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_第1页
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_第2页
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_第3页
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_第4页
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尖子生】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优竞赛题(一)12单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尔顿提出原子论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D.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答案】C【解析】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不符合题意;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不符合题意;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和提取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符合题意;D、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所给科学家的成就分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答案】D【解析】A.蜡烛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野草等燃烧和野草的生长过程,都包含着化学变化;C.爆竹燃放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是: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紫烟的产生只是香炉峰的水受热在液态和气态间的两态变化,并没产生新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故答案为:D。【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3.下列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固态物质加热后全部变为气体②用粮食酿酒③爆炸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⑤工厂里工人把原材料制成产品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①固态物质加热后全部变为气体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

②用粮食酿酒生成了新物质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③爆炸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

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⑤工厂里工人把原材料制成产品的过程中不确定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无法判断。故选D

【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4.新疆棉绒长、品质好,是不少知名服装品牌的原材料之一。服装面料成分多样,我们经常通过燃烧产生气味的方法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A.化学性质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物理变化【答案】A【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燃烧是化学变化,通过燃烧产生的气味来判断面料的成分,这是利用棉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由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化学性质分析。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C中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两端的液面不会平衡。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分析即可,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6.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一定不同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D.“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构成原子的种类上不同【答案】C【解析】A.“新物质”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是与反应物不同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的颜色、状态可能相同;故不符合题意;C.“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故符合题意;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新物质”与变化前的物质在构成原子的种类上相同;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生成物与反应物不是一种物质。7.下列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雾。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答案】B【解析】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A描述不符合题意;B、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描述符合题意;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并且产生大量白烟。这个白烟指的是固体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故C描述不符合题意;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的固体。而在空气中不燃烧。故D描述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雾——指的是液态小液滴8.赵老师在做蜡烛燃烧实验的时候,将一张滤纸迅速插入火焰中,片刻后取出,发现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B.此实验中,滤纸可以被一根小木条代替C.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生成D.酒精灯火焰与蜡烛火焰相似。用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试管底部可直接触及灯芯位置【答案】D【解析】A.滤纸上出现圆弧状黑斑,说明外面火焰温度较高,里面火焰温度较低,则此实验说明蜡烛火焰分层,外焰温度最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滤纸和小木条均会碳化,现象明显,此实验中,滤纸可以被一根小木条代替,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滤纸中含有氢元素,燃烧生成水,将滤纸换成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会有水雾生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用酒精灯加热药品时,试管底部不能直接触及灯芯位置,故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试管受热不均会炸裂。9.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B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C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D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答案】D【解析】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故不符合题意;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故不符合题意;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性的回答,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10.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a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A.大于(ba)mL B.等于(ba)mLC.小于(ba)mL 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该学生初次读数时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读数为amL,实际体积大于amL;倒入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bmL;则该学生实际加入的液体体积小于(b﹣a)mL,故答案为:C。【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由些分析解释。11.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纯净物:洁净的空气、H2O2溶液、冰水混合物……B.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C.可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D.物理性质包括:溶解性、挥发性、可燃性……【答案】B【解析】A.洁净的空气、H2O2溶液都是有多种成分组成,是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故B符合题意C.集气瓶不能被加热,故C不符合题意D.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分析

B、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分析

C、根据可以加热的仪器分析

D、根据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分析12.某同学要用托盘天平称量2.5g食盐(1g以下用游码),在加入食盐后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他应该()A.减少药品 B.移动游码C.向右盘中加砝码 D.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答案】A【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2.5g食盐(1g以下用游码),在加入食盐后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多了,这时他应该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13.足量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在密闭集气瓶内(起始时常压)燃烧至熄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起始阶段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②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④若产物中二氧化碳与水分子个数相等,则反应后瓶内气体总质量增加.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①起始阶段氧气含量高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蜡烛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法符合题意;

②反应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因此燃烧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说法符合题意;

③蜡烛熄灭是由于瓶内氧气浓度过低,说法符合题意;

④若产物中二氧化碳与水分子个数相等,水是液体,因此反应后瓶内气体总质量应该减少,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起始阶段氧气含量高,蜡烛燃烧会剧烈,随着燃烧,氧气不断消耗,氧气浓度不断下降,氧气特别少时,蜡烛会熄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瓶内总质量不变;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水。1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几种关系。则对下列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混合物与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B.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属于交叉关系C.化学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答案】D【解析】A、混合物和纯净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故不符合题意;B、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两种不同的性质,两者没有交集,属于并列关系,故不符合题意;C、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反应中的一种,两者属于包含关系,故不符合题意;D、有一部分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方法分析

B、根据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D、根据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分析15.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用该装置可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塑料管C.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D.b导管应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答案】B【解析】A、使用该装置可通过气泡的快慢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不符合题意;

B、b导管连接氧气瓶,a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塑料管,符合兼顾

C、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测是否有氧气输出,不符合题意;

D、b导管应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装置的特点及氧气输出原理分析。16.某兴趣小组要一瓶(100mL)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80%的气体,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一部分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止水夹a,然后打开止水夹b通入空气,把瓶里剩下的水全部排入量筒,通入氧气的体积和空气的体积大约是()A.60mL和40mL B.75mL和25mL C.80mL和20mL D.68mL和32mL【答案】B【解析】设通入氧气体积为x,则通入空气体积为:100mLx,根据题意有:x+(100mLx)×15=100mL×80%,x=75mL,则空气体积:100mL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进行计算。17.已知氧化铜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错误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A、根据反应方程式:过氧化氢→氧化铜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18.以下各装置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④ D.只有②【答案】C【解析】①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会看到导管口有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实验合理;故符合题意;②在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防止空气的对流,收集的气体不纯;实验不合理;故不符合题意;③在使用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果时,由于所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不同,而不能确定放出气体快慢是催化剂的不同还是反应溶液不同的原因。实验不合理;故不符合题意;④由于氧气能支持燃烧,故检验氧气的方法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实验合理。故符合题意;实验合理的只有①④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及氧气的验证方法分析。19.已知在空气中,温度超过40℃,白磷就可以自燃,即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为:集气瓶里先装a体积的水,在酒精灯灯焰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装置如图密封。用力把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燃烧停止后,稍振荡,完全冷却后,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b)和整个集气瓶体积(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B.该实验测得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为(ba):(ca)C.燃烧匙中的白磷不可以换成细铁丝或木炭粉D.集气瓶中预先放的a体积水仅有液封导管,防止气体受热膨胀逸出的作用【答案】D【解析】A、在白磷开始燃烧时,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的空气膨胀,压强增大,集气瓶中的水一部分被排出,液面下降;最后熄灭冷却至室温时,集气瓶中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液面上升,因此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先下降,后上升,不符合题意;B、据图示可知:氧气的体积是上升的水的体积,是ba,空气的体积是:ca,所以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是:(ba):(ca),不符合题意;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氧气的浓度不够,无法测定氧气体积,木炭粉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会导致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偏小,不符合题意;D、“a体积水”的作用是: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加快集气瓶冷却,能够液封导气管左端以防气体逸出,能够缓冲集气瓶内气压的骤然升高,能够吸收白烟,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磷燃烧放热且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先增加再减小分析;

B、根据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分析;

C、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D、根据该实验要保证装置密闭分析。20.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d代表氯化钾B.t2时刻O2开始产生C.从t1时刻起,KMnO4开始分解,从t2时刻起KClO3开始分解D.KMnO4反应生成其中的一种物质可以作KClO3反应的催化剂【答案】B【解析】A.根据上述分析,t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加,d是氯化钾,选项A不符合题意;B.根据上述分析,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就有氧气产生,选项B符合题意;C.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就有氧气产生,t2时刻氯酸钾开始分解再次产生氧气,选项C不符合题意;D.高锰酸钾会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起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由图示中图像的变化趋势结合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能催化氯酸钾分解分析。二、综合题21.某同学对金属钠做了如下实验: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下一块,切口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光泽瞬间消失变暗,这是因为钠迅速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该钠块漂浮于水面,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四处游动,同时发出嘶嘶的响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闪亮的、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请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性质:Ⅰ.物理性质:①硬度;②密度;③颜色。Ⅱ.化学性质:①在常温下能与反应;②在常温下能与反应。【答案】质软;小于水;银白色;氧气;水【解析】取出一块金属钠,用小刀切下一块,切口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光泽瞬间消失变暗,这是因为钠迅速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将一小块钠投入水中,该钠块漂浮于水面,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Ⅰ.可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①硬度:质软;②密度:小于水;③颜色:银白色。Ⅱ.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②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分析】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物理性质,据此分析22.根据图装置回答问题。(1)请写出仪器a、b的名称:、。(2)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填字母,下同),文字表达式,此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反应,其中该装置有一个缺陷是。(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较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收集一段时间后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把a换成,可以控制反应速度。(4)已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选用装置,使用F收集时气体从端进入,若F装满水,则气体从端进入。(5)小曹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上述实验时,发现“一同学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此,小曹老师让该同学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3/4集气瓶的氧气,发现瓶中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①用如图方案收集“3/4集气瓶的氧气”,其中最合理的是(填字母);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③所以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填“可靠”“不可靠”)。【答案】(1)长颈漏斗;锥形瓶(2)BC;高锰酸钾加热→(3)A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分液漏斗(4)E;c;c(5)G;气泡从集气瓶口外逸;不可靠【解析】(1)a、b的名称分别是长颈漏斗、锥形瓶。(2)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B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加热→(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应该用A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如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故答案为:用的装置为AD,收集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把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通过控制分液漏斗活塞可以控制反应速度。(4)已知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用排空气法收集选用装置E,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密度比空气和水小,使用F收集时气体从c端进入,若F装满水,则气体从c端进入。(5)①用如图方案收集“3/4集气瓶的氧气”,其中最合理的是G,H不合理,是因为导管口在集气瓶口外,I不合理,是因为导管伸入集气瓶太长。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实验现象是有大量气泡从集气瓶口外逸。③不纯净的氧气也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集气瓶中充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分析】(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属于固固加热型反应,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3)根据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方法。控制分液漏斗活塞可以控制反应速度。(4)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选择收集装置。(5)氧气的浓度达到一定值,会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3.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填““打开”或“关闭”)(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所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答案】(1)打开;关闭(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解析】解:(1)吸气时除要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I瓶进入.故答案为:打开、关闭.(2)吸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II,二氧化碳的存在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I和II的装置不同,I是吸入气体的装置II是呼出气体的装置,故其作用分别是去除与验证.故答案为: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分析】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4.有A、B、C、D、E、F、G、H等八种物质,有如下反应关系或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其中D为一黑色粉末,通常状况下F为无色液体,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E、G都为混合物,且E为液体,G为固体。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G;F;H;(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反应①:;(3)根据你所学知识,写出有H生成的反应是。(4)你能说出B的一点用途吗?。【答案】(1)石蜡;水;二氧化碳(2)KMnO(3)C+O2→点燃CO(4)火箭助燃剂或潜水等【解析】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为二氧化碳;A能生成BCD三种物质,且D为一黑色粉末且在反应②中反应前后不变,则A为高锰酸钾、D为二氧化锰、C为锰酸钾、B为氧气;混合物G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和液体F,则G可以为石蜡、F为水;混合物E和二氧化锰生成氧气和水,E为过氧化氢溶液;代入检验推理正确。(1)物质的名称:G是石蜡(或天然气合理即可),F是水,H是二氧化碳;(2)反应①为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KMnO4(3)有H二氧化碳生成的反应可以是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符号表达式为:C+O2→点燃CO2(4)B是氧气,氧气可作助燃剂,也可供呼吸,故填:火箭助燃剂或潜水等。【分析】退关提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本题的题眼是H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结合题中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三、实验探究题2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2)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温度/℃石蜡5070300550约600铁15352750约1800钠97.8883约1400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推测硫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由此可知,气态物质燃烧一般有火焰,但木材燃烧也出现了火焰,原因是。【答案】(1)气态(2)沸点;有(3)<;木炭在空气先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解析】(1)由题干中的信息: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2)①分析蜡烛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燃烧产生了火焰;②分析铁丝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时的温度比沸点低,燃烧不产生火焰。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③再分析钠的熔点、沸点和燃烧时温度,发现其燃烧的温度比沸点高,故推断其燃烧能产生火焰;(3)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都产生火焰,可推测硫的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由此可知,气态物质因沸点都比较低,故燃烧一般都有火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的真正原因:木炭在氧气中能充分燃烧没有火焰,而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充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CO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

【分析】(1)根据蜡烛燃烧的火焰有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分析

(2)根据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有关分析

(3)根据燃烧的现象分析26.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人体呼出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1)(探究一)测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先检查装置(图甲)的,在集气瓶中装入VmL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以充分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呼出的气体,连接装置。(2)打开弹簧夹,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3)实验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用V、V1表示)。(4)(探究二)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如图乙所示,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丙所示(纵坐标均为某气体体积分数(%),横坐标均为时间(S))。据图回答: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填“X、Y或Z”)。(5)Y的体积分数在60s之后逐渐减小,推测保鲜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6)实验中,200s时没有采集数据的其余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7)小组同学认为空气成分中“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等,由此实验数据判断该认识是(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答案】(1)气密性(2)K1、K2(3)V−V(7)不正确;由实验可知,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 1.98%,而空气成分中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只有0.03%【解析】(1)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2)关闭弹簧夹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3)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的体积就是二氧化碳的体积,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VmL−V1mLVmL【分析】(1)根据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解答;(2)根据实验原理解答;(3)根据实验操作过程来分析;(4)根据图示及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和水蒸气增多,氧气减少解答;(5)根据水蒸气冷凝分析回答;(6)根据图表中已测的气体体积分数计算未测的气体的体积分数;(7)根据空气中水的体积分数为1.98%,而空气成分的气体杂质体积分数为0.03%解答;27.活动探究三:蜡烛燃烧的探究甲乙两小组按下图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H2O),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1)(猜想)小芳同学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小勇同学猜想是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位同学猜想合理,理由是。(2)(实验验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不剧烈,发出光,b中溶液变浑浊。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3)(分析与结论)①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两步操作的顺序应是A.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移走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先移走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②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4)(反思)①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蜡烛+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②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填字母序号)。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答案】(1)小芳;碳为黑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却是无色气体(2)红;氧气(3)B;二氧化碳(4)烧杯位置降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石蜡和氧气反应就会生成碳;C【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中必然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其中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是一种无色液体。

(1)【猜想】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黑色的物质不可能是二氧化碳,故小芳的说法合理;

(2)【实验验证】黑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分析与结论】①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吸,使得试管破裂。故答案为:B;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4)【反思】①烧杯位置越低,黑色固体越多,故乙组中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烧杯位置较低;

②甲乙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故蜡烛中肯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也可能来自蜡烛,故答案为:C。【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进行分析。

(3)①实验结束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压强会降低,水会倒吸,进行分析。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8.为探究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小明把实验温度恒定在330℃或380℃,(其他实验条件见下表),并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编号氯酸钾的质量催化剂及其质量∕g温度∕℃反应的时间/s待测值①2.0无330100②2.0氧化铁0.5330100③2.0二氧化锰0.5330100④2.0二氧化锰______100请回答:(1)通过比较待测值大小来判断反应的速率,则待测值指的是。(2)进行实验②和③,并进行对比,其实验目的是。(3)要说明氧化铁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要选用实验和实验进行对比。(4)用实验③和④探究温度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二氧化锰的质量是g,控制的温度是℃若实验③的待测值小于④,则得到的实验结论:;实验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5)(继续探究)氯酸钾和氧化铁(Fe2O3)的质量比会不会影响反应的快慢?调节KClO3和Fe2O3的质量比制备氧气,整理数据绘制出如图,从图中得出KClO3和Fe2O3反应的最佳质量比是。(6)测量气体体积时,可以将反应的发生装置和倒置量筒连接(如图所示),读数时慢慢上下移动量筒,使量筒内外液面高度相同,目的是:;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率,则收集气体应选图中的(填A或B)。(7)测量气体体积开始前,量筒内上方未排出的空气,使测量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读数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测得的气体体积比理论上生成的氧气体积大,可能原因是。(8)如图所示,在KClO3和Fe2O3质量比为5:4之前,氧化铁质量越多,反应越快的原因:。【答案】(1)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2)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3)①;②(4)0.5;380;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氯酸钾→二氧化锰(5)5:4(6)使内外压强相同,防止因为压强差产生读数误差;A(7)不变;未冷却到室温(8)氧化铁越多与氯酸钾接触面积越大,越利于反应进行【解析】(1)探究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实验中反应时间相同,通过比较待测值大小来判断反应的速率,则待测值指的是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2)实验②和③中变量为催化剂种类,进行对比,其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3)要说明氧化铁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变量为有无氧化铁,需要选用实验①和实验②进行对比;(4)探究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小明把实验温度恒定在330℃或380℃。由图表可知,实验③④中反应温度不同,则其它变量应该相同,故二氧化锰质量应该为0.5;实验①②③中温度均为330℃,则④温度为380℃,以便形成对照实验;故用实验③和④探究温度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二氧化锰的质量是0.5g,控制的温度是380℃;若实验③的待测值小于④,则得到的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实验③反应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二氧化锰(5)由图可知,KClO3和Fe2O3反应的最佳质量比是5:4,此时单位时间内得到氧气体积最大,反应最快;(6)测量气体体积,读数时慢慢上下移动量筒,使量筒内外液面高度相同,目的是:使内外压强相同,防止因为压强差产生读数误差;收集气体时,导管刚伸入量筒即可,应选图中的A;(7)测量气体体积时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故开始前量筒内上方未排出的空气,使测量结果不变;读数操作正确的情况下,测得的气体体积比理论上生成的氧气体积大,可能原因是未冷却到室温,气体膨胀,导致误差;(8)在KClO3和Fe2O3质量比为5:4之前,氧化铁质量越多,反应越快的原因:氧化铁越多与氯酸钾接触面积越大,越利于反应进行。【分析】(1)根据探究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待测值指的是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2)根据实验②和③中变量为催化剂种类,进行对比,进行分析。(3)根据要说明氧化铁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则变量为有无氧化铁,进行分析。(4)根据探究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5)根据题目中图可知,单位时间内得到氧气体积最大,反应最快。(6)内外压强相同,防止因为压强差产生读数误差。(7)测量气体体积时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气体的体积。(8)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29.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1)【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