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2.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胡福明,男,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解题

①“实践”,即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检验”,检查并验证。

③“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④“唯一”,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⑤“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生字注音

舆论()炮制()胡诌()

永葆()开辟()枷锁()无稽之谈()

解释词语

肃清:

按语:

此岸性:

争论不休:

无稽之谈:

自吹自擂:

拨乱反正:

(二)了解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思考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唯一”强调其不可替代性,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同时,鲜明地点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2】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①提出话题,指明论证前提;②说明写作背景,强化针对性;③指出写作的目的意义,为下文张本。

【思考3】研读第一部分

1.由第一部分来看,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明确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2.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说“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文中主要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哪些事实?

明确①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后,才充分证明了门捷列夫制定的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②加勒依据太阳系学说发现海王星后,才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③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使它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④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才最终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3.分析论证过程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过程:①先引用经典理论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观点论证“一个理论,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②然后再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论证“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③紧接着运用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这两个事例,论证“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④最后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及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

【思考4】研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批驳了“四人帮"的哪些唯心论的先验论?

明确①天才论;②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③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⑤儒法斗争还要继续。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哪两类同志的疑惑和担心来展开议论的?

明确①第一类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②第二类人担心强调实践的作用,会不会影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

3.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及论证特点

明确①首先辩证地论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②然后反面论证“‘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错误性”从而立起靶子,进行批判,证明错误性。

③最后重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论证特点: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思考5】研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文中列举了毛主席重印按语写补充说明一事,主要是为了强调什么?

明确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他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而是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的正确性。正是毛主席这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保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

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并加以分析。

明确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例如: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既是论点,又是论据,用革命导师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6】研读第四部分

1.怎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明确文中认为,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思考7】文章的四个组成部分有何联系?

明确第一个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标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标题指明“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在行动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论证的第二个层次;第四个标题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联系实际,发出倡议。四个小标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层进式结构。

【思考8】文章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如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②破立结合。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个小标题部分有“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揭示其片面、错误之处,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了论证的力量。

【思考9】品味语言,理解含义

1.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富于思辨性。请赏析下列各句。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明确采用设问开头,发人深省;自问自答,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②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明确首先用了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语气坚定,气势夺人。

③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明确语言简洁有力,连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检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状。

④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明确“不仅”“而且"表递进,用极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极丰富的内容;放在段首,总领全段。

2.怎样理解“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①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④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思考10】结合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

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11】读了此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示例一:思想的力量不在如何艰深和高远,而在脚踏实地,思考现实,破解难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思想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往往出现教条主义盛行、社会陷入认识误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匡正时弊,呼吁重视人类认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温人类思想成果,就更为重要。这篇文章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不惧权威,不畏教条,不畏流言,直面现实,切中时弊,解决现实问题。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思想的冲击力,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代性的大讨论,推动了历史进程。

【思考12】学习驳论方法

文中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批判了“四人帮”鼓吹的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对于一些同志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疑虑进行了澄清,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思考12】明晰主旨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概括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开头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总说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肃清(sù)领域(yù)实践(jiàn)澄清(chéng)

B.炮制(páo)驳倒(bó)概括(gài)记载(zǎi)

C.签名(qiān)编辑(jí)永葆(bǎo)纠正(jiū)

D.开辟(pì)枷锁(jiā)胡诌(zōu)禁锢(gù)

2.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②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③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④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⑤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转化

⑥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⑤①⑥②④③B.①⑥⑤③②④C.①③⑥⑤②④D.⑤③①⑥④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阅读:

冯其庸: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李扬

对于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年初,汇聚了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的《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皇皇巨著,厚重博雅;5月,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诗文与书画共美,花卉与山水竞秀;十月,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荣誉是表彰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此时此刻,家乡无锡为冯先生筹备了3年之久的“冯其庸学术馆"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12月9日,这个收藏着冯先生最为珍贵的手稿、书画、文物的学术馆将与世人见面。

求道之路,腹有书诗气自馥。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冯老回忆道。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浮生六记》对我后来写文章影响很深,它的文笔太漂亮了,还有晚明小品,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史震林《西青笔记》《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我的文章力求清通、潇洒,就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他忆起20岁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心讲授文字学等,这一切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多年后他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潜心红学,平生可许是知音。

“文革"时,冯其庸遭到批判,他钟爱的《红楼梦》也被抄家抄走了,还当作黄色书籍公开展览,他担忧这部巨著将遭致毁灭,于是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却使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抄完之日,他掷笔徘徊,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一首:“《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在对早期抄本的研究中,最令他兴奋的是他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这一确证也间接证明了己卯本留下了曹雪芹《石头记》原本的款式,大大增加了己卯本《石头记》的珍贵性。

随后,冯其庸先生在仔细研究庚辰本《石头记》时,又有了意外发现,这就是发现了庚辰本是照己卯本抄的。“庚辰本的行款等等都与己卯本一模一样,连己卯本的空行、衍文、错别字等,庚辰本都与之相同。在七十八回,还留下了一个避讳的‘祥’字,与己卯本的避讳一模一样。"冯先生语气中难掩这一发现带给他的兴奋。

1977年6月,冯先生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庚辰本》,在书中写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不能有第二个标准”。巧的是,这番话恰好是写在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一年,与中央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吻合。

实证求真,看尽龟兹十万峰。

冯其庸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历史文献典籍到、地下考古发掘文物到、地理实地考察到。“实地调查和读书一样重要。”冯其庸先生一有机会就到全国各地游历,自称这是“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大书"。

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间,冯先生以古稀之年陆续完成十进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等壮举,实地踏看了玄奘取经在中国境内西行和东归的全部路线,拍了近万幅照片。

冯先生曾说:“予少读玄奘法师传,遂仰之为师,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也。”这样的为学与为人理念,他一生坚持践行。从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玄奘精神在今天的复兴。

(选自《文汇报》2012年12月5日,有删改)

问题:冯先生做学问讲究“三到”,你认为这“三到”在做学问时是否很有必要?请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明确冯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我认为“三到"很有必要。(或没有必要)(2分)①在历史方面学问要做深,必须广泛阅读历史文献,力争全面地了解史实记载,力争使自己的研究不片面;②在研究历史时,要使自己的研究确凿、科学,必须找到相应的考古发掘,以此来作为自己研究的证明或支撑;③在研究历史时,实地考察、实地调查有重要的作用,即“读天地间最大的一部书”,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特点,学习本文事理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2.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意义。梳理本文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一)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胡福明,男,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为哲学系)任教,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解题

①“实践”,即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检验”,检查并验证。

③“真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④“唯一”,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⑤“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生字注音

舆论(yú)炮制(páo)胡诌(zhōu)

永葆(bǎo)开辟(pì)枷锁(jiā)无稽之谈(jī)

解释词语

肃清:清除;消灭干净。

按语: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语句所做的说明、提示或考证。

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争论不休:讨论不出结果谁也不肯停下来。

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自吹自擂:比喻自我吹嘘。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

(二)了解背景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7年秋季,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完成了两篇稿子,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中央党校和《光明日报》多次修改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思考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简短的判断句,“唯一”强调其不可替代性,言简意赅,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同时,鲜明地点出本文的中心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2】这篇文章的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①提出话题,指明论证前提;②说明写作背景,强化针对性;③指出写作的目的意义,为下文张本。

【思考3】研读第一部分

1.由第一部分来看,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明确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2.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说“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文中主要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哪些事实?

明确①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后,才充分证明了门捷列夫制定的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②加勒依据太阳系学说发现海王星后,才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③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使它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④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才最终证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3.分析论证过程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论证过程:①先引用经典理论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观点论证“一个理论,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②然后再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论证“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③紧接着运用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这两个事例,论证“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④最后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及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事例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及举例论证。

【思考4】研读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批驳了“四人帮"的哪些唯心论的先验论?

明确①天才论;②文艺、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黑线专政”论;③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必然变成走资派;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⑤儒法斗争还要继续。实践证明,这些理论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哪两类同志的疑惑和担心来展开议论的?

明确①第一类人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②第二类人担心强调实践的作用,会不会影响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修正主义。

3.分析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及论证特点

明确①首先辩证地论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②然后反面论证“‘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错误性”从而立起靶子,进行批判,证明错误性。

③最后重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论证特点: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思考5】研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文中列举了毛主席重印按语写补充说明一事,主要是为了强调什么?

明确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他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而是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的正确性。正是毛主席这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才保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断发展。

2.概括这一部分的论证特点,并加以分析。

明确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例如: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既是论点,又是论据,用革命导师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思考6】研读第四部分

1.怎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明确文中认为,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步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思考7】文章的四个组成部分有何联系?

明确第一个标题提出了全文的观点;第二个标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是论证的第一个层次;第三个标题指明“革命导师"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在行动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论证的第二个层次;第四个标题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联系实际,发出倡议。四个小标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了层进式结构。

【思考8】文章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如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

②破立结合。总标题和第一个小标题部分提出了本文的观点,这是“立";第二个小标题部分有“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列举有的人的错误认识或者错误观点,提供批驳的靶子,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揭示其片面、错误之处,这是“破”。全文以立论为主,立中有破,破立结合,增加了论证的力量。

【思考9】品味语言,理解含义

1.本文语言严密、准确,富于思辨性。请赏析下列各句。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明确采用设问开头,发人深省;自问自答,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观点。

②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明确首先用了三个否定句,旗帜鲜明地反对错误的做法;接着运用类比,“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必须”语气坚定,气势夺人。

③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谬论,根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它们连同“四人帮"另立的“真理标准”,一个个都像肥皂泡那样很快破灭了。

明确语言简洁有力,连用“根本"很快”,表达出谬论经受不起实践检验的事实;“像肥皂泡那样",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谬论破灭之状。

④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明确“不仅”“而且"表递进,用极简约的文字表达了极丰富的内容;放在段首,总领全段。

2.怎样理解“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①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④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思考10】结合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探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

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阐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11】读了此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示例一:思想的力量不在如何艰深和高远,而在脚踏实地,思考现实,破解难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思想、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人们的思想不是线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往往出现教条主义盛行、社会陷入认识误区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匡正时弊,呼吁重视人类认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温人类思想成果,就更为重要。这篇文章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不惧权威,不畏教条,不畏流言,直面现实,切中时弊,解决现实问题。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思想的冲击力,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时代性的大讨论,推动了历史进程。

【思考12】学习驳论方法

文中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批判了“四人帮”鼓吹的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对于一些同志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疑虑进行了澄清,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思考12】明晰主旨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概括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结构清晰,层次清楚。开头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总说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现实必要性,然后按照四个小标题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肃清(sù)领域(yù)实践(jiàn)澄清(chéng)

B.炮制(páo)驳倒(bó)概括(gài)记载(zǎi)

C.签名(qiān)编辑(jí)永葆(bǎo)纠正(jiū)

D.开辟(pì)枷锁(jiā)胡诌(zōu)禁锢(g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D项读音有误,“胡诌"的“诌”读zhōu。故选D。

2.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D项,“是不是"应该”,语气委婉;

A项,反问句,语气强烈;

B项,“无疑"加强语气;

C项,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故选D。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②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③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④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⑤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转化

⑥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⑤①⑥②④③B.①⑥⑤③②④C.①③⑥⑤②④D.⑤③①⑥④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结合“真理”“谬误"的关系判断①⑥在一起。“转化”“因为"等可知⑤③衔接。结合“范围”可以判断②④衔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那种传说精神病院给病人坐电椅或精神科大夫身上带有电棒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

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

③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④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这里属于望文生义。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

⑤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说法。语境中的说法没有根据,该成语使用使用正确。

⑥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我国绘画史上曾把王石谷人奉为宗师,此处成语使用正确。分析可知,②⑤⑥句成语使用全都恰当。故选C。

题组B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节选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辨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要求,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节选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节选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答案】A

【解析】B项,“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主体"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的表述是:“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D项,“中国发展节奏……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分析错误。材料三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分析错误。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本目标"。

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D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提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答案】①相同点:二者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5.这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材料一从三个“符合”的实际内容方面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

②材料二侧重探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

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