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7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思妇闺情【提升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捣衣①诗[梁]柳恽②行役滞风波,游人久不归。亭皋③木叶下④,陇首⑤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⑥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捣衣:古时衣服质地较硬,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捶捣,使衣料柔软以便裁缝。②柳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南朝梁大臣、学者。少有志行,立性贞素,为政清静,人吏怀爱。③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④木叶下:化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⑤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⑥牖(yǒu)窗户。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出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实写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4.《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晏几道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①道行人雁后归。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②时。[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以“新月”起笔,暗点离愁主题,“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透出苦涩。B.“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且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过目难忘。C.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D.“还是”二字点出了主人公在秋意深重之时“凉生玉枕”的无限凄冷和幽怨。6.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温庭筠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意象都能表示时间,表明此时已是拂晓时分。B.兰花凝重露,柳枝随风斜,落花满庭院,这些景象显出暮春时节的特点。C.“虚”既表明楼阁空虚无人,也暗示了主人公因无人陪伴而感到寂寞空虚。D.主人公倚栏遥望,回味着梦中旧日的欢乐,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8.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上阕。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元)王实甫(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这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绯红。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其中“新啼痕压旧啼痕”中“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10.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12.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3.“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选自《古诗十九首》)14.这首诗的开头,叠用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5.诗中两次出现“相去”,各有什么含义?16.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寄衣曲三首罗与之其一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其二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其三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下列对这组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前两句平铺直叙,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其二后两句写主人公在窗下为丈夫赶制寒衣,不慎剪刀落地,发出的响声让她一下子联想到丈夫剑环的铿锵声。B.三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借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寒衣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她复杂而深沉的心理。C.三首诗在技巧的运用上也很特别:其一中的“鸿雁”代指丈夫的书信,其二中的“剑环”是谐音双关“见还”,其三中的“敢恨”用了反语,是内心怨恨的意思。D.其一侧重表达女主人公对戍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其二侧重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急切心情;其三则侧重表现女主人公叮嘱丈夫坚守边疆的殷殷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天与秋光[宋]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①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②声细,漏声长。[注]①绿蚁:新酿的酒。②蛩:蟋蜂。17.此词从题材看属于_____词;词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是_____。18.前人评价此词,认为上下阕结尾“精绝”,请结合词句内容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唐)无名氏叵耐①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②。“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注)①叵(pǒ)耐:不可耐,可恼。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19.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________。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20.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古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见真情,令人回味不已。B.明明所思之人在远道,却还要采芙蓉送给对方,这是一种无奈中的寄托。C.远道、长路,空间上的距离遥远更是增添了男女双方离居后的忧伤之深。D.诗歌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22.本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有不同认识。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孤雁儿①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鹧鸪天·暮春黄升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23.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24.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宫怨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表达的意思与屈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相同。B.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心理活动。C.颈联忽见春光之美,更添宫女伤春寂寞之情,这与前面的抒情是一脉相承的。D.历来宫怨诗不着“春”字,而本诗却以盎然的春意来反衬死寂的深宫,恰得其妙。26.诗的尾联含意丰富,你从中看出了哪几层意思?请作简要说明。专题37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思妇闺情【提升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远杜牧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功名待寄凌烟阁①,力尽辽城不肯回。[注]①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摹了双眉不展的愁态,两个“愁”字为整首诗笼上了一层愁绪。B.抒情主人公心怀惆怅,独上高台,见雁影已逝、红叶凋零,而征人未归。C.颈联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塞外”暗合“寄远”二字。D.诗人以思妇的视角进行写作,全诗既写了登台所见,又寄托了登台所思。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善用“掉尾一波”,意为其诗文“虽有悲慨之情,却往往能于结尾处呈现豪爽俊健之风”。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答案】1.C2.①前三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惆怅中独登高台,大雁远去,红叶凋零,塞外音书不至,道旁尘埃四起,描绘了渺远寂寥之景,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对征人的思念之感。②尾联抒发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写了车马飞扬、尘埃漫天的战场场景”不妥。“道傍车马起尘埃”只是描写过往车马带起的尘埃,表达思妇对征人的盼归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描写女主人愁眉不展,独上层台,两个“愁”字加上“惆怅”,渲染了人物愁绪满怀的情态;颔联写女主人眼前看到的景色,碧空广阔无边,好容易盼到一行大雁飞来,多么希望有那个人的音信到来啊,可惜女子目送大雁飞走,直到再也看不见大雁的影子,依然没有得到半点音信;此刻已是深秋,满树红叶已经凋零,又一年快要过去,人还是不见回来。渺远寂寥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孤单落寞;颈联直接写音书断绝,道旁尘埃四起,一辆辆马车来了又走,空剩下荡起的尘埃。女子目送车马远去,空有对征人的思念。前三联通过叙事、写景、抒情,表现了女子对征人的思念和因此而起的满腹愁绪。尾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转为从征人角度抒情,征人有满腔抱负,他想要在凌烟阁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力尽辽城”也不肯回。书写了远征之人建功立业之志,写出了不灭敌寇不回乡的报国之心,豪爽俊健。这首诗的确属于“掉尾一波”的写法,尾联的情感一反前文的哀愁苦闷,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呈现豪爽俊健之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捣衣①诗[梁]柳恽②行役滞风波,游人久不归。亭皋③木叶下④,陇首⑤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⑥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捣衣:古时衣服质地较硬,须先置石上以杵反复捶捣,使衣料柔软以便裁缝。②柳恽: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南朝梁大臣、学者。少有志行,立性贞素,为政清静,人吏怀爱。③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④木叶下:化用《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⑤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地。⑥牖(yǒu)窗户。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出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实写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4.《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答案】3.D4.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到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了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下”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怀人的主题。【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D.“实写来年春天”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可见是虚写来年春天。故选D。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本题题干中“见而嗟赏”的意思是叹为观止,即赞扬写得精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运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晏几道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①道行人雁后归。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②时。[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以“新月”起笔,暗点离愁主题,“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透出苦涩。B.“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且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过目难忘。C.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D.“还是”二字点出了主人公在秋意深重之时“凉生玉枕”的无限凄冷和幽怨。6.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答案】5.B6.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1)由月下闻笛、大雁南飞念及行人,可是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2)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3)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南飞’……浓郁的秋思”错。诗人抒发的是由“秋思”引发的离愁别绪,而不是“南飞”引起的秋思。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写因月下闻笛、暮天见雁勾起对远人的怀念。下片诉好梦难成、佳音不来之幽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怀念之情。(1)“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借新月写盼望团圆之情,借“长笛”声托出离别之怨。月里环境的凄清,笛子声声的哀怨,撩拨思妇心头阵阵的离愁别绪。“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倚楼观雁”,大雁南飞,浓郁的秋思,引动思妇的惆怅,由雁及人,大雁已归行人未归,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漫”字道出了一种盼归的徒然惆怅。(2)“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写梦,“梦佳期”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梦中的景象偏是关山路遥,两情阻隔;“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写盼书信,“应迟”,只是一纸短笺的期盼也是徒劳,写思妇那种越思越恨的心情。总之,这几句写思妇由盼而未归,转而期待梦里相逢以解相思,可梦中不知路在何方,倍加伤感怅惘。(3)“还是凉生玉枕时”由梦境回到现实,陪伴自己的,惟有单调的玉枕与刺骨的凉意罢了。一个“凉”字,语意双关,写玉枕,写秋夜,更写尽了思妇心头的凄梦悲凉。可见,思妇由梦中寻而未得退而等待短信慰藉离情,可猜想信会迟迟不到,最终孤枕难眠,难以排遣的幽怨悲凉溢于言表。综上分析,在本词中主人公几经波折,把难以派遣的忧愁、苦闷逐层深入表现出来。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更漏子温庭筠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意象都能表示时间,表明此时已是拂晓时分。B.兰花凝重露,柳枝随风斜,落花满庭院,这些景象显出暮春时节的特点。C.“虚”既表明楼阁空虚无人,也暗示了主人公因无人陪伴而感到寂寞空虚。D.主人公倚栏遥望,回味着梦中旧日的欢乐,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8.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上阕。【答案】7.D8.①上阙的前三句从视听角度来描写清晨景象,“星斗稀,钟鼓歇”写出了景色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主人公早早醒来,看到星斗逐渐稀疏,钟鼓从有到无,景物中暗含了主人公惆怅的思绪。②上阙的后三句,选用了“柳”的意象,流露出了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满庭堆落花”是典型的暮春景象,美好的春光逝去,更在主人公的离愁之中增添了悲情。主人公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错误,主人公梦到旧日欢乐,而现今只能倚栏遥望,对比中突出了主人公的悲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更漏子·星斗稀》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的惆怅思绪,通过时节的更迭,景象的转变,刻画了主人公由来已久的相思之苦。上片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清晨景象;下片正面写人,直写情怀。全词语言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翻译: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后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风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则其所感自不待言。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元)王实甫(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元曲,宫调名是“中吕”,由曲牌名为“十二月”“尧民歌”的两支曲子构成这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B.前曲重在写景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绯红。C.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其中“新啼痕压旧啼痕”中“压”字表现了主人公每天以泪洗面突出其相思之悲苦。D.这首元曲是王实甫为相思怀人的闺中女子而写的代言之作曲中写尽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思念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10.试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答案】9.B10.①上片大量使用叠词如“隐隐”“粼鄰”“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②下片前四句运用反复(复沓)的手法如“黄昏”“销魂”“啼痕”“断肠人”有一唱三叹之妙表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③全首曲子较多口语化如“更那堪”“忽地”“怎地”等使得明白如话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如“怕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对桃花”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销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香肌瘦”化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巧妙化用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丰富了内涵。【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其中‘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出了借酒浇愁的女子喝醉酒后面颊如桃花绯红”错。“醉脸醺醺”,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1)多用叠词“隐隐”“粼鄰”“滚滚”“醺醺”“阵阵”“纷纷”都是叠词,描写了遥山、远水、柳絮、桃花、香风、暮雨等景物,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大量使用叠词,增强了曲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意境婉转,耐人寻味。(2)运用反复修辞手法下片前四句“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中的“黄昏”“销魂”“啼痕”“断肠人”运用反复的手法,一唱三叹,表达了主人公相思之深、离别之苦。(3)采用口语化语言曲子“更那堪远水粼粼”中的“更那堪”,“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中的“忽地”,“不销魂怎地不销魂”中的“怎地”等,采用口语化语言,明白如话,是曲中有浓郁的生活气息。(4)化用诗句“怕黄昏忽地又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对桃花醉脸醺醺”,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香肌瘦几分”,化用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表达了人物的别绪。这首曲子化用很多诗句,即丰富全曲的内涵,又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望夫石(明)许炯劝君莫种柳,不如荆棘树。日日送人行,不解留人住。劝君莫喜鹊,鹊不及慈鸦。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柳条枯尽鹊声息,慈鸦夜夜啼荆棘。万里征夫望不归,新妇山头化为石。化为石,几春秋。风中怨,雨中愁。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谐音“留”,却不知留住行人,让人增添相思之苦,思妇因此感叹“莫种柳”。B.鹊鸣悦耳原本令人喜爱,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于是劝人“莫喜鹊”。C.柳不及荆棘,鹊鸣不及鸦啼,这种异乎常情的取舍,反映了思妇内心深处的愁怨。D.“万里”“几春秋”分别写距离之遥与时间之久,“风”“雨”兼写环境与人的心情。12.下列诗句都写了“梦”,其中所梦见的内容与本诗中“妾梦”最不相同的一项是()A.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萧淑妃《夜梦》)B.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杜牧《秋梦》)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D.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3.“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所写的《望夫石》。两首诗对征夫回来之后的结局有不同的处理,许诗写“石不能言”,而王诗写“石应语”。你更愿意接受哪种结局?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1.B12.D13.答案示例1:我更愿意接受王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可以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可以尽情倾诉,饱尝悲苦的思妇可以得到慰藉。如此结局可使故事的情节产生跌宕的效果,而这种有点喜剧色彩的结局也让人看到希望,感到美好,得到安慰。答案示例2: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征人归来后石头不能说话则思妇满腔的思念、哀怨无处倾诉,这漫长的等待及复杂的心绪永远无人知晓。如此处理则思妇的形象更为凄苦,尽管其悲剧性令人难受,但这种悲剧在真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应该接受答案示例3:我更愿意接受许诗的结局。“休”有喜悦的意思,“不能言心亦休”可以理解为尽管满腔的思念无法倾诉、无人知晓,但只要征夫能归来就不负这长久的守望,思妇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处理突出了思妇不计个人委屈而惟愿心上人平安归来的善良与深情,感人至深。【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思妇却觉得分外的聒噪而心绪纷乱”错误,诗歌说“时时惊妾梦,误报客还家”,可见思妇不是觉得它聒噪,而是因为听见喜鹊叫声,会误以为是为征夫归来报喜,结果征夫却并未归来而感到伤心难过,所以叫人“莫喜鹊”。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中的“梦”根据诗歌题材以及“万里征夫望不归”可知,是惊醒了思妇梦见丈夫的梦。A.“昨日梦君归”是思妇梦见丈夫归来,与本诗相同。B.根据“美人边思深”可知,美人也是在梦戍边的征人,与本诗相同。C.“犹是春闺梦里人”,思妇思念着出征的人,却已化为白骨,与本诗相同。D.“梦渔樵”是梦见渔人樵夫,暗指归隐,与本诗不同。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并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徐炯的诗歌结局是“征夫若有归来日,石不能言心亦休”,思妇化为望夫石仍旧日日年年盼着征夫归来,作者设想倘若征夫归来,石头虽然不能言语,但心中亦感到欢喜满足。而王建诗歌的结局是“行人归来石应语”,即倘若思妇思念的行人归来,那么望夫石一定会喜极而开口说话。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结局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学生可以选本诗,思妇化为望夫石而不能言语,是情理之中,“心亦休”则是作者设想的思妇心理,思妇心中有千百年的等待也有终于等到征人回来的喜悦,她的满腔心事无法述说,反而为诗歌增添了更多千回百转的情思,令人回味。也可以选择王建的诗,王建给望夫石拟了一个更加神话喜剧的结局,终于等到行人归来后,望夫石也能开口说话,让人感到安慰。总之,能够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观点鲜明并言之有理即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选自《古诗十九首》)14.这首诗的开头,叠用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5.诗中两次出现“相去”,各有什么含义?【答案】14.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15.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去之远;第二次与“日久远”组合,指夫妻离别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之人的原因。【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诗歌开始写道:“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行行”即行了又行,走个不停。“生别离”就是活生生地分离。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地分开了你和我。这里,诗歌连续用了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不但表现了行走很远,而且也表现出了行走很久,即指空间很远,也指时间很久。叠词手法的运用,在后来的李清照词作中,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叠词的运用,在诗歌中,给人以复沓的音律美,也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词语含义、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天一涯”即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的一方,相距遥远的,当然见面就难。“去”即离开。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各在天一涯”,也就是说,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而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因此这第一个“相去”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去之远。“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缓”即宽松。意思是说,分离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久了,我的衣带一天天也愈来愈松了。这是在告诉游子,因为我对你的思念也来越强烈,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这“衣带日已缓”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诗歌写得很是形象,意义也是很明白的。可以说,这是思妇心灵上无声的呼唤,也是思妇心中愁苦的表现。可见这第二个“相去”与“日久远”组合,指夫妻离别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16.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寄衣曲三首罗与之其一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其二愁肠结欲断,边衣犹未成。寒窗剪刀落,疑是剑环声。其三此身傥长在,敢恨归无日!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下列对这组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前两句平铺直叙,交代寄衣者的身份和寄衣的缘由;其二后两句写主人公在窗下为丈夫赶制寒衣,不慎剪刀落地,发出的响声让她一下子联想到丈夫剑环的铿锵声。B.三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借一个独守空房的妇人之口,抓住缝制和寄送寒衣这一特定情景,表现了她复杂而深沉的心理。C.三首诗在技巧的运用上也很特别:其一中的“鸿雁”代指丈夫的书信,其二中的“剑环”是谐音双关“见还”,其三中的“敢恨”用了反语,是内心怨恨的意思。D.其一侧重表达女主人公对戍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其二侧重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回归的急切心情;其三则侧重表现女主人公叮嘱丈夫坚守边疆的殷殷之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C.“是内心怨恨的意思”是错误的。这里的“敢恨”用反语,但不是内心怨恨之意,是“不敢怨恨”“怎敢怨恨”的意思。故选C。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天与秋光[宋]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①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②声细,漏声长。[注]①绿蚁:新酿的酒。②蛩:蟋蜂。17.此词从题材看属于_____词;词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是_____。18.前人评价此词,认为上下阕结尾“精绝”,请结合词句内容赏析。【答案】17.闺怨词黯然情伤凄苦悲凉18.①内容上:上阕结尾“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此句回应首句的“转转”,意思是,在阴雨风凉的反复变化中,每刮一次风,下一次雨,天气便渐次转凉。下阕结尾“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砧声”“蛩声”“漏声”这些使人愁肠郁结的典型声音,组成哀怨、凄凉、婉转的交响乐曲,让长夜不寐的诗人,倍觉情怀凄切。②情感上:反复咏叹,声声凄切,句句血泪,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丈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寂悲凉的心境。③句式上:这两组句子均由三个结构相同、两个字相同的排比句组成。此类结句,使词作自然流动,增加词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分析】1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题材和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从《行香子》的词意来看,当知此词作于重阳节之前。那时的菊花正开、秋凉袭来无不揭示了时间背景。在城里的一座院落中,一个独居于此的人,那份孤寂,借酒浇愁,独守空房。在梦中醒来,无法安眠,只有听取砧声、蟋蟀声、漏声来打发时间。事件的描写是一个独守空房的妇女打发无聊的时光,整个题材属于“闺怨词”。本词上阕写近重阳,天气逐渐转凉,女主人百感交集,黯然情伤;下阕写黄昏时她情怀悒郁,往事愁肠及永夜对丈夫的深切思念。“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一句更是把情感推向了凄苦悲凉的境地。18.本题考查赏鉴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一般都要结合诗句的内容,从句式、炼字、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上阕结尾“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抓住秋天气候变化的典型特征来写,秋天本就给人以凄凉之感,再加上风雨催残,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下阕结尾“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古时妇女多在秋季拆洗缝制衣服,忙到深夜,于是一般用砧声来表达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人在“往事愁肠”的情况下听砧声,写出了对丈夫的无比怀念,悲苦甚之。“蛩声细”古人常用蟋蟀的哀吟衬托愁人的悲哀心境,这也正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漏声长”说明主人公久久不能入睡。凄凉的季节、凄凉的夜、凄凉的声音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也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上下阕结尾的句式也很有特色,都是由三个结构相同的排比句组成,前人把它叫做“重笔”。此类句法极凝炼,也极自然,余韵无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唐)无名氏叵耐①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②。“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注)①叵(pǒ)耐:不可耐,可恼。②休共语:不要和他说话19.首句中的“谩语”的意思是_________。该首词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20.后半阕读来颇有情趣,古人云“语浅情深”是谓也。请赏析后半阕词。【答案】19.谩语:没有准儿的话。闺怨20.借托喜鹊,用喜鹊的独白,拟人化手法,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喜鹊的气恼与抱怨,正是女子思念之深的写照,而这又与前文女子的薄怒叠加在一起,更显得富有情趣。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解析】19.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以及诗歌题材的判断能力。解答词语的意思,先要着眼于字面意思,然后放入语境中揣摩它的语境义。诗歌的题材要通过题目、诗歌内容、作者、背景、注释等信息综合把握。“谩语”的“谩”有“欺骗、蒙蔽”的意思;再结合句子,这是女子再埋怨喜鹊,民间有灵鹊报喜的说法,而“送喜何曾有凭据”,说明喜鹊并没有带来喜讯,因此“谩语”的意思是“没有准儿的话”。这首词的题材,根据前四句“送喜何曾有凭据”“锁上金笼休共语”等埋怨、娇嗔的语气,以及灵鹊的独白“欲他征夫早归来”可知,应当是一首思妇盼归的词,题材是“闺怨”词。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注意题干当中的“情趣”“语浅情深”等词语,这就暗示考生,这段话写得很有意思,既然让我们赏析,就有可能用到了艺术手法,要找出来,加以赏析;而“情深”则需要我们分析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后半阕采用拟人手法,以喜鹊独白的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大意是,本来是好心来早早给她报个喜讯的,想给她的寂寞一点安慰。可是她却把好心当作了驴肝肺!竟然把俺捉了锁进笼子。唉!她的心情俺还是理解的,不跟她计较了,但愿她的那个人早日归来,哈哈,那个时候就知道俺是好心了,就会欢天喜地的把俺放出来的。下阙表面写喜鹊的气恼与抱怨,实则以这种方式表现女子对丈夫思念之深,以至于迁怒于喜鹊,读来富有情趣,由此增强了词作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这阕词写活了。感情上,喜鹊好心却被捉与锁,显得女子无理之极,而恰恰是无理,才凸显思念之深。此词舍弃了通常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避开了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却巧妙地实写了少妇和灵鹊的两段心曲。词上片是少妇语,下片是灵鹊语。全词纯用口语,模拟心理,在抒情上,表现得浓而不腻,口语化的词妙趣横生,语浅情深,细细读来,非常清新,自带美感。【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1.下列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古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见真情,令人回味不已。B.明明所思之人在远道,却还要采芙蓉送给对方,这是一种无奈中的寄托。C.远道、长路,空间上的距离遥远更是增添了男女双方离居后的忧伤之深。D.诗歌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22.本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有不同认识。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案】21.D22.示例一: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思妇)。女子“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所展示如画之境,美好欢乐的情景。“还顾”句可以理解为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想象。想象丈夫在远方也与我一样,想念着我,这样就更增添了诗歌的忧伤之情。忧伤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且丈夫也一样。这实际上是诗歌的跳跃性,视角发生了变化。“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真实别致地突出了采莲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示例二: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游子)。诗歌表达了一位男子的情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男子回忆他们曾经的相遇,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之后,男子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便不由想起旧时的缱绻。触及旧景,回忆往事,但是尔今天各一方只愿意厮守着孤独忧伤终老。示例三:是“游子和思妇”说。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首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是思妇独白;末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是游子独白。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解析】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情感,思考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诗歌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中“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离乡不归的怨恨”分析错误,全诗抒写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以乐景开篇,以忧伤终老收尾,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评价其思想内容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理解掌握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就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本题可以先明确抒情主人公是女子(思妇)。“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在写法上,采用了“悬想”方式。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抒发了采莲女子对丈夫思念的深切忧伤。可以明确抒情主人公是男子(游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是男子回忆他们曾经的相遇,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之后,男子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却只能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不由想起旧时的缱绻。但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旧乡”有漫漫长路阻隔。男子触及旧景,回忆往事,但是尔今天各一方,“同心而离居”,只愿意厮守着孤独“忧伤以终老”。还可以明确是是“游子和思妇”说。诗文可以分为这么两段:第一段是思妇独白。首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古文即多指“长江”;芙蓉,谐音“夫容”。思妇思念自己的爱人,思妇深爱着自己的爱人,思妇为自己的爱人而骄傲。第二段是游子独白。末两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游子知道故乡有位可爱的姑娘深爱着自己,思念着自己。但自己又何尝不是深爱着对方?但是“同心而离居”,游子他自己知道,故乡已经回不去了,两颗相爱的心却注定不能在一起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忧伤的呢?全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只要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即可。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小题。孤雁儿①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鹧鸪天·暮春黄升沈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23.你认为《鹧鸪天·暮春》上片的“自拣残花插净瓶”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24.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班班通设备与物联网结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股份制企业股份自愿转让与投资者关系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监理合同延期补充协议-责任划分与风险承担3篇
- 二零二五版中央空调清洗保养及能耗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资产管理委托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股票质押担保合同范本编制与解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风力发电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美发师国际交流聘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地毯翻新与维护服务合同范本3篇
- 垃圾焚烧发电环保培训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 中医基础学考试题(附答案)
- 2025贵州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课件
- 2025年云南省大理州事业单位招聘339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寒假作业 有答案
- 大型起重机械现场管理手册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分析化学试卷(无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