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物品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反映出()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A.万邦时代的到来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礼乐制度的形成 D.远古文明的多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反映当时制陶业、玉器加工制造业等不同手工业行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多个行业门类,反映社会分工的发展,B项正确;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材料看不出邦国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带有礼器的特点,但新石器时代礼乐制度处于萌芽阶段,礼乐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远古文明的多元主要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丰富多样,材料所述都属于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下表)。据表可知,先秦时期()“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指京师9“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女穀于中国”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传统政治秩序破坏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出现后衍生出多种含义,如京师、国境之内、诸夏之领域、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夏之领域”,说明先秦文献中“中国”强调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的含义,折射出了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扩大,包括了边疆地区,不能得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先秦时期传统政治秩序破坏主要表现在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崛起,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中国”一词的含义,没有提及兼并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3.里耶古城北护城壕中出土的20余枚“户籍简”中的户主前均冠以“荆”,说明其是“荆(楚)”的遗民。而在已公布的里耶秦简户籍资料中,秦统一后迁陵县“一邑二里”户口中的记录均未见“故六国”标记。秦及汉初以户籍为依据“名田宅”,不同身份等级的“编户”,拥有田宅的数量“各以差次”。据此可推知,秦及汉初()A.人身束缚渐趋松弛 B.贵族特权受到限制 C.地方行政制度完备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及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同时,秦汉户籍制度还与授田制相结合,为秦汉时期的“小农社会”打下了基础,并确保赋役和兵员来源,维护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秦汉时期推行严密的户籍制度,材人身束缚渐趋松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限制贵族特权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4.邓通受汉文帝宠信,获得蜀郡严道县的铜山,遂铸铜钱(如图)。其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因而流布天下。邓通钱的流行()A.改变了汉初经济思想 B.冲击了国家金融秩序C体现了盐铁官营政策 D.顺应大一统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时期,邓通因受到皇帝宠信,就获得了铸币的权力,其货币广泛流通,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币制统一和稳定,冲击了国家金融秩序,B项正确;允许私人铸币,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有限,与汉初无为而治的经济思想相符,而非改变了汉初经济思想,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允许私人铸币,影响了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不利于维护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耕经济的需求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社会动乱的加剧 D.高门士族的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不安定,战争频繁,面对中原战乱和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内徙,一些地方豪强和乡村居民还纷纷修筑坞壁以自保,除了具有军事色彩和防御设施外,还具有纠合、聚集宗族、乡民进行生产、自治的功能,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耕经济,并不是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与宗法传统影响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根据《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这反映出当时()道正仓(石)义仓(石)常平仓(石)关内18225615946211373570河北1822516175446001663778河东15891807309610535386河西70206538840331900河南5825414154297631212464陇右27278020003442850剑南223940179722870710淮南688252484087281152江南9788256739270602030山南143882287166849190A.安史之乱削弱唐朝统治力量 B.土地兼并之风日趋严重C.两税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北方经济仍有一定优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可知,749年诸道粮食最盛产的首推河南、河北,次则关内与河东,再次乃及江南、淮南。由此可见,当时北方的经济应远远胜于南方,D项正确;安史之乱(755年12月至763年2月)后,北方地区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人口的往南迁移,增加了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北方诸道各仓所存蓄粮均数倍于南方的局势被打破并逐渐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土地兼并加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是在780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A.具有经世精神 B.促进监察制度变革C.展现开元盛世 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所以是具有经世精神,A项正确;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具有经世精神,并不能体现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排除C项;讽喻诗是要为现实服务,并不是推动科举制繁荣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8.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任期时间20年以上15年以上10年以上5年以上1年以上不及1年合计北宋人数0人0人6人19人37人10人72人南宋人数1人2人0人5人38人17人63人合计1人2人6人24人75人27人135人A.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C.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D.体现了权力运行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可知,宋代宰相的任期相对较短,多集中在一年至五年左右,这有助于防止宰相长期执政从而威胁皇权,君主通过适时地调整宰相人选,从而进一步把控朝政,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这一状况旨在防止相权对统治者的不利影响,“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政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权力结构调整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曾到福建长乐境内的“龙峰岩”游历并修葺龙峰书院,此后一般称此岩为“三宝岩”。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蒋以忠推崇朱熹,将此岩改称为“晦翁岩”。蒋以忠的做法反映了()A.明朝放松海外贸易限制 B.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C.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D.基层教化约束力的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明朝时知县蒋以忠认为“三宝岩”名字不雅,改名为“晦翁岩”,“晦翁”是理学家朱熹的号,体现儒家士大夫讲究文雅、推崇理学的价值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地名雅化,而非强调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蒋以忠用理学家朱熹的号作为地名,体现推崇理学,而非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排除C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基层民众。材料主旨并非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学习“政治技艺”看作一种伟业,他认为“人天生关注自己和忽视他人……(但如此)即便他们没有偷窃和犯罪,也会受到指责”,如此城邦毁坏了,一切也就毁坏了。他强调城邦的存续得益于()A.持续拓展的海外殖民 B.有效的城邦制度规范C.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D.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古希腊形成很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很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城邦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公民在政治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强调学习“政治技艺”,宣称“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即便他们没有偷窃和犯罪,也会受到指责”,也即认为公民除了应该遵纪守法以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政,C项正确;材料中德谟克里特强调学习“政治技艺”来积极参政,没有海外殖民相关信息,排除A项;“没有偷窃和犯罪”体现遵守城邦规范和良好道德风尚,而德谟克里特认为,仅仅要求公民不偷窃不犯罪是不够的,“有效的城邦制度规范”“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2.如图为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A.代表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成就 B.反映了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全貌C.凸显了印度文明的世俗化倾向 D.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2世纪(印度)。据材料可知,公元2世纪印度的佛教艺术雕像中有古希腊文化因素,这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手史料,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印度的佛教艺术雕像上有希腊文化因素,而不是代表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成就,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反映了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全貌的论断,排除B项;材料突出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交流,未讲述印度文明的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据此可以推知()①古代中非文明交融互鉴②开罗棉花种植业的发达③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9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融合,也说明开罗棉花种植业的发达,②正确;中国造纸术的传播促进非洲欧洲等地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④正确;材料揭示的是中国造纸术传入埃及,体现不出“互鉴”,①错误;没有将埃及的造纸业发展水平与其他非洲地区的造纸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的结论,③错误。由此可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4.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A.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 B.保障了印加文明的辉煌C.推动了行政体系的完善 D.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将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可靠部落和勇敢部落的人口进行迁徙,这有利于推动整个印加帝国部落间、地区间的交流,强化对帝国的统治,A项正确;印加文明最终走向湮没,排除B项;人口迁移制度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排除C项;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主要是因为欧洲殖民入侵,排除D项。故选A项。15.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捐款的帮助下,西欧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法律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开设科目除神学外还有法律、医学、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创办有赖于()A.各国王权的不断强化 B.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C.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材料“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创办的重要背景是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而工商业和城市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故可得出大学的创办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需要……知识”,未提及王权强化,排除A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时间不符,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一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西汉《史记》“高门大屋”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阐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答案〗(1)阐释:“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现实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如材料所示,齐国执政者创办了稷下学宫,囊括了当时各家各派的重要人物,成为影响齐国成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因素。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2)过程: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阐释:从“稷下学宫”概念的提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认识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得出“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结合所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荟萃之地,出现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即新兴的士阶层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据材料“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知稷下学宫有利于齐国的强大,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过程: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据材料“隋灭陈后,……南方儒士……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得出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儒学、对思想、对国家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17.【古代社会治理】材料一社仓始于隋代,其管理、发放等体制历代不一、但多以失败结束。1171年,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创办了社仓,在他带动下,建阳、光泽、顺昌等闺北各县相继建立社仓百余所。以下为朱熹为五夫里社仓订立的规则:社仓贷谷给农民,取息20%,发生小饥时可以减半,发生大饥时可以免除利息。丰年如遇人户请贷,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三仓,专赈贷深山穷谷耕田之民。社仓的首领一般由乡官或士人担任,选任时尤其注重其人品德行,粮食贷放和收回时,具府须派官到场监视。借贷社仓米必须签署文书并有人担保,贷户如拖欠不还或者逃亡,由担保户“均备纳足”。——摘编自朱熹《社仓事目》材料二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元通控告棚民案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夫里社仓能成功运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程元通控告棚民案”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概括案件的处理所体现出的特点。〖答案〗(1)原因: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面向大众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或:以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社仓的管理与营运);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重视程朱理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或:体现儒家仁的理念)。(2)矛盾:人地矛盾;外来棚民与原住民的矛盾;外来农作物(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的矛盾。特点:法律与乡约相结合(或:官方审理与民间组织协调相结合);注重儒家伦理观的引导;兼顾多方利益。〖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据材料“借贷社仓米必须签署文书并有人担保,贷户如拖欠不还或者逃亡,由担保户‘均备纳足’”得出以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社仓的管理与营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点的背景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据材料“以下为朱熹为五夫里社仓订立的规则”“粮食贷放和收回时,具府须派官到场监视”得出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据材料“社仓的首领……选任时尤其注重其人品德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夫里社仓的创办者朱熹是著名理学家,重视程朱理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矛盾:据材料“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人口涌入安徽,开垦山地是因为人多地少,故可得出人地矛盾;据材料“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得出外来棚民与原住民的矛盾;据材料“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得出外来农作物(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的矛盾。特点:据材料“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得出法律与乡约相结合,官方审理与民间组织协调相结合;结合所学,乡约渗透儒家伦理,发挥乡约作用体现注重儒家伦理观的引导;据材料“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得出兼顾外来棚民与原住民多方利益。18.【史料价值与古代世界】材料一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客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材料二725—750年间某法律文书的摘录:立约人某地某某人信赖某地某某大人之权威。众所周知,我一无所有,衣食难以为继,因此恳求您怜悯周恤,蒙您仁慈恩准,使我得以信赖您的保护。您应按我所尽之力,依照我所提供之劳役和劳债,助我保有食物、衣服。……兹经双方协定,如我们之中有人违反协议,将向另一方赔偿金钱(钱数待定),并且协议继续有效。——摘编自【法】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则史料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加以评价。〖答案〗(1)史料一、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西亚的以下情形;政治上,史料二的《汉谟拉比法典》及其相关规定,可以用来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比如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等。经济与社会生活上,三则史料相互佐证,葡萄酒的成熟的制作工艺,以及在古代西亚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因此得到受到法律规范。文化上,史料一的《吉尔伽美什》及其相关描述,可以用来研究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以及楔形文字的使用情况等。(2)历史现象:日耳曼法的出现及其实践;西欧庄园经济中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评价: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其中,日耳曼法是在日耳曼部落习惯法基础上编撰的一批成文法,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如材料二所示,封建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依照日耳曼法进行规范,日耳曼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材料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里的封建法律关系、契约意识的形成等,蕴含了进步的因素。〖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西亚)。从史料类型、内容、蕴含的历史信息等方面分析三则史料的价值。学生能区分不同史料的类型,并能从古代西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角度对史料进行解读,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如下:史料一、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西亚的以下情形;政治上,史料二的《汉谟拉比法典》及其相关规定,可以用来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比如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等。经济与社会生活上,三则史料相互佐证,葡萄酒的成熟的制作工艺,以及在古代西亚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因此得到受到法律规范。文化上,史料一的《吉尔伽美什》及其相关描述,可以用来研究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以及楔形文字的使用情况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725——750年(欧洲)。第一小问历史现象,据材料“立约人某地某某人信赖某地某某大人之权威。众所周知,我一无所有,衣食难以为继,因此恳求您怜悯周恤,蒙您仁慈恩准,使我得以信赖您的保护。您应按我所尽之力,依照我所提供之劳役和劳债,助我保有食物、衣服。……兹经双方协定,如我们之中有人违反协议,将向另一方赔偿金钱(钱数待定),并且协议继续有效。”得出日耳曼法的出现及其实践;西欧庄园经济中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日耳曼法出现的背景、概况、影响和西欧庄园经济中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处理的方式、庄园法庭的依据等角度分析得出,示例如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其中,日耳曼法是在日耳曼部落习惯法基础上编撰的一批成文法,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如材料二所示,封建领主与农奴间的关系依照日耳曼法进行规范,日耳曼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材料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欧的庄园经济里的封建法律关系、契约意识的形成等,蕴含了进步的因素。19.【城市发展与历史变迁】材料下图分别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摘编自刘淑虎等《“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规画”探析》根据材料,围绕“历史变迁”,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折射了时代变迁。宋元明清时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从兴盛逐渐走向衰落。宋元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泉州是当时的主要外贸港口之一,经济功能明显增强。从这里出发的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明朝中后期起,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这一时期的泉州军事海防职能日益凸显,海上丝绸之路也遭受重大挫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之,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社会有新的发展,而世界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统治者的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出处“‘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可知,材料内容反映唐、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泉州城市布局的影响。分析泉州城市布局示意图可知,在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下,古代泉州历经从“港城临近”到“港城分设”,形制从规则到不规则,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故可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城市的发展变迁和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等拟定论题。如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折射了时代变迁”为论题,可论述宋元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对泉州城市功能和布局、对中国海上贸易和对外交往等的影响。具体而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泉州作为外贸海港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促进海上贸易发展,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泉州作为防范侵扰的前线军事海防职能凸显,海上贸易和对外交往受到限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后作总结: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社会有新的发展,而世界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统治者的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拟定其他论题如政府的政策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职能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城市的职能变迁与中外交往的变化等,可围绕宋元至明清时期泉州的发展历程和政策、中外交往等因素的作用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所示物品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这反映出()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A.万邦时代的到来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礼乐制度的形成 D.远古文明的多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陶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反映当时制陶业、玉器加工制造业等不同手工业行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多个行业门类,反映社会分工的发展,B项正确;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材料看不出邦国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玉猪龙和勾云形玉佩带有礼器的特点,但新石器时代礼乐制度处于萌芽阶段,礼乐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远古文明的多元主要表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丰富多样,材料所述都属于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下表)。据表可知,先秦时期()“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指京师9“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女穀于中国”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传统政治秩序破坏 D.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出现后衍生出多种含义,如京师、国境之内、诸夏之领域、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夏之领域”,说明先秦文献中“中国”强调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的含义,折射出了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一词所指的范围扩大,包括了边疆地区,不能得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先秦时期传统政治秩序破坏主要表现在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周天子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崛起,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中国”一词的含义,没有提及兼并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3.里耶古城北护城壕中出土的20余枚“户籍简”中的户主前均冠以“荆”,说明其是“荆(楚)”的遗民。而在已公布的里耶秦简户籍资料中,秦统一后迁陵县“一邑二里”户口中的记录均未见“故六国”标记。秦及汉初以户籍为依据“名田宅”,不同身份等级的“编户”,拥有田宅的数量“各以差次”。据此可推知,秦及汉初()A.人身束缚渐趋松弛 B.贵族特权受到限制 C.地方行政制度完备 D.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及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同时,秦汉户籍制度还与授田制相结合,为秦汉时期的“小农社会”打下了基础,并确保赋役和兵员来源,维护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态的稳定,这反映出当时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秦汉时期推行严密的户籍制度,材人身束缚渐趋松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限制贵族特权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4.邓通受汉文帝宠信,获得蜀郡严道县的铜山,遂铸铜钱(如图)。其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因而流布天下。邓通钱的流行()A.改变了汉初经济思想 B.冲击了国家金融秩序C体现了盐铁官营政策 D.顺应大一统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时期,邓通因受到皇帝宠信,就获得了铸币的权力,其货币广泛流通,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币制统一和稳定,冲击了国家金融秩序,B项正确;允许私人铸币,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有限,与汉初无为而治的经济思想相符,而非改变了汉初经济思想,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允许私人铸币,影响了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不利于维护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耕经济的需求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社会动乱的加剧 D.高门士族的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不安定,战争频繁,面对中原战乱和少数民族政权大量内徙,一些地方豪强和乡村居民还纷纷修筑坞壁以自保,除了具有军事色彩和防御设施外,还具有纠合、聚集宗族、乡民进行生产、自治的功能,C项正确;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农耕经济,并不是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与宗法传统影响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是根据《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这反映出当时()道正仓(石)义仓(石)常平仓(石)关内18225615946211373570河北1822516175446001663778河东15891807309610535386河西70206538840331900河南5825414154297631212464陇右27278020003442850剑南223940179722870710淮南688252484087281152江南9788256739270602030山南143882287166849190A.安史之乱削弱唐朝统治力量 B.土地兼并之风日趋严重C.两税法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北方经济仍有一定优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通典》所载的唐天宝八年(749年)诸道各仓所储粮数”可知,749年诸道粮食最盛产的首推河南、河北,次则关内与河东,再次乃及江南、淮南。由此可见,当时北方的经济应远远胜于南方,D项正确;安史之乱(755年12月至763年2月)后,北方地区社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上人口的往南迁移,增加了对南方土地的开发,北方诸道各仓所存蓄粮均数倍于南方的局势被打破并逐渐发生变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土地兼并加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唐朝实行两税法是在780年,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A.具有经世精神 B.促进监察制度变革C.展现开元盛世 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所以是具有经世精神,A项正确;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具有经世精神,并不能体现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排除C项;讽喻诗是要为现实服务,并不是推动科举制繁荣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8.宋神宗元丰年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开工不足,冶户和冶工均有“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而听命”。据此可知,当时()A.宋辽之间关系紧张 B.区域市场联系密切C.雇佣关系已经普及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原本徐州地区的治铁作坊因政府关闭河北市场而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但苏轼上疏请求后政府撤销禁令,使得徐州地区的铁能够进入河北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徐州和河北这两个地区之间的市场发展联系,B项正确;宋辽之间时战时和,但材料没有明确宋辽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关系,得不出宋辽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雇佣是出卖劳动力,材料没有涉及出卖劳动力的信息,排除C项;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只是有所松动,而不是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任期时间20年以上15年以上10年以上5年以上1年以上不及1年合计北宋人数0人0人6人19人37人10人72人南宋人数1人2人0人5人38人17人63人合计1人2人6人24人75人27人135人A.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C.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D.体现了权力运行的调整〖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可知,宋代宰相的任期相对较短,多集中在一年至五年左右,这有助于防止宰相长期执政从而威胁皇权,君主通过适时地调整宰相人选,从而进一步把控朝政,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这一状况旨在防止相权对统治者的不利影响,“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政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权力结构调整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曾到福建长乐境内的“龙峰岩”游历并修葺龙峰书院,此后一般称此岩为“三宝岩”。明隆庆六年(1572年),知县蒋以忠推崇朱熹,将此岩改称为“晦翁岩”。蒋以忠的做法反映了()A.明朝放松海外贸易限制 B.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C.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D.基层教化约束力的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至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明朝时知县蒋以忠认为“三宝岩”名字不雅,改名为“晦翁岩”,“晦翁”是理学家朱熹的号,体现儒家士大夫讲究文雅、推崇理学的价值观,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地名雅化,而非强调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海外贸易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蒋以忠用理学家朱熹的号作为地名,体现推崇理学,而非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排除C项;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基层民众。材料主旨并非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把学习“政治技艺”看作一种伟业,他认为“人天生关注自己和忽视他人……(但如此)即便他们没有偷窃和犯罪,也会受到指责”,如此城邦毁坏了,一切也就毁坏了。他强调城邦的存续得益于()A.持续拓展的海外殖民 B.有效的城邦制度规范C.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D.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希腊。古希腊形成很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很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城邦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公民在政治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强调学习“政治技艺”,宣称“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即便他们没有偷窃和犯罪,也会受到指责”,也即认为公民除了应该遵纪守法以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政,C项正确;材料中德谟克里特强调学习“政治技艺”来积极参政,没有海外殖民相关信息,排除A项;“没有偷窃和犯罪”体现遵守城邦规范和良好道德风尚,而德谟克里特认为,仅仅要求公民不偷窃不犯罪是不够的,“有效的城邦制度规范”“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2.如图为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A.代表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成就 B.反映了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全貌C.凸显了印度文明的世俗化倾向 D.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2世纪(印度)。据材料可知,公元2世纪印度的佛教艺术雕像中有古希腊文化因素,这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手史料,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印度的佛教艺术雕像上有希腊文化因素,而不是代表了希腊化时代的艺术成就,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反映了印欧人迁徙的历史全貌的论断,排除B项;材料突出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交流,未讲述印度文明的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13.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据此可以推知()①古代中非文明交融互鉴②开罗棉花种植业的发达③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9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融合,也说明开罗棉花种植业的发达,②正确;中国造纸术的传播促进非洲欧洲等地文化的传播与文明的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④正确;材料揭示的是中国造纸术传入埃及,体现不出“互鉴”,①错误;没有将埃及的造纸业发展水平与其他非洲地区的造纸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的结论,③错误。由此可知,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4.印加帝国实行人口迁移制度,将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迁往内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还将最忠诚的勇敢部落的人口迁移到边关据点。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A.有利于巩固帝国的统治 B.保障了印加文明的辉煌C.推动了行政体系的完善 D.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印加帝国的人口迁移制度将被征服的有反叛倾向的部落、可靠部落和勇敢部落的人口进行迁徙,这有利于推动整个印加帝国部落间、地区间的交流,强化对帝国的统治,A项正确;印加文明最终走向湮没,排除B项;人口迁移制度不属于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排除C项;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主要是因为欧洲殖民入侵,排除D项。故选A项。15.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捐款的帮助下,西欧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法律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开设科目除神学外还有法律、医学、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创办有赖于()A.各国王权的不断强化 B.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C.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材料“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可知,中世纪大学创办的重要背景是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而工商业和城市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故可得出大学的创办有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需要……知识”,未提及王权强化,排除A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时间不符,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一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稷下学宫”。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西汉《史记》“高门大屋”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阐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答案〗(1)阐释:“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各诸侯国统治者出于现实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如材料所示,齐国执政者创办了稷下学宫,囊括了当时各家各派的重要人物,成为影响齐国成为战国七雄的重要因素。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2)过程: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意义: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阐释:从“稷下学宫”概念的提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该历史现象的认识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得出“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是近代中国学者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记载提炼归纳的产物,代表着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某地“百家争鸣”的盛况。结合所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荟萃之地,出现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即新兴的士阶层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要求,各诸侯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据材料“齐桓公……立稷下之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总百家之伟说”可知稷下学宫有利于齐国的强大,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过程: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儒学分南学与北学,各自偏重不同经书的注本,时有交流;据材料“隋灭陈后,……南方儒士……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得出隋朝完成统一后,南学得到广泛传播;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期,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成为官方定本,南北儒学走向统一。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儒学、对思想、对国家的角度分析,可得出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加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局面。17.【古代社会治理】材料一社仓始于隋代,其管理、发放等体制历代不一、但多以失败结束。1171年,朱熹在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创办了社仓,在他带动下,建阳、光泽、顺昌等闺北各县相继建立社仓百余所。以下为朱熹为五夫里社仓订立的规则:社仓贷谷给农民,取息20%,发生小饥时可以减半,发生大饥时可以免除利息。丰年如遇人户请贷,即开两仓,存留一仓。若遇饥歉,则开第三仓,专赈贷深山穷谷耕田之民。社仓的首领一般由乡官或士人担任,选任时尤其注重其人品德行,粮食贷放和收回时,具府须派官到场监视。借贷社仓米必须签署文书并有人担保,贷户如拖欠不还或者逃亡,由担保户“均备纳足”。——摘编自朱熹《社仓事目》材料二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元通控告棚民案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夫里社仓能成功运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程元通控告棚民案”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概括案件的处理所体现出的特点。〖答案〗(1)原因: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面向大众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或:以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社仓的管理与营运);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重视程朱理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或:体现儒家仁的理念)。(2)矛盾:人地矛盾;外来棚民与原住民的矛盾;外来农作物(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的矛盾。特点:法律与乡约相结合(或:官方审理与民间组织协调相结合);注重儒家伦理观的引导;兼顾多方利益。〖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据材料“借贷社仓米必须签署文书并有人担保,贷户如拖欠不还或者逃亡,由担保户‘均备纳足’”得出以商业运营模式进行社仓的管理与营运,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特点的背景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据材料“以下为朱熹为五夫里社仓订立的规则”“粮食贷放和收回时,具府须派官到场监视”得出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由政府进行监督管理;据材料“社仓的首领……选任时尤其注重其人品德行”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夫里社仓的创办者朱熹是著名理学家,重视程朱理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矛盾:据材料“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人口涌入安徽,开垦山地是因为人多地少,故可得出人地矛盾;据材料“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得出外来棚民与原住民的矛盾;据材料“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得出外来农作物(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的矛盾。特点:据材料“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得出法律与乡约相结合,官方审理与民间组织协调相结合;结合所学,乡约渗透儒家伦理,发挥乡约作用体现注重儒家伦理观的引导;据材料“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得出兼顾外来棚民与原住民多方利益。18.【史料价值与古代世界】材料一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