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讲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讲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讲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讲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2讲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题1走向“大一统”——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与文化发展必备学问·自主排查学问点一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斗争统一天下。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拓“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秦始皇”,由子孙传承皇权,不行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心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吩咐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以“朝议”等方式探讨国家军政,由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确定程度上削减决策失误九卿中心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心,“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②特点: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③意义:是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心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巡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心集权[图解历史]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信息提取:由三公九卿的职责可以看出:“三公”职责明确,互不统属,干脆隶属于皇帝;九卿中很多属于管理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的机构,体现了“家天下”的观念。[图示解史]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易误提示]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心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干脆有效的限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学问点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化1.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加军国大事,以减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2.中心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心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德、行。(3)特点:由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4.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减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番限制朝政。5.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心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学问点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复原发展,国力增加,为中心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②政治:诸侯国力力膨胀,土地兼并猛烈,匈奴为患,威逼西汉的稳定。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意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2)内容①为加强中心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当职务。(2)思想:全面确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3)教化: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化系统。[学问延长]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改变“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心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汉承秦制”的影响①“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②“汉承秦制”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确定作用。[形象理解]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微点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须要。(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政治须要。[易误警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罢黜百家”是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须要。学问点四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①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宏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接受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合很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记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建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1)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微点提示]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改变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独创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构图解史]古代中国科技信息提取: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独创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卓越贡献。关注新教材新观点1.秦统一的历史背景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打算了客观条件。统一的历史重任,落在了秦国身上。2.秦朝保障统一的措施(1)全国在文化上高度统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心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心保持一样。(2)全国必需在道路上保持畅通:修造驰道和直道,通向四面八方,同时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3)统一舆论,限制意识形态: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作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俗之外。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以古非今的舆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就是遭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坑儒”。3.秦统一的意义(1)建立起幅员宽阔的国家。(2)统一中心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定,也是客观须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由来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5.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主动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斗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限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2)为协作对匈奴的斗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开拓了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6.董仲舒新儒学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融合与重构(1)君道无为董仲舒吸取道家对“有”“无”的相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由此解决了儒道两家对是否尚贤的争议。(2)德主刑辅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施行“德治”“仁政”的主见,又依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董仲舒在继承儒家德治思想的同时,又使法家的法治成为治国的合理手段,把荀子“德刑兼重”的主见理论化、权威化了。(3)天人感应董仲舒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奇性。(4)三纲五常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敦伦尽分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听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董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6)崇本抑末汲取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以“三才”为本,依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将“三才”详细化为孝悌、衣食、礼乐。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术前沿]秦朝走向“大一统”[史学新论]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合性,当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确定程度的稳定性。——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思维激活]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儒家强调的家国一体、天下一统的理念,都对中国的长期大一统局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题研析][2024·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立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实力强大命题立意从兴修水利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等学科核心素养,价值立意体现的是制度自信时空定位战国后期,水利工程在秦国完成关键点拨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加,并且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实力强大[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权的基本特征,其标记就是皇权至上。为了显示自己的崇高地位,秦始皇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制定出一套体现“尊君抑臣”精神的礼仪。县是秦代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是代表秦王朝执行统治人民全部职能的机构。——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史料二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其次卷》[解读](1)史料一中第一句话体现了秦朝统治的基本特征:皇权至上;其次句话说明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第三句话说明县的功能和作用。(2)史料二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探究](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特点。(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此史料的观点。eq\x([试答])[历史说明]秦朝中心集权制度形成的三大环节(1)建立大一统国家的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僚听凭皇帝任免与吩咐,确立了国家结构的新形式。(2)中心设置三公九卿,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以官僚政治取而代之。(3)建立保障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①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古代中心集权制度在地方的体现,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②郡县制加强了中心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使政令能顺当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记。[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心的郡县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驾驭探究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术前沿]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改变[史学新论]继秦而兴的西汉王朝,全面继承了秦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故有“汉承秦制”之说……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十三部(州)刺史,标记着它实现了制度化。通过以上制度、政策的继承与调整,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政体在汉代得到了完善和巩固。——摘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思维激活]一方面“汉承秦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汉代在中心体制、地方治理、监察体制及思想限制方面却“颇有所改”,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创新和与时俱进。[考题研析][2024·江苏卷]《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命题立意以《史记》中的历史记述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说明素养,引导考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觉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时空定位“汉定百年之间”是指汉高祖到汉武帝前期关键点拨诸侯骄奢,大诸侯叛逆,小诸侯经常违反法律,这说明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社会潜藏危机。该现象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的[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心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史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旧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心。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解读](1)史料一说明西汉建立后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汉承秦制,并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2)史料二主要说明白如下问题:汉代分封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和西周分封有着根本的区分;汉代分封只有一层两类,即王国与侯国,侯国相当于县,构不成对中心的威逼;王国下依旧是郡县,王国领有确定数量的郡县。[探究](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汉朝初期制度建立的特点。(2)依据史料二指出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eq\x([试答])[历史说明]“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1)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僚制度:在中心建立以丞相为首的中心政府,九卿分管国家详细事务,同秦朝一样,汉政权也体现了专制与集权的特点。在地方设郡县乡亭制,保证国家对地方的限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进一步分割相权。(2)法律及典章制度:以秦律为蓝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以秦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制定了汉王朝的礼乐制度,制定了历法及度量衡。(3)用人和选官:汉初沿袭秦制,主要以军功为主,同时为了弥补武官的缺陷,刘邦也多次下达求贤令,想方设法笼络学问分子,充溢各级官吏队伍。汉武帝时期完善了察举制。(4)地方制度: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后,景帝将王国封地收归中心,由中心派官员管理。至此,封国虽然名义上仍旧存在,但与郡已基本相同。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朝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家国情怀]制度自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合力和向心力(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以及救灾行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沟通。探究点三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影响[学术前沿]1.“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的比较[史学新论]秦代焚书禁学与汉代独尊儒术的目的均是为了统一思想,但接受的手段却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接受简洁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猛烈的抗拒。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化和入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维激活]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2.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史学新论]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心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提倡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敬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维激活]汉武帝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心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考题研析][2024·北京卷,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命题立意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时空定位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官方化关键点拨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诗》《书》,到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的第一大部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主要缘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式的正统思想[答案][史料实证]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起先。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起先。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今,中心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史料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见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主动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探讨》[解读](1)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白孔子及儒学地位的渐渐提高。(2)史料二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并说明其缘由。(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eq\x([试答])[历史说明]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须要。(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政治须要。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见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给予君权以神权色调。(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确定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快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调,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家国情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确定的作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课题随堂演练1.[2024·广东深圳一模]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觉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特别严密2.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确定合理性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胜利的阅历3.[2024·湘豫名校高三联考]西汉王国政区改变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王国数量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0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17国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25国据此可知()A.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4.[2024·淮北模拟]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改变的主要缘由是()A.儒家经学已丢失了正统的地位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改变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5.[2024·贵州贵阳模拟]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起先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6.[2024·成都检测]如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D.法律文书运用独立书体课题1关键实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考题研析]D[史料实证][提示](1)君主权力至上,世袭并终身;建立君臣等级制度;建立郡县制,地方听命于中心。(2)史料主要说明白秦朝三公九卿制的本质特征,即官僚政治,在皇帝的旨意下各司其职,各有分工,有利于维护皇权专制统治。探究点二[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特点:留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夫负担;留意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地方和外朝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汉代受封的诸侯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受封的列侯其侯国直属中心,地位相当于县。探究点三[考题研析]C[史料实证][提示](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渐渐提高。缘由: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心设太学,传播儒学。(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