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与合规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243第1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概述 4162191.1医疗器械监管体系 4186801.1.1监管部门 4241501.1.2监管法规 4298351.1.3技术支撑 4102941.1.4社会共治 4324531.2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5269021.2.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5225531.2.2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5228711.2.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587621.2.4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5316001.2.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管理办法 518205第2章医疗器械分类与注册 5177522.1医疗器械分类 5126312.2医疗器械注册流程 6230332.3医疗器械注册资料要求 630757第3章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 6316373.1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94333.1.1基本要求 6261193.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693433.1.3培训与考核 6307823.1.4设施与设备 7204813.1.5物料管理 736883.1.6生产过程控制 715523.1.7检验与验证 7150183.2生产过程控制 7280553.2.1生产计划 7144203.2.2工艺管理 7277803.2.3作业指导 756143.2.4清洁与消毒 7323033.2.5生产记录 7134713.3不合格品管理 7116883.3.1不合格品的判定 8285913.3.2不合格品的处理 8234673.3.3不合格品的记录与分析 854273.3.4不合格品的追溯 829971第4章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 8248844.1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897294.1.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8303984.1.2组织机构与职责 8140924.1.3人员培训与管理 8283514.1.4文件与记录管理 8279664.2采购与仓储管理 847764.2.1采购管理 8191124.2.2仓储管理 9187184.3销售与售后服务 9155634.3.1销售管理 9115924.3.2售后服务 9284674.3.3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919837第5章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 9276315.1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9133995.1.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 9165935.1.2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环节。 9142065.1.3医疗机构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专业人员,负责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管理。 9224225.1.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986135.2使用前检查与验收 10246775.2.1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包装、标识、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保证其符合使用要求。 10147325.2.2医疗机构应对购进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说明书等资料,以及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标识、功能等。 10269615.2.3验收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立即退货或更换,并记录相关情况。 10302185.2.4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前的培训制度,保证使用人员熟悉医疗器械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0211705.3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 10285245.3.1使用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使用安全、有效。 1039975.3.2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医疗器械的功能变化,发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或更换。 10247365.3.3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记录制度,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部位、使用效果等。 10232335.3.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10243405.3.5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1029205.3.6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发觉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1026159第6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 10213786.1不良事件监测体系 10316816.1.1监测目的 10140336.1.2监测范围 1074016.1.3监测部门 11196376.1.4监测职责 11243886.2不良事件报告与评价 11105446.2.1不良事件报告 11205686.2.2不良事件评价 11284276.3风险控制与产品召回 11116766.3.1风险控制 11236386.3.2产品召回 1185966.3.3召回效果评估 1127529第7章医疗器械广告审查与宣传 12222187.1医疗器械广告审查要求 12141027.1.1广告内容真实合法 12306497.1.2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12312787.1.3不得含有禁止性内容 12109777.1.4审查程序 1284527.2医疗器械广告宣传规范 12216567.2.1明确广告目标群体 12112217.2.2严谨使用专业术语 12297897.2.3突出产品优势和特点 128927.2.4不得宣传未批准内容 12250057.3医疗器械网络宣传管理 1249577.3.1网络宣传内容审查 1232537.3.2网络宣传平台管理 13235267.3.3网络宣传行为规范 13187707.3.4责任追究 132566第8章医疗器械进出口管理 1379888.1进出口审批流程 13172098.1.1定义与范围 13123378.1.2进出口审批部门 1348948.1.3进出口审批条件 1335888.1.4进出口审批程序 1337748.2进出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14253438.2.1进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1489268.2.2出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 14116608.3海关监管与合规要求 14281838.3.1海关监管 1431768.3.2合规要求 1419599第9章医疗器械合规风险防控 14189409.1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 15108799.1.1风险识别 1518619.1.2风险评估 1571529.2合规风险防控策略 15110459.2.1风险预防 15274759.2.2风险控制 1584699.3合规风险应对与处置 1576449.3.1风险应对 1527039.3.2风险处置 169170第10章医疗器械合规培训与持续改进 162474710.1合规培训体系建设 162359210.1.1建立培训组织 161222910.1.2制定培训计划 16361710.1.3培训资源整合 16950810.1.4培训效果评估 162068310.2合规培训内容与方式 16997210.2.1培训内容 162241710.2.2培训方式 171257210.3合规管理持续改进与提升 17518510.3.1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 171784410.3.2合规整改与优化 172512510.3.3合规管理信息化 173024210.3.4合规文化建设 171924910.3.5定期合规审计 17第1章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概述1.1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是指国家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所建立的完整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1.1监管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1.1.2监管法规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主要包括《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等。1.1.3技术支撑医疗器械监管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医疗器械标准化、医疗器械检验检测、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等方面。1.1.4社会共治医疗器械监管社会共治是指企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消费者等共同参与医疗器械监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监管格局。1.2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是规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2.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是我国医疗器械监管的基本法律,明确了医疗器械的定义、分类、注册与备案、生产、经营、使用、不良事件监测、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1.2.2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器械注册和备案的程序、条件和要求,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1.2.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记录和报告等方面进行了规定。1.2.4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经营许可、经营质量管理体系、经营行为等方面的要求。1.2.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评价、报告和召回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通过以上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2章医疗器械分类与注册2.1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根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风险程度,分为三类。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较低,主要包括手术器械、听诊器、血压计等;第二类医疗器械具有中等风险,如心电图机、超声诊断设备、部分临床检验试剂等;第三类医疗器械风险较高,主要包括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血管内导管等。我国对三类医疗器械实施不同的监督管理政策。2.2医疗器械注册流程医疗器械注册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注册申请人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注册申请。(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注册申请进行受理、审查。(3)注册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技术评审资料。(4)技术评审部门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报告。(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评审报告作出注册决定。(6)注册申请人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2.3医疗器械注册资料要求医疗器械注册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1)注册申请表。(2)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3)注册申请人及生产企业的资质证明文件。(4)产品技术要求及检验报告。(5)临床评价资料。(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7)注册申请人及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8)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第3章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3.1生产质量管理规范3.1.1基本要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安全、有效。3.1.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应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保证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3.1.3培训与考核企业应对生产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3.1.4设施与设备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相适应的生产场地、设施和设备,并保证其功能稳定、运行正常。3.1.5物料管理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物料管理制度,对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生产过程物料等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物料的质量符合规定要求。3.1.6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应制定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对关键工序、特殊过程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3.1.7检验与验证企业应建立并执行检验与验证程序,对原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等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3.2生产过程控制3.2.1生产计划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制定合理、可行的生产计划,并保证生产计划的实施。3.2.2工艺管理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并对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和监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2.3作业指导企业应对生产人员进行详细的作业指导,包括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保证生产过程的正确性。3.2.4清洁与消毒企业应制定清洁与消毒规程,对生产场所、设备、工器具等进行清洁与消毒,防止交叉污染。3.2.5生产记录企业应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操作人员、检验结果等信息,保证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3.3不合格品管理3.3.1不合格品的判定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判定标准,对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和隔离,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生产环节。3.3.2不合格品的处理企业应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程度和影响,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返工、返修、报废等。3.3.3不合格品的记录与分析企业应详细记录不合格品的处理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预防措施,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3.3.4不合格品的追溯企业应建立不合格品追溯制度,保证在必要时能够追溯到产品的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第4章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4.1经营质量管理规范4.1.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医疗器械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有效。4.1.2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立质量管理、采购、仓储、销售、售后服务等相关部门,并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合规性。4.1.3人员培训与管理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保证员工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1.4文件与记录管理制定相关文件和记录管理制度,对文件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4.2采购与仓储管理4.2.1采购管理(1)建立供应商评价和选择制度,保证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采购计划,保证医疗器械的供应及时、充足。4.2.2仓储管理(1)建立健全仓储管理制度,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分区、分层存放,保证仓储环境符合相关规定。(2)加强库存管理,定期进行库存盘点,防止医疗器械过期、损坏等现象发生。4.3销售与售后服务4.3.1销售管理(1)建立客户档案,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合规、适用的医疗器械。(2)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证销售过程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4.3.2售后服务(1)设立售后服务部门,负责处理客户投诉、咨询和医疗器械的维修、更换等工作。(2)建立售后服务记录,对客户反馈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4.3.3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主动收集、分析、报告不良事件,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第5章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5.1使用质量管理规范5.1.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5.1.2医疗机构应制定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采购、验收、储存、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环节。5.1.3医疗机构应配备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专业人员,负责医疗器械的使用质量管理。5.1.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5.2使用前检查与验收5.2.1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包装、标识、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保证其符合使用要求。5.2.2医疗机构应对购进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医疗器械的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说明书等资料,以及医疗器械的外观、包装、标识、功能等。5.2.3验收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立即退货或更换,并记录相关情况。5.2.4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前的培训制度,保证使用人员熟悉医疗器械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5.3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5.3.1使用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证使用安全、有效。5.3.2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医疗器械的功能变化,发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或更换。5.3.3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使用记录制度,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部位、使用效果等。5.3.4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5.3.5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定并执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5.3.6医疗机构应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发觉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第6章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6.1不良事件监测体系6.1.1监测目的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旨在及时发觉、收集、分析和评价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器械使用质量。6.1.2监测范围监测范围包括所有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等涉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6.1.3监测部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工作。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工作。6.1.4监测职责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不良事件监测制度,主动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及时报告不良事件,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预防风险。6.2不良事件报告与评价6.2.1不良事件报告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觉不良事件应按照规定时限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不良事件的性质、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产品、患者情况等。6.2.2不良事件评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良事件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评价,分析不良事件的原因、程度、范围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向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6.3风险控制与产品召回6.3.1风险控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在发觉不良事件后,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包括暂停销售、使用、召回产品等。同时及时告知患者和医护人员,降低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影响。6.3.2产品召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应根据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主动或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组织产品召回。召回过程中,应保证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单位和使用者。6.3.3召回效果评估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在召回完成后,应进行召回效果评估,分析召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同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7章医疗器械广告审查与宣传7.1医疗器械广告审查要求7.1.1广告内容真实合法医疗器械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或者误导性内容。广告中涉及的医疗器械功能、用途、适用范围等信息,应当与产品注册证明文件中的内容相一致。7.1.2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医疗器械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标准。7.1.3不得含有禁止性内容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损害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公序良俗等内容。7.1.4审查程序医疗器械广告发布前,应当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发布广告。7.2医疗器械广告宣传规范7.2.1明确广告目标群体医疗器械广告应当针对特定的目标群体,明确广告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保证广告内容的适用性。7.2.2严谨使用专业术语医疗器械广告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应当准确、严谨,避免使用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7.2.3突出产品优势和特点医疗器械广告应当突出产品的优势和特点,但不得与其他同类产品进行不当比较。7.2.4不得宣传未批准内容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宣传未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产品功能、适用范围等。7.3医疗器械网络宣传管理7.3.1网络宣传内容审查医疗器械网络宣传内容应当经过审查,保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7.3.2网络宣传平台管理医疗器械网络宣传应当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并保证宣传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的合规性。7.3.3网络宣传行为规范医疗器械网络宣传行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进行虚假、夸大或者误导性宣传。7.3.4责任追究医疗器械网络宣传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第8章医疗器械进出口管理8.1进出口审批流程8.1.1定义与范围医疗器械进出口,是指在我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生产、经营的企业或个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口医疗器械,以及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医疗器械的活动。本章主要阐述医疗器械进出口的审批流程。8.1.2进出口审批部门医疗器械进出口审批部门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其授权的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8.1.3进出口审批条件申请进出口医疗器械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许可证;(2)具备与进出口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3)具备与进出口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施;(4)进口医疗器械应在我国注册或备案,出口医疗器械应符合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要求。8.1.4进出口审批程序(1)企业向审批部门提交申请材料;(2)审批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3)审批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告知企业;(4)企业按照审批决定办理进出口手续。8.2进出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8.2.1进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1)进口医疗器械必须取得我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2)进口医疗器械在我国境内销售、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验;(3)进口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8.2.2出口医疗器械质量监管(1)出口医疗器械应符合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要求;(2)出口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接受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3)出口医疗器械在离境前,应进行质量检验。8.3海关监管与合规要求8.3.1海关监管(1)医疗器械进出口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向海关申报进出口医疗器械的详细信息;(2)海关对医疗器械进出口实施监管,查验相关证明文件,保证医疗器械合法合规;(3)海关对违法进出口医疗器械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医疗器械进出口秩序。8.3.2合规要求(1)医疗器械进出口企业应遵守国家关于医疗器械进出口的法律法规,遵循诚实信用原则;(2)医疗器械进出口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进出口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3)医疗器械进出口企业应积极配合海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执法部门的监管工作,主动接受监督检查。第9章医疗器械合规风险防控9.1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医疗器械的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及合规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阐述如何开展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9.1.1风险识别(1)收集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指南,了解合规要求。(2)分析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各阶段(如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和废弃)的潜在风险点。(3)识别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等可能导致合规风险的因素。9.1.2风险评估(1)对识别出的合规风险进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质量风险、法规风险、市场风险等。(2)运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对合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3)确定合规风险的优先级,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9.2合规风险防控策略针对识别和评估的合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保证医疗器械的合规性。9.2.1风险预防(1)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保证医疗器械在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符合法律法规要求。(2)加强合规培训,提高员工合规意识和能力。(3)对供应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进行合规审核,保证供应链合规。9.2.2风险控制(1)制定合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等。(2)设立合规监控机制,对合规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3)建立应急预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