。我还会观察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作。通过这些观察,我能够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帮助。

此外,我还会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小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情况。测试可能包括简单的绘画任务或者对某个绘画技巧的应用。这样,我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没有即时指导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作业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非常重视批改和点评的过程。我会仔细查看每一份作业,不仅关注学生的绘画技巧,还会注意他们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力。在批改作业时,我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他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我会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提升。我也会鼓励他们不要气馁,而是要继续努力,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方法。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会给予公开表扬,以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在评价作业时,我还会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果发现有些学生在这方面有困难,我会个别辅导他们,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提升技能。内容逻辑关系①教学内容重点知识点:

-花草的形态、色彩和结构观察。

-基本绘画技巧,包括线条、色彩运用。

-自然美的审美感知和情感态度培养。

②教学关键词:

-观察力:强调对花花草草细节的观察。

-表现力:注重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创造力: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展现个性和创新。

③教学句子逻辑: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这是培养审美感知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你们将能够更好地表现你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我希望你们在绘画时,不仅要模仿大自然的形态,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5春夏秋冬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材分析“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2024)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5春夏秋冬”主要围绕四季变化展开,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大自然的美。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四季变化的感受,提高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二、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四季变化的能力。

2.提升学生运用美术材料表达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能力。

3.增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创作四季主题作品的团队意识。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和变化。

②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表现四季的美。

2.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表达四季的氛围和情感。

②帮助学生克服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色彩搭配、构图安排等。四、教学资源1.硬件资源: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剪刀、胶水、彩泥等美术用品。

2.软件资源:互动式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4.信息化资源:教学PPT、网络图片素材、视频资料。

5.教学手段:小组讨论、示范教学、作品展示、互动问答。五、教学实施过程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和简单描述,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你认为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四季的变化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的互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仔细观察四季图片,尝试描述每个季节的特征。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并记录自己的看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描述和想法通过微信私发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微信平台。

作用与目的: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季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四季之美。

讲解知识点:讲解四季的基本特征,如何通过色彩和形状表现季节变化。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季节,讨论如何通过美术创作表现该季节。

解答疑问: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疑问,提供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将四季特征融入美术创作。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创作方案。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与组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小组讨论,互动式电子白板。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四季特征的表现方法,提升美术创作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季节,创作一幅展现该季节特色的画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和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四季变化。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并提供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创作出具有季节特色的画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一步了解四季变化。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网络资源。

作用与目的: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拓展知识视野,促进自我提升。六、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1)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四季变化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春》、《夏》、《秋》、《冬》等,让学生感受文学中的四季之美,提高文学素养。

(2)美术作品:介绍一些著名画家的四季主题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莫奈的《睡莲》等,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四季元素,提高审美能力。

(3)音乐作品:推荐一些关于四季的音乐作品,如《四季》交响曲等,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四季之美,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4)自然科学:介绍关于季节变化原因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球公转、倾斜角度等,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的科学原理。

2.拓展建议

(1)观察身边的四季: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身边的四季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季之美。

(2)创作四季主题作品:引导学生尝试以四季为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3)开展小组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撰写四季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撰写关于四季变化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提高写作能力。

(5)参加户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如春游、秋游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四季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春季:

1.春季特点:万物复苏,植物开始生长,气温逐渐升高。

2.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3.春季习俗:赏花、踏青、植树等。

夏季:

1.夏季特点:气温高,雷雨较多,植物生长旺盛。

2.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夏季习俗:游泳、避暑、赏荷等。

秋季:

1.秋季特点:气温逐渐降低,植物开始凋零,收获季节。

2.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秋季习俗:赏月、登高、丰收等。

冬季:

1.冬季特点:气温较低,植物进入休眠状态,冰雪覆盖。

2.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冬季习俗:滑雪、滑冰、赏雪景等。七、内容逻辑关系1.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把握

①春季:重点知识点包括春天的色彩、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特点。

②夏季:重点知识点包括夏天的温度、天气变化、夏日活动等特征。

③秋季与冬季:重点知识点包括秋天的收获、落叶、温度下降以及冬天的寒冷、冰雪、节日习俗等。

2.美术创作技能的运用

①绘画技巧:重点掌握如何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表现四季氛围。

②手工制作:重点掌握如何使用彩泥、剪纸等材料创作四季主题作品。

③创作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四季主题的文化理解

①传统节气:重点词汇包括“立春”、“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

②习俗与节日:重点理解各个季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

③文学与艺术:重点句子包括描述四季变化的名句和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八、教学反思这节课围绕“春夏秋冬”这一主题,我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美术创作能力。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首先,我觉得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做得很好。通过微信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四季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描述四季特点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课中强化技能环节,我发现小组讨论活动非常有效。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对四季特征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把控。

此外,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我鼓励学生创作四季主题作品,并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他们的创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季节特点的表现不够充分。我想,这可能与他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不够细致有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四季之美。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这可能与他们的性格、兴趣等因素有关。为了更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点设置合理,涵盖了四季特征、美术创作技能和季节文化等方面。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季节变化原因等自然科学知识时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作业布置与反馈作业布置:

1.创作一幅以“四季之美”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季节,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该季节的特色,如春天的绿色生机、夏天的热情阳光、秋天的金黄收获和冬天的银装素裹。

2.设计一份“四季观察日记”。学生需要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四季变化,包括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天气变化等,并附上简单的文字描述。

3.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四季文化知识手册”。每组选择一个季节,收集该季节的传统节日、习俗、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相关知识,并进行整理和设计。

作业反馈:

1.对绘画作品进行批改时,我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是否正确地表现了所选季节的特色。

-学生在绘画技巧上的运用是否恰当,如线条、色彩和形状的使用。

-学生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如独特的构图或创意的元素。

2.对于“四季观察日记”,我会检查以下内容:

-学生是否详细记录了观察到的四季变化。

-学生是否能够用文字描述自己的观察感受。

-学生是否能够结合季节变化谈谈自己的思考。

3.对于“四季文化知识手册”,我会评估以下方面:

-学生是否准确地收集和整理了相关信息。

-学生是否能够将信息以清晰、有趣的方式呈现。

-学生是否在手册中展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反馈时,我会采取以下策略:

-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

-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选择一个季节,用画笔描绘出你眼中的这个季节。

2.请用文字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并说明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首关于四季变化的诗歌或小故事。

4.选择一个季节,设计一个以该季节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并说明活动内容和意义。

5.观察一个植物或动物在四季中的变化,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第二单元美丽的大自然6绿水青山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绿水青山”为主题,旨在通过观察、体验和创作,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环保意识。结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2024)赣美版教材,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绿水青山,了解其特点,感受其美丽。

2.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画家如何表现绿水青山的美丽。

3.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帮助学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作品。

4.通过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共同创作一幅大型绿水青山画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保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二、核心素养目标1.美术鉴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教材中的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对绿水青山的审美鉴赏力。

2.美术表现:训练学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表达自己对绿水青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3.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与绿水青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升文化素养。

5.团队协作:在小组合作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工具使用方法,如画笔、颜料等,以及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搭配知识。

2.一年级的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对绘画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表达。同时,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喜欢尝试。

3.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自然景物细节的描绘能力有限,色彩搭配不够和谐,构图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此外,学生可能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标准不够了解,需要引导他们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四、教学资源-软硬件资源: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画板、抹布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教学PPT

-教学手段:实物观察、示范教学、小组讨论、作品展示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展示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提出问题:请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大自然中的绿水青山美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丽的大自然6绿水青山”。

2.讲授新课(15分钟)

-展示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家是如何表现绿水青山的。

-讲解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并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创作绿水青山的作品。

-用时5分钟,让学生尝试在纸上绘制简单的线条和色块,体验绘画过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然景观(如山、水、树木等),讨论并创作一幅小组合作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绘画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小组完成初步创作。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小组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引导:教师针对每组的作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作品。

-用时5分钟,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

5.课堂提问与总结(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绿水青山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提醒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在家中尝试创作。

6.创新拓展环节(10分钟)

-创新活动:教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如沙子、树叶等)来创作绿水青山的作品。

-学生自由探索,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用时10分钟,学生完成创新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7.课堂结束(5分钟)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简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努力。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醒学生保护环境,珍惜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六、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自然风光摄影集:收集一系列自然风光摄影作品,特别是绿水青山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环保纪录片:选择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景观保护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家园》等,让学生了解自然之美及环保的重要性。

-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特别是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展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环保主题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动。

-美术工具书: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的书籍,如《儿童绘画教程》、《色彩搭配指南》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家中收集自然物品,如树叶、石头、沙子等,用于创作自然景观的美术作品。

-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不同的自然景观图片,学习如何分析图片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

-指导学生在家中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水彩、蜡笔、粉彩等,探索不同材料的表现效果。

-鼓励学生创作环保主题的绘画作品,如“我眼中的绿水青山”、“未来的绿色家园”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推荐学生阅读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森林的故事》、《绿色的小船》等,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建议学生参与户外写生活动,亲自到大自然中观察和描绘绿水青山,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如河流清理、公园绿化等,将环保行动融入日常生活。

-提供一些线上美术课程和视频教程,让学生在课后自学,提升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美术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建议学生定期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美术作品,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完成了“美丽的大自然6绿水青山”这一节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改进点。

首先,关于学生参与度的反思,我发现学生们在导入环节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对于自然风光的视频反应热烈,对绘画活动的参与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参与度不如其他学生积极。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在小组活动中为他们分配更多的任务,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其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发现自己可能讲解得过快,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尝试绘画时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由于我没有充分解释绘画技巧和步骤。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减慢讲解的速度,更加细致地分步骤讲解绘画技巧,并在示范时更加注重细节的展示。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作品让我看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小组在合作时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点,我打算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小组沟通技巧训练,比如通过角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