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_第1页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_第2页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_第3页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_第4页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学案(学生版+教师版)—【备考2025】高考语文小说主题多维探究

6、小说主题多维探究-小说标题

思路引入

标题是通过揭示、概括主题或内容来体现主题和内容的。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读标题,读者就能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但是由于小说具有复杂性和多义性,其标题一般不会出现议论文“开门见山"式的表达,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因此,从标题去把握小说主题,还得充分考虑标题的象征意味。

典例分析

典例一

标题最容易体现作品主题,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人指出海明威的高明在于选择了“老人与海”作为标题,而不是“海上历险记”,据此试分析比较两个标题的表达效果。

【赏析】

①“海上历险记”作为标题,过于直白,缺乏内涵,且未体现出主人公是“老人”,本文的主题是体现人类精神,并非展现海洋历险;②“老人与海”作为标题,把“老人"与“海”放置在同等地位,不偏不倚,“老人"代表全人类,“海”代表自然,题目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以此为标题可以凸显文章主题。

典例二

2017年浙江高考小说《一种美味》小题:“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题目虽然

只是从理解“一种美味”出发设题,但对“一种美味"多重意蕴的理解,涉及民族心理背景、人文精神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画出相关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如母亲煮鱼汤时,尤其是第14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再到哥哥心里明白的“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这种更具深远意义的“美味",靠勤奋劳动换来幸福的真正美味。这里传扬的不仅是民族文化勤劳精髓,更是一种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不丧失希望,不断走向繁荣。

【参考答案】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技法总结

通过小说的标题探究小说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标题与主题的直接关联

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有些小说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小说的核心思想或主题,读者可以通过标题迅速把握小说的主旨。

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标题中的“套子"象征了保守、封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塑造,小说展示了这种套子对人的束缚和限制,从而揭示了反对守旧思想、主张创新进步的主题。

二、标题的象征意义与主题

标题使用象征手法:小说的标题有时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暗示小说的主题。

以《药》为例,这篇小说的标题“药”具有双关意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血馒头这种所谓的“治病良药";另一方面,它象征着拯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革命。通过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买人血馒头的情节,小说揭示了旧社会的愚昧和黑暗,同时暗示了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真正良药。

三、标题与情节的关联及主题体现

标题概括故事情节:有些小说的标题是对故事情节的概括,通过标题可以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进而探究小说的主题。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标题,概括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关键情节。林冲在风雪之夜于山神庙避难,并手刃仇人,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林冲的英勇和正义,也体现了小说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主题。

四、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联及主题反映

标题与主要人物相关:有时小说的标题与主要人物紧密相关,通过标题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命运轨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以《祝福》为例,小说的标题与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紧密相连。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经历了多次不幸和打击,最终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凄凉死去。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以及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小说的主旨和内涵。

针对练习

一、(2023·陕西西安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夕烟

肖建国

傍晚,下起了雨。不大,细细的,绵绵的。

躲藏已久的雾,如烟似霭,便借着暗淡的天,极胆怯地在荒山间抬起头来。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

石洞内。大狗说,两天了,我们也该出去看看了。

埂子说,不行,枪声还没有停。埂子边说边挪动下身体,活动活动胳膊和腿。匍匐久了,连头发都在发僵。石洞是埂子到后山放牛时发现的,能容纳三四人藏身。若把洞口封严,活脱脱就是口棺材。

埂子与大狗同年,都过了十四岁,但埂子辈分比大狗高,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权威。埂子,你耳朵是不是有问题?我一说出去,你就说有枪声。你仔细听听,早没枪声了。

埂子移开一块大石头,往洞口凑了凑,侧着脸,尽量把耳廓往外靠。还有!埂子肯定地说。

大狗心里一惊,学着埂子的样,认真听。他听到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

埂子,你太紧张了,太胆小了。你不是耳朵有问题,是心里有问题。大狗耸耸肩,把破烂的衣袖打了个结。

我是你叔,不要埂子长埂子短的,要尊重长辈。埂子说,这年头,胆小才能活命。唉,也不知楞子哥如何了。提到楞子,俩人心中都慌慌的,同时伸出脑袋向外瞄。

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更显得弱不禁风。就在这破败不堪的村子中间,忽地,一缕炊烟袅袅升起。

啊,有人在烧火。是的,在煮饭。俩人有些惊喜,互相望了望,都看到对方眼里的光。

有段时间,他们好怕冒烟,一冒,整个村子就是片火海。这些年,他们就是在火海中逃生,逃得苟延残喘,上气不接下气。

几天前,村里就得到消息,说有队伍经过,大家晚上留点神,别睡得太死。一说过队伍,脚下土地都会发抖。它们见证了太多的国军、地方军、保安团、还乡团,还有土匪等,拉锯似的你来我往。每过一次,村子都会瘦一圈,人口、牲畜都会少几成。现在,方圆十里,想听声鸡叫都难。

为了能给村子留住香火,楞子爹找出一面破锣,主动到村头窝棚里放哨。楞子想阻拦,被爹喝住。我一个老头子,这条贱命早活够了。你们不同,今后的村子还要靠你们。特别是你——爹盯着楞子,你大些,要照顾好埂子和大狗。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爹走了,他们三人就睡在磨坊里。没想到,前天晚上,破锣突然响起。咣,咣咣,响得嘶哑,瘆人,如厉鬼般怪叫。

三人翻窗而逃。凭直觉,队伍应该从西边来。不曾想,东边也来了支队伍。两边人马交了火,子弹嗖嗖地飞。三人凭着熟悉的地形,从空隙中穿过,向后山跑。突然,楞子停住了,对埂子说,你带大狗去石洞,我去看看爹。

我们也去。俩人不走。

听话,快走。楞子吼了埂子一句,转身向黑暗深处跑去。

俩人气喘吁吁钻进石洞内,就听到村子里的枪声越来越密集。打了一个多时辰,枪声渐稀,天亮时,还有零星的枪声。

俩人已在石洞内躲了两天了。大狗说,叔,我饿。埂子舔舔嘴唇说,忍忍。

忍不了。一看炊烟,就想到锅碗瓢盆,就想到家。大狗越说,肚子越发咕噜噜地响。叔,我们下去吧。

我就怕下去了,再也上不来了。

不会的,有人在煮饭,就说明不打仗了。

可是,你想过没有,要是有队伍在那里煮饭,我们岂不是自投罗网?

听埂子这么一说,大狗便把整个脑袋探出洞来,他想数数有几道炊烟。可惜,天色已暗下来,村子与天空连成一片,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大狗的眼泪立马涌出来,他开始小声哭泣。

哭啥哭,都十四岁的人了,还哭。

叔,我想回家。大狗还想往下说,埂子猛地伸出手,捂住了他的嘴,并顺势把大狗搂在怀里。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向这边奔来,铿铿锵锵,在泥水中踏得格外响。埂子摸到一块石头,紧紧握在手中。

脚步声越来越近,大狗身子开始发抖。埂子双眼紧盯外面,朦胧中,他看到一个人穿着带血的军装,靠近了洞口。埂子决定趁来人不备,将他砸倒。就在此时,来人叫了一声,埂子、大狗,你们在哪里?

竟然是楞子。

大狗这次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俩人爬出洞外,将楞子紧紧搂住。别哭,别哭,都不是小孩子了,我有急事告诉你们。我准备跟队伍走,去当兵。

埂子急了,楞子只比他大两岁,楞子走了,他的世界就空了。

这支队伍不一样。他们打仗都是为了穷苦人。前天晚上,爹被国军抓住了。为了救爹,他们牺牲了好几个战士。看看我身上这衣服,就是其中一名战士的。他和我同年,为了救爹,牺牲了。他临死时告诉我,为穷苦人打天下,能让穷苦人翻身得解放,他死的值!所以我穿上他的衣服,我要跟他们一起走。

细雨中,村里再次响起铜锣声,这次的声音厚重且悠长。随着锣响,村内亮起了无数支火把,把阴暗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有删改)

文本二: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乱,让草木都不敢生长”一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为下文刻画大狗、埂子的恐惧心理作了铺垫。

B.文本一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楞子在逃跑时回去寻爹的事件,丰富了文章内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本一结尾处楞子的诉说交代了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凸显了小说的主旨:只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才能得民心。

D.文本二的颔联使用对比、比喻、用典等手法,突出了“农奴"与“霸主”间的矛盾,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度。

2.文本一中多次出现“雨"。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雨。通过傍晚的雨,营造出凄冷的氛围,也奠定了凄冷悲观的感情基调。

B.“雨水聚集在草叶上落地的声音”使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大狗、埂子内心的紧张。

C.“山坡下的村子、被细雨一淋"一句中的“细雨”。表现出战乱中村子所遭受的残酷摧残。

D.结尾处的“细雨"是以哀景衬乐情,在细雨中,更突显出亮起的“无数支火把”的意义。

3.“夕烟"作为重要意象,在两个文本中分别具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一采用了明暗线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这样安排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2023·新疆乌鲁木齐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菜一碟”。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菜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

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闺蜜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丽菊去了一趟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已地借了高利贷。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蜜的认识——所谓闺蜜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

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剩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蒙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亵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揪拽。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地轻轻叹了一口气。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掀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

文本二:

赵文辉以平实的文字以及沉稳的叙事,描写豫北乡镇的人物世情,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百态,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文笔细腻传神,真实而有意蕴。生活面广阔,叙事能力强,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跃然纸上。作品场景丰富,生动亲切,文风朴素,用独特的视野,地域性的语言表达和塑造人物个性。

——第九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词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重霾天气”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暗示了夫妻俩生活处境艰难。

B.小说中大伟的勤俭持家、老实本分与丽菊的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C.“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这一细节写出大伟听到木耳商建议时的惊讶和感动。

D.小说采用留白式的结尾,耐人寻味,激发读者想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

2.小说的标题“小菜一碟”有多层意蕴,请简要说明。

3.文本二中用“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叙事能力强”来评价赵文辉的小说创作,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三、(2024·山西太原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叁见影

聂鑫森

在叉子巷,最让人景仰的是叁见影。他从教四十年来,教过小学、中学的语文,桃李门墙,惠人多多。

叁见影眼下在雨湖中学教高中语文。从家里出巷尾,沿湖边大道往右走,过香花园剧院,过周家山,到学校的后门,也就五六百米的样子。他可以三顿饭都在家里吃,夫人是街道工厂的会计,早退休了;儿子一家都在外地,不用他操心。他的早餐离不开一碗热热的豆腐脑,不放糖,加一勺辣子酱,再吃几个小笼汤包。豆腐脑是巷中谭家作坊做的,每天早上,谭家的独生子谭宏志都执意送上门来,一大碗才两块钱。

在双休日,谭宏志忙完活计,喜欢去叁家坐一坐,和老师说说话。

叁家有个小院子,靠里边是一栋二层的青瓦白墙小楼。院坪里不种花不种草,错落放置着几个圆石墩当凳子。不可理解的是,院坪正中央立着一根两丈高的石旗杆,不过杆端空无一物。

“叁老师,你学问那么大,只当中学老师,不遗憾吗?"

“我虽不能像孔子那样,门下有‘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但都是教书育人,我很满足。宏志,你虽说没读过大学,可有一门家传的好手艺,不比谁差。”

谭宏志叹了口气说:“我和爹忙来忙去,也就是个小作坊主。"

“你年轻,还喜欢动脑筋,可以拓展经营范围呀,把事业搞大,将来成为一个大企业家。不着急,慢慢来,低调做人,扎实做事。”

谭宏志望着石旗杆,忽然问:“巷中人都不理解,你为什么要立这么一根石杆子?"

叁见影说:“就为有太阳的日子,早、中、晚看它的影子。”

谭宏志惊大了一双眼晴。

“我爹也是教书的,这是他当年立的石杆子,为的是诫勉自己。其一,身正不怕影子斜,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其二,不为早、晚的影子长而自认为了不起,不为中午的影子短而心卑气怯,做人也要如此。我的姓名为叁见影,就是这个意思。"

“谢谢老师教导!”

猪年的“三九"隆冬,少雪多雨。其间,叁见影每天悠闲地在家里读书,或者应报刊之约,写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文章。

谭宏志兴冲冲叩门来访。“叁老师,我爹终于开窍了,除搞豆腐作坊外,准备再开一家专营豆腐菜的饭店,只为做出各色菜肴。我专门去拜师学艺了,还聘请了掌厨的大师傅和员工。”

“这个思路很新鲜,很特别。店铺选在何处?"

“就在平政街,正在装修,只是要麻烦老师起个名,并用毛笔书写,我们要做块店匾挂起来。”

“好!"在书房里,叁见影在一张四尺整宣上,略略沉思后,用斗笔写下“推谭仆远”四个端庄秀雅的隶字,然后落款“己亥冬叁见影题"。

谭宏志问:“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我暂时不回答你。别人问是谁命的名,你就说是叁见影。哈哈,为你们日后的生意来个先声夺人。"

谭宏志心想,“推谭仆远”是不是推促谭家店走远走好的意思?

“宏志,你告诉你爹,先搞门面装修,然后挂匾,再搞内装修。你可以先在手机微信上,发照片和文字推介。不要急着开张,冷水泡茶慢慢浓。记住了?"

“记住了。”

过小年时,豆腐菜馆的门面装修一新,红底金字横匾也挂上去了,“推谭仆远"四个隶字耀人眼目。谭宏志天天在手机上发微信,介绍将要开张的店,介绍豆腐菜,介绍谭家豆腐作坊。人们开始质疑叁见影取的这个店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特别是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对叁见影有了讥讽,说他是无根无据、生造词语、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甚至有人说,叁见影是不是收了命名费、润笔费。

谭宏志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叁见影。老师劳神费力,不肯收任何报酬,还被惹出这么多是非,便打电话去表示歉意。叁见影说:“大家为这个事去翻书和思考,多好。到店铺开张时,自有答案。”

惊蛰来临,推谭仆远店就定在这一天开门迎客。谭宏志早早就去叁家送请柬,请老两口光临。叁见影说:“那场面太热闹,我们就不去了。我让你早几天发了个微信,说答案会用大红纸写好贴在店堂墙上,先用红绸盖住,届时再揭开,我想人一定会来得多。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谭宏志走后,叁夫人问:“见影,那红纸上写的是什么呀?"叁见影忍不住哈哈一笑,然后抑扬顿挫地朗诵:“‘推谭仆远’四字,出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注释中,为当时外国语的汉语音译,甘美酒食之意。借用此语,誉谭家豆腐菜可称美食,佐之以酒,为人间一大快事也!”

他的声音淳厚动听,遏云绕梁,余音袅袅。

(摘编自《红豆》2022.9)

文本二:

聂鑫森是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他的小小说构思奇崛,格调典雅,品位纯正,表现出深厚的中国小说传统的艺术功力,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芬香。他的语言十分考究,章法自然,气韵不凡。读者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深厚的国学素养。他擅长描写那些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从中开掘他们身上的卓尔不群的文化特质和磊落胸怀。

——“金麻雀奖"颁奖辞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叁见影从教四十年来,桃李门墙,惠人多多,这不仅与他从教时间长、学识渊博有关,也与他对学生的鼓励有关。

B.谭宏志感叹自己只是一个小作坊主,叁见影认为他不宜妄自菲薄而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开拓事业。

C.在开业之际才揭晓“推谭仆远”含义,既是叁见影给谭宏志的营销策略,也是他有意引导人们翻书思考的表现。

D.叁见影诗意地栖居于烟火尘世,他的生活与思想也远离世俗,即使是一碗豆腐脑,也让他吃出了一份悠闲与惬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瓦白墙的小楼,错落放置的石墩等幽静的环境描写与《荷花淀》中环境描写一样,都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B.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妙趣横生,也寄托着一定的寓意。这正如《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冯渊、甄英莲,娇杏等。

C.叁见影父亲在院中立石杆子,叁见影题字、众人对“推谭仆远"的种种猜测质疑都从侧面表现了叁见影的人物形象。

D.小说写叁见影对谭家豆腐脑的喜爱、谭宏志为做各式豆腐菜拜师学艺,都为后文“推谭仆远”意义的揭示埋了伏笔。

3.小说以“叁见影"为题,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文本二中说“聂鑫森是忠实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守望者”,他的小说也被称为“文化小说”,请你结合文本一,谈谈聂鑫森小说的文化性是如何体现的。

四、(2024·山西运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辣椒红辣椒

任瑞娟

“陆伯走了。”肖冰的声音低沉。“啊?"我大吃一惊,我们都明白“走”的含义。“就是路那头的陆伯。"肖冰以为我忘了。

肖冰说的路严格地讲,是一条田埂。田埂左边儿是一方鱼塘,右边儿是一块稻田,稻田连着一座丘陵,上面种满橘子。田埂的两头,一头儿是部队的几栋红砖家属楼,一头儿是部队医院。即使在医院工作,住在家属楼,大家下班后也都习惯了绕过鱼塘,走一大圈儿回家。田埂成为路是由陆伯开始的。

“怎能忘了呢?陆伯是英雄。”我揉了揉发酸的鼻子。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洒满水珠的红辣椒绿辣椒,想起了陆伯爽朗的笑声,我竟然也笑出了声。“你怎么还笑?"肖冰不解地质问我。

那是一个暖意融融的午后,我正在晒被子,越过低矮的院墙,看见一个人雄赳赳地从田埂那头儿走过来。我迅速背起双手,挺直腰杆堵在了田埂这头儿,酝酿着情绪,要给走过来的这个人讲一讲军民鱼水情,讲一讲踩老百姓的田埂是错误的。彼时,我刚从军校毕业,时刻都想表现一下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觉悟。

近了,又近了,那人走到了我跟前。我的嘴张了张,又张了张,最后却没有发出预先想象的强硬声音。

这是一个看起来太像“老兵”的老人,面孔严肃,腰背笔直,头发和胡子短得像毛刺,雪白生硬。他满脸皱纹,目光却很犀利。上身是洗得发白的长袖衬衣,一看就是部队的老款制式衬衣,衣袖卷在肘上;下身穿着同样看起来很有岁月感的军裤,系着一条老式军用腰带。

“这是田埂。"我说。“当然是田埂。”老人没有表情。“田埂不能踩。"我努力地表达。“田埂就是用来走路的。”“这是老百姓的田埂。"①老人将我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温柔的笑意,突然大笑起来,中气十足的笑声惊起了正在稻田里觅食的麻雀。“小伙子,做得对!”老人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径直从我身边挤了过去,走了。我愣在了原地。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意起陆伯的身影。有时是挥舞着竹竿,竹竿上挂着鲜艳的布;有时就是大踏步地走过来,经过医院大门绕过围墙走到村里去,再从村里走回来,好像在巡逻。

田埂被陆伯的脚压成了路,陆伯也成了大家嘴里的“路那头儿的陆伯”,我很不以为然,但村里的老百姓却好像很喜欢陆伯。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绝对是那种敞开了心扉的大笑。

肖冰住在家属楼,肖冰说陆伯是个很勤快的人,至于别的,他也不知道。

一天,肖冰过生日,下班后,我拎着蛋糕绕过鱼塘走到了家属楼。家属楼旁边的空地上多出了一块菜地,里面绿油油地长着蔬菜,陆伯正在浇水。我明白了肖冰说的勤快。还没等我开口,陆伯充满喜感又有点夸张的声音已经到了耳边:“嗬,小伙子你来了。”我走上前:“陆伯,忙着呢?"来,参观一下我的菜地。”陆伯放下水管说。

陆伯的菜地一派生机,显然是下了功夫的,但品种单一,都是辣椒。“陆伯,您好像不是本地人呀。"我记得上次对话,陆伯明显是南方口音。“我是浙江人,我不吃辣椒,只种辣椒。”陆伯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幽默。我刚想问原因,就被自己的发现打断了,一棵棵辣椒沿着竹签绑好的架子旺盛地生长着,架子上却挂着一根根写有名字的布条:傻柱,黑伢子,蛮伢子……一棵红辣椒旁边布条上的名字是陆有福。

“这是我的班!"陆伯看着我不解的表情解释说:“他们几个是湖南人,爱吃辣椒,牺牲前没有吃上,现在我给他们种上。”正如我的猜想,陆伯一定是有故事的人。

“您的班,您是班长?"我的心咚咚咚地跳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所在班的战友们都牺牲了,只剩我一个。”陆伯望着远方,夕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燃烧出一片壮丽的金红。

“向英雄前辈致敬!"我郑重地抬起胳膊敬礼,立刻被陆伯制止了:“他们才是英雄,我受了重伤,但好歹活了下来。”

我的眼睛有点酸涩,看着那些茂盛的辣椒,很认真地说:“同时长绿辣椒和红辣椒的辣椒苗一定不好找吧?"②陆伯愣住了,好一会儿才仰头大笑起来。陆伯的笑声音域辽阔,豪爽干脆。

③陆伯笑中含泪:“他们太年轻了,就像绿辣椒,我呢,老了,就成了红辣椒,明白了吗?”陆伯边笑边抹眼泪:“绿辣椒红辣椒……"

此时此刻,生气的肖冰显然不明白我在笑什么。我觉得,陆伯一定希望我记住那些绿辣椒红辣椒,那是一座群雕。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肖冰告诉“我”陆伯走了,“我"先是大吃一惊,接着笑出了声,表现出“我”对陆伯的离开并不难过。

B.陆伯的老款制式衬衣、很有岁月感的军裤、老式军用腰带以及他的身姿,都体现出陆伯现在的职业。

C.陆伯的笑声经常从一墙之隔的村里传来,说明他与村里百姓关系融洽,也说明他是一个开朗的人。

D.听了陆伯的故事,“我的眼睛有点酸涩”,“我”是为牺牲的年轻英雄,也是为坚守岗位的陆伯而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说“陆伯走了”,再回忆与陆伯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样造成了悬念,增强了故事性。

B.画横线句子把夕阳比作燃烧的大火球,以此象征年轻英雄们辉煌壮丽的生命,以及光照世人的精神价值。

C.肖冰是次要人物,虽然小说对其着墨不多,但他在文中起到了牵针引线的连接作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小说最后一段,既在情节上照应了开头,使小说更加完整,也在思想上深化了主题,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对陆伯的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绿辣椒和红辣椒的意象被巧妙地运用,寓意深刻。请简要分析。

五、(2024·甘肃白银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

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情感。

B.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C.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了连长的支持。

D.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达对列兵的认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与第五段的内容形成对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

3.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六、(2024·重庆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激情

爱丽丝·门罗

那年夏天,格雷斯在小塞博湖北边伯莱瀑布旁边的一家旅馆里找了个活儿。她在铺设干净餐具准备接待下一拨客人时,感觉到有人想和她说话。那是莫里。他说:“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有空的时候跟我一起出去走走?”

格雷斯在摆银餐具,几乎连眼皮都没抬。她说:“被人激将来的吧?"因为他的声音既高又紧张,站在那里直僵僵的,好像来得挺勉强似的。这儿的姑娘都知道,有时一伙从度假村来的年轻人会互相激将,看谁有本事把一位女招待约出去。

“什么?”他显然受到了伤害,这时格雷斯停下手里的活儿,抬眼看他。她似乎在一瞬间就把莫里整个人都看了个透。这个真正的莫里,胆怯却很热诚,天真但是很有决心。

“好吧。"她快快地说道。她的意思可能是说,好吧,别生气,我知道这不是激将,我知道你不会那样干的。也可以理解为,好吧,我答应一起出去就是了。她自己也不太清楚究竟是哪一种意思。可是他把话理解成同意了,当下便安排起来——连声音都没有压低,也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用餐者朝他投来的目光——说是第二天下班以后就来接她。

他真的带她去看电影了。他们看的片子是《新娘的父亲》。格雷斯一点也不喜欢这部影片。她讨厌里面的那些像伊丽莎白·泰勒的女孩子,她讨厌被宠坏的富家小姐,她们什么负担都没有,只会撒娇发嗲、索钱要物。莫里说那不过是一出逗趣的喜剧罢了,但她说问题不在这里。她也分析不清楚问题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换了别人都会认为,那是因为她当女招待,穷得上不起大学,如果她结婚也想摆这样的排场,那真得节衣缩食省上好多年,自己来负担这笔费用才行。(莫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对于她能这样想却没一点看不起的意思,相反倒几乎是怀着敬意呢。)

她无法解释,自己也不太明白,她所感觉到的并不完全是妒忌,而是一种愤怒。并非因为她不能那样散漫地花钱购物,那样穿衣打扮。而是因为人们都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这样。那就是男人——一般人,所有的人——认为她们应该是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又蠢笨。女孩子似乎就应该这样,那才有人为之神魂颠倒。这以后呢,又会当上母亲,一心都扑在孩子们的身上。自私倒不自私了,但还是一样无知。永远都是如此。

她正为此而怒气冲冲,但是身边却坐着一个爱上了她的男孩,因为他相信——顷刻之间就相信——她在思想与心灵上都是既成熟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而且还把她的贫穷视为一圈有思想性的浪漫光环。(他自然知道她穷,不仅是因为她在干着的活儿,而且也因为她说话有很重的渥太华峡谷的乡音,这一点当时连她自己都还未能察觉到。)

他尊重她对影片的看法。现在既然听了她结结巴巴、充满火气的分析,他倒也打算试着讲讲自己的想法了。他说,他现在认识到,人性中,再没有比妒忌更为幼稚、更为女人气的了。这一点他算是明白了。他反对妒忌,就跟她不能容忍轻浮、不满足于像一般的女孩子一样。她是不同凡俗的呀。

格雷斯一直记得那天晚上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一条深蓝色的舞裙,一件白上衣。显然,在表现出来的她与希望别人认定的她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但她身上绝无那会儿时兴的那种小巧精致或是精心修饰的痕迹。衣裙边上有些破损,事实上,还使她带点儿吉卜赛风格呢,何况还有最不值钱的镀银手镯,以及那一头又长又卷、野性十足的深色头发,若是上班端盘子,她是得把头发用网罩套起来的。

不同凡俗呀。

格雷斯是由她的舅舅舅妈带大的,严格地说应该是舅公舅婆。她母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她父亲另行建立起了家庭。带大她的那对老夫妻对她很好,甚至很以她为骄傲,只是不太清楚应该怎么管她,因为他们不善于与别人交流。舅公以编结藤椅为生,他教会了格雷斯该怎么编,以便自己眼力不济时最终有人把这门手艺接过去。

她二十岁,中学刚毕业。照说她应该早一年毕业的,可是她做了个奇怪的选择。她住着的是个很小的镇子,可那里却有一所能让学生受五年教育的中学,使你够资格去参加政府规定的一种考试,当时是称作高级注册考试的。这样,学生就不必去学所有的中学科目。她在该校念的一年学期结束时——那应该是她最后的一年,也就是十三年级——格雷斯试着去参加了历史、植物学、动物学、英语、拉丁语和法语的考试,得到了本来无此需要的好成绩。可是到九月份她又回来,说她还想学物理、化学、三角、几何与代数,虽然这些科目一般认为都是女学生最不易学好的。那一学年结束时,她已经学了十三年级所有的科目,除了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但她在的那所学校里都没有教这些科目的老师。她在三门数学课与自然科学课程上成绩也都不错,虽然不如上一年那么突出。她也曾想过,那么,是不是可以自学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德语呢,这样,就可以试着参加明年的相关考试了。可是学校的校长跟她谈了一次话,告诉她这样做达不到什么目的,因为她反正也没有可能上大学,更何况大学课程也是不需要如此完备的一份“拼盘”的。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她有什么计划吗?

没有,格雷斯说,她只是想把义务教育能免费提供的东西全都学到手罢了。以后仍然是去干她编藤椅的手艺活。

(有删改)

材料二:

门罗,1931年生于加拿大,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在爱丽丝·门罗的作品中,外部世界的宁静总是显而易见的,它打开了通往内心世界的大门,而内心世界恰恰相反。门罗写的是真正的救赎——因为她展示了有多少不同寻常的东西可以融入到被称为‘平凡’的拥挤的空虚之中。……爱丽丝·门罗以一种毫不妥协的方式证明,爱很少能拯救我们,也很少能带来可靠的幸福,而且很少有事情能像我们自己的梦想一样毁灭我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雷斯和莫里的相遇在平淡中有一丝浪漫色彩,让读者对二人后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好奇。

B.格雷斯看完电影后认为社会对女孩子形象的规训和固化,是一种“自私而又蠢笨”的行为。

C.格雷斯面对莫里的搭讪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戒备心,这与她的家庭组成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D.格雷斯以后仍然去编藤椅,可以看出她虽然对自己的命运有思考,当时却并没办法去改变。

2.下列对原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描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将格雷斯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形象。

B.本文描摹的对象都是小镇、小人物,和汪曾祺的作品相似,用对生活的敏感捕捉幽微的瞬间。

C.作者在对格雷斯成长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女主人公的温情,比如校长关心询问格雷斯未来的计划。

D.本文语言简朴传神,不在表层给人以冲击力,而靠语言的质地和韵味带给读者无限的回味思考。

3.文中两个画线处反复表述“不同凡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内涵。

4.本文题为“激情”,却被收录进作者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请结合材料分析作者的意图。

七、(2024·山东烟台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遗风

乔典运

汉王城是深山里头一个很小的村子,只有五户人家,分别姓刘关张赵黄。据说是三国时期刘备君臣的后代,不幸流落到此。这五户人家还保持着桃园结义的情分,人心一直很古,五家人亲如一家人,亲如一个人。

这天傍晚,关老二从村西头锄麦回来。他家住在村东头,要回家得穿过整个村子,要经过刘张赵黄四家门前才能到自己家里。①这两天他心不静,谁都不想见,就在村外磨蹭到天黑定了,以为家家户户都关门闭户了,才往家里走去。

前天,大家一同去卖红薯干。关老二只有25斤,划票员多画了个0,成了250斤。关老二看了票心里惊喜得乱敲敲,他磨蹭到大家都结账走了才去取钱,多拿了五十块钱。②他一拿到钱手就发抖,想退给人家,可是只想了眨眼工夫就又不想退了,国家是个大麦秸垛,谁都去拽,自己从来没去沾过,就这么便宜国家了。自己没偷没抢,是老天爷看自己穷,才叫划票员三昏四迷把钱硬塞给了自己,自己再不要就不算人了,这样想想就没退。在回来的路上,关老二又犯了心病,这事给大家说不说?好像大家都没看见,不说也没关系。可是祖上有个规矩,见一面分一半,别说是人家算错了白给的,就是拾的,亲戚送的,也得分一分。

关老二又想到了秋天那件事。那天,弟兄五个一块上山挖中草药,到山顶汉王庙歇了一会,他翻了几道山,挂破了衣服挂破了皮,只挖了一把丹参,还不够一双草鞋钱,气得真想跳崖死了算了。还是祖上念他可怜,把他领到了猴上天后阴里,在刀削石崖上找到了几窝天麻,他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一下子挖了十几斤,这么多要值上百块钱哩。他欢天喜地地回到了汉王庙,只见大家早已到齐,祖宗面前生了一大堆火,都在烤火吸烟。大家说等他半天了,说着从火堆里扒出烧红薯叫他吃,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吃完添柴火,才看见大家的药筐都是空的,再一看神案前边有一堆草药。他不明白,就奇怪地看着大家,刘老大说:“大家说了,老祖先们南征北战,打来天下都有福同享,今天挖点药也应该当着老祖先的面拢成一堆,然后平分,也叫祖先们看看,咱们的心还和他们的心一样。"关老二听了顿时一颗心掉到了冰井里,可是又有口难言。自己挖了天麻,大家并不知道,看样子大家是真心真意遵照祖先遗训,自己怎好说个不字?他看看自己的祖先关公,关公也对他红着脸,好像是为他不愿平分而害羞。大家看他倒出的是天麻,一个个傻了眼,刘老大忙伸手拦住了他:“二弟,这一回你就不要太为难了!”关老二是个血性人,虽说心里像喝了碗醋,还是硬着手腕搅个不分你我,然后哈哈大笑道:“这有啥,咱们谁和谁,别说一点草药了,就是命也该兑上!"说得大家一齐夸他不愧是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看着大家的笑脸,自己直想哭,大家都没自己受的苦大,苦大苦小一样平分,心里老不是味。关老二想起这件往事,如今心里还不平,难道这次人家多给的外财也得再分分?

关老二迷瞪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他想去找老大探探口气,看他知不知道自己得了外财。天已大明了,村子还没醒,有钱难买天明觉,你睡他睡我也睡,不睡白不睡,大家比着睡。关老二看家家还关门闭户,心里就有气,这算啥日子呀?谁都不想走到人前,一个比一个懒,可是,走到人前行吗?不说别的了,连顿好饭都吃不成,做顿好饭也得分成五份,一家送一份,轮到自己嘴里没有了。有这规矩谁还有心思往好里过?关老二想着,到了刘老大门口,突然头顶响起呱呱的老鸹叫声。大清早碰到老鸹叫凶多吉少,不由浑身打了个冷战,忙弯腰在地上摸了一把,什么也没摸着,还是举起空手往树上打去,老鸹吓坏了,恶声恶气地呱呱叫着飞跑了。关老二呆呆看着老站过的桐树,树叶早落光了,横七竖八的枝条像张牙舞爪的夜叉。③一阵西风,夜叉们冲着他扑来,他慌慌地跑回家了。

关老二又躺到床上,又拉被子包住了头。被窝里漆黑,他好像看见了关公涨红着脸在发脾气,骂他不该坏了祖先规矩。他浑身发抖了。老婆做好饭喊他吃饭,他不动也不吭,老婆以为他病了,就坐在床头陪他。

黄五送来了糖,张三端来了龟汤,赵四带来了烟,刘老大送来了橘子。媳妇叫他起来吃,他一下掀翻被子坐起来,红着脸红着眼吼道:“吃!吃!好吃难消化!昨天,都是昨天来人送的?他们一定是知道了!”④关老二浑身瘫软了。他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了一卷十元的票子,递给老婆,少气没力地说:“给,拿去,每家给他们十块!"

关二嫂不情愿地迟疑着走了。

关老二满肚子不满,看着家里,咬着牙说:“搬!非搬走不可!”

文本二:

寓言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小说当中“大"和“小”的关系上。“小"是一种能力,一种可能,一篇作品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小”,小说是无法获得充实的内涵的,无法使人联想起生活中最基础的层面。小说的“大"也就是它的寓言功能,这反映出小说家在形而上方面所努力的程度。没有形而上,小说必然要缺少一种恢弘,一种浩瀚,一种气派,一种大。

——毕飞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老二将自己得到意外之财看作天意,并将原因归结到划票员身上,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疚之感。

B.关老二冒着风险采得天麻回来,看到大家准备遵照祖训平分草药,他虽不情愿,也不好意思反对。

C.作为关公的后代,关老二的思想被深深地烙上忠义精神的印迹,这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束缚。

D.小说最后一段写关老二决意搬走,将他内心的偏执狭隘暴露在读者面前,揭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反映出关老二获意外之财不想让人知道、怕人知道后要平分的复杂心理。

B.句子②表现了关老二的矛盾心理,既有良心上的不安,又有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人

C.句子③写关老二想不遵祖训却又内心胆怯,“夜叉”是他纠结挣扎心理的折射。

D.句子④中的“浑身瘫软”,表现了关老二在自己的秘密被揭穿之后的崩溃绝望。

3.文本一以“遗风”为题有何作用?

4.文本一具有寓言小说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以“小"和“大”为关键词,写一则简短的评论文字,不超过60字。

八、(2023·辽宁朝阳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做大哥的人(节选)

巴金

接着五四运动发生了,我们都受到了新思潮的洗礼,他买了好些新书跑回家。我们(我们三弟兄和三房的六姐,再加上一个香表哥)都贪婪地读着一切新的书报,接受新的思想。然而他的见解却比较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他把这种理论跟我们大家庭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依旧顺应旧的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是使他逐渐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说话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所不能够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们不但责备他,而且时常在家里做一些带反抗性的举动,给他招来祖父的更多的责备和各房的更多的攻击与陷害。

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听说他曾经被一个婶娘暗地里唤作“承重老爷"),便成了明枪暗箭的目标。他到处磕头作揖想讨好别人,也没有用处;同时我和三哥的带反抗性的言行又给他都来更多的麻烦。

我和三哥不肯屈服。我们不愿意敷衍别人,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主张,我们对家里一切不义的事情都要批评,因此常常得罪叔父和婶娘,他们没有办法对付我们,因为我们不承认他们的威权。他们只好在大哥的身上出气,对他施加压力,希望通过他来使我们低头,不用说这也没有用,可是大哥的处境就更困难了。他不能够袒护我们,而我们又不能够谅解他。

有一次我得罪了一个婶娘,她污蔑我打肿了她的独子的脸颊,我亲眼看见她自己在盛怒中把我那个堂弟的脸颊打肿了,她却牵着堂弟去找我的继母讲理。大哥要我向她赔礼认错,我不肯,他又要我到二叔那里去求二叔断公道,但是我并不相信二叔会主张公道,结果他自己代我赔了礼认错,还受到了二叔的申斥。他后来到我的房里,含着眼泪讲了一两个钟头,惹得我也淌了泪。但是我并没有答应以后改变态度。

像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他一个人平静地代我们受了好些过,我们却不能够谅解他的苦心,我们说他的牺牲是不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