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_第1页
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_第2页
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_第3页
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_第4页
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TOC\o"1-2"\h\u14965第一章农业标准化生产概述 4149711.1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 4212721.2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25887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5270412.1土壤类型与特性 54572.1.1黏土土壤 520432.1.2沙土土壤 526422.1.3砂壤土土壤 54382.1.4酸性土壤 5104352.1.5碱性土壤 5129582.2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5255902.2.1土壤改良剂应用 6162272.2.2土壤深耕与旋耕 626082.2.3土壤轮作与间作 6205422.2.4覆盖栽培 64515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6158582.3.1土壤样品采集 697282.3.2土壤物理性质检测 6111602.3.3土壤化学性质检测 649822.3.4土壤生物学指标检测 671962.3.5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6725第三章农田水利与节水灌溉 6185203.1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 6224533.1.1规划原则 6253783.1.2规划内容 7186273.1.3建设要求 789163.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 7193773.2.1节水灌溉技术 7256253.2.2节水灌溉设备 7310603.3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861383.3.1管理制度 8296813.3.2维护措施 8326453.3.3水资源保护 826832第四章农作物品种选择与繁育 824394.1品种选择原则与方法 8203644.1.1原则 828584.1.2方法 8237394.2品种繁育技术 947314.2.1繁育目标 927754.2.2繁育方法 9189754.2.3繁育技术要求 9295984.3品种评价与推广 9245214.3.1品种评价 9177284.3.2品种推广 1011044第五章育苗与移栽技术 10148595.1育苗技术 103385.1.1育苗基质选择 10282825.1.2种子处理 10166935.1.3播种 1043155.1.4苗期管理 10181965.2移栽技术 11324755.2.1移栽时间 11108485.2.2移栽密度 11186185.2.3移栽方法 11324155.2.4移栽后管理 1138425.3设施农业育苗与移栽 11227395.3.1温室育苗 1158625.3.2拱棚育苗 1194175.3.3移栽机械 1147965.3.4水肥一体化 1129241第六章施肥技术与管理 11182276.1肥料种类与特性 11244836.1.1有机肥料 11151456.1.2化学肥料 12146636.1.3生物肥料 12203076.2施肥原则与方案 12216766.2.1施肥原则 12174346.2.2施肥方案 12137136.3施肥设备与操作 12100686.3.1施肥设备 12121006.3.2施肥操作 1212478第七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1334917.1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1329227.1.1病虫害种类识别 13274917.1.2病虫害监测 1315230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13182537.2.1生物防治 1327997.2.2化学防治 13144747.3综合防治技术 14320377.3.1农业防治 14251507.3.2物理防治 1422167.3.3生态防治 1422987.3.4预防措施 143908第八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 142128.1收获时间与方法 1441708.1.1收获时间 1484858.1.2收获方法 15117338.2储藏设施与管理 1549158.2.1储藏设施 1595328.2.2储藏管理 15152028.3储藏病害防治 1571988.3.1物理防治 15144858.3.2化学防治 15283198.3.3生物防治 155092第九章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 15206969.1农业机械化技术 16191699.1.1概述 16257409.1.2主要农业机械化技术 16289099.2农业信息化技术 16116659.2.1概述 16185589.2.2主要农业信息化技术 16252449.3农业智能化发展趋势 17315519.3.1概述 17177439.3.2主要发展趋势 174201第十章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71732610.1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173144410.1.1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 173032610.1.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17934910.1.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对农业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172736410.1.4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 171940610.1.5推广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172353110.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72616310.2.1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与处理,提倡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172404710.2.2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生物质炭等。 17811310.2.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72290610.2.4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业废弃物附加值,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1829110.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展望 182164510.3.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182427210.3.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181829310.3.3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183082610.3.4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82491110.3.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验。 181587710.3.6构建多元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注重发挥企业、农民合作社、科研院所等各方的积极作用。 18第一章农业标准化生产概述1.1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生产,可以保证农产品在品种、质量、安全性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2)增强农业竞争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3)保障食品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强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2)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广泛。在农业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大量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如设施农业、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3)标准化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各地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了农业产值,促进了农民增收。未来,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标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将更加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市场需求。(2)标准化生产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将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标准化。(3)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智能化水平。(4)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农业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5)农业标准化生产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对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2.1土壤类型与特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了解土壤类型与特性,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常见的几种土壤类型及其特性。2.1.1黏土土壤黏土土壤质地较重,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保肥性,但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其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2.1.2沙土土壤沙土土壤质地较轻,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好,但保水性和保肥性较差。其有机质含量较低,适合种植花生、大豆等作物。2.1.3砂壤土土壤砂壤土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沙土之间,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适合种植多种作物。2.1.4酸性土壤酸性土壤pH值较低,含有较多的铝、铁等元素,适合种植茶树、橡胶等作物。2.1.5碱性土壤碱性土壤pH值较高,含有较多的钙、镁等元素,适合种植甜菜、向日葵等作物。2.2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采取相应的管理与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2.1土壤改良剂应用土壤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土壤改良剂有石灰、石膏、有机肥等。2.2.2土壤深耕与旋耕土壤深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旋耕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2.2.3土壤轮作与间作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传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2.4覆盖栽培覆盖栽培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2.3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定期进行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有助于了解土壤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2.3.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2.3.2土壤物理性质检测检测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等物理性质,评估土壤结构状况。2.3.3土壤化学性质检测检测土壤pH值、有机质、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评估土壤肥力水平。2.3.4土壤生物学指标检测检测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等生物学指标,评估土壤生态系统状况。2.3.5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为土壤管理与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章农田水利与节水灌溉3.1农田水利规划与建设3.1.1规划原则农田水利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障农业生产需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遵循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3)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因素,科学布局;(4)注重生态保护,减少对环境的影响;(5)便于管理,降低运行成本。3.1.2规划内容(1)水源规划:合理选择水源,保证水量、水质满足灌溉需求;(2)灌溉系统规划:根据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和农田地形,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3)排水系统规划:合理布局排水沟渠,保证农田排水畅通;(4)水利设施规划:包括泵站、水闸、渠道、渡槽等设施的建设;(5)水土保持规划: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3.1.3建设要求(1)严格遵循规划方案,保证工程质量;(2)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效率;(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3.2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3.2.1节水灌溉技术(1)喷灌技术:利用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2)滴灌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3)微灌技术:将水通过微灌设备(如微喷头、滴箭等)输送至作物根部附近;(4)涌泉灌技术:利用涌泉头将水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3.2.2节水灌溉设备(1)喷灌设备:包括喷头、管道、泵站等;(2)滴灌设备:包括滴灌带、滴头、过滤器、泵站等;(3)微灌设备:包括微喷头、滴箭、过滤器等;(4)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3.3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3.3.1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农田水利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2)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合理调配水资源;(3)加强设施设备维护,保证工程正常运行。3.3.2维护措施(1)定期检查水利设施,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对灌溉设备进行定期保养,保证设备功能良好;(3)加强排水系统清淤,保证排水畅通;(4)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维护,防止水土流失。3.3.3水资源保护(1)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安全;(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3)加强水质监测,防止水质污染。第四章农作物品种选择与繁育4.1品种选择原则与方法4.1.1原则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栽培制度的品种。(2)高产性原则:优先选择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稳定性和较好的产量构成的品种。(3)优质性原则:选择品质优良、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口感的品种。(4)抗逆性原则:选择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特性的品种,降低生产风险。(5)资源节约原则:选择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品种。4.1.2方法品种选择方法如下:(1)查阅资料:收集国内外品种资源信息,了解品种的性状、适应性、产量、品质等。(2)试验示范: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等,评价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产量、品质等表现。(3)专家咨询:咨询农业科研、推广等部门,获取品种相关信息和建议。(4)农民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品种选择,保证品种符合当地实际需求。4.2品种繁育技术4.2.1繁育目标品种繁育应以提高品种纯度、保持品种优良性状、增加品种抗逆性、适应性和稳产性为目标。4.2.2繁育方法(1)常规繁育:采用系统选育、集团选育等方法,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2)生物技术繁育:利用组织培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生物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繁育效率。(3)杂交繁育:通过杂交、回交等手段,创造新的品种资源,丰富品种多样性。4.2.3繁育技术要求(1)严格隔离:保证繁育田块与其他品种田块的有效隔离,防止生物学混杂。(2)精细管理:加强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保证繁育材料的生长健壮。(3)及时收获与加工: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收获,规范加工,保证种子质量。4.3品种评价与推广4.3.1品种评价(1)产量评价:通过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评估品种的产量水平。(2)品质评价:对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其商品价值和市场需求。(3)抗逆性评价:评估品种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如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等。(4)适应性评价:综合分析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栽培条件下的表现,确定其适应区域。4.3.2品种推广(1)制定推广计划:根据品种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推广计划,保证品种迅速普及。(2)技术培训:开展品种栽培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品种的认知度和栽培技术水平。(3)政策扶持:争取支持,给予品种推广相应的政策扶持,促进品种推广应用。(4)市场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加强品种宣传,提高品种的市场竞争力。第五章育苗与移栽技术5.1育苗技术5.1.1育苗基质选择选用通气性好、保水性强、无病虫害的优质育苗基质,如泥炭、珍珠岩、蛭石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5.1.2种子处理选用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播种前进行晒种、消毒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5.1.3播种按照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量根据品种和种植密度确定,均匀撒播在育苗床上。5.1.4苗期管理(1)温度管理:根据作物生长需求,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防止高温烧苗和低温冻害。(2)水分管理:根据基质湿度,适量浇水,保持基质湿润,防止干旱或水涝。(3)光照管理:保证充足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提高秧苗素质。(4)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保证秧苗健康。5.2移栽技术5.2.1移栽时间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和茬口安排,选择合适的移栽时间。5.2.2移栽密度根据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和土壤肥力,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以提高产量和品质。5.2.3移栽方法采用起苗、分级、剪根、蘸根、定植等步骤,保证移栽顺利进行。5.2.4移栽后管理(1)水分管理:移栽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秧苗成活。(2)肥料管理: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和生物肥。(3)病虫害防治:加强田间调查,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作物健康生长。5.3设施农业育苗与移栽5.3.1温室育苗利用温室设施,提高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可控性,实现周年育苗。5.3.2拱棚育苗利用拱棚设施,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秧苗素质,适用于大面积种植。5.3.3移栽机械采用移栽机进行机械移栽,提高移栽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5.3.4水肥一体化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第六章施肥技术与管理6.1肥料种类与特性6.1.1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农家肥、绿肥、作物秸秆等,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多种营养元素和微生物,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应根据不同作物需求选择适宜的有机肥料。6.1.2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等。各类化肥具有不同的养分含量和特性,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合理选用。6.1.3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应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生物肥料。6.2施肥原则与方案6.2.1施肥原则(1)因土施肥:根据土壤肥力、质地、pH值等因素,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量。(2)因作物施肥: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3)平衡施肥:保持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平衡供应,避免单一养分过量或不足。(4)分次施肥: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施肥次数,提高肥料利用率。6.2.2施肥方案(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施入,以有机肥料为主,配合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2)追肥: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需肥特点,适时施用化学肥料,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3)叶面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采用叶面喷施方式,补充微量元素和快速吸收的养分。6.3施肥设备与操作6.3.1施肥设备(1)撒肥机:用于均匀撒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等。(2)施肥机:用于定量施肥,提高施肥精度。(3)叶面喷施设备:包括喷雾器、喷枪等,用于叶面肥的喷施。6.3.2施肥操作(1)基肥施用:将有机肥料、化学肥料等均匀施入土壤,深度适宜,保证作物根系能够充分吸收。(2)追肥施用:按照施肥方案,采用撒施、条施、点施等方法,将肥料施于作物根系附近。(3)叶面喷施:根据叶面肥的浓度和作物生长状况,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叶面喷施,保证肥料均匀附着在叶片上。(4)施肥后管理:施肥后应及时进行灌溉、松土等操作,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同时注意观察作物生长状况,调整施肥方案。第七章病虫害防治技术7.1病虫害识别与监测7.1.1病虫害种类识别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准确的识别是有效防治的前提。应熟悉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种类,掌握病虫害的典型症状和特征,以便及时准确地判断病虫害种类。7.1.2病虫害监测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进行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动态。采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如灯光诱捕、性信息素诱捕、田间采样等,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依据。7.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7.2.1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资源,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具体措施包括:1)引入和释放天敌;2)利用微生物防治病虫害;3)使用植物源农药;4)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7.2.2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次数进行使用;3)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4)避免在作物生长后期和采收前使用农药。7.3综合防治技术7.3.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害品种;2)实行轮作、间作和套作;3)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逆性;4)合理施肥,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7.3.2物理防治1)利用物理方法如覆盖地膜、设置防虫网等,阻止病虫害传播;2)采用人工捕捉、灯光诱杀等方法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7.3.3生态防治1)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2)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态资源,构建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3)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7.3.4预防措施1)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虫害随种子、种苗传播;2)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虫害越冬和初侵染源;3)做好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预防工作,减少病虫害发生。第八章农产品收获与储藏8.1收获时间与方法8.1.1收获时间农产品的收获时间对其品质和储存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种类、成熟度、用途及市场需求,科学确定收获时间。(1)果实类农产品:当果实色泽、硬度、糖酸比等达到品种固有特征时,即可收获。(2)蔬菜类农产品:宜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收获,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蔬菜新鲜度。(3)粮食类农产品:应在籽粒成熟、含水量降至适宜范围内时收获。8.1.2收获方法(1)手工收获:适用于果实、蔬菜等易损农产品,要求轻拿轻放,避免机械损伤。(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的粮食、棉花等作物,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8.2储藏设施与管理8.2.1储藏设施(1)仓库: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隔热、防潮、防虫、防火等功能。(2)冷库:适用于需低温储存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3)气调库:通过调节库内气体成分,抑制农产品的呼吸作用,延长储存寿命。8.2.2储藏管理(1)温度管理:根据农产品种类和储藏需求,合理调节库内温度。(2)湿度管理:保持库内相对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农产品失水或吸水过多。(3)通风管理:保持库内空气流通,降低库内湿度,防止病害发生。8.3储藏病害防治8.3.1物理防治(1)筛选:去除病、虫、伤果,避免病害传播。(2)晾晒:利用阳光和风力,降低农产品水分,减少病害发生。(3)低温储存:通过低温抑制农产品呼吸和病原菌生长,延长储存期。8.3.2化学防治(1)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储藏病害。(2)合理控制用药浓度和次数,保证农产品安全。(3)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防止农药残留。8.3.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抑制储藏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第九章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9.1农业机械化技术9.1.1概述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指运用各种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技术。本章主要介绍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机械化技术。9.1.2主要农业机械化技术(1)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等,实现农田的翻耕、松土、平整等功能。(2)播种机械化技术:包括播种机、覆膜机等,实现播种、施肥、覆膜等作业一体化。(3)植保机械化技术:包括喷雾机、喷粉机等,用于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产品质量。(4)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联合收割机、割晒机等,提高收获效率,降低损失。(5)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包括粮食烘干机、磨粉机等,提升农产品附加值。9.2农业信息化技术9.2.1概述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传输农业相关信息,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本章主要介绍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