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4单元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4单元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4单元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4单元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4单元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单元1.政治:一方面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说明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敏捷的措施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2.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3.思想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已起先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第7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相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改变对中国的影响,相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夫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二、政治制度1.废除宰相(1)表现:朱元璋为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恒久不许设立宰相。(2)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设立内阁背景宰相废除后,皇帝须要干脆领导六部等详细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俗称“内阁”职责内阁高校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阅读百官奏章,草拟处理看法,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高校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极大,被比方为宰相3.宦官专权(1)缘由: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帮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限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中国古代宰相制和内阁制的比较宰相制内阁制相同点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加决策,有属官侍从询问,无决策权,遵旨拟诏,不参加施行,无属官性质国家法定中心机构始终不是中心正式行政机构影响对皇权有肯定制约作用对皇权无约束力,强化君权三、对外交往1.郑和下西洋(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评价①主动: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郑和能够胜利远航的缘由(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超群;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的运用;天文、地理学问的积累;等等。(3)主观因素: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具有坚毅的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本人具有肯定的政治阅历和组织才能;等等。2.倭寇之患(1)缘由:从元朝末年起,“倭寇”时常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3)戚继光抗倭①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②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西方侵扰(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拓,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缘由(1)根本缘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2)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强化的结果。(3)倭患日益严峻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缘由。四、民族关系边疆民族明朝中心政府与各族的关系北部蒙古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1)明前期,为防卫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两次突破长城深化内地,包围北京;1449年,瓦剌在土木堡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复原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西南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东北女真族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中华朝贡体系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起先,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的中原统一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供应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旺盛、维护地区稳定”。五、明清易代1.清朝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渐渐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绽开进攻。(3)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清易代(1)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2)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战胜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3)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朝将农夫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明清时期社会转型旧传统新因素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西学东渐起先;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化大众化、世俗化【图解史实】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经济旺盛,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清雍正时的中心机构图2.君主专制(1)皇帝独断大政: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详细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自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影响:这种快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干脆、广泛地获得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限制。(3)中枢秘书机构的改变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干脆监督下工作,协商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缘由及后来改变(1)缘由:用兵西北,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改变:由一个临时性的军事机构演化为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政务)机构。军机处设置的弊端(1)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肯定君主专制。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2)在肯定的君主专制制度压迫下,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定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4)大兴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限制特别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峻的摧残。二、疆域的奠定1.边疆的开拓与巩固开拓巩固东南--台湾(1)1662年,郑胜利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倒戈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黑龙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袤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西北蒙古175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新疆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西藏(1)确立册封制度: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2)1727年起,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尼布楚议界条约》)是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8月22日,清、俄两国在尼布楚起先会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袤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但同时清政府同意把大片土地割让给俄罗斯。2.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2)地方制度: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改土归流始于明朝中后期,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心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退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心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改革后,仍有部分土司掀起叛乱,最大规模的是乌蒙土司的叛乱。三、统治危机初显1.内部危机(1)缘由:清朝人口膨胀快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冲突的积累。(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白莲教领导的农夫起义屡屡爆发。统治危机初显的缘由(1)政治:官僚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冲突尖锐;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重农抑商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剧增导致资源危机显露;沉重的地租和繁重的赋役加重了负担。(3)思想:夜郎自大,“天朝上国”思维不利于创新。2.外部危机(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闭关自守: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海禁”与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需在正式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2)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在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图解史实】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考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改变及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考向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迁材料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化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协商……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沉重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协作、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起历代秘书询问官员来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竟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解读:材料反映了明代内阁权力的改变。究其缘由,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导致了中枢机构的异化,但内阁的询问内侍机构的性质,确定了其并不能等同于宰相。问题:依据材料,指出内阁的性质,并说明把明朝的内阁高校士比方为宰相是否妥当?提示: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秘书询问机构(或内侍机构)。不妥当。缘由:内阁的性质;内阁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考向2|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他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乾纲在上,不致朝廷出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清高宗实录》当时人形容皇权覆盖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而下无翼赞(辅佐)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解读:材料描述的是对康雍乾三代皇帝“乾纲独断”的评价。皇帝“乾纲独断”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对整个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以负面影响为主。问题:依据材料信息,简析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有何重要影响。提示:主动方面:防止了大臣专权、擅权,稳固了皇权,肯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皇帝“乾纲独断”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使皇帝决策不能集思广益,简单导致决策失误,降低了行政效率;皇帝的看法左右了大臣的言行,导致了士大夫精神的衰退(或破坏了业已形成的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脆弱的平衡关系,不利于调动臣下的主动性);抑制了贤士名臣的出现,使朝廷缺乏辅佐贤才;造成清朝“万马齐喑”的沉闷政治气氛。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突出特点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特殊是清代,致力于维护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只得靠强权,皇权的肯定化、特务统治等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限制)。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影响1.主动影响(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沟通、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建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殊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学问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考点二明清经略边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考向1|明代内陆边疆材料三娘子(1550-1613年),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忽然惊慌,在三娘子的劝告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接着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解读:抓核心三娘子在蒙汉维持和平局面方面的重要作用找关键“在三娘子的劝告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获信息双方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与个人的实力威望促成了蒙汉友好局面的形成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缘由,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提示:缘由:历经多年斗争蹂躏,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三娘子个人的实力与威望。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沟通;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的进步。评价历史人物遵循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主动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纳方面论的方法。(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角度去评价。(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独树一帜,不能违反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反一般人的善恶标准。(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考向2|清代经略边疆的举措材料经过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袤、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确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殊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摘编自焦利《经略边疆:清代治边之法的得失》解读:材料阐述了经过康乾盛世,清朝成为一个幅员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实行“因俗而治”的方针,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举出清代“因俗而治”方针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治理中的详细体现。提示:在东北,设黑龙江、吉林和盛京将军辖区;在西北(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在西南(西藏地区),先是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随后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考向3|清代闭关锁国政策材料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解读:材料体现出嘉庆皇帝以“天朝上国”的心态看待西方列国,反映了清朝士大夫集团既愚昧无知,又夜郎自大的思想状况。问题:依据材料,了解嘉庆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提示:看待:嘉庆帝视西方为(文明未开化的)蛮夷、为藩属,以“天朝上国”(宗主国)自居。评论:嘉庆帝的这种看法反映出清朝统治集团的封闭保守和闭目塞听,没有看到世界形势的剧变,也就谈不上去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埋下近代被动挨打的隐患。晚明大变局在欧洲15、16世纪新航路开拓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淌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1.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核心经济体,且以“核心-边缘”的方式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地区,农村与城市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地位及比重的提高,商标品牌意识的出现)、白银内流(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班牙限制的美洲与经葡萄牙、荷兰转手贸易的日本)、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银贸易”。2.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记的中外斗争(郑胜利战胜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定产物。3.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典型的是利玛窦等耶稣教士来华,开展“本土化”传教活动,辅之而来的是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另外受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儒学的批判也使传统文化受到振动。【真题展示】(2024·全国卷Ⅲ·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峻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惊慌【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