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2022年八年级语文_第1页
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2022年八年级语文_第2页
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2022年八年级语文_第3页
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2022年八年级语文_第4页
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2022年八年级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09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B.这首诗的用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C.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现得淋漓尽致。D.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2)这首诗内容单纯,但抒发的情感却很强烈,请从用词或修辞角度来赏析。(1)【答案】C【解析】C错误,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不是表现劳动者的勤劳。(2)【答案】示例——用词: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意思相近即可)示例——修辞:设问,自问自答的形式,强化语言效果,让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引人注意。(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由“式微式微”在诗中间隔出现了两次,是反复。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2.阅读《式微》完成下列小题。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诗中的“式微”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答案】天黑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式微”的意思就是天黑了,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2)【答案】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成重章叠句,营造了特别的氛围,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还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3.赏析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B.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C.全诗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D.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也是常见的。(2)在章节表现形式上,该诗采用了①______的形式,其突出的表达效果是②______。(1)【答案】D【解析】“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也是常见的。”有误。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故选D。(2)【答案】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的特点。4.赏析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①,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释]①挑(tāo)兮达(tà)兮:独自徘徊的样子。(1)诗歌前两章采用_______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1)【答案】重章叠句(重章复沓)【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辨析。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和“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可知,诗歌前两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2)【答案】这里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意思是: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5.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从炼字的角度解析“城阙辅三秦”一句中“辅”字的妙处。(2分)(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解析。(2分)(1)【答案】“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辅”是护卫的意思,长安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出一片雄伟气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突出了都城长安在关中地区的环绕护卫之下雄浑阔大的气势。(2)【答案】诗句一改过去送别诗的黯然情调,表现出昂扬、乐观、豪放的情怀,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出来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这两句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以积极昂扬的情感宽慰和劝勉离别赴任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6.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分)(1)【答案】“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解析】考查对诗句中的词语的理解。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分析作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宦游”是出外做官。“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无为”是“无须,不必,不要”的意思。(2)【答案】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低沉、伤感的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解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出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是永恒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情厚意的不朽名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7.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试品析“波撼岳阳城”中的“撼”字的艺术效果。(2分)(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答案】“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激荡宏大的气势。【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波撼岳阳城”意思是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撼”是摇动的意思,这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气势。(2)【答案】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以便为国效力的愿望。【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把握。诗的最后两句,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据此理解作答。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A.首联“平”“涵”“混”等词富有表现力,写出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宏伟景象。B.颔联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表现出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壮观和汹涌澎湃的气势。C.诗的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赠张丞相”的实意,委婉含蓄。D.尾联以垂钓者喻“张丞相”,借“临渊羡鱼”的典故抒发了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答案】D【解析】D.尾联以垂钓者喻“张丞相”,借“临渊羡鱼”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张丞相能够引荐自己,得到为朝廷效力的机会。“抒发了对张丞相的羡慕之情”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9.阅读《关雎》,完成下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请简析“悠哉悠哉”一句中连用两个“悠”字的妙处。(2分)(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1)【答案】“悠”,形容其长夜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用两个“悠”字,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致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意对即可)【解析】考查对词语的表现力的把握。注意“悠”不是悠闲,而应该是担心,担心自己想念的那位女子,并且配合“辗转反侧”的动作,表现男主的爱慕、思念等复杂的感情。从修辞的角度看,两个“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是为了强调,强调了男子苦闷焦虑的心情。当然也可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解析。总之,一定要解析出词语对表达人物情感的意义。(2)【答案】《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以“乐而不淫”;写男子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以“哀而不伤”。(意对即可。)【解析】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意思是: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男子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女子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与追求的过程,美好、喜悦而不低俗;所谓“哀而不伤”,即写出男子对女子求之不得的苦闷、焦虑,又写出求之而得时的高兴、热闹情景。《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故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0.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写出男子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追求的想法。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写出男子求之不得,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C.“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写出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幻想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他寤寐求之的愿望。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男子对心上人的热烈追求。(2)《关雎》是《诗经》首篇,短小的诗篇典雅美好。请你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描写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3)《诗经》经常使用兴的手法。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请你阅读《关雎》,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如何运用兴这种手法的。(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意思是: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热切追求,得不到“淑女”是心里苦恼,辗转反侧,日日思念,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的忧思;“夜不能寐,有所失望的心情”表述有误;故选B。(2)【答案】参差不齐的的荇菜在流水中摇曳着,采摘的人左采右采,不停忙碌着。美丽贤淑的女子啊,使男子奏起琴瑟,以悠悠之声抒发着爱慕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的画面描绘。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象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意思是;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画面描绘示例:参差不齐的荇菜随着风儿和流水在飘摇着,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荇菜。贤良美好的女子啊,君子弹起鼓瑟来吸引着远处的淑女,你可曾听到鼓瑟声中我对你的爱慕。(3)【答案】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作者以雎鸠鸣叫求偶的行为兴起君子思慕淑女的行为,借助鸟的行为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中运用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可知,诗文先吟咏雎鸠通过鸣叫吸引对方,追求爱情起兴,引出君子对美丽贤淑女子的爱慕与追求,通过雎鸠鸣叫的行为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热切追求,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运用了“兴”的手法。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7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请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2分)(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3)从“白露为霜”至“白露未已”从“在水一方”至“宛水中沚”,从“道阻切长”到“道阻且右”这些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效果?(3分)(1)【答案】示例: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2)【答案】D。【解析】这首诗抒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而没有绝望情绪的流露。(3)【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显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通过诗中主人公不停地追寻伊人的过程,可以间接反映出伊人的美丽动人。“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故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地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面给人留下了更生动、鲜明的印象。(1)【答案】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解析】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在常见的表现手法中,托物起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起兴,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诗句中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通过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作用,特别是对表现人物心情的作用。(2)【答案】A【解析】《蒹葭》和《关雎》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关雎》长于叙事,而《蒹葭》则没有明确的故事。13.阅读《石壕吏》,完成后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2)请你赏析“独与老翁别”一句中的“独”字一词的表达效果。(1)【答案】舍己为家人,支持国家平息安史之乱(战乱)。(1)【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翻译: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2)理解。在家里三个儿子奔赴战场,两个儿子战死的情况下,面对国家的征兵,老妇人主动提出要去战场,进而保全自己的丈夫、儿媳等人,看出她舍己为家人,支持国家平息安史之乱(战乱)。(2)【答案】“独”字一词暗示了老妇人已被抓走,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独与老翁别:只和老翁告别。“独”是单独的意思,突出这里只有老翁,没有老妇人了,引发读者的联想,老妇人已经被带去战场了。(2)昨天还是夫妇两人,今日只剩老翁一人,家人离散,被迫分离,而分离的原因则是战争,一个“独”字,写出了老翁和作者的痛苦的心情,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14.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回答后面问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______)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2)杜甫忧国忧民,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_______”,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________”。(1)【答案】A【解析】A“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2)【答案】诗圣诗史【解析】杜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15.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从修辞角度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2分)(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解。(2分)(1)【答案】比喻。把又冷又硬的被子比作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子的破旧、硬和冷,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窘迫。(1)【解析】考查赏析诗句。这两句诗意为: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前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布做的被子比作铁。被子盖了多年,布面发硬,冷得像铁一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被子的破旧与冷硬。通过这一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因为战乱多年,颠沛流离而造成的贫困与窘迫,不禁让人生出同情之心。(2)【答案】.诗人从当时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现实的不满。【解析】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这几句诗意为: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作者由自己贫穷窘迫的生活想到天下贫寒的士人,想到他们也如同自己一样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发出感叹:希望天下的寒士都能住进能遮风挡雨的屋子里,即使狂风暴雨,他们也能安然如山,绽放笑颜。作者身处窘境,却心情天下。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1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2)结尾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案】群童“抱茅”不单是“欺我老无力”,更是为了突出诗人与群童生活的穷困。作用:为结尾诗人发出的感慨埋下伏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需结合后文对自己生活状況的描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兩脚如麻末断绝”分析“欺”的原因;结合最后一段作者的理想抱负思考作用。作者写这些顽童竟然敢当着面像强盗一样地胆大妄为,公然抱起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细品诗意,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不听招呼地抱走那么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二段,实为结尾的伏笔。不因穷困,何至有此!正因为“四海穷困”的现实,才产生“广厦万千庇寒士”的崇高愿望。为下文的感叹和抒情埋下伏笔。(2)【答案】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献身精神。【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17.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A项有误,“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的身份;B项有误,“何所营”引出卖炭翁卖炭的目的;D项有误,“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希望天气寒冷,可以卖出更多炭的心理。故选C。(2)【答案】身上衣(裳)、口中食【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作答时要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从这一设问句可知,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18.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叙事诗先讲述了卖炭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和驾车运炭的经历,接着写了老人“卖炭得钱”的期望破灭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揭露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实。(2)古诗中叠词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说说本诗所用的两处叠词是如何刻画人物、表达诗人情感的。(1)【答案】①.伐薪烧炭②.无奈(或悲愤,或绝望)③.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根据“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知,本首叙事诗先写卖炭翁辛苦的在南山烧炭的事,即伐薪烧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卖炭翁驾车运炭的经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写宫使仗势欺人,“手把文书口称敕”后就将炭车拉走,卖炭翁却“惜不得”,表现了老人“卖炭得钱”的期望破灭之时的无奈、悲愤、绝望;写翩翩而来,轻轻松松的就将卖炭翁的炭拉走了,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蛮横无理的宫使与劳苦悲惨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宫市”掠夺的本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揭露了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2)【解析】示例:“苍苍”写出了卖炭翁两鬓花白,突出了他苍老、生活艰辛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翩翩”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诗人对他们掠夺百姓无耻行径的憎恶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是:两鬓斑白十指漆黑。“苍苍”表现了卖炭翁两鬓斑白;联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可知,正是卖炭翁辛苦在南山烧炭,辛苦、劳累,才使得他两鬓花白,“苍苍”一词体现了卖炭翁苍老、生活艰辛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翩翩两骑来是谁”意思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翩翩”指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的样子;联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费尽力气烧炭、拉炭只为满足衣食这些基础的生活;但是“两骑”翩翩而来,轻轻松松的就将卖炭翁的炭拉走了,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蛮横无理的宫使与劳苦悲惨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宫市”掠夺的本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他们掠夺百姓无耻行径的憎恶之情。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颔联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什么特点?(2)“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请分析理由。(1)【答案】幽深清静【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①)翻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②分析。“幽处”写出了竹林的深,形成幽深的环境,“花木深”写花木的繁多,禅房被繁多的花木掩映,写出了环境静谧,故颔联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幽深清静。(2)【答案】不矛盾,这是以声衬静(以动写静)的方法。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它使这幽静的禅院更为空寂。【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①翻译。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②分析。只听到敲钟击磬的声音,天地间其他的声音都消失了,反过来,用清晰的钟磬音衬托天地的安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更突出了禅院的幽静、空寂。③故不矛盾。20.阅读下面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根据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作答,A中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而不是对仕途生活的向往。A错,故选A。21.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2~13题。(每小题2分,共4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答案】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解析】考查对诗歌句子的理解。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句子画面,力求语言生动形象。(2)【答案】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解析】考查对诗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22.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2)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1)【答案】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联想,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意象有青山,指青翠的山峦;白水,指波光粼粼的流水。北郭是城墙的北面,东城则是城的东边。横和绕是首联最生动形象的两个动词,分别可以翻译为横卧和围绕。将词语组织起来,我们可以看到“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面对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即可构成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2)【答案】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进一步衬托了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情谊深沉,委婉含蓄。(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尾联中“挥手”的动作,正是表明诗人即将与友人别离。诗人的内心感受虽然没有直说,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份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真意切。“萧萧班马鸣”化用了《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的典故,诗人和友人挥手离别之际,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马的嘶鸣声如同别离之声,也更委婉而深沉地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间这份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23.古代诗歌阅读(7分)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写到的景物有缺月、疏桐,描写了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B.“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C.“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表达了作者无比悲伤忧愁不已的心情。D.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写出你对它的赏析。(4分)(1)【答案】C【详解】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C项错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可以理解到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2)【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语意、手法、感情、效果等角度写。【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下片表面描写的意象是孤鸿,实则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不肯栖”、“沙洲冷”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寂寞”一词点题。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答案】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赏析。解答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意思是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诗歌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与作者情感分析。词句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梄“,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25.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这首词虽在咏梅,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意在言外,这种写法是什么?作者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呢?(1)【答案】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创设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寂寞开无主”意思是“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描绘了梅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的遭遇;“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意思是“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描绘了黄昏来临梅花又被风吹雨打的遭遇。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自然是人迹罕至,渲染了寂寞、苦闷、凄清的氛围。(2)【答案】托物言志(象征),以梅花自喻,以梅花悲惨的际遇和傲然不屈,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自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解析】.此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的辨析以及作者情感的分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表达了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6.阅读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下列选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陆游是唐代著名词人,他对梅花情有独钟,歌咏梅花的诗词有一百多首。B.“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梅花的所处环境,下片托物言志。C.作品以草木无情、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暗喻人事,“妒”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D.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文学常识、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了解这首词的内容,逐项分析可以看出,A项表述错误,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1.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诗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绝句幽谷①那堪更北枝②,年年自分③著花④迟。高标逸韵⑤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注释】①幽谷:深幽的山谷。②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③自分(fèn):自己料定。④著花:开花。⑤高标逸韵:高尚的品格,俊逸的风韵。陆游的这两首诗词,对梅花的描写都巧妙地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各举一例,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案】《卜算子·咏梅》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衬托梅。开放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寂寥荒寒、倍受冷落;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词人以艰难、恶劣的处境衬托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梅花绝句》“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等词语一再描写环境之艰苦,生长条件之恶劣,以此来衬托梅花“高标逸韵”的品格和风韵。(意近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卜算子·咏梅》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意思是: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驿站”是偏僻、人烟稀少之地;“断桥”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破桥;“黄昏”时的“风雨”更是对花的一种摧残;所以这些表示环境的词语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衬托了梅的形象。在这种环境之下梅花独自开放,不与群花争艳,更好地体现了梅花的高洁傲岸的品质。《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的描述中,“幽谷”“北枝”意思是:生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是它的开花时间。“层冰积雪”,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酷烈的严冬时节。“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用环境描写表现了在严酷的环境中含苞待放表现出梅花的顽强,坚韧、高洁,烘托出一种梅花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和风格。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衬托的手法即可。2.阅读《石壕吏》和《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阅读两首诗,填写表格。主人公遭遇作者态度老妇自请应河阳役①卖炭翁②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2)这两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把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与描写中。请从上面两处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1)【答案】①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②生活之困苦,烧炭运炭之艰辛。【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第一空:老妇之所以“自请应河阳役”,去给官兵做饭,是因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已无壮年男丁去服兵役,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第二空:《卖炭翁》表达了作者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的罪恶,是以一个“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的。“伐薪烧炭南山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写南山烧炭、雪地拉炭车等内容表现卖炭翁烧炭卖炭的艰辛,谋生的困苦;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卖炭翁的炭又遭官府掠夺,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现了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2)【答案】示例一:“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劳动人民)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有“仅仅、只”之意;“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去河阳去应征,去为部队准备早餐;通过写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侧面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联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卖炭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此句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乙]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②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③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落梅》写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②骚人:泛指忱愁失意的文人或诗人。③谬:不合情理的。(1)《落梅》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1)【答案】示例一:颔联运用典故。“过岭”“赴湘”分别用了韩愈贬谪潮州旧事,和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质的赞美,对命运坎坷却坚守节操志士的赞颂。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作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形象描绘出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解析】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的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可见将“落梅”比作了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可见是借物喻人与用典的写法。(2)【答案】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都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解析】考查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一句的意思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为伍,然而偶粘在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的意思是:即使凋谢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香气。本诗中“乱点莓苔多莫数”与陆游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都是写梅花零飘落的情景,这是内容上的相同。从表达情感上看,“乱点莓苔多莫数”“零落成泥碾作尘”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衣袖久犹香”和“只有香如故”表面上赞美了梅花凋零飘落但香气却经久不灭的品质,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等有志之士。4.阅读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①____。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②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2)《关雎》《蒹葭》是《诗经》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经》的艺术特色。在刻画形象上,两首诗共同展现了一个_______的女子形象。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_______________”两句起兴,写出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思慕;《蒹葭》每章的前两句都以秋景起兴,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