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学案(吉林专版)(含答案)
202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含答案)
目录
专题一语法
专题二古诗文默写
专题三小语段综合
专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六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专题七记叙文阅读
专题八议论文阅读
专题九说明文阅读
专题十名著阅读
专题十一综合性学习
专题十二作文
专题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复习指导】
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以《2022版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文章为主,并适当向外扩展。一般会从文章的相关知识点到文本的理解,按照由浅到深的层次设题。
1.考查文学文体常识
熟记文言文的作者、朝代和出处。指导学生归纳,将考纲范围内的文言文统一整理出来,在对比中记忆。
2.考查学生对于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词入手,吃透文本,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准备实词积累手册,将平日里所见过的实词进行归类记录。尤其通假字是每篇文言文的重点,一定要理解熟记。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记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记。
3.考查对文本的理解。
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内容。每一篇文章都要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准确概括文章中的几个精彩画面,品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及段落,这是揭开文章主题的关键。每篇文章都会有一处或几处精彩的写作手法,要单独分析理解、识记,尤其要让学生理解其作用。
①每一篇文言文的学习,都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并做好相关笔记——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条理,文章重点段的几个画面或几个方面。文章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疏通,尤其要吃透文章重点段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②真正理解文本,对于文章的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切不可死记硬背答案。
③在复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切不可在偏题,怪题上下功夫。只要吃透文本,便可以应对出题中的百变。
4.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一篇文章,脉络结构,修辞方法,刻画描写,炼句行文都只是文章的形,是一个用文字构建的躯体轮廓。而文章的主题、主旨表达就像文章的魂,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理解阅读,挖其深度,究其根基,是终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作者透过文字用心灵对白,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①理解文章主旨要从文章的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入手,在诵读品析中理解感悟。
②文章主旨切不可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文章中人物形象入手。作答时注意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
吉林省2002—2023年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情统计表
课内文言文阅读篇目2002-2023届吉林省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情
七上
1.《论语》十二章2010(4则课内+8则课外)
七下
2.陋室铭2014全文与《爱莲说》对比考查、2021全文考查
3.爱莲说2014全文与《陋室铭》对比考查
八上
4.三峡2004、2015全文
5.答谢中书书
6.记承天寺夜游2011全文与《小石潭记》对比考查、2017全文与《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对比考查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5、2012全文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22课标新增篇目)
9.富贵不能淫
八下
10.桃花源记2008、2016全文
11.小石潭记2004全文、2011全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考查
12.北冥有鱼
13.虽有佳肴
14.马说
九上
15.岳阳楼记2003、2009、2018全文
16.醉翁亭记2002、2007、2013、2020年全文
17.湖心亭看雪
九下
18.鱼我所欲也
19.送东阳马升序2006第一段与课外文言文对比考查、2022(“余幼时……余者乎"选段)
20.曹刿论战2019、2023全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22.出师表
七上《论语》十二章
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从。指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学习。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博学笃志: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重点句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取长补短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结构内容学习态度、方法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为人处世之道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写法《论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二是对话体,记录了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提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七下陋室铭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主要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陋室铭》等
重点句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的点题句、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陋室的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全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段意及赏析第一层:以类比方法立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开头四句采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引出中心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核心。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第二层:描绘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画面,写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超凡脱俗。运用对偶的修辞,句式工整严谨。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室内生活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陋室。第三层:以古代名贤自况,证明陋室不陋。再引孔子之语作结,更具有雄辩力量。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有着的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环境、来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借陋室抒发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了虚实结合、衬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式,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变化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有一种和谐美。
主旨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下爱莲说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成语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重点句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文中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语句(点明主旨)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从正面映衬莲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品格。通过对比说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和世人的态度,又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突出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的美好品格。第二段: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既有对陶渊明的惋惜之情,也有对自己知音甚少的感慨,更有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视。“莲,花之君子者也"最能概括莲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主旨。
写作手法一是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有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二是巧妙的运用衬托和比喻。全文始终用菊(正衬)和牡丹(反衬)衬托莲,彼此照应,突出主旨。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
主旨本文通过对莲的赞美,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也是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
八上三峡
作家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本文节选自《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水经注》为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成语重岩叠嶂:重叠的山峰。
重点句总写山势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从侧面描写山势高峻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江水暴涨,水速极快,水势之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三峡水清澈(静态)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用夸张、比喻手法突出江水流疾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山景,抓住了三峡的地理特点,突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第二段:描写了三峡夏季水势之大之险,船行之快,勾勒出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夏水特点是水涨流急,交通阻断,具有奔放美。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夏水这一特点。第三段:描绘了三峡春冬的景色,写出了江流、绿潭、悬泉、瀑布。春冬景色特点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具有清幽美。一字一景,简练准确,趣味无穷。第四段:描绘了三峡秋季的景色,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特点,展现了凄婉美。引用渔歌渲染了肃杀萧瑟、凄清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写水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面。写景,大笔点染,寥寥150余字,就把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语言凝练。
主旨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水,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上答谢中书书
作家作品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重点语句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写作手法(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主旨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重点句①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②作者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欣然起行。③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动:念无与为乐者。④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怀民亦未寝。⑤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⑥文章中既能表现作者自豪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文中不明写月光,但月光的意境却宛然再现,高度传神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⑧写作者与友人在月下从容漫步的句子是:相与步于中庭。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通过记叙到承天寺寻张怀民赏月,除点明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外,还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以及知音稀少的憾意、淡淡低沉的喟叹,夜游访友的迫切与好友相知的喜悦。第二段: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夜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通过视觉的错觉从侧面突出月色的清澈透明,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段:既有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寥寥数语,却蕴含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个“闲人”含义丰富: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的心境。
写作手法简约而传神的曲笔美(委婉含蓄)。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后,用比喻写景。先借写水的清澈透明,暗示月色空明,再借写水中藻荇的摇曳生姿,强化水色的空明,月色的空明。随后笔锋一转,交代所谓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投影,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句仅18字,却能抓住景物特点,别出心裁地用曲笔写景抒情,简约传神点出自己的心境。
主旨作者通过记夜游一事,抒发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重点词语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1、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3)时天时不如地利:气候,时令长风破浪会有时: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四时之景不同:季度,季节(4)和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春和景明:和煦(5)去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6)胜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美妙日出江花胜红火:胜过,超过(7)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8)亡亡羊补牢:丢失国恒亡:灭亡
重点语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写作手法(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主旨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八上富贵不能淫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成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词语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意思为你2.古今异义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3.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淫”的原意为"感乱、迷惑",在文中的意思为“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移”的原意为“改变”,在文中的意思为“使……改变”。(3)威武不能屈。“屈"的原意为“屈服”,在文中的意思为“使.…屈服"4.一词多义(1)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②得志(实现)(2)戒①戒之曰(告诫)②必敬必戒(谨慎)(3)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居住,后一个“居":住所、住宅。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段意及赏析内容结构1.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树靶子2.以妾妇之道类比反驳景春——破____________大孟子3.正面提出“大丈夫”仁礼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丈三个方面的标准坚守原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夫_________道德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写作手法1.构思精巧,思路清晰。文章表明孟子的“大丈夫之道"采用问答的形式,先由景春提出问题,然后孟子回答,一问一答,在问答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读来如同身临其境,感受更加深刻。同时,又把“妻妇之道”与“大丈夫"的准则对比,从而突出观点。2.语言幽默,富有气势。孟子以“妾妇之道”喻指公孙衍、张仪所为,表明自己的观点,含蓄而幽默。在语言上,孟子善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气势非凡,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主旨本文孟子通过对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认识的批驳,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仁人志士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做真正的大丈夫。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孟子·告子下》。
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困苦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生存而有所作为;安逸享乐的生活会使人懈怠沉沦而导致灭亡。
重点句经受客观磨练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磨练对国家的好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心论点、主旨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使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他们都出身卑微、经历磨难、终成大业,说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磨难。例子典型,有说服力,为下文议论做铺垫。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第二段:从历史上的个别现象延伸到普遍现象,论证人要想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客观环境的磨练,这样才能锤炼性格、增长才干。从各个方面说明人必须经受的磨练,表现了成就事业不是易事。第三段:正面论证要想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主观环境的磨练,反面论证国家要生存也要经受磨难。从个人到国家,从正面到反面,有力地论证了磨难的必要性和意义。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文章的主旨: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而处于安逸之中则使人丧失斗志。
写作手法开篇连用六个排比,用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又从正反两个方面,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文章的结论,也是中心论点。
主旨本文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角度入手,告诫人们必须经受磨难才能成就大业。
八下桃花源记
作家作品①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桃花源:作者虚构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②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也形容完全领悟。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清。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重点句写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闲适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人,富有诗的意境。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描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第二段:通过渔人所见,展示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十分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特点是: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第三段:通过描写接待渔人的情景,表现了桃花源的精神面貌,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第四段:写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全部消失,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在当时社会根本找不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一系列举动目的是让世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第五段:写刘子骥要去寻找桃花源,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的写法,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世人费劲猜想也无处寻求答案的话题。桃花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下的“不复得路”,“归往未果"等情节,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另外,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叙写事情如述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主旨作者虚构了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八下小石潭记
作家作品①选自《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为作者贬官于永州时所作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古代的一种文体。②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远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重点句生动地描绘潭边生机勃勃且优美之景的句子: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最能表现潭水清澈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水中鱼儿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水中游鱼快乐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因景而触发内心悲凉之情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运用动作描写记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从颜色、形态等方面描绘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第二段: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运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绘了潭水和游鱼。通过鱼儿静、动两种情态的描写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同时拟人修辞的使用不仅写出了游鱼的快乐,也由景及情地写出了作者愉悦的心情。第三段: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溪水蜿蜒曲折,溪岸参差不齐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作者为前途感到渺茫的心境。为下文心情由乐转悲做铺垫。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突出“静"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凄凉,气氛幽深冷寂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贬官后凄苦、悲凉的心情。情景交融。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写作手法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写景时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移步换景、定点特写、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形象比喻、寓情于景等都是本文非常突出的写作手法。而且本文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主旨本文以传神之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明和游鱼的活泼快乐,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贬官荒远之地的孤寂、凄苦、悲凉之情。
八下北冥有鱼
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重点词语通假字①北冥有鱼:“冥”通“溟”,海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古今异义①怒而飞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②去以六月息者也古义:气息,这里指风今义:消息;休息;利息③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④南冥者,天池也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⑤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鲲之大大:原意为超过一般的,文中指庞大的体形《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原意为怪异的,文中指怪异的事物②形容词作动词怒而飞怒:原意为奋发的,文中指奋发,振翅
一词多义①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③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④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⑤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时则不至(或者)⑥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⑦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重点语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译文: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写作手法(1)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主旨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八下虽有佳肴
作家作品《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重点词语通假字《兑(yuè)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④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⑤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动词,教导)学学半(动词,学习)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形容词不知其旨也旨:原意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①形容词作名词不知其善也善:原意为好的,文中指好处
重点语句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译文: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识)理解不了。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③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写作手法(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主旨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八下马说
作家作品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这是作者《杂说》中的共四篇。②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重点句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语句(千里马受侮辱身世):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辛辣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的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揭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从而使人初步认识到千里马(即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通过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惋惜之情。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再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伤感和无奈之情。第三段:通过描写食马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们愚妄无知,揭露了他们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得意的丑态,再次发出强烈的谴责,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面上讲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实际上是借这一传说讽刺当时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主旨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九上岳阳楼记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成语政通人和:政治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百废具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重点句表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空间上突出洞庭湖广阔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时间上写早晚景色多变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古仁人及作者阔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古仁人及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交代写作背景和作记缘由。重点写了滕子京的政绩。一个“谪"字点明了滕子京的处境,为下文设伏,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由此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第二段:本段由记叙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描写登楼览物的心情。首先以议论的口气写景,从空间上突出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渺,从时间上写洞庭湖的景象,表明它气象万千的变化。然后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第三段: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酸楚。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还有幻觉。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如临其境。第四段:描写了晴天洞庭湖白天阳光灿烂,夜晚皓月千里的景色。作者以极简练的笔墨描绘出春色湖光,抒发了登楼人超脱、喜悦的心情。作者按由白天到夜晚的顺序展开,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运用对偶、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且与第三段形成鲜明对比。一阴一明,一悲一喜,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第五段:是全篇核心,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指出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既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又勉励友人。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从而点明主旨。
写作手法本文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起,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率全文的作用。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虽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此外,作者也很注意锤炼字句,语言简洁,表意丰富,字字千钧。
主旨通过对岳阳楼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的登楼所见所感的描写,表达作者豁达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又表达了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九上醉翁亭记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成语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企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重点句1.主旨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线索句(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全文核心,直抒胸臆,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微露主旨的句子(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5.作者描绘琅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八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6.描写山间四季景色变化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7.写“众宾欢”的语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8.描写太守醉的句子(或: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9.写太守之乐与众不同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段意及赏析第一部分:写醉翁亭所在,并引出人和事。作者利用空间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特写图。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醉翁亭的周围的环境,又为写亭子做铺垫。第二部分: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阴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抓住景物的特征,语言精练,句式工整,抑扬顿挫,具有节奏美。第三部分(第三段)由写景物到写事,写滁人、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第一层(至“滁人游也”)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第二层(至“太守宴也")太守宴,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第三层(至“众宾欢也”)众宾欢。第四层(至“太守醉也")太守醉,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第四部分:写日暮醉归,使用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突出全文主旨。以禽鸟乐和游人乐突出太守乐,太守既能同醉,又能自省,体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写作手法首先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引出醉翁亭,写山林中的人时,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使用移步换形、聚焦一点的艺术手法,使全文重点突出。全文以“乐"字贯穿全文,文意紧凑,层层推进。
主旨本文通过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描写,表现了太守(作者)能够与民同乐,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
九上湖心亭看雪
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重点词语余:我。俱:都。大雪:下大雪。雪:下雪。俱:都。绝:消失。是日:代词,这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点左右。拏(ná):牵引,划船(也有:通“桡”(ráo),撑(船))。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拥:围裹,穿,穿着。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带着炉火。独:独自。往:前往。看:观赏。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勉强,尽力。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别:告别,道别,辞别。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客。客:客居,做客,名词作动词。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小声念叨。莫:不要。相公:对书生的尊称。原是对宰相的尊称,这里是对文人的敬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痴迷。
重点语句(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把握第一段:第一层:开头交代游西湖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绝"字,从侧面表现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写作者冒着奇寒外出看雪作铺垫。第二层:雪后天气极其寒冷,作者独自冒着奇寒乘船外出,到西湖欣赏雪景,其人的痴迷情怀非同常人。第三层:作者写景采用白描,文句简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接着,运用对比手法,摄取全景,显示天地阔大,由面及点,显得人物渺小,这是大与小的对比。此时的西湖,天上的云、远处的山、周围的湖面,全是白色,一片白色,在白色覆盖下,只有长提、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绰绰,形成白与黑的对比。量词运用匠心独运,一个小似一个,视线由远而近,景物由大到小,让人感到天地之间人物的渺小。第二段:第一层写友人煮酒赏雪。文章没有记下此两人的姓名,一是好多年已过去,记不得名字了,二是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名字,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客居杭州的外乡人,处境相似,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第二层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痴迷和旷达豪放的胸怀。
写作手法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主旨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九下鱼我所欲也
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义”,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写作特色: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
重点句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段意及赏析文章第一段:提出并论证论点“舍生取义"。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作者先从正面论证为了“义”,可以“舍生"。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证了为了“生”可以舍弃“义”,因为把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到段尾),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第三段,举有的人“不辨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其丧失了“本心”。二、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作手法本文论说道理的显著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主旨本文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人格的事情。
九下送东阳马升序
作家作品①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东阳,地名,在今浙江省。②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义乌县西北)人。明代文学家。
成语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重点句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余幼时即嗜学。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讲述自己读书之艰和求师之难。此段叙述详尽。第一层(至“余因得遍观群书”)写读书之难,表现作者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第二层(至段尾)写求师之艰,表现作者尊师重道,虚心好学。第二段,叙述自己求学的艰苦(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同舍生优越的生活)及自己后来的成就。第一层,(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叙述自己求学的艰苦(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同舍生优越的生活)。表现作者能吃苦、志趣高尚、精神富有。第二层,概述自己的成就。第三段,介绍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第四段:点明赠序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主旨)。
写作手法(1)对比是本文最突出的写法。在记叙自己艰苦求学时,以主观上的勤奋与客观上的艰苦作对比。写求学时,不辞劳苦,困难愈大愈见其志坚;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对比。鲜明的对照,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2)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第一段详写读书之艰、求师之难,第二段略写生活之苦。(3)注重细节描写:如先达执经叩问、旅途艰难,同舍生的豪华穿戴等。
主旨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九下曹刿论战
作家作品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②《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成语一鼓作气:用来比喻趁劲头大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重点句“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说明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作战时击鼓进军要把握时机,讲究策略的句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本文的文眼是远谋。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未能远谋"),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乃入见”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体现了曹刿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是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说明作战中战术决策之重要,再次表现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浅薄。
写作手法文章叙述详略得当。第一段详写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三段详细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对塑造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文章语言精炼。例如鲁庄公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主旨本文通过春秋初期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历史事实,它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谋略,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典籍,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成语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重点句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威王受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威王采取纳谏措施之后收到效果的句子: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被妻、妾、客三人的奉承所蒙蔽的原因分别是偏爱他、畏惧他、有求于他。体现了邹忌不盲目自信,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头脑冷静的性格,而比美中悟出的道理为他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这种说理方法,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体现出邹忌关心国家、善于言辞、善于推理、睿智进谏。以设喻、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进谏,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生活小事而上升到国家安邦的大事,充分尊重被谏者,使之愉快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炼含蓄,意味深长,体现齐王虚怀若谷、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明主形象。
写作手法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主旨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九下出师表
作家作品①选自《汉魏六朝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蜀汉建兴(后主刘禅(shàn)的年号)五年(227),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县),准备出师北伐魏,临行上此表给刘禅。②作者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成语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三顾茅庐:三次去草庐拜访。指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重点句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或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大事”指(出师的战略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表达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尽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艰难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的深思,为全篇议论张本。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皇宫内外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言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第三段:出师前在内政上所做的安排,为下文“亲贤“张本。第四段:出师前在军政上所做的安排,为下文“亲贤“张本。第五段: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再引先帝的故事说明亲小人必将亡国,亲贤才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作者的忧虑之深溢于言表,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也显露无遗。第六段:自述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恩,概括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并追忆“白帝城托孤”,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表达作者真挚的感情。第七段: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察纳雅言。透露出对汉室的忠诚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毕现,耿耿忠心尽显。
写作手法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彩。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语言精练,句式整齐。
主旨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对蜀的忠心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年中考真题】
一、(2023年吉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积累意识】
1.《左传》是_________家(学派)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1分)
2.请你运用小雅同学总结的解词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方法词语提示解释(填写文字)
迁移法齐师伐我王师北定中原日(1)师:______
字源法战则请从甲骨文(2)从:______
査字典望其旗靡mǐ①倒下;②华丽,美好;③无。mí①糜烂,破碎;②奢侈,浪费。(3)靡:_________
【归纳意识】
3.本文主要表现了曹刿哪两方面的才能?(2分)
【比较意识】
4.关于“何以战"问题,鲁庄公回答三次,第三次回答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2分)
【品鉴意识】
5.本文以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请从第②段列举一处并简要分析。(2分)
二、(2022年吉林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7.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B.援疑质理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汤:菜汤D.右备容臭臭:香气
8.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10.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11.【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12.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三、【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学家_(人名)。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称,名字)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购销简单的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建筑照明材料采购合同范本3篇
- 杭州公司合作合同范本
- 2024酒店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年度GRC构件生产与装配安全责任合同3篇
- 影视作品海外发行与推广2025年度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区域LNG管道运输及仓储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机维修智能化改造升级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子元器件专用纸箱采购与仓储管理合同3篇
- 2024珠宝首饰租赁与购买合同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题大全1000道可打印带答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仓库智能化建设方案
- 海外市场开拓计划
- 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
- 供应链组织架构与职能设置
- 幼儿数学益智图形连线题100题(含完整答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2024年九省联考新高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红色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 如何避免护理患者投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