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命题趋势】物象类试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核物象特征和物象的含义及其作用,重点在于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物象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以及物象和文章的主旨关系。【真题再现】一、【2020年新高考全国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考点详解】一、分析物象作用:分析物象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物象的特征;物象的象征意义;物象对情节的推动;结构上的照应;物象对人物形象、心理的暗示;物象对环境的暗示;物象对主旨的暗示。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情感表达效果(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二、分析物象特征及含义:(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想象、联想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太阳土宁新路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姊妹出嫁汪曾祺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姊妹三个,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三姊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大裁大剪,单夹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锅前灶后,热水烧汤,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娇,两个姐姐惯着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绣朵。她把两个姐姐绣得全身都是花。围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头布上,都是花。这些花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姊妹三个都大了。一个十八,一个十七,一个十六。该嫁了,这三只凤要飞到哪棵梧桐树上去呢?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皮匠多躺好几双鞋。不但快,纳得也好。针脚细密,楦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头等事业,顶上生涯”。时福海也是一个吹鼓手,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二凤要嫁的就是大福子。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仨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三姑娘小凤是个镴嘴子①,咕唁呱呱,对大姐姐说;“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大姐啐了她一口。她又对二姐姐说:“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吃冷饭,喝冷酒②,坐人家大门口!”二姐也啐了她一口。两个姐姐容不得小凤如此放肆,就一齐反唇相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小妹妹不干了,用拳头捶两个姐姐:“卖糖怎么啦!卖糖怎么啦!”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都是腊月二十三。一顶花桥接连送了三个人。时辰倒是错开了。头一个是小凤,日落酉时。第二个是大凤,成时。最后才是二凤。因为大福子要吹唢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唢呐送大姨子。轮到他拜堂时已是亥时。给他吹唢呐的是他的爸爸时福海。时福海吹了一气,又坐到喜堂去受礼。三个女儿的婆家,都住得不远,两三步就能回来看看父亲。炊煮扫除,浆洗缝补,如往日。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有删改)(注)①镴嘴子:一种鸟,喙大而硬,此地说嘴尖舌巧的姑娘为镴嘴子,其实镴嘴子哑着的时多,不善鸣叫。②吃冷饭,喝冷酒:当地童谣,也有说成“吃人家饭,喝人家酒”的。小说开头部分写秦老吉馄饨的担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茉莉胡月第四天黄昏,我感觉好多了,腿断掉的地方,肉芽正在哗哗地歌唱着欢乐生长,虽然有些痒痒的,但这种感觉十分美妙。我喃喃地呼唤着芳芳的名字,多么希望那些风儿把我的呼唤带到她身边,就让我长出洁白的翅膀回到故土吧。志愿军首长很快安排汽车前来带我们回家。汽车不多,我是属于受伤较重又能治好的,被优先考虑。那些伤势更重的,怕是连半路都坚持不了,也就不用送了。伤稍微轻些的,被安排在野战医院救治,救好了还要上战场。我心里有点惭愧,不多不少,我这伤正好够送回国,就好像我计算好了一样。在无边的黑夜里,我翻来覆去地在脑海中回放我和芳芳第一次相遇的情景。那时,我作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管理员,正在靠近窗户的书架旁,背对着阳光将书架上的书籍一一卸下,清理在书籍上安家的尘土。阳光像被水洗了般在窗台上静静流淌,穿过两排书架,落在她右脸上。她的眉宇间透着长年被知识滋养过的水润,一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娇羞地搭在淡蓝色校服盘扣上。我忍不住想多看她一会儿,将码书的动作放慢了一倍,也可能是两倍,直到码到即将填满那排书架的最后一本时,她好像觉察到了空气中飘动的眼神,向我这边转过头来。我惊慌地用书迅速堵上了最后能窥到她的缝隙,任凭心脏以急行军的速度在身体里横冲直撞。我背过身去,靠在刚刚清理好的书架上,平复了很久。直到阳光缓缓照到我脸上,我才鼓起勇气再次转身,偷偷地将最后那本堵住视线的书移开,没想到,她早已穿过书架,正好站在缝隙对面微笑地看着我。这次我没有躲避,我深深注视着她的眼睛,书架上的书开始不怀好意地窃窃私语……后来,每天我们都会凝视对方,我闻到空气中飘来了茉莉花的香气,即使那是在没有茉莉盛开的初冬。车轮在弹坑中弹跳着,颠簸带来的全身疼痛反而让我更加清醒,我又闻到了浓郁的茉莉花香,只是花香醉人的回忆总是被现实无处不在的硝烟与尸体的腥臭味侵入。我用手把这些黏稠的异味拨开后,看到了她的脸。她的脸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就在这时,汽车猛地停了下来。一枚美军的榴弹炮在不远处炸开,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车队。车上所有人迅速挤成一团,接着又像炸了锅一样散开,拼命跳下车,迅速低下身子,拖着伤胳膊断腿,尽快寻找地点隐蔽,趁敌不备再想办法脱身。好在,司机在距离汽车不远的地方,发现三堆志愿军留下的石堆,它们可以指引我们转移到最近的秘密坑道。这是志愿军特有的暗号,以三堆碎石中最大的一堆为中心,其他两堆为方向基点,顺着八点钟方向行走,就可以找到密道的入口。我们迅速定位方向,找到入口,一一钻了进去。坑道里,黏稠的闷涩感和发霉的气味无处不在,我们弓着身子找到了一席之地,月光从斑驳的缝隙中偷偷潜入,洒在坑道边缘。顺着月光,我看见一片狼藉,撕得破烂的志愿军军装血迹斑斑,枯萎的野菜根抱成一团,如荒草般在凄冷的月光下相互取暖,还有被无数次蒸煮过、食物早已变形的美军罐头盒靠在土壁上,燃烧后的灰烬以及被熏黑的坑道壁加重了这里的鬼魅气氛,看来在此隐蔽过的战友并不比我们好到哪去,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疲惫与荒芜。我的左腿又渗出了鲜血,再次有些意识不清,耳朵似乎开始有意地关闭听觉功能,咫尺相隔的爆炸声犹如逐渐微弱的烛火,穿过破网映在影影绰绰的耳膜上。我又闻到了熟悉的茉莉花香,花香带来了芳芳。芳芳是北师大的学生,这是我们认识后她告诉我的。而我说是北平图书馆的管理员,其实是寄宿在图书馆的难民。家人在数次战争中一个个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阴差阳错地跟着图书馆馆长姜永博躲过了日军的空袭。姜馆长教我读书识字学西语,就是在那里我读完了博尔赫斯所有的书,我一直想把他的书翻译出来,将来也当一个作家。博尔赫斯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的那年二十四岁,我现在也是二十四岁,要不是这场战争,我说不定现在也写出了诗歌,也许是小说。书名叫什么呢?就叫《茉莉花香》吧。扉页上必定得有个题记:献给芳。我摸了摸左腿,鲜血已经凝结了。我吃力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到了那件珍贵的礼物,用铁丝串起子弹壳做成的手链,上面染满我的血。我在手上吐口唾沫擦了擦,子弹壳上露出我用刺刀刻下的“芳”字。失血过多,我的脑袋像巨石一样沉重,但我不能睡着了。很多伤员都是在睡梦中死去了。我们团有个连,去年冬天在一个叫死鹰岭的山头阻击敌人。战后我们爬上死鹰岭阵地,看到了一个个人形的雪堆。一百多人的连队一个不少,他们全部趴在那里,枪指向前方,但他们都被冻死了。团长扑上去,抱着一个又一个战士,放声大哭。他们隐蔽在寒冷的雪夜里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小说中三次写到茉莉花香,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其不同的意蕴。【模拟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3.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文本一: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梁衡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10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12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巡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有删节)文本二: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一起共鸣,这是粱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即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入深思。B.中共一大后,12名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后来思想蜕化变质的。C.文章以“船”为线索,采用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手法,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讴歌了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D.1958年,建国近10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白鹿原》《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C.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7.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8.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小题。文本一:聊赠一枝春赵利辉江南的梅花,随处都有,我独爱江苏南京梅花山的梅。梅开的时节,大抵都是腊梅已经开过了。江南地暖,花时绵延无尽,开起来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凋谢时,却不很决然。不像北方,一夜西风,便是落红无数。江南的花朵和人一样,都有着拖沓的性子,要谢了,犹在枝头上香。所以,远远地闻着香来,蓦然看见清癯枝干上,绽放着几朵腊梅,透出一股清冷,我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欢喜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看梅花,最好是一个人,像陆游那样满山胡转悠,酒梅花下,脑海里就出现幻觉,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我。若要风雅,又最好是同一位女子,一起踏雪而行。即便寻不到梅花,回头望时,女子罩一件大红羽纱白狐狸里的鹤敞,脚上蹬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站在雪地里,冷艳如傲雪红梅,那就是寻着了。《红楼梦》里写,贾母看黛玉这般模样儿,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喜地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着她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梅花,像个什么?”鸳鸯笑道:“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江南看梅的地方,平冈亦是个好去处。这里土厚石多,因自然增累成冈。水滨沙洲,遍植梅花,别无杂树花开时节,蔚然如洁白落雪,故名“平冈艳雪”。从前的人种梅花,非得成林,方才尽兴,于是才有了这样一处赏梅之地。平冈多白梅,似乎单调了些,终不及梅花山的品种多。从腊月到正月,梅花山上的红梅、宫梅、青梅、墨梅、朱砂梅次第开了,置身花海,清冽之气萦绕,人也觉得脱尘出俗。山上多小树,梅枝横斜疏瘦,贵气如大观园里的女孩儿家。故而梅花山的梅,以韵胜,以格高。晚明张岱的小品文里,曾录有一首佚名诗:“云意不知沧海,春光欲上翠微。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不归。”这无名氏,大约是一个游方人士,功名利禄,于他都是很无趣的吧,唯有每年的梅花,是他逗留在此的最大乐趣和寄情。宋人范石湖爱梅,写过一本《梅谱》,把天下梅花按花色产地成谱。他说:“学圆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他的玉雪坡上,栽有数百株梅。第二年又治了一个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种梅。“吴下栽梅物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我也曾养过梅花,盆是无锡的紫砂盆,讨梅花山的苗枝。一个冬天里,埋下了朱砂梅、绿萼梅、腊梅、宫梅。为了些膏腴好土,平日里的厨余全部摇身一变,奇货可居。将鱼骨、贝类、虾壳、豆渣埋进土里,渐渐地沤成花肥。就连法海和尚“藏身”的蟹壳,据说也是极好的花肥。为收集这些肥料,我很费了一番心思。每日里,洗鱼剁肉的荤腥水、淘米水,也要沉淀下来,傍晚端到院子里去浇灌花木。第一年,梅的枝干尚没有姿态,却眼见得花苞满身了。第二年,到了数九天,寒月照着,疏影映照墙壁,那梅株也不曾有什么旁逸斜出,然而却勾得我一日里去看上几回。到末了,俗务缠身,一月看一回,渐渐地不再相见。自我辞了南京的工作,回到西安后,曾托邻居去探望过我种梅的院子。她说花圃里的梅株,早已干涸枯朽,无一物可取,就是紫砂盆,也给猫儿撞下了窗台,摔碎了。我与梅花终是无缘,不如石湖之尽得其趣。所幸的是,她每年都会去梅花山赏梅,愿意将她的视频分享给我。这令我不禁想到,有一年早梅初开,陆凯给长安的范晔寄去一枝梅花,并附了一首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文本二:临水而栖是需要勇气的,远山幽水,村野桥边,原是寂寞所在,更兼雪虐风饕,浪击涛打,环境往往奇诡险恶,而梅似乎并不理会这些,依旧临水兀立,默默蓄积起对春的憧憬。这使人常常想起一些清雅的身影。那位“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先生,隐居于西子湖畔的孤山下,以种梅养鹤为人生乐趣。而一生颠沛流离的陆游,尽管遭受种种邪恶势力的排挤打击,却宁肯“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决不向权贵卑躬屈膝。“一枝清影写横斜”,做一棵水边的寒梅,寂寞固然是寂寞了点儿,但有雪磨砺它凌寒的气节,有水勾画它不屈的傲骨,又怎能说不是一个刚毅博大的灵魂。由此看来,古往今来,人们踏雪寻梅,总是向往“临水看幽姿”,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山远水幽,险道盘山,崖危壁绝,临水看幽姿也并非轻而易举。故此,往往只有那些志趣高洁的文人雅士,才肯冒着飘舞的雪花、凛冽的寒风,手持竹杖,顶多骑一头瘦骨嶙峋的毛驴,踏着昏黄的初月,一颤一拐地步入幽谷芳涧。而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仁立于溪岸的梅树下,望见水中的寒枝疏影时,他们感受到了梅的高洁,梅的坚贞,梅的神韵。他们才那样神采飞扬,手舞足蹈,不能自已。寒士寒梅,同是一寒,感情与心灵也就容易沟通了。而那天景天趣,无限的江山风月,自然而然会化作胸中的诗文与丹青,升华着人生的追求与理想。(节选自方叶《临水而栖》)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叠词“早早晚晚、缠缠绵绵”写江南的梅花开起来不分早晚、连续不断,旨在突出江南地气温暖的特点。B.文章引述《红楼梦》中贾母与鸳鸯的对话,是以雪中宝琴衬红梅的画面与《艳雪图》侧面赞美梅花之美,十分巧妙。C.作者为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交代了自己种梅的情况:选用无锡的紫砂盆、梅花山的苗枝,沤有营养的肥。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陆凯的诗,一方面以之类比朋友向自己分享赏梅视频的事,另一方面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文本都引用了陆游的诗,写陆游爱梅赏梅,其目的截然不同,文本一强调赏梅的态度、做法,文本二则赞美梅的品格。B.文章引用张岱小品文里录有的佚名诗,赞美了张岱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同时指出了赏梅对于有品位的人而言是极大的乐趣。C.范石湖就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他辟土地搜罗各种梅树栽种之事,他写的《梅谱》,以及他对梅的看法,都突出了他对梅的爱。D.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很恰切地对应了“临水看幽姿”之意,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与坚贞。11.两个文本都提到“踏雪寻梅”,其所寻之“梅”各主要代表什么?请简要回答。12.文本一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37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类【命题趋势】物象类试题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核物象特征和物象的含义及其作用,重点在于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物象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以及物象和文章的主旨关系。【真题再现】一、【2020年新高考全国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师(节选)双雪涛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有删改)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答案】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重要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板凳”是一个与本文情景十分贴合的细节事物,父亲常常外出下棋,总是在“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下,这些地方下棋,必须要自己带上板凳,因此“板凳”是个真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让文章显得更真实;其次,“我”为父亲背“板凳”,也展现出“我”对父亲的仰慕之情,“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我”总是愿意跟着父亲去看他下棋,为他背板凳,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有“我”对父亲棋艺精湛的仰慕,反映出我亦子亦徒的真实心理。再次,“我”背“板凳”的变化,也反映出“我”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改变,如一开始,“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可见父亲一开始对“我”的态度并不热切,只是顺其自然;“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是“我”指出父亲“仕”下得不对,父亲教“我”用“仕”之后,父亲便让“我”替他背板凳,可见父亲此时已经认可了“我”作为他弟子的身份,让“我”从事弟子侍奉老师的活儿。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地思考。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处地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第一个“门”:“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显然,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通过“石门阵”展现了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第二个“门”,是王木匠对于抗日的心得体会,“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第三个“门”是现实中的木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可见,“门”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木头门,洪子店村民砖头门。【考点详解】一、分析物象作用:分析物象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物象的特征;物象的象征意义;物象对情节的推动;结构上的照应;物象对人物形象、心理的暗示;物象对环境的暗示;物象对主旨的暗示。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情感表达效果(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二、分析物象特征及含义:(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想象、联想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太阳土宁新路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请简要概括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答案】(1)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2)太阳土是神奇的有灵性的。(3)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结合文中对相关对象评价或描述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加以概括,分点陈述。根据原文第③段“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第④段“‘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第⑥段“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第⑦段“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可知,“太阳土”是神秘的、复杂的。根据原文第⑧段“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第⑩段“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第⑪段“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可知,太阳土能安慰肠胃,是乡土与生命的链接,是有灵性的;根据原文第⑩段“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第⑪段“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可知,太阳土是纯洁的、神圣的,是水土里积淀的祖先的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姊妹出嫁汪曾祺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姊妹三个,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三姊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大裁大剪,单夹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锅前灶后,热水烧汤,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娇,两个姐姐惯着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绣朵。她把两个姐姐绣得全身都是花。围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头布上,都是花。这些花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姊妹三个都大了。一个十八,一个十七,一个十六。该嫁了,这三只凤要飞到哪棵梧桐树上去呢?三姊妹都有了人家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在东街的“乾升和”茶食店廊檐下摆一副皮匠担子。因为手快,麻皮匠一天能比别的皮匠多躺好几双鞋。不但快,纳得也好。针脚细密,楦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也因此,落下“麻皮匠”这样一个称号。二姑娘的婆家姓时。老公公名叫时福海。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字号也就是“时福海记”。剃头的本属于“下九流”,他的店铺每年贴的春联都是:“头等事业,顶上生涯”。时福海也是一个吹鼓手,时福海有两个儿子,下等人不避父讳,大儿子叫大福子,小儿子叫小福子。大福子也学了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二凤要嫁的就是大福子。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小人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妈妈很慈祥,儿子很孝顺。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卖糖和卖糖可不一样。他卖的不是普通的芝麻糖、花生糖,他卖的是“样糖”。他跟一个师叔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仨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三姑娘小凤是个镴嘴子①,咕唁呱呱,对大姐姐说;“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大姐啐了她一口。她又对二姐姐说:“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吃冷饭,喝冷酒②,坐人家大门口!”二姐也啐了她一口。两个姐姐容不得小凤如此放肆,就一齐反唇相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小妹妹不干了,用拳头捶两个姐姐:“卖糖怎么啦!卖糖怎么啦!”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都是腊月二十三。一顶花桥接连送了三个人。时辰倒是错开了。头一个是小凤,日落酉时。第二个是大凤,成时。最后才是二凤。因为大福子要吹唢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唢呐送大姨子。轮到他拜堂时已是亥时。给他吹唢呐的是他的爸爸时福海。时福海吹了一气,又坐到喜堂去受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