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TOC\o"1-2"\h\u7265第1章引言 4165701.1农业生产技术集成背景 4181931.2示范推广的目的与意义 421719第2章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体系构建 462312.1技术集成原则 4229932.1.1科学性原则 4148832.1.2系统性原则 443162.1.3针对性原则 5132712.1.4创新性原则 5273612.2技术集成内容 5259842.2.1品种选育技术 5223682.2.2土壤改良技术 5229682.2.3水肥一体化技术 549202.2.4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530202.2.5节能减排技术 5160722.2.6产后处理与储存技术 5276082.3技术集成模式 5322682.3.1“品种土壤改良”模式 5309652.3.2“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 5150052.3.3“节能减排产后处理与储存”模式 5188642.3.4“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模式 678722.3.5“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模式 623909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6230183.1土壤检测与评价 695163.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66113.1.2土壤理化性质检测 6270043.1.3土壤生物学性质检测 6176383.1.4土壤质量评价 665853.2土壤改良技术 6231623.2.1土壤调理剂施用 6156773.2.2深耕深松 7158273.2.3土壤生物改良 7147513.2.4转换耕作制度 794713.3土壤保育与生态修复 7713.3.1水土保持 7105343.3.2防治土壤盐渍化 714253.3.3生态修复 755453.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713831第4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7248084.1水资源优化配置 76424.1.1概述 793264.1.2技术内容 787494.2节水灌溉技术 8223644.2.1概述 8250194.2.2技术内容 8259274.3水土保持技术 8208284.3.1概述 8196824.3.2技术内容 828459第五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 933795.1农田水利规划与设计 966945.1.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974515.1.2农田水利规划 9148465.1.3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9185585.2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9108075.2.1水利设施建设 9264465.2.2水利设施维护 9111215.3灌溉排水技术 9179875.3.1灌溉技术 9296485.3.2排水技术 956435.3.3节水灌溉技术 10327405.3.4水资源优化配置 107472第6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1039606.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025746.1.1发展现状 10220646.1.2发展趋势 10280416.2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026094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0277496.2.2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10187486.2.3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10257116.3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服务 11139216.3.1推广体系 11276066.3.2推广政策 11183796.3.3技术培训与指导 1111236.3.4售后服务 1119683第7章农业生物技术 11270037.1生物育种技术 1178327.1.1概述 11222787.1.2生物育种技术方法 11320287.1.3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227037.2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 12267897.2.1概述 12276827.2.2生物农药 12136277.2.3生物肥料 12220627.2.4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229927.3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12189267.3.1概述 12156667.3.2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149677.3.3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 1360557.3.4我国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 1312942第8章农业信息技术 13302438.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11258.2农业物联网技术 1352458.3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支持 1425306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4117979.1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14290239.1.1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策略 1483829.1.2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5118729.2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15235329.2.1农业生产环节污染防控 1548299.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98559.3生态农业模式与示范 1573409.3.1生态农业模式 15224249.3.2生态农业示范推广 1531852第10章示范推广与效益评价 161724110.1示范推广策略与措施 162759110.1.1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示范推广计划,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和产业特点; 162522810.1.2建立多元化的示范推广体系,涵盖企业、科研院所和农民合作社等; 161408310.1.3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到位率; 161343210.1.4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农民对集成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16716510.1.5建立健全示范推广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16523410.2技术培训与指导 162917510.2.1组织专家团队,针对关键集成技术开展系统培训; 161867110.2.2通过现场教学、网络培训和发放技术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集成技术知识; 162685110.2.3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和观摩会,促进经验分享和技术创新; 162910.2.4建立长效技术指导机制,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162562810.2.5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参与技术研发和改进,提高技术适用性和实用性。 162004610.3效益评价与分析 162140110.3.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开展产量、品质、效益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价; 16940710.3.2对比分析集成技术示范推广前后的农业生产数据,评估技术效果; 161847710.3.3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农业生产者对集成技术的满意度; 161112710.3.4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集成技术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16878110.3.5分析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的制约因素和潜在风险,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163260410.4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173082910.4.1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完善集成技术体系; 17759710.4.2建立健全示范推广工作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推广策略; 173097610.4.3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集成技术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 172060610.4.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培训与指导水平; 172804710.4.5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集成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17第1章引言1.1农业生产技术集成背景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本章将从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农业生产技术集成的背景。1.2示范推广的目的与意义示范推广是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示范推广活动,有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应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本章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示范推广的目的与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示范推广优秀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成果,有助于农民掌握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2)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示范推广,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科研部门,推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3)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推广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集成,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章旨在为读者阐述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章节详细介绍相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方案奠定基础。第2章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体系构建2.1技术集成原则2.1.1科学性原则技术集成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保证各项技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1.2系统性原则技术集成需从农业生产全过程出发,充分考虑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完整的集成体系。2.1.3针对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集成适用的技术,提高技术集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1.4创新性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将先进、高效、环保的技术纳入集成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2.2技术集成内容2.2.1品种选育技术筛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好的品种,提高作物生产潜力。2.2.2土壤改良技术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2.2.3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精准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2.2.4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2.5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农业生产环境质量。2.2.6产后处理与储存技术优化产后处理流程,提高农产品加工品质,延长保质期,降低损耗。2.3技术集成模式2.3.1“品种土壤改良”模式结合品种特性和土壤状况,采用针对性改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3.2“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实现水肥精准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3.3“节能减排产后处理与储存”模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2.3.4“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2.3.5“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各方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3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3.1土壤检测与评价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进行土壤检测与评价是的一环。本节主要介绍土壤检测与评价的相关内容。3.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检测的基础,应遵循以下原则:代表性、均匀性、一致性。采集方法包括随机采样、网格采样等。样品制备包括风干、磨细、过筛等步骤。3.1.2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土壤理化性质检测包括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养分含量等。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1.3土壤生物学性质检测土壤生物学性质检测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指标。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了解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为土壤质量评价提供依据。3.1.4土壤质量评价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为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3.2土壤改良技术针对土壤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基础。3.2.1土壤调理剂施用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如石灰、石膏、有机肥等,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2.2深耕深松通过深耕深松,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3.2.3土壤生物改良利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生物改良剂,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肥力。3.2.4转换耕作制度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如轮作、间作等,有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质量。3.3土壤保育与生态修复土壤保育与生态修复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3.1水土保持采取梯田、梯地、植被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3.3.2防治土壤盐渍化通过排灌、改良剂、生物措施等手段,降低土壤盐分,防治土壤盐渍化。3.3.3生态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技术,修复受损土壤生态系统,提高土壤自净能力。3.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保障土壤生态环境安全。第4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4.1水资源优化配置4.1.1概述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其合理配置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探讨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措施。4.1.2技术内容(1)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展农业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明确区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数据。(2)水资源合理调配:根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结果,结合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水资源合理调配方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农业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4.2节水灌溉技术4.2.1概述节水灌溉技术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措施,对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4.2.2技术内容(1)喷灌技术:利用喷灌设备将水喷洒到作物表面,具有节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2)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等特点。(3)微灌技术:在滴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适用于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具有更高的节水效果。(4)涌泉灌溉技术:利用地下水资源,通过涌泉装置将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能、环保等优点。4.3水土保持技术4.3.1概述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本节主要介绍水土保持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3.2技术内容(1)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生物措施,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2)工程措施:采用梯田、坡面防护、沟道治理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3)农业技术措施:合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耕作制度、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提高土壤肥力和抗侵蚀能力。(4)水资源调控措施:通过水库、塘坝、淤地坝等水资源调控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减少水土流失。(5)监测与评价: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为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第五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5.1农田水利规划与设计5.1.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针对项目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及分布,降水量及蒸发量等数据,为水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5.1.2农田水利规划依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结合农业生产需求,编制农田水利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灌溉水源、灌溉面积、排水系统、水源调配、节水措施等。5.1.3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根据农田水利规划,进行具体工程设计,包括渠道、泵站、水库、塘坝、排水沟等,保证工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5.2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5.2.1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工程设计,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建设内容包括渠道衬砌、泵站建设、水库加固、塘坝施工等。5.2.2水利设施维护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维护制度,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5.3灌溉排水技术5.3.1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采用适宜的灌溉技术,如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实现节水、高效、均匀灌溉。5.3.2排水技术针对项目区域内的排水需求,合理设计排水系统,采用明渠排水、暗管排水、渗井排水等技术,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环境。5.3.3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精准灌溉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5.3.4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作物生长需求、气候条件及水资源状况,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第6章农业机械化技术6.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6.1.1发展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已由传统人力劳动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领域机械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6.1.2发展趋势(1)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2)农业机械化向多功能、高功能方向发展。(3)农业机械化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4)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均衡方向发展。6.2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6.2.1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1)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等环节。(2)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播种、施肥、收割、脱粒等环节。(3)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播种、施肥、收割、脱粒等环节。6.2.2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1)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播种、施肥、采摘等环节。(2)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播种、收割、脱粒等环节。(3)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6.2.3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1)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播种、移栽、施肥、灌溉、采摘等环节。(2)设施水果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化修剪、施肥、灌溉、采摘等环节。6.3农业机械化推广与服务6.3.1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包括主导、企业参与、科研院所支撑的多元化推广模式。6.3.2推广政策(1)加大农业机械化购置补贴力度,降低农民购机成本。(2)优化农业机械化贷款政策,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3)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补贴政策,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6.3.3技术培训与指导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民机械化操作技能,保障农业机械化生产效果。6.3.4售后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农机维修、保养等服务水平,保证农业机械正常运行。第7章农业生物技术7.1生物育种技术7.1.1概述生物育种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农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7.1.2生物育种技术方法(1)传统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2)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实现对目标性状的快速定位和跟踪;(3)基因工程育种:将有益基因导入作物体内,赋予作物新的性状;(4)细胞工程育种:利用细胞培养和再生技术,实现作物的遗传改良;(5)组织培养育种:对作物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快速繁殖优良品种。7.1.3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增强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3)改善作物生育期和适应性;(4)培育具有特殊用途的作物品种。7.2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7.2.1概述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研制而成的一类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具有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特点,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7.2.2生物农药(1)微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2)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3)生物化学农药:如信息素、激素类农药。7.2.3生物肥料(1)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菌肥等;(2)有机肥料:如堆肥、沼渣等;(3)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结合有机、无机肥料优点,提高肥料利用率。7.2.4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降低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2)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3)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4)增强作物抗病性和抗逆性。7.3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7.3.1概述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内,使其获得新的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7.3.2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抗虫玉米等;(2)抗病转基因作物:如抗病毒水稻、抗真菌小麦等;(3)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如抗草甘膦大豆、抗草铵膦玉米等;(4)抗逆性转基因作物:如耐旱小麦、耐盐碱水稻等。7.3.3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1)食品安全:评估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2)生态安全:评估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生物安全:评估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遗传稳定性:评估转基因作物在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稳定性。7.3.4我国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2)实施严格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监管和监测;(4)积极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科学研究。第8章农业信息技术8.1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覆盖率逐步提高,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3)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决策支持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智能化支持。(4)农业信息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8.2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利用传感器、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智能控制、精准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1)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通过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气象、水文等农业生产环境参数,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智能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温室环境等进行智能化调控,提高生产效率。(3)精准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8.3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支持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支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数据采集与处理:利用各种传感器、遥感、地面观测等手段,收集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整合与分析。(2)模型构建与优化:基于农业大数据,构建作物生长、病虫害预测、农产品市场分析等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智能决策支持:结合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精准的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4)农产品质量追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将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创新与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9.1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9.1.1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策略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策略,重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质量提升、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等方面。9.1.2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技术(1)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受损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修复;(2)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如深翻、轮作、秸秆还田等,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3)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物质调控土壤环境,修复受损农业生态系统。9.2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9.2.1农业生产环节污染防控(1)化肥减施技术:优化施肥结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2)农药减施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提高农药利用率;(3)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减少农膜残留。9.2.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畜禽粪便处理技术:推广干湿分离、厌氧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