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_第1页
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_第2页
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_第3页
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_第4页
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 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言说策论长短-2024年中考古诗文细分文体及高效备考学案2024年中考古诗文备考

记言说策论短长

教材相关必读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

文体小贴士

论说类文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是中国最为重要、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文体类别之一。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

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大宗。它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的文章。“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都是为了“答疑解难”,也就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它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主张”,它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

考题阵营

(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缝插针___B.弗敢加也雪上加霜

C.下视其辙如出一辙___D.公问其故故弄玄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答: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掘,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4.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

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曰“公等碌碌,不足比数③”,直将千古庸流④,一齐抹倒⑤,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

(节选自清代高建章、高麟超《左史比事》)

[注]①毛遂:战国人,秦军围赵时,毛遂自荐,促成楚、赵合纵抗秦。②朝不列,燕不与:不能位列朝廷之上,不能参与朝廷宴会,指地位低下。③比数:凑数。④庸流:庸人。⑤抹倒:否定。

答: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2)闻寡人之耳者()(3)时时而间进()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答: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

【乙】

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选自《贞观政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

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

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9.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答:

(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朝服衣冠有时朝发白帝

C.窥镜而自视学而不思则罔___D.臣始为太子之时康肃笑而遣之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

(2)是犹秋蓬。

答:

13.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答:

14.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答: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

魏庞共与太子将质[作为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也”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

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节选自《群书治要》)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私我也()_________(2)时时而间进()

(3)今邯郸去魏远于市()___(4)愿王察之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答:

(2)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

答:

17.邹忌对身边小事观察得出的结论,对当时的齐国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

18.【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魏王,在处事的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

(2021·湖南中考真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D.此之谓失/其本心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邻)B.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在)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2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

23.通读选文,谈谈对“本心"的理解和如何守住“本心”。

答:

(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___腰白玉之环

B.池非不深也___南冥者,天池也

C.委而去之___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D.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1)“”(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2)“”(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3)甲文中的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D.征于色,发于声征:征服。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答: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

21.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在经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认为,“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接着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的观点。

C.本文由磨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说到“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中心论点。

D.孟子的散文以雄辩著称,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现孟子的散文气势浩瀚、议论纵横的特点。

(2023·四川广元·统考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材料二:

①单于①欲因此时降(苏)武。卫律②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何以女为见!"

②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zhōn)毛并咽,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单于:匈奴称其君主为单于。②卫律:生长于汉,任汉使,后投降匈奴,封为丁零王,统领投降匈奴的人。

22.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文言词句方法释义

A本无谋字源推测法:根本,本来

B武不应参考成语法:一呼百应回应,回答

C畔主背亲课内迁移法:攻亲戚之所畔通“叛”,背叛,违背

D副有罪,当相坐查阅词典法:①席地而坐;②座位;③由于,因为;④定罪;席地而坐

A.AB.BC.CD.D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之女家"与“女为人臣子”中的“女"意义相同。B.“往送之门”与“举剑欲击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

C.“天雨雪"与“雨雪霏霏”中的“雨"用法和意义相同。D.“以顺为正者”与“空以身膏草野"中的“以”意义不同。

24.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B.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C.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D.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

(2)单于愈益欲降之,乃置武大窖中,绝不饮食。

答:

26.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因此公孙衍、张仪不算“大丈夫”。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材料二中苏武的事迹,说明理由。

答:

(2023·四川达州·统考中考真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居无何(经过)________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B.又何间焉(参与)___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C.使人称谢(致意,表示问候)长跪而谢之(道谢)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汝心之固(顽固)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称善者久之_________公将鼓之

B.可以一战_________静以修身

C.下视其辙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

D.成礼而去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牲畜、玉和丝织品,不敢随意增加,一定按照实情报告给神灵。

C.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译文:天子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此文节选自《左传》(《春秋左氏传》)。《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甲文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C.乙文节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称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甲文中鲁庄公礼贤下士,虚心听取意见;乙文中文帝深明大义,识才敬才。两位君主都有值得肯定之处。

(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积累意识】

28.《左传》是家(学派)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9.请你运用小雅同学总结的解词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方法词语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迁移法齐师伐我王师北定中原日(1)师:

字源法战则请从s也甲骨文(2)从:

查字典望其旗靡mǐ①倒下;②华丽,美好;③无。mí①糜烂,破碎;②奢侈,浪费。(3)靡:

【归纳意识】

30.本文主要表现了曹刿哪两方面的才能?

答:

【比较意识】

31.关于“何以战"问题,鲁庄公回答三次,第三次回答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

【品鉴意识】

32.本文以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请从第②段列举一处并简要分析。

答: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①,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时安禄山宠恣,颖士阴②语柳并曰:“胡人③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④欲退保江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⑤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集贤校理:官名。②阴:暗地里。③胡人:指安禄山。④源洧wěi:人名。⑤遽:匆忙。

33.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B.颖士不诣/及郡下,诣太守

C.颖士阴语柳并曰/此中人语云D.乱不久矣/无丝竹之乱耳

34.翻译画波浪线的语句。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答:

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何以战”的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甲文语言简洁,骈散结合,错落有致;人物对话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C.乙文画横线句子“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断句正确。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洧按兵不动,固守襄阳。

3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形象的共同之处。

答:

(2023·湖南常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B.徐公何能及君也/及鲁肃过寻阳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岂不诚大丈夫哉D.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3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0.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的两次窥镜以及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既突出了他自我欣赏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的反省精神。

B.妻、妾和客无不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虽然都是赞扬,语气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C.邹忌从自己的私事说起,以私事比国事,由己及君,由近到远,由小见大,说明他具有高超的劝谏艺术。

D.文章既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刻画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

(2021·内蒙古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_______)(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3)潦之经吾宫也利(_______)(4)已食三世矣(_______)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答:

32.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答:

33.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答:

拓展训练

(一)鬻拳劝楚文王

左丘明

十九年春,楚子①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②弗纳。送伐黄,败黄师于碏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而葬于絰。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皇。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③,谓之大伯,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初,王姚嬖于庄王,生子颓。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取蒍国之圃以为囿,边伯之宫近于王宫,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奉子颓以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选自《左传·庄公十九年》)

【注释】①楚子: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89年―公元前677年在位。②鬻(yù)拳:鬻氏,名拳。楚国宗室后裔。春秋时楚官。以忠义赤诚,敢于犯言直谏留名青史。因事诤谏楚文王,文王不从,乃以兵器威胁文王,强使改正错误。③阍:黄昏关门。此处指守门人。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故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临之以兵,惧而从之兵:__________(2)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弗:__________

(3)临之以兵,惧而从之惧:__________(4)子颓有宠,蒍国为之师宠: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答:

(2)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

答:

上面文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答:

5.作者在上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

答:

(二)讳辩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①曰:“二名不偏讳②。"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邱’与‘?’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_________(节选自韩愈《讳辩》)

【注释】①律:这里指《礼记》。②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避讳:回避;避忌。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为犯二名律乎犯:_(2)可以无讥矣讥:_

(3)亦可以止矣止:_(4)亦见其惑也惑:_

3.翻译下列句子。

(1)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译文:_______

(2)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上面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答:

5.上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

备考方略

一、了解各篇目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对于这些论说类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各篇目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齐国大臣邹忌劝谏齐王听取忠言的故事;《曹刿论战》描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鱼我所欲也》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了解这些背景和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二、重点掌握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

论说类文言文的主题是核心,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了正义战争的制胜条件,强调了“得道多助"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分别论述了人应有的道德操守和困境中锤炼品德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例如举例、对比、因果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逻辑和论据。

三、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式

对于论说类文言文中的特定词汇和句式,需要进行积累。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寡助"、“畔”等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排比句式等。这些词汇和句式的积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多做模拟题和真题

做模拟题和真题是备考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形式和难度,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在做题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并按照要求作答。同时,还需要注意时间控制和书写规范等细节问题。对于做错的题目,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五、注重实际应用

学习这些论说类文言文,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应用。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这些文言文中的观点和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论说类文言文的要点和精髓。

综上所述,中考论说类文言文的备考需要注重多个方面,包括了解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主题思想和论证方法、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式、多做模拟题和真题以及注重实际应用等。通过科学的备考策略,可以更好地掌握论说类文言文的要点和精髓,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答案

考题阵营

(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答案】1.C2.(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3.D4.①曹刿是一个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②毛遂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见:被接见/看见;

B.加:虚报/增加;

C.辙:车辙/车辙

D.故:原因/故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信,信用。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重点字词: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

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

D.结合第①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分析,“详写战争起因"理解有误。根据第①段“‘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略写。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比分析。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即可。

根据文本第①段“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第③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分析,曹刿“奇”在是一个政治上、军事上有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

根据链接材料“遂一出而赵纵合"、“公等碌碌,不足比数”、“直将千古庸流,一齐抹倒,有志者可以知所自处矣"分析,毛遂“奇”在是一个善与辩论、机智勇敢、大胆心细、富有才学、敢于展现自我而又自信的人。

【参考例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曹刿请求接见,毛遂自己推荐自己,他们都是奇人啊。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们的国家危难的时候都能奋勇前来。曹刿的到来能让齐国的军队败走,毛遂的到来能使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的侵略。他们都有很有远见,所以能够鄙视一切。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毛遂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不值得在这里凑数”,直接把那些无能之辈,一下子否定,这是有大志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处理事情啊。

(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5.(1)偏爱(2)使……听到(3)间或、偶然6.(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7.C8.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9.(1)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2)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闻:使……听到。

(3)句意: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臣,我;诚,确实;知,知道。

(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多次/数数;

B.对……说/认为;

C.当面;

D.国君/国都;

故选C。

8.本题考查断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故断句为: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

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因为自己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国民生杀大权的齐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据【乙】文“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

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邹忌设身处地,从生活小事推到治国大事,设喻说理,对齐王进行委婉讽谏。根据【乙】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

【参考译文】

【甲】(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乙】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

(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0.B11.A12.(1)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这就像秋天的蓬草。13.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14.示例: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启发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这里指身高/动词,修建;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卖油翁;

故选B。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四境之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误;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孰:同“熟”,仔细;视:看;以为:认为;

(2)是:这;犹: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可知,这是三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

根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这是三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

根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这是三比,将邹忌自己的生活经历(“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与威王所处的环境(“宫妇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内"之求)相比;

根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这是三赏,齐王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三条赏赐的规定;

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这是三变,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情况的变化。

从中选取两条作为答案即可。

1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

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善于亲近他人。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早早的抛弃鲁国呢?"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拥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里面听不到消息,在外面没人辅佐。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连根拔掉了。”

(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

【答案】15.⑴偏爱

⑵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距离

⑷观察、仔细看、明察16.⑴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

⑵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17.使齐威王改正了缺点和错误,改革了弊政,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威震诸侯。18.齐威王处事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⑴句意为:是偏爱我。私:偏爱,动词;

⑵句意为: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⑶句意为:现在赵国国都邯郸距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去:距离;

⑷句意为:希望大王明察啊。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⑴窥镜:照镜子;弗:不;甚:很;

⑵及:等到;自:从;反:同“返”,返回;至:到;遂:于是。

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中“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中“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齐威王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齐威王处事风格果断、有魄力且措施得力;

根据乙文中“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可知,最初庞共在给魏王讲了三人成虎的故事后,魏王同意并相信了庞共,不会听信非议他的谗言;根据文中“及庞共自邯郸反,谗言果至矣,遂不得见"可知,当庞共远离国都,去往邯郸时,谗言还是被传进了魏王之耳,得到了不能再见魏王的结果,由此可见,魏王还是被谗言所蛊惑。因此,魏王处事前后不一,且容易受他人蛊惑。结合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

魏国大臣庞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共对魏惠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说:“我不相信。"庞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了。"庞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只因三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批评我的人又不止有三个。希望大王明察啊。”魏王道:“我自然不会听信谗言。"

等到庞共从邯郸回国,谗言果然已经传到魏王耳中,于是没有再见到魏王了。

(2021·湖南中考真题)

【答案】

19.D

20.B

21.B

22.①不仅贤明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是贤明的人能够保有本心不丧失罢了。

②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3.“本心”在本文是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因为人只有拥有“义”,才能分清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也就是本心)。

【解析】

19.考查朗读节奏划分。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正确句读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D。

20.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乡:同“向”,先前、从前,不是“乡邻”;

C.于:介词,比,不是“在";

D.得:同“德”,感激,不是“获得";

故选B。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孟子是战国时期人,不是“春秋时期”;

C.不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是从“正面举例";

D.“为宫室之美”的意思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宫室之美"不是指国家方面;

故选B。

2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心(思想)、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万钟(指高位厚禄)、辩(同‘辨’)、于(对)、何加(什么益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孟子所说的“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了。因此,从这个意义说,人只有拥有“义”,就能做到不被“万种"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有“义”,这样也就能够守住人的“本心”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