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_第1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_第2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_第3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_第4页
必修 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诗经-邶风-静女》学案《诗经静女》解读学案

目录

1.静女的心事

2.《静女》的“空白"艺术

3.《诗经·静女》移情手法

4.静女,从远古走来的爱情——《静女》教学札记

5.水样的《静女》泥捏的《氓》

6.《诗经》浅议

7.《诗经·绿衣》

8.诗经里

9.国风

10.活在《诗经》里

11.《诗经》经典解读

12.诗经的道理

1.静女的心事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旧时对此诗有各家之说。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情爱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但我对这首爱情诗的理解角度和表现重点却有不同的看法,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它不受年龄、地位等的限制,人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借用欧阳修《玉楼春》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所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自然也将爱情作为永恒的主题加以表现,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尤其是来自民间歌谣的“国风"部分,就有许多篇目表现爱情。无论是表现男子对心仪女子思恋的《关雎》《采葛》,还是表现女子对心上人思念与等待的《子衿》《有之杜》;无论是表现男女约会时打情骂俏的《山有扶苏》,还是表现情侣闹矛盾而冷战不休的《狡童》;无论是表现男子对心上人坚定专一的《出其东门》,还是表现男子邂逅一位美丽女子后心荡神摇的《野有蔓草》;无论是表现女子待嫁的急切心情的《有梅》《匏有苦叶》,还是表现婚礼热闹场面的《木》《鹊巢》;无论是表现男子对自己曾经恋情的美好回忆的《桑中》,还是表现女子回忆与心爱男子约会的《丘中有麻》;无论是表现对丈夫深情思念的《雄雉》《莆田》,还是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痛苦异常的《柏舟》《谷风》,围绕“爱情”,《诗经》留下了许多精美无比又动人心扉的佳作,这些作品来自那个质朴自由的时代,散发着远古朴素天然的清新气息,它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为政治服务的教化之声,它是从人们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动人情歌,而在这些表现“爱情"的诗作中,有一首情诗却写得别开生面,饶有情趣,这就是《邶风·静女》。

首先,从题目来看,《诗经》“国风”部分的爱情诗,基本都是借物来作题目,例如“泉水"、“大车”、“关雎"、“鹊巢”、“木"、“桃夭”等等,唯独这首诗是以人,以贞静娴雅的美丽女子——静女为题目,那也就是说,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对象就是静女,这样别开生面的标题,自然会让读者产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急欲了解这一古代女子的真实芳容,那么,诗歌又是怎样来描写这一美丽女子的呢?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然而诗歌真正描写这一女子的词却只有两个字“姝"、“娈”。“姝"是美好的意思,“娈”是美丽的意思,再加上“静"字,这三个字简单地勾勒出一位面容姣好秀丽、性格温柔娴雅的少女形象。而全诗共三章,都没有直接正面写静女,而是通过男子的叙述,从侧面来展示静女的美好,而恰恰是这样的角度,就把对静女描写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将恋爱中静女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更加丰富细腻地展示出来,静女的形象也更加丰满而有光彩。

诗的第一章就将我们带到了一对恋人约会的场景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俟:等候。城隅:城角隐蔽处),爱而不见(爱:通“”,隐藏。见:通“现”,出现),搔首踟蹰(徘徊不定)。”在城墙的角落里,有一男子按照静女相约的时间地点来赴约,可是却迟迟不见静女的身影,男子疑惑地挠着头走来走去。诗歌强调,是静女主动约的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静女虽然外表贞静娴雅,内心却是大胆狂热,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等男子到了约会地点,静女却“爱而不见”,是她爽约了吗?还是有意藏起来了呢?这是诗歌一开始留给读者的一个疑问与悬念。而男子因为静女很美好,所以也就兴冲冲地,满心喜悦地赴约了,可是静女却不见踪影,那么在约会地点挠头徘徊的他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呢?他是焦急、担心静女发生什么特殊情况才失约呢?还是生气、怨恨静女在耍他、玩弄他呢?或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猜不透静女到底是什么心思呢?这第一章寥寥两句,就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将恋爱中的男女神秘的内心活动真实地表现出来。

第二章、第三章是写这一男子在约会地点的心理活动。从第一章我们知道,静女喜欢这一男子,所以主动提出约会,而这一男子也觉得“静女其姝”,就应约而来,可静女却“爱而不见”,男子就要猜测和分析静女的心事了。男子在第二章回忆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状植物,或为红色箫笛一类的管乐器)。彤管有炜(有炜:红润美丽),说怿女美(说:通“悦”。怿:喜爱)。"静女曾经给我赠送过彤管,我很喜欢静女的礼物,觉得它很美。第三章男子又回忆说:“自牧归荑(牧:郊外田野。归:通“馈”,赠。荑:毛芽草),洵美且异(洵:实在,诚然)。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女:通“汝”,指荑),美人之贻。"静女曾经从野外采来初生的白茅送给我,这可不是普通的茅草,它表达着静女对我的爱意,也象征着婚媾,这实在是很美很特殊的礼物啊!我很喜欢这个礼物,因为它是静女送我的。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但通过这两章内容的叙述,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美好的画面:痴情的静女一而再地、委婉地向心仪的男子表达爱意,她送男子彤管,感觉表达还不够明朗,索性直接按照当时民间的旧俗,不辞辛劳地从郊外采来表达爱意,将象征婚姻的白茅赠予男子,这等于静女已坦诚地告诉男子,我喜欢你,我愿意嫁给你,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也会像生机勃勃的白茅一样红红火火。从这里可以看出,静女已深陷爱河不能自拔,她甚至在私订终身,这是一个多么大胆勇敢地追尋自己幸福的女子呀!当然,读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推测,男子在搔首踟蹰时通过对他和静女往事的回忆,也应该消除了疑惑,找到了答案:静女她是真心喜欢我的,而我也很喜欢她,不要再胡思乱想了,我再耐心地等等吧,她一定会来的。

通过诗歌短短六句的分析,一个美丽娴静,却又热情大胆,勇于追求爱情的静女形象已跃然纸上,但这还不是静女性格的全部,静女是一个对爱情,对生活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她追求的不是一厢情愿的爱情,如同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追求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情,这是爱情的最理想境界。有人说,爱情只有三种状态:我爱你,你却不爱我,我为你付出一切,你也无动于衷;你爱我,我却不爱你,你为我做得再多,我也不会被感动;我爱你时,却惊喜地发现你也恰恰爱着我。静女追求的就是第三种状态的爱情,那么,静女怎样才能知道她心仪的男子是否也是真心爱着她呢?那我们就要回到诗歌一开始留给读者和约会男子的疑问——明明主动相约却为何“爱而不见"呢?这就是静女的心事,也是静女的智慧。作为一个陷入爱河的痴情女子,静女最大的心事就是要知道对方的心思,确定她追求的男子是否也对自己情有独钟,所以她故意设定了这样的场景,使用了一点策略,其目的就是要试探、考验这个男子到底爱自己有多深,所以她早早来到约会地点,藏在暗处,观察男子的神态和举动,如果男子对她的迟到表现出不满、气愤,甚至等候时间不长就拂袖而去,那就证明这一男子不在乎她;相反,如果男子表现出焦虑、担心,并耐心、执着地等候着她,那他一定是真心喜欢她的。当然,作为旁观者的读者,我们相信静女一定能得到这份美好踏实的爱情,拥有幸福甜蜜的生活,因为真爱就在他们心间。

诗歌《静女》只选取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片段,却活脱脱地将恋爱中的少男少女甜蜜、焦灼、期盼、担忧、快乐等等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出来,使诗歌散发着人性天然的、纯真的美好光辉,这样純美的爱情,也折射出周代自由开放、尊重生命本体的社会现实。而静女的心事,也从远古走到了今天,因为爱情永远是美好而永恒的。

2.《静女》的“空白”艺术

“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如此,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幕一(开头四句):男子想和一个腼腆文静的漂亮女子幽会,问她幽会的地点在哪?女子笑而不答。后来女子悄悄打发一个小丫鬟(或她的弟弟妹妹)告诉男子:“在城角儿。"因为那里人少又僻静。听到这个消息,男子兴奋得饭也吃不下了。好不容易挨到日暮,便飞一般地奔到城南的角楼。“咦,怎么没有她的身影,难道失约了不成?”再细一看,大喜过望,她来了,瞧!那角楼边儿不是放着她答應送我的彤管吗?她一定是藏在哪里故意让我着急。男子找哇找,找遍了角角落落就是没有找到,急得在角楼四周走来走去,抓耳挠腮。

幕二(中间四句):找哇找,男子又急又气地蹲在了墙角一言不发,拿起彤管吹起了那首曾经让她心动的乐曲。果然,不知什么时候,女子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静静地站在那儿入神地听着。一曲完了,两人见面,分外高兴。女子说:“真好听。"男子说:“那是因为你送的彤管好。”

幕三(结尾):转眼春天来了,大地吐绿,碧草如茵。一对男女的爱情也在滋润成长,他们打算订立婚约了。又是一个春风和煦的傍晚,依然在初次见面的城楼边。姑娘已消去了初恋时的腼腆,手持一束洁白的茅草芽和几支野花儿,亭亭玉立,等在那里。这洁白的茅草是爱情的定情物,她在姑娘的手中是那样的纯洁美丽,如天边的白云。在小伙子眼中,茅草芽儿已经和美丽的姑娘融为了一体,他接过了茅草芽,也就接过了姑娘的心。

3.《诗经·静女》移情手法

《诗经》中的《静女》篇反映出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移情,这值得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及作文中借鉴、学习。

《诗经·静女》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他们相约好在城角楼上见面,男子早早赴约却不见文静美丽的姑娘到来,急得直抓耳挠腮。姑娘没有爽约,还给他带来了礼物——从野地采来的白嫩荑草。一枝野草本没什么可爱之处,但因其是“美人之贻”,所以显得“洵美且异”。这说明表明美的关键是心中的美人所赠送,不管礼物为何,都显珍贵奇美,有纪念意义。荑草之美,只是一种移情所造成的美,一种本无之美,这种与实体无关,也即是说与荑草本身美不美无关,而是与人的感觉有关。只因荑草是美人所送,他就认为这草美得出奇了;美人的赠予,使一根小草获得了生命的灵性。反过来,倘若这根草非意中人所送,他肯定不屑一顾,甚至认为送草简直是无聊。诗中情人之间朴素的审美心理,给我们留下借鉴之处——移情是人们普遍的审美心理,体现在诗文内容中的物态自然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好作者移情手法的运用,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重要作用。

自然界中的事物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之情,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物态能给人们带来某种审美倾向。比如柳枝,它的物态表现为垂下的,随风而揉动的,故而能引发人的低落情绪;又因“柳"谐音“留”字,在人们送别时,便往往以柳枝作为彼时的心情,甚至在遇见柳树时人们的心情会发生变化。如王昌龄的《闺怨》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的“杨柳色”勾起了诗中主人公的回忆,触动别离之愁。这是人物情感转移的结构,读者知晓这点,便更容易理解诗中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移情的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就如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其实,不管是小草也好,树木也罢,它们并非“偷偷地”钻出来,它们没有互相争艳的想法,都是作者赋予它们的,读者弄清楚这里是“移情”,便能理解花草树木的情态实际是作者的情态,从文章的语言层面进入其情感内质,作者在“春”的情景下喜悦的思想感情便呈现出来了。诸如此类,在行文中使用移情作为表现手法很常见,学习者一旦明白,物之欢乐态实为人之愉悦情,物之低沉姿实为人之抑郁心,是由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也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便不会偏离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无关解读。

另外,运用移情手法在写作中表达思想情感,则能使作文意蕴更深,可以提升文章的品味。如抒发忧伤之情,不直接写心情忧伤之语,而移情于物,这时所见之物都是带着作者的伤感情绪的。别时可能是轻快的雨点,这时却是哭泣的水滴;别时晶莹剔透而美好的晨露,此时却是黑夜未擦干的泪水。这样既写出实实在在的物态,避免作文“言之无文”,又巧妙地表达了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作文显得骨肉皆备。杜甫的诗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如此令人叫绝之句。

当然,运用移情手法于作文时,应该注意作者主体情感与客观物态在表现力上的协调一致性。所以作者不可随意“移情”,因为一旦移错情,便显得矫情造作,令人反感。

总而言之,《静女》诗中反映出来的普遍审美心理——移情,转化为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利于深度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而在作文中运用移情手法来抒情,可使文章情感在经过“移"动之后有所隐藏,不显得过于直露大白,增添作文的意蕴。但不管是之于阅读理解还是之于写作,必须明白“移情”的主体是人,不能脱离这个主体而言他。不是“美人之贻“的小草根本不会得到人们的珍爱。

4.静女,从远古走来的爱情——《静女》教学札记

《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几千年来,不知羡煞了多少痴男怨女。作者所着意描绘的“约会"场景,可谓情趣横生,柔情万种;作者所间接刻画的“静女”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妩媚无比。如此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爱情,怎不令人痴痴神往,令人唏嘘再三。

问题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大多还没有成人,正处于情感飘忽的“危险期”,如果在教学中过度渲染、铺张《邶风·静女》的爱情,就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误导。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这一段纯朴而热烈的爱情之外,着重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讓学生去领略作品所凸显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跟学生约定,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然后各自提出若干个“问题”。把所有同学的问题收集起来之后,再组织若干个学习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最后确定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实践证明,因为这些问题探究的意味比较浓,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引发了学生思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静女”,文中的解释是“文雅的姑娘”,这种解释是不是值得商榷?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现成的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发散了,议论都颇有见地。

“文雅的姑娘,面对约会应该很羞涩、很矜持才对,可是她却主动提出约会,主动送给对方定情物,在约会的过程中还捉起了迷藏,一点都不娴雅。"

“对啊,从课文中静女的表现来看,她应该是一个开朗、调皮、热情、大方的姑娘。”

“我认为‘静女’应该是姑娘的名字,就像我们潮汕对美丽姑娘称为‘雅妹’一样。你看,其中的‘我’,口口声声‘静女’怎么样怎么样,这还不是在乎她的名字吗?"

“也可以是她的昵称,也可以是她的小名,反正不能作两个字来解释,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

学生的分析还是“有道有理"的。我在叹服学生思维活跃、创意十足的同时,亮出了《诗经》研究权威的观点:

程俊英在他编写的《诗经译注》中对“静女其姝”一句作了这样的注解:“‘静’,‘靖’的假借字,善。……‘静女’亦当读‘靖女’,谓‘善女’。"静女其姝”,程先生翻译为“善良的姑娘真美丽”,“静女”也没有作“文雅的姑娘"解释。

对于程先生的说法,学生颇有微词。有学生认为:“程先生是从训诂的角度来理解‘静女’,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与课文的解释没有多大的差异。一个性格憨厚的少年,连如何应对‘静女’的调皮躲藏都‘搔首踟蹰’,怎么会说出‘善良的姑娘真美丽’如此肉麻的活呢?所以,程先生的解释也是不符合具体的对话情境的。”

那么,“静女"应该作何解释呢?我也说不出一个定论,因为“公”也有理,“婆"也有理。我对学生说:“对于学术的争论,要注重事实和根据,随着大家知识水平的提高,我相信,以后在我们同学中间,一定会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可信的结论。现在就暂且存疑吧。”

问题二:“城隅”,文中的解释为“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究竟哪一个相对合理呢,请作出思考。

这个探究题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体味作品的情趣。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观点。

“在城上的角楼约会,与静女热情、大方的性格相吻合,她才不顾及角楼上人多人少呢!因为她认为两个人相爱是光明正大的,为什么不能让人知道呢,要多在阴暗的角落里。"

“是啊,现在不是有一些青年人把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爱情当做一种时尚吗?也许当时也时髦这样吧。”

“如果是我,我才不会选择一个热闹的地方约会呢。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的约会还有什么情调,还有什么诗意。"

“我也认为,约会是两个人的事,选择城边的角落更加合理,那里比较幽静,适合两个人互吐衷情。想一想,那样的情景才叫做美。”

我想,学生对于“约会"可能多数还没有直接的经验,可是能够做出这样的思考已经很不错了,我也不想再做过多的渲染,因为一渲染,可能就要偏题了,所以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同学们的发言都有合情合理的地方,说明大家还是有一定的思考力的。我本人还是偏重在‘城边的角落’,因为爱情是神圣的,也是纯洁的,美好的爱情是拿来感受的,不是拿来展示的。任何爱情都有它的自私性和隐私性,在公共场合袒露的爱情没有美感。当然,你们还是中学生,你们还不懂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你们会懂,可现在你们的任务是努力读书,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当你们学业、事业有成的时候,美好的爱情要向你走来,你挡都挡不住。大家说,是吗?”

我还是说多了,但我很想让学生明白,不要过早地涉及“爱情"。中学生“早恋”的现象不是一个两个,应当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适当的时间,我还会跟他们专门说说“爱情"。

问题三:“静女”这个形象,在大家的心里肯定很美、很美,但美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只是用“其娈"、“其姝”来描述,显得非常的苍白、非常的无力。究竟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静女"的美丽的呢?

这个问题难不倒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回答出“侧面描写”。设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感知,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我问学生:“在你们的记忆中,有没有关于侧面描写的例子?"学生稍作思考,然后纷纷发言。

“《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就是用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的美,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反应’来表现,可谓深入人心。”

“金庸的《鹿鼎记》中写韦小宝见到陈圆圆,‘张大了口竟然合不拢来,霎时间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陈圆圆一笑请他坐,他‘茫然失措,双膝一软,跌坐入椅,手中茶水溅出,衣襟上登时湿了一大片’。如此一写,陈圆圆的容貌的非凡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我真的感叹学生有如此的阅读视野,我相信,如果让他们说,他们还会说出很多。我及时刹住,问:“那么,课文是如何写‘静女’的美的呢?”学生七嘴八舌,在编定的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能够让一个少年‘搔首踟蹰’的女孩,或者有一个好的容颜,或者有一个好的性格,两个字,就是‘可爱’。这是通过少年的行为来表现‘静女’的可爱。"

“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少年的眼里,‘静女’的美已经被放大。‘静女’送给他的‘彤管’,本来只是乐器,可在少年的手里却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爱屋及乌’。写‘彤管’的美丽,实写‘静女’的美丽。”

“一根‘荑草’,很平常,可因为是‘美人之贻’,也变得美不胜言。也是以‘荑草’写‘静女’。"

学生还说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可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我还是要说几句:

“侧面描写往往能够激活读者的想象力,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自我的创造中补充和完善正面描写的不足,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节探究课,基本实现了我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在讨论中增长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探究的方法。相信学生如果能够带着探究的意识去读书,就一定能够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学生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学习过,感觉好新奇,感觉好喜欢。"有学生这句话,我心足矣。

5.水样的《静女》,泥捏的《氓》

说实话,我不喜欢《氓》,不是因为它是个悲剧,而是因为它悲得只让人产生同情和怜悯,没有震撼。我很同意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形象解释,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让人起拯救的勇气,要去阻止那“撕碎"的力量,放“美”一條生路,因为爱美是人共有的天性,是不需要利益权衡是非判断的。可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没看到过“美"的存在。如果把《静女》的故事加在前面,就有悲剧意味了。所以《氓》写的是一段错误的婚姻,一段情感的误会。如果把《静女》和《氓》比较来读,这种好恶的落差会更大。

首先题目就有清浊之分。“静女”,这两个字所描绘的形象,想想都让人陶醉,让人心颤动如蝶翼。“氓”,一说从民从亡,自彼来此之民,就是现在说的“盲流”。二说居于郊野之民,也许缺乏良好的教育,才有后来的“至于暴矣"加“二三其德”。男性。男人是泥捏的,须眉浊物。女人是水做的,清新怡人。

再看人。《静女》中的女孩,秀外慧中,其姝其娈,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既有大胆追求幸福的热情(俟我于城隅),又有提升女性魅力的矜持含蓄(爱而不见),还有认准目标后的主动大方(贻我彤管,自牧归荑),重要的是“静女"不仅有美貌,更有头脑有见识(“爱而不见”考察男子的性格和对自己的感情。赠送彤管,可见喜欢的是一个有艺术修养有品位远离粗鄙的雅士。送茅草更是高明,既测试出男子不是一个注重物质条件的俗人,更从男子的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中验证了,男子对静女是一片真心),能自如地驾驶爱情之舟顺利驶向婚姻的港湾。如果说女子的美貌是发动机,头脑和见识则是制动器。没有美貌,也许只缺少激情,没有见识,则多半受骗上当,下场可悲。

而《氓》里的女子,当然也年轻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虽然可能长相一般(从氓没有媒人就同意嫁给他,从氓走后她的坐立不安,喜忧交织急于出嫁的情绪变化推测),但“野百合也有春天”,她同样有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但是她被单方面的爱情迷住了双眼,没有从氓先“蚩蚩"后“怒”看出他暴躁易怒的性格,或者说忽略了日后可能受虐待的苗头,也没有看出他缺乏耐心是因为对她并没有真爱。她也没有坚持要他明媒正娶,以至在婚姻出现危机时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帮助。到了第二节,你看这位对男子一往情深的女子的表现,不由得替她担心。看不出他的好,你为什么那么急切啊?“乘彼垝垣"这已经出格了,人家“静女”是“爱而不见"。接着又是“泣涕涟涟”“载笑载言”,这完全已经神魂颠倒以至迷乱了,要嫁的那个人是人是鬼,要去的是天堂还是地狱哪里还看得清呢?最后“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简直就像不计成本的大甩卖,后果可想而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为什么不在自己当牛做马得不到回报时就及时抗争,还要经年累月的作贱自己去纵容他的懒惰和嚣张?要知道,一切罪恶的来源都是宽容和放纵。强者之所以是强者,原因就是弱者的不敢反抗。“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真是四面楚歌无路可走了。连娘家的亲人都不体恤自己为自己撑腰,还雪上加霜嘲笑,要知道他们和自己可是有天然的血脉联系的啊!为什么不及早向他们求助,及早向大家揭露那家伙的无耻嘴脸,反倒让他巧言令色混淆了大众的视听,以至一个弱女子哭诉无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何其悲惨何其无助何其可怜何其让人感到无奈!如果这位弃妇身上还有什么亮色的话,那就是她痛定思痛后的决绝之语“亦已焉哉!”,全篇唯一的感叹号给了她挺直的脊梁昂起的头颅,给了她对婚姻的自裁对生活的自立对命运的自主。

《静女》和《氓》里的男子,就高下立判不再赘述了。

再看故事。《静女》的画面多美啊!情景多令人向往啊!我读《静女》读出了中国人的骄傲。至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我们爱美,我们懂爱情,我们会浪漫,我们有那样高尚纯洁不染风尘的精神追求,我们也曾有过那么开放自由无拘无束的快乐时代。

读了《氓》则让人沮丧。一个让人羞于启齿的故事:男的欺负女的,以强凌弱,这完全就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的翻版。“于嗟鸠兮,无与士耽”,这等于说“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这个有着切肤之痛的弃妇嘴里喊出的血泪控诉,可以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这个教训可以记在心里吗?如果听进去了,你遭遇爱情时还能真诚相待不至于心存芥蒂吗?读了《氓》,真的让人灰头土脸,心情沉重,这可是《诗经》记载的家庭悲剧,距今2500多年,随着封建礼教日益腐朽,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人间悲剧在连篇累牍的上演,直到今天。所以鲁迅先生说,他在封建文化的字里行间只看到两个字:吃人。

6.《诗经》浅议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说:《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从这句话中可见孔子对《诗经》是多么地推崇。其实不只如此,孔子在《论语》中还若干次提及《诗经》,皆是对其正面取辟。孔子一生重在传道,可他又缘何对言情写志的诗歌这样看重呢?他所说的思想纯正又是从何说起呢?

《国风》是民歌,通俗的程度,就如现在的二人传之于东北

我们现在都是以诗的标准来衡量与欣赏《诗经》,比如四言诗的发端,比如现实主义的肇始,比如赋、比、兴的分野,比如风、雅、颂的奥义。可事实上,《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而已,只是当地百姓传唱的歌曲,是最通俗的娱乐形式。其通俗的程度,就如二人传之于东北,豫剧之于河南,黄梅戏之于安徽。政府从各地的千万首民歌中一百零五篇优秀的或有用的,对其词曲进行再加工整理,就形成了通行两千多年的《国风》。虽则曰言加工,但当时政府对《诗经》各篇的整理大抵也就在于选取的标准上,只要被选中,也就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呈现。因此,《国风》里的诗篇尽管就我们现在看来较为难懂,而在当时可能也就是近似人们的口语,是俗之又俗的百姓语言。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相同的悲喜

《诗经》毕竟是许多年前产生的诗篇,单就文言而言也因年代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用语习惯。到了秦汉时如果没有对《诗经》的训诂,已经无法完全理解代表民俗文化的十五《国风》,更休说那些文字端正的《雅》与《颂》了。到了现代,《诗经》中的篇目对于我们这些只识白话的人来说,早已不啻为天书。但《诗经》作为民歌毕竟大多反映的是普通人的想法与情感。因此我们总是能在里面找到许多共通的东西:他们对贫富不均的愤慨,他们面对被遗弃的无奈,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歡欣,他们对天下太平的知足……这诸多的情感表现与现今的人们如出一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言,蕴含着相同的悲喜。只不过他们表现方式更加质朴,表达的情感更为直接,我们从中看不到文学的自觉,刻意的制作,只见到轻松与自如,直白与质朴。

思无邪,是情绪的正常表达,《诗经》不应被关入礼义的牢笼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来都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孔子对其十分推崇,另一个是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既然成为意识形态,那么历代的儒生们对孔子重视的自然就极为重视。因此学者们不但把《诗经》列入儒家经书的范畴,而且多年来,对《诗经》的研究已几近偏执的程度。就是因为孔子的一句“思无邪”,他们就千方百计的把《诗经》中的篇目都关入了礼义的牢笼,每篇都会附会出一个或几个教化的背景,就连那最为通俗、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国风》也未能幸免于难。我想“思无邪"固然是思想纯正的意思,但《诗经》中的诗歌真的有必要每首都穿凿成刺世疾邪的正统之作吗?诗三百的思无邪也许的确是孔子说的话。可是通考《诗经》,我个人觉得,“思无邪”的思想纯正意在说明《诗经》所表现的只是一个正常人面对各种事件时情感的正常表达。比如得到爱情必然欢乐,失去爱情自然痛苦,生活幸福必然欢乐,诸事不顺自然痛苦,《诗经》中的篇目就是这些情感最合理的反应。思想纯正大概就在于它的正常与合理,决然不是研究者们强加于各篇必有仁义正统的附会。孔子的确在教育弟子要通过学诗来训练自己的言辞,通过读诗感受不一样情感熏陶,并体会更多为学与做人的道理,决不能因此就给《诗经》硬性地安排出一个充满着教化的背景,那样,绝非是孔子的本意。

熟悉与陌生只有几天的距离,新时代更应该普及我们的古旧经典

曾经的意识是《诗经》有多难懂,多高深。往往《诗经》的名字就能置人于千里之外。可是一旦下定决心读下去,我才意识到原来陌生与熟悉只有几天的距离。因为我在里面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月出》篇,苏轼在《赤壁赋》里引用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被曹操原封不动地放到了《短歌行》里;“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我小时候就背过的诗篇;还有我学过的《蒹葭》《硕鼠》《伐檀》《关雎》;还有我教过的《采薇》《静女》《氓》。看了之后就如见到老朋友一样,让人倍感亲切。而那些陌生的诗篇也由于许多情感共通之处,在扫除了文字障碍之后,也渐渐地熟悉起来。语言形式是无法阻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的,自然也就无法阻碍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那微妙的亲切感,因此我与《诗经》熟悉的过程也就变得自然并且和谐了。

我们现代人的行为越来越浮躁,情感越来越复杂,道德也越来越低下。而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能指引我们于大道前行的古旧经典却很久被搁置一旁。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国文教育大有兴起之势,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它所重视的大部分都是让你去了解它们的外围知识,比如你会知道《诗经》有六义,你也会知道《诗经》有三百零五篇,你甚至能知道《诗经》自古以来有多少个版本,但却很少人能完整地读一读《诗经》的原文,领会一下《诗经》内在的情感,体验一下上古人民真实的生活。与此相比,许多西方国家在学生初高中的时候就已开设了属于他们本民族或同类文化的经典阅读,比如《荷马史诗》《理想国》《圣经》,比如很多他们古远时代产生的经典。而更具有疯刺意义的是,有许多老外都在虔诚的研究我们国家的古旧经典,而最应该吸收的一群人长久以来却对之不闻不问,我们总在夸说我们国家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但说到继承的现状真是一件可叹又可悲的事。

7.《诗经·绿衣》

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今译文】

绿色衣啊绿色衣,外面绿色黄夹里。见到此衣心忧伤,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色衣啊绿色衣,上穿绿衣下黄裳。穿上衣裳心忧伤,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色丝啊绿色丝,丝丝是你亲手织。想起我的亡妻啊,遇事劝我无差失。

夏布粗啊夏布粗,穿上风凉又爽气。想起我的亡妻啊,样样都合我心意。

◎诗义思辨

《詩经》的历史太过久远,以致几乎其中的每一首诗,人们都存有释义上的不同意见。这首《绿衣》也是如此。古代学者多将其解释为“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意思是卫庄公被姬妾媚惑,冷落了贤淑而高贵的正室夫人庄姜,庄姜便作此诗以表达悲怨。《毛诗序》、郑玄、朱熹等学者都持此观点。

而现当代学者却多认为,这是一首悼念前妻的诗歌,他在对着妻子旧时的绿衣睹物思人。这位妻子,或已离世,或已离异,总之已成为他生命里的故人。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不妨还是按照后一种更适于今朝的解释方法来理解。如果只陷于第一种古人的说法当中,那么,首先,这世上无非是又多了一首弃妇之作而已,除了软弱无力的怨天尤人,又有何益呢?难道流芳百世的诗歌只是为了单纯加重女性遇人不淑的苦难感受而已吗?一味地倾吐苦水,只能沦为又一个祥林嫂,招致同情也不令人尊重。这样碎碎念式的文学,虽能使人产生浅薄的共鸣,却不能对人进行正面的催动。文学一旦陷入自我救赎不了的情绪化里,再深刻的情感也变得索然而无价值了。

其次,就算是以庄姜为代表的正位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失去了原有的尊贵,又是谁之过?能全部怨怪他人吗?这位庄姜的遭遇,与汉武帝刘彻的结发皇后陈阿娇的经历很是相似。庄姜、陈阿娇,她们的家世可贵、地位可敬,但是却不一定能使自己可爱。爱情的维系不是靠家族而是靠性情,婚姻的经营不是靠威仪而是靠智慧。正妻失位,除了男人的不可靠,也还有女人的不可爱。

所以女性的价值不在于生来安排在社会中什么位置,而在于后来修炼到人心中什么位置。如果以第二种当今大多数学者的解释观点看《绿衣》,那么这就不是一首女性控诉男人的幽怨之作,而是一首男性怀念女人的深情之作。诗中并没有交代这位女子的出身、家世,我们不清楚她的背景,我们唯一清晰知道的,就是她一定是个值得人爱的女子,所以在离去之后,仍令她曾经的丈夫念念不忘、久久伤怀。

那么,这首《绿衣》是一首男性悼念亡妻的开山之作,开后世悼亡诗的先河。

◎旧物情深

《绿衣》这首诗共四段,每段都是从一件平凡普通的旧衣开始叹咏。这一件妻子留下的衣衫,成了诗人抱在怀中、撂不开手的至宝。《绿衣》由此奠定了一种怀念过去的方式,就是:寄今情于旧物。物是人非,便睹物思人。

对“旧物”的意义表述最精准的,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一句“唯将旧物表深情"。《长恨歌》是在以文学的视角来描述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本是唐玄宗的懈怠弛了朝纲,而到控制不住军队的时候,竟要牺牲自己爱妃的性命来承担这十余年两人忘情恩爱的后果!所以晚年退居太上皇之位的玄宗,开始深深怀念和忏悔自己舍弃掉的爱。他令一个能通鬼神的道士作法,去找寻杨玉环死后的魂魄。寻到之后,这个被丈夫亲口赐死的女人,并没有丝毫怨怼之情,她舍不得怨怪那个曾不惜以江山安稳换她半世欢颜的君王。她拿出当年两人定情的旧物,一只钿盒和一支金钗,将盒与钗都各分两半,一半自己收留,一半留给孤独的帝王在人间凭物寄相思。

这就是“唯将旧物表深情”,在一盒一钗上,有他们曾经一同恩爱的岁月,有从此各自荒凉的日月,有时光见证打磨过的年月,有在诗尾寄诉的、他们凭此物再次定情的誓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约定若真有人间天上,必不再轻易相负。

正因有了人与时间的寄托,物件越旧便越具深情。当手握旧物,是在握半生前尘回忆的暖、握半生现世孤单的凉、握三生再续前缘的热。那么《绿衣》中反复叹咏的“绿衣”,还仅是一件普通的衣衫吗?那衣物的触感里,有他所爱的她活在过去、等在未来的温情。唯独眼下,她只能遗一件旧衣陪伴,提醒他在悲伤里坚强。

当那故人不再得见的时候,旧衣就成了维系过去与现在、维系亡者与生者之间的珍贵纽带,此时是:人不如故,物不如旧。

悼亡诗,看似悼的是亡者的魂,实则为的是生者的心。《绿衣》用怀抱中的绿衣黄裳,青青的颜色,映照着现世满目灰暗的荒凉。故人不在明月在,在月下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这样物是人非的对比是残酷的,然而还是要守着这些残酷又温暖的对比物不放,否则与故人唯一的联系也要失去了。正是《绿衣》中对于“旧物"的感情,开启了后世悼亡诗之先。

生死茫茫的悼念,荒凉了西风,惆怅了月光,月冷人不复,唯有旧衣亲。

8.诗经里

喜爱一处景,从它的名字开始

它的小雅,它的思无邪,它的关关雎鸠

以及三千年流淌的余韵

桃树不是一株两株

而是一大片桃林诠释的芬芳,桃之夭夭

心底却被烧灼出一道水路,乘舟迤逦而行

分花拂柳,只为与一片蒹葭相见

黄昏时拥抱或促膝交谈

石碑上的风、雅、颂

坐滿水声和风声

恍若三尊佛对坐参禅

环顾四野,野有蔓草

叶露的生活一半闲散一半隐居

意念总是邂逅在一首歌里

月光下,最宜饮酒

古琴里缓缓开出一朵花

美人站在诗的风口,梳妆、翘首

到了三秋巷,真的不愿离开

五叶枫探出墙头,默诵一日念、隔三秋

一片一片的叶落,幻如雪飘

9.国风

主题阐释

“国风”一词源于《诗经》,如今,“国风"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诗经》中的内容。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东方之美底蕴深厚,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始终饱含着理性精神与人文色彩。从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式浪漫到国际时装周上的东方元素,从日常消费到文化娱乐,十年来,伴随着国潮崛起,欣赏和喜爱国风的人越来越多。

社会观察

兼容并包——国风音乐正流行

中国的音乐和乐理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而在此后的数千年里,乐曲始终在不断地发展着。到了现代,音乐将传统文化和中国诗词结合起来,并融入了西方流行乐的特点,国风音乐应运而生。3月18日下午,2023济宁市博物馆国风音乐会上,演奏者使用编钟、编磬、古筝、古琴、二胡、笛子、笙、排箫等传统乐器现场演奏了十余首乐曲,引得观众一片赞誉。从昔日古风圈小众音乐,到今日逐渐成为华语乐坛大众音乐的重要分支;从线上单曲分享,到频繁亮相综艺舞台,国风音乐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融合多元曲风,在听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广泛流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钟情于国乐国潮,躬耕于国乐、戏曲、民族舞等传统文化领域。

●解读

不论是歌词化用诗词,还是旋律吸收戏曲元素,国风音乐的流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也体现了民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国风音乐不是几句诗词、几件民族乐器、几段戏曲唱腔的简单嫁接,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掌握音乐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汉服文化——催热国风文旅

汉服,亦称之为华服,狭义上,指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广义上,可指以衣物为物质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综合文化符号体系。“穿汉服过大年”“汉服巡游"国风之夜·元宵有约”“浪漫武夷,风雅宋街"……如今,无论是在日常出行的路上,还是在各类活动的现场,衣袂翩飞的汉服爱好者们早已不是人群之中的“异类”,他们与现代都市相映成趣,更好地融入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破圈"的汉服经济让传统文化走入更多消费场景。古风剧本杀、古装宴饮、古风市集等主打汉服元素的沉浸式体验正在遍地开花,吸引更多“圈外人”与汉服来一场亲密接触。爱好者们“入坑"的主要原因是“喜欢传统文化”和“民族认同感”,与国潮兴起的原因不谋而合。此外,“衣服好看”也是王道,除了制式考究的传统汉服外,糅合了现代元素或二次元元素的改良汉服,也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解读

汉服经过历史的涤荡,除了优雅大方的外观符合大部分国人的审美外,更多的是承载了文化内涵,这与年轻一代的文化诉求相契合。基于此,催生了以汉服为中心的国风文旅活动,使其不再是干巴巴的历史资源,也不再是与现代生活相脱节的古代传统服饰,而是鲜活地呈现在生活中,成为被赋予现代生活理念的流行时尚。

文创破圈——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继推出了图书、文具、丝巾、摆件等300余种文创产品。同时,三星堆还推出了“祈福神官"系列迷你国宝立牌盲袋(盲盒),将大立人、青铜鸟、纵目面具等三星堆文物与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盲盒结合起来,赋予其文创产品更多神秘性和趣味性。盲盒产品一经面世,就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以藏品纹饰为设计元素的“故宫胶带”,以祈年殿建筑为造型的“天坛雪糕”,以中国美术馆典藏国画为图案的“齐白石信笺印章”……随着“国风"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中国各大文博机构推出的“国风文创”也引发了一股新的消費热潮。有数据显示,中国文创消费者中,1990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占比超过了53%,其中“95后"的占比更是达到了30%。近些年“国潮”盛行,年轻人可以说是背后的消费主力军。

●解读

“国风文创"在年轻人中的盛行,反映了年轻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更体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对民族、对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的相互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了新的生机。“文”与“创”,不仅需要文化跨界,也需要鼓励创意机构发展、创意人才培养,用跨界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动,推动具有国风特色的文创产业成长。

动画“出海”——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随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快速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动画“出海”,正以独创性的风格和题材向国外观众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系列动画《伍六七》、动画电影《新封神:哪吒重生》《罗小黑战记》《白蛇:缘起》等接连入围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短片《冲破天际》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成为首部正式提名奥斯卡奖的中国动画作品……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拥有中国传统神话、志怪题材或武侠元素,在美术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风。这些动画作品灵活化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化传统与审美偏好,展现了自信善良的国人风貌,中国元素与中国精神融入作品肌理,令外国观众在叙事与视听的双重层面潜移默化地体悟中国文化之美,为国产动画走出去写下了生动注脚。

●解读

“出海"的作品突出了中国元素,越来越有“中国范”,这些作品能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表达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海外。这些动画中的人物、道具、场景等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国味道,但又不像传统美术片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流行文化的方式来呈现。由此可见,这种“国风"审美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这是民族动画的创造性呈现,也是文化自信的创新性表达。

国风舞蹈——舞出中华文化气韵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从古至今,舞蹈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国风舞蹈最早发轫于短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他们身穿传统服饰、配以传统妆容,以古风音乐为背景,摆出造型性强的古典舞动作,营造清新、雅致的氛围。

如今,由专业团队创作的国风舞蹈频频“出圈”。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魏伸洋领舞《龙门金刚》,力量与美有机融合,展现敦煌文化的雄浑气象。古典舞专家孙颖创排的《踏歌》以古朴雅致的舞蹈动作,展现上巳节少女游春踏青的图景,再现传统踏歌风俗。在《青女司霜》中,专业舞者张娅姝以“青女"为主角,通过空灵浪漫的冰雪和水下舞蹈,向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健儿们致敬……这些国风舞蹈深入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宝库,展现充满古典意蕴的审美情趣和高雅品格,受到人们欢迎。

●解读

饱含古典意蕴,赓续文化传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国风舞蹈流行,一方面证明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创意灵感,更新艺术呈现手法;另一方面说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打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藩篱,释放文艺众创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时代发展新语境下,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载体。

10.活在《诗经》里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晚霞的大帷幕下,山坡小道上滚动着牛羊,村落里升起炊烟,我们仿佛看到了活生生的先民。

《诗经》是先民生活史,也是农业社会史,那个时候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种田打猎、植桑采桑的人,一种是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穿裘曳帛的人。在没有灭草剂和大型机械开进农田之前,或者说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一部《诗经》与一部农业社会史基本没变,农业的符号没变。就在两个世纪之交的眼前,农业彻底改变了。后人再读《诗经》,会比现在的人读《诗经》更亲切,因为那个遗失的原始农业社会留在《诗经》里。《诗经》是最完备的农业史、农业劳动史、先民生活史。那个时代的先民,呼吸桑间的气息,稷黍的气息,水草和干草的气息,牛粪和羊粪的气息,村庄或田野里稻草燃烧的气息。没有汽车尾气,也无须“低碳"概念。那个时候水是清的,天是蓝的,是所有草木鸟兽命名的时期。那个时候用情歌决定爱情,用初心面对世界。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豳风·七月》)多好的生活啊,春天,鸟儿欢唱,采桑女挽着筐篓,踏着阡陌去采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诗经·豳风·七月》)劳动的细致太生活化了,修剪桑树,砍掉疯长的枝条,采桑女爬到桑树上去采嫩的桑叶。“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詩经·豳风·七月》)正月把农具修好,二月里春耕,带着妻儿一同下田劳动,把午饭带到田头。我曾看过米勒的一幅画,天晚,一对小夫妻收工,男的肩上荷着叉,女的手里提着一个盛饭的汤罐,那幅画真好,像我们的《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豳风·七月》)。“断壶"即摘葫芦,多么亲切的生活。诗中还写山楂葡萄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打柴,什么时候打场,粮食什么时候进仓。白天干活,晚上搓麻,农闲修房,粮食进家要堵鼠洞熏耗子,天冷了还要修门堵窗防寒。“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人与农事、与季节、与时令、与虫鸟同呼吸共时令,住在茅寮土坯房里的先民,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诗经·大雅·生民》)这段诗中写到的农作物有八种之多,从播种管理,种子含苞吐芽,禾苗拔节生长,到除草,到收获,瓜果累累,谷穗盈饱,高粱粗壮,种庄稼、收获、田间丰收的劳作景象如现眼前。

最能代表先民农耕生活的一首诗《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或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诗的意思是说,犁头翻开泥土,百谷及时播下,有人送饭来了,背着圆筐,头戴草帽,脸含笑意,小米饭送到田头……这生活气息真好。接下来的农活就是锄地薅草,把杂草埋在田里沤肥,让庄稼长得更茂盛。到了收获季节,镰刀霍霍,收的粮食堆成山,大仓小仓都启用,所有的粮仓都盛满,老婆孩子一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诗经》中还有很多征人思念家人、妻子思念远征的丈夫的诗。“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而思,远莫致之。"(《竹竿》)情思多美!“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情思绵绵。物质化的现代人,还会有这样的情思吗?

11.《诗经》经典解读

《诗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源头,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实而不华、质朴率真,让更多的人见识了真我本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读

此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对采摘荇菜姑娘的爱恋。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解读

此诗写女子出嫁,新娘不仅美如桃花,而且还要“宜其室家”(把欢乐温馨带给婆家)。细细吟咏,美与善充溢字里行间。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读

此诗既有战后未归的痛苦,又有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时相约的情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数千百年来被人重复了无数回,但是那种感动却历久弥新。乱世的烽烟,盛世的繁华,都太容易让这一句誓言变成过眼云烟,在这个时代,又能有多少人能让这句话不仅仅是誓言?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解读

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蜘蹰”,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趣。既而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又写得情意绵绵。吟诵此诗,读者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打动,而衷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永远。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解读

这首诗是对于丧失廉耻、不成体统的反动统治者的痛骂。这首诗用老鼠来说明讲礼仪守规矩的重要性,鼠辈就成了一面镜子,让不讲礼貌、不守礼仪的人从鼠身上照见自己。

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岁岁,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解读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庄姜之美。尤其是第二节,在这里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位十分美丽而活泼的少女,可称“美人图”。如此高雅的美,用如此朴素的语言竟能描摹得出,更为惊人。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解读

这首诗原写男女相爱,互相赠答。现在“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这种行为注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它想要表达的只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比什么都可贵。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读

周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但是现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更能慰藉那些忧国忧民却不被人理解的人。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解读

家中夕阳衔山、羊牛归圈,丈夫在外长期服役、栉风沐雨,于是一片暖色中泛起无限伤心。本诗在最家常处,写出深深的忧思。最不可释怀的依恋,不正在那动人心魄的关于温饱的牵挂呼唤中吗!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解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采用倒叙手法。“青青子衿”,“青青子佩”,这些恋人衣饰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相思萦怀。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君来,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污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解读

清晨野外,草蔓露浓,邂逅丽人。晶莹美目,顾盼流转。爱慕之情,不觉喷涌。无需絮絮长谈,更无需繁文缛节,这才是牧歌般的清纯、自由之爱!

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解读

诗借“束薪”作象征,用“三星"作背景,描写了时光的流动,新婚夫妇的缠绵与喜悦。特别是“今夕何夕”之问,含蓄而俏皮,表现出由于一时惊喜,竟至忘乎所以、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充分显示了民间诗人的创造力!真是“淡婉缠绵,有解说不出的光景"。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解读

此诗写一位守望美丽的人。伊人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即,唯其如此才让人追逐不已。《蒹葭》就这样营造了一个求美若渴的境界。“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对梦想的这份执著,读者也觉得这份执著弥足珍贵。

12.诗经的道理

诗经之诗,作于周朝。周朝以礼乐教化天下。礼即理也,礼从于理,乐亦从于礼,服务于理。内在为理,外显于礼。一切,必从礼乐出发,从而合其理。

天人的道理。诗经之手法多比兴,所谓比兴,其形式上看,即以物兴诗,以物喻人,寓情。然而,如果只是把比兴看作是如今之艺术描写之比兴,未免过于肤浅,必然是注重了现象而丢了本来。所以能够以自然之景,自然之物寓情寓境,其根本在于,自然与人是相通的,感觉相通,情境相通,人在自然之中,即天人合一,这是诗经最基本的大背景,也是彼时的人们观察天地自然与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