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限时集训(二)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唐山模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刻石记功,其中的一段刻文曰:“六王专倍,贪戾慠(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段刻文旨在说明秦始皇()A.有统一全国的雄心 B.不满六国之间的纷争C.平定六国的合理性 D.对六国残余有所防范C[依据材料“六王专倍,贪戾慠(傲)猛……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可知,秦始皇将其灭六国的缘由归结为六王的残暴统治、咎由自取,旨在说明其平定六国的合理性,故选C项;这段刻文将秦始皇灭六国的缘由归结为客观缘由,而非其主观上有统一全国的雄心,解除A项;秦始皇要表达的是六王的残暴导致了其灭亡,而不是对六国之间纷争的不满,解除B项;刻文叙述的是六国灭亡的缘由,无法看出秦始皇是否有对六国残余的防范,解除D项。]2.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接受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芝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留意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男女体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故选B项;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解除;材料强调的是百姓遵守秩序,没有体现恩威并施,解除C项;依据材料“接受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刻石的目的是颂德,而非以神权维护统治,解除D项。]3.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实行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 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 D.民心向背确定政治走向C[由材料可知,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承秦制(关中文化)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但未体现天下人对其做法的认同,故选C项,解除A项;汉承秦制而定汉律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冲突,解除B项;“确定”说法过于肯定,解除D项。]4.(2024·凉山二模)下图是1973年西安发觉的形似虎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虎符上有铭文共40字,大意是:右半符驾驭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这件虎符反映出当时秦国()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B.斗争频繁战乱不止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C[依据材料“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可知,当时秦国军权驾驭在君主手中,即君主权力高度集中,故选C项;材料主旨为虎符的运用,与“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无关,解除A项;“斗争频繁战乱不止”是春秋战国总的时代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B项;材料未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比较,不能得出“国力强盛军事发达”,解除D项。]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C[材料“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体现的是秦朝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从而使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建立,故选C项;A、B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解除;郡国并行制出现在西汉,解除D项。]6.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扬D[“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属于文化统一的范畴,故选D项;题干未涉及字体的改变和儒家文化,解除A、B两项;官方文书表述标准的统一不能解决边患问题,解除C项。]7.(2024·淮北一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洁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值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C[由材料“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洁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可知,秦始皇的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值性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法家思想和对思想文化的限制,解除A项;“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是材料中的现象,解除B项;泰山地处山东,但秦始皇巩固统治却不只是针对山东,解除D项。]8.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改变。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C[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表明白中心集权的加强,这是周秦之变最主要的体现,故选C项;A项指的是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化,始于夏朝,解除;B项与“周秦之变”的史实相反,解除;礼乐治国和法律治国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治国思想的不同,与题干无关,解除D项。]9.(2024·武汉毕业班质检)秦朝部分律法律法主要内容《田律》刚好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心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厩苑律》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特别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处等《仓律》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法律体系特别完备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C[依据材料“刚好以书面形式汇报”“奖罚制度特别明确”“严格明确规定”等关键信息可知秦朝这些大量关于经济的立法具有细致严密的特点,秦朝政府通过立法爱护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严格、规范,故选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肯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主旨无关,解除A项;“特别完备”说法过于肯定,解除B项;秦朝政府通过这些立法爱护农业生产,并非“户籍管理”,解除D项。]10.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退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别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定结果C[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说明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由此可知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别,故选C项;秦汉确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专制皇权强化,A项不符合史实,解除;秦汉以后宗法制尽管不存在,但宗法制的影响照旧存在,解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推行的选官制度,解除D项。]11.(2024·永州模拟)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同等B.轻罪重罚以削减偷盗行为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扰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D[材料表明秦朝对犯罪情形的分类做了明确而翔实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故D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材料没有体现轻罪重罚的思想,解除B项。]12.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A[依据材料“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照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富庶家族仅仅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政权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可知,秦王朝特别留意基层政权的建设和限制,故C项错误;秦王朝完全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在北方,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南方长城建筑在云贵高原边缘,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冲突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肯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比如“生苗”区运用苗语,而“熟苗”区则用汉语沟通。……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沟通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凤凰作为历史上的边疆重镇和大湘西的统治中心,成了汉文化、苗文化和土家文化融合的交点,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造就了今日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摘编自王亚力《从南方长城看长城文化》材料二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缔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见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谤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亚力关于中国长城的基本观点。(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古代秦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加速秦帝国灭亡的缘由。(15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长城是我国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过渡的交界地区……是历史上‘生苗’和‘熟苗’的分界”“中国的长城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这些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汇和交界的地区、长城往往就出现在那些文化梯度最大的自然过渡地区”“北方长城是‘牛文化’和‘马文化’这两种异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冲突的结晶,南方长城是汉文化和苗文化长达数千年冲突冲突的结果”“由于它的封锁和阻隔作用,使长城两边文化差异并在肯定时期内更加明显,特色更加显著”“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沟通不是山川湖海所能阻隔,也不是长城兵营所能分隔的”等信息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秦朝商鞅变法,统一前治国的原则、统一后社会冲突等相关史实说明。其次小问,可结合秦朝的法治实践具有严刑酷法的特点回答。[答案](1)长城是我国民族交界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长城是我国文化梯度的地理标记;长城是我国历史上异质民族文化冲突冲突的产物;长城是民族文化的功能界线;长城是中国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见证。(2)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照旧存在。缘由:统治者主见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心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心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干脆任免,都依据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心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帮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学问,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要精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心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总趋势是中心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简洁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心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心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留意,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所提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