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B.加入少许CaC0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2.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揭示了人体除了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主生物钟外,还有存在于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它们对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体温和新陈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的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在夜间迅速入睡,睡眠时间持续延长,其调控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B.晚上熬夜玩手机会促进褪黑素分泌从而导致失眠C.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存在褪黑素受体D.若雄性激素含量降低,说明褪黑素对垂体可能存在抑制作用3.下图表示某田间老鼠防治前后种样的数量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对老鼠防治的最佳时间是t2B.防治前老鼠种群数量围绕K1波动C.防治后老鼠种群数量围绕K2波动D.A与B曲线在t3时各自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4.下列关于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叙述,正确的是()A.避免近亲结婚有利于减少显性遗传病的发生B.红绿色盲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群体中的C.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女中相同,则为显性遗传D.人类对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的手段主要有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5.下列有关等位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B.基因是由萨顿命名的C.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碱基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不同D.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6.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7.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H、h)和乙遗传病(基因T、t)患者,系谱图如下(已知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且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10-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B.Ⅰ-2的基因型为HhXTXt;Ⅱ-5的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C.如果Ⅱ-5和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18D.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6000008.(10分)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A.经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的氧气需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B.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经静脉注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某细胞代谢过程示意,据图回答。(1)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主要吸收_____色光。(2)图中A所示过程是_____反应阶段,影响该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3)图中B所示过程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阶段。(4)其中的A阶段为B阶段提供了_____和_____。(5)该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形式是:光能→ATP活跃的化学能→_____。(6)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源于_____。10.(14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了多种地雀,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岛屿上。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各个小岛上不同的环境因素使种群基因频率_________。这些环境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2)各个小岛之间的广阔海域,使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_,阻断了各种群间的__________。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造成基因库差异巨大,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由此可见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多种不同的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多样性。(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其原因是_________。11.(14分)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fasting,简称IF饮食)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些间断性的饮食策略。有研究表明,IF饮食有减肥功效,并改善了多项健康指标,因此受到健身和减肥人群的推崇。但也有研究表明,IF饮食也会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及产生较多的自由基,氧化应激和自由基可以加速衰老并损伤DNA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另外,长期的IF饮食也会使机体脂肪酸代谢的中间产物酮酸含量上升,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因此并不能育目进行IF饮食,尤其是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回答下列问题:(1)长期IF饮食,还可能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而出现身体浮肿等现象。(2)断食期间,机体血糖的来源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期,机体胰高血糖素水平较________________;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降低血糖的。(3)俗话说:减肥的要诀是“管住嘴,迈开腿”。“迈开腿”是指要适度运动,在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显著增多,此时机体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来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12.请依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1、2、3、所代表的物质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填写4、5、6所代表的能量的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C项错误有2点,一是提取色素应该用无水乙醇,二是叶绿体中含有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它选项正确。加入少许CaC03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菠菜叶富含叶绿素,可作为实验材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教材重要实验——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2、B【解析】1、分析图解:光周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详解】A、由图可知,图示中雄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雄性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抑制作用,该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A正确;B、由题干信息“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可知,晚上熬夜玩手机,手机的光线可能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导致失眠,B错误;C、由图可知,褪黑素可作用于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故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存在褪黑素受体,C正确;D、雄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若雄性激素含量降低,说明褪黑素对垂体可能存在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B。3、A【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地老鼠防治前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都呈S型变化。S型曲线是在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有限、有天敌等条件下的一种增长曲线。【详解】A、对老鼠防治的最佳时间是t2之前,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小,不易恢复原有数量,A错误;B、据图可知,防治前老鼠种群数量达到稳态时,数量围绕K1波动,B正确;C、据图可知,防治后老鼠种群数量达到稳态时,数量围绕K2波动,C正确;D、A、B两曲线在t3时各自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D正确。故选A。4、D【解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A、避免近亲结婚有利于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A错误;B、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可知,红绿色盲病在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低于男性,B错误;C、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女中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不一定为显性遗传,C错误;D、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有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D正确。故选D。5、B【解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详解】A、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即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A正确;B、基因是由约翰逊命名的,B错误;C、等位基因是经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不同,两种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相同,C正确;D、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B。6、D【解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C、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D、盐酸刺激小肠粘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粘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7、C【解析】由遗传系谱图1可知,Ⅰ-1与Ⅰ-2不患甲病,生有一患病的女儿Ⅱ-2,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与Ⅰ-4不患乙病,生有一患乙病的儿子Ⅱ-9,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Ⅰ-3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Ⅰ-1有患甲病的女儿和患乙病的儿子,因此Ⅰ-1基因型为HhXTY,Ⅰ-2基因型为HhXTXt;则Ⅱ-5的基因型为HHXTY或HhXTY,B正确;C、据图分析可知,Ⅱ-5的基因型为2/3HhXTY,Ⅱ-6的基因型为2/3Hh1/2XTXt,因此他们生一个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2/3×2/3×1/4×1/2×1/2=1/36,C错误;D、关于甲病,Ⅱ-7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3,Ⅱ-8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0-5,他们生一个女儿患甲病的概率=2/3×10-5×1/4=1/600000,D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利用口诀,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利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8、D【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详解】A、氧气需要与血红蛋白结合,A错误;B、二氧化碳在细胞内产生,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故心肌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生活的内环境,B错误;C、细胞不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经静脉注射的药物先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液,最后才能进入组织细胞,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①.类囊体薄膜②.红色和蓝紫(2)①.光②.光照强度、温度(3)①.二氧化碳的固定##CO2的固定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3的还原(4)①.ATP②.[H]##NADPH(5)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6)水##H2O【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表示光反应,B表示暗反应。光反应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小问1详解】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主要吸收红色光和蓝紫色光。【小问2详解】A表示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阶段,该过程需要在光照下进行,影响光反应阶段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小问3详解】图中B表示暗反应阶段,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小问4详解】A阶段为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和[H],B阶段为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ATP和[H],因此A阶段为B阶段提供了ATP和[H]。【小问5详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小问6详解】氧气由水光解产生,所以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水。【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10、(1).朝不同方向改变(2).(自然)选择(3).地理隔离(4).基因交流(5).隔离(6).物种(7).捕食者通过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1)不同的小岛上的地理环境不同,食物来源不同,对分布在不同小岛上的鸟的突变进行了不同的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改变,从而使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2)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发生的变异和面临的自然选择不同,使各自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逐渐积累后,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新物种,即(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不同地雀属于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4)捕食者通过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故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11、(1)降低(2)①.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②.高③.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活动增强【解析】1、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2、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