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_第2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_第3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_第4页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PDF版含答案)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

本文记述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

的文化自信;培养

属的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国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开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

积累、梳理、整合

交抗争,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独斗秦王,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结局,但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

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的。

好语感的能力;培

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养求知欲、创造性,

本文以对话为主,双方围绕“易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从呈现形式上看,

养成积极思考的习

有着戏剧一样的对白和矛盾冲突,有着小说一样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而对比与映衬、渲染

惯;感受、理解、

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场景的再现。

欣赏、评价古代语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言文字,涵养高雅

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述,有判断,有斩钉截铁之决然,

情趣,具备健康的

有柔中带刚之委婉。朗读时,要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

审美意识和观念。

向或情感。

活动一:正音正字

唐雎()怫然()跣()抢地()

韩傀()休祲()缟素()色挠()

活动二: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___)

2.故不错意也(___)

3.轻寡人与(___)

4.仓鹰击于殿上(___)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2.大王加惠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今义:___。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5.非若是也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7.以头抢地耳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8.休祲降于天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今义: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___)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

3.此庸夫之怒也(___)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

4.此庸夫之怒也(___)

怀怒未发(___)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___)

2.轻寡人与(___)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___)

4.天下缟素(___)

5.亦免冠徒跣(___)

6.与臣而将四矣(___)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

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

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

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

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

的高度,给后世和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

关于《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

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3.写作背景。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

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

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

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

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

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凛然正

气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三)内容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_________________。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

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

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

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___。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

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

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

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

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

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

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

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

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详写了_____________,而一笔带过。这样写,既突出了主人公,又通过语言、动

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描写与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如唐雎义正词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剑而起的

英勇壮举。

侧面描写如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

3.对比及衬托手法运用巧妙。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运用手法提供了坚实

的基础。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对比来写这两个人物。

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在用来衬托上。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

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

上是锦上添花。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6.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7.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8.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10.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1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1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13.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14.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1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6.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18.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书体例

古代散文包括和_________________。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

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著名的如《史记》

《资治通鉴》等。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

是按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如果在编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

和_________________。

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

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

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

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

(1019—1086)主持编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_____________,他的《史记》就是纪传

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

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

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

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

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史记》: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

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

著。

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又称国记,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作者

为左丘明。《国语》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

的历史。《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

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三国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

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_____________,下至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

的历史。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

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以外,均为

断代史。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A.要离(yào)缟素(gǎo)色挠(náo)以头抢地

(qiāng)

B.寡人(guǎ)宫殿(diàn)袭击(xí)长虹贯日

(guàn)

C.韩傀(guī)休浸(jìn)彗星(huì)挺剑而起

(tǐng)

D.晓谕(yù)忤逆(wù)怫然(fú)免冠徒跣

(xǐ)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雎(jū)韩傀(guī)岂直五百里哉(qǐ)

B.彗星(huì)怫然(fó)休祲降于天(jìn)

C.庆忌(jì)免冠(guān)天下缟素(gǎo)

D.徒跣(xiǎn)专诸(zhū)以君为长者(zhǎng)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色挠(ráo)弗敢易(fú)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庸夫(yōng)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夫专诸(fū)寡人谕矣(yù)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敬称。

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的“天子之怒"。“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

以称布衣,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四个有志之士发怒的例子。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分国编次。

8.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虽千里不敢易也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聂政之刺韩傀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D.因使唐雎使于秦/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

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

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

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

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秦王不说。

1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出使)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广:扩充)

C.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

D.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13.与“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

1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1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D.仓鹰击于殿上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在意)B.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C.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D.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二、填空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唐雎不辱使命辱: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4)安陵君其许寡人许:

(5)大王加惠加惠:

(6)愿终守之愿:

(7)秦王不说说:

(8)秦王怫然怒怫然:

(9)亦免冠徒跣跣:

(10)休祲降于天祲:

(11)若士必怒必:

(12)挺剑而起挺:

(13)长跪而谢之曰谢:

(14)寡人谕矣谕: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1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许:要答应B.请广于君广:扩充

C.故不错意也错意:错误领会D.长跪而谢之谢:道歉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1.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斗争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

B.安陵君和唐雎都断然拒绝了秦王“易地"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为被拒,所

以秦王才“怫然怒”。

C.对话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话,鲜明表现人物个性。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秦王

以势压人、前倨后恭,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D.“不说"怫然怒”“色挠"三个词语反映秦王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

勇斗争行为的反应,颇具戏剧性。

2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讲出专诸、要离、庆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着,徒以有先生也。”

23.解释下面词语。

错:广:岂直:怫然:挺:色挠:谕:

2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5.请你在文中找出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并说说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

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

【乙】①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

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

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

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

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见秦王》

2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的“使”,意思是“派,派遣"。下文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的第一个“使"字意思与它相同。

B.【甲】文中“请广于君”的“请"在这里是动词,“请求”的意思,与【乙】文中“秦王复请"中的

“请”的意思是一样的。

C.“君"在词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②古时对先祖或父

母的敬称。③主宰,统治。【乙】文中“皆匡君之事”中“君"指范雎对秦王的尊称。

D.【乙】文中“跪”是形声字,足形危声。本义为屈膝,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秦王跪而请曰"

中的“跪”是“跪拜"之意。

28.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愿以陈臣之陋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受地于先王交疏于王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D.愿终守之处人骨肉之间

29.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30.翻译下列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

31.甲乙语段均选自《战国策》,【甲】文主要刻画了唐雎出使秦国时,面对骄横无礼的秦王而表现出来的

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的形象;【乙】文中,秦昭王三问范睢而范睢不答的原因有三,即“羁旅之

臣也,交疏于王"处人骨肉之间”及②“"(引用原文填空)。

(四)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

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

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乙】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①进谏曰:“君

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②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③之。颜烛趋进,

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④杀关龙逄⑤,纣⑥杀比干⑦;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

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⑧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⑨矣。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②傥:倘若、或者。③斫(zhuó):砍。④桀: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相

传是个暴君。⑤关龙逄(pá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⑥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

相传是个暴君。⑦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⑧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⑨内:同

“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

3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请广于君广:

(2)以头抢地尔抢:

(3)景公说说:

(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谋:

3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34.【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唐雎从容应秦王以“A"恐吓唐雎,唐

【甲】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秦王道歉

对,断然反驳。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颜烛趋进谏,景公发怒,并且“C”,但颜

【乙】景公归国

不准劝其回国,否则“B”点明危害。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35.【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

共同原因。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本文记述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

文化的文化自信;

陵作为魏国附属的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然而,安陵国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

培养积累、梳理、

开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交抗争,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唐雎独斗秦王,

整合文言语汇和具

虽然不能改变历史的结局,但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却是值得

有良好语感的能赞赏的。

力;培养求知欲、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

本文以对话为主,双方围绕“易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从

创造性,养成积极

呈现形式上看,有着戏剧一样的对白和矛盾冲突,有着小说一样的情节和人物形

思考的习惯;感受、

象。而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场景

理解、欣赏、评价

的再现。

古代语言文字,涵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

养高雅情趣,具备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质疑,有陈述,有判断,有斩

钉截铁之决然,有柔中带刚之委婉。朗读时,要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

健康的审美意识和

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或情感。

观念。

活动一:正音正字

唐雎(jū)怫然(fú)跣(xiǎn)抢地(qiāng)

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

活动二: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喜悦,高兴)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二)古今异义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2.大王加惠

古义:施予;今义:增加。

3.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与“但是"连用。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5.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对,正确。

6.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

7.以头抢地耳

古义:撞;今义:抢夺。

8.休祲降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9.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一种坐姿;今义:双膝着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10.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仅仅,只是;今义:徒弟。

(三)一词多义

1.免冠徒跣(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是)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3.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

4.此庸夫之怒也(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增广,扩充)

2.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4.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5.亦免冠徒跣(使动用法,使……免,使……徒)

6.与臣而将四矣(数词做动词,变成四个人)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

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

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

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

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

2.文章体裁:

关于《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此书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

《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

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3.写作背景。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

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

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

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才,虚心

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

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jū)/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

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

冠(guān)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fú)专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通假字,通“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

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

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外交斗争的经过,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凛然正

气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三)内容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

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

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

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

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

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

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

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

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

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

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

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

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既突出了主人公,又

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如唐雎义正词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前人,挺剑而起的

英勇壮举。

侧面描写如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

3.对比及衬托手法运用巧妙。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通过对比来写这两个人物。

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安陵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

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两个人

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

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

骄横的表现。

6.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7.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8.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9.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

举妄动,自寻死路。

10.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1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

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

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

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2.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

出使秦国。

13.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4.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

不求统一。

1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个故事记叙了秦王以易地为名妄图夺取安陵,安陵君不甘屈服,派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面对面斗

争的故事。

16.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一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开端)

第二段: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

第三段: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

第四段: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结局)

17.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

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

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8.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想一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

之有“据"上。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

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

史书体例

古代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史书,它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

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在我国古代,史籍非常发达,其中著名的如《史记》《资治通

鉴》等。这些史籍,有的记载的年代跨度大,有的记载的内容庞杂,因此,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是按一定

的体例加以编排。一般来说,根据编排的线索,可以将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如果在编

写中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别记叙的,称国别体;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

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

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

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

(1019—1086)主持编写,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

书。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

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

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

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

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

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

司马迁著。

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记,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作者为

左丘明。《国语》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

历史。《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

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写。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

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

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无误的一项是()

A.要离(yào)缟素(gǎo)色挠(náo)以头抢地

(qiāng)

B.寡人(guǎ)宫殿(diàn)袭击(xí)长虹贯日

(guàn)

C.韩傀(guī)休浸(jìn)彗星(huì)挺剑而起

(tǐng)

D.晓谕(yù)忤逆(wù)怫然(fú)免冠徒跣

(xǐ)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A.要离(yào)——yāo;

C.休浸(jìn)——祲;

D.忤逆(wù)——wǔ,免冠徒跣(xǐ)——xiǎn;

故选B。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唐雎(jū)韩傀(guī)岂直五百里哉(qǐ)

B.彗星(huì)怫然(fó)休祲降于天(jìn)

C.庆忌(jì)免冠(guān)天下缟素(gǎo)

D.徒跣(xiǎn)专诸(zhū)以君为长者(zhǎng)

【答案】B

【详解】B.怫然(fó)——(fú);

故选B。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色挠(ráo)弗敢易(fú)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庸夫(yōng)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夫专诸(fū)寡人谕矣(yù)

【答案】C

【详解】A.“挠”应读náo;

B.“抢"应读qiāng;

D.“夫”应读fú;

故选C。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

用的技巧。

C.句意为: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停顿节奏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故选C。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答案】D

【详解】D.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故选D。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A.句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夫"为句首发语词,后面要断开。应断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B.句意: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而”表示转折,“君以五十里之地"是主、

谓语,“存者”为补语。应断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句意: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愿意一生守护它。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受地"是谓语,“于

先王”是补语,“愿"是意愿,“终守之”是意愿的具体内容。应断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故选C。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敬称。

B.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的“天子之怒"。“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

以称布衣,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四个有志之士发怒的例子。

D.《战国策》是宋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分国编次。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章内容理解。

A.“寡人"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C.唐雎列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有志之士发怒的例子;

D.刘向是西汉人,不是宋代的;

故选B。

8.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长跪而谢之B.虽千里不敢易也C.请广于君D.天下缟素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A.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谢:道歉。没有活用现象;

B.句意: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千里:数量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

C.句意: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D.句意: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故选A。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聂政之刺韩傀也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