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
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
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
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
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
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
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
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
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
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
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
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
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
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
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
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
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
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
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
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
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
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
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O(aWO)及
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
其有关概念.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难点关键
L?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
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2.难点关键:通
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
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问题(D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
没法急得放声哭。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
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
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
尺,长为?尺,?根据题意,?得.整理、化
简,得:.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3)
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老师点评:(1)都只
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
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
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
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
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
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O(aWO)后,
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
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7)=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
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O(a#O).
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
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
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
(x+l)+(x-2)(x+2)=?l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
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2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
(x+1)+(x-2)(x+2)=l化成ax+bx+c=O(aWO)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4(3)3x-2
2
22
5222
=0(4)x-4=(x+2)(5)ax+bx+c=0x
四、应用拓展
2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8m+17)x+2mx+l=0,不论m
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只要证明m-8m+17?T^0即可.
22
证明:m-8m+17=(m-4)+1
2
(m-4)20
22
Z.(m-4)+l>0,即(m—4)+1WO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2
?练习:1.方程(2a—4)x—2bx+a=0,在什么条件下此方
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
一元一次方程?
/4m/-4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l)x+27mx+5=0是关于的一元二
次方程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要掌握:
2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bx+c=O(aWO)?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
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六、布谿作业
第2课时21.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
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
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
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
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难
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
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2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
x-8x+20=0
列表:
问题2列表:
3
老师点评(略)二、探索新知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
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2)
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22
老师点评:⑴问题1中x=2与x=10是x-8x+20=0的解,
问题2中,x-4是x+7x-44-0的解.(2)如
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n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
回过头来看:x-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
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
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
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2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10x+12=0的根?-4,-3,-2,
-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
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2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
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兀二次方程2x+10x+12=0的两
根.
2
例2.若x=l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O(aWO)
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b+c)的值
22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T)x+x+aT=O的一个根
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
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至人
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222
(l)x-64=0(2)3x-6=0(3)x-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
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思考题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
法;平方根的意义)六、布貉作业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1.(a〉0)是一个非负数;
2.()2=a(a20).
教学目标
理解理NO)是一个非负数和()2=a(a,0),并利用它们
进行计算和化简.
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2
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
()2=a(a2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a^O)是一个非负数;()2二a(a^O)及其运用.
2.难点、关键:用分类思想的方法导出G20)是一个非
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出()2二a(a20).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当心0时,口U什么?当a0;(2)a220;(3)a2+2a+l=(a+l)
20;
(4)4x2-12x+9=(2x)2-2?2x?3+32=(2x-3)220.
所以上面的4题都可以运用()2二a(a〉0)的重要结论解
题.
解:(1)因为xNO,所以x+l>0
()2=x+l
(2)Va2^0,()2=a2
(3)Va2+2a+l=(a+l)2
又丁(a+l)2,0,.•・a2+2a+120,,=a2+2a+l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又x-3)220
.•・4x2—12x+920,.•・()2=4x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l)x2-3(2)x4-4(3)2x2-3
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G20)是一个非负数;
2.()2=a(a,0);反之:a=()2(a20).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8复习巩固2.(1)、(2)P97.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3.课后作业:《同步训练》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1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
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
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
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
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
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
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
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
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
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
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
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
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
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
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
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
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
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
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
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
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
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
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
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
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
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
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
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
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
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
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
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
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
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
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
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
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
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
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
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
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
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
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
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
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
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
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
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
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
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
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
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
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
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
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
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
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
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
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
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
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
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
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
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
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
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
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
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
“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
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
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
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
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
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
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
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
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
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
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
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或()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小明的身高是125()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
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
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
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
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
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
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
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
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
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2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
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
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
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
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
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
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
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
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
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
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
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
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
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
识1平方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3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
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
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
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
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
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L06等这样的数
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
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
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L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
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
几分。
Ao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
几元、几角、几分呢?
Bo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o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
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o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
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
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o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
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o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
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
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
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
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
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
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
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
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
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
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
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
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
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
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
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
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
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
(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
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
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
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
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
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
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
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
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
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
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
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
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
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
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
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
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
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
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
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
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
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
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
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
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
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
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
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
知欲望)
教学总结: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
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
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
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
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
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
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
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
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
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
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差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
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
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
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
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
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
大。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H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
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
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
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
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
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
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
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
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
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
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如果妈
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
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
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
呢?”“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
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
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
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
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
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
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
(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
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
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
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
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
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
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
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
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
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
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
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
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
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
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
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
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
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34
同时烙两张饼快速烙饼法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15
烙饼方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912
78910
212427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
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
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
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
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
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X3=
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
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H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
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
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
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
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
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158164254245263156147156+15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160159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8038)18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
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
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
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
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
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
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
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
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
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
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
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
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
有什么联系?
第7〜H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
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感知平行线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平行线,
了解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与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
1、初步感知,尝试判断
师;上课一开始,让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录像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啊?生:开窗户。
师: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
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
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
系吗?
生:平行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行线。
师:你知道平行线吗?
高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
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生1:第1幅、第5幅、第7幅。
生2:就第1幅
生3:1和5
师: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
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
定的答案。
2、充分体验,探讨本质
师:那么数学上,究竟什么是平行线呢?
我们来看: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
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
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生:不会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
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
不会相交呢?
生1:因为延长是不会弯过来的。
生2:他们不会越来越近,最后靠在一起。
生3:它们之间的宽度始终不会变的。
师: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
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
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3、提升概念,再次判断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师: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
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
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记作AB〃CD
师: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
平行吗?
生:平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永不相交。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刚才的8幅图。
⑴你能利用刚才学习的概念,找出这里的平行线吗?要
说出充分的理由。
(重点讨论学生初次判断错误的、有争议的或不敢肯定
的。是平行线,为什么是;不是,又为什么。使学生对平行
的认识更加深刻)
⑵指图⑦只有一条直线,你能帮他找一天和他平行的直
线吗?
生:图1
师:上面一条还是下面一条
生:两条都和图7的直线平行
4、生活中的平行线
师: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平行线吗?
生1:黑板的上面和下面
师:是的,黑板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桌子的这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师:你指桌子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吧,我希望同学们能
表达得清楚些。
师:高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片,你能从中找到平行线吗?
生1:那幅画的对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2:楼梯扶手的两条边是相互平行的
生3:护栏竖的和竖的是相互平行的
师:是的,现在再来看看这里
生1:爬干都是平行的
生2:瓷砖的对边是平行的
生3:花坛的对边是平行的
师: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
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
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师: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生1: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话,窗户就无法移动了。
生2:如果窗户往右移就会掉下来。
师:看来,平行不仅美观,还很有用。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
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
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师: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
线段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
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
平行的线段吗?
生:线段AD平行于线段A1D1
二、动手画平行线
1、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了平行线,你能在白纸上画
平行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白纸,看第一题,高老师已经给你们画好
了一条直线,现在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注意:你在画的时候想一想,按照你的画法能保证一定
平行吗?
生:动手操作
展示:1、量距离。2、沿着一把尺的两边画。3、直尺
平移
师:画这条线的平行线,可以画几条啊?
生:无数条
师:现在,你对这三种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说说各种方法的局限性)
师:看来每种方法各有各的有点和缺点,因此我们在画
平行线的时候,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2、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第二题。
教师掩饰直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2、靠3、移4、画
2、师:现在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任意一条直线。
生:...
师:现在请同桌交换白纸,给同桌画的直线画一条平行
线。要求先一个人画另一个看,看同桌画得对不对,然后再
交换,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好,开始。
三、总结,交流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随着学
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条线,它们相互平行吗?
师:它们都在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上?
师:请同学们注意(转动盒子,使两直线异面)
师: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它们平行吗?
那你觉得我们在说两直线平行时,是不是还应该加一个
前提条件啊?
概括: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9)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纸作为载体,
让学生自主的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
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有多种方法.
学情分析:
因为我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以前没有多少基础,
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是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因此设计一
个教学环节:学生带着”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
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
教学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的训练意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操作、
交流,知识、方法并进。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出示挂图)
(1)提出看图要求:你都看见什么图形?
(2)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动手操作
(打开学具袋,使用与挂图配套的图形进行比较)(三角
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不规则图形。)
提问:想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
知道它们的面积呢?(数方格)
2、提出活动要求:现在请大家数一数每个图形的面积
预设:
(1)通过数格子得到图形面积
(2)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不出来怎么办?
(适当提出来大家讨论方法,或者挑选出能数方格的图
形)
(3)可能有部分学生能通过不同方法得到图形面积。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纸作为载体,呈现各种形状的
平面图形。借助方格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是为了学习没有
格时怎样求图形面积做准备。
(4)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①4.5②6③4.5④9⑤6⑥6⑦9⑧12⑨4.5⑩
10.5(11)15(12)15(13)15
3、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将图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分类,让学生分组比较图形
面积的大小
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较呢?
(巡视了解活动情况,个别指导,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
问题。)
(3)在小组活动之后,同学进行交流方法。(主要是互相
交流经验,)
1=32=5=65+6=81+3=4=7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汇报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自己发现的方法,和操
作过程。)
个人注意:学生归纳整理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的
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个组说后其它组
补充,能边汇报边展示,汇报时可以是组内成员合作进行
我应该预设可能的汇报结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几种都要
心中有数,但此时学生可能只能汇报出书上提示的几种。这
时学生汇报有几种就引导大家总结出几种,不必把每种都总
结出来评价应根据汇报的情况随机进行。
(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能选择不同
的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并通过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
掌握一些比较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完成后面几个图示的任务)
1、你们能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判断下面哪些图形的
面积与图(一)一样大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第一个练习重点用分割、平移的方法来判断。)
个人注意: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没这类方法,这时应引
导归纳并补上。主要需要学生去体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为
什么面积没变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证明体会是目的,而是体
会图形变化面积没变=等积变形。渗透一种数学思想,为今
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打基础,还有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不
用给学生概念,会意就行了,只要教师自己明白就行,主要
是为学生学习以后的面积计算作铺垫。
2、你认为下面的哪个图形补上去就能使这个图形变得
完整?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同学们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图中,每个小方
格的面积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画出三个面积都是12平方
厘米的不同图形吗?
用你们手中的方格纸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否12平方厘米都
可以。)
(1)独立操作
(巡视检查并且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完成的情况,巡
视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
(2)全班交流---
个人注意:我觉得画图型的这道题比较重要,如果学生
画的比较简单,我可以提示一下。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画出
来的图形不用分类,只是鼓励学生尽量画出矩形以外的其它
图形就行,目的是体会等积变形。
4、拿出学具袋里两个图形,请你试一试它们可以拼成
下面的哪个图形?
(1)独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扩展:你还能用这两个图形拼成新的图形吗?
(4)独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贴交流演示
能力升华: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是否发现了哪些有数
学思考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归纳: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或者结合生活实际例子:比如装修中,地板或墙壁的图案,很
多都是用的等积变形而构成的,把这道变成与生活接近的,
让学生去当设计师。(此环节视情况而定)
个人注意:学生操作时应下到组里,指导学生,了解学
生的情况。多数人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个别的当场解决,
并且不一定要老师解决,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尽量让学
生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0)
教学内容:比较图形的面积
目标预设: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通过交流,
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
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⑵分害>J(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
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H)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
推理。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6'
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
新课22'一、教学例2:
1、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
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
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
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
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
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
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
个0。
4、学生练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
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
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
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
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
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
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
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
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
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
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
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
是直角。
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
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
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
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
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
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
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
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
180o(板书:平角是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
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
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二()直角”的括号里
填上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章末测试卷含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效益
- 能源大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 课件 1.大数据概述
- 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中学高考仿真模拟化学试卷含解析
- 厦门市2024-2025学年度一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定稿)
- 2024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 2024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综合测验含解析人民版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湘教版
- GM∕T 0018-2012 密码设备应用接口规范
- 《光纤通信》习题解答
- 天津公司股权转让协议
- 钢筋负温度焊接工艺要求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问题-广东省水土保持网
- 薄膜衰减片的仿真设计
-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 DLT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维护
- 校企合作协议书(封面与底面)
- 增资的法律意见书
-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流程图3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