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四讲下定义(原卷版+解析)_第1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四讲下定义(原卷版+解析)_第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四讲下定义(原卷版+解析)_第3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四讲下定义(原卷版+解析)_第4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学案第一板块信息类阅读第四讲下定义(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四讲下定义【知识精讲】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首先,通读全文,勾画出论及重要概念的句段。其次,找出(或确定)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大概念)。然后,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哪些是能表示概念本质属性(种差)的语句。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合并归纳同类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的信息。以上六种信息直接影响下定义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形式,整合上述信息作答。答题规范:×××是……的×××。【对点精练】一、【辽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一般定义,凡是被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都可以看作是货币。虚拟货币仅仅是在特定社交场景下(比如在线游戏),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因此不是数字货币。比如,QQ币就是可以在腾讯公司旗下相关游戏中使用的一种支付工具,离开了腾讯游戏的社交场景,就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了。大家所熟悉的使用更广泛的比特币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只是比特币在技术上比QQ币更加完备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一种虚拟货币。如果一些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那么这些数字资产就可以被称为数字货币。根据预测,脸书公司开发的天秤币在正式上线运行之后,全球将有超过二十亿的用户在该平台上的各种交易场景中使用。天秤币的受众多,使用范围广,有人认为天秤币算得上是数字货币了。当然各国消费者使用天秤币的时候也要符合本国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被称为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表示的是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具有法定货币的一切特征,包括权威性、可兑现性、储值性和可追索性等,本质上是法定货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封闭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就是一种由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摘编自腾讯新闻)1.请根据材料,给“法定数字货币”下定义。(4分)1.法定数字货币是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1分)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的(1分)具有权威性、可兑现性、储值性和可追索性等特征的(1分)表示数字资产的法定货币。(1分)(不符合下定义格式的适当扣分)二、【山东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材料二: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2.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①数学思维:对称是指包含着一个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的物体结构。②美学思维:对称是指将事物分为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的审美法则。4分。答出属概念“结构”“审美法则”各1分,答出“保持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相对应的要素”各1分,意思对即可)三、【重庆市高2022届高三上第五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其在认识论层面究竟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身体活动,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需要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具有一般身体活动所缺乏或不足的重要认知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贬低身体、弘扬精神,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自然被人们所忽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其主导理论‘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来源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及深受其影响的萨特及海德格尔的观点,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这种理论……强调身体活动的身心一元性,拨乱反正,以求在本源上让身体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位置,重构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点”。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感觉运动的身体无关,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头颅”之中,是一种“中枢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容器”或“载体”。但具身认知主张,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身体体验,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过程规定了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构造了认知的结构和属性。具身认知的经典作家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中,从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身体及其运动模式对认知产生的塑造性作用,指出认知并非是对外在环境的内部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之所以使用‘具身的’这一术语,其意在强调两点: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于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本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过程、知觉和行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的确,二者并不仅仅偶然地在个体身上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一起进化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中,它使得行动能被知觉地引导……”。瓦雷拉等意在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起源于感觉运动的身体活动,经常和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身体化生命的生物学因素渗透到认知的方方面面……。”各种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都会对人类认识过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以“擦边球”为例,乒乓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擦边球的状况。击球运动员幸运地把球打在球台的上檐,球既碰到了桌台,又不在台上,擦边而落,对方球员很难应对。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这种特殊活动方式就被引申出来,用以隐喻那种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以便讨巧谋利。这个事例就典型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证明了经常和反复的身体动作铸就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受笛卡尔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认识论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表述的有关客体存在状况的描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知识是概念的和理论的,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知识的主体和主体的体验严格分离。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科目真正代表了这种知识体系,而体育和艺术等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科目被排斥在这种知识体系之外。依照传统观点,这些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论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任何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不恰当的,因而应该加以拒斥。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既非来源于康德式的“先验范畴”,也非建立在后天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指出:“我们人类是肉身的动物。身体决定了我们体验到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想象、推理和交流……简而言之,当我们说意义是具身的,意思是说,意义、理解和推理等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怎样工作,依赖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这句话并不是想说,为了思维我们需要大脑和身体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而是更大胆地主张:概念的性质甚至理性本身都是被我们的身体工作塑造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概念。”人类有双脚,每天为了生活,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再从这个地点走到下一个地点,实现着我们的生活目的。天天如此、岁岁如此、代代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始源—路径—终点的“路径图式”;人类的祖先每天从洞穴里走出来,从洞穴外走进去,把物品放进口袋,又从口袋里拿出,逐渐形成了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小的空间的“容器图式”;走路需保持身体平衡,端一碗水需保持碗的平衡,由此形成了“平衡图式”;用手可以推动一个物体,也可以阻挡一个物体的前进,由此形成“力量图式”。这些图式都是身体活动造成的经验模式。长期的、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了这些经验图式,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之所以把事业比喻为“走路”,认为达到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就是受到路径图式的隐喻作用:它是身体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同样造就了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足球运动中的“黄牌警告”“越位”等,就被用来隐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都对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知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体育运动是有着丰富认识论价值的。体育运动等身体活动方式之所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其首要的原因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知识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它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第一人称”的身体经验基础上,这种知识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实用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理论化的、命题式的和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有关“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知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的,知识的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是实用的、程序性的、身体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的是“知道怎样做”,经常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足球比赛的规则”是前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我知道怎样踢足球”则是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由于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后一种知识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排斥,而理论化的知识则因其“理性色彩”而倍受推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呼吁重视身体化知识的获得,认为两种知识形式都是人类理性的表达:前者是理性智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后者则是人类理性实践的表达,它让我们行动实践更加智慧。进一步说,在知识学习领域,我们究竟是关注概念的获得?还是关心理智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与行动相关的知识可能是我们更加需要获得的。(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身体的意义》)3.请结合原文内容,给具身认知观下一个简要定义。3.具身认知观是主张认知以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为基础,且认知和行动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一种认知观。【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根据文本信息进行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结合“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于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过程、知觉和行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概括出“主张认知以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为基础”“认知和行动是一体”“认知和行动是不可分的”。然后找到属概念,“具身认知观”是“一种认知观点”。再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用“具身认知观是……”的单句句式作答即可。】四、(辽宁抚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据凯度《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在网民群体中的总体覆盖率已达94.5%。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合并活跃账户达9.63亿,较前一年同期上涨19.5%。即速应用发布的《2017—2018年微信小程序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月用户数量超过10亿。微信的出现加速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社交化传播的变化趋势。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一种群媒体和自媒体的综合物,微信等新媒体显然满足了人们合群交友的即时互动需求。恰如有学者所指出的:“21世纪的新媒体变革实质,是带来了千百年来没有的人媒互动的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革命,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人和媒体可以互动的时代,而且从传播学角度看是新媒体的人媒互动带来了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从传统媒体的迟滞反馈模式,变成了数字读物的即时反馈模式。如今新媒体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这个效果用传统传播理论无法解释,因为传统传播技术确实无法即时反馈。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明确清晰的区别。这一代新媒体是开始实现即时反馈模式的新媒体。正是从“即时”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微信朋友圈等即时发布的功能,给四处流浪的瞬间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家园。微信等新媒体的存在,满足了普通人即时表达瞬间内容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此前任何媒体都无法满足的,是一个绝对的空白,是人类体外进化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在微博之前,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即时地表达人们的思绪、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普通大众又存在着大量需要即时表达的内容。于是,人民大众中大量存在的需要即时表达的内容,与传播界缺乏这种表达的媒体之间,就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即时,就是短暂、一瞬即逝。表达它,需要快捷和迅速,故其对象或可以称为瞬内容。以前,笔者在论及微博时曾认为:“微博现象的出现,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词——‘瞬内容’。从‘微内容’到‘瞬内容’,体现出互联网不断向人性的本质和深处延伸的特征。”关于“微内容”与“瞬内容”,还要做一简单介绍。所谓微内容,是相对于传统媒介中的大制作、重要内容而言的。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等等。”即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这些零星散乱的数据聚沙成塔,成为网络神奇力量的真正来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微内容就存在,但没有网络,那时只是作为私内容而存在。所谓瞬内容,指人的精神活动具有瞬间性。正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无意识世界一样,我们还可以说:在恒定的、稳定的精神活动之外,还有一个不稳定的、流动的、稍纵即逝的瞬时性精神世界,这一精神世界的内容就是瞬内容。瞬内容庞杂而不稳定,如同山雨欲来前诡谲变化的天空、钟表滴答作响的指针、已经掀过的日历、车窗外向后飘逝的风景……具有流动性、瞬时性和不可逆性。传统媒体,包括博客在内,所对应的是瞬内容的反面一一相对稳定与恒久的精神活动。一般而言,这些内容的产生要经历目击、体验、采访、调查、构思、搜集资料、结构、写作、发表等一系列过程。博客简化了这一系列程序,但一篇博文也还需要稳定的、静态的构思和写作。但问题在于,在人的精神世界之内,除了一些稳定的思想、情绪、念头、意念之外,还存在着庞大的不稳定、不恒久、充满流动变化的精神活动与精神内容,即“瞬内容”。具体来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想法、情绪、念头、思想是瞬间即逝的,迅速到还没降生,就已死去的程度,如瞬间的体验、想法、念头、情绪、意见、牢骚、抱怨、痛苦等,苏轼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即难摹”是也。而在微博问世之前,这些精神活动一般都难以记录下来;就是如手机短信那样可以记录下来,也难以一对多、多对多地发表,难以被受众及时看到。但是微媒介(微博、微信等)的问世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人们瞬间发生的精神活动如何即时表达,并能够被特定受众知晓”的问题。(摘编自刘畅《微信:即时发布与“瞬间”表达》)材料二:在网络空间,微信的出现是对自媒体的又一次革新。微信的平台交流、零资费、跨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和其他的社交软件相比,更加灵活和智能,更加节省资费,更能满足草根的需求。在微信上,人们可以随性随心发表自己的心得、话语、感想,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从而满足个人需求。人们通过微信,可以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见解,进而引起其他人的关注,人们以“点赞”或评论的方式进行互动,时而戏谑,时而庄重,更加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的大众娱乐时代,平民一瞬间可以成为明星,成为娱乐的中心,弱者也可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还可以通过微信完成信息的传递,满足了人们表达自己甚至是获得帮助的需求。微信俨然成为置身于网络世界的自由力量,成为人们发布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文化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人是媒介的延伸”。草根,字典里的解释是基层民众的意思。引申一下,草根文化就是民间的、大众的原生态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反,这种文化给草根带来了自由、畅想和真实的快乐。法国学者德赛图认为,“在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经常是强加给大众的,大众不能决定文化的生产,可是却可以选择文化的消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开启了我国大众文化思潮,从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你出生如何,你都可以一夜成名。近几年,随着微信在公众中的广泛使用,微信充分发挥了草根的力量;随着微信推出信息置顶、推送新闻、加关注公共主页的功能,微信进一步实现了草根的话语权。(摘编自吴佳妮《微信自媒体视域下的“草根文化”生态》)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微媒介”下一个简要定义。4.微媒介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用户借助互联网传播微内容、瞬内容,可即时表达、反馈,灵活互动的开放的社交信息服务媒介。202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第四讲下定义【知识精讲】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首先,通读全文,勾画出论及重要概念的句段。其次,找出(或确定)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大概念)。然后,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哪些是能表示概念本质属性(种差)的语句。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合并归纳同类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的信息。以上六种信息直接影响下定义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形式,整合上述信息作答。答题规范:×××是……的×××。【对点精练】一、【辽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一般定义,凡是被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都可以看作是货币。虚拟货币仅仅是在特定社交场景下(比如在线游戏),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因此不是数字货币。比如,QQ币就是可以在腾讯公司旗下相关游戏中使用的一种支付工具,离开了腾讯游戏的社交场景,就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了。大家所熟悉的使用更广泛的比特币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只是比特币在技术上比QQ币更加完备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一种虚拟货币。如果一些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那么这些数字资产就可以被称为数字货币。根据预测,脸书公司开发的天秤币在正式上线运行之后,全球将有超过二十亿的用户在该平台上的各种交易场景中使用。天秤币的受众多,使用范围广,有人认为天秤币算得上是数字货币了。当然各国消费者使用天秤币的时候也要符合本国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被称为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表示的是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具有法定货币的一切特征,包括权威性、可兑现性、储值性和可追索性等,本质上是法定货币。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封闭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就是一种由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摘编自腾讯新闻)1.请根据材料,给“法定数字货币”下定义。(4分)二、【山东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或中心呈现类似重复。试想你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镜像对称)的例子。建于公元前447年-438年的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无论从前方或侧面看,它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如果你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你会看到争妍斗丽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多重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的,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依此理解,给出两个物体A与B,如果A的等距群包含了B的等距群,那么我们就说A比B更加对称。为了更好地表述这些概念,我们考虑四个图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明显的,这不规则的四边形不是对称的。同样,直觉告诉我们,圆是最对称的,正方形比长方形更加地对称。事实上,圆的等距群是无穷的,并且包含了正方形的等距群,而后者又包含了长方形的等距群。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耳垂的形状也不同。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地打破对称,艺术家有时也会极力地创造出残缺对称的图像和物体,可是仍然给人以和谐与平衡的美感。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共识,脸上如果有一颗美人病,那么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是如果有两颗对称的美人病,肯定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建于公元前486年-460年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庙西门三角榻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人数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平移对称的近似也出现在艺术中。例如,在宋朝著名画家米友仁的画中,山峰基本上是呈现周期变化的。另一个近似平移对称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内以四季亭为连接点的湖岸画廊。(摘编自季理真《对称之美》)材料二: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点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对应的要素,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的思想。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对称性可以被认为是其在艺术上的源头或集中表现。《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商周青铜器纹饰体现的这种审美法则至今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上的变革也不可避免。1917年出现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白话文取代讲求平仄、对仗的文言文,但是也给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自身的特色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即是其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其中的“音乐美”认为作品要“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则主张“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对称性。中国古代的住宅基本上都是单层的,故宫这样的宏大建筑群实质上也只是建得更高、面积更大一些。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除单体建筑外,其他建筑物从表面上不易看出对称的特点,但如果仔细分析,仍能找到对称性的体现。比如在大的住宅小区里都有“楼王”,它的出现掺杂很多商业因素,但成为“楼王”的最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一个小区里,“楼王”一定位于中心地段,其他楼宇都围绕着它。有很多小区就是以“楼王”为对称轴设计的,这可以说是这种传统审美法则在现代的折射。研究青铜器纹饰,找出其特征,揭示其内涵,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传统资源为现代服务。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展示中国话语,显示中国风采,就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与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从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影响力。(摘编自杨小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研究——以对称特点及其蕴含为例》)2.请依据文本内容,分别从数学思维和美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三、【重庆市高2022届高三上第五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其在认识论层面究竟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不同于一般身体活动,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诸维度的需要而有意设计出来的,具有一般身体活动所缺乏或不足的重要认知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身心二元论“扬心抑身”,贬低身体、弘扬精神,体育运动的认识论价值自然被人们所忽略。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重新认识身体作用的认知变革兴起,其主导理论‘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来源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及深受其影响的萨特及海德格尔的观点,尤其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这种理论……强调身体活动的身心一元性,拨乱反正,以求在本源上让身体活动回归其应有的位置,重构体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点”。传统认知主义主张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感觉运动的身体无关,强调认知是主体通过大脑对外在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头颅”之中,是一种“中枢过程”,与外周化的身体无关。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容器”或“载体”。但具身认知主张,认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身体体验,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过程规定了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构造了认知的结构和属性。具身认知的经典作家瓦雷拉等人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中,从现象学与认知科学融合的视角,探讨了身体及其运动模式对认知产生的塑造性作用,指出认知并非是对外在环境的内部表征,而是一种具身的行动,“之所以使用‘具身的’这一术语,其意在强调两点:第一,认知依赖于经验的种类,而这些经验来自于有着各种感觉运动能力的身体;第二,这些个体本身的感觉运动能力自身内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和文化的情境中。使用‘行动’这个术语,我们意在再次强调感觉和运动过程、知觉和行动在其根本意义上,在活的认知中,是不可分的。的确,二者并不仅仅偶然地在个体身上联系在一起,它们是一起进化发展起来的……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中,它使得行动能被知觉地引导……”。瓦雷拉等意在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起源于感觉运动的身体活动,经常和反复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造就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身体化生命的生物学因素渗透到认知的方方面面……。”各种身体活动,包括体育运动,都会对人类认识过程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以“擦边球”为例,乒乓球运动中经常会出现擦边球的状况。击球运动员幸运地把球打在球台的上檐,球既碰到了桌台,又不在台上,擦边而落,对方球员很难应对。体育运动中身体的这种特殊活动方式就被引申出来,用以隐喻那种在规定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以便讨巧谋利。这个事例就典型地表现了体育运动对人类思维的影响,证明了经常和反复的身体动作铸就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受笛卡尔二元论思维的影响,传统认识论把知识与信念对立起来,认为知识是以命题形式表述的有关客体存在状况的描绘。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知识是概念的和理论的,知识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与知识的主体和主体的体验严格分离。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等科目真正代表了这种知识体系,而体育和艺术等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科目被排斥在这种知识体系之外。依照传统观点,这些以命题形式表述的理论性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任何其他形式的知识都是不恰当的,因而应该加以拒斥。但是,具身认知挑战了这种传统观点。以现象学第一人称下的身体经验为基础,具身认知主张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是认知和思维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既非来源于康德式的“先验范畴”,也非建立在后天的条件反射基础上,而是来源于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身体的感觉运动模式。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指出:“我们人类是肉身的动物。身体决定了我们体验到什么,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想象、推理和交流……简而言之,当我们说意义是具身的,意思是说,意义、理解和推理等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怎样工作,依赖于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模式。这句话并不是想说,为了思维我们需要大脑和身体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而是更大胆地主张:概念的性质甚至理性本身都是被我们的身体工作塑造出来的,我们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形成什么样的概念。”人类有双脚,每天为了生活,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再从这个地点走到下一个地点,实现着我们的生活目的。天天如此、岁岁如此、代代如此,久而久之,就形成始源—路径—终点的“路径图式”;人类的祖先每天从洞穴里走出来,从洞穴外走进去,把物品放进口袋,又从口袋里拿出,逐渐形成了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小的空间的“容器图式”;走路需保持身体平衡,端一碗水需保持碗的平衡,由此形成了“平衡图式”;用手可以推动一个物体,也可以阻挡一个物体的前进,由此形成“力量图式”。这些图式都是身体活动造成的经验模式。长期的、反复的身体动作模式无意识地塑造了这些经验图式,使之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他人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之所以把事业比喻为“走路”,认为达到一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可走”,就是受到路径图式的隐喻作用:它是身体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同样造就了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足球运动中的“黄牌警告”“越位”等,就被用来隐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身体运动都对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产生深刻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知是被身体塑造出来的,体育运动是有着丰富认识论价值的。体育运动等身体活动方式之所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其首要的原因是通过身体运动获得的知识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它不是建立在抽象概念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第一人称”的身体经验基础上,这种知识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更具有实用意义。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理论化的、命题式的和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有关“知道是什么”性质的知识;知识的属性是客观的,知识的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则是实用的、程序性的、身体化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的是“知道怎样做”,经常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我知道足球比赛的规则”是前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我知道怎样踢足球”则是后一种类型的知识。由于笛卡尔以来二元论思维的影响,后一种知识因与身体的密切关系而受到排斥,而理论化的知识则因其“理性色彩”而倍受推崇。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思想家都呼吁重视身体化知识的获得,认为两种知识形式都是人类理性的表达:前者是理性智慧的表达,它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深入;后者则是人类理性实践的表达,它让我们行动实践更加智慧。进一步说,在知识学习领域,我们究竟是关注概念的获得?还是关心理智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与行动相关的知识可能是我们更加需要获得的。(摘编自微博考试研究所:《身体的意义》)3.请结合原文内容,给具身认知观下一个简要定义。四、(辽宁抚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据凯度《2017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微信在网民群体中的总体覆盖率已达94.5%。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合并活跃账户达9.63亿,较前一年同期上涨19.5%。即速应用发布的《2017—2018年微信小程序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月用户数量超过10亿。微信的出现加速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社交化传播的变化趋势。作为一种社交媒体,一种群媒体和自媒体的综合物,微信等新媒体显然满足了人们合群交友的即时互动需求。恰如有学者所指出的:“21世纪的新媒体变革实质,是带来了千百年来没有的人媒互动的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革命,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人和媒体可以互动的时代,而且从传播学角度看是新媒体的人媒互动带来了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反馈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就是,从传统媒体的迟滞反馈模式,变成了数字读物的即时反馈模式。如今新媒体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这个效果用传统传播理论无法解释,因为传统传播技术确实无法即时反馈。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明确清晰的区别。这一代新媒体是开始实现即时反馈模式的新媒体。正是从“即时”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微信朋友圈等即时发布的功能,给四处流浪的瞬间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家园。微信等新媒体的存在,满足了普通人即时表达瞬间内容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是此前任何媒体都无法满足的,是一个绝对的空白,是人类体外进化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在微博之前,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外,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即时地表达人们的思绪、观念,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尤其是普通大众又存在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