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2-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深圳专用)_第1页
必刷卷02-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深圳专用)_第2页
必刷卷02-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深圳专用)_第3页
必刷卷02-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深圳专用)_第4页
必刷卷02-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深圳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化学考前信息必刷卷02化学(深圳专用)2023年深圳中考化学试卷结构和内容发生较往年相比未发生较大变化!2023年化学试卷共16题:12(选择题)+1(实验探究题)+1(科学探究题)+1(工业流程题)+1(计算题),根据最新考试信息以及模拟考试可以发现:在知识结构方面,会更加着重于实验基础的落实和实验设计与探究,注重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于课本又尽量结合于生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大学科思想;在试卷难度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对于基础知识点的综合需要提高进警惕。通过对考试信息的梳理以及教学研究成果,预测:第13题的会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注重书本和综合性,难度不大但会比较细致;46题依旧会是中考综合题型,重点考察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物质的性质。另外,在13题(气体的制取实验)中,注重与物质的除杂和分析,尤其对于可溶性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进行了类比,来源于书本但进行了适当创新。第14题(科学探究题)则是注重了概念的辨析,不仅糅合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分析,还对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进行了探讨,但是考察问题却是学生书本上的知识点,既落实了课本的重要性,也对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进行了考量;计算题则是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相对来说本卷的难点主要侧重于第14题和16题,因此在选择题的选取上侧重于基础的考察和落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卷共16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4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K39Ca40Mn55Fe56Cu64Zn65Ba137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18题每小题1.5分,912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B.食品袋里充入氮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C.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可适当减少“白色污染”D.汽油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的原理【答案】D【解析】A、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说法不符合题意;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保护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说法不符合题意;C、使用可降解塑料能使生活中的塑料垃圾减少,可以缓解白色污染,说法不符合题意;D、汽油能够溶解油污,则可以去除油污,汽油没有乳化作用,说法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测定溶液pHC.称量固体D.稀释浓硫酸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不符合题意;B、用pH试纸测量液体的pH时,先把pH试纸放在点滴板上,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即可,符合题意;C、用称量固体药品时,应把砝码放在右盘,药品放在左盘,但是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0.1g而不能准确称量12.25g,不符合题意;D、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下列化学符号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A.2N:表示两个氮元素B.2SO3:表示两个三氧化硫分子C.Cu2+:表示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D.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答案】B【解析】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2H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故不符合题意;B.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分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2SO3中的2表示两个三氧化硫分子,故符合题意;C.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Cu2+中的2表示一个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不符合题意;D.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N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4.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通过煤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产品,有很多用途,其中汽油、煤油等可以作为液体燃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B.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等多种产品的变化是化学变化C.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污染空气的主要物质D.煤是复杂的混合物,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答案】D【解析】A.煤加工成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石油分馏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的分离操作,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煤中除了含有碳元素外还含有硫、氮等元素,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是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成分,故C不符合题意;D.煤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钙>钪B.镁原子和钪原子最外层都是2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C.最外层电子数:镁>钠D.镁和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处于同一周期【答案】C【解析】A、相对原子质量:钙<钪,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镁原子最外层是2个电子,钪原子最外层是3个电子,化学性质不相似,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C、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该选项说法符合题意;D、钙元素在第四周期,镁元素在第三周期,该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6.生姜中含有的姜油酮(C11H14O3),有辛辣刺激的味道,可溶于乙醇,具有镇痛、解热等作用。下列关于姜油酮的说法正确的是()A.姜油酮中含有臭氧分子B.姜油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1:14C.姜油酮属于氧化物D.姜油酮溶于乙醇不能形成溶液【答案】B【解析】A.根据姜油酮的化学式可知,姜油酮是由姜油酮分子构成的,所以姜油酮中只含有姜油酮分子,不含有臭氧分子,故不符合题意;B.根据姜油酮的化学式可知,每个姜油酮分子中含有11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所以姜油酮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1:14,故符合题意;C.根据姜油酮的化学式可知,姜油酮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虽然姜油酮中含有氧元素,但是元素的种类多于两种,所以姜油酮不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姜油酮可溶于乙醇,即姜油酮能分散到乙醇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姜油酮溶于乙醇能形成溶液,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微粒的性质,按图示进行实验,并借助传感设备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氨气极易溶于水)。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B.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C.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D.该实验不能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答案】B【解析】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a,故A不符合题意;B.氨气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故B符合题意;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0~1min,氨气也是不断运动的,该段时间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没有运动到传感器位置,故C不符合题意;D.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该实验能证明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近日,我国科学家通过电催化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乙酸(CH3COOH),再用乙酸合成葡萄糖。下图是部分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剂在反应后质量减小B.该技术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有重要意义C.反应后碳元素质量减少D.生成的O2与CH3COOH的分子个数比为1:2【答案】B【解析】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B.该技术可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乙酸,再用乙酸合成葡萄糖,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有重要意义,故符合题意;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碳元素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氧气与乙酸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9.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B.1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C.20℃时,20gKNO3能完全溶于50g水D.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答案】D【解析】A、没有指明温度,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大小,不符合题意;B、1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g20g+100gC、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0g,所以20gKNO3不能完全溶于50g水中,50g水最多溶解15gKNO3,不符合题意;D、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故答案为:D。10.鉴别、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目的通过对应实验操作能达到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A鉴别黄铜与铜片相互刻画B除去FeSO4溶液中的CuCl2加足量铁粉,过滤C鉴别CO和CH4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D除去CaO中的CaCO3加足量水、搅拌、过滤【答案】A【解析】A、将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留下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大,符合题意;B、加入足量铁粉,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去反应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亚铁,不符合题意;C、分别点燃,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均发出蓝色火焰,观察火焰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D、加入足量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除去碳酸钙,但是也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1.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等质量的金属铁、锌和铝,然后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盐酸,下列能正确反映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的是()A. B.C. D.【答案】A【解析】横坐标表示的是加入盐酸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气中的氢元素来自盐酸,在金属过量的时候,反应的盐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盐酸过量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反应后的化合价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呈正比,铁:256,锌:265故答案为:A。12.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ABC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证明CO2与NaOH反应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将石蕊试液浸过的干花和湿花分别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湿花变红,干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不符合题意;B、该实验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锥形瓶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燃烧,锥形瓶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C、图中实验U型管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可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故不符合题意;D、软塑料瓶变瘪了,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造成的,也可能是与氢氧化钠反应造成的,不能证明CO2与NaOH反应,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本题共4大题,共30分。13.(7分)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组合,制取并收集氧气或二氧化碳。请回答:(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0.5分)(2)实验室可以按照“②→⑦→再用⑦→”(填序号)(0.5分)的装置顺序制取纯净的CO2气体,从下面选项中选取合适的试剂放入第一个⑦装置的是(填序号),第二个⑦装置盛放的试剂作用是。A浓硫酸B烧碱溶液C饱和碳酸氢钠溶液D纯碱溶液(3)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时,方法之一:向长颈漏斗内加水,使底端形成液封,用铁夹夹紧胶管,双手紧贴容器外壁,一会儿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看到长颈漏斗颈中有现象,证明气密性好。(4)用如图中的③装置可以制造十分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将烧瓶内的CO2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填字母序号)仍可产生“喷泉”现象。A.SO2B.H2C.COD.N2(5)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收集一瓶(100mL)含氧气体积分数为80%的气体。收集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为(填最简整数比)。【答案】(1)①⑤或①⑥(2)⑤;C;干燥气体(3)液柱上升(4)2NaOH+CO(5)3:1【解析】(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⑤,氧气不易溶于,可用排水法收集,选择收集装置⑥,故选择的装置组合是①⑤或①⑥。(2)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往往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欲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除去水蒸气,所以可以按照“②→⑦→再用⑦→⑤”(填序号)的装置顺序制取纯净的CO2气体,除去氯化氢气体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放入第一个⑦装置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答案为:C,第二个⑦装置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其作用是干燥气体。(3)检验装置②的气密性时,方法之一:向长颈漏斗内加水,使底端形成液封,用铁夹夹紧胶管,双手紧贴容器外壁,一会儿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看到长颈漏斗颈中有液柱上升现象,证明气密性好。(4)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Na2CO3+H2(5)设通入空气的体积为x,则通入氧气的体积为100mLx,有:15x+100mL−x14.(8分)同学们对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进行如下探究(盐酸与氯化氢的甲苯溶液的微观示意图1、图2所示)。【提出问题】氯化氢气体与盐酸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资料链接】①氯化氢与甲苯不发生化学反应②氯化氢气体也可溶于甲苯(一种有机溶剂),氯化氢的甲苯溶液中氯化氢以分子的形式存在。③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会有氯化氢逸出。【分析与猜想】(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填微粒符号)(2)氯化氢与盐酸的化学性质可能不同,猜想的理由是。(3)【实验准备】制取氯化氢的甲苯溶液(如图所示)①D中装有用实验室常见的某种物质浓溶液浸湿的棉花,其目的是除去尾气中的氯化氢,且该物质与氯化氢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该物质可以是(写化学式),反应类型是。(4)【进行实验】用盐酸和氯化氢的甲苯溶液进行对比实验。

现象解释与氧化铜作用盐酸:化学方程式: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无明显现象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与紫色石落试剂作用盐酸:紫色石蕊试剂变为红色氯化氢的甲苯溶液:氯化氢在甲苯中没有解离出氢离子【实验结论】氯化氢与盐酸气体的化学性质不同。【答案】(1)H2O(2)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3)NaOH(合理即可);复分解反应(4)墨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O+HCl=CuC1【解析】[分析与猜想](1)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在盐酸中存在氢离子、氯离子和H2O;(2)氯化氢和盐酸的化学性质可能不同,猜想的理由是:它们的微观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实验准备]①D中装有用实验室常见的某种物质浓溶液浸湿的棉花,其目的是除去尾气中的氯化氢,且该物质和氯化氢反应只生成盐和水,该物质可以是氢氧化钠,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进行实验]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CuO=CuCl2+H2O,过程中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是因为盐酸能电离出氢离子,从而使紫色石蕊变红。15.(7分)某小组的同学为了将氯化钠和氯化钙两种固体分离,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根据上述操作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2)B物质是(填化学式),滤液中的溶质有。(3)操作②的名称是,操作④的名称是。(4)在进行第⑤步操作前,应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其目的是,有关化学方程式为。【答案】(1)使CaCl2完全反应(2)CaCO3;NaCl、Na2CO3(3)过滤;蒸发结晶(4)使Na2CO3完全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解析】(1)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与碳酸钙沉淀,能够将化合物中的氯化钙转化为氯化钠达到除杂目的,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能够使氯化钙完全反应,故填使CaCl2完全反应。(2)操作②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与碳酸钙沉淀,所以B为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操作②中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与碳酸钙沉淀,过滤后溶液中含有NaCl,由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过量,其中还含有Na2CO3,故填NaCl和Na2CO3。(3)操作②将沉淀与溶液进行了分离,能够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操作④将可溶性的氯化钙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能够将全部可溶性固体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操作是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4)由图可知,滤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与碳酸钠,为得到纯净的氯化钠,蒸发前要除去滤液中的碳酸钠,加入足量的盐酸能够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