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_第1页
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_第2页
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_第3页
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_第4页
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蒿素》学案(含答案)第7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知识性读物:相较于记叙性文本,带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2、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屠呦呦演讲的具体内容。3.学习屠呦呦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宝贵精神。1、根据小标题内容学习作者是如何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的。2、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解读题目: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

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青蒿长相和我们涮火锅吃的蒿子杆极其相似,叶子很难分别,只是茎杆不是滚圆光滑的,而是棱形杆状。另一个分别就是我们吃的蒿子杆有淡淡的清香,而青蒿则基本无香气。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读作者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人物风采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人物风骨: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贡献: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拉斯科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人物简介类说明文

“物理学家”:加来道雄

“历程":经历的过程。可见叙述的顺序是历时性。

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加来道雄

生平:加来道雄,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成就:主要研究超对称以及万有理论,他是弦理论的参与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超越时空》《构想未来》《平行宇宙》

背景简介: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

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理清文章思路

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小标题的作用

1.便于组织材料、条理清晰

2.吸引读者,印象深刻

3.高度概括,便于把握

4.快速理解内容,准确了解意图

②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事例?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建立实验室(实践)

引言部分(第一部分):

1.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第二部分

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写“523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思考:以下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列数字。

①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发现青蒿素的艰难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②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物的不易;

③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

第二部分

4.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原因:不好。

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省去引文,减弱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第三部分

5.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第四部分

6.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五部分

7.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①比青蒿素疗效更果高。

②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第六部分

8.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9.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中国医学的贡献

药名(治疗方案)治疗病症

青蒿素疟疾

砒霜白血病

石杉碱甲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某些活血中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10.本文写科研的同时,不忘提及科研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文章第二部分,写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抗疟现实,写中国政府的“523项目"。

疟疾肆虐的国际背景,国家规划的国内背景,作者临危受命,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家国情怀连接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②第四部分写到,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成果得以公布和普及,被授予“国家发明奖“。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集体的感恩和感激。

11.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同意。

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在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同时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文本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观点二:不同意。

首先,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是像本文“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哪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作者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4.探究主题: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①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

②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题组A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100%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从分子到药物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药物生产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

1973年秋,我们在海南疟疾疫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这样,我们终于打开了新抗疟药物的大门。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奎宁"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B.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上世纪50年代,由于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

C.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项目抗击疟疾。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D.屠呦呦因中医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表现了其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B.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可以让材料更真实、准确,增强说服力。

C.屠呦呦查阅大量文献,并勇敢做尝试青蒿素的志愿者,表现了她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4.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中医药学的贡献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中药现代化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当下人们越来越崇尚“回归自然”,以医药为代表自然药物,在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医药以其丰富的资源、完整的体系、独特的疗效、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给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改变缺乏相应的学科学派、缺乏健康的研究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困局的机会。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药现代化投入的加大,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目前,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在借鉴化学药研究的经验基础上,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取的单体或有效部位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目前已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经结构修饰后已成为一系列治疗疟疾的良药,还有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黄连素。这些年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的雷公藤皂甙、驱绦虫药鹤草酚、抗血栓药毛冬青甲素、抗肿瘤药紫杉醇、喜树碱和长春碱及衍生物以及从银杏叶中提取分离的多种银杏黄酮甙和银杏内酯治疗脑缺血及外周血管病等中药成果,正逐渐打破西医的局限,成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也为人类医学提供了新方向。

(摘编自周后运《以青蒿素为例浅析当下中国的中药现代化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C.对症按君臣佐使组成的复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用药方式,体现了中医疗法的辨证施治。

D.对“回归自然”的崇尚,让人们关注中医药,为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叙述发现青蒿素的经过和中医药学的贡献,材料二概述中药现代化的意义。小标题概括简明,领起各部分内容。

B.深厚的医学知识、强烈的研究动力、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都是屠呦呦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要因素。

C.中药现代化已有较大进展。借助课题研究,国家已经发现了500多种活性单体,有几十种中药单体和有效部位达到较高临床治疗水平。

D.中国中药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只要国家加大投入,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中药,就能代替西医,成为人类医学的新方向。

7.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莲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型糖尿病治疗。

8.面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宝库,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它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富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拒疾疗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②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③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④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⑤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⑥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⑦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⑧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捱,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⑨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⑩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①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走上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为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②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③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④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⑤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年半的训练,使屠呦呦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她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提取物被分为酸性和中性部分,中性提取物比酸性提取物对人体安全性高。

D.奎宁的发现,完全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提取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小了中药的国际影响力。

C.面对疟疾威胁人类健康这一问题,屠呦呦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D.虽然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从中药这个宝库中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这一工作还在继续努力。

1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连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C.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

12.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20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1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让古老神秘的中医药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何让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请结合材料作答。

材料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万余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改编自黄文君的《她用绿色守护生命》)

材料二: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改编自《北京日报》)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既注重实验室内的科研,也注重野外实地采集研究,从而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防治了血吸虫病。

B.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有效的抗疟新药,中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材料二引用医学典籍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凸显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现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

D.《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既表现了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也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艰难。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的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业。

B.材料一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暗示了屠呦呦高贵的精神品质,让人回味无穷。

C.青蒿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虽屡屡被提及,但抗疟效果却并不突出,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D.单纯的温度升高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只要把生药中某些共存物质剔除,水渍绞汁的提取物抗疟药效就会稳定不变。

16.简要梳理材料二中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过程。

17.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富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疟疾疗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②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所称颂。

③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全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④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⑤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⑥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⑦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⑧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

⑨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⑩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摘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①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走上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为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②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③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④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⑤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

18.材料一“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部分先写研究工作背景,请分析原因。

19.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提取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B.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C.青蒿素提取物被分为酸性和中性部分,中性提取物对人体安全性高。

D.金鸡纳树之于奎宁的发现正如同中医药学之于青蒿素的发现一般重要。

2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呦呦研究团队具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也熟悉我国的中草药和中医药典籍,最终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B.中药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药物,将有助于中药现代化,而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会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C.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小了中药的国际影响力。

D.只有具备国际视野,采用先进技术,积极通过WHO的GMP认证,我国研制的原创新药才有可能占领国际市场,获得较高利润。

2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连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B.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C.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D.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

22.下面图片是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发表主题演讲时的情景。请为图片拟一个标题,并陈述理由。(理由至少写出两点)

(1)标题:

(2)理由:

参考答案:

2.B3.D4.①丰富的知识能力储备。屠呦呦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的系统学习使她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善于思考,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她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经历诸多困难,做了大量实验,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由于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失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错误。从文中“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中可知,疟疾重新肆虐的重要原因是“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D.“描写细腻”错误,由原文“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等信息可知,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可总结出屠呦呦有丰富的知识能力储备。

从“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可总结出屠呦呦勤于思考,尝试从各种渠道来研究抗疟药物。

从“为了寻找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可总结出,屠呦呦锲而不舍,排除各种困难,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从“‘523’项目的大团队成员在四川找到了含量高的青蒿"等内容可知,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凭借团队的力量取得了成功。

外在原因:从第一段材料“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及“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内容中则可总结出中国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5.B6.D7.B8.①确定目标,查找医药学著作,了解已知中草药及其疗效。

②继承辨证施治的原则,积累有效处方药。

③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④建立完整的学科学派和健康的研究体系。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砒霜……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错误。材料一第六段是说“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可见砒霜不是植物药材中的提取物。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能代替西医,成为人类医学的新方向”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正逐渐打破西医的局限,成为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也为人类医学提供了新方向”,可见原文的意思是中药是西医之外的新方向,而不是“代替西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

B.研究的不是现代中医中药疗法疗效,与中医药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中药现代化为新形势下人类健康提供了动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屠呦呦团队的研究过程可知,要想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要确定目标,查找医药学著作,了解已知中草药及其疗效。

由材料一第八段中医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可知,要想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要继承辨证施治的原则,积累有效处方药。

由材料二第一段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存在着缺乏相应的学科学派、缺乏健康的研究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困局可知,要想推动中药的现代化,要建立完整的学科学派和健康的研究体系,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9.B10.B11.C12.①丰富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的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

②勤于思考。屠呦呦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锲而不舍。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

④团队力量。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精髓。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13.①坚持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中医药学的精髓,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让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

②提高中药研发能力,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

③丰富国际视野,提高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A“她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错误。原文是说“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把“我的团队”偷换成“她"。

C.“中性提取物比酸性提取物对人体安全性高”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

D.“完全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错误。“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是很大程度上,不是完全。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B.“这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并没有说影响中药的使用效果。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谈论的是“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在当下的价值。

A.谈论的是“连花清瘟”这一创新中药,展现其在抑制SARS病毒方面的作用,适合。

B.谈论的是“蒲公英"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或组分,展现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适合。

C.说的是“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与中药无关,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D.谈论的是“桑枝生物碱”,展现其在Ⅱ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作用,适合。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由“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换为热衷。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可知在北京医科大学药学系的系统学习、用两年半时间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使屠呦呦在中医药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升了能力。

②由“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然而进展甚微"屠呦呦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捱,以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可知从古代医者的经验中获得启迪,由“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可知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③由“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得出:在漫长的“抗疟"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及其团队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地进行医学研究工作。

④由“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得出:在“抗疟”之路上,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

⑤由“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得出: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为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概括出:坚持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中医药学的精髓,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让中药更好地走向国际化。

②根据“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概括出:提高中药研发能力,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

③根据“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得出:丰富国际视野和提高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4.A15.B16.①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②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③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④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17.①对科学的痴迷与执着: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②坚韧不拔的精神:工作环境差,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依然埋头中药研究。

③实践能力强:常到野外采集样本,在实验室进行大量实验。

④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四处走访老中医,系统整理历代医籍。

⑤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临危受命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解析】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可知应是分别解决半边莲和银柴胡它们自己的品种混乱问题,而不是辨析两者区别。

故选A。

1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而让她投身医学研究的是“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C.“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等语句可知,是无法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并且古人已经找到正确的提取方法。

D.“只要把……就……"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可知,不只是把某些共存物质剔除,还必须是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才不会因高温失去药效。

故选B。

16.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可知其先是整理出可供研究的一系列物种,由此可归纳出:通过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原文“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可知其锁定研究对象,并在其中排除胡椒,重点关注青蒿的转变过程,由此可归纳为:深入研究胡椒的抗疟效果,排除胡椒。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原文“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可知其用现代医学方法遇到了失败,由此“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找到了正确方法。由此可归纳为: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遭遇失败后,重翻古代医学典籍,发现新线索。

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可知其并不是一次成功,而是经过了多次实验和尝试。而根据对研究成果的纲领性描述内容“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可归纳出:经过多次实验,终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青蒿素。

17.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开头“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可知,屠呦呦之所以踏足这一领域,是因为对医学科学事业的痴迷与执着,让她走上了这条道路。

材料一中描述了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仍是埋头从事中药研究。材料二中写了屠呦呦在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等情况下,不气馁,坚持研究,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发现了青蒿素这一艰难历程。这两部分内容都展现了屠呦呦坚韧不拔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原文“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以及材料二中所讲的多次实验,也可看出其实践能力强的品质。

根据材料二原文“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以及最后触发她灵感的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看出她重视古籍、虚心求教。

根据材料二原文“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中的临危受命,可知她对于祖国的医学事业具备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8.①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写“523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19.C20.C21.B22.(1)标题:尊重

(2)理由:屠呦呦凭着丰富的祖国医学知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人类的医学做出了卓越贡献,赢得他人的尊重;主持人跪地扶麦是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对中医的尊重;主持人的行为充分彰显了职业恪守,同样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可知疟疾肆虐的严重情况,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开始青蒿素抗疟的研究,突出这一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由“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可知,在疟疾肆虐之时,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里那个到抗药研究工作,突出国家规划和中医研究院领导的作用。

由“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