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命题趋势】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作答。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真题再现】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考点详解】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答题模式: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3.答出效果。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三、写景手法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四、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借景抒情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孤雁儿宋·李清照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褚衾、菊枕、蒲褥。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北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境界奇美,请从诗歌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5.阅读下面这首曲词,按要求作答。游园(明)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式看的这韶光贱!鉴赏这首曲词融情于景的写法。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结合上下两片,赏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7.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定风波·暮春漫兴①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注)①云物:亦作“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赵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模拟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均是虚写景物,点明时间。这两句是对仗。B.“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C.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D.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请简要赏析。(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小重山①岳飞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③。旧山④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此词作于泰检任宰相时,朝越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蛩:qióng,竭蜂。③功名:指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④旧山:家乡的山。(1)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上片“寒蛩”交代了深秋季节,“千里梦”表达了作者在睡梦也不忘驰骋千里、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B.下片写收复失地受阻,归期无望,有抱负难以实现之痛,反映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C.此词情调低沉,和他的家喻户晓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D.该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哪些?结合词句分析。(3)这首词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北征裴让之①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出塞王昌龄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B.《送北征》由眼前事想象壮士驰骋疆场,空间上远近交错,时空跳跃,充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C.《出塞》中勇武不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2)鉴赏“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中“惊”的用字之妙。(3)《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5.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题梵隐院①方丈梅晏敦复②亚③槛倾檐一古梅,几番有意唤春回。吹香自许仙人下,照影还容高士来。月射寒光侵涧户,风摇翠色锁阶苔。游蜂野蝶休相顾,本性由来不染埃。注:①梵隐院:在浙江定海。②晏敦复:南宋诗人、正直大臣。③亚:同“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古梅的形象,抒发诗人对梅花的赞赏之情。B.颔联以“吹香”和“照影”描写梅花的清香与芳姿。C.颈联中诗人借月光把梅的精神具体化,从正面突显了梅花晶莹洁净的形象。D.诗人在这首诗中移情于物,创造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塑造出梅花怎样的形象?(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品质?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命题趋势】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作答。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真题再现】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解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虚写、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考点详解】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答题模式: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3.答出效果。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三、写景手法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四、抒情方式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借景抒情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托物言志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咏史抒怀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孤雁儿宋·李清照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褚衾、菊枕、蒲褥。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答案】①以哀景衬哀情,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②“伴我情怀如水”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③衬托,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④用典,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表达了深重的哀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1)“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意为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谅孤寂;“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意为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诗句用哀景衬哀情的手法,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词人心境之痛苦。(2)“伴我情怀如水”句,运用比喻手法,把“情”比喻成“水”,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内心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3)“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愈写愈深刻。(4)结尾“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一曲哀音,缭绕不绝。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案】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运用叠词。(写出两点并进行简要分析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景物描写手法包括: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高低远近、虚实结合、色彩渲染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描写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翻空白鸟”描写白鸟在空中翻飞的情景,是动态描写,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也是诗人遥望所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描写水中红蕖静静矗立,散发出缕缕幽香,是静态描写,是诗人的嗅觉,是诗人俯视所见之景,据此可以得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结合。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翻空白鸟”写空中鸟儿的颜色——白,“照水红蕖”写水中的荷花的颜色——红,红白相间,色彩渲染。此外,“时时”描写白鸟空中飞翔,一会看得见,一会看不见的情景,“细细”描写荷花的香味时有时无,运用叠词,既有韵律感,又符合事物的特征。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村行①王禹偁(北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从了哪些写景角度描写山野景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多种感官结合的角度。颔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颈联荞麦香,是嗅觉。多种感官结合,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2)色彩渲染。颈联写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画面更艳丽。(3)空间角度。“数峰”是远景,“棠梨叶”“荞麦花”是近景。由远及近,使景物描写更有层次。【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技巧手法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规定了赏析诗句的角度“写景角度”,具体作答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赏析颔联和颈联写山野景色的角度即可。首先理解颔联和颈联的意思: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颔联上下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上下句分别从视觉与嗅觉方面下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下句是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写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综合起来就是颔联和颈联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表现山野景色的寂静优美。颈联中用“胭脂”写棠梨叶的红艳;用“白雪”写荞麦花的洁白,红与白对举,色彩绚丽,写出了秋天田野的美丽秋色,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这是从色彩渲染角度写景。颔联中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属于动静结合角度。颔联中“数峰无语立斜阳”是说“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静立”属于远景。颈联中“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属于近景。颔联到颈联的景色描写属于由远及近。综合以上分析即可知颔联和颈联是从多种感官相结合(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和色彩渲染几个角度描写山野之景。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该写景角度的作用效果。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境界奇美,请从诗歌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①颔联描写了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叠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②颔联紧承首联“崎岖”二字,化虚为实,对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写出蜀道险峻高危的特点。③“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异,境界奇美。④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要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分析入手。颔联“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意思是“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内容上是写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的情景;从结构上,对首联“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化虚说为“实感”;从艺术手法上,“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运用夸张、想象的虚写的手法,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从语言运用上,“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从艺术效果上,想象诡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5.阅读下面这首曲词,按要求作答。游园(明)汤显祖(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式看的这韶光贱!鉴赏这首曲词融情于景的写法。【答案】①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把自己的伤感让入了对美景无人赏的感慨之中。②“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在虚写的景色种融入了对自由自在的向往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段唱词中的景色可分为实景和虚景两类,因此可从这两个角度分析本词的“融情于景”的手法。从实景的描写来看,“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应为实景,这里描写的实景是绚丽多彩的,姹紫嫣红、景色宜人,可是却无人欣赏,这样的美景,只是“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对美景的喜爱,转入对美景空付的惋惜,由此也想到了自己,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知己,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从虚景的描写角度来看,“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杜丽娘想象之景,她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们在游船中赏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尽。而自己却困于深闺,难得自由,内心极度伤感。作者融情于景,让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蝶恋花·密州上元①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结合上下两片,赏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答案】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此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热闹繁华,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并与前面相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下阕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7.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定风波·暮春漫兴①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②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①此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带湖所做。②香篆:篆字形的盘香。鉴赏上阕的表现手法。【答案】上阕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用“少日”与“老去”作对比,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少日春怀似酒浓”“老去逢春如病酒”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用“酒浓”比喻“少日春怀”,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以“病酒”比喻“老去逢春”,“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可见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落寞与凄凉。8.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注)①云物:亦作“云雾”。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赵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写景富有角度变化:颔联仰视,颈联俯瞰。②写景选取秋天典型景物:残星、大雁、菊花、莲花,韵味清远,与思乡归隐的情感相契合。③写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匠心独运:飞动的大雁,静静开放的紫菊,红花落尽的睡莲,秋意清冷、闲雅静穆中回荡哀婉悠扬的笛声,让人黯然神伤。(答写景融入情感,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写景时巧用修辞,比喻拟人的使用,借莲花、菊花的仪容,更好地表现伤感意绪等亦可)【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景艺术手法的能力。颔联是说:晨曦初见,西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这两句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为了抒写诗人的心境,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说明【答案】颈联用典。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衣马轻肥,凸显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答题时,先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题干已经规定了赏析表达技巧的范围是“颈联和尾联”,仔细阅读这两联,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意思是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这是借用典故,把自己比作匡衡、刘向,表达了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之情。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这是把自己状况和同学状况相比较,用“同学少年”的衣为轻裘,马轻肥,来反衬诗人自己功业无成,运用是对比和反衬手法。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颈联从用典,尾联从对比和和反衬手法角度进行赏析作答即可。10.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对“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作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诗句分析。对这两首诗手法的理解,分歧主要在第二首,雍陶的《送蜀客》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运用正面烘托的手法不存在疑问:司诗,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同意,雍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意思是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此诗描写了早春时节的清新之景。“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不要嗔怪我陪你走了这么远,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客中送客,最难为怀。雍陶,成都人,留滞长安,却送蜀客归成都,故其缠绵掩抑,不胜故山之情。此句写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故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不同意,雍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两句是远送蜀客时的拟想之辞。诗人一路送客,一边却魂魄早度剑关,飞到故乡去了。第二句补足首句“春”字,诗人摄取了鸟鸣山涧、江花似火两个典型的春的意象,用一个“新”字勾画出春雨过后山鸟的活泼鸣啾和江花的清新红艳,将想象中的剑南春景加以具象化。这种着意的烘染,把故乡腊前的冬日春景化,并写得如许清新可喜,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模拟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均是虚写景物,点明时间。这两句是对仗。B.“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C.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D.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请简要赏析。(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1)B(2)(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2)使用比喻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3)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均是虚写景物”错误。“西风”,点明秋令。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C.“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绝望”错误。应该是内心充满了“悲愤”,即“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结尾“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D.“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景抒情。“无处落征鸿”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以乐景衬哀情。上片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使用比喻来写愁,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转出写愁正题,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谁是中州豪杰”,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2)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答案】(1)B(2)窗外绿竹摇曳,影投书案;远处潺潺流水注入砚池,一幅清幽书堂图。(3)①对比。颔联说弟侄“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凸显了勤勉好学的形象和卓然高洁的品格。②视听结合。颈联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远处泉水潺潺,视听结合,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如在目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虽然贫穷”错,“何事居穷道不穷”中“居穷”的意思是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并非“贫穷”。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意思是,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这两句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描绘了一幅清幽书堂图。(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意思是,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凸显出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描绘了一幅清幽书堂图。“窗竹影摇书案上”是视觉描写,“野泉声入砚池中”是听觉描写,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作答。小重山①岳飞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③。旧山④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①此词作于泰检任宰相时,朝越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蛩:qióng,竭蜂。③功名:指收复失地建功立业。④旧山:家乡的山。(1)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上片“寒蛩”交代了深秋季节,“千里梦”表达了作者在睡梦也不忘驰骋千里、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B.下片写收复失地受阻,归期无望,有抱负难以实现之痛,反映南宋王朝的黑暗现实。C.此词情调低沉,和他的家喻户晓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相比,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D.该词的主旨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哪些?结合词句分析。(3)这首词用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1)C(2)①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②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③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④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⑤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3)①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②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带有明显的消极色彩”错误,《满江红·怒发冲冠》多用赋体,直陈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飞忠贞报国的豪迈精神和战斗雄姿。这首《小重山》则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扬顿挫,情景交融,虽然短小。但含蓄隽永,明丽婉转,寓情于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和忧国忧民的悲苦心境。情调高昂的作品固然好,情调低沉也并非消极。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词均表达了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只因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异曲同工,不可用情调的高昂与低沉区分其高下。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鸣叫不停,使作者从金戈铁马对抗金兵的梦中惊醒了,而此时已经是深夜的三更天了。“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鸣叫中作者终夜难眠的情景。“千里”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表现作者日夜牵挂的都是国家的战事和兴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独自在台阶前徘徊,周围静悄悄的,人人熟睡,只有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凄凉心境。“独自”写出词人的孤独寂寞,心事无法向人诉说,可见赋闲在家,苦闷之深。下片重在抒情。“白首为功名”,作者自二十岁从军,出生入死,与金兵浴血奋战,决心为国家建立丰功伟业。可是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由此抒发功名未就的忧伤。“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他们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顽强挺立,渴望早日复国,可如今他们都已老了,而“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流露作者对奸臣当道,无法恢复旧河山的愤恨之情。“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用善于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典故,寄托作者的一腔愤和无处言说的沉痛,来表达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然而南宋朝廷始终偏安一隅,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作者为此忧愁苦闷,却无人理解,故而有“知音少”之感慨。(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词的上阕借景抒情,写深夜梦回的压抑心情。寒蛩的鸣叫,蒙胧的月色;梦回三更,独绕阶行。时间、景色、环境、行动,含蓄曲折、情景交融。三更不寐、绕阶独行,以及隔帘望空中朦胧月色,烘托出他壮志难伸的孤愤之情。“旧山松竹老”用松竹喻中原父老,“阻归程”写投降派的求和主张阻挡了收复中原,回归故乡的进程,用比喻手法,写出词人对投降派阻挠抗金的愤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化用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寄托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理想无人理解,朝野上下一片议和声,使作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处境,充满忧愤之情。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送北征裴让之①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②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出塞王昌龄骝马③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①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②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③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配电网负荷动态平衡技术
- 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模板
- 职业导论-2018-2019年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真题汇编
- 房地产交易制度政策-《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真题汇编4
- 要怎么写问卷调查报告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综合卷(含答案)
- 山西省朔州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产权技术合同在跨国技术转移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 苏州中考英语模拟试卷单选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版房屋遗产继承分配与拆除重建工程融资合同3篇
- 部编新改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 2025年北京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药品招商营销概论》课件
- 曙光磁盘阵列DS800-G10售前培训资料V1.0
- 寺庙祈福活动方案(共6篇)
- 2025年病案编码员资格证试题库(含答案)
- 企业财务三年战略规划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
- 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主播mcn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