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 +学案(打包10份)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 +学案(打包10份)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 +学案(打包10份)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 +学案(打包10份)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 +学案(打包10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1~1-5古诗文阅读+学案(打包10份)

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①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②,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③,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④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⑤也。予每探其意而校⑥其事,持久历远,遏⑦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⑧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⑨者,必言经以自辅,援⑩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一)词语释义

①殆:__________.

②侵职:___________.

③泽:___________.

④失:___________.

⑤纷如:_______.

⑥校:___________.

⑦遏:___________.

危亡

超越职权

恩泽

失掉

众多,杂乱

比较

阻止,遏制

⑧得:___________.

⑨穿凿:__________.

⑩援:___________.

乃者:___________.

曾:___________.

怍: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

矇: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合适,合理

非常牵强地解释,牵强附会

引述

先前,从前

竟然

惭愧

竖起

暗昧不明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二)特殊句式

①是襄子失罚也。

________________.

②何以明其然。

________________.

③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

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三)语句翻译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

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

真题演练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CEG

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答案:C

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___________.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___________.

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

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

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为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今年的文言断句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改变了以往断句选择题利用“排除法”等不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题型,变成了考查素养的主观题。

突破一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实词词义、虚词语法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把文意弄通;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讲,应该分两步走:

步骤一通文意,由易到难,凭语感断句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典例1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BCDEG

标志二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典例2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ABCDEFGHJKL

标志三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典例3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ACEG

标志四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

典例4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BDFGHI

标志五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典例5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BCDEFGI

突破二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

【考情分析】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③误拆连动成分;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易误点1不善于根据语句推断整句话的意思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槃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

【注】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ACDFHJKLM

解析:容易产生的断句有两处:①“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②“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①句的意思是(苏烈)率领军队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造城墙据守;②句的意思是(苏烈的军队)一昼夜急驰三百里,到达贼寇的军营。都曼十分惊慌,作战没有准备。由①句中的“率兵"和②句中的“至其所”可知,“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应该说的是关于苏烈率兵进攻都曼的内容。“选”即挑选,“袭之"即攻打他(都曼),“精卒万骑三千”是“选"的对象。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的“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做“选”的宾语。由②句中“都曼惊/战无素"以及后文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

【技法点拨】

1.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先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比如【典例】中,可以先明确“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的意思,再推断断点不相同的语句的意思。

2.分析不同断点语句的具体意思。考生要正确断句,不仅要比较完整地把握断句的整体意思,还要把握句中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考生可以从已确定的句法成分的意义入手分析,再进一步确认。比如【典例】中的“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从动词“选"分析,宾语可能是“精卒万骑三千”,也可能是“精卒万骑"。但如果在“精卒万骑”之后断开,“三千袭之"中的主语“三千”就解释不通了。

易误点2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断句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嘉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ACDEGI

解析:容易混淆的有两处:①“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②“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①处,断句的关键是确定“鼎"是“憾”的宾语还是“又希秦桧意"的主语。“憾”,动词,遗憾,不满意,其后要跟宾语。且“又"表示动作的继续,所以“又”前要断开。②处,判断的关键是确定“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在句子中的成分,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意思是“平时同故交往来的书信”,作“取"的宾语,故②处不断开。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节选自《明史·何鉴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BCDFHI

解析:从句子看,“按”是动词,意思是“追究,查办”,宾语可以是“张文冕”,也可以是“张文冕罪”,但后面的“文冕亡去至”中主语是“文冕”,应在“罪”后断开,且“至"的意思是到,后缺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去”后断开;由“瑾亦嗛鉴不与通"可知,“遂坐以事连罚米”的主语应该是“刘瑾”,意思是“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判何鉴罪被罚米”,而后面“贫不能偿"的主语应该是“何鉴”,意思是“(何鉴)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所以应该在“罚米”后断开。

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ACDEFGIJ

【技法点拨】

1.从语法角度分析断句。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

2.注意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

(1)判断句。要特别注意表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的副词,如“乃"则”“即"非”等。

(2)兼语句。基本结构形式为:主语+动词1+兼语+动词2+宾语,中间一般不能断开。兼语句中的动词1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使令类,如“使"令”“遣"命”等;②封黜类,如“封"拜”“迁"除”“举"等;③劝诫类,如“劝”“诫"告”“教"等。

(3)成分后置。这类句子切忌用现代汉语的句法去断句。其常见的类型有:①定语后置。常见的句式有“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另外,文言文中在表示事物数量时,数量词也常常放在中心词的后面;②宾语前置。在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有些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结构助词,其中常见的有“之”“是"等。

(4)双宾语。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注意不能把第二个宾语误认为是下个句子的主语。一般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型有:①给予类,如“与”“予"赐”“馈"遗”“贻"授”“赍"赏”等;②教示类,如“告"示”“教"诲”“语"等;③作为类,如“为”“树"等。

(5)省略句。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根据句意补充出省略的相应成分,然后进行断句。

3.注意从复句关系角度断句。

从复句关系(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的角度可以判定某些断点的正误。如【典例3】中“虽”表转折,其后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判断断点的正误时,要看断点前后的两部分内容语意上是否相对或相反。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

【考情速览】

时间题型

2023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阅读简答

2023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阅读简答

2023全国甲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

2023全国乙卷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言实词、内容概述、文言翻译

【教考衔接】全国新高考卷在以前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内课外文言实词的比较理解,以体现“教考结合”,以引导师生学好用好教材。

【命题动向】新高考设置的文言断句题,改变了以往选择题的命题方式,改为主观性题目,矫正以往试题通过排除选取答案的方式,真正考查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素养。

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①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②,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③,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④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⑤也。予每探其意而校⑥其事,持久历远,遏⑦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⑧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⑨者,必言经以自辅,援⑩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一)词语释义

①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侵职: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泽: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失: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穿凿: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援: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_____________________

怍: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_____________________

矇: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二)特殊句式

①是襄子失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以明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

_____

(三)语句翻译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演练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为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今年的文言断句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改变了以往断句选择题利用“排除法"等不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题型,变成了考查素养的主观题。

突破一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

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实词词义、虚词语法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把文意弄通;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讲,应该分两步走:

步骤一通文意,由易到难,凭语感断句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

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

标志一名(代)词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典例1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选自《张衡传》)

标志二对话、引文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典例2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标志三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

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

典例3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选自《荆轲刺秦王》)

标志四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

典例4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选自《苏武传》)

标志五对称结构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典例5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选自《师说》)

突破二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

【考情分析】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③误拆连动成分;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

易误点1不善于根据语句推断整句话的意思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槃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

【注】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

【技法点拨】

1.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先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比如【典例】中,可以先明确“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的意思,再推断断点不相同的语句的意思。

2.分析不同断点语句的具体意思。考生要正确断句,不仅要比较完整地把握断句的整体意思,还要把握句中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考生可以从已确定的句法成分的意义入手分析,再进一步确认。比如【典例】中的“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从动词“选"分析,宾语可能是“精卒万骑三千”,也可能是“精卒万骑"。但如果在“精卒万骑”之后断开,“三千袭之"中的主语“三千”就解释不通了。

易误点2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断句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嘉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节选自《明史·何鉴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技法点拨】

1.从语法角度分析断句。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在文言文中,一般情况下,主语的定语前面如果有状语,这个状语前面要停顿;如果没有状语,主语的定语前面要停顿;如果主语前面没有状语或定语,主语前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没有后置定语,宾语后面要停顿;宾语后面如果有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面要停顿。

2.注意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

(1)判断句。要特别注意表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的副词,如“乃"则”“即"非”等。

(2)兼语句。基本结构形式为:主语+动词1+兼语+动词2+宾语,中间一般不能断开。兼语句中的动词1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使令类,如“使"令”“遣"命”等;②封黜类,如“封"拜”“迁"除”“举"等;③劝诫类,如“劝”“诫"告”“教"等。

(3)成分后置。这类句子切忌用现代汉语的句法去断句。其常见的类型有:①定语后置。常见的句式有“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另外,文言文中在表示事物数量时,数量词也常常放在中心词的后面;②宾语前置。在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有些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结构助词,其中常见的有“之”“是"等。

(4)双宾语。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注意不能把第二个宾语误认为是下个句子的主语。一般能带双宾语的动词类型有:①给予类,如“与”“予"赐”“馈"遗”“贻"授”“赍"赏”等;②教示类,如“告"示”“教"诲”“语"等;③作为类,如“为”“树"等。

(5)省略句。遇到这类句子时,要根据句意补充出省略的相应成分,然后进行断句。

3.注意从复句关系角度断句。

从复句关系(并列、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等)的角度可以判定某些断点的正误。如【典例3】中“虽”表转折,其后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判断断点的正误时,要看断点前后的两部分内容语意上是否相对或相反。

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

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把文言积累进行到底

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一)词语释义

答案:①危亡②超越职权③恩泽④失掉⑤众多,杂乱⑥比较⑦阻止,遏制⑧合适,合理⑨非常牵强地解释,牵强附会⑩引述先前,从前竟然惭愧竖起暗昧不明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二)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

(三)语句翻译

答案: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

真题演练

10.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答案:CEG

11.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

答案:B

12.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

答案:C

13.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答案:BCDEG

典例2答案:ABCDEFGHJKL

典例3答案:ACEG

典例4答案:BDFGHI

典例5答案:BCDEFGI

突破二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

易误点1

典例解析:容易产生的断句有两处:①“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②“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①句的意思是(苏烈)率领军队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造城墙据守;②句的意思是(苏烈的军队)一昼夜急驰三百里,到达贼寇的军营。都曼十分惊慌,作战没有准备。由①句中的“率兵"和②句中的“至其所”可知,“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应该说的是关于苏烈率兵进攻都曼的内容。“选”即挑选,“袭之"即攻打他(都曼),“精卒万骑三千”是“选"的对象。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的“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做“选”的宾语。由②句中“都曼惊/战无素"以及后文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

答案:ACDFHJKLM

易误点2

典例1解析:容易混淆的有两处:①“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②“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①处,断句的关键是确定“鼎”是“憾"的宾语还是“又希秦桧意”的主语。“憾”,动词,遗憾,不满意,其后要跟宾语。且“又”表示动作的继续,所以“又"前要断开。②处,判断的关键是确定“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在句子中的成分,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意思是“平时同故交往来的书信”,作“取”的宾语,故②处不断开。

答案:ACDEGI

典例2解析:从句子看,“按"是动词,意思是“追究,查办”,宾语可以是“张文冕”,也可以是“张文冕罪”,但后面的“文冕亡去至"中主语是“文冕”,应在“罪"后断开,且“至”的意思是到,后缺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去"后断开;由“瑾亦嗛鉴不与通”可知,“遂坐以事连罚米"的主语应该是“刘瑾”,意思是“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判何鉴罪被罚米”,而后面“贫不能偿”的主语应该是“何鉴”,意思是“(何鉴)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所以应该在“罚米"后断开。

答案:BCDFHI

典例3答案:ACDEFGIJ

专题二古代文化常识

【考情调研】古代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科举考试、古代教育(官学、私学)、古代官职(机构设置、职务变迁、职能、待遇)、姻亲制度、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王位传承、丧葬、节日、庙号、谥号、年号)、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典籍辞书等。

[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①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②。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③。”坚曰:“但④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⑤。遂麾⑥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①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②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③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教考结合,注重积累

(一)词语释义

①屯:_______________.

②拒:_______________.

③万全:_______________.

④但:_______________.

⑤然:_______________.

⑥麾:_______________.

驻扎,驻守

抵御;抵挡

万无一失

只管

正确,对

指挥

(二)特殊句式

①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_______________.

②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

_______________.

“为……所……"表示被动。

状语后置句。

(三)语句翻译

①斯安足以论兵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②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

③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译文:_______________.

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

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呢?

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

真题演练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答案:EFG

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句意完整连贯,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难的吗”,语意完整,故需在“乎”后断开;“苻坚之类"作“是也”的主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应在“苻坚"前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错误,这两个“片”都是小、稍少之意。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答案:D

解析:理解文意。“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根据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

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

【参考译文】

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不可在险狭之地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之地做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当依仗淝水,不让晋军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趁其渡河之时)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苻融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指挥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停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进兵与秦军在淝水之南激战,苻坚部队溃败。

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

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

对文史常识的复习,关键是靠平时的阅读积累,要在大量的阅读与训练中形成对古代文化语境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可通过有意识地分门别类的整理,集中记忆,加强识记。当然,在高考上遇到不太了解的文史常识时,也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

易误点1常考古代文化知识积累不够

典例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2.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3.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4.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5.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6.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7.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8.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9.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10.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11.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12.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13.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14.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15.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16.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17.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18.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19.仪同,仪同三司的简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20.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3.太学,古代的大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汉武帝元朔五年,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24.卤簿,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等。

25.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

26.冠礼,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

27.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指大臣废除旧君,另立新君。

28.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29.大戮,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杀死犯人并陈尸示众,古代也称之为枭首、凌迟等。

30.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他们以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31.赠官,指古代皇帝加封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官员官职勋位。

32.笏,朝笏,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33.移疾,指居官者因为身体患病而被迫辞职。古人还常用致仕、致事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34.恩荫,指封建社会朝廷根据官员的政治地位授予其子孙亲戚官职的一种制度。

35.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36.经筵,帝王为到宫中讲论经史的大臣特设的御前宴席。

37.监国,古代国君外出时,太子留守,监督国事。

38.行在,“行在所"的简称。皇帝或大臣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或大臣出行所到之地。

39.玺书,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40.太牢,指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种牲畜具备。

答:_______________.

答案:3.“军事长官”说法错误,应为军政长官,即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不仅仅是军事长官。7.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11.“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说法错误,不包括“上司”。17.“谥号"说法错误,应为“庙号”。20.“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不属于言官的主要职责。22.“黔首”是对百姓的称呼。29.枭首,斩头并悬挂示众。凌迟,古代一种极残酷的死刑,又称“剐刑"。这两种都是古代的酷刑,但不是大戮的别称。31.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33.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36.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38.行在,专指皇帝所在的地方,不包括大臣。

易误点2不据语境,推断不准

文化常识选择的“3结合”

结合语境要锁定该专有名词出现的语境,尽量从语义相关处推断。

结合教材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结合生活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典例1(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盛度,字公量。契丹寇边,(盛度)奉使陕西,绘《西域图》,言:“酒泉、张掖、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东南,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今复绘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为《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知扬州。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火,古代边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B.壁垒,古代指军营周边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现多用来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

C.扬州,古时又称广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地。

D.藩,古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后来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

答案:D

解析:理解A、B两项中“烽火"壁垒”的意思可以从盛度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介绍西域的地势、军事部署等内容进行推断。由“相望"备御之道”可知,“烽火"是边防军事的通信手段,古代边境报警时燃烧烟火,依靠“相望”传递信息;“壁垒"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C项,由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知,“扬州,古时又称广陵"正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语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其中的“维扬”也就是扬州。D项,由“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可知,此时真宗在位,仁宗在“藩邸”。古时皇帝从诸皇子中择嫡长子或最优秀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其余的皇子则会被安排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选项中“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正确。同时联系历史上的“藩镇割据”能确定选项中“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是错误的。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齍人也……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节选自《晋书·李熹传》)

2.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