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_第1页
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_第2页
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_第3页
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_第4页
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水治理管理规范指南TOC\o"1-2"\h\u17041第1章概述 4210991.1背景与意义 4247771.2目标与原则 418589第2章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5128732.1水资源调查 5174092.1.1调查目的与方法 5194782.1.2调查内容 5163342.1.3调查成果 5137392.2水资源评价 5169452.2.1评价方法 6283462.2.2评价指标 6239352.2.3评价成果 6133142.3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620982.3.1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 69992.3.2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6270512.3.3降水资源利用现状 6104082.3.4农村用水现状 627140第3章水治理工程规划 6321043.1规划目标与原则 714063.1.1规划目标 731793.1.2规划原则 7103143.2水治理工程布局 7225703.2.1供水工程布局 7158123.2.2防洪排涝工程布局 7282133.2.3水环境治理工程布局 7139113.3工程规模与标准 766523.3.1供水工程规模与标准 886083.3.2防洪排涝工程规模与标准 8324933.3.3水环境治理工程规模与标准 89867第4章水污染防治 8236994.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8126734.1.1农药、化肥污染控制 852724.1.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9125124.1.3农田排水及水土保持 925134.2生活污水治理 9149304.2.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9268204.2.2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919844.2.3生活污水收集与输送 9115914.3生态修复技术 9289134.3.1河流、湖泊生态修复 956704.3.2湿地保护与恢复 9284424.3.3生态农业推广 9325044.3.4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925059第5章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1065305.1河道整治目标与原则 10188685.1.1目标 1029115.1.2原则 1023745.2河道整治工程措施 10229875.2.1河道疏浚 1042915.2.2河道护岸 1073485.2.3河道绿化 1099905.2.4河道截污 10316285.3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 11270655.3.1河流湿地建设 11187965.3.2人工浮岛技术 1190445.3.3水生植物群落构建 119025.3.4生态护岸技术 1120062第6章农田水利建设 11194556.1农田水利规划与设计 1159726.1.1规划原则 1132266.1.2设计要求 11315226.1.3灌溉制度 1120296.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2199906.2.1工程建设准备 1253546.2.2施工管理 1260656.2.3工程验收 12245796.3灌溉排水技术 12209366.3.1灌溉技术 1297886.3.2排水技术 12199136.3.3水资源优化配置 12168586.3.4农田水利信息化 1222826第7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12239677.1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 12169687.1.1管理体制 1227227.1.2政策法规 13105627.1.3规划与计划 1357127.2水资源调配与优化 1393547.2.1水资源调查评价 13105257.2.2水资源配置 13162087.2.3节水措施 13153267.2.4水资源优化调度 13184177.3水资源保护措施 1384307.3.1水源保护 13222767.3.2水质监测与评价 1319337.3.3非点源污染治理 13316857.3.4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14212687.3.5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148431第8章水环境监测与预警 14115128.1监测体系构建 1454398.1.1监测网络布局 14122108.1.2监测站点设置 14156728.1.3监测项目与指标 14148438.2监测方法与设备 14245448.2.1监测方法 14135858.2.2监测设备 14201128.2.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4117288.3水环境预警与风险管理 15266318.3.1预警体系构建 15245518.3.2预警指标与阈值 15146958.3.3风险评估与管理 1529368.3.4预警信息发布与应对 1521443第9章水治理工程管理与维护 15288909.1工程建设管理 15254409.1.1项目立项 15274859.1.2设计管理 15158469.1.3施工管理 15110729.1.4质量控制 1517959.1.5验收管理 16205339.2工程运行维护 16182679.2.1运行管理制度 16289699.2.2运行监测 16285959.2.3维护保养 16171939.2.4应急管理 16211779.3水治理效益评价 16247359.3.1评价指标 16127679.3.2评价方法 16315439.3.3评价结果应用 1677039.3.4持续改进 1622060第10章宣传教育与政策推广 171318010.1宣传教育策略 17507710.1.1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根据农村水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目标人群和宣传方式。 171206710.1.2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普及农村水治理知识,提高农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173087710.1.3利用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农村水治理政策、成效和典型经验。 17632210.1.4强化学校教育:将农村水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 17584710.2政策推广与实施 171777410.2.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及地方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农村水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任务分工和完成时限。 171280610.2.2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村水治理政策进行宣传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水治理工作。 172683710.2.3建立健全政策实施机制:完善政策实施、监督、评估和反馈机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172395410.2.4加强政策实施培训:对基层干部、技术人员等进行政策培训,提高政策实施能力。 171818610.3社会参与与监督 171485410.3.1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通过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农村水治理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参与和监督的途径。 173266410.3.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水治理项目,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17339410.3.3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农村水治理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发觉和纠正。 182338310.3.4定期公开工作进展:将农村水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18第1章概述1.1背景与意义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污染、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决策部署,加强农村水治理管理,制定本规范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农村水治理管理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推动农村水环境质量改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2目标与原则(1)目标本指南旨在实现以下目标:①明确农村水治理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提高农村水治理管理水平;②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③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④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2)原则农村水治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农村水环境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水治理方案,保证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②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加强污染源治理,采取工程、生物、管理等措施,实现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治理;③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点治理污染严重、影响面广的水体,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农村水治理工作;④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在农村水治理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水治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⑤科技创新,长效管理。推动农村水治理科技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农村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第2章水资源调查与评价2.1水资源调查2.1.1调查目的与方法水资源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为水治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2.1.2调查内容(1)地表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数量、分布、补给来源、水质状况等;(2)地下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储量、分布、补给、排泄等;(3)降水资源:降水量、降水分布、降水年内变化等;(4)农村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畜牧业用水等。2.1.3调查成果通过水资源调查,形成以下成果:(1)水资源分布图;(2)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统计表;(3)水资源调查报告。2.2水资源评价2.2.1评价方法水资源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水化学分析法、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法等。2.2.2评价指标(1)地表水资源评价指标:河流径流量、湖泊蓄水量、水库库容等;(2)地下水资源评价指标:地下水储量、地下水水位、地下水开采量等;(3)降水资源评价指标: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年内分布等;(4)农村用水评价指标:用水量、用水效率、用水结构等。2.2.3评价成果通过水资源评价,形成以下成果:(1)水资源评价报告;(2)水资源利用潜力分析报告;(3)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议。2.3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2.3.1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村地区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包括灌溉、供水、发电等用途,以及地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3.2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以及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等问题。2.3.3降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村地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降水收集、利用效率等,以及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3.4农村用水现状分析农村地区用水结构、用水效率、用水需求等,以及农村用水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为农村水治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第3章水治理工程规划3.1规划目标与原则3.1.1规划目标(1)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2)改善农村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提高农村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水患灾害;(4)优化农村水系布局,提升水景观品质。3.1.2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2)坚持生态优先,保护水资源环境;(3)坚持系统治理,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4)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域特点;(5)坚持科学规划,提高工程效益。3.2水治理工程布局3.2.1供水工程布局(1)水源地保护与开发;(2)输配水管网优化;(3)农村集中供水工程;(4)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3.2.2防洪排涝工程布局(1)河道整治与疏浚;(2)堤防工程;(3)排涝泵站及排水管网;(4)蓄洪区与调蓄湖泊。3.2.3水环境治理工程布局(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3)生态修复工程;(4)湿地保护与恢复。3.3工程规模与标准3.3.1供水工程规模与标准(1)水源地保护与开发: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水源地保护范围和开发规模;(2)输配水管网优化:根据农村用水需求,合理确定输配水管网规模,保证供水安全;(3)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照农村人口数量、用水量及用水标准,确定集中供水工程规模;(4)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根据雨水资源潜力,合理确定工程规模。3.3.2防洪排涝工程规模与标准(1)河道整治与疏浚:根据河道防洪标准和设计流量,确定整治与疏浚规模;(2)堤防工程:根据防洪标准、设计洪水位和堤防等级,确定堤防工程规模;(3)排涝泵站及排水管网:根据排涝标准和设计流量,确定泵站规模和排水管网布局;(4)蓄洪区与调蓄湖泊:根据蓄洪、调洪需求,合理确定工程规模。3.3.3水环境治理工程规模与标准(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根据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处理目标和排放标准,确定处理设施规模;(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根据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规模;(3)生态修复工程:根据水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目标,确定生态修复工程规模;(4)湿地保护与恢复:根据湿地保护目标和恢复需求,确定保护与恢复工程规模。第4章水污染防治4.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4.1.1农药、化肥污染控制加强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与管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规范农药、化肥的销售、使用和监管,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提倡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4.1.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强畜禽养殖场规划与管理,严格执行养殖废弃物排放标准,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4.1.3农田排水及水土保持优化农田排水系统,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农田水土流失,降低农田面源污染。4.2生活污水治理4.2.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处理技术,保证生活污水达标排放。4.2.2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推广低能耗、高效率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接触氧化、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等,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4.2.3生活污水收集与输送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合理规划污水输送管网,减少输送过程中的污染扩散。4.3生态修复技术4.3.1河流、湖泊生态修复针对农村地区河流、湖泊污染问题,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植物浮床、人工湿地等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4.3.2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农村湿地保护,实施湿地恢复工程,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水体污染。4.3.3生态农业推广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4.3.4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水生生物栖息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体生态平衡。第5章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5.1河道整治目标与原则5.1.1目标(1)保障河道行洪安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2)改善河道水环境,提升水生态质量;(3)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增强河道自净能力;(4)促进人水和谐,提高河道综合利用价值。5.1.2原则(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2)系统治理,综合施策;(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4)注重实效,持续发展。5.2河道整治工程措施5.2.1河道疏浚(1)清除河道内积存的泥沙、杂草等杂物;(2)调整河床形态,保持河势稳定;(3)提高河道过水能力,降低洪水风险。5.2.2河道护岸(1)选用生态型护岸材料,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设置合理的护岸结构,提高护岸稳定性;(3)恢复护岸植被,增强护岸生态功能。5.2.3河道绿化(1)选择适生植物,提高河道植被覆盖率;(2)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河道绿化景观;(3)发挥植被的净化水质、保持水土等功能。5.2.4河道截污(1)实施雨污分流,减少污水直接排入河道;(2)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3)建立河道污染源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掌握污染状况。5.3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5.3.1河流湿地建设(1)利用湿地植物净化水质,提高水生态质量;(2)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3)提高河道自净能力,促进河道水环境持续改善。5.3.2人工浮岛技术(1)利用浮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2)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体生态恢复;(3)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5.3.3水生植物群落构建(1)选择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2)合理搭配水生植物种类,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群落;(3)通过植物吸收、转化作用,改善河道水环境。5.3.4生态护岸技术(1)采用自然材料,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岸;(2)恢复护岸植被,提高护岸生态效益;(3)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场所,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稳定。第6章农田水利建设6.1农田水利规划与设计6.1.1规划原则农田水利规划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原则,结合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等条件,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6.1.2设计要求农田水利设计应充分考虑作物需水量、灌溉水源、排水条件等因素,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设计内容应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等。6.1.3灌溉制度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时间、灌溉周期、灌溉定额等,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6.2.1工程建设准备开展工程建设前的调查、勘测、设计等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6.2.2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工程质量。6.2.3工程验收工程完成后,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为后续运行管理提供保障。6.3灌溉排水技术6.3.1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6.3.2排水技术合理设计排水系统,采用明渠、暗管、渗沟等排水设施,降低农田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利用率。6.3.3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水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6.3.4农田水利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第7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7.1水资源管理体制与政策7.1.1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农村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在农村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责与权益。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保证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7.1.2政策法规制定农村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明确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农村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7.1.3规划与计划编制农村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措施。制定年度水资源管理计划,保证农村水资源合理利用。7.2水资源调配与优化7.2.1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展农村水资源调查评价,掌握水资源总量、分布、质量、开发利用现状和潜力,为水资源调配提供科学依据。7.2.2水资源配置根据农村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等用水需求。7.2.3节水措施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农业节水,改进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推进生活、工业等领域节水工作,降低水资源消耗。7.2.4水资源优化调度建立农村水资源优化调度机制,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合理调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7.3水资源保护措施7.3.1水源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设立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污染水源的活动。加强水源地生态修复,提高水源地水质。7.3.2水质监测与评价建立健全农村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农村水源地、供水工程、重点流域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保证农村供水安全。7.3.3非点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防止污染水资源。7.3.4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淤、护岸、生态修复等工作,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7.3.5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第8章水环境监测与预警8.1监测体系构建8.1.1监测网络布局根据农村水环境特点,科学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范围覆盖农村主要水域。监测网络应包括干流、支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不同水体类型,以及饮用水源地、重点生态保护区等敏感区域。8.1.2监测站点设置在监测网络内,根据水域面积、水流速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设置监测站点。监测站点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以便准确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8.1.3监测项目与指标根据农村水环境治理需求,明确监测项目与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水质、水量、底泥、生态等方面。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合理确定监测频次。8.2监测方法与设备8.2.1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开展水环境监测工作。针对不同监测项目,选择适宜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2.2监测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包括水质自动监测站、便携式监测仪器、无人机等。监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易于操作和维护等特点。8.2.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和核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技能水平。8.3水环境预警与风险管理8.3.1预警体系构建结合农村水环境特点,建立水环境预警体系,包括监测数据预警、突发环境事件预警等。预警体系应具备实时性、动态性、准确性等特点。8.3.2预警指标与阈值根据农村水环境治理需求,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如水质指标、水量指标、生态指标等。同时合理设定预警阈值,保证预警信号的准确性。8.3.3风险评估与管理开展农村水环境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源,评估风险程度。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应急预案等。8.3.4预警信息发布与应对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广泛地传播。同时制定预警应对措施,提高农村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第9章水治理工程管理与维护9.1工程建设管理9.1.1项目立项在水治理工程建设前,应进行项目立项工作。根据农村水治理规划,明确工程目标、规模、布局及预算,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并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保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9.1.2设计管理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设计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保证设计合理、经济、安全。同时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9.1.3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质量。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加强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9.1.4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建设各阶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加强原材料、设备的质量检验,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和可靠。9.1.5验收管理工程完成后,应及时组织验收。验收工作应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保证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9.2工程运行维护9.2.1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明确运行管理职责,制定运行维护规程,保证工程正常运行。9.2.2运行监测加强工程运行监测,定期对工程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