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高三语文试题全国三卷模拟卷2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1946年,程开甲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玻恩。四年后,他婉拒了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漫长征程。1960年,为了国家需要,程开甲奔赴罗布泊,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自此程开甲在学术界20多年。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这其中,程开甲。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但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依然会感召后辈。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B.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人们因此称他为中国“核司令”C.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核司令”D.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清二白义无反顾隐姓埋名功德无量B.一穷二白义不容辞隐名埋名功不可没C.一清二白义不容辞销声匿迹功德无量D.一穷二白义无反顾销声匿迹功不可没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B.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C.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D.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孙子兵法》中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一句,它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3)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B.自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规划涵盖了非洲各国后,非洲各国热切期待中国铁路建设能够激发非洲经济新活力。C.评价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其作风,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D.吴京执导并主演的国产大片《战狼2》自7月28号上映至今,票房仅一个月时间竟然破50亿,并由此激发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劳动人民生活智慧与生产智慧的总结,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_____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他们通过一个个故事在普及历史知识,讲述中华传统的同时,也在继承古代“高台教化”传统的基础上,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表达着自己的爱憎,教化着底层民众,文明世风,践行着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使命。故艺谚一直有“说书、唱戏劝人方”“一世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的说法。在民间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传统道德,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与书面文学相比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表现维持浸润着代际传承B.体现维持濡染着世代交替C.体现维系濡染着代际传承D.表现维系浸润着世代交替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重要角色。B.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角色的,正是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和我们的民间故事家。C.而充当着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重要角色的,正是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D.我们的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被人们认为是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教化者”的角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B.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C.与书面文学相比,可以通过民间文学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D.与书面文学相比,民间文学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渗入底层社会,从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初平③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注]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④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⑤斗杓:指北斗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①见平生。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注]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3)夕阳下,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远浦帆归》)(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高山仰止,____________。(《诗经》)(8)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C.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将接触到的西方文学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致力推广诗歌。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人民日报评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材料二:(新华社发,国家统计局数据)材料三: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发外媒关注。据拉美社11月18日报道,根据中国财政部的说法,其中一部分资金将分解到具体的地方政府,以在2020年加强脱贫攻坚战的力度。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报道称,今年10月,中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该官员还提到,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0%左右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外媒关注中国投入巨资决战脱贫攻坚》,参考消息网2019年11月20日)材料四: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1.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贫困发生率来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员比片区外的贫困人员更加贫困。B.2013年到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超过4000万,说明我国脱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C.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是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D.如果按照2013年的监测范围来统计贫困人口,2017年的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应该更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说明党和国家对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从国务院某官员的预计情况来看,2020年必须让全国剩下的5%左右贫困人口与10%左右的贫困县脱贫。C.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实现共同富裕。D.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是到2050年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3.为什么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大敦煌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的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但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的解释。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到达敦煌,暮色四合。深秋的敦煌格外清朗,夜晚的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的满天繁星,好像一天的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汉唐的建筑,街头的飞天雕塑,满墙风动的壁画,让人怀疑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的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的波浪,气势磅礴。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鸣沙山的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登临此山,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月牙泉有版本众多的美丽传说,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最好在农历十五月圆之夜时来,露宿在鸣沙山才可以亲历那梦幻仙境般的意境。来敦煌不能不去瞻仰莫高窟。是的,是瞻仰,不是参观。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洞窟门一打开,历史的味道迎面而来,栩栩如生的泥塑和壁画好像带你走进了历史。你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巧匠们一点一点描绘、上色;可是那些泥塑的残破现状又告诉你时光已逝、光阴变换的事实。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其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你,还有千年的历史,那些进入盗宝的强盗,那些谦卑的祈福的平民。“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走进敦煌研究院大门,一块条石上镌刻着的大字格外醒目,也格外锥心。如果不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也许莫高窟现在还静静地沉睡在沙漠的怀中;或者,她在合适的时间被合适的人发现,也许能够受到更好的保护。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面对敦煌遭遇的重重劫难,中国知识分子拍案而起,他们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最先站出来的,是著名金石考古专家罗振玉。当他得知一批珍贵的敦煌文物沦落到法国人伯希和之手后,当即报告学部,要求即刻发令保护藏经洞遗书。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中去。更有人远涉重洋,到日本、到欧洲,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书卷。在保护和研究敦煌方面,贡献最大、最令人感动的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敦煌守护者。他们放弃内地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奔赴偏僻荒凉的大西北,把一生都贡献给了敦煌保护事业。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应该使敦煌学回到中国。这是三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郑重嘱托。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告慰这位老人:敦煌学已经回家了!(取材于徐可的同名散文,有删节)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不胜收:指从兰州到敦煌,一路上的异域风光让人觉得目不暇接。B.心醉神迷:指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C.皓首穷经:指无数学者穷尽自己的一生,潜心研究敦煌的文献文物。D.义无反顾:指中国学者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敦煌文化。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代学者对“敦煌”一词的解释,反映出他们有一种身为敦煌人特有的骄傲和自豪。B.尽管规模与古代相比大为缩小,地位也不如从前那样显赫,但是现在的敦煌仍然有着突出的文化价值。C.虽然敦煌莫高窟里的佛像已经残破,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D.经过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努力,敦煌终于改变了被肢解的命运,敦煌学也回到中国并得到长足发展。3.作品第五段引用了“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一句,请分析其作用。4.作品标题“大敦煌”中的“大”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解说。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也,少而颖特。早游乡校,诸先辈皆折节与之交。既壮,游吴兴,遇凌公芝岩将赴淮东宪幕,辟公以行。既至,以贡士补淮东宪史。未几,南人例革,调转运司,授庐州录事判官,屡转广东市舶提举,未四月拜江西省左右司员外郎,时年六十八,即慨然谢事而归,朝廷从其请,以中完大夫、淮东宣慰副使致仕。公耳目聪明,强健如五十许人,每小舟黎杖,自乐于山巅水涯,或通胜景,数日忘返。至正已丑六月,自卜寿藏于暨阳之大岩,既穿穴,即卧疾而卒,年七十二。公慷慨有大志,喜论天下士,慕范文正公之为人,其在盐司漕府,皆有惠政。越人立碑以颂德,国子博士陈慕为之记。会松江民徐晋诣丞相府,告民有匿田不占于官者数万顷,丞相命公还,上议曰:“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遂得寝,民咸德之。其提举市舶,宝货山积,至者皆以贿败,公毫无所视。其归于乡,虽尊且贵,则犹服被如儒生。予以乡里故,获拜公于床下,因与予言初出乡时得见宋季之遗老,观其典型,莫若赵公子昂、邓公善之,皆其相与。则公之成德,盖有所自。末岁,见世变之念下也,叹曰:“吾于斯世不恶见矣,所求速化耳。”公没二年而四海变作。故杜君伯原志公之葬,有“才不尽用”之叹,其为世所推惜如此。所为诗文,有《王员外集》二卷,虞公集为之序,藏其家。论曰: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而用事之臣方汲汲以南人为等第,故公才不尽用于世,不大行于时也。及中原多故,亟擢南士使居宪职,以风厉天下,而罢愞不胜,为天下笑。然大夫士论南人之贤,必以公为巨擘云。(《元史·良史传》,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公以行辟:征召B.遂得寝,民咸德之。寝:搁置C.自卜寿藏于暨阳之大岩卜:选择D.初出乡时得见宋季之遗老季:平辈中排行最小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贡士: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土。B.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体,退体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离职。C.漕:通过陆路运输粮食。旧时指国家从陆路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D.国子:指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田实无有,此奸民欲以利啖官,渔民以市怨,宜勿听事。⑵韩愈氏以为古今人不可及也,以予观公之风节凛然,使登于廊庙,岂让古人哉?4.根据文意,概括王艮辞职的原因。(不超过40个字)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注解)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B.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C.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D.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服阕:指封建时代官员父母去世后,去官回家守孝三年,丧期满除服。B.大同:是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皇帝即位后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年号。明清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C.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因古代地理“江”特指长江,又以东为右。D.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在梁担任官职,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又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授予始新县令的官职。B.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人死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傅岐凭自己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子解决了。C.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议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D.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欢喜雀跃,希望就此解围,只有傅岐看破了侯景的用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2)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1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潘光旦: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②冯友兰:大学就是自学为主,当研究生等于学游泳,老师把你扔在池子里,游过去你就毕业了。做学生都是靠自己闯过来的,你把着他的手,那是教不出来的。③《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④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⑤《礼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遇见或听到许多师者,你对他们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上面材料,谈谈你对师者的爱恨情仇。文中不得出现现在的师名、生名、校名。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D3.C【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前面内容“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分析,主语应该是“程开甲的一生”,排除A项、B项。“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是“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的原因,结合主语一致原则分析,采用被动句更恰当,排除C项。故选D。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一清二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一穷二白:比喻基础差,底子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结合“四年后”“中国”“1946年”等分析可知,选用“一穷二白”。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退缩。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为了国家需要”“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分析,此处选用“义无反顾”。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结合“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分析,主要讲程开甲在西北大漠做研究,在学术界不露面等,选用“销声匿迹”。功德无量: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或做大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功不可没:某人功劳很大不能被埋没。结合语境“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分析,此处主要讲程开甲的功劳之大,不能忽视,选用“功不可没”。故选D。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语序不当,“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排除A项、B项。搭配不当,“解决”“理论和技术难题”搭配不当,排除A项、D项。故选C。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攻”“予”“渺”“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3、B【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社会秩序”前加“由”;C项,不合逻辑:“优良作风”与“人心向背”一对二,应将“人心向背”改为“人心所向”,或在“心系”前加“有没有”;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将“自”置于句首。故选B。4、1.C2.C3.D【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第一组,表现:表示出来。体现:指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种现象、某种性质或精神。根据语境“而且是民族精神与优秀道德的重要”,填入“体现”。第二组,维持:指保持使继续存在。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修饰“社会秩序”,填入“维系”。第三组,浸润着: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濡染着:指沾染;受熏陶。修饰“文明世风”,填入“濡染着”。第四组,代际传承:两代之间的传承。世代交替:在生物的进化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分局预计“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填入“代际传承”。故选C。2.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根据“社会的发展仅有经济的推动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撑”可知精神力量很重要,“民族精神以及这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即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的作用,根据括号后“他们”是代词,代指括号内的名词,即“民间故事家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艺人”,排除AD;根据前语境“正是通过一则则民间传说故事,一出出民间说唱实现”,应该先说民间故事家再说“民间艺人”,符合一一对应的表达原则,排除B。故选C。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民间文学可以通过与书面文学相比方式的通俗易懂,渗入底层社会,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语序不当,“与书面文学相比”,提到最前;成分残缺,“通过……方式”;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进而弥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改为“从而填补书面文学所永远流淌不到的文明死角”。故选D。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5、1.C2.(1)《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2)《赠》诗中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错误,诗歌原意为“不如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清明,如东汉黄宪的怀抱。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效果。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中,两首诗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在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意境风格,然后再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从意象着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诗中的“月”是真实的明月,与诗中“黄流”这一意象合用,“黄流不解涴明月”指秋月倒映在汴河中,浑浊的河水也不能污染澄清的明月,表现了一种不为世俗所污的自信心,也暗含劝勉友人黄十七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再看诗人的第二首诗《赠别几复》,这是寄赠友人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月”这个意象并不是现实的月,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明月,属于虚写,“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指诗人想象与友人离别之后的情景,明月照在照今天诗人与友人倾心交谈的地方,而倾谈之事则已成往事,想象离别朋友旅行中的孤寂和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之情,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与关切。在答题时,注意结合意象和具体是诗句进行赏析,特别是意象对诗人怎样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解答诗歌意象题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一一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6、霓为衣兮风为马吾尝跂而望矣酒旆闲玉垒浮云变古今叫嚣乎东西赢得生前身后名景行行止达则兼济天下【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霓、跂、旆、嚣、赢、兼。7、1.A2.C3.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从原文第三段“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可以看出,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故选A。2.本题考查探究传主评价。做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对传主的有关描写和介绍。其次筛选,从传主的语言、事迹,作者的介绍、评价,他人的衬托、映照中筛选相关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C项,“托人把顾随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错。原文第五段中“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吟诵录下的是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故选C。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传主的成就贡献。做这类题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天赋、性格、努力程度等角度来考虑;客观角度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与时代需要和别人的影响帮助等角度来考虑。本题要求概括叶嘉莹对诗词研究的贡献,可以联系她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作答。从文中第三段“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可以看出,叶嘉莹在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从文中第四段“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可以看出在培养人才上设立了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从文中第五段“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以看出她在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从文中第六段“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可以看出在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8、1.A2.C3.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②目标明确具体。2020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③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④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解析】

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从贫困发生率来看”是错误的。贫困发生率指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发生率高不能表示贫困人员就更加贫困。故选A。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C项,“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错误的,由原文“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要达到的目标。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由原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并将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国家战略。由原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目标明确具体,2020年要实现“两个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由原文“中国财政部11月1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算近日提前下达,共计1136亿元,以期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报道称,这些资金将继续重点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有资金保障,针对性强,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专项扶贫资金,继续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由材料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数量可知,我国能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扶助对象精准。贫困地区明确,贫困人数清楚,实行精准扶贫。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9、1.B2.C3.承接上文对鸣沙山的描写,为下文讲述月牙泉作铺垫。这样的引用增添了鸣沙山、月牙泉的传奇色彩;也反映出敦煌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所具有的影响。4.①“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②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③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④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⑤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⑥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B项,“月牙泉地区的满目苍凉带给人内心一种强烈的不适应”错误。依据“满目苍凉中有此一景,造化之神奇,令人心醉神迷”“听导游说,月光下的月牙泉更美丽”可知,“满目苍凉”的是大漠,而“月牙泉”是这大漠中神奇的景色。“心醉神迷”是指月牙泉的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出神,令人喜爱到极点。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但是前往瞻仰的人们依然能够平静面对,这让人顿生豁达之心”错误,依据原文“那些佛像用着千年不变的平静面对你,微微上扬的嘴角述说着乐观豁达”可知,“平静面对”“乐观豁达”说的是佛像,并不是前往瞻仰的人们。故选C。3.本题考查鉴赏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内容方面:此句出自《后汉书·郡国志》,从而反映出了敦煌的悠久历史;“山”“沙”“泉”则反映出了敦煌独特的风貌。结构方面:依据前文“登上山顶,举目四望……”,后文“被誉为天下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可知,该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艺术效果方面:“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给予了鸣沙山、月牙泉神秘的色彩,增添了敦煌的魅力,带给读者神奇的想象。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筛选整合信息)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筛选标准;然后浏览全文,搜索筛选相关信息;之后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比较辨别,要比出有关与无关,较出事实与结论,要辨清主要与次要,通过比较辨进一步提取出关键信息;最后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调整组合。依据“敦煌……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气魄。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可概括为:“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大气磅礴。依据“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的繁华与沧桑。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在唐代,敦煌更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可概括为:敦煌在汉唐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曾经是文化重镇。依据“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价值独特的敦煌文化所散发出的迷人魅力,更是与日俱增”可概括为:敦煌古迹遍布,文化魅力与日俱增。依据“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不断兴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概括为:敦煌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依据“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敦煌不再平静,从此敦煌在被掠夺、被肢解中走向世界,从此无数的学者为她皓首穷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敦煌学”可概括为:敦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文物,诞生出敦煌学这一新的学科。依据“正是由于他们的艰苦付出和辛勤努力,敦煌才结束了无人看管的现状,走上了科学保护的道路。敦煌学研究也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状况”可概括为:中国的敦煌保护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10、1.D2.C3.⑴藏匿的田地确实没有,这是刁民用优厚的利益引诱官员,掠夺百姓来招致怨恨,千万(应当)不要听他们搬弄是非。⑵韩愈认为古人是今人比不上的,在我看来王公风骨节操令人敬畏,假使能够被朝廷重用,难道会比古人逊色吗?4.元朝廷对汉人不信任;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社会风气每况愈下。【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选择方向。然后依据每个选项所给出的实词的意思,带入原句中进行检验,看语句是否通顺。最后,如果有含混不清的,可将整个句子放入文章当中,进一步检验。A项,“辟公以行”意为:征召王艮和他一起同去。“辟”,征召。B项,“遂得寝,民咸德之”意为:这件事于是就搁置下来,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寝”,搁置。C项,“自卜寿藏于暨阳之大岩”意为:自己在暨阳的大岩选择葬地。“卜”,选择。D项,“初出乡时得见宋季之遗老”意为:(他)当初离开乡里的时候,能够遇见宋朝末年的遗老。“季”,在本句为“末了”之意,而不是“平辈中排行最小”的意思。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读不准确之处。C项,“漕”,指的是利用水道转运粮食,而非“通过陆路运输粮食”。漕,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译对句子大意,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虚词要删掉,省略的内容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文言句式要翻译到位,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训练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啖”,引诱;“渔”,掠夺;“市”,招致;“宜”,应当。(2)中,“及”,比得上;“使”,假如、假使;“登”,登上,引申为“任用”;“廊庙”,代指“朝廷”;“岂……哉”,难道……吗。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然后,依据题干的要求,在文中筛选所需信息。最后,将筛选的信息用现代汉语进行概括。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文意,概括王艮辞职的原因”,考生可以现在文中找到有关王艮辞职原因的对应句子:“未几,南人例革……即慨然谢事而归”,其中“南人”是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土著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当时元统一中国后把人分为四等,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另外“而用事之臣方汲汲以南人为等第”,当时当权的大臣急切地把汉人当作低等的人。据此可见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轻视和不信任;王艮“慷慨有大志”,但“才不尽用于世,不大行于时也”,虽胸怀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志向难以实现,这也让王艮产生了辞职的念头;王艮“见世变之念下也,叹曰:‘吾于斯世不恶见矣,所求速化耳。’”王艮晚年,看到社会变化、世风日下,自己不忍心看到这个世界的堕落,这也是王艮辞职的一个原因。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1)还词入句,还句入文。(2)四个选项,“全员”覆盖。即考生要对四个选项逐一进行斟酌、筛选,不可遗漏。(3)验证答案,不可或缺。参考译文: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年轻时就特别聪明。早年在乡校学习,许多前辈们都降低身份和他交往。到了壮年,到吴兴游学,遇到凌芝岩将要去淮东担任知府,征召王艮和他一起同去。到任后,王艮凭借贡士身份补录淮东宪史。不久,汉人按例被撤职,王艮调任转运司,授以庐州录事判官一职,多次迁职后调任广东市舶提举,不到四个月又被授予江西省左右司员外郎。当时六十八岁,就激愤地辞去职务回家,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以中完大夫、淮东宣慰副使的身份退休。王公耳聪目明,身体强健像五十几岁的人,经常乘着小船、拄着拐杖,在山巅水边之间自得其乐。有时遇到美好的景致,常常几天忘记返回。到了元惠宗至正已丑年六月,自己在暨阳的大岩选择葬地,墓穴挖好后,就卧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王公充满正气,胸怀大志,喜欢谈论天下的士人,仰慕范仲淹的为人,他在盐司漕府,都有好的政绩。越人立碑来称颂他的功德,国子博士陈旅为他写了传记。恰好松江的百姓徐晋到丞相府来,举报有下民藏匿几千万顷田地不向官府纳税,丞相命令他回来述职,王公上奏议说:“藏匿的田地确实没有。这是刁民想用优厚的利益引诱官员,掠夺百姓来招致怨恨,千万不要听他们搬弄是非。”这件事于是就搁置下来,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他担任市舶提举,珍宝货物堆积如山,到这里做官的人都因为受贿身败名裂,王公对这些财物一点都不看重。他回乡的时候,虽然地位尊贵,但穿得就如同一位读书人。我因为同乡的缘故,能够拜在王公的门下,于是(王公)对我说,他当初离开乡里的时候,能够遇见宋朝末年的遗老,看到他们的榜样,没有谁比得上赵子昂、邓善之,他们都是他的朋友。这样看来王公修养的形成,是来自他们的影响。晚年,看到社会变化、世风日下,叹息说:“我不忍心看到这个世界的堕落,只求快点离去罢了。”王公去世两年后天下改朝换代。先前杜伯原记述王公的下葬,有“才不尽用”的感叹,他就是这样被世人推崇怜惜。所写诗文,有《王员外集》二卷,虞集为他写序,收藏在他的家中。评论道:韩愈认为古人是今人比不上的。在我看来,王公风骨节操令人敬畏,假使能够被朝廷重用,难道会比古人逊色吗?但当权的大臣急切地把汉人当作低等的人,所以王公的才能不能在当世全部施展,见解不能在当时广泛流行。等到中原变乱,急忙提拔汉人让他们担任要职,来鼓励天下的士人,而懦弱无能不能胜任,被天下嘲笑。然而士大夫评论汉人中的贤者,一定认为王公是最杰出、最优秀的。11、1.D2.C3.C4.(1)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等人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2)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使敌寇安静,使百姓相安无事,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参加)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此年”“冬”“贞阳侯”“萧明”“彭城”“兵”“魏”“明”“使”“有司”“近臣”,虚词“于”“及”,“贞阳侯萧明”作“伐彭城”的主语,“彭城”为宾语,“伐”为谓语,意思是“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B两项。“三年”意思是“太清三年”,作后一句时间状语,要前后断开,“明遣使”作“还”的主语,意思还“萧明派人回梁国”,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断开,排除C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这一年冬天,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句子可以断开为: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故选D。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江右: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以东为右”说法错误,不是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而是以西,古人以西为右,故称江右。江左即长江以东,即江东。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说法错误,傅岐最终并没有说服皇帝。“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可见,朱异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乃”,于是,就;“狱”,案件,案子;“于”,介词,引出动作“移”的处所;“即令”,就让;“脱械”,指给囚犯解答刑具;“以”,用;“和言”,平和的语言;“之”,代词,他,代指囚犯;“便即首服”省略主语“那人(指囚犯)”,翻译时补齐;“即”,立即,立刻;“首服”,认罪。(2)中“且”,将,将要;“得”,能够;“静”,使……安静;“息”,使……相安无事;“人”,指老百姓;“于事”,对于国事;“为”,是;“便”,有利;“于事为便”,对于国事是有利的;“并”,一起;“然”,认为……是对的;“之”,代词,他,代指朱异;“议者并然之”,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傅岐,字景平,在梁国做官,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亲守丧极尽礼仪,服丧结束后因忧伤成疾被闲置了很久,(后来)才被授予县始新令的官职。有个人在与他人斗殴中被打死,死者家属把状子告到郡府,郡守把他家的仇人收押在案,严刑拷打办法用尽,(但那人)始终不认罪。郡府于是把案子移交始新县(审理)。傅岐就让人解开那人的刑具,用平和的话语审问他,那人就立即认罪了。依法处死(让他)为死者偿命,适逢冬至节到,傅岐就放他回家。管理监狱的官吏坚决地制止说:“古代有这样做的,今天不能这么做。”傅岐说:“如果他违背信约,我这个当县令的甘愿因此获罪。”那人最终按期返回。太守深为傅岐出众的胆识而惊叹,当即将傅岐审理这件案子的情况向上报告。傅岐后来(任职期满)离开始新县,全县的人无论老少都来拜送他出境,号哭之声传到数十里之外。(傅岐)来到京城,朝廷授予他廷尉正的职务,在宫廷中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多次升迁后担任安西中记室,像原先那样仍然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傅岐相貌举止优雅大方,涉猎广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国与魏国和亲,魏国的使者一年之中两次出使梁国,梁国常派遣傅岐接待应对魏国的使者。太清元年,多次升迁后担任太仆,司农卿,舍人之职像原先那样不变。傅岐在禁省十多年,掌管机要大事,机密从不外泄,地位仅次于朱异。这年冬,贞阳侯萧明讨伐彭城,兵败,被囚禁在魏国。太清三年,萧明派人回梁国,说魏国愿意与梁国互通友好(想以此让梁国将叛臣侯景交还魏国),朝廷下令让有司及近臣商议做出定论。左卫朱异说:“(这样)边境将能够得以安静太平,对我们的事情是有利的。”参与商议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傅岐却说:“魏国在刚刚得志之后,为什么要讲和?必定是设下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派使者来与我们议和,这样就使侯景(对我们)产生怀疑,倘若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就会心意不安,必定图谋生祸叛乱。如果答应两国互通友好,正好中了魏国的奸计。况且去年贞阳侯萧明兵败彭城,(梁国)在涡阳新近又战败撤退,现在我方接受对方的和约,更加显示我国的衰弱。(因此)讲和不能答应。”朱异等人坚持己见,皇帝就依从了他们。等到派使者前去议和,侯景果然有了疑心,于是率军反叛,入侵梁国都城,请求朝廷诛杀朱异。二月,侯景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若能满足要求)就解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