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节 屈原列传 (教师版)_第1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节 屈原列传 (教师版)_第2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节 屈原列传 (教师版)_第3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节 屈原列传 (教师版)_第4页
高二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9节 屈原列传 (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屈原列传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1、积累常见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反复朗读本单元的课文,总结概括其风格特点。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思考古人智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总结借鉴历史教训,体会其中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知识精讲知识精讲知识点01精准翻译【即学即练1】找出原文翻译时的采分点,关键在于了解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区别。根据文言文翻译时“变”集中体现在变音(通假字)变形(通假字)、变性(活用)、变义(一词多义)、变量(音节)、变职(成分)、变式(句式)、变态(语态)这几个方面,翻译时全面出击。【答案】【解析】变性:“入”,“出”,动词,此处作状语,变为介宾短语“对内”“对外”。“博闻强志”,一般作谓语,主语“屈原”承前省略,翻译为主谓短语,用来陈述屈原具备的特殊才能,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或者也可以译为“屈原具备丰富的知识、强大的记忆力。(入则……,出则……。则,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今则(如果)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变义:“为”“图”均属于一词多义现象,要掌握语境变化和词义变化的特点,分别译为“担任”“商议”。“接遇”作宾客的谓语,当然译为接待,自然而然。尽管遇有很多种意项,但是以下语境十分明显,《南史·王懿传》:“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姚崇﹞忿其諛媚……自兹不復接遇。”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宋昌藻,考工员外郎元问之子。天寳中,为滏阳尉。刺史房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可见这个意思在古文中使用十分普遍。变式:者......也(按照......是......翻译);明于.....娴于......(按照动宾短语翻译,忽略“于”)【答案】【解析】变义:“同列”意思是同一班列的简称。“害”,搭配其能,结合争宠二字,取嫉妒之义。“造为”:搭配宪令,取制订之义。属,搭配草稿,取撰写之义。“夺”根据草稿未定,取修改、更改之义。“不与”自然是照应“夺”,取不同意,不赞成之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咸与维新:参与。/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与:与其。/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与:赞许。/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吴王夫差遂与句践禽:与,被。)“因”副词,指接下来发生的事,去于是、就之义。“谗”搭配之,之指代屈原,根据二人关系,有进谗言之义,简化为诋毁。“伐”搭配其功,做谓语,译为动词,取夸耀之义。“疏”作谓语,搭配宾语屈平,直接组成双音节词疏远。【答案】【解析】变形:“离”搭配忧,作谓语,用本义无法解释,考虑通假字的可能,联想“罹难”一词,取遭受之义。变性:疾,现代汉语多用名词,此处搭配宾语,作动词,结合语境,屈原对怀王十分忠贞,取痛心之义更恰当。避免翻译为痛恨。“聪”照应“听”,形容词,作听的谓语,取灵敏之义。引申为听信小人之言不能明察。“谗”和“谄”为并列关系的动词,译为说坏话和阿谀奉承的小人,在此变名词,作主语。“明”搭配“蔽”,作宾语,变名词,译为事实真相。“邪曲”形容词变名词,作主语,搭配害,取行为不端的小人之义。“方正”词性同“邪曲”,译为“公平正直”的人。变义:“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害”搭配“公”,译为损害。“始”根据天与人的关系看理解为“开始”不合逻辑,就天地早于人的存在而言,再加上后文“本”,可以断定天是人的“本源”更为恰当,后者译为根本。“穷”不单纯指贫,照应后文“劳苦”,所以此处指人的处境,译为困窘。“反”取反思或者回想之义。此处指的是心理的变化,而非行动上的改变,所以不能译为返回。“疾痛惨怛”指的是另一种处境。与“劳苦倦极”照应,都是并列短语,译为遇到病痛、内心忧伤的时候。“劳苦倦极”和“疾痛惨怛”说的是四种不好的状况,翻译时需要注意这种语境。变态:“容”作谓语,译为包容,由于主语不是包容的施动者,所以此处不是主动语态,从主宾关系看,应为被动语态,译为被......所包容。【答案】【解析】变音、变形:“见”通“现”搭配“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作谓语,主语为抽象事理,所以不能译为看见。又因“明”译为阐明,判断也不能译为出现,那么就剩下体现之义。与语境更吻合。指,通“旨”。意思是,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变义:正道直行,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办事公正。此处取比喻意义。(出自《论语·卫灵公》)事,动词,做事,引申为侍奉。间:搭配宾语之,作动词,可以理解为使.....有间隙,简化为离间。信,此处作动词,照应“见疑”,意思是讲求诚信。“盖”不是实词,是虚词中的副词,译为大概。(连词,连接前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译为原来。)“自”搭配怨,构成介宾短语,作“生”的状语,所以自译为由、从。“怨诽”并列结构,译为怨愤非议。“淫”说的是在男女关系中不过度,照应“乱”,所以乱也是指发牢骚但不会扰乱礼法,翻译时两个词可以对照着解释。此处两字皆不可以望文生义。“刺”与世事搭配,离开本义,取引申义讽刺。“以”连词,译为来,表示目的,“明”搭配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作谓语,根据《离骚》是屈原表达心志的文章,所以取阐明之义。“广崇”的搭配在现代汉语里不常见,又二字均为形容词,是并列式构词法,据此翻译时要分别组词,译为广大崇高。“条贯”指一个事情的内部结构、条理,也可引申为道理。“靡”“毕”均为副词,作“现”的状语。“靡”取没有之义,“毕”取全部、充分之义。变性:“上”“下”“中”,均为方位名词,此处作状语,译为介宾短语,往远处、往近处。在中间。“治乱”其构词法同“广崇”,词性不同,此处为名词。本义是指安定与动乱,此处可以引申为兴亡。变式:见疑,被动关系,被怀疑,不能望文生义,与被谤照应,进而推测,见,表被动。【答案】【解析】变义:“约”搭配文,“文”取文笔之义,陈述文笔如何,作谓语,形容词,取简约之义。“辞”译为词意,与“文”照应。“微”,照应“约”,词性、成分同前,微:隐蔽,精深的意思。文笔简约,必然词意精微,翻译时一定要具备瞻前顾后的意识,不可以直译为微小。可以参考“辞微旨远”这一短语。“称”““文”与“举”“类”照应,均为动词,做谓语。前者有称道、赞美之义,后者有选择、列举之义。分别搭配宾语“小”“迩”,译为小的事物或者寻常事物,浅近的事例。“廉”与相对,取正直、端正之义,不要再取廉“洁”之义,避免与洁重复。“自”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疏”,作副词,根据语境,取自动之义。“疏”扩词,取疏远、疏离之义。“蜕”陈述蝉的动态,译为蜕壳。此句陈述的对象并不是蝉,而是屈原,所以这是个比喻意义,所以翻译时要使用“就像......那样”的句式,才比较准确。如果直译此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像蝉蜕壳那样+浊秽的境地”,造成语句不连贯的原因是缺少了动词,动宾短语来表达蜕壳的目的,判断此处动词为摆脱,最后译为“就像蝉蜕壳那样摆脱浊秽的境地”才达到连贯的效果。“以”连词,连接“蝉蜕于浊秽”和“浮游尘埃之外”,表目的,译为以便。“浮游”意思是漫游,有漂流之义,引申为“超脱,越脱”。与下一句世俗相照应,“尘埃”不能取本义尘土,人与尘俗、尘世产生联系,所以此处译为引申义尘世。“滋垢”根据语境取污垢之义,“滋”可以忽略,这个构词法偏指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而不滓”(nièérbùzǐ),“泥”动词,通“涅”,染黑。“滓”名词,通“缁”,黑,引申为污浊。不滓,不变黑,整句译为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世俗的影响,可以取比喻意义。“推”作“志”的谓语,与下一句“与日月争光”联系,“推”与志搭配,应取其推崇之义。“虽”取即使......也的句式,表达对屈原的赞美之情。变态:“容”与“于世”这一介宾短语搭配,应译为被动语态。不能译为主动语态。“获”从语态上看,如果选择主动语态,就译为没有沾染尘世的污垢,是可以的。也可以选择被动语态,污垢与屈原存在被动关系,同时结合前文的“洁”“廉”,是污垢破坏了“洁”“廉”的品行,所以译为“没有被尘世的污垢所沾染”,引申为“没有被辱没”也行得通。变性:“浊秽”形容词,与介词于搭配,构成介宾短语,因而词性转变为名词,译为浊秽的境地。第5段、第6段第7段:第11回第12回知识点02表达方式【即学即练2】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这是为什么?【答案】这是一种“传”“评”结合的方法。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夹叙夹评(第3、7段)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解析】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做到夹叙夹议要注意三点:①以“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②以“议”为统帅。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记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件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③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知识点03人物塑造【即学即练3】(一)作者是如何塑造屈原形象的?试简要分析屈原的主要性格特征。【答案】从正面和侧面来全面塑造【解析】【答案】(2)从个人与时代、他人的关系来全面塑造: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①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②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③把屈原的正直集中体现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解析】如何塑造人物的关键是把如何二字进行开放性思考。包括手段和内容:从作品的选材角度可以定位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一关系上,从作品选取材料的不同内容上,可以概括出屈原本人、楚王、对立面和楚国命运这几个方面,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概括分析了。【答案】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形象。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解析】对屈原的形象概括要基于第一问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也要与选取的材料紧密联系起来思考。不能简单地用爱国形象概括了之。文中的屈原形象是丰满、充满活力的。深入文本找出例句逐一解读。“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文采)“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有谋略)“出则结交宾客,应对诸侯”(有外交才能)可以笼统概括为才能卓越;“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光明磊落)(心忧祖国)(坚持正道)(二)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离骚》?作者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答案】①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离骚》: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主旨:“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②作者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对屈原的高洁品行给予了高度赞美,“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指出屈原的“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人格基础。【解析】你从文章中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答案】【答案】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解析】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诋毁)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四)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答案】①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②屈原自沉也有主观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唯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沉”才能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解析】屈原选择的解脱方式当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分析,一般情况主客观两个方面是比较普遍的分析思路。①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活着,他是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其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五)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太史公曰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说法?【观点1】:同意司马迁的说法。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观点2】不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理由略)知识点04材料处理【即学即练4】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注意语言表述)【答案】(一)①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展现出人物的个人遭际与国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②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烘托了屈原的才能。【解析】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楚大困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⑦为秦所灭。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这些事实成为作者塑造屈原人物高大形象,表达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和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的张本,为抒情议论蓄势。【答案】(二)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②内容上: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的赞美和礼敬,可以说是寓评于叙。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的“志洁行廉”的高贵人格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的赞扬和景仰,揭示出屈原抗争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这两次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解析】对于一个段落的作用,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答案】(三)感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①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②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进行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解析】屈原反对渔父代表的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品行也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种思考还是从屈原形象的主要特点入手,抓住他的坚持独立人格,忠贞爱国的思想分析。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说。差异: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中的“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父》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因此他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有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在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了围棋的别称。古时渔、樵并称,有隐居之意。古曲里有首《渔樵问答》。小说里也经常有渔樵出现,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访菩提祖师碰到樵夫引路,长安街市上一对渔樵张稍、李定引出了唐僧;《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是渔夫,其弟子武吉则是正牌樵夫;而《射雕英雄传》里南帝一灯的四大弟子分别是渔、樵、耕、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渔樵呢?这些渔樵多半出自文人的想象,譬如庄子设计渔父,是让他为自己代言;屈原、项羽自杀是很私密的事件,即使有渔父光顾也查无对证。渔樵这一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杨慎所作的《临江仙》(《三国演义》开篇词)便是继承了这种意象和理想。请从选材、写法、语言等角度,说一说《屈原列传》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点。【答案】①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多种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解析】《屈原列传》在写法上的确有超越其他同类作品的地方,因为它是传记文学,这一点我们从《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就可以看得出来。这部作品的特点其实也是《屈原列传》具备的特点。司马迁是个性情中人,而且他和屈原一样,是个坚持正道的人,所以他是倾注了感情在写这篇传记的。分析时,要先了解一般传记的写法,再进行比较。人物传记的特点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一般人物传记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法01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的能力【典例】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刘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屈、景、昭”都是氏,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荀子: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这一句可以接触为什么苏轼对屈原敬佩之至。考法02结合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典例】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②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会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于后世有重要的意义。③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感召。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④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解析】①从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永恒和伟大两个方面概括屈原的影响。②具体地从屈原的人格意义谈对当代的影响。从楚文化到民族文化,从政治理性(美政思想)、道德精神(坚持真理)、诗性智慧来分析屈原在民族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③重点从爱国主义精神的角度谈影响和意义。④从坚持真理的角度分析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式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B项,被动句,“见”“被”为标志。C项,被动句式,“于”表被动。D项,被动句式,“为……所……”表被动。故选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其文约,其辞微微:简约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率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C.人穷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为己有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聪:明察;微:含蓄隐晦。B项,滓:污染。D项,属:接连,跟着;类:事物。故选C。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见”“被”表被动;B.被动句,“于”表被动;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定语后置句,“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故选D。4.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⑤为天下笑

⑥竟为秦所灭⑦是以见放

⑧战于蓝田①③⑥⑦ B.③④⑤⑦ C.②④⑥⑧ D.②⑤⑥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①是判断句,“……也”表判断;②被动句,词语本身包含被动语意;③④不是特殊句式;⑤被动句,“为”表被动;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⑦被动句,“见”表被动;⑧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蓝田战”。故选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

邪曲之害公也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以浮游尘埃之外C.顷襄王怒而迁之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D.战于蓝田

使于齐,顾反【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以,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于,介词,在;介词,到。故选A。6.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亡走赵,赵不内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使于齐,顾反

齐与楚从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内”通“纳”,接纳;“绌”通“黜”,废,罢免。B.“被”通“披”,披散。C.“濯”通“浊”,污浊;“指”通“旨”,文章的含义。D.“反”通“返”,返回;“从”通“纵”,合纵。故选B。7.按句式对下列句子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①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判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是”表判断。③被动句,“见”和“被”均表被动。④被动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⑤被动句,“为”表被动。⑥判断句,“也”表判断。⑦被动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圣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⑧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①②⑥⑧是判断句,③④⑤⑦是被动句。故选A。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史记》载屈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B.大夫,古代官阶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屈原曾任此职。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钱的财物。【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C项,“权力极大”错,三闾大夫是管理昭、屈、景三姓贵族子弟教育及宗族事务等的闲差事。屈原被贬后任此职。故选C。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②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③被发行吟泽畔

被:通“披”④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⑥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继承⑦娴于辞令

娴:熟练,熟悉⑧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③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①“穷:贫穷”错误,“人穷则反本”的意思是:人处于困境的时候,往往就会追念本源。所以“穷”的意思是“困窘”。④“害:害怕”错误,“争宠而心害其能”的意思是: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所以“害”的意思是“嫉妒”。⑤“属:通‘嘱’,嘱托”错误,“屈平属草稿未定”的意思是:屈原的原稿尚未完成编订。所以“属”的意思是“缀辑,撰写”。故选B。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C.邪曲之害公也

遂取楚之汉中地D.外欺于张仪

大破楚师于丹、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B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C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第二个“于”是介词,引进动作的地点,译为“在”。故选B。题组B能力提升练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史记》中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B.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士、大夫三级。宋政和年间在医官中别置“大夫”以下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C.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来担任。D.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史记·屈原列传》裴骃集解中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原(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可见三闾大夫是一种掌管三大姓的宗族事务之官。【答案】B项不正确。【解析】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由高到低设卿、大夫、士三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选文一: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将军诈为王,伏兵武关,楚王至则闭关劫之,与俱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籓臣礼,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因不复许,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谍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乌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选文二: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手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迭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与其新王市曰

市:交易B.楚之不竞也

竞:强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区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大意: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分:职责,职分。故选D。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欲往恐见欺

信而见疑B.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C.甚哉秦之无道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D.身客死于秦

夫子因拙于用大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见:都表示被动,“被”。B.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C.之:都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B。1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B.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C.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D.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句意思是:楚国的大臣们都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秦国扣留不能回国,以割地相威胁,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联合一起对付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吾王在秦不得”中的“得”意思是“能够”,“还要以割地”的“还”意思是“回国”,“得还”共同作谓语,故排除A、B两项;“则”意思是“那么”,多用于表示结果的分句的开头,而“谋”这里是指齐、秦一起谋划,所以要在“谋”后面断开。故选D。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选文一]可知,秦王派人送信给楚怀王,说秦国攻打楚国是因为楚太子凌辱杀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辞而别,实在气愤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结盟。B.阅读[选文一]可知,面对楚国迎太子回国即位的请求,齐湣王想要扣留楚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但遭到了丞相的反对,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C.前人评论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阅读[选文二]结尾处“太史公曰”一段,可体会出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D.[选文一]结尾处,司马光对“楚败于秦”的原因做了归纳,其中“臣诚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