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化学实验_第1页
专题21化学实验_第2页
专题21化学实验_第3页
专题21化学实验_第4页
专题21化学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中考科学试题专题21化学实验三年真题篇一.选择题(共1小题)1.(2020•湖州)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方案ACu粉Zn粉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BCO气体CO2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CNaCl固体Na2CO3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DBaCO3固体BaCl2固体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解答】解:A、Zn粉能与足量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Na2CO3固体能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发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BaCl2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把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D。二.填空题(共1小题)2.(2020•金华)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资料1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资料2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资料3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资料2的实验结论不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二成立。【解答】解:(1)资料2说明氧气来自于水的分解,资料1说明氧气来自于二氧化碳,因此两者结论不同,不相互支持彼此结论;故答案为:不支持。(2)资料3根据同位素概念,证明了氧气中氧元素来自于水中的氧元素,因此证明猜想二的正确性;故答案为:二。三.实验探究题(共24小题)3.(2021•衢州)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某小组同学在一定质量的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利用生成CO2的质量来测定(忽略稀盐酸挥发的影响)。(1)小科用图甲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D装置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最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浓硫酸(填试剂名称)。(2)小明用图乙装置实验,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总质量的变化来得到CO2质量。他用碱石灰做干燥剂,请判断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3)实验时。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两装置均可通过左侧导管鼓入某种气体一段时间,来进一步减小误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CD。选项实验装置反应开始前鼓入的气体反应结束后鼓入的气体A甲氮气氮气B甲干燥空气干燥空气C乙氮气氮气D乙干燥空气干燥空气【解答】解:(1)为了避免水蒸气对实验的影响,使测最结果更准确,装置C中应装入浓硫酸,是因为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故填:浓硫酸。(2)小明的做法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故填:不合理,是因为碱石灰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碳。(3)A、甲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装置吸收,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B、甲装置不能鼓入干燥空气,是因为干燥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不可行;C、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氮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D、正确选择干燥剂后,乙装置反应前后鼓入干燥空气,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实验结果更准确,该选项可行。故填:ACD。4.(2021•衢州)钢丝棉是一种由低碳钢制成的细丝,直径约0.125﹣0.189毫米。小科利用钢丝棉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实验如下:步骤一:取3个50mL活塞润滑性良好的注射器,检查气密性后备用。步骤二:称取3团等质量的钢丝棉(每团体积约为6cm3),A保持干燥,B用少量蒸馏水润湿,C用少量食盐水润湿,分别放入甲、乙、丙注射器中。步骤三:移动活塞,使它们均处于46mL刻度处,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如图所示)。步骤四: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表。5分钟20分钟1小时5小时甲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无现象乙出现少许锈斑,活塞未明显移动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丙出现明显锈斑,活塞移动少许锈斑增多,活塞移动明显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锈蚀严重,活塞处于39mL刻度处(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活塞回到原处,则气密性良好。(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氯化钠可以加速铁制品锈蚀。(3)钢铁生锈还需要氧气,请你利用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7.5%。【解答】解:(1)检查注射器气密性:先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孔,用手向外拉动活塞,放手后观察到活塞回到原处,则气密性良好。故填:活塞回到原处。(2)比较乙、丙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氯化钠可以加速铁制品锈蚀。故填:氯化钠可以加速铁制品锈蚀。(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46mL-39mL故填:17.5%。5.(2021•台州)某同学对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需要正放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将有底的空纸筒盖上硬纸板,在电子秤上称得质量为5.39克;②将该纸筒先后两次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上硬纸板,分别正放、倒放在电子秤上,如图甲和图乙,观察并记录读数变化;③将两次的读数变化绘制成图丙,并得出结论。回答下列问题:(1)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操作是燃着的木条置于纸筒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2)纸筒正放时,电子秤读数变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通过小孔扩散到空气中。(3)结合图丙推测,若纸筒内收集满的是氢气,请在图丁中画出纸筒正放、倒放时电子秤读数随时间的大致变化情况并标注。(纸筒收集满氢气后的质量为5.30克)【解答】解:(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纸筒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判断是否集满;故答案为:燃着的木条置于纸筒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2)纸筒有小孔,二氧化碳会逸出到空气中,造成内部二氧化碳减少,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逸出二氧化碳比进入空气质量大,因此造成质量减少;故答案为:二氧化碳通过小孔扩散到空气中。(3)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逸出到空气中,空气进入纸筒,纸筒质量会增加,最终质量为5.39g,正放时,氢气从小孔逸出快,质量增加的快,倒放时氢气在上部聚集,小孔在下部,质量增加速度慢,所以正放是曲线斜率大于倒放时的斜率,所以曲线为;故答案为:。6.(2021•杭州)小金为了探究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和反应产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注射器内装满氢气,并将200mL注射器针头扎入橡皮塞中。将少许氧化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内并平铺于管底。将少量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送入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中并平铺于直管中部。然后将一个气球套在长柄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出口处,连接好整个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1)为确保实验安全,在点燃酒精灯加热前的操作是通入氢气。(2)装置末端连接的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并能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3)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现象时可判断一定有产物水生成。(4)实验开始时加入a克纯氧化铜粉末,实验结束后取出U形管底的固体称量为b克,当b为45a(用含有【解答】解:(1)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氢气排净空气防止爆炸,所以在点燃酒精灯加热前的操作是通入氢气;(2)气球能收集尾气,并能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3)水能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所以当观察到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说明一定有产物水生成;(4)氢气与氧化铜完全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只有铜H2+CuO△¯Cu+H28064a克b克根据:8064=a克故答案为:(1)通入氢气;(2)收集尾气,并能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干扰生成物水的检验;(3)U形石英玻璃管的直管中部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4)457.(2021•金华)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们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气体是由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2)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A和B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对照实验C和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稀盐酸中含有水,而铁锈在稀盐酸中不产生气泡;【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Na+、CO32﹣、水分子外,还有OH﹣。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实验E、F和G。(3)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氢氧化钠溶液。(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碳酸根离子。【解答】解:(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气体是由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故填:气体是由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2)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稀盐酸中含有水,而铁锈在稀盐酸中不产生气泡。故填:稀盐酸中含有水,而铁锈在稀盐酸中不产生气泡。(3)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并且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便于对比。故填:氢氧化钠溶液。(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碳酸根离子。故填:碳酸根离子。8.(2021•温州)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体积膨胀,体积变大。(例举一个)(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率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越来越慢。(3)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100秒。【解答】解:(1)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气体受热后温度升高发生碰撞,体积变大,因此液滴移动速度会变快,所以需要保持温度不变;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体积膨胀,体积变大。(2)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率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率增大幅度变小,说明增大越来越慢;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率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越来越慢。(3)此时加入苹果为6克,说明分解速率可达0.04毫升/秒,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6毫升氧气需要的时间为150秒,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6g苹果看成2份10ml,3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6ml/s,收集6ml气体总时间为100s;故答案为:100。9.(2021•嘉兴)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交流反思】(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相同。(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解答】解:(1)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相同。(2)图中实验,用量筒收集生成的氧气,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不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1)速度;(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10.(2021•丽水)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份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份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份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份的含量。(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冷却到室温时(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交流评价】(3)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继续探究】(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解答】解:(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的沸点低先汽化,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没有转化为新的物质,因此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故填:分离转移;(2)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内的压强差最大,因此在步骤⑤中应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故填:冷却到室温时;(3)从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是通过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但木炭燃烧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越来越少,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因此生成的气体不能被全部吸收,故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偏小;故填:偏小;(4)图乙装置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故填: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11.(2021•湖州)小明在冬天输液时发现护士在输液管上加了一个如图所示的装置,护士告诉他这是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可以消除药液温度与体温的差异。加热棒里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研究小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发现:一次性输液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是还原性铁粉、炭粉和氯化钠等物质。该加热棒内是否真的含有这几种物质呢?科学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1)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氯化钠①将加热棒内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②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无明显现象,滴加适量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及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Cl﹣。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滤液中还含有Na+,从而确定含有氯化钠。(2)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铁粉小明用磁铁靠近滤渣,发现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但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也有可能是四氧化三铁。小明通过如图装置探究黑色物质是否含有四氧化三铁,该物质鉴定的原理是:Fe3O4+4H2高温¯3Fe+4H2O当观察到无水硫酸铜粉末不变蓝这一现象时,排除了四氧化三铁存在的可能性。小英同学认为这还不能确定铁粉的存在,因为除了四氧化三铁外,钴粉、镍粉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黑色粉末。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实验:取适量被吸引的黑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然后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溶液中有Fe2+,得出加热棒中含有铁粉这一结论。(3)探究加热棒内是否含有炭粉点燃不能被吸引的黑色粉末,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得出加热棒内含有炭粉这一结论。请写出此操作过程中确认炭粉存在的化学方程式:C+O2点燃¯CO2、CO2+Ca(OH)2=CaCO3↓+H2O综合上述实验,小明验证了加热棒内的主要成分。加热棒为什么能够起到加热作用呢?小明还将进一步探究。【解答】解:(1)②要证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后,滴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的沉淀即氯化银,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故填:滴加适量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Fe3O4+4H2高温¯3Fe+4H2O(3)若黑色粉末中含有碳粉,碳粉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方程式为:C+O2点燃¯CO2;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点燃¯CO2;CO2+Ca(OH)2=CaCO3↓+H212.(2020•衢州)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实验步骤与操作实验现象与结果结论一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二1.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大于7.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小于7.(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蒸馏水。(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解答】解:(1)要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可在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通过观察塑料瓶的变瘪程度来分析判断;故填:蒸馏水;(2)在实验一中,观察到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实验二中,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均可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故填: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3)根据实验目的可设计如下实验: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即可观察到浑浊现象;故填: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13.(2020•温州)小明和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比较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发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但有时会出现溶液颜色变为淡黄绿色或淡蓝色,甚至无明显变化的异常现象。(1)针对上述异常现象,他们认为可能是溶液浓度或反应时间不同导致。为进一步探究此问题,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①将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稀释成4%、8%、12%的硫酸铜溶液备用;②取四支试管分别装入5mL4%、8%、12%、16%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4根大小相同的铁丝同时放入4支试管内;③在20分钟内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每2分钟记录一次颜色变化情况;④比较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相同时间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同时比较同一浓度硫酸铜溶液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变化,得出溶液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实验时每支试管取用硫酸铜溶液5毫升;③每次实验总时间为20分钟。实验室提供铁丝、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蒸馏水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2)列举一个因反应物浓度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的例子,写出反应物及现象铁在空气中无法点燃,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放出热量。【解答】解:(1)探究浓度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可以从改变浓度这一变量的角度进行实验设计,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加入相同铁丝,记录其不同浓度下颜色变化,另外探究时间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时,选定某一浓度下的溶液,加入铁丝后,记录不同时间的颜色变化,从而得出溶液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结论;故答案为:①将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稀释成4%、8%、12%的硫酸铜溶液备用;②取四支试管分别装入5mL4%、8%、12%、16%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将4根大小相同的铁丝同时放入4支试管内;③在20分钟内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变化,每2分钟记录一次颜色变化情况;④比较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相同时间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同时比较同一浓度硫酸铜溶液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变化,得出溶液浓度和反应时间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而氧气中氧气为100%,两种气体浓度不同,铁在空气中无法点燃,而在氧气中,反应剧烈,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且放出热量;故答案为:铁在空气中无法点燃,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并放出热量。14.(2020•绍兴)做酸碱实验时,小敏将稀盐酸逐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发现一直无明显现象,突然想起忘记加无色酚酞试液。为探究反应的进程,过程如下:(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②盐酸过量③恰好完全反应【实验设计】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步骤二:继续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Ⅰ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白色沉淀猜想②正确Ⅱ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产生气泡猜想②正确白色沉淀猜想③正确(1)对方案Ⅰ的结论进行评价:不正确,反应生成的氯化钡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表达交流】为确定猜想②是否正确,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有AC。A.紫色石蕊试液B.铜片C.铁锈【解答】解:【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②盐酸过量③恰好完全反应。故填:恰好完全反应。【实验设计】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产生气泡,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实验过程如下所示: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Ⅰ重新取样,滴加少量AgNO3溶液白色沉淀猜想②正确Ⅱ重新取样,滴加足量Na2CO3溶液产生气泡猜想②正确白色沉淀猜想③正确(1)方案Ⅰ的结论不正确,反应生成的氯化钡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填:不正确,反应生成的氯化钡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产生气泡,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填:产生气泡。【表达交流】A.紫色石蕊试液遇到显酸性溶液变红色,如果溶液中含有盐酸,滴加石蕊试液时溶液变红色,因此可以用石蕊试液检验;B.铜片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用铜片检验;C.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过程中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因此可以用铁锈检验。故填:AC。15.(2020•宁波)在“探究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小科发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内出现了灰白色沉淀。【提出问题】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提出猜想】小科在老师指导下,猜想灰白色沉淀是下列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①镁;②氯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碱式氯化镁[Mg(OH)Cl]。老师肯定了小科的猜想,并鼓励他继续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步骤一:将上述镁带与稀盐酸反应后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液和灰白色滤渣。步骤二:取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镁粉末,粉末全部溶解。步骤三:取少量灰白色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无其他现象。步骤四:将剩余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实验反思及结论】(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是氯化镁的不饱和(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镁。(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除尽滤渣表面的氯化镁。(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碱式氯化镁。【解答】解:(1)从步骤二可知,灰白色沉淀不可能是氯化镁,因为滤液中能够继续溶解氯化镁,是氯化镁的不饱和溶液。故填:不饱和。(2)从步骤三可知,该沉淀中没有镁,是因为如果还有镁,则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故填:镁。(3)步骤四中将滤渣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是为了除尽滤渣表面的氯化镁,防止对检验碱式氯化镁产生影响。故填:除尽滤渣表面的氯化镁。(4)根据实验探究可知,取洗涤后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稀硝酸和碱式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等物质,氯化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因此该反应产生的灰白色沉淀中一定含有碱式氯化镁。故填:碱式氯化镁。16.(2020•舟山)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实验步骤】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次数AO/mmAB/mmAB/AO1523.5109.50.20922525.5110.00.20933527.0110.50.2097【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94%。(用百分数表示)【思考讨论】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粉末分布不紧密会使空气混入粉末缝隙内,造成初始气体体积变小,当实验结束时,粉末紧密分布,使吸收气体的体积变大,导致最终测试结果偏大。【解答】解:【得出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三次平均值,即可求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氧气含量=0.2092+0.2093+0.2097故答案为:20.94%。【思考讨论】①粉末平铺后,增加了粉末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利用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②粉末不够紧密,造成内部存在间隙,使得初始气体体积变小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测试结果偏大;故答案为: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17.(2020•湖州)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氯化镁于试管中,加入水。(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覆盖镁条表面,阻止了镁与水的继续反应。(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取洗涤干净的后的沉淀,加入试管,加入稀硝酸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元素。【解答】解:(1)氯化镁为可溶性盐,因此可以取沉淀加足量水,观察沉淀是否溶解,判断是否为氯化镁;故答案为:取少量氯化镁于试管中,加入水。(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氢氧化镁难溶于水,因此会覆盖在镁条表面,阻止镁与水接触,反应无法继续进行;故答案为: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覆盖镁条表面,阻止了镁与水的继续反应。(3)碱式氯化镁,可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镁、氯化镁和水,氯化镁与硝酸银可以反应生成硝酸镁和氯化银沉淀,氯化银不溶于硝酸,利用此性质验证氯元素的存在;故答案为:取洗涤干净的后的沉淀,加入试管,加入稀硝酸溶解后,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元素。18.(2020•金华)某兴趣小组对“稀盐酸与石灰石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稀盐酸与石灰石中杂质不反应)。【实验操作】取一块状石灰石于试管中,往试管中加入5毫升稀盐酸。【实验现象】①开始时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②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③试管内溶液无色。【初步分析】(1)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②(填上述实验现象的序号)。【小组讨论】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从液体和固体两条途径进行探究:一是探究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二是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继续探究】(2)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小金的理由是不存在稀盐酸时,反应产生的氯化钙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也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3)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氢离子。(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出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实验结论】在原反应结束时,稀盐酸与石灰石没有恰好完全反应,石灰石中碳酸钙有剩余。【解答】解:(1)反应停止后,某同学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得出了石灰石没有反应完的结论,说明石灰石过量,酸已反应完,支持该同学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反应停止后,试管底部有块状固体残留、固体表面无气泡;(2)对原残留液体是否还有盐酸的探究,有同学取原残留液体,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于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了原残留液体中存在盐酸的结论。但小金认为根据这一现象是不能得出原残留液中存在盐酸的结论,小金的理由是不存在稀盐酸时,反应产生的氯化钙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也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探究原残留液体中是否还有盐酸,真正需要检验的离子是氢离子;(4)探究残留块状固体中是否还有碳酸钙。小丽取原残留块状固体用水洗净后加入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了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于是得出残留块状固体中还存在碳酸钙。故答案为:(1)②;(2)不存在稀盐酸时,反应产生的氯化钙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也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3)氢离子;(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9.(2020•金华)除H2、CO能还原氧化铜外,CH4及其它一些具有还原性的气体也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如: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某拓展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省略),分别对有关气体问题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相关问题。【探究Ⅰ】对已知气体性质的探究。(1)将CH4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规范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①②③(填序号);①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③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探究Ⅱ】对气体组成的探究。(2)气体X可能由H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同学们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对其组成进行探究。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CH4;②根据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的现象,得出气体X中含有H2的结论,请对此结论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不合理,因为甲烷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探究Ⅲ】对未知气体的探究。(3)将某火箭燃料X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根据现象及信息推断并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CuO△¯2Cu+N2+2H2O【解答】解:(1)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所以可观察到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水可以与白色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①②③;(2)①C装置中溶液变浑浊,说明A处生成了二氧化碳,可证明气体X中含有甲烷,故填:CH4;②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说明A处生成了水,但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甲烷与氧化铜反应都会生成水,无法证明气体X中含有H2;故填:不合理,因为甲烷与氧化铜反应也会生成水;(3)A装置中的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B装置中的固体由白色变蓝色,C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说明A处反应生成铜和水,但没有二氧化碳生成。C中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说明生成了氮气。已知燃料X是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X中含有N、H两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可得X为N2H4.由题意可得N2H4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N2H4+2CuO△¯2Cu+N2+2H2O;故填:N2H4+2CuO△¯2Cu+N2+2H220.(2020•湖州)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酸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A.盐酸有漂白性B.氯气有漂白性C.次氯酸有漂白性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不褪色。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3)次氯酸除了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氧气。【解答】解:(1)酸性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实验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故答案为:酸。(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是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使颜色褪去,因此该过程使颜色褪去的是次氯酸,与盐酸无关;制取干燥气体,且不吸收氯气,常用浓硫酸,浓硫酸不吸收氯气,只吸收水蒸气,因此甲中是浓硫酸,为了保证气体充分流经浓硫酸,气体从长管进气;故答案为: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不褪色;。(3)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符合氧气的性质,所以气体为氧气;故答案为:氧气。21.(2019•台州)金属与酸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其反应速率除受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外,还受温度、酸的质量分数、固体表面积大小等因素影响。现探究酸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室提供秒表、图甲器材和颗粒均匀的锌粒、铁片、铜片、2%稀盐酸、4%稀盐酸、2%稀硫酸、碎冰、水等药品。(1)请选择合适器材和药品,设计实验写出步骤(可配图说明)。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试管和广口瓶,往漏斗内加水,液面持续不下降;②装药品;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一定量的水,在试管中加入锌粒,把试管放入烧杯内的冰水中,用铁架台固定,连接好其他装置;③开始反应和测量:打开止水夹,往漏斗中倒入一定量2%的稀盐酸,记录一定时间内量筒中的水量;④取等量的锌粒与4%的盐酸进行反应,重复试验;⑤用铁片代替锌粒,重复上述实验(2)实验结论:其他条件都相同时,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图乙是某资料中铁与2%稀硫酸在恒温条件下,生成氢气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实验结论,对曲线进行适当的修改(在答题纸图乙上用实线画出),使其更合理。【解答】解:(1)要探究酸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进行,不能漏气,要控制反应的温度不变,选择药品要能体现控制变量,通过排水法测定收集氢气的速率,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要注意多重复几次实验,故填: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试管和广口瓶,往漏斗内加水,液面持续不下降;②装药品;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一定量的水,在试管中加入锌粒,把试管放入烧杯内的冰水中,用铁架台固定,连接好其他装置;③开始反应和测量:打开止水夹,往漏斗中倒入一定量2%的稀盐酸,记录一定时间内量筒中的水量;④取等量的锌粒与4%的盐酸进行反应,重复试验;⑤用铁片代替锌粒,重复上述实验;故填: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试管和广口瓶,往漏斗内加水,液面持续不下降;②装药品;在烧杯中加入碎冰和一定量的水,在试管中加入锌粒,把试管放入烧杯内的冰水中,用铁架台固定,连接好其他装置;③开始反应和测量:打开止水夹,往漏斗中倒入一定量2%的稀盐酸,记录一定时间内量筒中的水量;④取等量的锌粒与4%的盐酸进行反应,重复试验;⑤用铁片代替锌粒,重复上述实验。(2)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不是匀速的,是先快后慢,故图象为,故填:22.(2019•杭州)某小组用耐强碱的反应管等仪器组装成如图实验装置,以研究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如下现象:①固体中出现紫红色物质,②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回答:(1)经检验紫红色物质是一种金属单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uO2+3H2△¯2NaOH+2Cu+2H2O(2)若实验过程中包含下列步骤(没有根据操作顺序排列):①停止通H2;②通纯净H2排净装置里空气;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④①。(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②(选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环节中判断洗涤干净的操作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解答】解:(1)经检验紫红色物一种金属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了铜,同时由于试管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水,所以是铜酸钠(NaCuO2)跟H2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铜以及水,配平得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uO2+3H2△¯2NaOH+2Cu+2H2O(2)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遇到氧气不纯可能会爆炸,所以是先通后停,实验过程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或者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相同。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④①。(3)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实验现象,可直接判断氢气发生了化学变化。(4)完全反应后,为了测定固体产物中Cu的质量,要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后晾干、称量。在洗涤环节中判断洗涤干净也就是看铜表面是否残留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显碱性,所以操作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其他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2Cu;2H2O(两空没有先后顺序)。(2)②③④①。(3)②。(4)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检测pH是否等于7(其他合理即可)。23.(2019•湖州)课堂上,老师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试管内壁出现光亮的紫红色。科学兴趣小组重做了这个实验,小明发现试管内壁显砖红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是否产生了别的物质?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资料1:氧化亚铜是砖红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资料2: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CuSO4+H2O于是,小明往试管中加入一些稀硫酸浸泡一段时间后,根据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小明与其他几个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发现加热前:第一小组是在潮湿的试管中加氧化铜粉末的;第二小组氧化铜粉末堆积在试管底部;第三小组氧化铜粉末薄薄地平铺在试管内壁。三个小组其他操作都相同且规范。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第三小组实验虽然很成功,但是实验后试管内壁不容易清洗。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由于氧化铜粉末铺在试管内壁上造成的。如何既让实验成功又不会在试管内壁留下难以清洗的铜?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答】解:(1)得出“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物质中含有氧化亚铜”这一结论,依据的现象是: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变蓝色,试管壁红色变浅;(2)结果是第一、二小组实验后试管内壁都显砖红色,第三小组试管内壁显光亮的紫红色。通过比较分析,试管内壁出现砖红色物质的原因可能是: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故答案为:参与反应的氢气量不足或反应不充分;(3)小明经过思考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他选择一束光亮的铜丝,对铜丝进行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处理,将处理过的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进行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故答案为:绕成螺旋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24.(2019•湖州)小明把去除氧化膜的铝条用线栓好(线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上部,除了观察到事先预计到的现象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现象:反应一开始产生了较多气泡,试管壁发烫;反应较长时间后,铝条周边溶液接近无色透明,铝条以下溶液颜色几乎没变,上下溶液界面清晰,分层明显。(1)事先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铝条外面有红色物质或溶液颜色变浅。(2)解释试管中溶液出现分层的原因:硫酸铝溶液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小。(3)小明对气泡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可能是氢气;可能是二氧化硫;可能是氧气;可能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所以小明同学排除气体是二氧化硫的可能性。(4)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另取相同原料做了该实验,并用尖嘴导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洗涤液中,洗涤液中出现大量气泡,点燃气泡时发出爆鸣声并看到火焰。老师告诉他铝片表面产生的气体就是氢气,检验该气体时,不是直接在尖嘴导管口点燃,而是点燃从洗涤液中冒出的气泡。老师为什么要求小明这么操作?防止爆炸,阻断火焰沿着导管进入制取装置小明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产生氢气呢?小明查阅资料得知,硫酸铜溶液属于酸性溶液,酸性溶液和酸溶液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解答】解:(1)事先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铝条外面有红色物质或溶液颜色变浅;故答案为:铝条外面有红色物质或溶液颜色变浅;(2)解释试管中溶液出现分层的原因:硫酸铝溶液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小;故答案为:硫酸铝溶液的密度比硫酸铜溶液小;(3)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没有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所以小明同学排除气体是二氧化硫的可能性,因为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故答案为:二氧化硫;(4)检验该气体时,不是直接在尖嘴导管口点燃,而是点燃从洗涤液中冒出的气泡,这样可以防止爆炸,阻断火焰沿着导管进入制取装置;故答案为:防止爆炸,阻断火焰沿着导管进入制取装置;(合理即可)25.(2019•温州)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容器编号123456平均时间/秒3.23.85.07.111.119.0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解答】解:(1)由实验一的结果可知,小玻璃罩内高处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快,说明了小玻璃罩内高处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2)实验二可知,玻璃罩内各处的温度不同,所以研究的问题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B组中低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故答案为:(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26.(2019•宁波)常温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产物主要为Fe2O3•nH2O;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为黑色Fe3O4.【提出问题】铁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是否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什么?【查阅资料】①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三种:FeO、Fe2O3、Fe3O4,其中Fe3O4是磁性物质。②FeCl3溶液呈黄色,FeCl2溶液呈浅绿色。【探究】①按图连接实验装置,检查★。向试管内加入铁粉,针筒活塞停在A刻度。②加热铁粉的过程中,活塞发生移动。停止加热后,活塞逐渐向左移动,最终停在B刻度。③用细线吊着洁净铁钉靠近加热后的固体粉末,发现没有粉末被铁钉吸上来。④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实验结论与反思】(1)步骤①中“★”处应填:装置气密性。(2)步骤④、⑤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氧化铁。(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浓度等因素影响。【解答】解:(1)由气体参与的反应,在实验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步骤①中“★”处应填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④向试管内加入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立即出现黄色。⑤另取一些未加热过的铁粉加入到盛有盐酸的试管内,发现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步骤④、⑤产生的气体相同;可知④、⑤产生的气体是氢气;(3)本实验探究的结论是:铁粉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产物是三氧化二铁。(4)结合已学知识和本次探究分析可得,铁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受反应温度,氧气的浓度等因素影响。故填:(1)装置气密性;(2)氢气;(3)氧化铁;(4)浓度。四.解答题(共1小题)27.(2021•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探究样品中的成分,小科进行如下实验:(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过滤。(2)沉淀B的化学式是CaCO3。(3)小科根据实验现象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请你评价小科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解答】解:(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过滤。故填:过滤。(2)沉淀B是碳酸钠和运气好该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是CaCO3。故填:CaCO3。(3)小科的判断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故填: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一年模拟篇一.选择题(共3小题)1.(2021•萧山区三模)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进行的操作正确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A除去氧化钙固体中混有少量碳酸钙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B除去CO2中混有少量的CO点燃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钙滴加适量的碳酸钾溶液,过滤D除去硝酸铜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银加足量铜屑充分反应,过滤【解答】解:A、稀硫酸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方法不正确;B、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方法不正确;C、碳酸钾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除去氯化钙带入氯化钾,该选项方法不正确;D、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得到硝酸铜溶液,该选项方法正确。故选:D。2.(2021•慈溪市模拟)选用试剂检验杂质、除去杂质是科学实验中的常见实际问题,若一种试剂既能检验(或验证)所含杂质、又能除去杂质,我们就称该试剂为“高效试剂”,下列选项中所加试剂(均适量且忽略分离步骤)不能称为“高效试剂”的是()选项主要成分所含的杂质所加试剂AHNO3H2SO4Ba(NO3)2BNaOHCa(OH)2Na2CO3CHNO3Ba(NO3)2CO2DMgCl2MgSO4BaCl2【解答】解:A、H2SO4能与Ba(NO3)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既能检验(或验证)所含杂质、又能除去杂质,能称为“高效试剂”,故选项错误。B、Ca(OH)2能与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既能检验(或验证)所含杂质、又能除去杂质,能称为“高效试剂”,故选项错误。C、Ba(NO3)2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不能称为“高效试剂”,故选项正确。D、MgSO4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既能检验(或验证)所含杂质、又能除去杂质,能称为“高效试剂”,故选项错误。故选:C。3.(2021•温州模拟)已知:氯化氢(HCl)的水溶液是盐酸,溴化氢(HBr)的水溶液是氢溴酸,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溴化氢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上述的操作和相关现象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溴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 B.溴化氢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C.若将紫色石蕊溶液改为酚酞溶液,可看到蓝色喷泉 D.试管内液体的pH<7【解答】解:A、收集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所以可知溴化氢密度比空气大,选项A正确;B、根据②③④现象可知,内部压强减小,说明溴化氢溶于水,使内部气体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试管,形成喷泉,选项B正确;C、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不会看到蓝色喷泉,选项C错误;D、溴化氢溶于水,形成酸性溶液,溶液pH<7,选项D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共2小题)4.(2021•北仑区模拟)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和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1)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K2CO3。(2)由实验1和实验2可推测原营养液一定有(填“一定有”或“可能有”)KCl。(3)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的数目之比为3:2,则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KNO3、Ca(NO3)2、KCl。【解答】解:(1)由实验1可知,加入碳酸钠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钙,即溶液中含有硝酸钙,又因为硝酸钙和碳酸钾不能共存,因此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K2CO3。故填:K2CO3。(2)由实验1和实验2可知,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钾,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硝酸银和氯化钾反应生成了白色沉淀氯化银,因此原营养液一定有KCl。故填:一定有。(3)氯化钾中钾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是1:1,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的数目之比为3:2,则营养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钾,因此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硝酸钾、硝酸钙和氯化钾。故填:KNO3、Ca(NO3)2、KCl。5.(2021•海宁市二模)下列两种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思路一: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思路二: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1)运用思路一: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镁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2)运用思路二: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根据流程回答以下问题。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aCl2+K2SO4═BaSO4↓+2KCl,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钠;步骤②中加入的甲溶液是NaOH(填化学式)溶液。【解答】解:(1)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镁溶液,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再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2)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先加足量的水溶解,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再进行蒸发即可。步骤①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K2SO4═BaSO4↓+2KCl.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钠。步骤②中加入的甲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其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1)硫酸镁;(2)BaCl2+K2SO4═BaSO4↓+2KCl;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钠;NaOH。三.实验探究题(共15小题)6.(2021•南湖区二模)科学规律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1)小明同学按照如图实验进行验证。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反应前后天平依然平衡,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2)小明想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较快地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了以下设想:【提出设想】设想一: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设想二:用更活泼的金属锌代替铁钉。【实验验证】小东将以上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一烧杯中换成饱和硫酸铜溶液①1小时后溶液颜色几乎不变;②天平读数不变;③铁钉表面有变化。实验二铁钉换成锌粒①溶液颜色明显变浅;②天平指针右偏;③锌粒表面有变化。【实验分析】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一(选填“一”或“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实验一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C(填序号)。A.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B.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C.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D.水也参与了该反应,但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水太少(4)实验二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老师提醒小明,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锌和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氢气逸出装置。(5)小明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究得出:向实验一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将实验二中的烧杯换成如图所示装置,并对此装置增补一种物品就能达到实验目的,请你说出增补的物品和方法在导管口系一个塑料袋。【解答】解:【实验分析】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一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填:一。(3)实验一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填:C。(4)实验二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锌和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氢气逸出装置。故填:锌和酸反应生成了氢气,氢气逸出装置。(5)增补的物品和方法:在导管口系一个塑料袋,形成密封装置。故填:在导管口系一个塑料袋。7.(2021•温州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月饼包装袋中发现了脱氧剂,于是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食品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缓慢氧化消耗氧气,如图甲。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排水法测出锥形瓶的体积V1;③在量筒中加入V2的红墨水,将导管的一端浸入量筒液面以下;④将食品脱氧剂平铺在拱型支架上,放入锥形瓶中,并迅速塞紧塞子,使瓶中导管末端伸入锥形瓶底部;⑤数小时后,待量筒液面不再下降,上下移动锥形瓶至液面与量筒内液面相平,读出量筒读数为V3;⑥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微热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该兴趣小组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用题目中的字母表示为V2-(3)图乙为教材“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止水夹,而图甲实验一般不需要止水夹的因是图乙中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内气压变大,不用止水夹气体会从烧杯内导管口逸出;图甲中铁粉缓慢氧化常温反应,气体不逸出。【解答】解:(1)该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微热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填: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微热锥形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铁粉缓慢氧化消耗氧气,装置内气压减小,流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即为:V2﹣V3,锥形瓶内空气的体积为:V1,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V2-V(3)图乙中反应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冷却到室温后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差,水流入集气瓶。但由于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内气压变大,不用止水夹气体会从烧杯内导管口逸出;图甲中铁粉缓慢氧化,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气体不会逸出,不需要止水夹,故填:图乙中红磷燃烧放热,集气瓶内气压变大,不用止水夹气体会从烧杯内导管口逸出;图甲中铁粉缓慢氧化常温反应,气体不逸出。8.(2021•岱山县一模)小科同学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固体A和溶液B。(1)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①CaO+H2O═Ca(OH)2;②Ca(OH)2+Na2CO3═2NaOH+CaCO3↓。(2)在探究固体A的成分时,小科同学通过分析提出了二个假设:假设一:固体A中只有CaCO3;假设二:固体A中含有CaCO3和Ca(OH)2;含有Ca(OH)2的理由是Ca(OH)2微溶于水。在验证假设过程中,小科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现象,假设二成立。(3)在探究溶液B中的溶质成分时,小科同学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分析又提出了三个假设:假设一:溶液B中的溶质是NaOH;假设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