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真题分析+习题闯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真题分析+习题闯关一、真题解析(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节选自《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有改动)【文本二】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文本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作1.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请简要回答。2.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的一句话回答)3.《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第一现状:第二现状:4.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答案】1.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2.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3.第一现状(示例):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描绘出漕船放倒桅杆之前情景即可)第二现状(示例):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描绘出漕船驶过拱桥或之后的情景即可)4.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人物状态,“挥臂”“呼唤”有一特征即可);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有一个心理特征即可),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本一第一段中“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第二段中“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可知,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是因为自然万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这种运动和变化是生命的体现和精神的作用。然而,照片在捕捉物象的瞬间时,只能截取一个静态的画面,无法完全展现自然的动态美,因此照片所呈现的只是物象的静态形式,而非其真实的动态本质。相比之下,艺术追求的是表现自然之真,即能够表现物象的动态变化和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物象的动象,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力量。因此,艺术所追求的是更加真实、生动和深刻的自然表现,而照片则因为无法展现自然的动态美而显得虚假和片面。据此可概括为: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文本二“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的内容可知,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通过“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来表现“动象”。这种表现方式不直接展现苦痛达到极点的瞬间,而是捕捉到了即将达到这一极点前一刹那的神情,使得作品能够传达出含蓄而深刻的动感和情感张力。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的是根据《清明上河图》中“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场景,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这要求我们对原场景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通过想象将其细化为两个不同阶段的画面。在《清明上河图》中,“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它包含了多个细节元素,如船只、船工、桅杆、拱桥、河流以及周围的观众等。我们需要从这些元素中挑选出与“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紧密相关的部分进行描绘。为了清晰地描绘出两个不同阶段的画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时间线。在这个时间线上,“第一现状”是船只尚未开始放倒桅杆,但已经做好准备或者即将开始的阶段;“第二现状”则是桅杆已经放倒,船只正在通过拱桥或者已经通过拱桥的阶段。由于原画作是静态的,我们需要运用想象力来填补画面中的空白部分。比如,在“第一现状”中,我们可以想象船工们是如何忙碌地准备放倒桅杆的,他们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在“第二现状”中,我们可以想象船只通过拱桥时的情景,船夫们的反应、观众的反应以及整个场面的氛围等。最后,我们需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在描绘时,要注意保持画面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不同阶段的变化。示例:第一现状:在汴河之上,一艘庞大的漕船缓缓驶来,阳光洒在船帆上,金光闪闪。船工们忙碌地穿梭于甲板之上,有的紧握船舵,专注地观察着前方的水域;有的则站在船头,眺望远处那座巍峨的拱桥,神色中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随着船身逐渐靠近拱桥,船长大声发令:“准备放倒桅杆!”船工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解开固定桅杆的绳索,有的则准备引导桅杆缓缓下落,确保船只能够顺利通过拱桥而不受阻碍。整个船上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着充分的准备。第二现状:随着桅杆被稳稳地放倒,漕船仿佛卸下了重负,更加灵活地穿梭于拱桥之下。船夫们紧握船篙,熟练地调整着船身的方向与速度,确保船只能够平稳地驶过拱桥。桥上与岸边的观众纷纷驻足观看,为这惊险而又精彩的一幕鼓掌欢呼。当漕船终于有惊无险地驶过拱桥,船夫们纷纷松了一口气,相互间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有的挥动着手臂,向桥上的观众致意;有的则高声欢呼,庆祝这一胜利的时刻。而桥上的行人与岸边的居民也被这壮观的景象所感染,纷纷加入到欢呼的行列中来,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与祥和的氛围。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图文转换。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的画面,聚焦于《清明上河图》中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桥头的岸边,这里聚集了一群人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岸边焦急眺望”的行人。他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不自觉地交织在胸前或轻轻搭在栏杆上,目光紧锁着即将通过拱桥的漕船,脸上写满了焦急与关切。这幅画面妙处在于其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深刻的情感传达。画家仅通过简单的几笔线条与色彩,便勾勒出行人焦急的神态与动作,形神兼备,让人仿佛能听到他内心急切的呼唤与担忧的低语。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人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更巧妙地烘托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氛围。此外,这位焦急眺望的行人形象,也成为了连接桥上桥下、船上船下众多人物情感的纽带。他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与情感交流。观者可以透过他的眼神与姿态,感受到整个漕船过桥事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进而体会到《清明上河图》所追求的“自然真实的动象”。据此理解作答即可。示例:图中描绘了一位“桥上紧握栏杆,目光紧锁船身”的民众。他站立于石桥边缘,双脚紧贴着栏杆底部,仿佛生怕错过任何细微的变化。双手则紧紧抓握着栏杆,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展现出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他的头部微微前倾,双眼紧盯着即将通过桥下的庞大漕船,眼神中充满了对安全的忧虑与对结果的期待。(2023·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人口只有1000多人的小山村,却因为篮球吸引超过两万人现场观赛。赛场上,本地乡镇居民组成了民间篮球队,拼尽全力为家乡争得荣誉;赛场边,十里八乡赶来的观众挤满看台,敲锣打鼓为主队呐喊助威;网络上,各大平台直播热度不减,浏览、点赞、评论不断升温……对此,有人将之与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做比,“村BA”之名不胫而走。“村BA”燃爆的热情里,焕发出了乡土最可贵的活力。乡村以体育为切口向外展示自我,让“村BA”不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它更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更多人走进真实的乡村、了解当代的乡村文化,也进一步带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村BA”等民间赛事的蓬勃开展,让我们看到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村BA”呈现的文化振兴图景,既是脱贫后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是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摘编自《“村BA”燃爆的热情里,看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材料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活用“文化+产业”,以产业兴旺反哺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台盘村借助开展“村BA”的契机,进行一系列探索,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开办线下体验店、打造星光夜市……台盘村实现了产业的融合、价值的延伸,进一步形成辐射效应,有效地将健身与旅游休闲、农特产品推介、民族特色文化、乡村经济“串珠成链”,实现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村BA”将文化产业带进了乡村,实现其他产业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也不断焕发基层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上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摘编自《“村BA”出圈带来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思考》)材料三:“村BA”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乡村是充满希望的地方。它的希望在于这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兴旺的产业,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始终是在主体地位,他们自己才是最懂农民、最懂农业、最懂农村的人,在政府的政策保障、因势利导下,共同凝聚希望、创造希望、奔赴希望,这就是乡土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的魅力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的全面振兴,让每一个村庄开始新一轮的奔跑。许许多多村庄的“高光时刻”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百试不爽的套路。顺应乡村的肌理,把握发展的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尝试,才能让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村庄齐头并进,带着历史的痕迹融入现代文明,用一个个小而美的村落,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摘编自《希望的田野上有无数的可能》)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BA”之名源于“CBA”,赛事的蓬勃开展,让我们看到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体育文化。B.“村BA”篮球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C.实现文化和其他产业的相互交融,焕发基层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建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D.乡村振兴是有模板和套路的,顺应乡村的肌理,把握发展的机遇,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画卷。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台盘村的事例可以看到体育文化杠杆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B.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要采用“文化+产业”模式,就能让产业带动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发展。C.在乡土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中,村民们是主人翁,他们自己才是最懂农民、最懂农业、最懂农村的人。D.“村BA”类事件的成功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充满无限可能。7.“村BA”事件的成功出圈对家乡乐山的乡村振兴有哪些借鉴意义?请你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5.D6.B7.①展示乡村文化,以此为切口,带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②活用“文化+产业”,以产业兴旺反哺基层文化。③调动本地村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④把握发展的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尝试。【解析】5.本题考查辨析信息。D.根据材料三末段中的“乡村振兴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百试不爽的套路”可知,本项“乡村振兴是有模板和套路的”有误。故选D。6.本题考查辨析信息。B.根据材料二中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活用‘文化+产业’,以产业兴旺反哺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可知,本项“只要采用‘文化+产业’模式,就能让产业带动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发展”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7.本题考查提炼信息。根据材料一末段中的“透过这个窗口,更多人走进真实的乡村、了解当代的乡村文化,也进一步带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可得:展示乡村文化,以此为切口,带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中的“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活用‘文化+产业’,以产业兴旺反哺基层文化枝繁叶茂”可得:活用“文化+产业”,以产业兴旺反哺基层文化。根据材料三首段中的“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们始终是在主体地位,他们自己才是最懂农民、最懂农业、最懂农村的人,在政府的政策保障、因势利导下,共同凝聚希望、创造希望、奔赴希望”可得:调动本地村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根据材料三末段中的“顺应乡村的肌理,把握发展的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尝试”可得:把握发展的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尝试。(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暑期将至,学校开展“假期生活规划”主题活动。【材料一】活动宣传海报。(见下图)【材料二】①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教育的使命不能分割为德智体美劳五个向度的独立发展。从教育的内容看,“五育”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从教育的功能看,任何一类教育教学活动都蕴含着多方面的育人资源。因此,“五育”不应是五个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并行,必须融为一体、有机贯通,实现由“五育”并举到“五育”融通的演进。②育人先育心,“五育”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各有侧重,但价值塑造的旨归异曲同工。我们要牢固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把价值塑造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自觉地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③在育人体系中,体育具有基础性、高阶性的特征,指向人的生命健康。但长期以来,教育“弱于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我们要着力加强新时代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围绕“教会、勤练、常赛”,通过特色体育活动和群众性竞技性体育赛事,引导学生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④“五育”融通的深入推进,还要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育人力量。只有涵育学生的“昭昭文心”,才能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选自高翅《“五育”融通育全人》,《光明日报》2023年5月30日,有删改)【材料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从而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体育锻炼还能够增强呼吸系统的动能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肌肉发达,而且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得到加强,从而增强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动作的速度、灵活性和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选自《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材料四】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一堂好的劳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练意志、锻炼自己。就拿烹饪来说,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实践任务,例如:1~2年级从择菜、洗菜学起,可以剥毛豆、做水果茶,7~9年级要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完成3~4道菜。循序渐进,做中学、学中做,方能取得实效。(选自吴月《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人民日报》2024年4月21日,有删改)8.以下对二、三、四则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育”之间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不应是五个方面各自独立、相互并行,必须融为一体、有机贯通。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肌肉发达,还可以在体育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C.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育人力量,可涵育学生的“昭昭文心”,因而智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要手段。D.劳动课要注重实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喊”劳动,要切实保证学生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避免走过场。9.如图是小美同学的暑期一日生活规划,请你指出这份规划有哪些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暑期一日生活规划时间活动内容7:00起身7:30早餐8:00-9:30自主预习高年级课程10:00-11:30参加书法或古筝兴趣小组12:30午餐13:00-14:00午休14:30-17:30到图书馆读书18:00晚餐18:30-20:30看电视21:00就寝不足之处:改进建议:10.即将毕业,大家都在积极讨论自己的生涯规划。小明同学却说,想那么多、那么远干什么?当务之急是考个好分数。请结合上述材料对他进行劝说、引导。【答案】8.C9.①规划中缺乏体育锻炼活动。②没有劳动实践安排。③看电视时间过长。示例:可在9:30至10:00和15:30至16:00各安排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12:00至12:30安排为家人做午餐,18:30至19:00安排洗涮餐具、打扫卫生的内容。19:00至19:30看电视,19:30至20:30用于与家人交流。10.示例:小明同学,你这种说法我不赞同。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开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初中阶段,是职业生涯中探索阶段的重要时期,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环境,进而减少职业选择中的失误。越早做职业规划,可以越早树立人生目标,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解析】8.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C.根据材料二第④段中原文“‘五育’融通的深入推进,还要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化是更深沉、更持久的育人力量。只有涵育学生的‘昭昭文心’,才能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可知深入推进“五育”融通,做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涵育学生的“昭昭文心”,才能真正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智育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要手段”,本项说法无中生有,因此是错误的;故选C。9.本题考查材料阅读运用。根据材料三可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和身体的协调性,同时动作的速度、灵活性和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根据材料四可知,参与劳动能磨练意志、锻炼自己,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分析小美同学的暑期一日生活规划表可知,她的生活规划涉及到起居、吃饭、文化学习、兴趣爱好、娱乐等方面,却缺少了体育锻炼和劳动方面的内容,且18:30-20:30有2个小时时间看电视,时间过长。这是暑假时间,要适当地安排体育锻炼、家务劳动、与家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可分析时间安排,从学习或娱乐较长的时段中安排上、下午各半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午餐或晚餐前后各半个小时的家务劳动内容、与家人沟通交流等等,合理即可。1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所给对话情景是:即将毕业,大家都在积极讨论自己的生涯规划。小明同学却说,想那么多、那么远干什么?当务之急是考个好分数。对小明的说法,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赞同,然后结合材料一的宣传海报和生活实际进行劝说、引导。材料一海报中文字“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才叫蓝图”表明了“规划”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劝说时要具体分析职业规划对中学生的意义,以理服人。示例:小明同学,你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生涯的层面,甚而于指向整个人生目标。作为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我们要认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要逐步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通过学校学习进行自我考查、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初步择业计划。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不盲目跟从大众的热门选择,这将会有效减少选择中的失误。我们通过讨论,及时做生涯规划,可以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努力方向。11.(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科学•现实】通过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我们看到了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如果说这些还停留在想象的层面,那么当科学的力量照进现实,我们就能够见识到杰出的成就。阅读下面的材料,了解我国科技创新引领下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材料一:2024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路线完成情况。图表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05月23日)材料二:记者日前从交通运输部获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路线方案》已编制完成,主骨架各条轴廊通道的路线走向和枢纽节点已明确,“6轴、7廊、8通道”由“示意图”变成“路线图”。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加大工作力度,着力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摘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23日),有删改材料三: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路线方案由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实体线网里程约29万公里。到2025年,主骨架利用率显著提高,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统筹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网络韧性显著增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摘自2022年10月《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意见》,有删改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2)结合三则材料,综述我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的构想。【答案】(1)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2)依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每5年一个时间节点逐步实施,到2035年建成“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实现多种交通网覆盖全国。到本世纪中叶(预计用约25年的时间),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强国。【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路线建成率约90%,已联通全国超80%县市区,可概括: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已基本完成。(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三“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到2025年,主骨架利用率显著提高,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统筹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可知,时间:每5年一个节点逐步实施,目的: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强国。据此回答即可。二、习题闯关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据透露:长三角铁路将首次新增一条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单向行程超过1200公里,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圈”。②这条超级环线,是上海出发的首条跨越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铁列车。列车从上海站始发,途经园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再到六朝古都南京,从青山绿水的九华山、黄山到西湖畔的断桥,再到上海虹桥站。③车次为何不从上海虹桥站再到上海站,形成完整闭环?据华东局消息,杭州各站前往上海虹桥站的高铁、动车每日车次超160列,而停靠上海站的仅有4列,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上海站承接沪宁方向车次,导致停车资源本就紧张。同时从上海虹桥站需经联络线低速通行才能到上海站,大约需30分钟。这样算下来,两站之间坐高铁、动车,还不如直接改乘城市交通更快捷呢!④“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的横空出世,成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注脚,必将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长三角,随着今年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正在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以及未来的盐泰锡常宜铁路,“环太湖高铁圈”值得期待。(材料根据报道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环太湖高铁圈”以铁轨之名,环太湖五市打算画个“圈”说起渺渺太湖,如今不仅是“江南美”的象征,更是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淌金流银”之地。近年来,环太湖地区的苏州、无锡、湖州、嘉兴、常州等城市发展迅速,点亮了环太湖经济圈,也让这个新兴朋友圈成为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面耀眼的一环。环太湖经济圈内的城市,在经济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大大优于全国地级市的平均水平。自2020年6月起,沪苏湖铁路开工,建成后,将与沪宁、盐泰锡常宜、宁杭、通苏嘉甬等线路衔接,连接起“环太湖经济圈”的无锡、苏州、嘉兴、湖州及常州,在苏锡常嘉湖五市之间将形成“环太湖轨道交通圈”。在这片长三角最发达、人员流动最频繁、出行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以高铁加速拉近时空距离,成为发展的必然。(1)请根据材料一,拟一段列车广播稿,向乘客介绍G8388次列车从苏州到南京南这段江苏省内行程运行的时间和路线。(2)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G8388次列车没有形成完全闭坏的原因之一,是上海站承接沪宁方向车次,导致停车资源紧张。B.针对高铁的优势,民航通过增开班次,缩短运行里程,降低票价,就可以扬长避短,吸引旅客转而选择民航。C.旅程小于200公里时,高速公路是最适合的出行方式;旅程小于1000公里时,相较民航,高铁是更适合的出行方式。D.长三角地区新增多条铁路线,既可以更好地满足百姓日常出行需求,又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经济的融通发展。(3)《中国国家地理》公众号在做“铁路沿线,究竟还有多少惊喜?”话题征集。已有京张铁路、青藏铁路等线路入选。现准备推荐“环太湖高铁圈”,请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和下面表格中的信息,为“环太湖高铁圈”拟写主题词,并简述推荐理由。京张铁路青藏铁路成昆铁路铁路名称环太湖高铁圈侧重宣传历史名片版图名片时代名片未来名片主题词中国铁路“灵魂路段”开天辟地,山海可平心灵与时空的旅行①推荐理由詹天佑创造性铺设“人”字形线路,令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自己的干线铁路。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希望这条代表中国早期工业文明的铁路能够以“活文物”的形式延续生命。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把青藏高原放在整个亚洲版图看,它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边疆”,特别是有了这一条“天路”之后,中国内地与市场广阔的南亚,就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世界铁路史上最危险、最艰苦的工程之一。川渝滇黔地区交通闭塞、民生艰难的描述从此成为历史传说。这贯通三省一市的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②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②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有删改)【材料二】(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材料三】①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②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题,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换。④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选自《百度教育》,有删改)2.作业中四位同学概括了材料三中几位专家的观点,请你帮老师判断哪一位同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A.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有作品内容界定。B.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C.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有深度的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D.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3.根据材料二,请你总结“国民利用各种媒介阅读的时长”的特点。4.材料一中说“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小文觉得可以用《孙权劝学》中吕蒙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请结合材料和课文阐述理由。5.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老师举办了一场“纸质化阅读是否会被数字化阅读所取代”的辩论赛,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经历阐释你的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什么是刷脸支付?②商品交易时采用现金货币的支付方式已延续了几千年,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刷卡、扫码、刷脸等支付方式不断更迭,速度越来越快。③刷脸支付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3D传感、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2017年,随着智能手机厂商陆续推出人脸识别功能,在中国逐渐推广,渗透到零售商超、餐饮等生活主要场景,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便捷。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到2022年使用刷脸支付的人群将达到7.6亿人。【材料二】①刷脸支付有何优点?②之前的支付都需要有媒介,如纸币、信用卡、手机等,而现在,你的脸就是媒介。二维码的辨识度不高,人脸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及不可替代性,就是说不可能与你有一模一样的脸,他人无法获取你的面部信息。使用二维码支付,你需要打开手机和App,调出付款码;刷脸支付无需这些操作步骤,只需把脸对准刷脸设备,输入手机号末四位,就可完成支付。即使不方便拿手机也没关系,支付流程简单,体验感更佳。手机还会出现没电、信号差等无法支付的困扰,但自己的脸绝不会遇到类似问题。同时,刷脸支付设备可以替代收银员,解放商家的人力成本。③从安全角度来说,二维码有被盗刷的风险,但是刷脸支付可以抵御照片、视频甚至是面具模仿的攻击,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和密码被窃取的风险。【材料三】①刷脸支付安全吗?【#七成人认为刷脸比密码安全#】如果在多个网站使用同一套密码,一旦一个网站的密码泄露,其他网站都会遭殃。那如果自己的照片或视频被别人得到了,刷脸还安全吗?大可放心,想要刷脸登录你的账户,没那么容易。在支付宝app上开启并使用刷脸支付,需要同时满足:1.先在手机上输入支付宝登录密码;2.然后用支付密码完成一笔支付;3.通过人脸识别的检测算法。②有些人对刷脸支付的安全性仍存有疑虑。对此,支付宝曾给出回应。首先,人脸信息采集精确,与实名认证后的账号相连。其次,想要使用刷脸支付,一定要是手机已经使用过密码登录而且有过支。付记录(支付时有一系列流程需要逐个确认),对于一台新登录的手机是没有办法使用刷脸支付的。并且,为了增加人脸识别的安全性还增加了活体检测,还会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甚至,最后支付宝和微信也给出了相关的承诺,假如真的因为人脸识别被盗刷了,那么他们将会全额赔付,听到这个承诺,网友也终于放下心来了。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刷脸支付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支付方式,2017年前后在中国就已普遍。B.根据材料所述,刷脸支付并不是只要刷一下脸就行,每次支付还需要用手机做相应的操作。C.材料三右图支付宝发布消息并列出开启刷脸支付的流程,主要目的是倡导人们开启刷脸的支付方式。D.三则材料的小标题都用了问句的形式,既概括了材料主要内容,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7.你认为下面这幅图放到哪则材料后面作为配图最合适,并说明理由。8.刷脸支付,你体验过吗?请选择下列其中一个任务完成。任务一:没体验过的同学,请根据材料概述刷脸支付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任务二:体验过的同学,请你谈谈刷脸支付这种方式的好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流浪地球》主题阅读【材料一】刘慈欣小说《流浪地球》的梗概:太阳即将毁灭,过去无数岁月中作为人类精神支柱的太阳变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材料二】①刘慈欣在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会上的发言(节选):《流浪地球》这篇小说是一个设想中的系列的一篇,这个系列叫“末日”,是以太阳灾变为题材,描写人类用各种方式逃生的过程。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很珍贵的,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能够带来这种末日体验的,只有科幻小说,这也是我构思这个“末日”系列科幻小说的初衷。②科幻小说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作者和读者都能得到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体验,这就是我热爱科幻的原因。③当科幻由爱好变成事业时,我发现有许多微妙的平衡需要掌握,这其中包括作品中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而我现在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它们或多或少地背叛了我自己的科幻理念。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科幻之路上跋涉多年的作者来说,这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④当然,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又的确是幼稚的,它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漠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动。⑤在这样的宇宙面前,人类的科学和哲学都很幼稚,科幻作为表现这两者的唯一一种文学形式,浸透着稚气也就不奇怪了。未来人类的科学发展到极致,宇宙的一切毫发毕现之日,也就是科幻消亡之时。【材料三】①电影《流浪地球》相关评论。②电影《流浪地球》于农历大年初一上映,在上映初期排片和票房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实现逆袭,排片量和票房逐日提升。目前,《流浪地球》票房仅次于《战狼2》,位居中国影史排行榜第二位。③“它实现了精准的类型控制,而且达到了行业很高水准,迈出了追赶好莱坞顶级制作的一大步。”——李兆欣(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④“求编剧,人类都快失去地球了,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请别再强调这点家庭琐事和煽情烂梗,浪费了刘慈欣原作的宏大主题。”——迷眼看青山⑤“这是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是人类自救,而且是和地球一起逃离的故事,同时,它仍然是父子故事,但父子故事放在了中国的血缘当中。”——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⑥“爆炸级好看!大刘对此片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是他作品改编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中国首部科幻片。大刘的作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希望这真的能成为中国科幻片的开始。”——香水瓶⑦“这个设定本身带来的那种悲壮甚至一丝浪漫感全被空洞到不行的台词给毁了。”——qw0aszx⑧“科幻层面没有任何想象力可言,基本就是又让我看了一遍《红海行动》。”——LOOK9.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流浪地球》以“太阳即将毁灭”为背景,给读者带来一场全人类的末日体验。B.刘慈欣热爱科幻是因为他认为能在科幻中能得到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体验。C.小说《流浪地球》将整个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的情节是科学性与文学性平衡的体现。D.因为宇宙广漠深邃、充满未知,所以科幻文学永远会浸透着稚气。10.请根据【材料二】画线处刘慈欣对科幻的认识,推断下列情节最不可能出现在大刘科幻作品的一项是(
)A.一位工程师凿穿地心,建立了沟通南北半球的地球隧道。B.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阈值,触发了宇宙预警系统的报警。C.人类在未来进行意识上传,植入金属支架,在世界中趋向于虚无。D.吞食者准备来到地球并吞食地球人,地球人试图用地球文明感化吞食者。11.请结合【材料三】内容,概括电影《流浪地球》票房大卖的原因。原因:。12.××影视公司已购买《带上她的眼睛》的影视版权,现向各界征集电影改拍的意见。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给该影视公司企业部写一封建议书。要求:①语言得体,表达简洁。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建议书:。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素有风雅颂的诗歌传统。民间诗人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作者。据统计,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目前就有约60万人在写诗。产业工人、快递小哥、都市白领、田间菜农……不管是值守流水线还是穿梭大街小巷,不管是伏案桌前还是行走在田埂,诗歌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诗歌需要多元的作者,也需要多样的读者,一首《赶时间的人》,获得数万点赞,2000万的阅读量;一本出自农村诗人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销量超过10万册;一名自称“隔花人”的“地摊诗人”,在社交平台上圈粉数十万……更重要的是,多元的创作群体、丰富的诗歌主题、热情的文学讨论,让人看到诗歌的更多可能。从“为你读诗”等微信公众号,到线上“斗诗大会”、读诗直播,互联网的新媒介新应用,形塑了诗歌生动的面貌,吸引了大众多样的参与。生活容纳了社会的千姿百态。在文学的广场上,需要有专业作家的笔触,也需要有普通人的声音,参差多态的声部,构成了时代的合唱。去观察、去思考、去书写,让写诗成为追寻文学价值、思考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也为生活注入更多诗意。【材料二】当代诗人致力于在哪些题材领域深耕不辍?当下新诗创作有哪些鲜明的主题倾向?感知自然的律动。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依然是当下诗歌的重要主题。当代诗人善于将身心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旋律和美妙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对日常生活的勘探。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体验,是对个体生命情感的持续唤醒,是人类与诗歌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当下诗歌创作的一个主导性方向。与传统展开有效对话。探寻新诗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继承传统精神的根脉,在新诗之中融入传统的魂魄与精华,是当代诗人乐此不疲的梦想和追求。他们以不同的路径进行寻找,试图洞开新诗创作的一片新天地。【材料三】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写诗的方法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促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策略说明可以直抒胸膀,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初学写诗要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形象,借助这些事物来抒发情感。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可以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注意节奏、韵律。古代诗歌很讲究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材料四】愿(节选)蒋勋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愿是千万条江河流向唯一的海洋A为你,再一次的圆满(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诗需要倾注感情,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B.在文学的广场上,需要有专业作家的笔触,更需要有普通人的声音。C.【材料四】这首诗不停地重复“我愿”,让表面互不相干的意象有了联结。D.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促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诗的模样了。(2)联系【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诗歌的基本特征。(3)【材料四】是老师在诗歌鉴赏课上给同学们展示的诗歌片段,老师就诗歌对学生进行了提问。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补全下面的师生问答。
老师:很多诗歌都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的,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对诗意的理解选择一个意象补全诗歌。学生A:①老师:通过这首诗,大家学到了什么写诗的技巧?学生B:这首诗在语言上②,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学生C:③,“鹃、天、晚、满”押同样的韵,读来音韵和谐优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时代快速发展,阅读的方式日新月异。有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某短视频平台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达279.44%,直播观看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无论是一页页地翻,还是一屏屏地刷,抑或是一段段地听,阅读助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功能没变,依然具有独特魅力。重内涵而非华而不实,重积淀而不急功近利,读书的个人意趣和社会效益必将日益彰显。(摘编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2023.4.24“人民网”)【材料二】《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有超六成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情况表示一般和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青少年正处于认知形成的关键期,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青少年可以形成更加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厚重的知识积淀,也才能更为健康、蓬勃地成长、绽放。(摘编自《以书香环境呵护青少年成长》,2023.12.12“人民网”)【材料三】当下,“人间烟火气”是内容生产的“流量密码”,本质是生产者希望以人文关怀书写民生话语、关切现实生活。直播读书节目的流行,不仅因为节目是娱乐的新方式与知识的传送带,更因为能为用户带来情感疏导与精神慰藉。一方面,直播读书节目是一种以听觉传播为基石的信息输送载体,既降低了视觉干扰的可能,也能凸显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与伴随性。所以,相较于电商、游戏等直播传统业务的热闹与喧哗,直播读书节目更偏向在“润物细无声”中给予用户知识的力量与阅读的美好。另一方面,人文性是读书类节目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直播读书节目对主理人的知识储备及文化底蕴要求较高,主理人和嘉宾往往会借读书来思考人情冷暖、观照日常现实,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摘编自《网络直播读书节目开启阅读新方式》,2023.12.15“人民网”)【材料四】提倡和促进青少年多阅读、善阅读、常阅读,对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开阔精神视野、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来看,当前孩子的年阅读量偏低,每天课外阅读时长仍偏短,说明提升青少年阅读质量仍有较大空间。如何调动家庭、学校以及各类公共阅读场所的积极性,加强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驱动“三驾马车”更好地服务青少年阅读,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营造热爱阅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阅读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孩子终身受益。而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的第一步就在于家庭,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统计显示,在父母几乎不阅读的家庭中,孩子喜欢阅读的比例要明显低很多。由此可见,父母带头阅读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其次,要加强学校分级阅读的指导,让孩子“善阅读”。阅读固然重要,但读什么书更重要。对青少年来说,阅读需要与自身年龄阶段、知识水平相匹配。相对而言,学校在加强对青少年阅读的指导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和便利条件,教师显然更掌握孩子知识体系构建、阅读水平提升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加强教师对青少年课外阅读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校在指导孩子阅读中的主阵地作用。此外,要普及便利阅读的社会场景,让孩子“常阅读”。在阅读资源供给和阅读环境创设方面,社会公共机构和企业组织具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能够成为促进青少年阅读的有益补充。当前,阅读场景创设有两大可喜趋势,一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电子化阅读、数字化阅读、视频化阅读场景不断创新,移动化阅读方式融入青少年生活,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二是实体书店创新推出书吧、茶咖等复合经营模式,提供更多舒适的公共阅读场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阅读氛围。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公益和市场相促进,有助于构建“书香社会”的完美拼图。(摘编自《建设书香社会当从娃娃抓起》,2024.1.11《中国青年报》)14.为什么直播读书节目可以为用户带来情感疏导与精神慰藉?请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15.根据【材料四】,谈一谈应该如何驱动家庭、学校以及各类公共阅读场所这“三驾马车”,更好地服务青少年阅读,建设书香社会。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刷读书类短视频,还是翻阅书籍,阅读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有助于开阔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B.根据《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情况表示一般和不满意。C.当前青少年阅读的总体情况是:年阅读量偏低,每天课外阅读时长偏短。这一事实说明提升青少年阅读质量仍有较大空间。D.当前阅读场景创设的两大可喜趋势是:一是移动化阅读方式提供多元选择,二是实体书店创新推出书吧、茶咖等复合经营模式,提供更多舒适的公共阅读场景。语文实践课,围绕“数字化阅读与生活”这一主题,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近日发布的《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读书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279.44%。②当前,各地都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工程。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短视频上的视听内容,结合了画面、讲解、配乐、剪辑等多种元素,维度更加丰富,能迅速抓住用户的好奇心,并让用户轻松进入阅读状态,其优势显而易见。③不仅如此,短视频用户规模大,短视频与其他应用深度融合,更是形成了跨平台、跨屏幕、跨领域的内容分发和传播网络,具有更强大的用户吸纳力。这也就是当下短视频上的书籍营销能够大火,短视频平台能成为图书最重要宣发渠道的原因。——摘自2023年6月8日《光明网》材料二: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的考察数据——摘自2023年4月23日《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三:①为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深入开展,教育部等八部门于近日印发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开设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丰富阅读形式,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说:“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素养其实是青少年的一个必备的素养。我们要把数字化的优势和纸质阅读的优势有机结合、打通甚至融合一体。”——摘自2023年4月24日《央视网》17.以下表述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材料一告诉我们短视频用户规模大,是书籍营销能够大火的最重要原因。B.材料二让我们知道了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介质的占比分布情况。C.材料三强调了我国优质数字阅读资源是提升青少年阅读水平的唯一途径。D.通过三则材料,我们知道数字化阅读已成为每个人现代阅读的首选方式。18.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优势是通过丰富的视听内容抓住用户的好奇心,让用户轻松进入阅读状态。B.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成为国民听书最喜欢的方式,这也体现了数字化阅读的便利性。C.我国成年国民听书选择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比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的要多。D.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正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必备的首要素养。19.在数字化阅读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同学认为电子阅读必将取代纸质阅读,有同学认为电子阅读不会取代纸质阅读,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材料一今年元月,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消费电子展(CES)让世界见识了人工智能融入万物的新时代。CES这一全球科技盛会被誉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年度风向标,今年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参展企业与机构,与会者预计多达13万人。逾千家中国企业在现场展示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科技公司把人工智能当作噱头和招牌,就连家居和生活用品也要拼命往人工智能上凑,例如可以监测睡眠的人工智能床垫、可以识别食物的冰箱、可以帮助狗狗减肥的狗盆。(摘编自《从床垫到管家,人工智能将要承包人类生活?》,《看天下》2024年第4期)材料二①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特设4月27日为“人工智能主题日”。②当日围绕人工智能,1场主论坛、4场专场论坛和7场特色论坛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包括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学术与产业界大咖共同探讨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展望产业应用发展前景。③在“6G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6G与AI融合的技术路径”“6G与AI融合的应用前景”等热点问题,深入交流6G与AI融合的有效路径和成果。“通过本场论坛,希望业界能共同关注6G与AI的融合发展,推动‘6G+AI’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实现AI和通信的双向赋能。”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副院长金毅敦说。④当日,海淀区宣布全面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它以“三横两纵一带”为骨架,串联起清华北大等37所高校、10个新型研发机构、5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成果,汇聚学者智慧,将持续高效地孕育出人工智能前沿成果。(摘编自《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设“人工智能主题日”——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民日报》2024年4月30日)材料三①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AIGC改变世界”分论坛上,人工智能的未来成为嘉宾讨论的焦点。②“我们是否能把大自然演化的规律嵌入到人工智能当中,让它成为自然演化的延伸,去关注其他的生命,而不是给其他生命和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以及未来人类演化都需要共同进化的方向。”曾毅说。③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表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治理。《人工智能:现代方法》的作者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安全,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全世界团结起来,为人类安全、繁荣构造一个更安全、更可靠、更可信的人工智能环境,这应是世界的目标。(摘编自《未来如何发展?——博鳌嘉宾热议人工智能》,《半月谈》2024年3月29日)材料四①4月29日,第三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以“智能向善,责任共担——人工智能媒体发声”为主题。来自国际组织、媒体机构、中外智库、跨国企业等各领域代表共200余人参会。②与会嘉宾表示,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立规立制和全球治理方面,媒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守严肃负责的立场,发出公正客观的声音,促进人工智能产出更多积极健康、真实多样的优质内容,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造福人类。要加快媒体智能化发展步伐,创新媒体产品和服务,促进新闻传播提质升级,推动媒体发展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国深入交流、密切协作,凝聚人工智能治理共识,合力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摘编自《第三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京举行》,《光明日报》2024年4月30日)20.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元月,包括图灵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外学术与产业界大咖共同参加了CES。B.人工智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利。C.多种行业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D.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并非没有隐患。21.材料一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22.根据材料二,为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3.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加以概括。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材料一】ㅤㅤ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材料二】ㅤㅤ2021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0355.7亿千瓦时,年内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10355亿千瓦时,基本相当于2021年同期的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数据。2021年前11月,全国风电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生物质发电量分别达到5866亿千瓦时、3009亿千瓦时、1480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材料三】ㅤㅤ作为国家批准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正积极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让生产方式绿起来,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ㅤㅤ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为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居环境。成都观鸟协会会长介绍:“成都平原越冬水鸟调查记录水鸟69种达到34179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成都地区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持健康水平。”ㅤㅤ当前,成都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大力发展光伏、锂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持续推动产业体系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排放更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ㅤㅤ在成都,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变得更加绿色。成都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方便市民低碳出行。除了绿色出行,成都还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全面应用绿色建材,持续推动老旧小区绿色节能改造。(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日报》,有删减)(1)下列说法与材料一、材料二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说明中心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是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B.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将会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C.材料二说明中心是:2021年前11月,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D.2021年前11月,我国的新能源发电量与当年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的数据完全一致。(2)下列对三则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生活”这一环保主题来进行收集、整理的。B.材料三中的“当前”强调成都现阶段正在着力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体现语言的严谨性。C.材料三中划线句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说明成都地区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持一定的健康水平。D.材料三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说明成都的生产方式绿起来了,生活环境美起来了。(3)结合材料三,列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从哪些方面积极推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明代郑和下西洋,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材料二】①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主要通过三条路径逐渐流行起来。②一是茶文化典籍的外译。在众多影响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典籍中,《茶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将茶籽和茶学典籍带回日本,其中就包括《茶经》的手抄本。《茶经》中有饮茶加盐的记载。煎茶、煮茶和制茶工艺在唐朝时期尚不成熟,煮出来的茶水苦涩,而放入适量盐之后可使茶水更加可口,直到今天,我国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茶里加盐的风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广西的油茶等。据记载,17世纪的日本也有往茶里加盐的相关描述,该国的梅子茶泡饭就是一个典例。③二是日本僧侣的推崇。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历史进程中,日本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来华学习的留学僧最澄和尚归国后,将从天台山上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结束了日本列岛无茶的历史,并借助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了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掌管崇福寺的永忠和尚曾长期生活于长安,他认为茶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高雅象征,在嵯峨天皇路过崇福寺时献上茶水。对茶叶印象深刻的嵯峨天皇开始下令在关西地区大面积种植茶叶。④三是中国茶诗的传入与日本茶诗的创作。唐宋诗人往往在茶诗创作之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其茶诗所体现的理性色彩将茶性与人性相融合,而日本茶诗里的“和、敬、清、寂”茶道精神,就是诗人追求高尚品德的书写,这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一脉相承。遗唐僧将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饮茶之风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开始在社交活动之中频繁出现,茶作为社交的媒介与诗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诗的创作不仅成为茶会的主题,茶也成为诗咏颂的对象。(摘编自蒋莹、周文革《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路径与启示》)【材料三】近五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值表年份数量(吨)金额(万元)2022375,2552,082,7002021369,3551,485,3342020348,8151,416,3762019366,5521,392,2512018364,7421,173,890数据来源:中国海关25.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茶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让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感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中国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来华僧侣的大力推广以及日本政府的支持。C.中国茶诗为日本茶诗创作提供了基础,日本茶诗的创作也助力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D.我国茶叶出口量逐年增长,因为茶推动我国实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26.下面对材料二分析有误一项是(
)A.画线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茶经》对茶文化传播影响重大。B.加点词语“据记载”表明有往茶里加盐有史料依据,体现语言的严谨。C.材料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茶文化早期在日本传播的三条主要路径。D.日本茶诗里体现的茶道精神,与中国茶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一脉相承的。27.当下,中国茶文化要如何走向世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C919大飞机是我国按照世界先进标准完全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为什么取名C919?它的全称是“COMAC919”(飞机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首字母;第一个“9”,寓意经久不衰,持久耐用;“19”则代表最大载客量为190座,合起来就代表着中国一款持久耐用的190座民用客机。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2017年C919首飞成功,历经47个春秋,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终于成真。②飞机设计有多难?研制飞机,就犹如谱写一首自己的歌。C919并非循着前人的曲子填词,而是重新根据需求创作新曲。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后,从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机体制造,C919走过了7个年头。2000多份机翼图纸,机头、机身、机翼、翼吊发动机等一体化设计,近200项专利申请,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飞机C919,全部设计均由中国人自己的团队自主完成。③研制大飞机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也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标志。C919大飞机的研制意义,不仅仅是飞机本身,它还可以带动材料、装备制造、电子系统、信息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现在,C919大飞机的研制不但使我国大型客机技术创新化系逐步形成、还吸引和带动了多所高等院校和多家企业参与大型客机项目研制。研制工程涉及5个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带动了我国技术、材料的群体性突破。④C919有何骄人之处?与同类型飞机相比,它在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舒适性方面优势突出。它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设计,确保了安全性;与同类型150座级飞机相比,经济性能更好;因采用了先进的动力系统,产生的尾气和噪声,比现有飞机要低50%以上;采用先进的气动设计,气动阻力比同类型飞机小。【材料二】①新华社上海5月14日电
5月14日6时52分,编号为B-00IJ的C919大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②记者从中国商飞公司了解到,在3小时2分钟的飞行中,试飞员与试飞工程师协调配合,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飞机状态及性能良好。目前,C919大飞机试飞取证和交付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③自2019年起,6架C919在上海等地进行飞行试验。2020年11月,C919获型号检查核准书,全面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2021年3月1日,东航与中国商飞在上海签署C919采购合同,首批引进5架。28.下列对【材料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919大飞机取名时,其中的“9”都寓意经久不衰、持久耐用。B.C919大飞机从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机体制造,历时47年。C.C919大飞机的研制,带动了我国技术、材料的群体性突破。D.C919大飞机产生的尾气和噪声比现有飞机要高一半以上。2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企业财务数据保密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版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协议
- 2024自然人互贷现金协议样式大全版B版
- 2024门店劳动法执行标准劳动合同范本解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班组劳务分包安全生产责任合同3篇
- 专业测量员招聘协议样本2024
- 二零二五版保险资金股权质押反担保贷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床上用品原材料进口与加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人工智能应用第三方履约担保协议3篇
- 沈阳化工大学《审计学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部编新改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 2025年北京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药品招商营销概论》课件
- 曙光磁盘阵列DS800-G10售前培训资料V1.0
- 寺庙祈福活动方案(共6篇)
- 2025年病案编码员资格证试题库(含答案)
- 企业财务三年战略规划
- 2025新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表
- 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主播mcn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